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 毕业考试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0-03

毕业考试是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客观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检查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考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毕业考试的改革已经成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2]为能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建立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与基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以下简称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5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二)理论综合考试的设计

理论考试试卷的形式与内容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为基本模式,内容涵盖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护理科室实纲内容,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是理论综合考试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的重点。在满分100分的分值中,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各为30%,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占20%。在合理设置考试学科结构和比例的同时,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通过临床综合病例分析将各重要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综合知识测试。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理论综合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 A3和A4型题共100道,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三)临床技能考试的设计

根据护理学专业实际情况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OSCE,共设4个考站。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2分。 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为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8分。

(四)问卷调查

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三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5份,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五)统计学分析

逐份整理学生考试评分表和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一)理论综合考试成绩

理论综合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为 (70.86±6.76) 分,及格率为94.57%。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在60 ~ 和70 ~ 两个分数段,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见表1)。

(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

简化OSCE一次通过率为100%,考生分数总体呈现正态分布,最高为92.5分,最低为64.7分,平均成绩为 (80.38±4.22) 分,显著高于理论考核平均成绩(70.86±6.76) 分,t = 24.037,P0.0001。考试成绩比较集中在70 ~ 和80 ~ 分数段,男、女生平均成绩分别为 (79.71±5.50) 分和 (80.44±4.04) 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 1.096,P = 0.274)。四个考站的得分率在72.20% ~ 88.00% 之间,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第二考站及第一考站。各考站的标准分、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得分、得分率等见表2。

(三)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对简化OSCE 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比较满意。有71.8%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5%)或基本公平(33.8%)。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病历与临床护理实际是否相符、考试内容与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扮演的SP是否真实和考试难度等方面。前两个问题约半数人选择符合,加上选择基本符合的已达到学生的绝对多数。至于SP的真实性和考试的难度,学生中的94.8%认为SP的扮演真实或基本真实,87.3%感觉考试的难度适中。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也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这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欢迎态度,特别是80.7%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3.1%的考生还希望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三、讨论

考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牵动着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毕业考试的改革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医学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逐步接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医学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来进行的。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克服传统的毕业考试内容缺少学科间综合联系,不注重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无法有效地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综合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在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中,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试题全部采用包括A1、A2、 A3和A4型的选择题,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基于简化 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中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从而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

从两种考试成绩的比较来看,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显著低于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实习期内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巩固,而理论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加上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增加使考试的难度增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

临床技能考试的重点是考查毕业生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前期准备工作繁琐、考试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4]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 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考试项目既保留了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6]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OSCE在护理学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毕业技能考试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考试模式的实践也发现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不足,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教师重视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文涛,安力彬,赵静霞.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6-828.

[2] 郑喜兰,刘松江,陈凌云.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6-3517.

[3] 白波,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7.

[4] 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第2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高职 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73-02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文,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一、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通识教育就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涵盖了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通识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做人,把就业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时展要求的社会建设者。基于这一出发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指导性的规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符合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在通识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完成的。通识课程的教材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把必要信息尽量全面的传达给学生。而实习和实训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促进通识教师队伍的成长,尤其是双师型教师。[2]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高素质、多技能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护理专业的联系

1.通识教育对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索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通识教育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培养正确处理的能力。[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以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护理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学科的性质与内涵通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次是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越来越明显;第三是医学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模式。护理学科的这些发展特征,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知识、政治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应21世纪护理学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2.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护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认知、适应、掌握、发展护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也基本上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纯科学方面,而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审视、改变和培养自己,因此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和“职业至上”的观点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我们大多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却有缺失健全、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和谐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文史哲知识之上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快乐与痛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总结和反思过去,展望和把握未来;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识教育。而护理学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护理学是一门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护理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护理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的现象。在过去的护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片面强调学生岗位任职需要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的全面、整体和长远的发展。[3]因此,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势在必行。

3.通识教育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护理专业常见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第一线和国外医疗机构的护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单一的政治理论课程和学时有限的人文修养一类的课程难以达到和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广博的通识知识及相应的修养,可以说通识知识及其修养已成为高标准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要满足这些条件、达到这些标准是需要经过专门教育和培养的。要实现护理专业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学生政治、历史、人文、艺术、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主动地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思想和模式引入教学,改革课程和改进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

三、通识课程的设置

1.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核心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是通识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多数大学根据自身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选或限定性选修。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

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选修本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法律、自然科学等。

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多专业辅修。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学生的能力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对我们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我国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课程。[3]

2.护理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

因此,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数和课时数。除开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外,在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宽度。如在必修课中开设大学国文、中国文史、法律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政治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学校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作出相应规定,并要求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从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认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把学习、实践、体验通识知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 刚.论护理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护理学杂志,2006.21(4):70~71

第3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讨论式自主学习;课程设计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高低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似,未能体现本科护理专业特色,也未能满足临床护理实践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以提高胜任力为目标,改革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后期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护理技能的需求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1编写护理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护理

解剖教学团队南京医科大学在本科护理的教学改革中,以召开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研讨会为契机,讨论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学时要求,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解剖教学需求,共同制订适应护理本科生的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专门的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团队,加强解剖学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各护理操作的解剖学基础,以明确解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本科护理专业只有一门系统解剖学课程,而护理实践技能离不开局部解剖学的应用,因此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局部解剖学、护理应用解剖学的横向综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在现行的解剖学教学中强化护理解剖学基础,突出护理学专业特点,是一个既易于实施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南京医科大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以临床护理应用为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护理解剖“自主学习讨论提纲”和实验学习指导。共设计讨论题目300个,覆盖护理解剖学课程全部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运动系统中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体表投影,臀区、肩区及表浅静脉、皮下、皮内、注射区表面应用解剖;消化系统中的口腔护理、胃管、结肠镜及灌肠等相关的解剖内容;呼吸系统中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镜等应用解剖;心血管系统中的心内注射、心包穿刺、动脉与静脉穿刺解剖,感觉器中的泪道冲洗应用解剖;神经系统中的椎管穿刺等。

3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护理解剖实验室

由于目前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解剖室,而且教学标本匮乏、缺乏针对性,所以需优化实验教学的资源,参照最新出台的解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结合护理专业特征,优化解剖实验标本,同时配备皮内、皮下注射标本,与肌内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股动、静脉穿刺标本,腰椎穿刺术标本等。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物标本以及活体组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

4.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师生充分认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教知识,教方法”的理念,形成全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10~15min将下一次课讨论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围绕讨论题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将问题引向深入、解决学习过程所遇到困难、掌握重点内容的意义、理解难点内容的方法、相关知识的临床意义,并适当介绍学术界对相关知识点认识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勇于探索、自由表达思想的学习思维习惯。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讨论的快乐,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显著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4.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和人体解剖学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①实行“执行组长负责制”。每自然班分为6个实验小组,每组有4~6名同学组成,每次实验课由1名同学轮流担任的执行组长,根据自编的《护理解剖学实验指导》实习的内容及标本的辨认方法,组织本组同学标本观察和讨论。教师“不示教”,负责答疑和考核。这种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师示教,学生再观察标本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力,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学习、讨论交流、团结协作的良好自主学习氛围与学习习惯。②增加与解剖学知识相关的护理操作介绍。例如:在胸膜实验时,引入胸膜腔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及操作要点;在进行泌尿系统实验时,结合男女性尿道的特点,利用男女性导尿模型,介绍男女性导尿术的操作要点;在动脉标本实验时强调肱动脉的走形特点及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在脑和脊髓的被膜实验中结合脊柱的韧带,强调腰穿的部位、层次等解剖学基础和操作要点。③体表解剖学实验和护理实验模型相结合。将护理专业实验室的模型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如:利用“女性护理模拟人”结合活体进行解剖体表标志的定位;利用“半截人透明模型”结合活体进行重要脏器的体表定位;利用“手部静脉穿刺模型”结合活体进行上肢浅静脉的定位;利用“臀部肌内注射模型——带监测警示系统”结合活体和标本进行臀部血管神经定位;利用“口护模型”结合活体进行口腔解剖实验;利用“分娩机转模型”结合标本强化骨盆解剖学知识等。④强化医学伦理和感恩教育。护理学是极具有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医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将护理解剖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加强“尊重遗体标本,珍惜实验机会”医学伦理和感恩教育,培养敬畏生命、无私奉献的医学人文素质。

4.3应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网络教学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①开设护理解剖学网络课程,明确提出本科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②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护理学操作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提前了解相关护理学操作规程,强化对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与评价体系——“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考试系统”,包括解剖标本结构辨认,单项、配伍和多项选择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彻底做到考教分离,更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

5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提升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法“一卷定乾坤”,严重制约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改革评价方法,制定相对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体现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学习成绩由四部分组成:①课堂讨论分:理论课根据学习小组参与讨论情况,师生共同评分,主动参与以得分制记分,被动参与以得、扣分制记分,占总分10%。②实验技能分:实验课根据实验小组每次标本学习效果考核,以得分制记分,执行组长的组织情况以得、扣分制记分,占总分10%。③阶段考查分:全课程分四个阶段,利用“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上机考试,占总分20%。④期末考试分:以主观题形式进行笔试,客观题和标本结构题形式进行上机考试,各占总分30%。护理学高等教育中传统的解剖教学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剖和护理教师的共识,护理专业本科解剖学教学改革,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护理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所以,南京医科大学探索和实践本科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实行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自主学习模式,以培养应用解剖基础扎实的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本科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露青 丁亚萍 李雷 靳建亮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

参考文献

1Aversi⁃FerreiraT,LopesD,ReisS,etal.Practiceofdis⁃sectionasteachingmethodologyinanatomyfornursinged⁃ucation[J].BrazMorpholSci,2009,26(3-4):151-157.

2张露青,肖明,张永杰,等.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563-564.

3李雷,孙伟伟,袁小琴,等.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162-1164.

第4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ur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 X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3)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general education is already the world's university of general accepted international issues, this situation already caused the full atten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ccording the fil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out several opinion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ality article 30"and"about promot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everal opinions",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reform in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orientation and actual situation. Our school has carried 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lan revis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To serve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starting point, integration of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including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modul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module, professional course modul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s, extracurricular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usiness five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or medical and non medical discipline foundation platform, set up the platform.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在 21 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应更加主动地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化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从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鲜明特征。课程设置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①研究本科课程模式与课程发展趋势,不仅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将对丰富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②

我校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中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统计学、社会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作为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发展的本科医学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要求,同时要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共同编制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以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为契机,对课程体系设置进一步进行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优化结构,鼓励课程融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为合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整合优化“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五个模块,并根据专业设置三类医学课程平台,包括医学类专业、医学相关类与非医学类医学基础平台课程。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的和要求建设各模块课程,选择适当的平台课程以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与需要。

2 加强通识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我们要把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人才。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③明确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以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育,更要注重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我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统筹协调、规划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立通识公共基础课课程、医学人文类通识课程、科学基础与技术类通识课程和文化与社会类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通识公共基础课课程包括思政类课程、体育、英语、物理学、化学、高等数学、多媒体信息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归为必修课程,其他三类课程为选修课程。我校还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统筹管理通识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含见习和实习)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55%,理学、工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40%;管理类和法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30%;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5%。根据不同实践环节、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开设,医学类、理工类专业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的比例要求达30%。

4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规律,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新模式,全面推进我校第二课堂建设,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模块,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学校制定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组织机构、实施内容、操作办法、措施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说明,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将从“科技创新”、“创业训练”、“技能培养”、“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等五方面进行认定加分,从2014级学生开始实施。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校构建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五个模块,按专业大类或医学和非医学类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设置平台课程。并通过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中心”等机构进行统筹管理。这只是一个开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带来的成效,评价课程体系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主要载体。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课程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④因此,我们探索研究本科课程模式与课程发展趋势,也紧紧围绕着课程这个核心,着力推进本科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黄爱民,韩立民,辛赣海.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5(28):670-671.

第5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国药学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药学教育也面临很多机会和挑战,包括医药理论的深入性研究以及创新性开发,以仿制为主转变为创新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及药学人才紧缺(药物创新、药物生产、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当前药学人才稀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造成学校、企业资源双重浪费。对医药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应突出工学结合理念,不仅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发扬首创精神的平台,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同步提升。1.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能够较快适应岗位工作,满足药品生产、使用、检验、销售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突出工学结合特点,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特点相结合,让学生一走出校门便能立即适应岗位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素质,而目前大部分药学专业学生并未达到该目标。

2高职药学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实训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筛选方面并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校不重视实训教学。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是理论性教学,其教学质量由学生考试成绩来判定,因此实训教学并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是关注学生分数。(2)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2]。一方面,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致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实训教学理论学习多,综合性实训少,大部分课程并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3)很多实训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训手段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

3重视角色转换,满足岗位需要

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实习方式,并未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不重视实习,也不会给予学生岗位实践机会,学生进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实习目的很难达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注重校企结合,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企业、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整个校企合作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不仅应注重校内理论教学,而且应主动到企业走访、调查,了解具体岗位工作情况,将调查获得的资料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校主动和本地区多家医药企业进行积极沟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教师以及学生能够频繁进入企业接触真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且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挑选专业教师进入医药企业、大型医院学习进修,与企业人员一同工作。这种方式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几年来,我校教师逐渐适应这种模式,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我校还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将校企合作推向。学生在一年级时重点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以及相关仿真模拟实训,二年级开始结合专业课内容到医院、企业见习,三年级正式在医药企业顶岗实习。该模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循环往复能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3],有利于学校、企业互利共赢,使学生能力快速提升。

4突出课程体系特色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重点在于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初步探索,各校均设置了具有特点的课程体系,涵盖精品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等。我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包括校领导、专业建设负责人、优秀教师、课程设置专家等。对于精品课程体系建设,选择专业骨干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多经验,能够顺利开发课程,并且做好统筹工作,其任务是对整体课程方案进行设计,组织专家和教师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通过网络课程、远程教育、院校交流等渠道,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开发精品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5结语

关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之中,目前能够看出该模式与人才需求相匹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必然能够推进药学领域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骆 航 李玉婷 孙兴力 周振华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巧,陆予云.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2-76.

第6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摘要】 妇产科护理教学是临床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如何提高妇产科学生临床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妇产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为国家培养出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转变教学观念,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势在必行。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方向转变[1],护理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护理人才,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创造,尤其是注重临床实践的妇产科护理学,对护理工作更有特殊要求。因而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困惑。例如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合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等等。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着重素质、面向临床”的基本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改革妇产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逐步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模式。笔者就近年来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实践做一回顾。

1 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简单落后,师生交流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与自身的培养相关,而且更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智慧和意志的发展[1]。

1.1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储备 实施医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知识结构,而且还必须具有快速吸收、转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自学及函授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和强化培训。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为医学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将现代教育理论同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种问题,并寻求答案;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通过潜心研究,尝试摸索,在研究中升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综合素质的发挥要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转变教师角色观 传统妇产科护理教学都是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即“填鸭式教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主张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精选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

精选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是我们讲好妇产科护理学的基础。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在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和有效的选择,教研室在临床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各位授课教师要作好资料收集,充分备课。对各位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授课教师备课完毕后,教研室对授课内容进行统一整理,一方面避免授课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避免某些授课内容的遗漏。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授课内容,运用教学语言、选择教学模型用具、使用多媒体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用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教科书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但它不能成为束缚教师授课的枷锁。既往授课一直沿用按教科书顺序及内容讲解,制作课件时有意打破过去的框框,将关系密切的内容融合一起讲授,既便于理解、又避免了重复。如:流产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护理措施等。课程内容选择性讲解,余下内容留为自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自学前,向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检查及总结,对重点、难点内容要给予讲解,以保证自学的效果。适时增加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主要介绍本领域的新进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每次课节省5~10分钟,用于习题的演练,以巩固当堂课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改进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妇产科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3.1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设定讨论的主题,并参与指导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提前选定讨论的题目,如“怎样指导产妇科学度过产褥期”。并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查询手段查阅相关资料,鼓励他们不因循守旧,大胆创新,在学习中求新求异,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和全面思考后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促进教与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2]。

3.2 研究性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例如,选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产程进展的影响”—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他们自己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到临床上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分娩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产妇的心理活动,把产妇真正当作一个“整体的人”,为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种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科学设计调查表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数据统计及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3.3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3],妇产科护理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病案,并根据病案的阶段性变化分段编写,就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和临床实践中易出现的失误对教案进行设问。如在讲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这一内容时,课前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教学中展示典型的临床病例,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学所得知识对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4 探究性教学法 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以激发探究和创新欲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会阴擦洗”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会阴擦洗的模型和操作用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会阴擦洗的步骤和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质疑,并且产生对操作步骤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一种创新意识,从而为以后进行各种科研和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3.5 合作学习法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要求教师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尽可能小,并尽可能使组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对每组给以具体任务及分工,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例,请每组学生根据所给出的资料进行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教师自己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思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4]。

3.6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在讲授“孕期营养与保健”这一内容时,从临床请来一位患有妊娠剧吐的孕妇协助进行教学,在征得她的同意后,请她就自己在孕期出现强烈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身体严重脱水的具体情况向学生一一说明,学生根据这位孕妇的情况列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感性认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5]。

3.7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提出应用多媒体授课时不低于15%。利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内容以最有效方式传授于同学[6]。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在讲授“胎儿分娩时”利用教学碟片先播放胎儿分娩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是怎样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经阴道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哪些工作”等),使电教手段的趣味性牢固在学生形象中,使学生从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求知欲。

4 总结

妇产科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认识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

第2期高学军,等.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董克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48-1149.

[2] 林少健,李东海.整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2):123-124.

[3] 刘亚玲.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07(1):3-4.

[4] 徐旭眷.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5,20(24):54-55.

第7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0 引言

《医用物理学》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医学现象的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和将来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过去的医用物理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强调公式化,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分低能现象。为适应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和我院的跨越式发展要求,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具体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的科学素质。

1 《医用物理学》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

由于近些年课程设置注重专业课,对基础课大大缩减,《医用物理学》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突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护理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医用物理学》课程,理论课为42学时。讲授的内容包括:力学基础、流体力学、液体表面现象、振动和波、电磁学等章节,“内容多,学时少”往往连基本内容不能系统地讲授,更谈不上介绍拓展性的知识。有的教师被迫压缩内容或加快进度,而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致使疑难问题越积越多,学习效果不理想。

1.2 学生方面

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既没有接受医学专业教育,也没有学习高等数学,因此学生对有些内容难以理解,苦于物理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渐渐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些同学认为中学阶段都学习过物理知识,完全是内容的重复, 物理学是生命现象的基础,却不能代替生命科学去解释生命现象,物理学跟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物理没什么用处,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兴趣不高。

1.3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有深厚的物理学知识,但医学知识相对缺乏,教学中不能很好地阐明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物理知识与医学知识无法成功结合,这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绝大多数教师依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思考”、“重应试、轻素质”的思想。讲授教学法一直在该科课堂占据统治地位,讲授法的优点在于能快速、集中、系统地为学生提过知识,但它的缺点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从根本上颠倒了学习过程中内外因的关系。[2]

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2.1 PBL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3]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后来哈佛大学将之应用到医学教学中,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院校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首先老师提出物理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搜索网络,查阅资料;到了课堂上,老师针对课前布置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老师把学生的解答和思路,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指出问题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知识直接讲解给学生,而是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在师生交流互动中,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2.2 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就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提出各种合理可行方案的教学方法。[4]当教师讲到某点医用物理知识,适时引入典型的医学应用案例,比如黏性流体的泊肃叶定律讲解中,联系冠状动脉硬化中血液的现象及规律,指导学生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这样,物理理论结合医学应用的教学方式会更富有吸引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有着密切联系,会主动去学习,大大增加学医学生的兴趣。

2.3 翻转课堂教学法[5]

翻转课堂模式是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与时间,同时学生结合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其他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到课堂上就可以师生面对面补充教学及答疑解难,扩大了学习内容和深度,锻炼学生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课程课时少的问题。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医用物理学》以往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话句都强调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通过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医用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婷,陈涛.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9(5):83-87.

[2]周荣丽.现代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5,4(30):8-9.

[3]曹博,陈志.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理,2007(7):65-67.

第8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32-02

澳大利亚作为较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医学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而成熟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正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不同医疗人才的需求,使得医学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从而更好地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实践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该文通过对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探讨,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医学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和思考分析,从而为未来我国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1 教学模式与现状差别

澳大利亚作为七大工业国之一。医学发展成果在世界上是令人瞩目的。整个澳洲拥有众多优秀的医学院,曾经先后有多位澳洲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殊荣。而这样的成就全要应归功于澳洲的医学教育体制。澳大利亚现有医学院、医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院21所,均为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每年培养大约1500名医学生。澳大利亚现有全科医生29 000人,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澳洲的人口大约有近2250万人口,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每10万人口中有128名医生。

而我国虽然每年有大约30万人的医学生从学校毕业。以13亿人口计算,我国每10万人口中仅仅有23名医生,可以说无论从单位数量、学历以及教学质量依然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1.1 生源及学制比较

澳大利亚是医学教育开展比较早的国家,至今已有近几十年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澳洲目前的医科学院及护理学院均开设了相应的全科医学课程。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拨款。在澳大利亚,想要得到医学委员会(AMC)认证的医学学位,需在两类医学课程选择一种,即:在任何专业的课程的本科学习完成之后,再完成4年医学课程;或完成6年制医学本科课程。与此同时有12个月的医师实习期在正式接受无条件注册之前。一经认证,将可在任何洲和地区注册行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澳大利亚高中毕业后假如想直接升读6年制医学本科,对成绩的要求几乎是需要满分,因此也能够说在大学医科中基本上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而对于招收本科毕业生进行医学课程学习的做法,可以保证生源在知识、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更加成熟。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医学教育是比较多样的,现行的有5年、6年、7年和8年的培养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相对于澳大利亚的生源情况而言,其录取分数线较低,并且有许多的医学院招收的并非是本科学生,而是一些中专等低学历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医学院校之间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具有较大差异,而且重要的是学生的入学标准不统一导致生源有巨大的差别,综合以上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

1.2 教学模式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院课程计划的教育设计包括:①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和自我定向;②强调反馈以问题为中心的;③大量使用信息技术;④更早的实践课程与临床接触。在教学形式上,多是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按照病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内教师更多的是扮演配角,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独立探索、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能力。此外,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每周3次的自我学习小组单元,每个小组8―9人并配备1名协调教师。学习小组每周可以根据大家所热衷的问题进行探讨、诊断以及临床实践,以此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而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近年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逐步意识到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并在一些大中城市中逐步完善了医生培训体系,使得前期基础教育和后期的临床教育逐步严密结合起来。但是应该看到,与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相比,我国的临床医学院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较落后,教师在课堂内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给于学生的实践以及自身的动手操作时间较少,造成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临床体验,缺乏结合临床、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1.3 临床实践与考核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生在学习完最初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便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年实习医生有几个月的时间自己支配,甚至可依据自身的特点、爱好选择医院和科室,例如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或者社区的诊所。作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参加临床各学科的毕业前实践,学生只有通过澳洲国家统一考试后才可获准医生证书,进而真正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而在我国学生的临床实践往往是被学校硬性安排到某一岗位进行学习与实践,缺乏自主选择以及灵活机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兴趣与动手能力。我国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更多的是集中于理论层面。往往以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忽略了临床实践的考核。

2 未来深造教育差别

澳大利亚在医学毕业后的教育分为早期临床医学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阶段。在历史上专科医师的培训和实践沿袭英国毕业后系统临床培训模式,依专业不同连续3-7年不等,都有系统的评价在专科医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包含在经验上取得的进步和承担责任的水平。澳大利亚目前没有对专科医生继续教育计划(Specialist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做出统一的要求,但各专业医学会对之十分重视,鼓励所属成员积极参加CME。从医学院校里开始全科医师培训,安排6―8周的社区医学、全科医学和农村卫生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同全科医师一起工作,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必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需求领域、急救技能(包含幼儿急救)、土著人健康课程等。虽然没有行医执照的更新制度在澳大利亚,但由医疗评议会发放的业务登记证却需每年更换一次,在更换业务登记证的过程中,该会将进行检查医生是否有刑事犯罪行为、是否有患者投诉以及医生的健康状态等。如若登记证没有得到更换,医生将被禁止参与医疗过失保险,进而很难再开业,因此这相当于实行了事实上的更新制。此外,在澳大利亚,为了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已获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而且必须在每年里参加一定数量的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讨论,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医院为了帮助医生进一步提高就医水平,每年为每一位医生提供了为期4周的脱产培训,并且在澳大利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对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医生每3年需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医学教育考核认证,只有考试通过者才能继续从医。

在我国,目前逐步进行了毕业后教育即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医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即所谓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这项制度逐步在国内大规模的推广,伴随卫生部颁布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培训分2个阶段:第1阶段3年,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本学科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参与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第2阶段2年,进一步完成轮转,逐步以三级学科为主进行专业训练,深入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应安排一定时间担任总住院或相应的医院管理工作在最后一年里。该项制度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解决了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无法得到较好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的问题。此外也为我国目前一大批基层的中小医院并不具备培训住院医师的条件和能力提出了解决方案。使得我国的医生技能的滞后与无法更新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以往,一旦那些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在水平较低的基层医院工作,将会使得他们因为缺乏较好的后期深造与培训机会而导致他们的临床工作水平很难有显著提高。

3 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逐渐重视,我国在近年来对于医学教育的投入也在逐渐增长,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总费用将要到GDP的5%~6%左右。尽管我国在医学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从目前我国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相比依然有重大差距,为适应社会对卫生保健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应为培养从业能力服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1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我国的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中各一级学科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口腔医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连续性和整体性应得到保持。同时改进上课教学模式,真正让课堂回归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与探究的创新性能力。加强各个医学院校应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3.2 建立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及专科医生培训制度

我国目前对于毕业医生的后续培训制度不够重视。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医生能够更好的顺应时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后医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制度与体系在我国必须尽快得到建立,作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延伸。同时在我国的医师职业准入条件上,除必须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必须同时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建立类似的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

第9篇: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1]。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它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总结性评价而言,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全面[2]。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引入我国,有不少高等院校正逐步引入这种评价方式并付诸于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为改进活动而了解活动的得失,而不是判断优劣、评定成绩。

2当前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人们简单地认为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对评价人才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的改革,依然采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终结性评价因其客观性较强,简单直接,易操作,在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中较为公平,一直倍受我国教育界的青睐。但是,现代医学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依赖终结性评价的缺点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倡导并着手实施形成性评价,力求解决以往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指标体系的不科学性、评价标准的机械性、评价目的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并在远程教学和函授教学中首先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应用中也多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在医学教育评价方面,以往主要着眼于终结性评价,仅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就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终结性评价往往不能准确地评价学习结果[5],也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医学生未来职业中更应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一次考试的一个分数。当前不少学者已经在着手探索、研究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王跃群[6]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考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熊阳等[7]在药剂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卫红等[8]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规范了实习教学管理,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趋势上来说还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广泛应用。

3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3.1医学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知不足

纵观国内各医学院校的教师,基本毕业于医学类专业,而医学院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医学类教师上岗前除了短期岗前培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知识更是缺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他们还局限于终结性评价,直接将分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没有深入探讨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众多医学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认知不足。另外,医学院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于临床而非教学,这样又缺乏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直接动力。

3.2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

在当前医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下,不少高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推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这些评价体系改革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终结性评价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已久,而接受形成性评价并付诸于实施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较为普遍。在当前的职称晋升制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和发表上,更愿意在理论上研究,而对形成性评价的实际实施重视不够[9]。

3.3受缚于教学管理模式

虽然各院校都在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真正体现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是说,没有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形成性评价相比于终结性评价的实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当前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临床医学专科课程提倡医生教医生,而非教师教医生。这样医生要忙于临床医疗又要兼顾教学任务,同时医学授课班级多而且大,授课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对于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此外,近几年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同事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缺乏合作,不能资源共享,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前期研究的新的评价模式很难推广。

4解决方案

4.1深入研究、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

通过大量搜集、研读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念、趋势与走向,比较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分析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等。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反复探讨验证,将其作为构建本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课程和现代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制订一套既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又能推进教学改革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将注重把量化的评价与质性的评价相结合起来,建立“多元性”的评价体系[10]。

4.2冲破束缚,使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同步

纵观既往教学改革历程,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单向性的教学改革,而这种单向性改革模式束缚了评价改革的发展,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限制了新的评价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笔者认为评价改革要有突破,必须冲破既往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确保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同步进行。用形成性评价来指导教学改革,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论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评价诊断—反馈信息—修正问题—提高质量”等阶段,逐步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4.3转变观念,因材施评

首先,形成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充分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等。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用教材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我们在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再次,要顺利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

4.4信息化处理,科学化评价

形成性评价体系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是复杂的,我们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进行论证分析再指导评价过程。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靠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很难顺利完成各个细节,所以信息的处理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5讨论

现在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临床医学课程多具有逻辑性强、知识抽象、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如何合理评价现代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1]。笔者认为,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在高职医学教育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逐渐论证实施、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以一次终结性操作考试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出更能满足未来职业需求的医学人才,为推动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波,张阳,孙宝志.形成性评价在教师反思性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8-10.

[2]BlackP,HarrisonC,LeeC,etal.Assessmentforlearning:Puttingitintopractice[M].BerkshireEngland:Openunicersitypress,2003.

[3]杨治国.形成性评价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0-12.

[4]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4(2):41-43.

[5]郭丽双,李凯军,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822-824.

[6]王跃群.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9(5):70-71.

[7]熊阳,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31-34.

[8]邓卫红,战海燕,刘斌娜,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考核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51-53.

[9]梅人朗.临床教学的进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85-88.[10]王晓红.形成性评价实施的障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