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第1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城镇、城镇网络的文化交流功能

城镇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因城镇的大小和功能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在创造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方面,某些城镇远较其它城镇成功。然而,特定城市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条件却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在欧洲,很少有城镇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同等地重要性。在1400-1700年的三个世纪中,主要城镇的特性随着国际贸易路线、商业组织和政治组织等发生的重要变化而变化。15世纪的布鲁日、日内瓦和威尼斯,16世纪西班牙城市塞维利亚和安特卫普,17世纪的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的起落沉浮,便是很好的说明。即使每个城市都曾有过黄金时期,但在两、三代人的时间内,它便会因新中心的出现而黯然失色。例如,安特卫普在15世纪末取代了布鲁日作为低地国家主要商业中心的地位,但随着斯海尔德河在1585年开始受到封锁,它也丧失了这一地位。(2)

城镇的经济职能有利于为其在某一段时间内作为文化交流中心而繁荣创造有利的环境,因为贸易是促使人员、货物和观念流动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特定的城市职能必然促进文化交流,并且这些交流仅限于有限的重要的城市中心,或者认为这些文化交流一旦发生,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就会完全保留在城镇之内,那么这种看法便是愚蠢的。相反,尽管在欧洲的个别地区,某些重要的城镇中心确实较其它一些中心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中的许多成为个案研究的基础,但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却发生在更为广阔的环境中。(3)

城镇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它城镇和地区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从而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每一个城镇中心文化交流的个别环境都得益于将它是更广阔的网络中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事实。各种城镇和都市都属于许多不同类别的网络的节点。欧洲范围的城市网络包括:水上国际贸易网络;路上国际贸易网络;行政中心间的主要交通路线;宗教中心间的主要交通路线;教育中心间的路线。很明显,其中的许多城镇是重叠的,特别是在城市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时,如当城市集贸易这一主要职能与行政、教育和宗教中心等于一身时,情况更是如此。巴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6世纪初起,它既是法国的首都和皇室宫廷所在地,也是水路和陆上贸易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宗教和文化中心。巴黎圣母院是朝圣者的目的地。索邦神学院则吸引着欧各地的学者。外部的文化刺激和多功能性结合在一起,让巴黎人充满了新鲜事物,也就不足为怪了。(4)

作为全欧城镇网络节点的城镇对次一级的城镇网络来说同样是关键,小一些的城镇作为供应者和消费者而这些节点密切相连,因而在一个地区、甚至在一个国家发挥补充作用。虽然这些地位较低一些的城镇能在多大程度上被确认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是可以探讨的,但它们确实在传播文化新事物和文化调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及欧陆文学小册子的译本沿着主要的贸易通道——沿途散布着喜欢读书刊报的人们得以碰面并发挥着教育功能的客栈——从伦敦向更小一些的中心的发行便是左证。(5)

二、城镇传播文化的模式

文化从大都市中心向外传播也遵循其它的模式,这即是城镇与它的乡村腹地间的互动。通常,这种关系包括了超越了城镇间逐级联系的观念和物品的双向交流。乡绅和低级贵族有着较其它居住在城镇中的商人、学生、行政官员、朝圣者、士兵以及海员更多的其它旅行机会。他们在庄园中进行互访,为了自身教育和娱乐而进行旅行,最重要的是与君主的宫廷和朝臣建立关系,这些朝臣通常代表着一种与城镇文化重心所不同的另一种文化关注。(6)

第2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外语教学;异文化交流;外语学习

不同国度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不同国家的人在交际往来时,除了在语言上进行沟通外,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的交流,这就产生了“异文化交流”。“异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对之产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人们开始从异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异文化交流研究的基本目的

1.1 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1.2 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流得以继续下去,必须想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1.3 培养异文化交流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与外国人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我们亚洲的邻国日本,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在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异文化交流的研究在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在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异文化交流的基本研究内容

2.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2.2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又一重要研究内容。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对大家的意见基本上完全赞同,但还有一点稍微不同的看法,不知道能否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句子时,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中国人文化和思想中的那种尊重别人的客气和谦逊的说法。而那些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简单描写。例如:“小王是一名大学生”、“日本的富士山很美丽”等等,这些句子按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有文化背景的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这在外语教学时需要特别的注意。 例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转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

美国: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生意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来接待,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由此而产生出以上不同的说法。

2.3 非语言交流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流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流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 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的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还有我们中国人的点头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剧发生。例如,有一位在泰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被驱逐出 境;还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这就是不懂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所带来的结果。

3 异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 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外语的说和听,写的能力普遍不高,同时,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也不够,在跨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问题。例如:日语中的“乾杯(かんぱい)”这个单词在我们中国学生的概念中肯定是“把酒一口喝完”的意思,但实际上,在日本人的酒文化概念中“乾杯(かんぱい)”只是“举一下酒杯,添一添”即可,不用一干而尽。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思维来看的话,日本人跟你举杯说“乾杯”时都是虚情假意的“感情浅”,因为他们只是“舔一舔”!其实不然,这是误解,他对你感情再深也只会舔一舔的!这就是只重视语言学习,轻视文化交流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对异文化交流的不重视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有的人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的人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还有的人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这样的人往往只能重视信息的接收,而忽略信息的发出。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外国人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 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 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祝畹瑾 《社会言语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 束定芳 《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第3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容更改的趋势,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这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我国顺应时势,采取改革开放,加入WTO等政策,似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稳定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标签页越来越鲜明。在对外贸易上,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语交流,它不仅决定交流的效率也决定着贸易脉的维护,因此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性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语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跨文化”与“交流”。跨文化,就是说由本土对于他土的文化跨越即不同国度、种族、文化背景和思维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交流则是暗示了这种能力的媒介――语言。跨文化交流最为一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古已有之,我国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所说的首要性也可以理解为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说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惊人的提升,可是令人遗憾的却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缺少。回望我国各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指导,还是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于词汇、句型、语法这类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本来具有实践属性和意义的英语教学安全沦为普通的大众化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实际所学与专业要求和专业施展平台的脱轨,培养出大批量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高超可商务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底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离于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是在商务活动中发挥英语语言的交流功能,促进与谈判或是贸易对方的情感和工作交流,从而为对外贸易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提高作出努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的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在要求学生把英语和商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各国或是对外贸易主要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交际礼仪、习俗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和了解。只有这样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对外贸易晚来中发挥自身优势、价值,避免在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分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争端。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影响要素

既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活动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我们势必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进过对于相关文献的参考和相关观点归纳,在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或是形成只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影响。

(一)实际话语环境的缺乏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还体现在普通英语的教学中。最为一名中国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以自己的母语――汉语来进行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切交流,再加上我们没有被完全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导致我国没有类似于印度、非洲诸国学习第二外语的传统。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虽然我国已各种考试和比赛的措施,大力提倡和强调对于英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课堂依然是使用和接触英语最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实际的必要的花与环境的缺乏,导致学会的英语无法实际运用,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极其欠缺,再加上受到中考、高考、和相关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这也是我国现金大多数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原因。语言本身最为一种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就是交流,一旦这种功能和效用被扼杀或是阻挡,那么语言本身的魅力和作用也就无法展现了。

(二)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固守

在接触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所有者往往以本土的文化思维、文化视野、文化模式去理解和阐释所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很少有人会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去对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进行了解和理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所表达的意义和方式产生差异的时候,学习商务英语的中国学生就很理所应当的以本土文化视野、本族文化模式去理解或是表述,由此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误解。文化既是如此,属于文化范畴的语言自然也就没有例外可言。在涉及到血燕学习的时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会以中国人的方式、思维进行学习,而不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以西方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导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误解,最突出的就是许多中式英语的出现。

(三)英语礼仪性、实际运用的忽视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受到青睐。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以满堂灌的方式将死板的英语知识以一种更加死板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词汇、语法、句型和翻译技巧等,但是对于语言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远远不够。大多数老师在自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情境,老师教的轻松,也不用过多思考,但却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英语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传统教材的刻板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可以强调也是的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受到影响。

三、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方法

综合前两个部分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出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入实际商务活动中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于学生的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把握,对文化障碍形成有效跨越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知识传授语言知识,可是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极为欠缺,由此造成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熟练进行商务活动交流的标准。根据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加入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的文化知识层面得到丰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引起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伊始就要向学生讲授各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跨文化交流技能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所以教师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给学生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强化口语交流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于相关知识、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及时改进,让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固守一种教学方式,要创造性的学会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这样才会让课堂有趣,才会让教学效率凸显。通过各种方法的渗透,让外族文化知识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创造一种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模式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关于西方人的非语言交际的训练,双向结合,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商务英语学习中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配合。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只是浅显的将这一问题提出,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使得在未来的关于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更多有效、有创新的方法,这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于思洋;(1992-3),辽宁鞍山人,就读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主修商务英语,辅修国际贸易,经济学,外贸函电等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J].商业理论,2005(10):39―41.

[2]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9-01

一、从文化与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关系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设计与创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创造现象,设计者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艺术形象是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它是继绘画、诗歌文学创作等传统文化创作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体现了当今文化创造的新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创造的成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各种文化元素的高度凝聚和体现,是文化的缩影。大多数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和设计者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律通过归纳总结、调查访问、及自身的文化体验找到特定文化类型的稳定特征和构成方式,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创造性的把这些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有机的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视觉形象。所以不管是何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相传达尔文航行到非洲时,曾经把一块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土著居民。那人不是把布作衣料,而是和同伴一起,把布撕成细条,作为装饰缠在身上。这使达尔文感到大惑不解。布匹可以制作衣服以驱寒遮羞,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当时非洲的土著居民那里,人们注重装饰却没有着装的习惯。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和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而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继承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当今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在文化继承和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中,只要大家一看到带着眼镜打着领结的慈祥的老头――肯德基和一个长着红嘴巴红头发,穿着黄色灯笼裤的麦当劳大叔大家都会想起从欧美带来的快餐文化,正是这些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引领了我们认识西方文化。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吉祥物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典范。吉祥物采取了主办国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创造而成,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本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它就像一个文化交流传播大使,完全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洪流中,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它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二、从文化的进化和发展中窥视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进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类群体中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而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正是文化发展演变的催化剂,甚至更是新文化的缔造者。我国古代皮影戏、戏曲中的传统虚拟艺术形象到现代电影、电视镜头中艺术形象再到当今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中的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他们不但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者,更是各种新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衣装、法式、装扮等等都会被人们所模仿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行为习惯;而这些虚拟艺术形象通过各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同化着他们的受众。1952年,66岁的三德士上校在盐湖城创建了被授权的肯德基餐厅,与此同时,根据三德士上校本人的形象设计的虚拟艺术形象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形象,在当今肯德基全球推广中,这一虚拟艺术形象被做成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以各种视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在全球挂起了一场红色快餐文化。如今我看到这位勤劳、慈祥、可亲的老人形象,就会想起一家人带着儿子吃汉堡、薯条的情景。

三、结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从风土民俗到社会制度,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一切由人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着一种文化现象。而由于文化现象包罗范围的广泛性和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加之对他的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使得对文化的概念界定极不相同。据有关统计,从1871年到现在出现了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300多个。而真正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固定的组织群体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参考文献:

第5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典籍 翻译 文化传播

1.汉语文化传播的契机

统计,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外国人对

3.典籍翻译的现状

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人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黄中习,2007)。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黄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国、卓振英和黄国文等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与译著丰富了典籍翻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然而,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的读者译介。

第6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14-01

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商务英语,其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商务英语课程不能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有明确的要求,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工作心理、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商务英语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翻译作为商务英语实际运用中的关键的环节,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商务合作的成败。因此,应重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一开始就要树立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学生今后工作的对象绝大本分都将是外国人,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在翻译当中有效地理解与准确地传达最积极的意思,以此来达到“”,达到双赢的结果。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认知

作为交流工具的人一种语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都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当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丰富内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就离不开语言应有的文化内涵的教学。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厚文化的过程,对于专业的语言翻译人才来说,自然就要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性的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的《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的内容纳入课程标准,其要求是要在各个英语教学阶段积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学生,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与更好地使用英语,还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商务英语翻译不但是一门课程的学习,而且还注重于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是为了学生的今后工作发展而展开的,在现阶段的全球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古往今来,大部分的成功人士无不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首先就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必定会要让学生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历史等知识内容。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本身的这门课程是无趣烦躁的,但是有些学生通过外国文化的学习,会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内容又基本都是英文的,这就可以带动学生自主对于英语的学习,慢慢的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促进过程。

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来说,仅仅靠课堂乃至学校范围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应该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知识的补充,在保证知识有某一方面的深度后,就要注意拓宽知识面的广度。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必然会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方面的知识文化内容,这就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眼界。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最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情况,因为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型适合社会需要人才。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来说,有着强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学生肯定会更加受企业的欢迎。受过专业培养这种意识的学生,无论是在其知识层面、能力方面,还是今后的发展,都会比没有受过这方面培养的学生优秀许多。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首先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意识

在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授课老师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不仅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沿用老旧单一的教学形式,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自身就没有树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意识,更无从说起培养学生这种意识了。,这样的最终结果只会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首先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意识。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之一。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把要教授的知识内容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方便地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各种语言文化,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要在教学的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境

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会让学生主动地树立这种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设置情境,或者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是活跃的,学生也才会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积极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佟晓梅.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教学研究.2006(02)

第7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文化交流音乐教育改革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进行文化交流是发展的必然

首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各有千秋,双方皆具有艺术文化特征,有价值且有必要在世界领域中传承。但同时,音乐文化的存在并非完全以物质形态为主,其更多是以精神和意识形态为主进行传播。而人们对于艺术和精神思想的追求皆不受制于空间限制,故在中国古代就常有西方文化传承者进入到东方境内进行交流。其次,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在内部进行,国家必须要不断接触新的外部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国家才能够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中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因此,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属于必然现象。

(二)可拓展外部交流空间

国家在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不能仅专注于一个方向,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艺术文化体系,每个文化体系都具有可取之处。国家之间建立文化外交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平等状态下,也就是说,我国需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体系具有传播价值,如此方能不断开拓外部交流空间。而在保证自身传播价值后,国家便应该不断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东方文化传播的渠道,这样便能不断拓展空间,直至令东方文化能够持续在西方文化空间中加以影响。

(三)可互补并更新我国文化属性

东西方文化均发展多年,双方都具有极为特殊的发展价值。双方文化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精炼,在传承过程中会有一些落后的元素被移除,于是文化体系内部便会出现一定的空缺。这种空缺会在短期内形成发展缓慢局面,例如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便在传承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各个国家为了保证自身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就必然会选择融入一些外国的文化元素,取对方体系中的优质部分来填充或糅合到本国文化体系中,两种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和发酵,就会形成另一种创新形态的文化发展结构。而一个国家在完成发展创新后,国家的文化属性也会从单一的对内或对外发展更新为多元化发展状态。故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实际上就是实现了文化互补,具有落实的必要性。

二、我国音乐教育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亟待转型

中国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而音乐文化的成型也源自古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拥有历史文化价值仅能够说明其对于中国而言具有特殊的含义和价值,中国人应该将古老的音乐文化铭记,这却并不代表坚持传统音乐文化一贯的发展形式具有可行性。我国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传递知识、呼吁传承是我国长期使用的音乐教育方法。但如若国内音乐教育体系长期未能更新内部素材,那么长此以往就会落伍于他国。令学习者产生厌倦情绪,进而一方面会令学习人数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音乐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加以转型,而音乐教育作为发展中的核心类别,也有必要进行转型,如此才能配合宏观发展诉求。

(二)多元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方向

近年间,国内逐渐开始呼吁音乐教育体系的转型,转型方向即为多元教育。多元教育以本土教育为核心,以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作为融合性元素,旨在通过多元的文化传递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奇、更有价值的文化教育服务。当多元教育成为教育转型的基本方向时,我国音乐教育便也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及时改革。如此,能及早令音乐教育成为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现代教育课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来自于各个国家的音乐艺术文化与学科知识。

(三)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国家开展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培养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但深入研究可知,音乐人才的含义绝不仅仅为音乐的呈现者。国家需要的音乐人才是具有活跃思想、艺术思维,能够以自身音乐素养、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创新创作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展音乐教育的重点绝不会围绕在技巧方面,更多的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当学生仅能学习内部知识时,他们的眼界以及音乐审美就会停留在中国传统音乐层面,无法对外国文化产生认知,也无法产生新的创作思维。当音乐教育直接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校方和教师便都会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来自于西方的音乐素材。学生可以在过程中积累自身的音乐审美经验,提升音乐素养。

三、我国音乐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为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开展音乐教育的核心仍然以教学人员为主,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观念能够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改革状态。对此,校方应为教师深造提供便利条件,保证负责音乐教育的教师能够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继而将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带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如此,除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外,教师也应对具体的音乐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一方面要明确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采集外国音乐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以及音乐思维逻辑等。教师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将两种音乐教育体系进行融合。只有坚定观念、深入研究,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在未来阶段中发挥正确的教育作用,为国家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做出推动性贡献。

(二)以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为核心,强化教育根基

国内的音乐教育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虽然需要适当吸收一些来自于外部的音乐艺术元素,但也需要大力维护本土音乐的重要性。当前,国人或多或少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但不可过分吸收外部文化而忽略本土文化。针对此,国内各个院校在改革音乐教育体系时便应该直接以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作为核心,端正多元音乐文化融入的“被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强化本土音乐的教育根基属于必然行为,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都需要夯实对于本土音乐的传承态度,大力强调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核心地位。

(三)以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为形式,丰富教育结构

实际上,国内音乐教育体系多年来都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之所以未能收获到更加乐观的成果,根本原因就是在融合和吸收的过程中并未积极创造。也就是说在吸收的过程中,多数院校都会在音乐理论教育层面加入一些西方音乐理论内容,却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西方音乐文化素材。因此,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进而令学生无法在素材过少的状态下产生创新思想。对此,国内的各个音乐院校便应该大胆吸收、大胆融合,令音乐教育能够创新为具有新属性的教育结构。例如,可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主题开设新的教育板块,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对比性素材。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和对比学习到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学生在日后的即兴表演或创作过程中便也能够利用西方文化进行创作,进而成长为具有多元化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成为国家未来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利用音乐艺术不断吸引其他国家的艺术欣赏者,继而真正做到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面向西方。

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举措

(一)更新教学方式,突出多元化教学特色

首先,教师在传达新的音乐教育内容时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具体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构建完善的音乐实践场景,令学生在场景中体会和感受,明确多元化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次,校方也可以适当改革课程设置结构,除了要在乐理课程中加入西方的音阶外,也需要传达一些文化传统和历史习俗方面的音乐文化素材。重点在于校方要在多个教学领域中融入西方文化,进而大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音乐人才。

第8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在这里,日本乃至世界各国都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中国别名“机器猫”、“小叮当”)正式“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这也是日本外务省在其2007年11月1日开始的海外安全宣传活动中,起用“给人安心与安全感”的漫画形象铁臂阿童木为“海外安全大使”后所采纳的第二个人气动漫形象。

动漫形象与“酷的国家魅力”

“哆啦A梦”是日本两位漫画家用笔名“藤子•F•不二雄”创作的经典漫画形象,于1969年首次作为长篇连载漫画出版,此后被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动画,屡屡引发收视热潮,在日本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动漫文化大使”是日本根据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动漫外交”建议而设立的,它不仅是日本近年来希望用动漫产业来促进“软实力”而作出的一次努力,更是日本政府利用动漫、游戏、流行音乐、时装等流行文化来打造日本的国家品牌形象、提高国家魅力、增强世界各国对大和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外交”政策的一次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影视剧、动漫和电脑游戏等流行文化在亚洲乃至国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2年,美国政治分析专家道格拉斯•麦克格雷在《外交政策》第5/6期上发表《日本国民酷总值》(Gross National Cool)一文,高度评价了动漫、流行音乐、电玩游戏、家电产品、建筑、时装和美食等日本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指出“国民酷总值(GNC)”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形态,可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一样用作衡量国家实力的一项指标。他还认为,现代日本文化的威力在于它的无国籍性,日本人所特有的不拘泥于传统、海纳百川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吸取各种海外文化,创造出一种完全感觉不到日本要素的新型文化。例如,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具有东方价值观念和面孔的主人公往往生活在西方世界里,他们被设计成唯美的“脱日化”形象:大大的眼睛、金黄的头发、高而尖的鼻子、曲线夸张的身材,这种有意为之的“全球化”设计以及对人物、地域的“文化模糊”处理,使日本动漫能够广泛地为世界各地区的受众理解和接受。日本也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化文化大国,使其文化具有了很“酷的国家魅力(National Cool)”。

“酷文化”输出大国

2003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刊出关于日本大众文化的特辑,指出日本正从一个“制造国日本”向“文化国日本”转变,也就是说日本正从产品制造大国转变为“酷文化”输出大国。2004年6月,《外交论坛》发表题为《日本的软实力:其界限和可能性》的文章,指出“日本虽然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萧条,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在不断地以文化为基础增强软实力”。作者认为,日本的软实力除了传统文化的禅和空手道等以外,还包括漫画和动画片等流行文化。在亚洲,日本能够成为把现代性和民主主义融合于传统文化的典范,但是由于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吸引人的国家魅力,日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其文化如何克服其内向性和封闭性,向世界传播信息”。

在日本,“软实力”、“品牌国家”和“国民酷总值”的理论和概念曾激发出各种政策性的讨论,许多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达成共识:仍然依靠经济实力来维持国家的存在地位已经不太可能,要想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21世纪仍然保持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在经济和政治重要性日益提高的亚洲继续保持日本的领先地位,就必须把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满足感的“文化内容(contents)”的生产作为21世纪振兴日本的重要战略,把它扶植成未来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此,日本政府于2001年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并于2003年组建了由总理大臣挂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2004年4月,首相官邸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内容专门调查会提出了“软实力时代”日本内容产业(在中国一般指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的五个理念:All Japan,即全国官民共同携手合作,努力解决各项课题;Brand Japan,以创建和提高日本品牌为目标,重视海外市场策略;Cool Japan,以营造日本“酷”的国家形象为目标;Digital Japan,充分对应数码化和宽带网化;以及E-Tech Japan,推动先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日本出现了举国一致共创“内容泡沫”的势态。

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政府的外交领域也出现了积极强化和灵活运用在经济和安全保障两方面都具有益处的文化,努力将海外对日本动漫、影视、游戏和美食等现代日本文化的兴趣转化为政治资本,通过动漫文化促进日本与海外的相互理解与友好、输出日本的国家价值观并实现其文化战略的新型外交活动――“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外交助推文化

尽管“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但在日本,利用文化与外国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是由来已久的。二战以后,1968年日本创设文部省的直属机构文化厅,掌管艺术创作活动的振兴、文化遗产的保护、著作权的保护、日语的改善和普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振兴以及宗教行政事务等。在日本文化的推广方面,文化厅与世界各国缔结“国际交流年”,通过在文化、教育和体育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增进日本与对象国的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

在政策层面,日本政府最早提出“文化外交”政策的是福田赳夫首相,他于1977年在马尼拉阐述的“福田主义”三原则使日本以“和平国家”的形象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谅解和好感。而最早提出“文化立国”口号的则是大平正芳首相。1979年1月,大平正芳就任首相发表施政方针演说,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大平正芳内阁提出的以自卫队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前提,经济力量、和平外交、文化创造力和科学技术等非军事手段相配合,为日本在世界上的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的“综合安全保障”构想,于1980年由铃木善幸内阁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并在中曾根康弘内阁时期发展成为对内“科技立国”,对外“立足亚太”、以东盟为主导推动在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的发展战略。

竹下登首相也是倡导国际文化交流的先锋。1988年春,竹下访问欧洲各国,在伦敦的演说中发表了“日本为世界做贡献”的“国际协力构想”三大原则:为世界和平而加强合作、扩大政府开发援助、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其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援外国人学日语,积极应对外国对日本的关注;扩大人员交流;在世界文化遗迹的保存方面提供合作;增设从事文化交流的海外据点,强化实施文化交流的体制;强化传达日本真实面貌的宣传功能。之后,竹下又设置了“国际文化交流恳谈会”,探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具体做法。其中,日本政府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向亚洲地区输出电视节目。例如,以电视连续剧《阿信》(1983年)为代表的日本优秀电视文化,为日本在海外的国家形象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滑坡、在世界上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以及欧洲和美洲经济贸易集团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使日本日益倚重同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并把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当作实现政治大国的基石。然而,如何平衡日美同盟关系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历史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与亚洲近邻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如何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对日本的理解、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培养更多的“知日派”和“亲日派”,避免纷争,实现“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就成为新世纪日本外交的重要课题。

研究日本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在亚洲地区的消费和受众情况的学者认为,日本流行文化在亚洲地区的输出,与其说是一种商机,不如说是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舒缓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后遗症,向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推广现代日本“人性化”一面的机会。由此,借助动漫、影视、游戏、流行音乐等包容力丰富的流行文化,增进人们对日本的亲近感,让人觉得日本是一个爱好和平、重视文化的有魅力的国家,以此为己任的“文化外交”也就应运而生了。

“打造日本品牌,

推销日本梦想”

2003年3月,日本文化厅发表国际文化交流恳谈会的报告书《关于今后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4月,国际交流基金发表国际交流研究会的报告书《新时代的外交及国际交流基金的新角色》,均把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新世纪日本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2004年夏,日本外务省成立了“文化交流部”,强化文化外交。当年12月,小泉纯一郎成立首相个人咨询机构“关于推进文化外交的恳谈会”。2005年7月,“恳谈会”提交了《创造文化交流的和平国家日本》的报告书,提出在世界上积极培养“爱好日本动漫的世代”、通过“创造性地吸收”使日本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的据点”、向世界传达日本“尊重和平和共生的精神”,努力成为“架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之间的桥梁”。

2006年4月28日,日本政界著名的漫画迷、前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秋叶原数码好莱坞大学发表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讲演,提出了以动漫等日本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麻生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外交处于“品牌形象”的竞争中,日本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所爱戴和尊敬的国家,必须提高日本的文化魅力,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舆论”将大大地影响一国的外交。日本动漫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中极具影响力,可以挑起“打造日本品牌,推销日本梦想”、把现代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这是外务省的官员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因此应该把动漫用到日本外交上。他还提出了推广现代日本文化的具体做法:(1)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一个24小时专门用英语向海外播出日本动画和电视剧的电视频道,以增强海外观众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认识;(2)官民合作,推广日语教育;(3)在东京设立一个面向世界各国年轻漫画家的有权威的漫画诺贝尔奖――“国际漫画奖”,挖掘和培养有前途的漫画人才;(4)任命日本优秀的动漫画家为“动漫文化大使”;(5)实施“文化交流实习生”计划,让当地的学生在日本大使馆或总领事馆从事一段时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知日派”。

同年11月9日,由著名动画影片公司东映株式会社、漫画出版社、丰田汽车公司、富士电视台、东京大学等组成的外务省特设的咨询机构“海外交流审议会”,向外务省提交了一份报告书,提出了任命“动漫文化大使”以及设立“国际漫画奖”的具体措施。日本外务省也在2007财年预算草案中列入了相关奖项和活动的费用,还拨款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

2007年6月20日,“海外交流审议会”再次就“对外传播日本文化”向麻生太郎外相提交了建议书,提议为与全球性的“汉语热”相竞争,对抗中国不断新建的孔子学院,未来两三年内应在政府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内增设日语教育点,除教授日语外还应该介绍动漫、电影、茶道、插花等日本文化,“让他国国民对日本文化感到亲切”。

第9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跨文化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应试教育,学生只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即可,再加上高中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最终导致高中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跨文化教学是大学教师的任务,如果高中就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那么学生以后在大学要学习什么呢?这些想法不仅仅影响了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导致学生只能面对那一张张生硬的试卷,无法和他人进行面对面的英语交流,可见高中对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的方法

1.词汇含义的全面教学

掌握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在英语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似简单的词汇往往最让学生头疼。比如hoarse这个单词,它不仅可以作为动词用,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名词以及副词,动词上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也有好多个,所以要真正地掌握好词汇是比较重要但又比较难的。

2.注重对文化差异的比较

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全面地发展学生,要适当地注重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教学词汇的时候不仅要讲解单词的意思和用法,更重要的是对单词的来源和背景适当讲解,最好是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进行描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语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另外,要把中英词语的差异给学生详细地讲解,因为词语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基础,还可以适当举一些形象的例子把母语和英语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去适应外来的文化,并得体地运用英语来交流。

3.适当地举办些美剧表演

现在好多学生都迷恋看美剧,从学英语的角度看这不是什么坏事,往往精彩的情节会让学生印象深刻,进而可以通过精彩的画面以及有特色的语言让学生对其中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或短剧的理解。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股较好的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交流氛围,因此在学校适当举办一些模拟表演类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交流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外来文化的传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新意的、经典的画面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对表演好的学生要给予一些奖励,用来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4.举办课外活动,多方面培养跨文化意识

教师或者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多举办一些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课外活动,比如举办外国电影展、英语歌曲比赛、英文小品比赛、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有外教的学校可以利用优势,多举办一些学生与外教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包饺子比赛、唱歌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交流特点等,这些生动直观的活动,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5.在教学中时刻灌输文化意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