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陶艺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模性较大,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体现,在整个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文章对消费视野下工艺美术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工艺美术的经济化运行。
关键词:消费文化;工艺美术;问题分析
消费文化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社会生产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虽然在文化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存在着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存在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行为方式。
一、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宫廷工艺美术
随着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宫廷风格的工艺美术保持了技术高超性的特点,并将传统美术工艺作为传承的主体,使旧的工艺形式以及艺术形态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超性的艺术形式,保证了产品设计的基本价值。旧有时代的工匠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管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会将艺术价值本身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但是,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设计人员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重视其商业性的价值。所以,旧有时代的宫廷贵族艺术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对于这一类美术工艺品而言,可以将其分为收藏品以及装饰陈设品两种,首先,收藏品不仅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收藏者主要重视商品的文物价值以及潜在的增值能力。其次,装饰陈设品主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通过旧有宫廷工艺的商品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文化品味。而在现阶段宫廷宫廷美术创作及优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作品鉴赏人员,一些作品只要被国家机构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的作品,其价值会数以十倍的向上增长,从而导致很多工作美术作品的评选成风,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艺术消费行为,导致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逐渐下降,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城市工艺美术
对于城市风格的工艺美术而言,主要是将中产阶级的市民作为工艺美术的主体,通过对中产阶级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等价值的分析,所呈现的一种市民工艺类型。历史中人文产品的工艺设计包括紫砂器、明式家具以及住宅建筑设计等工艺形式。城市中产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内容逐渐成为工艺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现阶段城市工艺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正处于未定型的新兴阶段,基本的文化形式也正处于模糊阶段,其形态的判定以及消费价值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在消费视角下可以将这种工艺形式定义为创意、综合以及世俗化的工艺美术形式。其中的创意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民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求的分析,所创作出的美术工艺,例如,家居装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设计形式。市民工艺中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了创意、技艺工艺以及设计等,例如“陶吧”等工艺场所的构建,城市居民可以在这一环境中将自己的创意、技艺以及设计等技术形式进行充分性的结合,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将农、牧民作为主体的乡村工艺形式。在现代化文化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生活化、原型化的艺术形式却得到了有效传承。随着消费文化形式的出现,一些具有民间工艺的农耕文化呈现出不断消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民间工艺是一种生活化的工艺形式,其实用性的工艺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准城市居民,使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由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而且其基本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美术工艺形式逐渐淡化。而且随着消费文化的呈现及发展,乡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条件逐渐瓦解,使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被“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商品以及纪念品等。
四、文化消费视野下的艺术工艺
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主要是专业工作者所创作的工艺形式,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员而言,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其艺术素养以及创意能力相对较强,所创作的工艺品有陶瓷、陶艺、漆艺等。对于这些专业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的设计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所以他们所创作出的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及原创性。与此同时,由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会寻求一种全新的途径,将其自身与消费文化进行统一性的融合,并为大众传播以及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途径,使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人们需求的分析进行工艺作品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媒图像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进行工艺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视野下非物质形态商品以及物质形态商品的消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对美术工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美术工艺逐渐形成了文化形式的创造,同时呈现出现消费视角下美术工艺形式的变化。由于其文化形式来源于生活,因此其产品的设计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工艺美术的创作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消费的基础上实现其身份的认同,并在最终程度上呈现出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04:114-118.
[2]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4-88+127.
刘铮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爸爸刘长城唱小生,妈妈宋玉珍是张派青衣,姑姑刘长瑜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花旦。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出生长大,自然从小就受到京剧的熏陶,用刘铮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在京剧这个坛子里泡大的,最直接的京剧教育是来自父亲和母亲,可以说我从胎教就开始听京剧了”。但是会选择从事京剧事业,却全是刘铮自己的主意,完全是出自他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
中国葡萄酒: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你的父母是不是从你小时就开始教你学习京剧了呢?
刘铮:说实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没教过我唱戏,也没指望我会干这一行。那时主要是因为好奇,总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唱,渐渐就喜欢上了。
中国葡萄酒:那你是属于自学成才了?
刘铮:不是的,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很多人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我决定唱戏开始,我的母亲每天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指导我,姑姑也会经常带我到各地去观看演出,还有孙毓敏老师对我的培养,以及很多关心我朋友,我非常感谢他们。
中国葡萄酒:很少有人知道,你最初学习的是舞蹈专业,而不是京剧。毕业后分配的工作也很好,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原本优厚的待遇,重新开始学习京剧表演呢?
刘铮: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那段时间过得很悠闲,但是我却感觉很懒散,生活也没有目标。由于业余时间比较多,我经常会唱唱京剧,当然是自己关起门在家中唱,偶尔也到京剧票房去唱,有时会和姑姑出去听戏、学习。我一直觉得我能走到今天特别幸运。2000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国际票友演唱会,大家对我的表演反响很不错,从那时开始我才决定正式踏足京剧界。当时父母对于我的决定都很吃惊,他们谁也没想到我竟然会唱京剧,但是他们仍旧很支持我,还特意请姑姑为我做指导。放弃以前的工作,重学京剧可以说是源于我对京剧的感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无法割舍,既然真的喜欢它,对于我来说学习京剧也是更好的选择。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我们现在总是在说梅先生的时代,但是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这才是需要我们去做的东西。我不会满足于成为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认为这是非常肤浅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我野心大,但是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
刘铮是个很客气的人,每次说到自己的成绩总是表现得很谦虚。谈到他现在的工作,他说自己的压力很大,总是怕辜负观众的期待。但是我却从他的眼中读到了自信、从容。
中国葡萄酒: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男旦呢?
刘铮:选择男旦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自身条件也比较适合去演男旦。还有就是受了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因为我从小总是喜欢跟在她们身后看她们表演,等到自己想唱时,就不自觉地模仿起旦角来。长大后看了很多梅兰芳大师的录影带,感觉男旦真的是一门很美的艺术。
中国葡萄酒:因为很多原因,从建国到现在的5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男旦演员。你可以算是中国京剧院建国以来的第一位男旦演员,很多人都说你是“中国的第二个梅兰芳”,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没有那么伟大,和梅兰芳大师比我还差得太远。其实我现在还处于一个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作为建国后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我经常在想怎么才能把男旦表演好,如果大家看了我的演出后认为还不如看女旦好,那样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失败。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到日本京都去看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的演出,在与坂东玉三郎先生交流过程中他对我说:“虽然我不懂京剧,但演员表演的状态是相同的,一丝一毫的空隙都不能放过,尤其是男旦演员,舞台表演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下意识地流露到台上,一定要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话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很有感触。
中国葡萄酒:你是怎么看待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呢?现在有些人为了迎合国外人的口味将京剧做了很多所谓的创新,将剧中内容进行了浓缩,念白的语言也改为更贴近现代的语言,而且删除了所有的“慢板”演唱段。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认为京剧是一种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很悠久很神圣的艺术。对于京剧,我们首先一定要尊重,然后才能谈继承发展。即使是要将京剧推向国际,也要遵循它本身的传统,只有最传统的才是最受欢迎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剧本内容做调整是可以,但是主体的东西一定不能破坏,我们只有把继承做好才能谈发展。
关于葡萄酒
我们不能凭借掌握的一点儿知识就说我已经了解一种文化。这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区别,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上获取的,但是文化就不行,你只能从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如同葡萄酒与京剧。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的表演艺术家为了保护嗓子都不喝含酒精的饮料。但是刘铮却不一样,他不仅喝酒,尤为喜欢葡萄酒,对于葡萄酒也颇有研究。
中国葡萄酒:大家一般都认为表演艺术家,尤其像京剧演员平时很注意保养嗓子,一定会很忌讳饮用酒精性饮料,为什么你会喜欢喝葡萄酒呢?
刘铮:虽然我们因为保养嗓子的原因对于很多酒类饮料会有所忌讳,但是我认为葡萄酒还是非常适合我们饮用的。大家都知道葡萄酒对于健康非常有好处,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身体的保健很有帮助,我认为只要适量饮用,它带给我的好处一定不少,关键是要掌握好量。
中国葡萄酒:你觉得葡萄酒和我们的京剧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刘铮:我认为葡萄酒就像京剧一样,是用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很深厚、有底蕴。就像一切都是起于游戏,止于艺术,葡萄酒本身就是一门文化,一门艺术。
中国葡萄酒:平时你喜欢喝什么类型的葡萄酒呢?
刘铮:我比较喜欢酒体强劲的红葡萄酒,刚喝下去时会感觉到涩,但是回味却很多,和生活很像。其实我喝过的酒种类并不多,但是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红酒,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那变幻多姿的口感,但是它们让我着迷。
刘铮很佩服品酒师,他总说品酒师很神奇,仅仅从一杯酒中,就能知道葡萄的品种、产地,甚至还能了解到葡萄产区的气候、土壤等特征。我问他有没有兴趣也去学个品酒师,他一直摇头,说自己不行。他说如果有时间会去听专家讲怎么品酒,但是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文化,一定要到葡萄庄园走一走,要去亲身体验才行。就像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角儿”,就要从最基层做起,要知道整个过程。如果你不知道龙套要怎么跑,就永远不会知道站在那里的感觉,你也就找不到“角儿”的位置。
【关键词】视频影像;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是享誉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探讨多途径、立体化的保护方式非常重要。作为影响广泛的视频影像,对于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视频影像的特点,并提出了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想与思路。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闻名天下。景德镇瓷业辉煌与其先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长期制瓷过程中,历代陶工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的传统制瓷工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瓷。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有如此荣耀,但是景德镇制瓷手工艺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后继乏人,面临失传。手工制瓷这一传统工艺,挣扎在被现代化工厂制作所取代的消失边缘,[1]目前仅在个别旅游景点和私人作坊,人们才可依稀见到并不完整的手工传统制瓷工艺的存在。保护、抢救、挖掘这一宝贵遗产刻不容缓。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存在于纸上,以纸质媒介为载体、文字图片为表现形式的图书资料。历史上许多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学者都涉论或专论过景德镇陶瓷,如南宋蒋祈,明朝宋应星,清朝朱琰、唐英、蓝浦等。其中蒋祈的《陶记》是较为完整的研究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的重要古籍文献。明代宋应星曾亲临景德镇考察,把景德镇制瓷技艺写进《天工开物》一书。其中“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成为叙述总结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名言。书中还配有“造瓶”、“过利”、“汶水”、“过釉”、“打圈”、“烧窑”等插图。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按宫中提交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对景德镇清代制瓷工艺作了较形象精辟的说明。
另一种是生产性保护。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生产有陶瓷博览区的古窑制瓷表演和民间生产两大群体,成为展示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的窗口。由于传统陶瓷工艺的制作工序较为繁杂,制作成本较高,年轻人不愿涉足这个领域,制瓷人员都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再者,两大群体生产存在的目的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有距离的。古窑的手工技艺生产是以休闲旅游为目的,其生产都是表演性质的,没有技术上的要求,不是以生产产品为目的,而手工技艺的经验和技术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掌握,[2]所以这样的生产方式达不到传统陶瓷工艺的活性保护要求。民间的传统陶瓷生产虽然以生产为目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许多生产工艺已经进行了改良,简化了生产程序,没有完整展示传统陶瓷工艺的精髓。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视频影像的特点适合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影像凭其受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媒介特性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五彩缤纷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冲击、逼真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种集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于一体的艺术样式,从而成为传播领域的新宠,非常适合表现传统陶瓷工艺。
现场性:电视摄像是根据现场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对现场中的一切进行选择。这种记录具有“现在进行时”的形态,以“我在场”的方式完成了对形象的拾取。[3]当再次通过视频把精妙绝伦的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呈现给观众时,必然产生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受。
直观性:电视摄像记录的视频画面成了“视觉世界语”,直接以声画统一的形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轻易地做到了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观众通过视频,能轻易理解各个工艺环节。
形象性:传统的艺术思维主要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视频影像是以活动画面作为思维材料的,用运动着的画面完成内容的表达。这种表达形式有着通俗化的外壳,更易让观众接受。
永恒性:电视画面的数字化表现,使得视频影像的保存变得轻而易举,后人可世代享受并回望人类千年的文明成果。
视频影像比纸质媒介表现更直观有效。纸质媒体的信息载体主要为文字和插图,遵循一定语法规范并借助一部分虚词进行组合搭配。表现的东西是间接再现的,需要读者进行二度创造,把文字和插图转化为内视形象,往往具有模糊性、间接性,不易于理解。
诚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手工技艺可以作一定的描述,配上图片也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由于是静态描述,对过程反映不出来,难以揣摩其中的要领。2004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退休教授祝桂洪根据多年研究与总结,完成了《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书中图文并茂,数据文献翔实,对工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过于专业,受众面窄,工艺过程的再现只能凭空臆想,难以承载动态再现传统陶瓷工艺的重任。
而视频影像在信息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语言是电子互动语言,能够把一切都变成直观的对象,变成流动的画面,以直观的感性形式诉之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而且配有音乐和色彩,以丰富的表现手段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在表现方法和形象内涵上较纸质媒体更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以视频影像表现陶瓷工艺,观众更能领会其过程和要领。东晋时的赵慨被尊为景德镇制瓷的“师祖”,说他“以其神异足以显赫古今也”。制瓷技艺已经达到“神异”的水平,而这种“神异”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后人无法揣摩并感觉这种“神异”,更遑论学习与继承。如果赵慨在世,其神异之技当可通过视频影像还原真实。
视频影像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补充。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然而仅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利用现代科技的文明成果来加强保护这份遗产,形成多途径、立体化的保护态势。应该说,视频影像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补充。
同时,生产性保护在现代化的作业竞争下往往处于劣势,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往往输了经济效益。以视频影像表现的方式则是一次性投入,成果则经年共享。
视频影像如何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影像对传统陶瓷工艺的表现是个时间跨度较大、制作较大的工作。如何以视频影像表现传统陶瓷工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内容要客观真实。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表现是纪实性的文化艺术影像,是以传承作为目的的,因此其教育教学功能应该得到体现。这一功能决定了其表现的内容必须科学准确,真实还原传统陶瓷工艺,不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理解。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首先要真实还原传统陶瓷工艺,其次要摒弃所谓的表演,而是真实的原始的传统制作。
工艺表现系统全面。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精妙复杂,有时我们通过电视媒体也能看到一些视频图像,但仅局限于对传统陶瓷工艺中个别环节如拉坯、利坯、和泥、画坯、烧窑等形式上的零散记录,并且局限于形式上的表现,没有进行工艺和技艺上的解读与整理。还有许多工艺环节得不到彰显,如传统的制釉技术、传统的工艺装饰手法、高岭土的加工等没有表现过,没有全面展示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各个环节,不利于保护这份宝贵的遗产。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描述:“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由于工序要求不同,不同品种的陶瓷制作工序不尽相同。[4]按照景德镇大家普遍公认的必不可少的工序和景德镇特有的几个陶瓷品种考虑,我们可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视频化呈现的内容确定在以下几个部分:(1)景德镇瓷石开采加工制■(dǔn)传统工艺;(2)高岭土开采加工制■(dǔn)传统工艺;(3)景德镇釉灰制备传统工艺;(4)坯料制备传统工艺;(5)釉料制备传统工艺;(6)手工成型(圆器、琢器)与施釉;(7)手工装坯(装钵)传统工艺;(8)景德镇柴窑及其装烧传统工艺;(9)景德镇瓷器的青花装饰传统工艺;(10)景德镇瓷器的青花玲珑装饰传统工艺;(11)古彩装饰;(12)粉彩装饰;(13)新彩装饰;(14)薄胎制作;(15)颜色釉;(16)雕塑;(17)大件瓷器制作。
表现形式要有美感。视频影像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空间造型与音乐时间流的韵动构成视频影像的和谐感与节奏感。一些形式感强、画面美的东西更易于大家接受。我们应该从镜头的运用,如构图、景别、色彩、光线、镜头运动、拍摄角度等入手,寻找利用画面揭示理性形象的规律。尤其针对不同工序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画面表现能力。如对圆器成型、雕塑作品的形式美表现,对古彩、新彩、粉彩、颜色釉的色彩表现,对薄胎的光线运用等,都要切合工艺内容,极力营造一份赏心悦目的视听享受。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想
成立精干的摄制组。这个摄制组不要求人多,但必须是能打硬仗能吃苦耐劳的团队。不仅要有懂电视的摄录编人员,也要有懂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有懂陶瓷装饰的艺术设计人员,甚至还要有工作协调人员等。在这个集体里,形成以编导为核心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确,精干灵活,又通力协作,确保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制订周密的拍摄计划。作为一项庞大的视频化工作,如何对所有的拍摄资源进行系统的安排,将时间、资金以及人员以最高的效率安排好,是十分重要的。可从制作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统筹考虑,设定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如在前期阶段,稿本的撰写显得至关重要,可由多人讨论撰写完成,同时要考虑到稿本的具体要求,并由编导撰写出分镜头稿本,制订拍摄方案。在拍摄中期,应考虑到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转制,一些配合单位与人员的联系与协调工作非常关键,同时拍摄过程中要确保图像质量,尽力做到图像清晰唯美。在制作后期,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数字化视频制作处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声画的合成统一、图像的特效处理要达到什么要求等。
明确基本思路和方法。清晰的思路与方法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电视传媒,可以系统呈现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并着重于操作技法的细致描述,强调泥、釉、火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和总结千年瓷都丰富的传统陶瓷生产的宝贵经验和技艺,为发展现代陶瓷理论和工艺技术服务。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以电视艺术的形式进行拍摄、编辑、制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反映传统陶瓷生产过程的视频影像,充分反映景德镇瓷工精湛的陶瓷技艺,表现景德镇灿烂的传统陶瓷文化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我国陶瓷文化、陶瓷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实现陶瓷文化的伟大传承。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的陶瓷文化,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有益探索。这不仅是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要义,更是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参考文献
[1]焦小惠.纪录片的再现与表现[J].电视研究,2001(10).
[2]祝桂洪.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周荣林.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EB/OL].省略/html/info/1373/news_19396.html.
[4]王姝.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现状调查[N].陶城报,2011-03-18.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记录了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历史演进过程,它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涵盖领域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其中表演艺术又包括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第三,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活态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难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能够直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层面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法治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责任、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借阅流程等,对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具体来说,各级文化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2.2加大工作力度,收集非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要加大收集力度,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收集工作。一是全方位收集,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对档案材料进行“撒网”式收集,尽可能全面收集档案材料。二是抢救性收集,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加快收集步伐,做到收集工作不拖延、收集档案不遗漏。三是收集载体的多样化,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多样性的特点,除了收集文字材料之外,还要注重收集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2.3采用科学手段,提升保护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把存储在传统载体上、以模拟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尽快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对研究和保存价值较高、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的档案,应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开展异地保存,确保档案安全。其次,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应探索开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集成管理,建立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 旅游专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68-03
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了教育机构和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该法颁布之前的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对此类工作提出意见,并指出教育机构和文化部门要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合适内容,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从2007年起,截至2016年公布了5批共424项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22个扩展项目),已评出了5批共421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含16名国家级传承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大力开展起来。但目前不少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开发认识不够,打着经济效益优先的旗号和现代化加工名义,出现不少歪曲民俗旅游的现象,使当地的民俗旅游在开发中变形,民俗旅游庸俗化,很多旅游活动在商业化开发中变味,地陪导游迎合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对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进行错误的传播,使得当地的旅游文化在被误传歪曲,在传播中产生传承变质。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区,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传承广西本土文化的渠道之一。该课程应从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搭建课程教学内容、确立课程的定位等着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多元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广西首次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对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学校多元化文化建设具有很大作用,也会激发学生参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等相关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的认同。
(一)教育传承与文化传播的需要
激发大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兴趣,促使本文非遗文化的正确传播,这是目前高校非遗文化教育的任务之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地融入这个现代化的社会,让校园教育在非遗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大学生也积极参加到保护遗产的行列之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可以让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都将受益匪浅。
(二)校园多元文化建设的需要
现在大学校园里,学校重视校园多元化文化的建设,各种系部活动、协会活动和技能比赛等名目繁多,但学生感兴趣的少,参与人数少,整体效果不好。在网络化的冲击下,出现大量低头族,网络游戏在高校中普遍流行,学生上课缺席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本身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的重任,学校设置非遗课程,开展相对应的非遗活动,在学校成立非遗产文化长廊等,不但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得到正确全面的传播,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建设,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三)旅游行业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需要
1.培养导游本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导游担负着本土文化的传播工作,在从业人员里对文化综合素质要求是最高的,地陪导游如果文化素质低,对本地的文化了解肤浅,那么他们对品位高、等级高的人文旅游资源,解说就会黯然失色。目前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导游实务、导游带团和讲解技巧、模拟导游实训等课程在培养导游带团的规范性和基本讲解上是必需的。但在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本土文化熏陶还做得远远不够。民俗旅游现在已经是旅游的重要类型,导游除做好本职规范性工作外,对当地文化的熟练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地陪导游对本土非遗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引领游客进行正确的学习。
2.导游特色才艺培养的需要。导游才艺尤其是带团才艺是一个优秀导游必备的技能,要想带好团,除了讲解水平、服务态度好,在游客面前展示自己的一些带团才艺也是一个好办法。在教育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局等举办的各种导游职业技能比赛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导游才艺展示都是其中主要的环节。很多参赛的导游对于导游才艺比较畏惧,但实际上,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本地特色才艺项目,比如当地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武术等,是非常出彩的,而这些可以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学习来掌握,难度也相对较小。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设为旅游专业学科基础文化课和学校的文化公选课。教材的内容设置以广西的区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内容主要考虑能否与旅游专业其他文化课程相结合,能否与学生兴趣、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否服务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否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才艺、文化综合素质。课程以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各类民间民俗、人类文化为基本理论部分,选取广西非遗项目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戏曲、民间手工技艺等有代表性的项目,跨学科搭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学时各占一半。
2.课程目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目标包含三部分,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掌握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技巧;提高学生专业的导游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特色的导游才艺,促进关系本土文化传承与交流。
(二)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三大模块,即知识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模块一是知识理论,包含两大项目,第一项目是遗产的基本定义、形成历史、遗产保护的理论、遗产分类;第二项目是广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是本模块的这个、重点内容,包括有10大情境,对应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的内容;模块二是专业技能,包含导游带团的本土人文讲技巧、导游带团才艺和导游大赛才艺三大项目。模块三是社会实践部分,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野外模拟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野外调查。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团队式教学模式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授课内容涉及的学科较多,因此,应成立多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成员由旅游、音乐、舞蹈、体育、艺术等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不同教学内容上课地点都不一样,每个学科的教师负责其中的专业模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民俗部分由旅游专业教师讲授,民间文学由汉语言文学教师负责,传统音乐、舞蹈等可由音乐教师负责,手工技艺部分由艺术设计的教师负责,体育、游戏与竞技部分由体育教师负责,还将邀请民间传承人和国内相关知名专家进课堂担任客座教授。
(二)建立专业的广西民俗博物馆
建立专业的广西民俗博物馆,该博物馆的民俗文物由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野外考察中师生共同收集,打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会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和模拟导游校内实训讲解基地。如果学校支持,申报设计主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该长廊可以作为校内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节庆的载体,为创建学校3A旅游景区提升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
(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各种平台,比如工艺研发、设计、制作工作室,工艺流程展示室,作品展示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长廊等,利用这些基地平台,学校可以参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设计,和学校营销协会合作,参与产品的生产、销售。在这些平台,可以进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作品;与艺术专业的师生合作,设计有广西本土元素的旅游工艺品,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挑选出来,参加设计类的比赛,比如南宁礼物设计大赛等。
(四)建设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多元化校园文化
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借助课余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由学校团委、各系办主办,旅游协会承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节,让受学生喜欢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各种民族体育、武术、音乐、舞蹈等在全校推广。这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节是定期与不定期举行的,如三月三,花炮节等民族节庆必须定期,像大学生校园科技艺术节、寝室文化节、广西礼物设计大赛、手工艺文化节、民族服装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学校的桃花节、芒果节等可以不定期举办,这些活动都要融入广西本土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培育成有特色的高校旅游节庆,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
(五)构建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依托非遗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保护与传承。聘任民间传承人和国内知名学者进入校园开展相关实训工作与专题讲座活动。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向传承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企业、传承人的工作间变成学校的校外基地,把校园的非遗课堂建设为非遗知识传承基地。学校要与广西区文化厅、广西非遗研究机构等的相关单位合作,参与广西非遗项目的调查、申报、分类、编目等科研工作,加快师资力量的培养。
(六)实施多样的考核方式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有期末考核(占总比的30%)和课堂考核(占总比的70%);课堂考核方式多样,有课堂互动、模拟专项文化讲解、专项文化创意设计,野外非遗项目调查。在课堂考核环节,学生将占主要地位,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成员4-6个,每个小组的模拟讲解或创意设计结束后,其他的小组进行打分和评论,其他的打分小组平均分就是该讲解小组的这个考好环节的分数,教师在该环节起主持的作用。无论期末考核还是课堂考核,都要突出对广西本土文化的培育,把广西非遗产知识的传承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相揉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目标。
四、结束语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和大学的文化选修课,是培养大学生对当地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体育、传统技艺、民俗等的兴趣,能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促进校园多元化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广西本土文化,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广西非物质文化的教育落实,拓宽广西本土文化的传承渠道,极大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对广西旅游行业和广西高职旅游教育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西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选课的意义和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2011(5)
[2]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天津人民出版社,教学研究,2011(2)
[3]杜红艳.“非遗”牵手高校的理性思考[J].陕西教育,2012(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高校本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2010C067)
德芭与彩虹
静谧花园与书香气息相结合,整个沉静又美好的感觉。带点小复古的风味,又不失本真。点杯饮品,挑本好书,找个位置静静的坐下来,享受舒心自在的时刻,惬意又放松,所有烦恼都可抛诸脑后。
左右对应的方形柱子,从外观上看起来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书店,但当从花园小径步入,却也是文艺范儿十足。
书店共两层,进入大门便可看到店长曾刚推荐的书目,主要以日本著作为主。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就能看出他的内涵与品位,怀揣梦想的他与妻子共同开创了德芭与彩虹这家书店,店内设计均出自他之手。
每一家书店的设计都有着因地制宜的改变,无需对其进行过大的改变,德芭与彩虹古田店便是如此,利用它本身的空间感以及超高的层高就变得尤为独特,15米的高度给予视觉上的空间感更有冲击力。一格一格小柜子遍布整面书墙,成为武汉最高的顶天立地的书架,营造出一种畅游书海的氛围。
一楼与二楼之间,德芭与彩虹在楼梯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楼梯二分之一的地方设置了突出的部分以供读者坐着阅读。逛逛书店、挑上一两本心仪的书,静坐于质感满满的楼梯之上,透过玻璃墙洒落而至的阳光,瞬间有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韵味。闲坐于二楼座椅之上,通过整面的玻璃墙面望向窗外,也能收获至美的风景。
德芭与彩虹不同于其他书店,它的核心群体以30-60岁的人群为主,收藏的书籍大多难淘,也许逛遍整个店你都无法找到第二本。但这样难得的书也并非人人喜欢,或许现在的你会发现没有你喜欢的书,但是多年后,当你步入中年,这里也可能会成为你的心爱之地。
艺文不夜城
卓尔书店
卓尔集团董事长、书店创始人阎志是一位热爱阅读的儒商,将卓尔书店打造成武汉的“诚品”是他作为一个爱书人的梦想,首个阅读主题跨界文化体验中心、诗意流淌的卓尔,成为他小时候梦想的载体,时间不打烊,阅读不停歇。
伴随着书香,加上明亮、开阔的空间,具有欧洲图书馆风格的布局,一反传统书店的沉闷与规格化,让每个进入卓尔的人不自觉就轻声细语、放慢脚步。
卓尔书店大楼截面呈U形,U形楼中间是精心设计的小庭院,院落里有喷泉流水,有露天的座椅和遮阳伞,周围是艺术餐厅、红酒吧、茶庄和花店的出入口。在保留旧厂房U形结构的同时,新建一栋三层小楼,将书店变成了海纳百川的四合院围合结构,走到哪儿都是浓浓的文化气息。
红色的外墙颇具旧厂房风格,这里疏朗开阔,空间富有层次,连贯之中又有区隔;书架、楼梯及墙体装饰以红木色调为主,温馨典雅。一楼书店区域不仅有欧式阁楼,靠西边区域还有多处桌椅,便于读者立刻取书坐读。一楼和二楼书店内部四面墙体,全被书籍环绕;三楼以咖啡吧为核心,有文学讲堂、小剧场等设施;四楼是文艺画廊展示空间,不定期有画展、设计展等缤纷艺术展览。
借鉴台湾诚品的经营理念,卓尔也采用了24小时营业的方式,给爱读书的人一个随时能读书的机会。陶艺馆、小剧场、美术馆等文艺场所均独立存在于卓尔之中,不与书店共占空间却也相互融合。此外卓尔在书的陈设上也极为讲究,经过读者的选择与淘汰,定期都会对书架进行整理与调整。15°角倾斜的书架,让读者取书时拥有更好的体验。书籍分类并不仅仅只按照门类,还会考虑书的大小高矮、甚至颜色协调,给予读者便捷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个视觉上的美感。
岁月斑驳
403国际艺术中心
403国际艺术中心,一个高度浓缩的文化综合体。落地于武汉武昌区百瑞景小区,由原武汉锅炉厂编号403的双层车间的工业遗址改造而成。在这个提倡科学艺术设计跨界融合的时代,403创造性地提出文创经营的新模式,在403国际艺术中心设立了红椅先锋剧场、漫行咖啡书吧、剩余空间、原型创意创业帮四大核心品牌产品四大板块立体交融,互相跨界,各自独立又各自影响。
在与设计师欧阳李文的聊天之中,你会发现,403的书店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与403国际艺术中心一起设计,是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门就能看到两边的书墙,直通二楼的地方沿着楼梯的弧度书墙遍布,占据403最中心亦最灵魂的地带,这也成为403整个书店最大的特色。除此以外,呈人字形的阶梯两边均可通至二楼,两边书墙也并非单一面,而是两边都可放书。上至二楼,回头通过大大的景窗,能够将二楼书店尽收眼底,电视画面感即现。
由于403的灵活性很强,所以设计都是基于这一点之上的。店内的柜子一反常态,是可以移动的。在这个通透的大空间里,设计在满足整体性的同时都具有灵活性。
403在对武锅老厂房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工厂结构,对空间内部进行了强化与设计。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将以前的混凝土结构包装上金属结构,让403更添冷酷与霸气,岁月感尽显。
403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空间的转换功能,可能今天是一楼艺术商品二楼书店的格局,但也许下次再看,它已经转换了一种风格。这就是403艺术中心给人带来的新鲜感,城市更新所需要的正是这样更多新鲜的事物。
北京蒲蒲兰绘本馆
推开蒲蒲兰绘本馆的玻璃门,看不到书架,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堆头。左手边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厅,从房顶到墙壁再到地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的绒毯依次铺就,营造出一个充满童趣的梦幻世界。
设计师在临窗处设计了大小不一的圆形空间,这里不仅是孩子们自由读书的空间,更是沟通内外、传递信息的窗口。在感情丰富的孩子们眼中,读书如同游戏,如此设计使这里的空间更加直观和自由。
成都方所书店
方所书店位于成都远洋太古里负一层,全店约4000平方米,跨度100余米。设计团队在建筑材质上的突破以及空间上的巧妙运用,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只是殿堂。
空间内皆运用天然的材质,木、竹、铜、铁、纸、布、石等均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在原生质感中体验精致与粗糙的冲撞,展示美的极致。这与方所书籍、美学生活、衣饰设计、咖啡的商品挑选原则一致――“运用天然材质制作、兼顾美感与实用的价值”。
南京先锋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创立于1996年,经过18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营学术书店,其为读者打造的建筑之元素、宗教之情结、人文之关怀的书店阅读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读者的聚集,使其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被美国CNN赞为“中国最美的书店”。
18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品牌书店经营模式,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
台湾诚品书店
成立于1989年,诚品一名源自古希腊文elite,意指精英。为台湾著名的大型连锁书店之一。台湾诚品书店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是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更是吸引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景点。每年举办约500场演讲与展览,用书店攻占人心,让阅读永远不打烊。
“在诚品,书不等于商品,时间不等于金钱,空间不等于商铺,而读者重新回归成为人。”
荷兰・天堂书店
天堂书店位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内部陈列充满现代气息。书店前身是拥有800年历史的多米尼加教堂,由荷兰建筑师莫克斯与基洛德共同设计完成。整个书店将现代元素与歌德式建筑风格相结合,而教堂庄严凝重的氛围与书局的主题气氛不谋而合,不仅保持了多米尼加教堂的历史古貌,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恬静的购物休憩场所。
葡萄牙・莱罗书店(Lello)
位于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尔图的莱罗书店,迄今已有近132年的历史。书店采用的是奇特的哥特式式建筑风格。最为特别的是书店中央一直通到楼顶歌哥特式木制楼梯,一直通到楼顶,读者可以透过玻璃楼顶,360度仰望天空,完美的诠释了“天堂阶梯”的含义。
屋顶有一扇透明天窗,上面写有书店创始人José Lello的格言,这一切都让书店呈现出教堂的外观。
布宜诺斯艾利斯雅典人书店
雅典人书店前身大光明剧院落成于1919年,一度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标建筑。穹顶壁画由意大利画家萨纳雷诺・奥兰迪绘制,主题是和平。剧院内原有包厢、雕刻、戏台上的深红色幕布依然保留着当初的雄伟壮观,客人们可以坐在剧院包厢里享受舒适阅读。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书,其实书架之间回荡着旋律。
剧院内原先的1000多个座椅悉数拆除并换成特制书架,可容纳12万条目的书籍,从而一跃成为南美洲最大、最豪华的书店,在这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舞台剧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