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美术与设计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与设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与设计的区别

第1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范畴这个概念自古就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范畴”词条下收入了两个意义,其一是作为哲学术语的“范畴”的意义;其二是“范畴”的一般意义“类型、范围”。孔子有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提出的“正名”学说就是指所用的词语的语义范畴要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才能确保思想的准确表述和交际的有效进行。工艺美术的范畴是指其内涵和外延。工艺美术的内涵即概念的特征,是工艺美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工艺美术属于美术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元素,那么工艺美术区别其他美术的特征是什么?工艺美术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客观内容。一个明确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反之,一个不明确的概念它的外延是模糊的。大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集合,身为其分支的工艺美术自然而然地也具有这种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来自于概念的外延和它的内涵的模糊不清。

一、工艺美术的范畴

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部分,是艺术与美术的复合,即美术带有工业性,工业具有美术性。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辉煌,且明显带有手工艺性,受到实际应用及物质生产的制约。而包含着工艺美术的“美术”则指的是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欧洲10世纪使用美术这个词语时,泛指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运动前后也开始沿用,以后才逐渐以“艺术”总称,“美术”只是与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并列。

“工艺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先生的《美术的起源》。蔡先生所译的“工艺美术”中的工艺是指手工艺,这就为以后此词概念的模糊性留下了隐患。工艺美术一词在1949年以前并不普及,解放后,工艺美术一词更多地用来专指手工艺,尤其是指50年代后专供出口的传统手工艺品。显然,这一概念与现在的工艺美术的概念是有出入的。传统工艺美术仅指手艺或手工艺。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很多产品就很难归结于工艺美术领域。在现代工艺美术中,如将现代设计都包含在其内,那么,工艺美术含括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在各种设计领域,实用与纯艺术是兼而有之的。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外延相互融合,在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它们的差别是很模糊的。现代平面构成有时就象一幅现代绘画,立体构成简直就是现代雕塑。而很多现代雕塑,就是运用生活现成品。

对于工艺美术这个概念的内涵,即工艺美术区别于其它美术的特征从古至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也就是工艺美术内涵模糊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普遍认同的观点中工艺美术的内涵是指将工艺与美完整地融合在一个过程中,而不是分成两个阶段,先美术后工艺,或是先工艺后美术;而工艺美术的外延则指的是各种手工艺。

二、工艺美术概念外延的模糊性

工艺美术是工艺与美术结合的最典型例子。手工艺的设计过程始终伴随着技术进程,每一刀一凿、一针一线,都是设计思维和创造新的美的形态的过程。这是纸面上的设计绝不可替代的。

我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解放后,由原轻工业部主管的就有十三个大行业六百四十个小类。工艺美术可大致分为日用工艺美术和欣赏用工艺美术,有偏重于应用的,如染织、陶瓷等,也有偏重于欣赏的,如玉雕、牙雕等。工艺美术区别各个小类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它的形象性,前提是使用物质材料,也就是说各个小类的差异在于所用材质的不同和精神内容的差异性。但是这点差异却在历史的推进中日渐模糊,物资材料在各大艺术门类中的使用已经更具多元,更加融合,边界更具有模糊性。材料如同媒介,是传达思想的手段,这是一个模糊集合,传统艺术以材质进行的分类仍然存在,但它们的边界已经走向模糊化了。

三、工艺美术概念内涵的模糊性

将工艺与美完整地融合在一个过程中,这就是工艺美术的内涵。与传统的造型艺术相比,当代艺术在物质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综合化,艺术门类之间材料使用的藩篱已经被打破。在传统的造型艺术中,材料的使用在各门类中的分化是很明确的,你不曾见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把颜料涂得象水泥一样,把雕塑弄得象我们的生活用品一样,你也没有见过在罗可可绘画上绑上金属、木材等材料的。在传统的造型艺术中,材料的使用就象音乐中的乐器,钢琴、提琴彼此都会奏出优美的曲调。现代艺术中,彼此间的界线都被模糊了。美术中物质材料的模糊性表现在材料的使用不再拘泥于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具体门类之间。综合各种材料的艺术形式在美术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人们以具体材料区别于具体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失效。

四、工艺美术概念的边界模糊

(1)工艺美术与纯美术的界限模糊化

大美术简单地分为纯美术与工艺美术,因此它们的关系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许久以来却被人划分成不同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纯美术与工艺美术两者的关系日渐模糊,纵观以往历史上的知名画家,可以发现他(她)们不但是本领域的楚翘,还是相关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例如达芬奇、伦勃朗、阿尔玛塔德玛、毕加索等人。其中达芬其与伦勃朗的多才多艺不必多说,阿尔玛塔德玛则除了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之外还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稀有古物持有人、工艺美术品的收藏者,至于毕加索对于各民族工艺品(特别是非洲木雕)的爱好与欣赏,在其绘画作品的变形及装饰性中可见一斑。

纯美术与工艺美术之间的本质划分就美学本体的角度而言从来没有存在过,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纯美术与工艺美术共同附着在一个叫作美感的主体上,两者就像一个多面体上的两个面。囚禁在个人世界中闭门造车企盼成为大师的画家是可笑的,而缺乏制作技能与独特个性的优秀工艺美术品也是不存在的。纯美术与工艺美术的日趋交融已经有目共睹,对于在这一融合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完全合并、再次分化还是新事物的诞生,我们不得而知。

(2)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界限模糊化

有着悠久历史的“工艺美术”有可能是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中国不同思想、宗教、民俗、区域影响下的那些传统工艺,我们如果站在现代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发掘,将会发现其蕴含着巨大的设计文化价值,它们也会成为“世界的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而能为多样的世界消费方式所接受。因此,面对“工艺美术”,人们重新发现了它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价值,在此前提下,“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不是截然分开的东西。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

第2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性素描;主要区别

素描在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曾经长时间的以纯艺术表现为原则进行造型基础训练。随着素描教学观念的更新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设计艺术学科需要,设计素描才由此产生。设计素描突破了纯艺术表现的绘画性素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学科的造型基础训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设计艺术学科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

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其宗旨是服务于设计;而绘画性素描追求精神层面审美功能的欣赏价值,其宗旨是服务于纯艺术表现。不同的功能与目的,使得教学的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要求等也随之不同。素描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对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以下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

一、表现对象上的区别

绘画素描表现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对象,通过视觉转移将三维空间的实体“逼真”转移到二维空间上,对象的表现必须以眼睛来观察,再通过大脑的判断、分析、结合来具体验证完成,一般在生活中大多都是人及石膏教具等现成、具体、固定实体。设计素描表现的对象很广,既有客观实际存在的、具像的物体,也有通过抽象的语言,借助人脑的思维、联想创造现实生活不存在的物体,也可移花栽木,把不同时间、地点的对象组织在一起。设计素描是围绕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所需的思维、观察与表现方法而展开的基础造型训练,可以培养人们的探索意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新的潜能,通过采用与常规相悖的手法,以各种材料混合或借用自然肌理的效果,引发他们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

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绘画素描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明暗调子,绘画素描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分析明暗规律与理解结构。它要求画者以明暗层次为手段,充分、生动地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感、质感、量感、空间氛围感以营造二维空间。绘画素描的绘画性,决定了它以画面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因此,明暗调子是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主张紧扣专业要求,主要用简练明了而准确的点、线、面表达形体结构。通过夸张、变形、重组、嫁接、联想、逆向思维、反常规手段线条体现设计素描目的。为了适宜设计素描的目的,对写生对象多用自然光、漫射光,或者采用多光源的光照。“光”不是设计素描的主角,表达和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及视觉感受才是目的。设计素描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以理解、剖析结构、快速传达信息为最终目的,简洁明了的点、线、面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空间观念上的区别

因为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不同,二者在空间与立体的表现方面也有差别。一些画得比较深入的明暗绘画素描,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十分真实生动,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是一种诉诸于感觉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和设计素描的空间表达要求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度空间(或称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关于三度空间的想象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画者表面的感受,而是决于思维的推理。设计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要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对产品的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的样式和造型。也就是说,能力的培养是平面的表现终究要向立体的表现过渡,而这种能力与绘画素描的空间感表达完全是两个概念。

四、造型功能上的区别

造型功能是指造型的作用或效能。通常我们会根据习惯性思维看待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功能,即“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反映在素描造型基础训练中,就是学生要培养和锻炼绘画创作上的写实能力。基本功练的越扎实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能力就越强。由此可见,一般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功能训练,追求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艺术造型,体现的是其造型的认识、教育、审美作用。总而言之,其是以精神、情感的陶冶或精神产品的本质特性来发挥其造型功能。

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造型功能则显得较为复杂而且不同。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融合的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学科,体现出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设计的产品要符合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达到人、机、环境系统和谐、赏心悦目的最优效果,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完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设计艺术家的使命。一件产品或一个展示环境方案的造型设计是作为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其造型设计必然受到设计诸多因素的制约。产品的物质性、适用性往往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则是从属于第二位的。设计如何既能符合功能、工艺、材料等条件的要求,又能使产品造型新颖生动、赏心悦目,设计艺术家所具备的造型能力此时便显示出它的价值和特色,总而言之,其是以设计适用、美观的纯实用产品的本质特征发挥其造型功能。

设计素描的造型功能无法直接起到“物化”(生产)产品的作用,并且一般也不侧重独立审美价值的体现,而是着重运用草图、效果图等造型与技术表达手段为媒介,传达设计师的理念与构想。一幅设计素描,人们从其造型表面中一般只能看到表现这件产品的形体构造、形式美感等,对它的造型功能往往忽略,一般只会当作产品的设计构想图或产品效果图来认识及观赏。一幅绘画性素描则不同,它即便是习作、草图,人们也能从其造型中透视出审美主题,是将其作为一件纯精神的艺术品去欣赏的。

五、造型思维上的区别

造型思维是指造型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无论是绘画性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其造型思维过程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伸延,都遵循着感觉、分析、理解、综合与概括这个基本认识规律,但由于两者之间在造型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具体造型思维活动过程中其思维的形式与方式也有所区别。绘画性素描在造型过程中,通常从感性出发,采用形象思维(也称为艺术思维),是一种与直觉性、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而展开,其特点是具有全面依赖感性思维和始终贯穿强烈审美感情。总而言之,其造型思维是以感性为外观,融入理性的内容,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造型思维活动。

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造型思维活动方式则存在较大区别,其通常采用工艺思维也称设计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为表现的形象思维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的思维活动方式。因此,在设计素描的造型活动中,特别强调其思维的严谨性、有序性与推理性。实践表明,这种符合设计原理又被实践所证实有效的工艺思维方式及造型思路,不仅能提高设计素描造型的表现力,而且还因这种思维与思路包容空间与时间、宏观与微观、传统与现代及流行等因素,因而又能扩展其造型的表现力。

六、造型方法上的区别

造型方法是指造型活动中包含感受、理解因素的表现物象的基本方法。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都是在二维平面上,借助一定的材料或手段,绘制出具有三维感的形象,其视感错觉显示出虚幻的真实形态。区别在于,绘画性素描的造型方法特别是其训练“主要就是在素描学习中锻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认识、理解的能力,只有这样辛苦锻炼出来的技术,才符合创作表现上的需要,才能够与创造结合……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只有着重于分析、认识和理解,才不至于照样模写,才有可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对象”及写实造型。而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及其训练则注意到了绘画素描写实方法的训练,“尽管它有能力使素描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的表现高度,然而,这种高度却挡住了人们对自然广泛探求的视线,使素描放弃了观察和表现的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可能性,而以各自的模式把素描教育引入了比较狭窄的地带”。或者说“只有描绘能力没有造型能力。明显的例子是离开了模特儿就不能工作,不能创作”。因此,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其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体验;强调的不是模式,而是思路;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其旨在通过素描造型,感受与理解客观自然,发现与认识构想设计,训练与开发创新意识等。所以,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与一般绘画性素描相比,它更为注重理性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凭推导作图,而不是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它或者利用矛盾“透视法”将两个甚至三个形象“推导”地构成;其或者采用“透明画法”来“推导”地表现物象形体的内外部构造,而且“宁愿呆板,不因求生动而交待不清,此种看似艺术性不‘高’的技法,在工艺美术造型基础训练中具有重要价值”。

七、造型特点上的区别

造型特点是指造型活动或作画过程中的独特方面及体现。由于两者在前面几个方面的区别,随之也带来了其造型特点方面的差别,并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性素描讲究画面构图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追求构图的寓意性;设计素描则主要强调构图形式的恰当性,而将构图中的精神含义或审美追求放在次要的从属地位来对待;

2、绘画性素描虽然也注意形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与理解,但一般只求对形体外部结构的造型表现;设计素描则一般强调要对形体内外部结构进行剖析与表现,也即“透明画法”;

3、绘画性素描也注重肌理、质感等造型表现,但它们是为衬托主题、渲染某种意境而服务;设计素描则将这些物质性、适应性、技术性等重要因素直接作为主题;

4、绘画性素描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因素会越下降,精神因素会越上升;设计素描越向前发展,则越是与其专业特性与特点紧密结合,而更为注重用“物质的因素”来提高与丰富其造型效果,拓展与创新其造型范围等。

综上所述,我们只是对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在造型上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尚且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研究涉及。然而,通过这几个主要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对象、表现形式、空间观念上,还是在其造型的功能、思维、方法、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参考文献】

[1]连晓红.试论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之辨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向敏.论设计素描与基础素描的差异性[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刘有全.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之异同[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第3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 集体性 原发性 民俗文化 传承性

特征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的依据。我们不可否认民间美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它以特有的寓意深邃、文化内涵丰富、使用方便,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民间美术的集体性特征

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及住房的同时,也创造了视觉形象艺术,当然这些都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集体生活是民间美术设计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民间美术即使是个别人的创造,但作品服务于集体劳动者,是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由此可见,我国的民间美术是群体艺术,是业余性的,不是专业性的;不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而是生产者的艺术,是集体与个体的有机整合,集体性特征是民间美术区别于普通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征

从民间美术创作的色彩、形态、寓意来看,民间美术仍然保留着作品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一直保留着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其内涵深远丰厚,与原始文化关系密切,许多造型、图式的创造与华夏民族起源有关。比如当代农村一些仍在使用的锄头、木盆、镰刀等生产和生活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的同类器物在功能和造型上变化不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体现在它是自发的美术生产,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活动。人民群众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等自然属性,以及其形体、色彩、空间等和谐组合的认识,按照自己主观意愿对这种现象进行分解组合,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气息。

三、民间美术的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它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民俗节令等活动,与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民俗活动中被传承,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民间美术存在于民俗生活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且艺术形态也不尽相同。

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动力,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感。民俗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迎神赛会、生子祝寿等民俗活动,是以风筝、年画、剪纸、刺绣、春联、戏具、染织、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饰配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花灯、泥塑等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因此,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基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民间美术最讲究好彩头,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民间艺术遵守的格律,如枕头套上的鸳鸯鸟、并蒂莲、双鱼、双雁等图案,其寓意就是代表了夫妻相爱、白头偕老。如山东民俗,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时,娘家要送她一件泥塑的麒麟送子和虎头帽,“虎”为百兽之王,是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既有辟邪之意,又有望子发达成才之情。民间认为“虎毒不食子”,为了儿童安全、健康成长,为了孩子安睡不惊,做母亲的往往要缝制一个老虎枕给孩子用,除了有驱邪镇定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之意(图1)。民间年画中的花开富贵、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连年有余、竹报平安、喜鹊登梅,泥塑中的大阿福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上都是民俗文化在民间美术中的具体体现,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文化的特征。

四、民间美术的传承性特征

学习民间美术,需要关注继承传统的问题。继承的结果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刮一阵流行风。民间美术中的那些构图、那些色彩、那些造型,特别是那种神形兼备和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研究的。我们学习民间美术的主要目标是领悟精神、领会气质及那些程式化的形式。传统只能继承,不能遗传,如果达不到领悟的程度,也只能是学皮毛,更说不上继承。民间美术是家族相传,师徒相授,祖辈世代传袭(图2)。宋之前,民间美术的传播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发展,言传是师徒、父子、母女之间直接传播的方式。宋以后,民间美术的传播逐渐以行会、行帮及批量性生产的工场等社会性传播形式为主。一般来说,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很难说是民间美术。

五、民间美术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

因地理位置的环境、不同地域的气候、风俗习惯等客观因素的差别性,劳动者的需求也不相同,同样也存在着人们的情感色彩、生活价值观、生产方式、创作工艺等主观因素的差异,创作出的民间美术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民间美术的创造存在着地域性特征。所谓艺术的地域性,就是某一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带有地方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劳动者往往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着创造。因此,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表现的艺术内容、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及表现手段、表现方法都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第4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美术;设计;工艺美术;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和探讨美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美术以及美术相关学科必须研究的课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从这三者的概念入手。了解它们的内涵从而区别和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从三者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分类阐述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设计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分类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发了。设计的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其特征是用石、木、骨等自然材料来加工制作成各种工具。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在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类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因而产生了石器生产的目的性,这种生产的目的性,正是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

一般分为两大类:日用工艺、陈设工艺。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一般是打制成形的,较为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通过观察世界各地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人们可以了解到人类设计概念产生和演化的过程。事实上,整个人类的设计文明就已在这里萌发了。

二、美术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类别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这里我们可以从美术的概念看到美术的大概念包括了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三、工艺美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类别

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目前,国内外对工艺美术这个概念的理解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说法,工艺美术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现代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三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属工艺品等;现代工业美术(或称“工业设计”)包括一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适用而美观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家具、地毯、家用电器等),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的造型和色彩设计;现代商业美术主要是指商品标志、包装装潢和商业广告等。建筑之所以也属于美术的范围,那是由建筑本身包含的技术科学和艺术的两重性所决定的。任何一座建筑物总是以具有某种空间形体的物质结构矗立在大地上的,这就必然有一个造型是否美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和雕塑一样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造型艺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 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有意识指导下的行为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活动。这种行为过程包含了美术这一意识形态。而美术又包含了它的分支之一的工艺美术。因此我们说美术是包含在设计中,而工艺美术又包含在美术中。这就是设计、美术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主编:屈健 宋晓峰 王旭 西北大学出版社

第5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影响越发显现。艺术设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孩子们去感受生活,领悟美的真谛,从而提高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美术技能及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图像、符号、条码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并在许多时候取代了文字,以直观、易懂、快捷的特点,将最新信息快速传播。因此,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读屏和观屏时代,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人类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美术教育作为完整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而美术设计则是美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美术设计

美术设计是一种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换言之,美术设计就是把设计师的想法具体化。它的目的在于消除不符合人类使用需要的因素,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实用。美术设计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环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戏剧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等。美术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中,美术设计不仅存在于展厅和博物馆,更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过去对汽车的要求仅局限在汽车本身,而现今的汽车不但要求汽车本身的质量,而且对汽车的颜色、款式、性能等要求更人性化、个性化,美术设计的作用得到了强化。美术设计教育不是单纯教授“图画”、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学习者通过这一视觉教育的方式,学习在社会大环境中、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如何表达思想感情、认识事物。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体会视觉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美术设计教育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尽管各类功能侧重不同,但都是以审美性实现其效用,都是通过审美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美术设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创造力

研究者曾经对中美两国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圣诞节快到了,美术老师让小朋友们画一棵圣诞树。中国孩子画的圣诞树都很漂亮,而且都很相似。美国孩子画的圣诞树却“千奇百怪”,有的圣诞树是红的;有的树上坐着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手上捧着一大堆的巧克力……接着,在向小朋友们描绘了现实中圣诞树的样子之后,让孩子们再画一棵圣诞树。结果,每个美国孩子都画得都同上一幅不一样,而且画得也很漂亮;可中国孩子还是和开始时一样,画得很好,但是看不出来与上一幅图画有多大的区别。于是,有人认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具有创造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呢?世界天才研究协会亚太理事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提出的“创造性系统模型”认为,创造力应该被看成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是指使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为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它受到个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个性,在本质上由创造性态度、创造和创造性产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组成,其核心是创造,它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和创造性活动。在认识创造力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创造过程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通常,创造性思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性、可行性以及指向性。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别人不知道的新东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同,学生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能否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就与原先具有的基本创造力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总把艺术设计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技能,加上少儿时期的基本创造力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致使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创造性元素,学生们只注重艺术设计的结果,而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十分轻视。基本创造力是个人所拥有的未受外界压抑的原始创造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兴趣、自我表现等。它与学校内部美术教育所需要的专门创造力不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培养、保存与激发的,儿童时期已展现得十分充分,通常表现在与游戏或美术有关的活动中。人的基本创造力潜能基本相同,重要在于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是成人后创造力丧失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基础。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的目标,也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其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长期以来,培养专业人才没有倍受重视和关注,而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没有对从事一般美术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就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

三、美术设计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我国现代美术设计是从图案学与图案设计起步的。“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引进,其内涵在中国一开始就缩敛为美学的装饰意义,成为产品表面的装饰或商业美术的装饰图案画。这种认识导致现代图案学研究和图案设计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广泛开展。一时间,许多美术专业学校设立了图案系科或图案课。曾看过这样一个事例:日本人把中国的瓷器加以精美包装,然后再运回中国,价格竟能翻上几倍;当VI、CI在国外早已是路人皆知的成熟玩意时,国人还沉醉于接到一些粗加工的订单而欢呼雀跃。如今,当我们明白设计的价值是成就和支撑一个品牌的关键时,当我们明白品牌竟可以超出几倍于商品自身的价值时,别人却已走得很远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走得是何等艰难。如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注重设计领域发展的迫切性,设计意识的建立使国人幡然醒悟:为什么我们高质量的产品价格一直在低端徘徊,为什么我们的服装贴上他国的品牌价格才能提高?随着经济水平、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身边的衣食住行无不追求尽善尽美。因此现代美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水平,让他们知道现代美术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生产力。学生的基本创造力基本相当,美术教育的实际目标是让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孩子们长大后,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用于生活和职业。无论一般的还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都承担着保存与激发创造力的重任,前者着重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对象是广大人群,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创造性品质,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重于美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专业院系的学生,目的是要培养出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基本创造力凌空变成创造性的人才,专业中的创造动力是由基本创造力提供的,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基本创造力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因此,加大美术教育中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在教学中确实需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任何一种创造都来自于人的思维。一堂好的设计课,首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设计创造活动中,创造力具体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动机以及创造性人格四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领域技能,即个性在某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应用的全部背景,在美术设计领域,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美术知识与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美术设计中材料和工具操作等技巧性知识和技能。审美经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即学生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善于交流合作,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第二,创造技能,包括认知风格、有效工作方式及对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在美术创造技能中,主体认知结构是开放性的,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即能从不同的学习情景中概括共同的原理,形成良好认知风格,在新任务、新情景出现时能迅速解决问题。第三,创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或抑制创造活动的理由和基本态度。与领域技能和创造能力这些智力因素有所不同,在设计活动中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它既是内因又是驱动力。第四,富有设计创造力的人应该具有以下行为或人格特征:①具有较高的智商,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流畅性;②具有良好的情商,具有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的独立性;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幽默感,自信而又有恒心的人。然而美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是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发明创造是少数人的事,那么创造力的培养也要成为面向少数尖子生的专利与特权。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发明创造不可等同于创造力。发明创造是社会行为之一,而创造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能力与素质,它应是人类所普遍具备的心理能力,并不归某类人所特有,只有水平的差别,绝无具备与否的实质差别。第二,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是他们提出并超出其相应知识范围水平的东西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不能用教师的标准来衡量。

第6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现代抽象艺术;陶瓷美术设计;作用

陶瓷美术设计以绘画艺术为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艺术也获得了发展,其在陶瓷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带来更多的艺术设计灵感,使陶瓷艺术内涵更加丰富,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文章就现代抽象艺术对陶瓷美术设计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现代抽象艺术形式的作用

与“抽象”相对应的是“具体”,抽象是在具体事物上的升华,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和本质。当然,抽象也需要注重其外在,要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陶瓷美术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要重视设计的艺术形态,要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陶瓷美术设计中,色彩的明亮程度、线条的刚硬程度以及动态和静态的对比等十分明显,而这些抽象的表现手法也常常会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现代抽象艺术的形式对于陶瓷美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抽象事物的思考,从艺术角度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艺术绘画形式进行美术设计,丰富陶瓷美术设计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情感,使陶瓷美术设计能够凸显更多的艺术形象,促进陶瓷美术设计作品的成功。从具体的陶瓷艺术设计看,陶瓷艺术的美感不仅受到绘画形象的影响,还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加上个体审美的差异性,设计人员在进行抽象艺术形式设计时应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使陶瓷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二、现代抽象艺术点线面的作用

点、线、面是现代抽象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在陶瓷美术设计中主要发挥视觉元素的作用,它没有长度和广度的意义,看似简单,但实际可代表的意义又十分广泛。线是点的延伸,以点为初始,向着某个方向不断延长。线在陶瓷美术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线条的长度、弧度、粗细等均没有限制。不同的线条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感和韵律。如,粗线条给人以厚实感,而长线条和曲线给人以动态感,水平线给人以平行、无限感,垂直线条给人以庄重感,等等。要表现什么样的感觉,设计人员就需要针对线条的艺术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应用。此外,在陶瓷美术设计中,线条的使用可以帮助切割平面,进行结构的重组。面是空间的代表,当然不是指三维空间而是二维空间。面的形态是多样的,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规则的面一般指的是几何图形的面,这种面可以给人约束感,不规则的面如自由弧形组成的面,给人变化的感觉。面也有大小的区分,小面积的面有浓缩即是精华的感觉,大面积的面给人宽广的感觉。面还分为虚和实两种,虚的面给人以虚无感,实的面让人感觉到力量的存在。

三、现代抽象艺术色彩的作用

色彩是陶瓷美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决定陶瓷美术设计艺术效果的重要内容。因为色彩搭配,陶瓷美术设计的视觉效果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陶瓷美术设计作品的价值也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色彩在各类艺术中的应用也并不是完全有效果的,很多因素会限制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而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如,在圆形的搭配下,过于明亮的颜色就不适合,而相对柔和的颜色更加适宜;在有棱角的形状搭配下,颜色艳丽才恰当。设计人员在色彩应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色彩的了解和分析。色彩在陶瓷美术设计中的应用分为单色和搭配色两种。从单色调的作用看,色彩是有明亮和暗沉、冷和暖等区别的,冷色应该与观众相隔一段距离,暖色可以靠近观众,以此加强色彩的感染力。色彩的差异性为其搭配奠定了基础,抽象艺术设计中强调色彩搭配的协调。如,冷色调和暖色调的搭配十分显眼,可以获得强烈的色彩搭配效果。从陶瓷美术设计角度看,其较常使用的色彩有金色、银色以及其他颜色的搭配。陶瓷的色彩设计需要考虑到其烧制之后的色彩变化。釉上和釉下的颜色会出现明显的区别,要保证釉下的色泽,就要加强对釉上色彩搭配的重视,充分考虑陶瓷在烧制后的色彩变化规律,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和审美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现代抽象艺术对于陶瓷美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在陶瓷美术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绘画的形式、色彩以及绘画中的要素如点、线、面等问题,根据不同陶瓷作品的风格确定不同的绘画形式,添加不同的绘画色彩,并采用不同的形状要素进行空间设置。然而,无论怎样进行抽象艺术设计,设计人员均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强陶瓷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任华东.现代陶艺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陶瓷审美理论的建构.文艺研究,2015(2).

第7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新博物馆学;艺术衍生产品;博物馆

“博物馆商品”一次来源于英文“Museum Store Product”,其所销售的文化产品不仅是馆藏文物的一个衍生商品,也包括馆外收集的文化产品。业界一般称那些由艺术品原作进行了再创作与设计而区别于原有本身的商品为艺术衍生品。

1 英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缘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博物馆学(New Museolgy)运动开始兴起,欧美博物馆开始塑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展览环境,更加注重参观者的感受。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博物馆逐渐开始创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理念,以求推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2 英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意义

2.1 艺术衍生品是博物馆教育的一个衍生

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定义博物馆教育是为了促进观者的自我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知识与实践的总和。观众进入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展品以及其介绍,从中体验到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愉悦,这是对他们的学校教育或者说是正式教育的一种补充。在参观完博物馆后,人们往往还希望了解更多背景内容,这些都可以在博物馆商店得到满足。他们可以购买各种介绍书籍、相关展品的复制品或由展品衍生出来的各种物件。艺术衍生品就可以让他们把博物馆的教育衍生出去,深入社区或者家庭;同时,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也是对博物馆的一种宣传。

2.2 艺术衍生品是博物馆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2000年底,英国最好的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在没有了门票收入后,博物馆所能获得的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的资金只能占其总收入的30%,剩下的资金需要博物馆自行解决,博物馆商品的收入成为了其主要收入之一。在泰特美术馆的年度收益上,商业收入成为继艺术作品捐赠和政府资助之后的最大收入,可见泰特的商业收益在其总收益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除了在场馆内的展览画册、衍生品,其在官方网站上还开通了在线购物的功能。正是由于这些丰富而细致的商业服务,为泰特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 英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特点

3.1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满足多种需要

受到人们的学历、社会阅历、个人爱好等等的影响,每个参观者都会对艺术品有着不同的喜好。在英国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顾及到了不同的层面。有针对儿童的各种绘本图书、玩具、智力开发品,能提高其艺术欣赏能力及动手能力。有针对大量游客的纪念品,此类产品大多价格便宜,但是有着纪念意义,常常代表了博物馆的品牌形象,是作为观光记忆的诞生,包括各种徽章、明信片、书签等等。对于那些要通过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经行研究的科研人员,有大量品质精良、学术性强的专著、图录和画册提供。对于一些艺术爱好者,则会有精美的艺术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官网上还可以根据需要的尺寸来定做各种艺术版画。

3.2 与博物馆自身特点相结合

在英国,不同的博物馆本身就有着不同的侧重,如大英博物馆以面向全世界的博物馆自居,馆藏的中国、古埃及、古希腊的文物甚多;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史博物馆,其各种门类的工艺品和服装收藏颇丰;泰特现代美术馆收藏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国家美术馆则收藏13~19世纪的绘画作品。所以他们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也都根据自己的定位有所区别。在大英博物馆中他们针对馆藏的几件重点文物来进行开发,如罗塞塔石碑、埃及雕塑、日本的浮世绘等,其产品包括U盘、钥匙链、钱包、雨伞、围巾、笔等。

3.3 多种营销手段

在英国的博物馆中,艺术品商店一般都会设在进入大门的显眼位置。在大英博物馆等大型场馆中,会有好几处的博物馆商店,随时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英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在线商店又是一个原有购物场地的延伸,在线交易也成为博物馆商店的另一个方向。在网站的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在线购物商城中,首先页面设计得非常有设计感,欧洲的传统图案加以装饰,图片与文字的搭配也很现代。其次商品的分类很清晰,页面上方有大的分类,之后再有二级分类,购买者可以很快进入要购买的页面,各种新品推荐都在首页中滚动播放;定期举行在线购物的优惠活动,如圣诞节的贺卡两张的价格可以挑选3张,20英镑可以购买四块茶巾等。

3.4 围绕某个特定展览为主题

在英国的博物馆中,都会在不同时间推出一系列的特展,在展览的同时,相应的衍生产品也开始售卖,如在2013年大英博物馆的特展《庞贝和赫库拉内恩的生与死》。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掩埋了两个文明古城――庞贝和赫库拉内恩,这使得它们完好地保存了1700年。展览展示了遗址中发掘的日常生活用品,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营造出当时的家庭氛围。同时在展厅边可以看到大量的壁画复制品、当时的饰品的复制品、文具、手表、装饰品、城市模型、书籍等几大门类的100多样的商品出售。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大卫・鲍伊特展中,展出了这位摇滚歌手的信件、日记、演唱视频、手稿和演出服装等内容。在展览的同时举办艺术跳蚤市场,参观者可以购买各种相关的书籍、装饰品、首饰、服装等,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到T恤的创作,把艺术家的创作、其个人的品牌效应和商业价值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4 我国博物馆衍生品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2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公布,国有博物馆有3054家,民办博物馆535家,全国一级博物馆达到100个,并且其规模还在逐年扩大,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或者是地标性的建筑。目前,我国国内的博物馆在经历了单纯的展示、教育功能后,也纷纷在开发自己的博物馆产品,但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市场而言,我们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往往缺乏本博物馆的特色,与一般旅游景点中的纪念品没有区别,质量不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指出:“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基础比较薄弱,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此,我们可以借鉴以上提出的英国博物馆衍生产品的经验,和相关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学院来合作,提升我们的开发水平。衍生品也可以延伸到服装、玩具、家庭装饰、音像书籍、网络游戏、食品饮料等各种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随着我国的文博机构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人们的艺术审美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艺术衍生品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马琳.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3.

第8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 美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25-01

艺术设计是美术的一种延伸,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整体和具体的创造,使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而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外在表现,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体现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艺术设计和美术可以说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在现代高校艺术设计的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对于本文的美术教育,仅指美术理论教学和绘画教学。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通过艺术特招考上的。他们在中学期间有着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但是在美术理论上极为欠缺。而且,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识不足,往往就忽略的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艺术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充分掌握了美术理论,才能对专业发展史和风格流派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才能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专业方向。鉴于美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

1、直观教学法

由于美术理论教学是一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转换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理解与想象能力要求极高。但是由于学生阅历和知识相对浅显,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比如,在教授美术史论课程中,教师很难凭借语言将艺术大作讲解的栩栩如生,在技法方面就更难讲述清楚了。但是,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展览馆、网络等教学资源,将讲授的艺术大作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降低了理论课程的抽象性,课堂内容有血有肉,激发了学生兴趣,让他们可以很好的理解与掌握课堂内容。直观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实现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兴趣教学法

由于美术理论特有的复杂性,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发挥主动性,自觉预习课程内容,收集资料,思考问题,提出疑惑。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有效的实现了学生的深入体验,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加强美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富备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学术切磋。再者。“美术理论课程是理论与技能技巧的融合体,不管是史论还是技法理论,都不仅包含纯理论的抽象逻辑思维内容,还含有大量的技能技巧知识及其应用能力。”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转变旧观念,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美术理论评价体系。

3、激励教学法

由于小学、中学较多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产生抵触学习和自我否定的潜意识。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这点,并且根据这点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抓住生源的素质特点和教授的课程特性,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美术理论教学别具特色,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富有灵性。比如在美术理论的教授上添加技术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上体现直观,要实行多元的教学方法。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关注学生的思考创造过程。人们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结果相同、正确,但是不代表思考过程也是相同、正确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的“对”“错”上,应该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创造成果,教师应该充分尊重。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创造成果上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成果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

4、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区别实践教学,是将美术表现与作品的背景内容相结合。所以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们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和课下的知识积累实践运用的过程。欣赏教学法主要有三个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比如塞尚的《苹果与橘子》,其画面构图是各种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三角,静物在白色衬布的映衬下,画面的整个明度是高调的。作品中的静物线条流畅、形状柔滑、色彩暖调,产生出一种愉悦的情绪。当然,这些分析都应该是后于学生分析的。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做出直观的理解,然后再为学生做出理性的深入的分析,要他们明白这些直观的理解是如何通过理性的分析得来的。虽然欣赏教学易使学生失去欣赏过程中的愉悦性和轻松感,但是理性深入的剖析却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

除却美术理论的学习,美术实践教学也是尤为关键的。

第9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服饰;服装设计;造物观

服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逐渐的弱化,产业化普及的手段、病毒式的广告轰炸、强化商品的经济、利润等现代社会的运作模式,使得视觉信息方式与经济活动甚至商业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被挖掘与利用,这种形式浅显,内涵单薄但具有强烈效果的商业拓展模式,借助产业经济数以亿万计的被复制与传播,成了一种典型的适合大众口味的“流行设计”。传统审美方式中的“心理距离”在直觉化的视觉形式中消逝,朴素的造物情感在功利化的商业目的中被吞噬。“形式”被传达而“意义”却消失,成了一种被抽去内涵的设计。

一、服装设计中的造物观

中国传统的服装设计来源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与生产要求相匹配,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服装设计创造包括了材质、生产、使用与审美等全部环节在内的综合系统,它与当今商业味十足的成衣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的创造行为中对于“物”概念的强调。是一个以“物”的价值为前提统率人类创造行为的创造模式,它以“商品”的价值为前提来统率创造行为的“设计”模式,在思维习惯与程序上都有着内在的区别,这些不同的创造模式导致创造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工业制造体系中的服装设计模式推行以来,对于加快样式创新,加速商品兴衰更替周期,丰富社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我们曾经对现代服装设计的生产力推动作用予以完全的肯定。时至今日,一味推行刺激生产、刺激消费政策的单边主义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主义设计主张也在调整,并由此而产生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新兴设计思潮,由于简单地放弃了人类几千年来在不断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造物价值观与文化传统所造成的损失,已经难以挽回。在回顾这一过程时,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抑此扬彼的态度,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性进行必要的历史总结,以获得更好指导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法。这个过程包含着一种所谓“澡盆”效应――那种“倒了澡水泼了娃”式的历史教训。以一种单边主义的“设计创造价值”思维来完全地替代几千年人类文明中积累起来的慎重而又积极的造物价值观,是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并非毫无悬念。人类造物活动中包含着的丰富意蕴,不是仅凭设计的合理性就能完全解决,更不是仅凭当下市场消费的定律就可以完全取代。对于设计以及造物活动的完整理解、构建一个在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欲望与必须有所选择现实可能之间实现积极权衡机制的新造物观,已经成为相当紧迫与现实的话题。

只要现代服装设计仍然思考如何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权衡关系、只要现代设计不仅仅是依从人类单方面的物质需要乃至商业利益为唯一价值前提,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朴素造物观就有借鉴的价值。传统设计文化中包含着一种更完整的造物价值观,一种更温馨的造物情感。虽然今天的许多人,在大部分场合下都会选择批量生产,样式花哨而丰富的品牌服装,但毋庸置疑,那种实用却不太漂亮的毛衣、手套对于许多人来说,应当更具保存价值与个人化的情感价值。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体现出西方设计界对于这个问题作出的反思,这一概念正是基于现代设计中对人的情感因素的忽视而提出的。传统服装设计传统中所包含的更加自然的造物观和更人性化的造物手段都是在现代设计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人们不应将其轻易否定和忘却,它们对于重构现代服装体系及设计方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服装设计的“矫枉过正”

当下国内大多设计院校在服装设计学科的教学上都是采用包豪斯所建立起来的,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使得我们的设计教育从基础教学就开始与传统文化脉络相隔离,对于纹样史、工艺史、传统手工业等传统文化源流的研究也日趋缓慢直至完全停顿。笔者并不主张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任何形式的文化沙文主义,希望现代设计能够更加重视地域文脉和不同质的文化个性。文化的价值总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只有单边的文化不仅会损伤异文化的成长最终也会消殒所有文化的差异化品质而最终导致人类整体文化的萎缩甚至消亡。在工艺美术问题上的矫枉过正已经使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上千年的民族文化,重新研究文化血脉有的气质与形式如何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何重新整合文化传统与现代创造力的关系,使中国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