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环境保护标准化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标准化活动。1973年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 4-1973)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的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标准化活动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与国外相比在环境保护领域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在标准化模式、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2.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
国外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起步于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五类。国内最早的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见于上世纪90年代初阜新矿业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从企业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探索[1]。但企业从自身管理层面出发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则需要投入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根据国内小型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作为发起点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并不现实。耿建新等从环保法规方面入手,将内部控制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运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定环保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及操作指南,企业不断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措施[2]。郝素利等在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相应政策建议[3]。
3.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
1996年9月国际规范化组织公布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环境管理的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对环境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等相关标准推广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但是国内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比较滞后。
然而恰恰是本国标准化进程对企业国际市场渗透能力和内部管理成效更能起到正效应,而且国内标准化对“薄弱型”(标注化覆盖狭窄和标准约束水平甚低的企业)企业的内部标准化管理成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更显著[4]。因此探索和发展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专业性强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对国内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非常熟悉,这些文件资料相当多,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相关标准依然不足,尚需要补充完善,因此这项工作对于研究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国内大型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能自行组织实施。从长远看从企业内部推进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不容易。
3.3 现有环境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发展
国内环境保护管理往往是以政府文件等形式出现,国家环境主管部门也付诸了多方面的努力,使用各类通知、文件、要求等形式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陷入了政府要求,企业才对应实施的循环中,形成了“政府出政策,企业找对策”、“家长式管理”的情形。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因此以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形式,政府通过科技立项、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建立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才是可行的途径,也是政府服务模式转型的一种探索。
4.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
4.1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查阅国内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管理文件。以推进某省环保工作自身的“转型升级”出发,以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5],推动企业环境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执法针对性和监管效率,促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监督体系建立,进行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性研究。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5方面出发,将现有的环境管理系统归纳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大方面,27项基本内容建立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归纳、分析,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我们归纳出122项具体指标,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指向某一项具体工作,企业对标分析后,找出完成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到什么程度后,就可以完成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履行了环境保护责任。
最后对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要有适当的考核评估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6,7]等技术方法,将我们提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权重赋值(见表2)。
表2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权重值
4.2 实例研究
为了验证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2013年和2014年,按大、中、小(微)规模[8],选择拟定603家企业作为研究试点,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两年对试点企业实例评价,所有参评企业能完成环境保护标准化评定工作,在实例研究过程中,企业均能积极完成评定工作,另外8家企业在我们实例研究过程中主动参与评定工作,共计参评企业611家,实例研究的顺利完成证明了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在实例研究中,参评企业首次自评中均能通过对标发现存在的环保问题,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和6-10个月左右的整改,在二次评分中均以评分分值的提高,体现了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说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各企业复核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从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个方面的扣分情况看,扣分比例依次从大到小分别是: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复核扣分点权重(单位%)
某省611家申报企业复评结果分析:环保标准化建设等级B级的企业共计530家,C级企业81家。环境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共562家,“警示”的企业共49家。复评结果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统计情况
通过复评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均能投入人员和时间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通过“一考双评”对标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差距,并且通过自我整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说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对某省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5.结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5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某省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有力的证明了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可行性。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例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首次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持续开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促进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环境信息沟通,为下一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5.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构想
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工作技术组知识水平有限,实例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文构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任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公众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实施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研究工作中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省环境保护厅及地州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通过取得的实际效果,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使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发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仅仅是该项工作的开始,还需科技、财政、环保各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人力投入,为后续的推进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在实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后,需要和环境标志工作结合,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标志化,以便于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最终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015年是新《环保法》颁布的第一个实施年,实施新常态下的长效管理,必须完善运作机制,启动动态管理,在环保监督层面上有所创新,并初步建立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和信用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阜新矿务局环保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J].煤矿环境保护.1991,6(4):13-15.
[2]耿建新、刘长翠、焦若静.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企业环保.2004,6:46-49.
[3]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J]. 商业时代.2011,6:108-109.
[4]陶忠元.国内外标准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产业经济.2013,38-40.
[5]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1]35号).2011-10-17.
[6]Satty T L.Vargas L G.Decision Making in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1994.
[7]Satty T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2001.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the countries have all made a great effor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reat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status 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gives four systems and eight combinations 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体系;四项制度;八个结合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four system; eight combinations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57-01
0引言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对能源的开采、运用及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下面的表格是有关部门对环境问题所做的统计总结。
基于以上各种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于1996年针对环境工程的管理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此对环境的管理拥有了一个公用的管理手段,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各发达国家都根据各国自身情况积极实施该标准体系。同样,我国也很快加入到对该标准体系实施的队伍中,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1环境因素与识别方法
1.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活动进行、产品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作用在环境的因素,它是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也是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
1.2 识别方法对环境因素的识别通常有两条途径,分别为:对环境因素来源进行识别;对环境因素性质进行识别。在识别过程中要么单独对其进行单方面识别,要么对其进行综合识别,而无论是单独识别还是综合识别都不能正确反映问题的关键,因此,一般的识别方法存在缺陷,对环境因素实施关键点识别显得尤为必要。
2环境工程管理体系实施现状分析
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重大环境因素缺乏科学、系统及全面的分析评估,使得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困难。第二,实施过程中软指标多而硬指标少,在目标与指标的落实执行时,机构、资金、职责、方法、监督检测手段及必需的程序文件与实施细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配套。第三,社会监督机制缺乏,使得很多制度流于形式。例如一票否决制度。第四,环境保护工作一般化管理多,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不够。第五,很多规章制度不具操作性,在实际的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些操作性强的规范程序。
3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四项制度
第一,在环境保护宏观决策方面,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参与,并能将环保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对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党政领导、政协视察、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实施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协调、协同作战。第三,加大环保多渠道投资机制的建立;制定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加快对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第四,对举报、环评及听证等公众参与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4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要做到八个结合
第一,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组织机构结合,使有关机构的环境管理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若是现行机构不健全,我们应首先加强对环保机构的完善工作。第二,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参照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为环境的整体治理找到有效的政策与措施。第三,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在对环境的初始评审过程中,要对现行的环保制度进行评估,凡是符合其要求的制度都将纳入环保体系;对不够完善的制度要对其进一步改造,使其逐步完善;对不符合标准的,阻碍环保工作开展的制度予以修改甚至废除。要使环境管理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第四,管理体系要和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对高耗能及重污染的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进行有效制止,要实施资源的优化配制,将企业清洁生产的计划与对策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中。第五,管理体系要和国家及地方环保的工作重点相结合,确保环境的治理能按计划进行。第六,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控制要和政府的行政管理相结合。现在很多部门、行业、各级组织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没达到ISO14000要求,因此很多法律、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还需要借助行政的手段来落实完成。第七,管理体系要和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相结合。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是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第八,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要实行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的相结合。政府要对其各部门的直属组织进行直接控制,但其具体部门应有所属具体的部门、企业等完成,以此来达到政府的间接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洪波.环境试验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2.
[2]李悦,韩旭,孙翠菊.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因素识别方法的探讨[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5.
Li Liping;Xiao Yanling
(Petroleum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Northeastern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本文对环境问题对石油企业发展进行限制分析,得出国家法规及政策限制、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资源浪费严重、国际环境保护标准限制是主要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的现状,探讨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以期为中国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limite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oil companies, and found that the major problems included the constraints from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policy, the constrain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arge corporate,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limited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oil companies in China by refering to the abroad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s oil compani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oil companies.
关键词:石油企业 环境保护 机制研究
Key words: oil compani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echanism syud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26-02
0引言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运输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其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由于重视程度、政策执行、结构体系等原因,中国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远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如何在资源日益萎缩的形势下,保证高产稳产的同时,探索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根本变,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1]的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机制,便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1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发展
国内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学技术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中国石油企业在直接面对世界经济强手的较量时,其自身的资源优势正在国际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下弱化,虽然中国石油储藏相对丰富,但是这些自然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环境保护投资不足和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缓慢愈加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环境保护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企业发展的艰巨性,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国家法规及政策限制国家法规及政策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允许企业营运的重要指标,在政策层面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石油企业本身必须遵守国内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在达到各项市场规范环境标准(如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前,国家的法规及政策绝不允许正常经营,如果环境问题过于严重并始终得不到治理和改善就有被退出市场的可能,在市场层面限制企业经营行为。
1.2 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由于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产生了前所未有关注。石油企业作为国家支柱企业,在拥有更多国家支持的同时也同样承担着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石油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大户,必须时刻关注环境保护以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别是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与社会舆论都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督力度,环境问题越发限制石油企业的发展。
1.3 资源浪费严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石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投入力度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对水电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特别是加工原油用水量仍然较大,据统计中国加工原油的用水量为2.0~2.5t水/t原油,而国外一般为0.5~1t水/t原油之间,耗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某些石油企业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对已经打出的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燃气,采取排空燃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尤其以新疆塔里木油田库车县境内的牙哈一井为最,排空燃烧达15年之久。石油企业这种对自然资源大量耗费的做法间接削弱了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4 国际环境保护标准限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环境保护标准和绿色壁垒削弱了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成本领先战略为主的石油企业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环境破坏,会对企业形象大打折扣,进而丧失国际竞争力。
2国外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机制发展现状及经验的借鉴
目前,国外大型石油公司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机制的探索。
2.1 BP石油公司的做法该公司的保护环境方面探索体现在一是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并将“无损环境”(no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作为企业的目标之一。二是建立“计划-执行-考核-改进”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HSE管理体系并建立HSE管理体系保障系统,保证公司的HSE管理体系框架得以实施。
2.2 壳牌公司在环境管理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1994年,壳牌公司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颁发和实施HSE管理体系导则。壳牌公司的HSE管理体系随后不断完善,形成了适于其多层次跨国经营的HSE管理体系模式。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业务单元、各级领导、企业员工三个层次的要求方面。
2.3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主要做法一是体现在在HSE管理方面建立了业务一体化管理体系(OIMS)提出了十一个要素,包括:领导、管理、风险评价和管理、承诺和责任;设施设计和建造;信息与文件;员工能力与培训;实施与运行;第三方服务;事故调查与分析;群体意识与应急准备。二是为满足公司OIMS管理体系提出的十一个要素,要求它的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建立管理体系,并且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对OIMS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检查。
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几大石油公司为推行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在环境保护机制方面主要依靠的自身制度化的措施。与壳牌、埃克森等企业自身管理机制是主要驱动因素的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不同,我国石油企业环境管理工作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企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先是出台法律,进而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规范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欠缺,没有类似的对生产者责任制的手段,因此企业缺乏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借鉴国外经验,中国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必须首先突出石油企业环境保护主体的地位,同时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并思考这个问题。鉴于此本文所探讨的环境保护机制主要是站在石油企业的角度从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环境恢复机制三方面探讨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
3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
3.1 建立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3.1.1 完善组织结构与责任体系中国石油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就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应以石油企业党政领导为首,层层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在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宣传等方面,明确领导责任和义务,自上而下推行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的缩写,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环境保护指标与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全面科学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定期召开环境保护研讨会,审议通过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认真总结上一阶段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确实解决经费等阻碍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
3.1.2 细化计量体系与指标标准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离不开规范的节能降耗计量体系,中国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量化各项标准,或采取定性或状态描述的方法,使实际节能降耗工作更符合标准,增强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石油企业首先应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先进的能源计量、体积计量、热值计量和自动计量等计量方式,对计量器具实行三级管理,定期实行检查,分厂、分矿、分区计量,为环境保护的分析、考核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按照国家和中油集团关于主要耗能设备监测比例的要求对重点能源消耗设备加大动态监测力度,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并依据其监测结果,对工况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使运行效率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通过建立相应培训、监督、报告、处理、评估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的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使石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所有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更加系统和完整,为实施精细管理奠定了基础。
3.1.3 明确工作步骤和部门职能石油企业为使环境保护所涉及的各项工作都权责到位,避免互相推诿及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必须针对统计、计量、监测、考核等多个环节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流程”,并且定期进行流程完善,实行节能减排任务责任制,落实到员工岗位。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对于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部门,石油企业要明确其部门职能,例如计划审核部门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环境保护篇章并且对其进行审核;技术开发部门负责油田开发项目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布置及环境保护投资的落实;过程管理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和监督管理;总体环境保护部门负责项目的全程参与,负责项目管理中环境保护的整体评价工作。其次,石油企业在新开发建设油气田之前,要对新项目严格把关,严禁采取落后淘汰生产工艺,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加大对新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力度,做到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3.2 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3.2.1 加强数字采集与防污监控中国石油企业在规范环境保护管理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通过数字采集加强污染防治监控,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环境保护委员会或安全环境保护处,设置环境监督岗位,对企业周围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且实时更新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进行油田污染物控制、治理及日常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3.2.2 加强奖惩力度与公众监督中国石油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监督还体现在对员工的操作监督上,对于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是否做到环境保护的监督还应进一步完善,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非环境友好型操作的惩罚措施还需加强力度;此外,来自石油企业外部的公众监督对于石油企业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重视公众反馈信息,及时与公众沟通也是石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效措施。
3.3 建立油气田环境恢复机制石油企业在对油气田生产开发之前,首先应积极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功能,对油气资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超越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开发项目进行限制和整顿,对可以项目开发的区域进行妥善规划再进行施工;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污染物的制造和废弃物的回收;但是这还不够完善,最后即使是工程竣工后,也应该对已经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采多种手段加强污染源治理,对作业现场进行清污和平整植被,不断改善油田生态环境。以下是石油企业在施工前后应该对周边环境进行的准备和修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宗国,王迪,周爱国,陈吉宁.跨国石油公司环境保护机制的比较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9):42-45.
1.1环境保护监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正式颁布并使用的环境保护监测办法还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法律条文太少,涉及的范围比较杂,其中对程序和管理方法的细节深入不够完善,比如一些条文规定的审核标准和审核文件没有对其进行报批和签署备案的规定,这在严禁的法律规范面前属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其次,环境保护监测体系与相应的执行体系连接不够密切,这样监测体系的作用就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从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再加上管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员对监测工作缺乏认知度和责任性,从而不利于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良性发展。
1.2就污染源来讲,污染物品种繁多
一种污染源中的物品都是多因子的联合产物,每一种因子进入人体都会造成相应的健康损害,再加上多种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影响效果就更加发展,对人体的损害无法预知。有时可能是局部的皮肤损害,有的便是对全身性的过敏损伤。还有的污染物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造成的损害目前科学水平无法处理。这种污染物的叠加作用给环境保护的监测带来了沉重的责任和负担。而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是具有持续效果的,例如化学污染源一开始可能浓度比较低,污染效果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随着化学污染的积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这种浓度较低的化学污染一般人在生活中很难察觉,再加上其作用面比较广泛,污染效果比较大,这种慢性中毒似的发展也为环境保护监测带来了重大难题。
1.3对于环境保护监测人员来讲其业务水平不足也是对监测造成影响的重要问题
环境保护监测机构配备的相应专业人员水平不够,对监测环节中的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储备,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从而造成对监测工作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人员管理上责任分工不清,人员懈怠慵懒,使业务创造能力不足。对于广泛大众人员来讲,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环境的主观性保护,是对环境保护监测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不断的开采,由于技术的落后生成的废物比较多,没有很好的措施进行废水、废气和废物的处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污染,这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点所在,是环境保护监测的重要解决问题。
2环境保护监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
在进行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过程中,要确保整个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就必须使其有法可依,在加强法律管理意识的同时,还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监测管理体系。创建各部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改相应的管理条目,构建环境保护部门和监测机构的统一管理,里科学的方式提升监测工作的权威性。在利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实施科学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系列规范的法律程序,强调对监测机构的管理优化,实现环境保护监测的标准化建设,从而有利于增强整个体系的整体化管理。
2.2加强重视力度,发展科学化手段
环境保护监测对于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个负责机构应该强化重视力度,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入监测。在体质和政策的全面支持下,经费和基础建设上获得扶持,各单位机构要形成一种内在联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并且,要通过科学手段加大监测技术能力和应急手段的建设,做好项目储备能力的建设。在整个实施工艺上,强化技术的科学化运用,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进行先进的监测技术运用,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监测一起的科学配置。还要在对整个环境保护方面满足需求之后,以人为本,加强对人性化和标准化的科学投入,不断提升环保监测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其标准化建设和发展。
2.3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在主观水平上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水平,就要加强队伍水平建设,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监测队伍建设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加强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并通过实践和异地的锻炼加强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经验水平,最终要严格考核制度,对成员的获得和能力进行认真考核,促进成员的不断学习。在对监测队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对人员的整体业务质量管理,对每一位成员每一工作进行综合性管理。严格把握制度要求,认真落实职业道德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的深入,继续通过专业化的考核强化整体队伍的水平,从而全面加强对环境保护监测团队的整天管理。
2.4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监测网络数据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在整体层面上不断通过数字化网络管理建立全国监测网,制定相应规章和规范,促进和完善整个网络管理的交流和发展。继续深入完善整个网络监测体系的监理和运行,进行相应技术、分析方法、评价体系、质量控制以及规范规章的研究,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监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其整体监测水平。
3结语
关键词:国内外企业 HSE管理 差异 对策
HSE(健康(He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nment))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方法。它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等四个阶段,采用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和全员化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和全程监控地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1.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HSE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依照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多年的管理经验积累。近二十年来,由于海上石油作业的高风险性,大大推动了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安全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国际上的一些重大事故,以血的教训推动了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如:1987年的瑞士大火,1988年英国北海油田的帕玻尔、阿尔法平台事故、1989年Exxon在Valdz的石油泄漏事故等,引起了世界对生产安全的广泛关注,迫使企业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再次发生。
1990年英国能源部要求其下的所有石油公司,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要求定期做出详细的安全状况报告。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届石油勘探开发大会“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HSE的概念,HSE管理在此会议中也被人们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接受。随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它一些西方大石油公司一样制定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目前,国际上大型石油化工公司,都在推介HSE管理模式,由此,HSE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开始溶入了行为科学,走向了人性化管理的道路,“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和不断发展的永恒主题。
2.HSE管理在国内重点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京沪高铁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家和社会对这些重点工程的健康、安全、环境的高标准、严要求,除去经济技术因素外,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地工作成为了所有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大难点,也是这类重点工程的最大亮点。
国家石油化工行业的HSE管理应用情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1997年2月颁发了国内第一个石油天然气HSE管理体系标准,即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并从1998年开始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于1998年引入HSE管理体系,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编制了HSE管理标准、规范和指南,目前,在胜利油田、燕山石化、齐鲁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青岛石油、管道储运公司等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HSE业绩。
3.国内外石化企业HSE发展的差异
国内石化企业和国外发达国家石化企业HSE发展的区别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HSE管理体系的承诺和责任;HSE意识和理念;组织结构;HSE管理体系标准框架;实施和运行;事故统计和事故分析等。
3.1管理承诺和责任
国外石化企业往往都有由总裁做出的HSE承诺,向外界公布,阐明企业对HSE认识、理念和责任;各级管理者从上到下,针对方针、政策和目标,都做出了明确的承诺。国外石化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充分认识到HSE是一个线性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把HSE作为首要业务工作之一,并通过一些具体规定来履行HSE责任。如:参与高层HSE审计;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高级HSE审计报告;在业务工作中充分考虑HSE要求;承担本部门HSE表现的责任等。
3.2HSE意识和理念
在HSE重要性的认识上,国外石化企业强调HSE的重要性,在意识和理念上把HSE作为首要事务,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作为保障,经常通过论坛、研讨的形式来提高管理者的HSE意识。很多国外石化企业已把HSE当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石化企业也充分认识到了HSE的重要性,把HSE作为“五同时”所必需考虑的内容,并且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指标作为企业考核具有否决意义的指标。在形式上也非常重视HSE管理。如:每年年初第一个会议通常是召开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会议,第一个文件是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文件,以要求的形式来强调HSE管理。
3.3组织结构
很多国外石化企业为适应商业重组和组织机构的需要,不断调整HSE职能机构,一般来说国外石化企业HSE管理机构小,人员精,但强调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是HSE的领导者,要负责所在业务单元的HSE事务。他们一般都单独设有HSE管理部门,但在具体部门的设置上一般考虑有HSE审计管理部门、应急响应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
国内石化企业也非常重视HSE职能机构的设置,一般要求逐级设立相应机构,人员较多,包括了专业HSE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国内石化企业逐级设有HSE委员会,负责处理本单位的HSE问题的决策和规划。他们大部分都设置了安全环保处(科)等管理部门,通常和质量管理部门合并在一起,具体部门往往按照专业分工以条块方式设置部门,如安全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有时更细化至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等。
3.4实施和运行
多数的国外石化企业针对业务活动过程制定了系统、详细的HSE程序和指南,如:对排放废物管理、化学药品使用管理、事故处理、有害废物管理等规定程序。过程管理方法被作为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于一些具体的HSE事项的规定上,国外石化企业从整个HSE系统的角度考虑的很周密,从场内到场外延伸非常完善,例如对刑事抢劫、社会治安如何处理等往往都给出较明确的指南。他们在HSE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对HSE的价值进行评估。很多国外石化企业建立了HSE奖励制度,并把奖金颁发作为公司重要的年度事件来安排,颁奖仪式往往非常隆重,获奖的组织和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荣誉。
国内石化企业一般建立起了文件化的程序和工作指南,在一些具体指南方面,HSE方面的考虑只偏重于场内,对有关场外HSE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国内石化企业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但多数的HSE管理体系是在原有基础上从外部引入,与业务结合往往不是很好,经常存在所谓的“两张皮”的现象。国内石化企业一般通过“安措费、环措费、安保基金”的方式对HSE进行投入,目前已开始考虑HSE成本问题。国内石化企业一般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HSE奖励。
3.5员工及承诺
国外石化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主动性,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员工的意识,即从被告知到理解到相信的过程,所以国外石化企业员工主动执行HSE的意识较强,他们每个员工都要关注身边的HSE潜在事故,并报告,同时规定了这种任务,要求员工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潜在事故报告,有些石化公司要求基层单位每周要有一个全员的HSE例会,员工的参与意识较强。他们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各层次的员工从普通雇员到管理者提供大量的HSE培训机会。很多国外石化企业通过HSE奖励来加强员工的参与和承诺。
国内石化企业比较硬性强调按要求和标准去做,往往采取从上到下强制实施,相对员工主动意识会减弱。他们也强调员工参与HSE管理,开展班前班后会、月度HSE活动,但是员工对HSE管理的参与度低,全员参与性差。国内石化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HSE培训,特别是对新入厂员工三级教育已成为制度,但培训针对性和效果需要改进。国内石化企业一般实行员工HSE风险抵押金,根据HSE表现决定是否给与奖励。
3.6对事故的认识和处理
国外石化企业特别是具有集团性质的大石化公司,其企业内发生的HSE事故能很快在企业内得到分享。他们有专人对事故去进行分析处理,要做很多技术性的分析工作,特别是同类型事故更是如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还将承包商的工伤和事故纳入企业的HSE统计,一般要求大小事故一律上报,不得隐瞒,即使员工的手被玻璃划破这样的小事故也不例外,并且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的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如百万工时损失统计,而且国外石化企业对工伤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国内石化企业在对事故的认识上,在事故处理的技术分析处理上,在事故的统计上,在事故的考核指标上,与国外石化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
3.7环境保护
很多国外石化企业更加强调环境问题,并且所关注的环境问题领域由工业过程的污染治理向工业生态学、社会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展,如一些石油公司制定了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国外石化企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都把守法作为首要前提,在所有的活动中都避免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同时很多石油公司环境或HSE报告,强调公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国内石化企业在对待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主动性不强,因时因地的被动地进行工作。
4.应采取的对策
4.1加强宣传,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HSE氛围,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加强宣传舆论导向,在企业内部渲染和烘托出浓厚的HSE氛围,强调企业和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理念,明确相应的HSE责任,强调员工的责任,同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主动承担起社会与企业的HSE义务。
4.2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HSE组织结构上短小、精悍、高效
1)在HSE管理体系建立进程中,让全员了解HSE管理体系与现行安全、环境与健康和规章制度的区别与联系,理清HSE工作的思维。HSE管理体系是一套与国际接轨的HSE标准体系,它不是摈弃现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而是对这些制度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并予以完善,明确了各个管理层的HSE职责,各级单位的最高管理者都是HSE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使全员明了建立体系不是最终目的,体系的实施、有效运行及创造一流的HSE业绩才是我们的目标。
2)在HSE管理体系建立进程中,应抽调一批从事过ISO9000、ISO14000体系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安全、环保、职业卫生工作的工程师等得力、精悍的人员,充实到HSE组织队伍中。设立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环境因素识别及环境影响评价小组,法律、法规识别获取小组,文件编写小组,沟通、宣传、推广综合小组,网络信息小组等专业组等,为HSE体系的有效运行保驾护航。
3)建立起系统、详细的HSE程序和指南,加大HSE奖惩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HSE体系的有效实施和真正落实。
4.3认真开展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处理事故时,多做技术性的归纳、分析,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的新观念
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减少事故,这就要求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的理念,即“零事故”的新理念。同时,我们还应逐步改进事故统计与分析的相关作法,分析处理每一次的事故,包括小事故也不放过,找出事故发生的内在因素,以供其它部门警示,防止重复发生类似的事故。
做好安全、环境与健康工作,既是国家和集团公司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所在。因此,在建立HSE体系的过程中,发动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全员“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培训,对生产、经营、产品及服务等各项活动进行预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
4.4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社会是企业存在的内在根本,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单元,企业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加强环境保护,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5在建立和推进HSE管理体系的进程中,严格考核是层层落实HSE工作的关键
HSE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就在于“事前预防”,而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在多层管理机构中推进各项HSE工作,难度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各级、各单位的推进速度和深度都不尽相同,会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势必影响整个体系建立的进度,而落实HSE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各层次上的严格考核。
总之,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HSE管理体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所有HSE工作人员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照欧美企业HSE管理的好的经验、方法,努力摸索出最适用于我们本单位的HSE管理模式,不断改进HSE的管理行为,逐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满足职工和社会对HSE管理的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54-0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对监测得出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真实性、真确性和科学性。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提下,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健全的管理流程程序,明确各自的职责。所以说,建立完善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前提。
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环境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了解环境的各项指标,并结合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环保决策,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传统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巨大的。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强化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相关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针对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就实际应用来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发展脱节,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从整体方面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质量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1)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体系建设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疲于应对评审或者复审,将自身置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2)在体系建设中,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使得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3)适用性较差,没有对岗位质量控制形成相应的指导,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沦为形式。
2.2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领域不断增大,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进行完善,从而导致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沿用多年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2.3 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
部分环境监测站对于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设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或者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使得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难以协调,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指导,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因此,为了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完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确保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资格、设备质量、监测标准等进行严格规范,并制定出相对统一的标准,切实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2 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可以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国家-区域-地方的短路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使得地方技术中心可以直接向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分级领导。这样,可以有效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通过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直接对区域和地方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评估,从而对地方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衡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可以定期对地方性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考核和审查,避免监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进行技术的研发工作,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结合市场资源和条件,实现先进监测设备的快速应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对工作制度进行创新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以及国家实验室制定的标准,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看似简单,但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是十分复杂的,不仅需要保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监测过程的合理性,还需要确保监测方案和手段的科学性,选择代表性强的监测位置,另外,也必须确保采用的完整性和样品保存的规范性。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需要确保得出的结论对环境质量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在这样复杂的工作流程下,对环境监测的工作制度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工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环境问题的实际需求,加强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以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速度,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小红.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1(5):349-350.
[2]王丽宁.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44.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建设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准确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及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领域正不断扩大,这无疑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先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科技的全面发展时期,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更是异常迅速,这在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尽快发展经济,而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然环境,这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其后,虽然政府和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国家更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依然非常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而若想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行的。只有在一个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以保障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客观性。
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和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认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内容。其次,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偏差,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以科学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反而对环境监测工作施加不正当的干预,例如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之时私自修改或删减数据,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2、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很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都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其不是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不够,就是缺乏管理经验。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失误,从而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大部分相关部门和机构都更加重视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没有对其开展有效的培训,也不怎么积极招聘相关人才;二是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积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3、控制手段不足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然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严重滞后,已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再者,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颁布的,其已历时多年,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求,当前必须要尽快修订新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结合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新的法律法规当中应当要明确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环境监测人员的从业资格及环境监测设备的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管理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管理经验等各不相同,因此其管理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当要尽量选择那些知识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及管理经验多的人员来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另外,还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本人的工资相挂钩,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从而促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规范技术体系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要加大对科技的研究力度,不断研发新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其次,要加快制订科学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有据可依;再者,要制订完善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最后,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而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尽快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未来还需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01:1-4.
[2]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关键词]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安全;评价;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04 ― 02
制造企业为社会制造有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与此同时,它也是造成社会环境污染的重大因素,每年制造出几十个亿的废物,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引发了各项不稳定因素,当前的气候变暖、大气层的改变都与制造企业生产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是制造业的职责所在,是通往绿色制造、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建立一个利于环保、安全的管理体系,引进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对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程的监控,绿色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防污染造成的环境伤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外制造企业环境管理研究
日本,曾受到原子弹的创伤成为一个公害岛国,它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污染防治,成功地成为世界防治污染的典范,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日本企业在环保经营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在环保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贡献,而且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使日本经济曾被世界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们的经验是:第―,产业公司重视,制定环境战略和指导方针。日本的企业,如“夏普”、“佳能”和“索尼”,都以环境意识为原则,保护环境为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第二,企业内部构筑环境管理体制,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有力地监测企业排放的污染量,对超标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在富士胶卷公司,还特别成立了环境安全推进部,全面致力于工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第三,从生产的始端到末端进行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在产品设计方面,强调环境的保护,设计环境所承受产品生产周期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达到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日本丰田汽车的燃料,就是以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创造出低公害型的汽车。在材料采购方面,以减轻环境负荷的原料为原则,并组建环保团队,创设“绿色采购网”优先发配给关心环境的企业。在生产方面,配置对环境无害的设备,设计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的再经过处理加工形成可利用资源等措施。保证产品的产出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环境的污染。第四,贯彻国际认证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真实、准确地计量和记录企业污染和防治成本的核算状况,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有效地评估。
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之首,现代先进企业的象征,通用汽车公司就提出了环境保护基本理念,开展减少废弃物及资源再利用的活动。
还有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也都出台了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中国,在2002年将环境影响评价立入法律,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造企业也设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上的规划,针对环境主题设定了各项指标来检测环境项目的达标程度,如:对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工业经济密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对水、大气、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土壤环境设定了自然环境指标: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等评价指标;对水生、陆生生态环境设定了生态环境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利用、石油利用、天然气利用和电力利用等项目设定了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采掘量、淡水资源消耗量、化石能源采掘量等;社会经济指标、环境风险指标等。
二、我国国内对企业环境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污染情况也不断严重,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废气、废渣及废液向自然环境的肆意抛撒,如果不加以重视环境管理,中国的制造企业会被环境污染的恶习所吞噬,所以,要实现我国制造企业的效益最优化,可持续性的发展经济,综合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当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下列方面:
1.企业环境管理角色定位不明确。在我国大众的理念中,环境管理是政府部门的职能,由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制约着企业和公众的行为,所以,生产企业或公众往往出于一种抵触或否认情绪而不积极地配合环境管理。事实上,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不同,政府固然是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各种激励或责罚机制对企业和公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影响,但必须通过企业对各项技术管理或创新服务,对环境管理提供硬件支持,不断规范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行为,而公众则是社会环境直接享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所以,公众要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起着监督、评价的作用。三方合作,共同管理,才能将环境管理正常运行下去,而不能单单依靠某一方的力量。
2.污染控制设备的投入大于对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的意识。企业环境管理固然要添加抗污染环境的硬件设备,但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的软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从企业人员潜意识中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微小细节中查询到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管理体制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都有待改善。在企业投入资金不足时,企业环境管理得法,是可以创造直观管理效益的。
3.有些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但意识形态没有跟上,人浮于事,缺乏规范管理。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力不够充分,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设置也不合理,对人员的专业配置和违反规定的行为无章可循,没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条文。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途径分析
1.要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其影响。建立管理框架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敏地发现环境问题的变化过程,预查到环境变化造成的风险因素,制定适应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环境方针,公司上下成员的环境理念和目标达成共识,熟稔环境事故出现的应对步骤,根据公司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规定进行运用,力求资源单向流动转变成循环流动,使资源循环和利用模式顺利进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持续稳定、污染防治措施到位。
2、制定科学的、具体的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ISO14000是国际化环境管理标准,是符合所在国法律法规,自觉改善环境,对污染防治和持续性改进的管理体系,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手段,使环境管理体系整体化。制造企业在制定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将环境方针、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下、评价等要素贯穿体系的整体,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脑海当中,日常化、程序化地执行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环境管理达到“全面管理、预防为主”的真正目的。
2.1 制定环境方针为起点。企业在制定环境方针时,要对企业现有的环境管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认识,分别划出本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及弱势,从管理的角度去助长避弱,战略的观点去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措施,确定环境方针的实效性。
2.2 制定环境方针的实施规划。在企业实施环境方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从环境理念为出发点,制定中长期的环境管理计划,以及推进和评价反思计划,同时,唤起企业员工自觉地、义务地投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活动中,对环境污染监测指标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环境结果,而且要重视环境管理活动的过程,对过程中的细节要认真分析,对技术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环境管理漏洞,要及时地加以整改,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企业环境管理出现的问题现场考查,不断改善和革新现场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组织的能力。
2.3对实施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改进。在管理体系中,从上到下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环境管理的各个细节都囊括在内。对实施规划的结果监测,对企业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公示,引起企业上下层的警醒,要求各相关部门针对问题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制定改善和应对措施,使实施和规划步调一致,口径相符,实现效果显著。
2.4 由企业高层对过程重新审视,提出修正案,制定新环境方针。经过了规划、实施阶段后,企业高层以管理体系为标准,将预想的环境管理为蓝本,依据目视的环境管理现状为检查对象,描绘出应有的环境管理状态。如:物流环境负担率、产品环境负荷率、制造环境的负荷率等指标的重新设定。
3.对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提供完整、规范的理论依据。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支持体系,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估,如:外部认证、支持工具和绿色采购等。
4.合理运用各项环境评价指标,使企业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实施环境管理。实现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完整,获得世界标准的ISO14001的外部认证,提升企业质量及环境的管理水平,赢得社会信任度。通过环境会计多元化的计量手段,提供企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会计信息,为制造企业决策层提供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利于环境生态的决策参考资料。制定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物流过程的环境管理等
四、结束语
构建制造企业环境及安全管理体系,是全球性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与环境的共同生存、相互依赖,制造企业必须要坚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不可盲目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而是要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保护环境最佳点的完美结合,致力于环境的长期有效管理,不断改善,使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循环顺畅地运行,让企业的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贾倩,黄蕾,袁增伟,张晓芳.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07).
〔2〕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 金成晓,俞婷婷.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预警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 金成晓,俞婷婷.我国产业安全监测预警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5〕 苏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5).
〔6〕 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