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教学艺术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艺术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艺术的特征

第1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基于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的。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现在的一些探究学习,探究的目的直指结果,而探究学习应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因此,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即“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研究数的特征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回顾、梳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了所学知识,习得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的策略。

第2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语言 艺术性

教学是一种思维和语言同时进行的双重活动,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想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应当有语言艺术的修养,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语言是执教的起码条件,而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有其独具的特征。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物理概念、规律就是通过物理语言表达出来的。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内容的精、简、活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物理学语言的确切、适度、简洁是物理科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维逻辑性的直接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会给学生思维造成混乱。

首先,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锤炼准确、使语言精炼上。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客观的反映,是一切物质概念和规律的外衣,只有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客观真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握住物理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不能乱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来代替物理语言。例如,说“某物体50公斤重”,这在自然语言中和重量似乎相同,可以通用,而在物理语言中就表示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公斤”是质量的实用单位,质量和重量虽有联系,但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应说成是“某物体的质量是50千克或50公斤”。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好像、肯定、大概”等之类的模糊语言。在物理定律的描述中,经常会用到“在……范围内”、“在只有……下,才……”等关联词语,在教学中应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对此教师要运用自如,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保持守恒”,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在……下”,而要反复突出强调“只有”、“做功”二字,更不能省去不用。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难点和关键,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建立起物理学科的词汇“储存库”,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规律词语,加强记忆力。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一条思路,安排好课堂情节,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光学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抽象,但可把它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公式、二个定律,三条光线”,将这一、二、三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各种类型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做到用简洁的物理语言讲课,用简练合理的最优方法解答习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样做,使学生能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洁地回答问题,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天上的星星却掉不下来”,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又如“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是怎样形成的”,简洁的回答是“由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因”。

二、生动、形象、传神,具有启发性

物理公式、概念及定理的抽象化,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难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能够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准确、通俗的语言既能清楚地阐述教师的思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并易接受,而且要象磁石般的引力那样吸引着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是物理教师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即从具体实例出发,用对思维和感官有启发性的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采用项羽和将士们比力气的例子:楚霸王为了选大力士,命众将军坐在椅子上,看谁能用手把自己举起来。教师这样一说,同学们就会各自手搬凳子试图托起自己,结果和项羽一样,不管你用了多大的力气,大家还是坐在原地。最后得出“楚霸王决不能举起自己”。这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单独存在,项羽托椅子的力和椅子向下拉项羽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动的物理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讲授的事物之上,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独立的感受与思维提供条件,指引方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而且教师也要讲求教学的节奏性,一堂课,也像一部作品一样,是和谐而有节奏的。在内容的难易安排上,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讲授的情绪与速度上,要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应是多变与新颖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准确地表现教师的思维,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而那些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语言,则会成为抑制学生听课情绪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

三、选材精当、合适补充,具有教育性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靠得是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例,由教师讲给学生,就必须考虑该怎样讲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很好地将爱国主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单纯的说教。比如现代物理学家几乎为洋人所垄断,定理定律的奠基人多为外国学者,所以光讲外国学者如何如何,这对长国人志气,实为难题。因此要想办法寻找与外国科学家有关的中国学者,因我国也有众多的国际大物理学家的弟子,如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原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这样,通过讲述外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交错讲述包括我国学者的潜在贡献,既传授了物理史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使命感。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和物理学家的贡献适当介绍一些相应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为报效祖国,不惜优厚的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历经整整五年才回到祖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她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分组实践活动,运用互动互助的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因为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发展起来的。正如宇宙飞船能安全从太空回到地球一样,那是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再次,渗透一些历史的和现代的物理知识,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可以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那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如通过“泰坦尼克”号至今还沉睡在大西洋彼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它不仅仅是表达了《我心永恒》的一段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那艘在当时最大、最豪华,而且也是第一次出海就失事的世界巨轮产生的疑惑。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除发现一些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遗骸外,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画……一方面体现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格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西洋海面冰山移动的时空观是造成此次巨轮沉没的原因。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有机地结合,具有直观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高度集中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即运用语言和图像、模型等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的形象化物理语言,采用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以及可以帮助学生互动、自学的网页,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问题,从而使学生便以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发挥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充分运用图像、图片、模型即演示等辅手段,会对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习惯,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用电力线来描述电场,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用发电机模型来演示交流电的产生等都是为了增强形象直观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电教媒体原理教学手段,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电教媒体动画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教学难点。首先,用《振动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

总之,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种艺术和能力,特别对教师来说,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若没有好口才,就像鸟儿没有羽翼。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要认识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随意性的语言,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应该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身训练,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物理教学力求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教育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忠.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和专业设置的逐步完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已发展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了解和尊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心理特征,寻找合适的载体,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入学背景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一、有利影响

1.有利于区域特征尺度差异的理解

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分析区域地理事象,分析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把一个区域放置于多大尺度的背景来分析,其复杂程度是有差别的。仅从视觉感受来说,观察到的地物特征就不相同:视野越开阔、越远,观察尺度越大,观察到的地物细节越粗略,其特征越抽象和概括。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区域特征表述因区域尺度大小而不同,呈现给学生的是较为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教材对大洲、大区、国家、国家各级分区、局地等尺度渐小的区域的表述,表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由概括到详尽等特点,符合空间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区域特征尺度差异的理解。

2.有利于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区域的划分具有层次性,存在从属和嵌套的关系,大尺度区域是小尺度区域研究的背景和依据,小尺度区域所呈现的特征是大尺度区域特征的具体化和细化。利用教材表述的这种特点,结合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尺度“大小”分析概括区域的整体性,总结地理空间的有序性规律,并灵活转换分析的尺度以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提高地理空间思维的灵活性。若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在球观、域观和局地观之间灵活转换,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会使他一生受益。空间素养良好的人,会自觉变换尺度认识世界,因地制宜分析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在看待现代诸如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时,就懂得既要在区域、局地尺度上分析原因,又要在全球尺度上寻求解决方案。

二、不利影响

1.不利于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以典型案例的形式组织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弱化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减少了区域案例的数量,教材容量十分有限,对能力的要求却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大多采用归纳、比较、综合等方法探究教材中的区域案例,归纳区域特征、认识地理差异、了解地理成因,从而“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自主建构认知体系,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如何获取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和阐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而后面这个过程更为重要,所需要的正是演绎与迁移能力。教材对同一尺度不同区域特征表述的差异使学生在综合分析并构建认知体系时会产生混乱,理不清思路,很难构建适合迁移的知识体系,自主构建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样一来,认知方法无论在同一尺度不同区域间迁移,还是在不同尺度同一地点间迁移,都很难进行。

2.不利于区域特征认知结构的构建

荷兰学者认为,足够的地理知识是学生成功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基础,要提供给学生清楚明确的地理事实和概念上的框架。到了高三总复习,由于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必须以典型区域为例,并与系统地理相整合,在高考的维度下整合提升。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区域是典型的,但区域特征知识是零散的,分析尺度、表述维度、概括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具体零散的区域知识,在实际应用时,思维方式也会被记忆中的某个知识点左右,而如果这个知识点是片面的、不具有普遍性的,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就被限制在某一个方向上,甚至出现错误的结论,这就是迁移能力僵化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这种负迁移作用就会越小;自主建构合理的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可以系统整合、内化所学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3.不利于区域特征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教学评价是我国地理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地理表现标准,评价方法始终以笔纸测验这种终结性评价为主。新课程理念又认为,学习评价的重点不在于识记知识的准确性,而在于使用技能的熟练度,更在于探索问题的多角度性和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这对以笔纸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提出挑战,组编怎样的试题能体现过程和思维评价?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在微观尺度上的区域特征分析案例很少,表述也是残缺不完整的,这对整合构建特征知识体系造成干扰,使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维度和准度方面存在缺陷,很难形成“标准化”的答案。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不同尺度区域特征表述的差异和不同尺度区域特征表述的重构与转换,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5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一、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很理想。而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浮力产生的物理过程,该动画情景中的小木块开始只受到前后、左右的液体压力,这时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为平衡,此时小木块静止不动,但这时如果在加载上、下表面液体的压力时,小木块会缓慢向上运动。此时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液体对物体上下两表面压力差是浮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很容易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的重点。

二、优化实验教学,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以对物理规律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运动定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实验来演示物理运动规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传统演示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实验不能做、不便做,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物理实验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形式模拟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将抽象思维转换为直觉形象的思维,更能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再现物理规律的诞生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传统实验中不能表现的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运动过程,大至宇宙空间的天体、星象的宏观运动;小至原子及原子核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表现出来,其效果异常精美,便于理解。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演示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优化了物理实验教学,同时也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本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6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艺术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是、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修养,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外,还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实验、去总结和思考,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铸就日趋成熟的、个性化的、精湛的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及其特征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审美性、表演性等基本特征。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借鉴、交流、总结、反思和提炼的基础之上提高,既不能教条式的模仿,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的照样使用,只有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去革新,按照美的规律及原则进行教学,师生共参与,才能使教学艺术始终处于一种创造的状态中,以其激情的魅力给人以美感,给人审美享受。

二、教学艺术的主要功能

(一)陶冶功能: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是一种自然的、生动的、生活化的、目标明确的教育功能。教学艺术高效的陶冶作用,都是教师有意识而又不动声色地施加定向教育影响的结果。

(二)转化功能: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包括老师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真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谐悦功能: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即是指能够使教学氛围和谐,课堂情绪愉悦,它的重要因子是教学的趣味性。

(四)整体功能:教学艺术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艺术,它融合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心理、个性、和审美倾向等诸方面的发展。

三、掌握好常见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氛围。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可见教学情境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从而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从教学引入艺术上来看,基本的形式主要有: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创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艺术的呢?一般的方法是:设置悬念,以疑激趣;思想交流,情动心弦;激励参与,启导有方;师生互动,共掀。

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有自然式结课,总结概括式结课,巩固练习式等,也有别出心裁的结课方式:巧设悬念,再激思趣;妙置情境,引领遐思;以情激情,打动心扉;拓展延伸,启发思维;游戏激趣,加深理解等等。

(二)教学环境中的应变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作为教师就应时刻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向,及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圆满达成。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教师应注意沉着冷静地了解分析,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迅速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注意分析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尽量做到趁机诱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磨练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感,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机会。再就是要将时间和效益在课堂教学应变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费时少、收效大,而不应让偶发事件喧宾夺主以至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教学环境中的应变艺术主要包括了:把握课堂机遇的艺术、处理课堂失误的艺术、解决课堂意外的艺术。把握课堂机遇的艺术主要体现在把握课堂机遇的要领和方法上。要及时判明课堂机遇,面对机遇态度从容,迅速将其融入课堂;伺机而动,投情入境;抓住契机,巧妙施教;随机引导,深化认识。

课堂失误包括语言失误、板书失误、操作失误、行为失误等,处理时应沉着冷静、及时巧妙、自然得体、严肃诚恳。处理课堂失误的措施有:反误为机,幽默纠错;以诚改错,巧用资源;转换话题,巧妙回答。

课堂意外包括学生行为失当、教学环境失常、学生问答出乎意料、教师教育行为失当等,处理时应及时冷静、积极主动、机智灵活、真诚自然。处理课堂意外的具体方法有:心胸开阔,幽默解围;视情而动,见机行事;把握时机,化害为利等。

(三)课堂教学中的其他艺术

教学艺术的具体种类还有很多,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教学启发艺术、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幽默以及教学媒体的运用艺术等等。

课堂教学艺术种类繁多,以上所述仅仅是教学艺术的几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教学的对象是充满灵气、富有智慧的人,所以任何教学艺术,无论多么高超精湛,都必须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这是一切教学艺术的根本法则。

参考文献:

[1]邬墉铨.课堂新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第7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人的主要方式。高校是教学艺术的圣地.高校教学艺术是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要素综合决定的.高校教学艺术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艺术不同的特征,它兼备固有的流畅性、开朗性、思辫性、幽默性和激励性.

大学,是教学艺术的圣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教学艺术大师,从梁启超的旁征博引到鲁迅的诙谐深刻,从严济慈的激情洋溢到唐敖庆的一根粉笔下的美妙推导,从钱钟书的淹博态肆到川大缪越的清疏淡远,从方汉奇的娴熟典雅到吉大孙正幸的挥洒自如,从金正昆的生动精练到韩庆样的激扬鲜活,等等。学子们在这些大师与名家的课堂里,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如沐清泉,如饮甘露;若临碧波犹品仙乐,若腾白云俯千里澄江,若凌五岳拥如簇群峰,令萃萃学子感受其真理殿堂之奥妙,人类思想之宏大,道德境界之崇高;领略历史的斑斓、透析现实的异形,预测未来之辉煌。在教学艺术中会意,在教学艺术中去思考创造,在教学艺术享受中成才。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归因,是有学术大师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且高深的学术,恰恰是通过这些大师的教学艺术,使学子们得以窥视、得以领略、得以博采精华,站在伟人肩上,晾望到自己为社会、为人类拼搏进取的目标。大学,之所以成为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就是因为这里有教学艺术大师浇灌出绽开着催人成才魅力的教学艺术的奇葩。

可是,当今大学也不时闻有另一种校园调侃:好教师有三大标准:第一,能叫学生课堂上少打磕睡;第二,考试能让学生及格;第三,不拖堂,能让学生吃上饭。甚至某大学发生有一成绩颇佳的女同学突然提出退学,追寻缘起,令人惊愕,其言直抒心底:当年我在中学时,是老师的讲课艺术使我热爱读书,大学后,老师的课简直使我昏昏欲睡,与其在这受煎熬,还不如早一点参加实际工作。尽管此种事例鲜见,但它足以令人震撼!

大学教学艺术有其固有的特征,而每一种特征都从一定的维度上展现了大学教学的艺术美。正是这些特征的有机组合,使大学教学艺术呈现出整体上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令学子们体验到它博学通达之芳馨,隽永绵长之醇厚,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恒久魅力。

1)流畅美。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作为教学艺术创造者的大学教师,其有声语言的流畅性,当属首要特点。

大凡被公认为教学艺术大师的教学语言,或如高山瀑布飞泻而下,或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其音如洪钟、浑厚圆润。在我国大学教坛中享有非凡盛誉的唐敖庆,身为量子化学家,几乎讲过大学所有化学课程,即使全国的理论化学研讨班,面对全国同行,几黑板的数学推导,连续个把月,讲课也从不带讲稿,永远是一支粉笔、一张口,伴随先生几十年。那种准确、清晰和流畅,成为我国大学半个世纪的教坛美谈。北师大梁灿彬教授,他从第一次讲课至今几十年,亦从未拿过讲稿,包括连讲四小时的研究生课仍如此,在全国同行有着很高的声誉。

语言的流畅美,使有效信息仿佛驶入了开往拉萨的快速列车,使学子在不经意间领略了知识高原上最富特色的雪山湖泊的风采,而忘却了颠簸、缺氧之慨。

2)开朗美。东晋采菊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境之美,屡见于大学教学艺术大师的课堂上。

大学,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殿堂中领悟学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圣地。帮助学生较顺利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最精华的东西,乃是教师职业的中心任务。为什么这些教学大师在学科知识传授中,恰当的演示,巧妙的比喻,一个得体的手势,随景而生,信手拈来,课堂中常常会爆出哄堂大笑、热烈的掌声呢,因为它如一道闪电,击穿了原理中最难理解之处,使学子茅塞顿开,愤徘中得到贯通,迷惘中得见灯塔。

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上,一位老师讲肾的被膜时将肾的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喻为一个人穿了衬衣、棉衣和外衣三层衣服。在讲泪腺、泪囊、泪水管以及鼻泪管与下鼻道关系时说,为什么人悲伤时泪多鼻涕也增加,真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学子们大笑中轻松地掌握了此中人体结构关系。

3)思辨美。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特点是更系统化、更理论化。它体现在优秀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则内容线条更加清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某个章节中得到综合运用,在推导中,环环得扣,层层深入,山重水覆之后,云开日见,始见“芳菊开林耀。”当德布罗意根据爱因斯坦的P=/h入,推导出卜脚=扮mv,由此定量给出微观粒子的波长时,人们无不得到推导的逻辑美,尤其是三年后被美国Dva sos n(戴维逊)Gemr re(革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学子们更领略到这种逻辑美的现实性!

4)幽默美。大学教育尽管兼有实验、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但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脑力劳动领域。如何使艰苦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减少精神与心理疲劳,要求教师能够超越平铺直叙而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中激起情感飞扬的浪花,在带领学子于知识的海洋里披波斩浪的同时,能够使律动于心弦上的吟唱,在课堂上响起心灵奏鸣曲—来自心底的欢畅表达,由衷的认同和热烈的奖赏导师的向导精神。教学艺术大师与名家们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共鸣形式常常是开怀的笑声和爆出的阵阵掌声。学子们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不仅得到人类的真理,而且得到艺术的享受、健康心灵上的滋养,而这种功能的获得,常常是教学艺术的幽默性使然。

幽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费因曼,大洋彼岸加州理工学院(Cla-et hc)著名学者。作为科学家,他是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作为教师,他被副院长古德斯坦赞为他那一代与古德斯坦们这一代最伟大的教师。费因曼擅长将一个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或假说“包装”得非常精美。他讲狄拉克反离子理论时,幽默地对学生说:“当你遇到一个外星人时,他想和你握手,你一定要留心他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和你握。”另一次讲课在涉及相对论时提到星系。他说,银河系中有110颗星,这通常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其实呢,就是1000亿,比美国财政赤字还小,现在我们应当叫它“经济”数字了!

至于我国“礼仪第一人”金正昆的礼仪课,更是幽默诙谐。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韩庆祥的市场营销课常常是令学员们忍俊不禁,笑声阵阵。复旦大学外语教授陆谷孙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

上述诸教学艺术名家连同陆先生的“三笑论”及其实践,无不闪现着教学艺术的异彩。

5)激励美。在充满着理想与青春激情的大学生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渴盼。大孚教师作为知识领航人和创新指导者,激励青年学子攀山敢于登顶敢于摘星、入水促其“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既是为师者的责任,更是教学艺术。教师此时的一句话往往如一束火把,点燃了学子理想的干柴,成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星座。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0,谁知道化学家的分子式是什么,”课堂在沉默了大约10分钟之久,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C3H3”。接着解释说’,Clear Head,CleverHands,Clena Habit,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整洁的习惯,是化学家必备的品质。”正是刚从美国归来不久的张资琪讲给厦门大学大一生的这番话,为学子摘星搭梯、远航示塔,成就了一位著名化学家,他就是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

第8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教师在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往往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事实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因教师教学语言水平不同,其授课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讲台上如何精心施工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初步探讨。

一、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所有的教学语言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应有思想性、科学性、通俗易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富有启发性。物理教学语言也不例外,具体有以下特点:

1.物理教学语言的主导性

物理教学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教学语言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是能沟通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水平,是有效控制课堂的基础条件。

2.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求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语言的准确性是物理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要求教师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及其方法,说明物理现象及其本质。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炼,是指教学的语言表述要做到言简意赅。优秀物理教师准确、精炼的语言“像敲钉子――声声入耳”。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不讲套话,不说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有些学生把在教学中常用“这个”、“那个”、“也就是说”、“嗯”、“啊”、“是不是”等多余字词的教师,称为“哼哈先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学语言的要求。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推理富于逻辑性,论述问题富于系统性,要做到语言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二、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是依靠其整体发挥其巨大教育作用的,教学艺术整体功能的发挥依靠其内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教学艺术的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构成教学艺术神奇的综合魅力,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物理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陶冶功能、转化功能、愉悦功能和启智功能。

1.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陶冶功能

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景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作用。“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这就是教学艺术陶冶功能。因此,物理教师的讲解要抑扬顿挫,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使其感悟;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2.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转化功能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艺术高效率的转化功能标志着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和品德的形成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幽默可亲,趣味性强――发挥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

教学的趣味性乃是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的重要因子。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直接促进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

4.巧于点拨,启发性强――发挥教学艺术的启智功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形式,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巧妙设问,巧设导语,布设悬念,引导小结,师生互动,积极参与,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第9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情与理是密切相关的,文章一般是情与理并重,学生也是动情才能晓理。最后,情感具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以感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这是因为,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又将推进情感的激发。情感和形象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就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这样学习语言文字,有别于单纯训练语言技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感,领会意境,从而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塑造美的心灵。

三、直觉性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前可以凭直觉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体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注: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第115页至116页,)“可以把灵感、猜想、预感等心理想象看作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554页,)直觉思维在科学发明创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直觉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一种脑的机能,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直觉活动存在。”(注: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第389页。)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与学双边的直觉活动活跃,形成了直觉性的特点。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到课堂教学都充满直觉判断。特别是在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直觉思维特别活跃,生机勃勃。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是:

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逻辑顺序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钻研教材,有别于阅读一般的文章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在实际运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科学地加工处理,包括合理地组合,适当补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直觉判断,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发挥创造性。至于对相同的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则更需要教师的直觉思维。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结构完整而又合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登攀。编制课时授课计划时,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要有预见性,包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估算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防患于未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师更要灵活地处理。这都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进行直觉判断,适时调整,使教学方案更切合教学实际,顺利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小学生的认识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一般要引导他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的实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既可以进行顺向的思维训练,也可以进行逆向的思维训练。一旦学生的思路受阻,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教师就应进行直觉判断,巧妙地给予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停滞,获得新的发展。

从学的角度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直觉思维活跃。有的提出种种问题,有的猜测答案,有的提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只说到一半,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说出答案。学生思路敏捷,反应迅速,一扫“满堂灌”的沉闷气氛。

四、审美性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美性,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功利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是以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为突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美,当然谈不上教学艺术,但如果只有艺术的美,而没有效益,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教师教学《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让学生上台表演“站”、“托”、“顶”、“拉”的动作,模拟的神态和竭尽全力的高喊,还安排了几个学生端着“机枪”对准“”扫射。然而,学生表演时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装模作样,滑稽可笑,远不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课文是故事的,也是全篇的重要部分,集中表现了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采用“以演助读”的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似乎也符合“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机械套用,表演失“真”,事与愿违,学生不感到愉快,违背了审美性的特点。

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它可以调动其他种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所用,包括线条、色彩、语言、教学副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达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人们感知教学艺术的器官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因此,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同一性。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即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生产活动一样,“不仅为主体产生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主体”。但是,教学又与生产不同,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同一性,既适用于教师,又适用于学生。由此才成为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教师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客体。在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从而成为实施教学艺术的创造主体;与此同时,它又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美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成为审美客体。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艺术的长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创造了教学艺术的风格,又不断发展了自身和学生的审美感。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各项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通过审美对象,才能给学生以特定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美感。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必然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映审美意识。这时,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审美对象,教师从中获得信息和反馈;他们也成为其他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从审美的主体转换为审美的客体,也就推动了各项艺术性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创造性

(一)独创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独创性,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结构的安排,到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无不凝聚着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在课堂教学里,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展现,正是教师用创造性精神开拓出的优美艺术境界,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活”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往往会随着自己情感、兴致、灵感等的产生和作用,进行即兴发挥,并顺乎教学情境之自然或必然,产生锦上添花的功效。在课堂教学里,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意外地提出各种问题。对此,迅速而恰当地处理,不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课堂教学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时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切合教学实际。教学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又是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不矛盾。任何计划,无论多么周到、严密,都不可能把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都预计在内。有计划而又不拘泥于计划,善于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