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道德建设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建设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建设教育

第1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委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了安排,认真传达了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有关要求,使全委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了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组织宣传和学习教育中,委局针对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的实际情况,科学处理工作任务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例会,组织委局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学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委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下乡开展工作时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及纪律要求,积极营造“有道德、守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期间,委局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2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自三月集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以来,xx县民政局严格按照县精神文明委《关于开展2016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x文明委[2016]x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月活动顺利开展。局党组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月活动,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作了局党组会议的重要议题,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切入点和活动载体,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开展生动活动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为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县“双创”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县城活动中去,并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措施,真抓实干,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二是利用每周学习日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县上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县上近期重点工作,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要求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基层,贴近民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顺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快捷便宜实在的帮助,从而促进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利用“植树节”组织职工到烈士陵园和福利中心进行植树绿化活动。

三、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进社区活动,民政局分管领导会同基层政权股深入社区进行指导、督促,有效地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一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如杨柳河社区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宣传文明县城建设,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喜闻乐见的广场文艺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城西社区、城中、城北、城东社区以关爱活动为载体,在助老助残活动中,组织市民和青年志愿者为残疾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开展了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活动,受到残疾人朋友的欢迎和广大市民的称赞。二是市民培训,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市明文明知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市民素质。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加强文明劝导工作。城北、城中社区组织社区干部和协管员、青年志愿者走进公园和街道进行文明劝导,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存在的问题:一是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落实;三是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活动形式多,效果好,有的开展得还不够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一是集思广益,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出谋划策,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找准工作与道德教育、作风建设的结合点,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广大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调查研究,共同做好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为建设“生态xx,鸽子花都”作用应有的贡献。 

第3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身体,爱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体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护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维护好自己的声望,不做有损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于不义。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做有损自己声望,有害自己身体的事,不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保全身体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传统孝文化的元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哲学体现。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呵护他人,才会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

二、重视孝亲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

农耕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由于生产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为维系这种大家庭的伦理纽带。当今社会,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松散化,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以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强制力大幅度弱化。现代人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辈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转化到了学校等社会机构和传播媒介,年龄不再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础大大削弱等,这种种情况导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气”。“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现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些子女对父母只是赡养,而忽视了敬爱;很多人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迟没有实行,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更有一些人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给老人买房子以示孝心,将老人托付给保姆之后便不闻不问,忽视了父母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话说,敬与不敬,正是“人禽之别”。行孝就要有敬爱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顺不一定要给父母锦衣玉食,有时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脚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传节目启发我们,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行孝。

三、重视“仁爱教育”,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一切优良的道德修养由“孝”产生,“孝”可以带动和维护其他美德。孝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并且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推及于人,包含着博爱的精神。《礼记礼运》有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内部敬爱父母,在学校以同样的情感去关爱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民之生也,心之德为仁,仁之发为爱。友亲,本也,及长,末也”。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成员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情冷漠已成为长久以来的“社会病”,因此,我们要以孝文化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际关系增加亲切感。孝从基本的家庭单位的血缘关系推及到与朋友,师长,邻里等社会关系中,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孝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大学阶段,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同学等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一切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亲戚的基本关系展开的。从精神机制上看,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就是“推仁”,将父母的敬爱推及于人,就会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视孝文化发掘,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

第4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就告诉我们,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德育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分清事非,辨别善恶,用公民道德来调整,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可见,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误区:在儿童观方面,有些家长见“物”不见人,将孩子当成面团,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私有财产,看成是知识的容具,考试的机器,成为缩小的大人,缺乏应有的天真和灵性。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精神上的优化。物质上,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管理上包办一切;评价上重智轻德,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孩子,将来就是好人才。正因为教育误区就产生了孩子与家长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希望值过高,让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忽视孩子其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二是家庭不和,孩子和家长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对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起亲子矛盾;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参加活动,或只限于在一定对象内交往,家长往往会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本身确认为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方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5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建设;教师;青少年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教师形象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师把青少年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做一视同仁。对优生有优待,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这会给处于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观念时,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成为老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于光远,陈保平,著.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意义举措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党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1 是聚集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国家、社会、职业集团利益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它所要求和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及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等,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会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2.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纽带,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给教师职业道德带诸多新挑战,直接影响到教师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

2.3 学校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人格与心理上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以高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同时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这些,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3.1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第7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相互配合不力,甚至断档脱节,这是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从总体上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端正办学思想

长期以来,教育步入了一个误区:注重“育分”,忽视“育人”,盲目地追求分数,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种以“育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不够、文化成绩好而思想道德素质有缺陷的现象,不能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摆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育分”中突围出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断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开辟“多通道”,让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改变单纯以分取人的招生制度。

2.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紧扣教学工作,纠正“两张皮”的现象,使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教好书,而且可以育好人。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大力发挥“两课”(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主渠道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创新教育方式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当前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成人化倾向,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只能扼杀其“天性”,最终将教育拖进“死胡同”。“玩”是未成年人的本质需求,对未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游戏”中体会人生,在“吵闹”中认识朋友,在“互动”中学会行动。为此,要从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德育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方法。比如,游戏、动漫画是未成年人最为喜闻乐见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我们应该大力开拓游戏、动漫画产业,用内容健康、形象生动的文化产品去吸引未成年人,让其在艺术享受中得到生活启迪和人生教育。

(三)尊重认知规律

当前的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完全顺应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德育的要求起点过高,脱离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爱祖国、爱人民等,出发点虽然很好,但未能摆脱“揠苗助长”的窠臼。对未成年人来讲,首先要教其学会怎样做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当前的德育教育就忽视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忽略了一个人成长的客观进程。对于“祖国”、“人民”,小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其结果往往是,多少年的学校教育,一旦面对社会现实,就起不了引导、抵御的作用,显得很苍白无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

道德的形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完整的道德品质应该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任何道德选择、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模式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和巩固下来的。因此,今后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性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首要的责任,因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但目前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还不相匹配。

(一)强化“亲子教育”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从而形成“隔代教育”和“保姆教育”的现象。由于上代人和保姆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往往只注意对孩子的服务和物质满足,很少顾及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

(二)规范言行举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言谈举止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工作中所担负的职责,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接受再教育,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用自身的文明行为引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环境的熏陶性

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赖以形成的场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还相差较远。

(一)净化社会环境

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坚决阻断成年人群中的不良观念和行为对未成年人群的负面影响。要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包括烟酒经营限龄制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以有效的“防护网”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促进文化育人

未成年人实现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因此,社会向未成年人提供什么样的道德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道德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规范的性质。未成年人由于识别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上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引诱和误导,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文化部门有责任为其提供为他们所认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格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公共文化活动和设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化、熏陶作用。

四、强化德育教育的联动性

第8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教师 职业道德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专业特点,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本专业的职业道德。

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1.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二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这种规范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带动效用;三是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境界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2.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高校教师与他人、高校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教师劳动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之一;②教师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调控机制;③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④教师劳动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维护师道尊严的关键因素;⑤教师劳动产品的特殊性,赋予了教师职业活动特殊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特殊的社会价值。

3.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一般社会公共道德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本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能力,并促进身心的心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完善和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校部分体育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素质落后于时代,由于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疏于对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提高。这种片面认识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不少体育教师只知教书,忽略“育人”。

2.高校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个别教师往往以长者、教育者、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忽视学生渴望尊重、要求平等的心理感受,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和对立,导致部分教师道德失范。

3.部分体育教师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导致理想信念的偏离,忽视自我良好形象塑造,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李润梅对当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根源,她指出:①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体育教师队伍显性流失。金钱诱惑使其重功利性,从而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②传统的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观念的束缚,致使部分体育教师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进取精神。③不够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的困扰,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弱化其教学责任感。④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失衡,使其事业心受到挫伤,职业追求停滞不前。这些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均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育对象,处于长身体、学知识时间,可塑性大,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真正发挥言传身教的道德影响力。构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和内容:

(1)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职业道德激励、考评、监督机制;

(2)完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制度;

(3)体育教师要加强道德自律,培养职业道德责任和道德品行;

(4)学校要切实改善体育教师的教学条件,保障教师的权益。

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

(1)高校体育教师首先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是高校体育教师应有的道德担当。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自觉抵制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家形象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应恪守“学术研究无,课堂教学有纪律”,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积极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守法的新一代公民。

(2)热爱教育事业,发扬敬业精神

把体育教师的艰苦劳动和对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在一起,就能感受到体育教师为此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从而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教育”的职业情感就会把它外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3)热爱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这正是霍懋征老师提到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要义所在。以学生为本的本质灵魂,是热爱学生。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体育教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规律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诸多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尤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大,身心发展所处阶段多样,如何准确把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深入探讨。

二是学科学习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规律。不同的学科在知识体系、理论建设等方面差别很大,寻找学科教育与学生特点的最佳适配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提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非常重要。

三是学习的规律。学习本身有很多规律可循,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极为重要。

四是动机与情感影响学习活动的规律。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风格、师生关系的状况等均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五是注重评估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将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六是重视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只有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供大量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教书育人,立足人才培养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要坚持四点: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四是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兼职的关系。

(5)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探索创新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必须探索创新。

(6)坚持诚实守信,力戒学术浮躁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成才的榜样,将大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戒骄戒躁的新一代。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体育教师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他们的身影和言论不仅活跃在高校校园,更活跃在社会各界,活跃在世界各地,彰显大国风范。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1-10-21.

[2]邓国良.关于高校体育教师道德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3]尹建业.谈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4,7.

第9篇: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建设 对策

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全面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40岁以下(包括40岁在内)的青年教师人数高达87万,所占比例超过了 60%,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稳步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而且能够为社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轻老师年轻、学历高,但社会和科研经历不足,还处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对自由化思潮、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抵御能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政治观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

高校教师处于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缺乏政治鉴别能力,忽视对政治理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学习和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个人利益追求的重点和方向,过于追求世俗化的名利和物质享受,不利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初衷。

1.2轻教学重科研,敬业意识不足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两部分。但随着国家在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教师职务晋升的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标准,但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争取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1.3示范意识淡薄,道德素养滑坡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点是塑造人格。但是部分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不遵守教学纪律;有的教师学术道德差,弄虚作假;有的教师言行穿戴不得体工作作风散漫对同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严重影响学生整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

1.4师生交流不足,育人意识缺乏

热爱学生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多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但事实上,部分青年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而忙碌,而疏于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不过问,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全面深化改革给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价值取向、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同时也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培育了土壤,部分青年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品格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完善。

2.2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科学

长久以来,很多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中,只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硬”指标建设,而忽视了师德等“软”指标建设。在师德培训方面,没有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只注重单线师德知识教育,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过于高深和宽泛,脱离教师生活实际。

2.3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转换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执教生涯一般是从学生到教师的单纯角色转变,他们既有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素养使得他们不能较快适应角色转换,容易引发其心理困惑,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自我师德的培养。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端正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其职业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职业理想。

3.2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高校应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进行全程化培训,积极拓宽师德培训渠道,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中积极开展以青年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沙龙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形式。

3.3强化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准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奖励、建造教师公寓等多种方式缓解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为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消除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的隐性激励主要体现在职位晋升与声誉,在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其表彰和宣传,提高其职业荣誉感。

3.4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师德评估方案。对青年教师的考评,应将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价值取向等进行评估;其次,高校应将师德考评常态化,将考核结果作为青年教师评职评优的硬性指标。将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且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青年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情况恶劣者在评定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