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产品;配送中心;库存管理
一、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现状
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创建于2000年,经过十多年的战略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农产品连锁超市中的大型企业,构成了大型农产品综合超市、社区农产品便利店等多元化互补销售方式。截止2012年年底,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全国总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000余家,在北京、天津、湖南、贵州等省市百余城市创建了连锁式经营网络。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原理和作用
联合库存管理属于一种以协调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传统的分销模式指的是由于各大分销商为了缓解在货物订购期间市场需求的增加,采取以备货形式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但是,长期大量的货物库存使经销商承受着巨大库存成本,同时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问题。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基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要共同参与库存计划的研究和制定,最终执行共同确定的库存计划方案,供求双方的运作过程不再是相互独立存在,而是具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通过供应链上供求企业的协调发展使库存水平与库存计划一致,摒弃由于信息虚假带来的需求放大现象。由此,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优势包括:第一,采用信息共享的协同运作库存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供应链的协调可控,从根本上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和顾客满意程度;第二,置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参与到库存计划方案的制定过程,防止出现由于虚假信息造成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帮助置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降低了库存风险。第三,联合库存管理策略实施过程中创建了快速响应机制,为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更降低了供应链容易出现的不稳定风险。
三、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当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立之后,可以直接从生鲜农产品基地集中采购货物,不但减少了进货环节,更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运作成本。同时,连锁超市门店的生鲜农产品集中采购可以提高采购谈判能力,逐渐将实力较弱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淘汰,防止出现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来源不明而产生顾虑情绪的现象。
(一)货物订单管理。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建立高效的货物订单管理系统,各个连锁超市门店根据生鲜农产品的数量将信息传送到配送中心。当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接收到各个连锁超市门店发来的补货信息之后,根据连锁超市门店所需生鲜农产品数量和配送日期自动生成订单,将生成的订单按照配送日期进行统一汇总和统计,将生成的订单发送到货物供应商、仓储管理部门和加工部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生鲜农产品的配货、加工和配送工作。
(二)配送物流运作模式。为了确保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减少连锁超市门店的库存量,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按照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所需的物流类型制定配送方案。例如:大米、大豆、干货类农产品可以采用储存型物流运作模式,以确保非生产季节的农产品需求;海鲜、鱼类等水产品要根据不同连锁超市门店的需求采用中转型物流运作模式,以便及时进行配送或者从国外订购。当配送物流运作模式确定之后,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可以按照订单需求和库存量,直接对配送车辆和人员进行合理调配。配送路线由配送中心的智能管理系统直接生成,但在特殊情况下也需要人为调度安排,以确保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三)数据信息处理系统。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以确保对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门店和企业总部之间能够利用EDI实现数据通信,各个连锁超市门店都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处理系统查询货物订单情况;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能够随时与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连锁超市门店可以实时查询供货商的配货情况;供货商可以随时查询系统来了解其他连锁超市门店的供货需求。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以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核心,有效整合供应链上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最终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进而确保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是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联合库存管理理念,对生鲜农产品的库存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法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产品供应链 供应链组织重构
农民城乡之间迁移虽然带来收入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从农业抽出一定的劳动力、改变家庭资本的投向,影响种植决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价格波动较大、农业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不足等。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升级。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质量安全、多样性、消费时间、消费空间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这需要供应链实现组织重构和创新,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反应的敏感性,降低反应时间。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要求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既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满足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这个政策方案就是引导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创业,利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农业生产过程由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的驱动和控制逐步变得标准化 合约化,农产品生产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双赢。
1.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始于生产者,加工、分销、零售等环节与最终消费者相连的垂直网络系统构成了供应链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分为田间生产环节和后续的加工和市场交易环节,我们分析的重点放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这两个环节的影响:
1.1对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的影响
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是成本收益衡量后的理性选择(程伟,陈遇春;2011),如何激励其在农业产业范围内的创业行为,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重构(图1)是农村创业政策的一个核心。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城镇打工获得具有管理技能、先进技术和冒险精神的农民工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动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提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工创业行为带动更大规模的“模仿”行为,推动更多的优质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经营中,改善农业生产和劳动的人力资本结构。其次,农民工创业使其积累的储蓄、获得政策扶持的贷款和从民间金融获得非正规信贷等金融资本的投入。第三,带动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对农村闲置土地经营权的获得,直接推动了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其对一般农户的带动效应,在“模仿”和“跟随”的作用机制下,一般农户投入到与创业农民工类似的产品或者行业中去,提高了经营的规模。
创业所带来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的投入的增加(图1),一方面促使生产技术的变迁,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些技术创新需要不仅需要人力资本,而且需要金融和土地资本的投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造了条件。在技术学习方面,返乡创业农民工具有比一般农民高的能力,其通过“干中学”实施技术创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工从城市回流农村,对城市市场的需求信息、消费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制定生产或者种植决策。其次,产品收益的差异激励返乡创业农民工创新产品选择;由于传统农产品收益偏低,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并且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其倾向于选择收益较高的农产品。第2.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为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技术和设施方面保障
图1 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结构调整
2.1对供应链交易环节的影响
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表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征,既有
体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也有组织较为分散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黄祖辉,梁巧;2007)。传统供应链的交易成本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差形成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瓶颈,因此,需要进行组织重构来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需要一个核心力量,通过自身的能力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促使不同环节形成集体行动,共同维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供应链问题的来源在于其无序性,这种无序性来源于源头生产的多元和分散性。因此,要建立有序的农产品供应链,必须对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如何引导分散的小农户自愿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稳定性的关键(吕志轩;2008),小规模农户不能被农产品供应链边缘化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安全性和改善农村生计的关键因素(gorton.m , dumitrashko.m , white.j;2010)。其在交易环节受交易成本负面影响越大(屈小博,霍学喜;2007)。一体化机制可以使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显著减少运营费用(郭欣旺,李莹,周云凤;2011),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组建平台,形成一体化机制来推动农产平供应链的重构。
3.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模式
组织创新和组织重构是农产品供应链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到供应链的生产和交易环节,通过创业带动农产品供应链的演变,包括“外推式”和“内生式”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地方生产和交易系统的完善,推动地方生产和交易网络的重构,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
表1 农产品供应链的构成及农户创业选择空间
3.1“外推”式农产品供应链的演变
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和演进,是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和演进的动力因子之一。返乡农民工带动农户就某一农产品生产而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外推式”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创业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当地农户的带动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吸引技术和资本较为强大的企业介入,通过企业和创业农户的合作提高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所示:其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之间的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农户形成一体化机制,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机制,形成各方之间的双赢模式。
首先,创业农民工通过自身的行动,吸引了其他分散经营农户的模仿,促使同类产品在某一区域的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产量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收购商和需求者向本地集中,降低了创业农民工在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并通过与龙头企业形成一体化机制,分享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所带来的收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整合,使创业农民工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参与到供应链其他环节的经营中,从而达到分散风险,参与到高收益环节的经营中的目的。
图2 外部“推动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第三,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同样可以获得龙头企业一体化机制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主要表现在:(1)降低市场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在一体化机制中,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交易,龙头企业作为与市场上其它主体交易,降低了小规模农户单独面对市场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搜寻和与不同交易主体的谈判成本。(2)小规模农户能够从龙头企业获得相应的信贷、技术和资本的支持。(3)小规模农户能够获得供应链其他环节所带来的利润,小规模农户作为生产环节加入到由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中,其不仅获得生产过程的利润,作为企业的一个环节,还可能获得其他部门所带来的好处。(4)分散农户身份的转变,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不仅获得资本所带来的好处,而且能获得出售劳动力所带来的好处。
第四,对于龙头企业来说,一方面,能够控制生产环节,获得稳定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供给,降低在市场搜寻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后,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波动性,达到降低公司风险的目的。第三,有可能获得品牌所带来的好处,通过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改良、加工,形成稳定的品牌,获得品牌所带来的好处。综上所述,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解决消费和生产衔接不畅的问题。
3.2“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衡量城镇就业收益与返乡创业收益的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返乡创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渠道是农业经营,在农业经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和投资较大,所以,其创业的重点导向是合作创业,合作创业的路径之一就是以返乡创业农民工为核心力量形成农村合作组织,并吸引小规模农户参与,提高小规模农户参与供应链的程度,通过质量引导,技术扩散和制度规范来带动农户标准化经营,并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的其他环节,或者改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权力配置,均衡各个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水平的提高。
返乡创业农民工仅靠自身的资本和人力的约束,需要资本和人力的聚集。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主要动力来自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部动力,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户介入,由创业农民工作为主导,带动同类或相似农产品经营的农户成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农村合作组织来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从而重构农产品供应链,如图4所示。供应链重构的动力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聚集机制;其一是土地资本的聚集;返乡农民工创业大户和分散经营小规模农户以土地资本作为股份,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促使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聚集,形成规模经济,克服分散经营不利于供应链重构的制约。其二是金融资本的聚集,农户把自身的金融资本,如储蓄和存款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从而获得资本的利得收入,提高自身的资本化收入。第三是技术和生产决的聚集,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统一决策,使生产和加工决策在时间和地点上一致,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人力资本聚集;农户通过向农村合作组织出售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获得收入,通过农村合作组织获得供应链重构所需的人力资本。
图4 “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另一方面是组织的激励机制;其一,对于分散农户,其可以通过土地或者资本入股农村合作组织,获得资本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向农村合作组织出售自身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因此分散农户有激励参与该种模式。其二,对于创业农民工,自身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并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控制者,通过控制农村合作组织的生产、销售、和其他环节,来获得超出单独经营的收益。其三,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对品牌的构建,一家一户的经营对形成稳定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利,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克服家庭经营在这方面的弱点。
4.结论及相关对策
4.1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都改善,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有效措施。供应链重构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背景下更为有利,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其重构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二是为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提供了组织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应完善其内部的连接机制,包括资本机制、技术机制和制度规则。
4.2相关对策建议
(1)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正确创业选择
返乡农民工创业最需要的扶持政策包括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项目的支持、创业信息的获得、资金支持等内容(刘小春;2011)。因此,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于当地的主导农产品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并对已经在该范围内创业的农民工提供配套的技术和资本服务,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调整补贴结构,采取直接补贴制度,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严格执行各项已经制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加强对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的特色产品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投融资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 (2)在地方特色产业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形成一个稳定和具有效率的供应链是“一村一品”和“一乡一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有限的资源在供应链某个环节使用达到极限时,就应该促进其上游和下游的发展,否则原有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应适当鼓励返乡农民工在特色农产品的上游和下游进行创业,提高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定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提业导向和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加大上下游产业创业的培训的供给力度,在人力资本上提升该领域内创业的能力。最
要的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提升上下游创业的收益,并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
(3)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协调创业农户和分散农户、政府、企业的关系
由于农村合作组织在联结农户、整合资源、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其为平台,通过“合作组织+专业农户+分散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等连接模式,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使分散的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合作组织的建设应该为创业农民工提供一个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平台,加强创业农民工的交流与沟通。其次,协调平台,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反映创业农民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成为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农村合作组织又是一个创新平台,通过信息交往和资源获取,单个成员的技术创新或信息可以毫无成本地被迅速推广和交流,其知识利用效率非常高,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产生和推广将非常迅速。
(4)促使乡村精英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
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对正式制度供给起到了替代作用,因此应该促使返乡创业群体和乡村的精英的联合,共同形成农村合作组织,依靠创业农民工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时依赖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共同谋取组织剩余的最大化。在乡村精英主导的制度模式下, 当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走向就会发生改变(李佳;郑晔;2008),没有乡村精英的配合,返乡农民工创业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土地流转,人力雇佣、安全的创业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都与乡村精英密切相关。两者的合作平台关键在于构建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各自资本的投入,共同谋取最大剩余,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
参考文献:
[1]程伟,陈遇春,多重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为研究[j]中州学刊,2011(1):71-74;
[2]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与农户一体化组织引导:浙江个案[j]改革,2008(3):53-57
[3]李佳,郑晔,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8(2):82-85
[4]郭欣旺,李莹,周云凤;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1(2):97-99
[5]reardon.t, crawford.e and kelly.v, 1994, links between nonfarm income and farm investment in african households: adding the capital market perspective, amer. j. agr. econ. 76 (december 1994): 1172-1176;
[6]屈小博,霍学喜;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7(8):35-46
[7]刘小春,李婵,朱红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j]农村经济,2011(6):101-104;
[8]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集体行动[j]农业经济问题2007(9):66-71;
[9]gorton.m , dumitrashko.m , white.j; 2010; “overcoming supply chain failure in the agri-food sector: a case study from moldova”; food policy 31 (2006) 90-103;
项目: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机制研究(2010fjj04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传统农区农民创业行为与绩效研究(10yjc7900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lated situation of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believed that to establish clo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which was dominated by core enterprises could quickly rais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n Hainan,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关键词: 核心物流企业;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
Key words: core logistics businesses;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losed 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17-03
0 引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颁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大投资度,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也提到了加快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加快其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将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将为发展海南区域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关目标的实现将为打造海南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海南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超常规发展需要供应链理论的支撑。
1 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1.1 海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一直占海南省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仅就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当下已经初步形成海南瓜菜产业化,经济效益也很不错,表现出了比较顽强的生命力。
1.2 市场需求不均衡,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国内各地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季节不均衡。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 以海南瓜菜为例,优质的瓜菜产品少,主导产品还是大路货,致使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常规瓜菜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优质、无公害瓜菜的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较高。以海南瓜菜为例。
1.4 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不少企业都不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缺少经营资金、技术不够先进、不具备较强的产业牵动力,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波动性不小,这样就很不容易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因此,现在的海南农产品经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紧密,在经营形式上没有创新。
1.5 环境因素 农产品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和地方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6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培训,人员素质较差,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而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 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开展共同管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鸭鱼肉、果蔬瓜菜等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供货速度、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在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在企业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和技术集成,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确定农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3 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2006年“封闭供应链” 概念首次由刘秉镰提出,认为封闭供应链其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陈恭和(2007年)开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对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等开展研究而构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质量问题,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稳定性、运行标准的一致性、成员的门槛性等特点。彭剑等(2008)开展了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焦志伦(2009)提出构建生产、分销、加工和销售等四类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赵洁(2009)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荣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管,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陈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地区,探讨如何构建大型都市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黄福华(2009)通过分析封闭供应链环境下如何实施共同物流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的全供应链管理,并设计了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方为辉(2010)以北京为例设计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思路,认为所有成员组织以契约为纽带,分工与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实行一体化运作。周妮笛(2010)对长株潭区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进行了相关设计。刘春月(2010)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供应链相关研究对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4 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1 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的打造 打造、培养、扶持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促使其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 海南将建有近300万亩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评价,全部农产品通过认证并全部进行产地编码标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基地布点上采取分散布点,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基地农产品的损害,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持系统的均衡供货。
4.3 冷链物流设施整合 海南18个县市的冷库建设已有初步规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库建的快、从业人员技术低,许多冷库粗放式管理,管理技术等亟待改进。
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实现封闭供应链的技术标准化、集成化;以封闭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储存(低温、气调、常温)、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需要,要逐渐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同时,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结合起来,发展成动态、集成化的封闭供应链联盟。
4.4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核心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和设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繁荣的背景下,可追溯技术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时机努力构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及时的通过逆向物流获得终端的市场农产品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供应链的市场情况,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
4.5 封闭供应链网络设计
4.5.1 节点设计研究 在海南设置全球采购中心,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利用18个县市的冷库群满足采收预处理和暂存的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延长储存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从点库直接配送,减少储存时间、装卸搬运次数。提高封闭供应链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园区的储存设施,建立库存中心,即发挥了园区的效益,也为全球采购中心节省了设备、硬件投资,缩短了供应链建设的时间。热带农产品的销地节点设计:天津、甘肃、上海、北京、东北等地设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尽量利用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园区的设施和市场,便于开展配送和销售业务。
4.5.2 物流通道线路设计 根据海南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以下通道的设计:①岛内运输通道及车队建设;②海口-深圳汽车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③海口-成都-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④海口-连云港-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海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⑤海口-天津(辐射京津塘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⑥海口-营口-沈阳-牡丹江(辐射远东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⑦海口-营口-沈阳-满洲里(辐射中北亚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
4.6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人才团队建设研究 根据规划,2020 年海南省人才发展要实现6大具体目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将有利于为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团队建设,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人才需求成梯度、层次、知识面管、业务精、接触基层和市场、企业运作经验和理论并存的特点。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引进企业的急需人才;对设在各个节点的人才需求,通过吸纳、培养当地人才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海南农村青年进行专业项目培训,解决就业和满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层人才需求,尤其是农产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 完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中,利益分配机制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多边共赢的关系,企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盈利之外,还要关注供应链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仅要共同承担风险,也要共同盈利。整个供应链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条件下,实现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网络构建,需要的资金充足、市场开拓能力大、应变能力强,通过核心企业及封闭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业务不均衡的问题,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现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8 建立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主要跟踪和追溯农产品从基地种植、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与包装、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者整个封闭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的信息,伴随农产品实物流动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通过互联网、RFI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将各个节点无缝地联接而成。未来有利于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开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建立追溯系统时,要权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顾客和环境3个方面达到均衡。
4.9 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海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规划实施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引了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制定出各种帮扶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现代农业增产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才能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08,(19).
[2]陈喜波.北京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9,(31).
[3]彭剑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4]郑建峰.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
[5]刘晓静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Abstract: The aim of all the node enterprises to join the supply chai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s to generate over the interests of the supply chain. Over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about supply chai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through evolutionary game and constructs an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benefits formula of coefficient λ.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分配;演化博弈
Key words: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chains;profit distribution;evolutionary game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34-02
0引言
在传统的博弈理论中,认为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并且参与人是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进行博弈的,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参与人的这种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演化博弈论认为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作为有限理性的参与人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对博弈信息进行分析,要通过反复地模仿、学校、突变等动态过程,最终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演化博弈理论概念的重要组成是“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和复制动态模型(Replicate Dynamic,RD)[1]。
1演化博弈论在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分配中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演化博弈论对传统博弈理论关于理性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与传统的博弈论相比,在对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均衡分配问题的研究上,演化博弈理论具有如下的优势:
1.1 强调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传统博弈理论对参与人的假设是具有完全理性[2],在整个的博弈过程中,参与人至始至终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无论是在确定还是在非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决策以及判断都是正确的,都能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农产品加工业供应中,各个节点企业与演化博弈中的参与者一样是具有有限理性的,他们的多数决策都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做出的,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并且对于博弈信息的掌握也是有限,参与人最后的博弈结果很难达到均衡的状态。演化博弈论放弃了完全理性这一假设,认为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具有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是由参与人的知识水平、判断能力以及对博弈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由于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整过程,通过不断的调整,最终得到均衡的博弈结果。所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不断博弈,最终得到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均衡分配的方法。
1.2 强调博弈的动态过程传统博弈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中都有动态博弈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博弈理论中的动态博弈是由于参与人在进行策略选择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所产生的,它是用来检验作为完全理性的参与人对于信息传递的处理能力的。而演化博弈理论中的动态博弈指的是博弈的调整过程,这种调整过程实质上是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一个动态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并认为这个均衡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这个函数是均衡过程的函数,可以将与均衡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引入到该函数中,即演化博弈模型[3]。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通过反复地学习、模拟、协商谈判等动态调整过程而最终达成一致。而演化博弈理论强调的正是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所以,比传统博弈理论更适合描述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的利益分配过程。
1.3 提出了演化稳定策略这一均衡概念传统博弈理论的均衡概念主要讨论的是博弈均衡,研究的主要是纳什均衡及其精炼纳什均衡。而那是均衡点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指的是系统中的一个fixed point,这个不动点不能用来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而演化博弈理论中的演化稳定策略,是指群体达到一种能够消除任何小的突变的状态时群体所选择的策略[1]。从演化稳定策略的概念来看,它也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它可以用来描述动态系统中的一些动态性质,更准确地预测参与人的策略。运用演化稳定策略,可以更好地描述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的稳定状态,从而确定其利益分配的均衡方案。
2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均衡分配博弈模型
2.1 模型建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上农户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商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主导的,考虑到在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上的农户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与销售商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关系是相似的,所以在这里只对农户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而销售商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就可以了。
假设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中有一群农户组织(或销售商,本文以农户组织为例)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双方面临着两种策略选择,合作与不合作,合作主要是指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进行纵向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对农产品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外,还向农户组织提供优良的种子,化肥、农药、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支持,通过这些合作能够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益。而不合作主要是指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各自选择独立运营,互不干涉,双方严格按照交易合同之间交易。双方在考虑自身群体的因素和其他成员的策略选择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策略进行选择和调整。所以,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博弈属于两种群的演化博弈。
各假设信息如下:
v1,v2分别为农户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合作时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v1、v2>0;
Q表示农户提供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销售量,Q>0;
C1,C2分别为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合作时所投入的初始成本;
ΔV为为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合作时所创造的超额收益;
λ为农户组织获得的合作产生的超额收益的分配系数,0
博弈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且双方具有有限理性;
策略: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策略集均为(合作,不合作);
策略的采用比例:农户组织群体中采取合作的概率为x(0?燮x?燮1),不合作的概率为1-x;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合作的概率为y(0?燮y?燮1),不合作的概率为1-y。
因此,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如表1。
综上所述可得,农户组织选择合作策略的期望支付为:
E=yλΔV+vQ-C
农户组织选择不合作的期望支付为:
E=vQ
因此,农户组织的平均期望支付为:
=xE+(1-x)E=λΔVxy-Cx+vQ
同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期望支付为:
=yE+(1-y)E=(1-λ)ΔVxy-Cy+vQ
由以上各式可得,农户群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x、y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xE-=x(1-x)λΔVy-C=yE-=y(1-y)(1-λ)ΔVx-C
2.2 模型分析令=0,=0,得到:在区域{(x,y);0?燮x,y?燮1}中,存在A(0,0),B(0,1),C(1,0),D(1,1),E,5个均衡点。根据Friedman提出的方法[4],仅有(0,0)和(0,1)是稳定的,是进化稳定策略(ESS),分别对应于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合作,合作)和(不合作,不合作)两种策略。
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用图1进行描述[5]。其中,折线BEC表示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在折线上方(CDBE部分)系统向(合作,合作)方向进行演化,收敛于(合作,合作),农户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完全合作的关系;在折线下方(ACEB部分)系统向(不合作,不合作)方向进行演化,收敛于(不合作,不合作),农户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各自完全独立运营。
2.3 分配系数λ取值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演化博弈的长期均衡结果是完全合作还是完全不合作,取决于区域CDBE和区域ACEB的面积。当SCDBE>SACEB时,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的概率大于不合作的概率,系统将沿着路径ED向完全合作的方向演化;当SCDBE
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超额利益,而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超额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影响整体供应链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我们用λ表示农户组织获得的超额利益的分配系数,λ的取值可以直接反应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下面讨论分析λ的取值。
根据图1,得出区域ACEB的面积为
S=•x+•y=+
S对λ求导有:
=+
进一步求导得:
=+
可见>0,所以S有极小值,则S有极大值,即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完全合作的概率有极大值。
令=0,得到:
=
求得:
λ=,
λ=
可见,利益分配系数λ的取值与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时投入的初始成本有关,具体是取λ还是λ视具体情况而定,λ的取值范围为0
4结论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增长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公平、合理地对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的利益进行分配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中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演化分析,建立了农户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分配系数的取值,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利益的均衡分配。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范如国,韩民春.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5.
[3]周F.产业集群供应链及其演化博弈分析[D].2008:48.
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为推动《管理办法》平稳实施,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2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该指导意见的,有利于加速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进程,更有助于提升银行业资本质量。
(一)《管理办法》对资本质量要求更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银行业资本实力、资本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一些商业银行已经跻身全球大银行之列。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资本净额已达9.2万亿元,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资本质量处于国际良好水平。银监会的《指导意见》,对于提升银行业资本质量更有裨益。因为,要推出符合新监管要求的资本工具,就需要根据监管资本与经济波动的联动情况、结合资本监管要求以及资本工具创新的难易程度逐步推出。所谓监管资本与经济波动的联动,就是银行业监管资本要求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和资产组合行为,通过信贷活动对经济产生波动性影响。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信用违约将会显著增加,以风险衡量的资产质量下降,应相应增加计提监管资本,银行信贷行为就变得谨慎,进而形成信贷紧缩;而信贷紧缩将会对经济起到抑制作用。相反,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相对乐观,信贷资产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应相应减少计提监管资本,而信贷的进一步扩张对经济将会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已现企稳迹象,政策进一步倾向于维护实体经济,以基建为代表的投资也显著上升,社会融资总量保持稳定增长。这就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平稳实施以及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同样,根据最新资本监管要求,监管资本的分类将资本充足率调整为三个指标: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则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三大类。那么,对照资本工具与监管资本对应关系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尚无与其他一级资本要求对应的资本工具。如果无此类工具的创新,按照权威专家的测算,则相当于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提高到了8.5%,比现行要求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单一的资本补充工具不利于消化和缓解外部冲击。同时,还存在着资本来源单一、过于依靠股本融资等问题,这将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创新,创造更多的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拓宽资本来源。
(二)提升银行业资本质量倚重资本工具创新
实际上,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的过程。2010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出台《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根据该协议,国际上有关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自的资本监管要求。比如,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荷兰、西班牙、巴西等国家的商业银行推出了带有转股或者减记条款的一级资本债券。同时,一些银行按照这一协议的规定,已探索发行的符合新监管标准的资本工具,主要包括优先股、或有可转换资本工具以及可减记次级债等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对该协议的推动和落实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比如塞浦路斯银行于2011年4月发行了13亿欧元的一级资本债券,被称为可转股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期限为永久且5年内不可赎回;荷兰合作银行于2011年11月发行20亿美元永续一级资本债券,被称为可减记的一级资本工具,赎回权在2017年6月29日后可行使;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2012年3月发行10亿澳元优先股,期限永续,但受强制和可选转股、赎回和转让条款限制,被称为“过渡式”优先股,或符合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界定的类一级资本优先股,可以作为“过渡式”资本工具的安排。那么,国际银行业的成功实践,为我国银行资本工具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一定会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推出新型债务类和权益类资本工具,并积极探索通过不同市场发行各类新型资本工具。商业银行可借鉴境内外金融市场上资本工具发行的最新实践,结合本行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补充需求,制定新型资本工具的发行方案,包括资本工具的类型、发行规模、发行市场投资者群体、定价机制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同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时代的悄然开启,要求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内源性资本增长能力,还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由于吸收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功能,以及新发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带有强制转股或者减记条款,鉴于我国债券市场还存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所以,必须加强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以确保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工作高效、平稳推进。
二、银行业碳金融发展之路拓宽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不振,国内碳市场试点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推出,特别是《“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过,将拓宽中国碳金融发展之路。
2012年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会议讨论通过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些政策,为2013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循环经济发展无疑催生碳金融需求,因此也为中国碳金融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同时,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低迷,正好为扩大国内碳需求,进而大力发展国内碳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以上海试点启动为“标志性步伐”的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也已经为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天津、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湖北、深圳鼓励试点省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胆尝试基于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碳排放权的交易体制,也在为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经验。
碳排放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性市场化手段,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节能低碳产业的发展目标,建立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发展碳市场和相关的碳金融产业。特别是碳金融产业,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比如在“绿色信贷”等方面有所进展,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为此,下一步在这方面发展的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几乎已经占据了全球CDM已注册项目和已签发减排量的半壁江山,可再生能源行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碳市场版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13年开始,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奋斗,逐步形成平稳有序的全国性碳市场,并积累起经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碳金融制度,就可在全球和区域性的碳金融市场体系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甚至力争占领全球碳金融的制高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大有作为
2012年12月19日,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经过3到5年的发展,实现进一步完善流通环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标。笔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可大有作为。
(一)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近年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都在探索和开展此项创新业务,核心是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资服务。一般来说,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而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中寻找出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将信贷资金及时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借助银行信用支持,也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商机。所以,若将供应链金融运行机理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生产和营销之中,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机理
首先,构建农产品供应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系起来,使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订单农业”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与相邻城市批发市场、果蔬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量,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毛利率,以稳定价格。
其次,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鉴于农产品供销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核心企业地位,再加上其指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能上与各农户及时交流信息,下与分销商和卖场以及消费者交换信息和有效沟通,进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供销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供销公司给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并有选择地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农产品供应链所有环节的融资难,并且通过对“物资流、融资流以及信息流”的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销平衡,渠道畅通。
(三)搞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是尽快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支持政策。新的一年,积极按照《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体系,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机制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政策。重点培育一批创新示范企业,鼓励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
二是加大对供应链各环节的金融支持。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意味着在供应链上环环相扣的每一个企业与流程需要紧密合作、互相依赖,更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参与到整个农产品生产、物流、交易、资金流转与运作的过程中去。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与管理团队,应深入企业内部,发掘潜在需求,为构建农产品生产、冷藏、保鲜链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营销;北京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16―05
长期以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居主导地位。如新发地批发市场2010年蔬菜供应量占到北京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水果占80%以上,进口水果占90%以上。但近些年,农产品流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其他流通渠道(如农超对接、农产品基地进社区、网络零售等)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弱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北京市各区县按照“市管批发、储备,区县管终端、零售”的原则,探索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流通模式,如东城区着力推进的“天镇场地对接直销模式”,海淀区试行的“产销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餐对接模式”、“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模式”,朝阳区开展产地直供、推广企业直营模式等。这些模式绕过批发市场,组织产地农产品直接进社区。在这种竞争格局下,现有的批发市场必须谋求战略调整。另外,北京市正大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迎合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批发市场也应该积极推进创新营销。
一、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北京市名义上有3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调研确认为26家。目前,北京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以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性批发市场为特色,小型区域性批发市场为补充的格局,其中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9家,小型区域性批发市场8家,产地批发市场4家,专业性批发市场5家(表1、表2)。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新发地的蔬菜果品、中央市场的特菜粮油酒水、岳各庄的肉禽、锦绣大地的羊肉等。在众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批发市场规模最大,该市场成立于1988年5月,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发地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蔬菜、果品、肉类、种子、粮油、水产、副食、调料、禽蛋、茶叶等农副产品,是一处以蔬菜、果品、肉类批发为龙头的国家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辐射到蒙古和北京周边的一些省市,如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天津等地。
在9家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目前以新发地规模最大,不论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远超过其他8家批发市场(见图1)。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在五环外东南方向,采取园区式开发模式,将新建一个全市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新批发市场建成后,将与新发地一起形成全市性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双核保障机制。而新发地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全市的比重将会明显降低。
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销售对象来看,据24家批发市场的统计,有15.65%的农产品销售给了其他批发市场,20.85%的农产品销售给了农贸市场,6.85%的农产品销售给了超级市场,9.95%的农产品销售给了餐饮企业,7.78%的农产品销售给了各单位(如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等)。
目前,这些批发市场处于相对均衡的局面,各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吸引范围。但随着批发市场之间的竞争,及其他农产品流通渠道对批发市场的竞争,目前的格局将会打破。
二、创新营销分析框架
美国西北大学的莫汉・索内(Mohan Sawh―ney)提出了12个公司的创新维度,即提供物、平台、解决方案、顾客、顾客体验、获得价值、过程、组织、供应链、呈现、网络、品牌(表3),并认为商业创新是通过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来增加顾客价值。下面以这12个维度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营销的分析框架。
在应用这12个创新维度时,一方面要使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观察企业的正在探索的创新实践。
三、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营销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应以创新营销的12个维度(提供物、平台、解决方案、顾客、顾客体验、获得价值、过程、组织、供应链、呈现、网络、品牌)为指导,研究本批发市场的营销创新。根据每个创新维度的内涵,寻找目前本批发市场已有的营销创新,探讨新的营销创新的机会。对于找出的新的营销机会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新营销创新进行实践。
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本文选择解决方案、顾客、获得价值、呈现、网络等六个维度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首批创新营销来源。
(一)解决方案维度的创新
解决方案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为顾客创造一体化、定制化的提供物,从而不断解决顾客的问题。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维度方面一个可能的创新是针对大客户(如部队、学校、餐馆等)的采购需求,建立现代采购中心,提供采购服务,根据大客户对农产品的需求种类和档次,组织专人从批发市场的商户处采购,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根据大客户的独特的采购要求,委托批发市场的商户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在规定的时间,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
(二)顾客维度的创新
顾客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善于发现未被满足的顾客需要,或确认未被服务的细分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现有的细分市场主要有小批发市场中的商户、农贸市场中的商户、超市、餐饮企业、单位(如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该维度的创新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调查现有的细分市场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寻找新的细分市场。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将社区菜店作为潜在目标市场,当社区菜店直接从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销售量就会得到提升。
(三)获得价值维度的创新
获得价值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重新定义公司如何获得收入,或开发创新性的新收入来源。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论是否国有,都带有公益性质,如果批发市场对商户收取过高的费用,这笔费用最终要转嫁到最终用户身上,不利于菜价的降低。因而批发市场需要探索新的收入来源。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能的收入来源有:一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入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进入零售终端,开设批发市场直营社区菜店;三是发展仓储业务。
(四)供应链维度的创新
供应链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对采购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目前批发市场主流的采购模式是通过商户从全国各个农产品来源地采购农产
品。当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滞销时,商务部门也会组织批发市场去基地救急采购。一种创新性的采购是变“外出寻找”为“引来挑选”,建立现代展销中心,将会展模式引入批发市场,即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专门的基地直销区,可出租给各省市区的商务部门,由其组织本省的基地来批发市场展销。
(五)呈现维度的创新
呈现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创造新的分销渠道或创新性的呈现地点,包括顾客可以买到或者使用到提供品的各种地方。现有的批发市场主要是一种交易的场所,交易双方在批发市场现场看货,现场交割。实际上,客户来批发市场交易并不是很方便,只是为了追求价格便宜和可挑选性,才不得不克服距离和交通因素。农产品批发市场可通过改变交易地点,方便消费者购买,如考虑在客户的地点进行交易,通过先期的信息交流和专业的标准化的绿色配送来实现。另外,在大的社区设立小型的批零兼售的菜站也是一种可能的呈现维度的创新,但为了降低成本,需要政府在租金方面予以支持。
(六)网络维度的创新
网络维度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创造以网络为中心的智能化、一体化提供品。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建立的企业网站并不属于网络维度的创新。网络维度的创新在于建立综合性的现代网上交易中心,即网上提供需求信息、网上农产品展示、网上批发、网上购物平台及网上提供服务等以网络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整合。客户只需在自己的单位连接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的智能网站,就可完成农产品采购的一切活动,并且足不出户所采购的农产品就会送到需要的地点。
四、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依据商业创新的12个维度和创造性思维,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够找到很多创新营销的思路。在解决方案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推出采购服务和委托采购。在顾客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将社区菜店作为潜在目标市场。在获取价值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进入零售终端、发展仓储配送业务。在供应链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建设基地直销区。在呈现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考虑在客户便利的地点进行交易。在网络维度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二)讨论
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中以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构建了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智能配送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牛奶、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分别为78526.10万吨、27375.03万吨、2999.22万吨、8625.04万吨、3754.67万吨和6699.65万吨,均稳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类生鲜农产品规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速度也较快。据《2016-2020年中国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每年增长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环节,美国仅为1%~2%。保守估计,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尚未广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流通渠道过长、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以个体中间商或供应商为主力,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经营地域范围小、离散性强,配送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很有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也无法保证采购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生鲜供应链协同性较差,任一个环节均有脱节的可能。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生鲜农产品行业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文献回顾
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现代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趋向日渐突出,商业交易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供应链内部、产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不断增加。供应链理论缺乏对中观产业角度及环境因素的动态描述,这些早已成为供应链理论的“软肋”,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能弥补并克服供应链理论上述不足,是供应链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统特征、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统而科学地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隐喻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后继学者基本上都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不同的组织种群构成的商业网络系统,只不过是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为首的学者们在“生态视角”下,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来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从“网络视角”下,把商业生态系统看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组成的动态结构。广义上的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环境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强调系统成员多样性、突出关键成员作用、边界模糊、动态开放、协同进化、自组织、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等特征(欧阳泉,2013)。为更进一步解决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模型。第一种是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Moore(1996)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织种群和子系统;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为代表的研究则主要通过描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来具体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交互机制;第二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从生产率、稳健性和利基创造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观层次上,很难用于指导企业视角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因此,DenHartigh等(2006)对此模型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企业视角出发增加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跨层次(结合系统层次和企业层次)评价模型,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可以评价合作伙伴和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第三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从创新动态性以及网络关系复杂性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状况,构建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把战略划分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实际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业,而通常是由几家旗舰企业构成系统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型,把战略分为稳健型、创造型、协作型和生产型。众多研究不断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向前发展,相关研究也从理念式的探讨逐渐推广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为例,详细分析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ZhangJ.等(2011)对中国移动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刘刚等(2013)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阶段,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将生态学概念加以灵活性的转化后运用于企业环境分析,或者只是对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研究。已有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对滞后,成果也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3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要考虑与生鲜农产品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主体和影响因素,需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对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消费者不同群体及不同作用的区分方式,模糊化行业界限,扩大企业的服务领域。智能配送平台不仅可以整合生鲜农产品行业优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由核心生态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和竞争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第一,核心生态子系统,亦可称为核心供应链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由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参与各方构成,包括: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者、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仓储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运输企业、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生鲜农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它们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作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生鲜智能配送平台将既为生鲜农产品商业活动提供公共平台,也可以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成员进行协调。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通过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连通,充分调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态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影响和决定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的关键,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个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系统会遭遇来自竞争系统的威胁。第二,支持子系统,即核心生态子系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外界包含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帮助和支援,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引导、融通渠道、质量检测、法律保障等,保障整个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该子系统主要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集成技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投资者、质检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单位构成。第三,环境子系统,即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演进的外在宏观环境。每个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都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环境系统居于商业生态系统最外层,作用于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支持系统,为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子系统提供生产、流通及销售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和地理环境。第四,竞争子系统,即竞争对手们。诸多彼此竞争的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构成了生鲜农产品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于每一条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而言,自身之外的竞争者们就构成了竞争子系统。竞争子系统对核心生态系统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产生影响,其竞争产品共同分割整个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核心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受竞争系统作用,又反作用于竞争系统。
4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第一,开放互动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同时系统内外部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为系统的演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市场规则与制度等激励与约束,对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行为有重要影响。各“物种”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变动发生更迭,不断有新成员进入或老成员退出。当某种“物种”与系统内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物种”协同发展;相反时,系统会促使其自身变革,否则会被系统所淘汰。同时,运行良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也对外部产生重要影响,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构成“物种”多元化,产品供应链复杂。任何一种生鲜农产品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单一“物种”独立完成,而是在“关键物种”的领导下,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物种”协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各“物种”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协同共进性。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各尽其责、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形成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协同共进性会激励各“物种”为本系统整体发展考虑,采用恰当战略模式,实现共生共赢。第四,动态演化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并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可粗略地划分为开拓期、扩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个持续阶段。当外部条件、环境适宜时,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将会从低级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参与主体增多,“物种”日渐丰富,供应链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网络,系统协同功能、“抗击打”能力及稳定性也越来越强大。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会断裂,整个系统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死亡阶段。
5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关系。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的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有效应对“牛鞭效应”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海峰 李晓丽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1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1.1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困难问题。有效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企业中的核心企业、中上游企业以及供应商、农户等所有用户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产品核心企业及中上游企业由于处于供应链的上端,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往往比较大,会直接通过银行进行融资;供应商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一旦农户要求赊销农资,对于供应商来讲也具有不小的资金压力;农户因为处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后环节,所以大多数时候不会对资金具有过多的要求,但有时因市场行情看涨,农户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时,会要求供应商提前支付货款进行融资,此时,农业供应链金融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上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对农业生产—流通—加工—营销等环节的有力支撑,使得整个农业市场的活跃度得到有效提升。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上游企业投入供应,同时对市场的有效把握形成对下流企业的合理生产引导,将所有农业节点围绕核心企业高效运转起来。例如,对生产苹果的农户来说,所需要的化肥等农资产品通过赊销方式取得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同时,在农产品成熟之前,采购商就直接把货款预付给了农户,农户可以有充足的资本对货物进行包装等环节处理,为上游企业提供标准的产品。
1.3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
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通过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方式渐渐成为历史,在新的金融产业格局建立之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摆在了工作的重中之重[6]。农业供应链金融可以看成是一项现代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向中间业务的拓展,通过把农产品利益链上所有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进行连带结合,辅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由商业银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农业信贷产品,有效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产品增收。
2目前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供应链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起到重要支撑的环节,因此,配套体系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配套体系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科研投入,利用政府的宏观引导,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基地与营销网络建设,推进农产品信息化工程等都是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扶持。从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法国、希腊、澳大利亚等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都占本国农业总产值的2.37%以上,而我国历年的这一平均比例仅为0.47%,比国际平均水平1%还要低。以2012年为例,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32亿元,而农林牧渔业的科研投入仅为9900万元,占比只有可怜的3.3%[7]。除此以外,要使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利地开展运行,还需要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成熟的市场机制。目前国内物流业乱象丛生,成本高昂,管理方式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根据中国物流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7.8%,占产品生产总成本更是高达25%左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产品也需要借助物流打开营销渠道,物流成本管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每当国内CPI指数高涨,便会导致一边居民无法承受,一边很多农产品烂在田里滞销,这往往是由于农产品没有及时销往各大农贸市场造成的,说明我国农产品在运输物流过程的损耗巨大,并且流通环节不畅通,造成农户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的现象,最终导致农业供应链金融整个环节的严重错位。
2.2风险较强
处于整个农业金融供应链上的主体核心企业、中小经销商、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等由于联系紧密,任何一个部分出现资金压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首先,作为农业核心企业来讲,很多商业银行原本就是考虑到农业核心企业的稳定性,基于核心企业的主导信用地位,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用于扩大生产的贷款。但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了问题,核心企业不同意按原有方案进行货款支付,最终可能导致农户、中小企业等资金无法按时还款的连锁反应。其次,由于农产品市场行情变化莫测,一些农业中小企业不能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导致无法正常按时还款。例如,当农户预期本月农产品在市场将会有一个很好的上涨行情,并开始大量囤积货物,等价格趋于平稳后再出售,但事与愿违,价格却急剧下滑,再不出售,可能整批货物会出现滞销的情况,不得以只好降价销售。当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时,就出现了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稳定运行。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由于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环境的依赖最为紧密,因此,一旦出现洪水、地震、海啸、龙卷风等破坏性的情况,会对农产品的及时生产与销售带来致命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依然存在投入成本偏高、保障程度不足的特点,一旦出现巨大损失,会影响到农业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资金还款行为,对商业银行的收款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其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8]。
2.3法制不完善
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项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纠纷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目前,国内融资模式遇到问题时,商业银行往往参照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2010年增补的《融资担保法律法规汇编》以及国务院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每年出台的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但针对农业生产特点的供应链金融监管细则至今没有正式颁布。而目前国内对于担保贷款主要是要求有实质性价值的可抵押物,根据我国《物权法》第223条明确规定,能够充当物权质押的有汇票、本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有权、专利权、著作权、应收账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属于自己的可抵押物进行质押融资,但对于可质押物的监管、资产处理、担保赔偿等细节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规定,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投入积极性[9]。
2.4信用级别低下
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较慢,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核心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无法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提并论,农业供应链中更多的是由中小企业参与进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抵抗外部变化的能力较弱,导致了其信用级别相对较为低下。首先,我国众多农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企业经营不善就会出现倒闭的可能。2012年,在农产品经营销售这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就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出,这些中小企业一旦申请破产,可抵押的不动产又比较少时,按时还款的信用能力便无从谈起,而且还会影响到农业核心企业的信用,打击银行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尚未象发达国家那样拥有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的完善水平,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企业信用标准衡量通常只是通过银行内部企业账户往来情况判断,在这种信用评级不完善的背景下,银行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为农业核心企业显然难度偏大。
3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分析
3.1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政府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调动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环节上主体的积极性,在继续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更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商业银行服务于农业建设的安全性,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10]。首先,在技术服务方面,着重加强电子信息化服务能力,在保障农业供应链环节的结算服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功能,利用在线商业银行电子支付提供的及时清算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商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性;其次,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及运输环节中损耗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大力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环节中的成本,加强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从加工、运输到销售都处于冷链环境中,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3.2加强风险管理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会有风险产生,为此,均应加强抗风险能力的建设。商业银行选择农业核心企业时,应重点考查核心企业的经营能力,账户往来是否有过不良记录,在本行业中的发展前景等因素,给出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贷额度。同时,还应考查核心企业对中下游中小企业的协调管理能力,能否协助银行减少中小企业金融违约行为的发生,对符合银行要求的核心企业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其次,加强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物的管理,银行在认定可抵押担保物时要有所选择,尽量以价格稳定、流动性强、产权清晰作为首选标准,对于应收账款和预付货款抵押,还应考虑上下游企业的资信能力;最后,为应对农业生产特殊的不确定性,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为此,要根据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方针指南,逐步建立由中央财政引导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完善小额保险,扩大农业生产的保险覆盖面,对从事农业保险的公司给予相应补贴和奖励,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解决后顾之忧。
3.3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由于现有金融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尚存在着查无标准定论的问题,因此,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已势在必行。未来可在《融资担保法律法规汇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对农业生产、包装、深加工、经销等活动给予奖励的同时,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贷款、还款、客户管理等细则。一旦出现资金链某一环节无法及时还款,应调查核实无法按时还款的原因,确认是恶意不还的情况,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将该金融供应链主体列为黑名单,今后再出现要求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一概不予发放。如果是由于生产经营某一方面临时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应考虑该企业或农户自身以往的还款记录,综合研究后可以给予延迟还款的待遇。
3.4增强信用体系能力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农业金融;服务现状;选择模式
满足农业产业链中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作为金融支撑的核心,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经济要素和内在动力。然而,我国的农业金融因其存在“高成本、高风险”的弱点,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特性很难匹配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因此,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的困境即是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金融技术来解决农业金融所面临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问题。
一、江苏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现状
根据“十二五”规划,江苏省目前的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开展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但是无论其形式还是业务名称等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另外,除了通用模式(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外,像仓单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票据化、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担保提货、贴现、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短期融资、打包放款等其他金融产品均可当做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附件、延伸、变形。
经过分析发现,其供应链金融服务多集中在苏南、苏中等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其业务产品主要为第三方监管下的商品质押融资业务。从业务区域来看,多集中于苏南、苏中经济较发达地区。江苏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的银行并没有设定专门的服务地点,也没有根据专业产品的特点进行经营,仅把它当做一般的信贷业务;(2)各银行机构对该项产品没有制定专业的融资政策、操作方案以及制定风险监控措施;(3)没有将该项产品监理其特有的服务品牌等。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并没有经验与方法可借鉴,只能凭借银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来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将会遇到以下问题:中小企业会不会接收该种融资方式、银行及物流等如何预防与控制其风险、货物质押的管理体制及法律归属等。笔者以仓单质押业务为例,来分析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仓单质押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其潜在风险包括以下几点:
1.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风险。仓单质押属于动产与货权质押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因此,当有客户要融资时,银行一定要十分谨慎,不仅要对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对其动产所有权也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必须是所有权属于出质人才可。另外,银行要与物流方密切合作,以防止企业在滚动提取质押物时以次充好、提好补坏,使得质押物的质量风险增加。再者,一旦发现质押物的质量出现问题,应与出质人及时沟通,必要时提前收回贷款。
2.质押物的价值波动风险。任何物质的价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是质押物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其质押物的价值也会相应的升值或贬值,导致质押物的抵押风险也不稳定。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对于质押动产要谨慎的选择,尽量选择那些市场价值波动范围不大、质量稳定且容易处理的产品。另外,对于质押率的设定,要选择合理的质押率,并制定预警值,在设定质押率时,应结合产品的特点及稳定性进行合理的率值。
3.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物流方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物流方提供的质押物的验收结果、质押物的价值评估与质押物的监管等是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银行应与物流方加强密切合作。另外,为避免融资企业与物流方相互合作,银行应选择制度合理规范、信誉良好的物流方,并签订相应的合同来确保质押物的质量保管与其相应的责任的问题,银行还应到物流公司进行定期检查,加强防范。
4.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风险。因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为降低其风险,对于质押物的质量、规格等,银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使得部分想要融资该项产品的希望破灭了。另外,融资该项产品的手续相对于一般的信贷业务较为繁琐,在该融资业务中,首先需要融资企业将质押物放入指定的物流仓库中,经物流方进行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后,银行才决定是否同意贷款。与一般的信贷业务相比,手续繁琐,且时间长,从而降低了企业想要融资的兴趣。
三、江苏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选择
1.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是农业专业经营组织(或专业大户)通过接受农户委托,将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处理后,直接送到批发市场进行零售或送至包装配送中心。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基于生产加工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加工的核心企业或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或通过农业合作组织等进行收购,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深加工后的产品销售给下游渠道进行销售。其中,加工型核心企业是指能力比较大,能够对整个农业生产链起到较大的拉动能力的生产企业。
3.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作为中间力量,不仅收纳质押物,而且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价值评估等情况反映给银行,避免了融资方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仅保证银行收到的质押物的质量问题,而且避免了融资者选择融资的盲目性。
结语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让银行与农户之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且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选择,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避免了融资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减少了融资风险,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