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一建建筑的难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建建筑的难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建筑的难度

第1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1、科目不一样(难度差异不一样):一建比二建多一科,如果有二建基础学一建好学一点,但难度差距很大,二建全国通过率百分之二十左右,一建全国通过率仅百分之四五。

2、用处不一样:一级建造师,是建设工程行业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大型工程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二级建造师是建筑类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建筑、建筑形式、方案设计

引言:

近些年,在全国普遍关注民生议题的背景下,新疆各地引发了“新农村”建设,许多乡村居民旧房拆除建新。由于重点放在全面“建新”上,没有注意到地域风貌的保存,形成大拆大建、千层一面的“排排屋”。新旧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为此,我们针对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聚居区的调研与测绘,经过分析与思考,认为新疆维吾尔民族受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长期的与周边个名族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不同于中东地区、自己独有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在新建的安居房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这种本土文化,淡化宗教色彩,突出民族文化,形成中国本土独有的维吾尔族新农村。使当地居民找到真正的民族归属感,从而不去盲目跟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同时对周边旅游产业也有着积极影响。

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

1、 调研情况介绍

1.1实地勘察

传统村落欠缺统一规划,一般为沿路盖房,道路笔直,缺少公共空间并且不利于防风防沙。

村民住宅条件差异较大,较好的每户约140平方,房屋多为砖混结构,院墙多为土夯堆砌,占地8分左右,院内有牛羊圈、果园等。较差的条件非常简陋,房屋小而破旧,很多为黄土砌筑,居住条件急需改善。

1.2传统民居调研

(1)内院采光――为了防止风沙,疏附的民居院落的外墙基本不开窗,或者窗很小,而在内部住宅墙面则设置较大的窗,满足内部采光。

(2)L型户型平面――民居建筑较多采用L型平面设计,结合苏帕的设置增加采光的角度。

(3)建筑色彩主要以土灰,土黄,土红,驼红为基色,辅以蓝,黄,绿,白,红色。力避黑色。建筑外墙材料应以尽量体现建筑的厚重,柔美,历史的沧桑和延续。整体风格以民族风格为依托,融入疏附多元文化特征。

(4)由于气候干燥。维吾尔族都爱在庭院里活动。如春夏秋三季里。人们在庭院里待客、吃饭、纳凉、睡觉、做零活等。把庭院作为住室的扩大和延伸.普通的维吾尔族民居多是长方形的平房,房前往往设计有拱式前廊和平台.拱廊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作“皮夏以旺”。

1.3现有安居点调研

目前,疏附县已有的安置点户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以封闭式的围合院落为主。

(2)户型建筑面积从50~120 不等,部分户型考虑了两代同居的需求。

(3)户型设计中,交通流线外置,不同使用者有不同出口,卫生间与厨房分离。

(4)尊重民俗,多数设计融入了苏巴、葡萄架、家畜圈等要素。

1.4现存问题

现有安居房为统一建设,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实施,但大规模建设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

(1)现安居房布局基本同北方早期新农村建设的棋盘式布局,这样布局整齐,但直通的道路对于喀什地区防风防沙十分不利。

(2)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

(3)传统建筑以土夯为主,造价低‘但其抗震强度无法控制,新建安居房多为单一粘土砖,不环保切造价相对略高。

(4)新建安居房虽统一铺设了排污管,但造价较高,且污水经排污管直接排向自然水系,很不环保。

2、分析与思考

2.1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安居房为统一建设,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实施,但大规模建设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我们可以通过村民自建,村民自建可大大提高村民对安居房建设的积极性,并且部分门窗等建材可由老房拆卸重复使用,大大节约工程造价。但是村民自建对施工质量很难控制,所以建议建规划布局和筑主体统一建造,凉棚、围墙、牛羊圈、沼气池等附属设施又专人监督’村民按照统一规划部署自行建造。

然而村民即乡领导对连片建设十分拥护,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对施工队统一建设的造价表示无法接受,提出可由乡里统一规划部署,政府补贴,村民自建住宅。

2.2规划布局

现安居房布局基本同北方早期新农村建设的棋盘式布局,这样布局整齐,但直通的道路对于喀什地区防风防沙十分不利。

然而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研,发现传统民居中很少出现十字路口,大都是丁字路口,或是死胡同,这种布局对防风防沙十分有利,但不利于防火及车辆通行。本次规划采用人畜分流,丁字形路网贯通组合的布局模式,及有效地保证了人形空间的防风防沙,又通过畜行道路解决了防火、机动车通行和夏季通风问题。(本方案布局)如下:

2.3建筑风格

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而新疆维吾尔民族受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长期的与周边个名族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不同于中东地区、自己独有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在本次农村富民安居房设计中,力求挖掘本土文化,淡化宗教色彩,突出民族文化,形成中国本土独有的维吾尔族新农村。使当地居民找到真正的民族归属感,从而不去盲目跟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同时对周边旅游产业也有着积极影响。

2.4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以土夯为主,造价低‘但其抗震强度无法控制,新建安居房多为单一粘土砖,不环保切造价相对略高。

在材料上建议采用多种材料配合建设,如当地的粘土砌块可做院墙、牛羊圈;木材可做楼梯走廊等。当地居民大都自己种有杨树,属于私人财产,在村民自建中每户都有一定量的木材可以使用,并有独立加工的能力。当地对粘土(黄土)的砌筑加工技术已比较娴熟,用于院墙等位置可大大节约成本,且地域气息十足。

3、总体规划构思

3.1规划理念

(1)集中连片、紧凑布局、组团构成、成街成坊。

(2)适宜尺度、亲切宜人、人畜分流、人车分流。

(3)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地域特色的户型设计

(4)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完善的社区中心

(5)生态友好的市政设施

3.2项目分布特点

总体来说,目前各乡的安置试点选址主要是结合示范展示的需求,将项目布置于乡内主要道路周边,但受用地和交通条件所限还稍显凌乱。

萨依巴格乡与英吾斯塘乡的安置试点内已完成了部分富民安居工程的建设。其选址均靠近乡镇范围内部主要交通道路周边;站敏乡也拟将未来的安置试点布置于乡政府周边,临近乡内主要道路旁;吾库萨克乡内的安置试点主要结合商务新城分区规划考虑,布置于克孜河南岸。

3.3空间组织

(1)不同类型的户型独立形成组团,再形成若干特色组团。每个组团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明显的风格特征,并依照安置区内的区位特征,布置组团,形成有机整体。

(2)强调每个组团的尺度控制,避免由于过大的院落相互拼接,形成单调的景观界面。同时在组团与组团相接的地方适当布置若干景观节点,强化公共活动空间。

(3)疏附县乡镇传统的集会场所习惯放置于街口,街口空间对于乡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交流场所,是一种特质空间,需要再设计中强化。同时,在传统维族民居设计当中,是非常注重入口空间的梅花与装饰,个社区、院落的入口都需要细致设计。

3.4绿地景观、道路设计

(1)水系规划――疏附县被盖孜河和克孜河两条河流滋润,在缺水的新疆形成了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模式,密布的水网成为了疏附县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结合道路网的设置,将水网融入到安置区设计中。

(2)生态防护体系――防风林与葡萄架是新疆最具特征的景观要素;结合道路,利用高耸的白杨形成景观标志,布置于重要的道路两旁,成为社区形象骨架;同时在人的尺度以葡萄廊架为景观基础,形成廊道、景架、葡萄园等一系列景观小品,强化社区景观组织。

(3)人畜分流――强调人流线与牲畜流线之间的相互独立,在院落设计与道路设计中专门设置供牲畜通行的道路,避免牲畜给社区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道路系统组织与断面设计中考虑牲畜路网的独立性。

3.5公共服务设施

以村民文化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中心. 疏附县乡镇传统的集会场所习惯放置于街口,街口空间对于乡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交流场所,是一种特质空间,需要在设计中强化;同时,在传统维族民居设计当中,是非常注重入口空间的梅花与装饰,个社区、院落的入口都需要细致设计。

4、初步方案

4.1单元组合模式

拟按照0.5亩占地面积进行设计,宅基地划分简明有序,便于实施,同时有机组织道路,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起到人畜分流,防风防沙的作用。组合单元中配置A,B,C,D,E,F五种标准单元户型,满足各式生活空间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4.2住宅组合模式

(1)住宅单元各自独立布置,保证了各自单独施工的可能性,及使用时屏蔽户间干扰。

(2)住宅采用横L型布局,即均充分利用南向采光,又保持传统民居的院落围合感,使生活空间区隔于生产空间。

(3)每户各设人畜独立出入口,实现人畜分流,生活及生产空间可以明确分区。

4.3绿化组合模式

由当地传统的葡萄架,果园等院落绿化,组织规划形成整体的组团绿化。并延续发展形成屋顶绿化,实现生态化的屋面隔热系统;经济有效地改善整体组团的生活环境与各单元的居住空间。如下图所示:

第3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词:高层;火灾;隐患;预防;宣传;演练

1高层建筑出现的背景

1.1土地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是可用耕地面积相对偏低,又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土地资源相当稀少。据国土资源部官方资料显示[1],我国耕地可用面积约为1.35亿公顷,人均可用面积不足0.1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可用住宅面积为20m2以下。从该报告中可知,我国的土地资源总体呈现人均土地资源少、可用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等特点。

1.2城镇化高楼林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大,县城、市区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大。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稀少,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就需要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每个城市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商品住宅小区以及写字楼、酒店等。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房屋施工面积达124亿m2[2],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层建筑。随着高层大型建筑的出现,其安全防火设施和防火、救火、救援的方法成了消防部队面临的新挑战。

1.3高层住宅的防火重要性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到上百米,楼层大多是相对封闭,并且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建筑内布满了各种电线电缆、燃气管道、用电设备,这是都是潜在火源。住宅商品房或是酒店等在装修时,房间内可燃物品也较多,也存在潜在火灾安全隐患。

2高层建筑的可能火源及其特点

2.1高层建筑的隐形火源

高层建筑具有特殊的物理环境条件,一旦发生火灾,较一般建筑具有更大的危害性。高层建筑有以下几种火灾的可能性。(1)电器引发火灾。据相关火灾统计资料显示,电器故障、老化等因素引发的火灾占到各类火灾的30%左右[3]。在高层商品住房、酒店等建筑内,用电设备较多,空调、冰箱、电视机、热水壶、烤火风扇等等都可能引发电器火灾。高层建筑人员较多,电器数量增多,使用频繁,这更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2)明火容易引发火灾。高层商品房最大的明火是厨房燃气以及一些可燃液体,比如白酒、花露水、化妆品、食用油等,这些物品一旦接触明火或者高温物体极容易发生自燃并引燃家中可燃物,燃气的泄露也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的发生。高层酒店往往设有餐厅、宴席厅、食堂、洗浴中心等等,厨房燃气用火必不可少,甚至出现卡式炉、火锅、煤气烧烤、电烤炉等明火。酒店出入人员较多,特别是各种会议、宴席,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引起现场混乱,救援难度加大。(3)吸烟不慎引起火灾。高层建筑内人员繁杂,有参会人员、赴宴人员、顾客、旅客、客户、员工等,虽在过道中标明禁止吸烟但大多还是难以禁绝。将未熄灭的烟头随意丢在有可燃物的垃圾桶或者可燃物体上都有可能引起火灾。居家生活使用的蚊香,燃烧的烟雾处温度高达300℃~500℃,倘若蚊香放置不对,也容易引起床单等可燃物引发火灾。近年来媒体也曾报道过类似火灾事故,星星之火可以引发重大火灾事故。(4)设备故障引起火灾。在高层建筑内一般安装有鼓风机、排风机、冷冻设备、各类电动机、电器设备等等。由于长期使用,没有及时维护、保养、清理尘埃,一旦运行出现故障,热量积聚,也可引发火灾。(5)因素。比如电工操作不当,装修工在电焊、切割、打磨过程中也容易引起火花四溅,点燃周边的可燃物体。(6)人为因素。很多火灾的发生存在个别人员为了报复社会或者个人,或是其他目的,自身携带如汽油等可燃物体,进行人为放火。比如2015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一男子不满单位领导调动岗位,精心策划放火报复;又比如2016年4月北京通州区一男子因为身体原因在楼道点火解闷。这些个人行为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极大的危害。(7)突发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造成楼梯燃烧,高楼倒塌,死伤惨重。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城市周边的山林自燃等等也可能引起大型火灾。

2.2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高层建筑

由于其高度较一般的建筑高,有的可能上百米,在大城市中垂直高度200m的高楼为数不少。目前城镇化正快速推进,全国各地都在修建高楼,然而有关高层、特殊大型建筑的防火政策、救火方式和策略还有待完善,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仍然是一个难题。比如巴中市的城市化建设近年来不断兴起,很多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面前。消防官兵还缺少高层救援的经验,在实际救火作战中,必然难度更大[4]。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如下。(1)火源隐蔽性强。由于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存在多种客房、会议室、礼堂、厨房、配电房、电梯、各类管道、线缆、燃气管道等等,所以较小的火源或者是星星之火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存在一定的隐蔽性。(2)火势蔓延快。高层建筑中一旦火势蔓延,其速度惊人,火势的发展和过火面积比普通的建筑要快很多。高层建筑犹如一个正方体木棍插在大地中,由于内部可燃物较多,若没有设置放火隔离或者其他切断火势蔓延的措施,火势一旦形成,就像一个冒着浓烟的“烟囱”。“烟囱”的火焰可达上千度而烟雾温度可达几百度,并且直接向上层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可将上层引燃,从而引起一连串的燃烧。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5]。(3)疏散难度大。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层数多、离地距离大、居住或流动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建筑内居民紧张慌乱,现场容易变得相当混乱。此时逃生楼梯比较拥挤,在浓烟中很难发现逃生方向,从高层逃生到一楼耗费大量体力和时间,这也极容易引起人员拥挤、踩踏事件。同时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中,电梯停运,传统的消防梯很难达到上百米的高度,因而消防人员也必须从楼梯进入,必然延误救火的时间。(4)灭火救援难度大。传统的建筑一般高度在二三十米,而高层建筑一般在几十米、上百米,一些地标性建筑的高度可能在几百米。在普通建筑物着火时,消防员可利用消防梯、高压水枪对现场进行灭火。但是在高层着火时这些基本没有,而楼体内的消防栓,需要消防员经历一段上楼的过程后才能使用。由于高层火灾可燃物多,浓烟滚滚,环境温度高,空间狭小,室内相对密闭、能见度极低,这些都加大了救灾的难度。在救援现场,场面混乱、气氛紧张,低能见度使得消防员很难快速寻找火源,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判读,对现场指挥提出很高的要求,造成很大的难度。同时高档小区和高层建筑在装修过程中使用了复合板、纤维、皮质、塑料等易产生毒气的材料[6],在火灾发生时,很多浓烟都带有大量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浓烟很容易使人中毒和窒息死亡。

3高层建筑火灾防范预防

3.1预防为主

高层建筑的火灾预防从建造初期应该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规进行设计和装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消防部门的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每个高层建筑或者单位、小区,需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各种消防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消防设施。对可能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过道、房间等进行定期清查。加强管理并控制建筑内的各种火源,加强电器线路的检查维护,严禁私自乱接乱修,从根本上杜绝火源的产生。在我国很多单位和个人消防意识淡薄,没有组织和参与消防相关的演练和消防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火灾很多人措不及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或者培训,组织消防逃生演练,使人民群众能够正确使用消防灭火器,掌握自救和逃生的知识。

3.2火灾报警措施

(1)火灾自动报警设施。无论普通高层建筑还是一般写字楼,现在一般都装有烟雾传感器。在高层楼房着火后,燃烧产生的烟雾密度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触发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2)手动报警装置。在很多楼体内人们可以看到,通行巷道的墙壁上存在红色消防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现场人员可以立即按下触发器,进行报警。(3)防排烟设施。由于高层失火后,容易造成浓烟滚滚,在建造初期,应该在楼体内加装排烟设备或者排烟管道。一旦发生大火,可将大楼内部的有毒气体和浓烟吸排到外面,给内部人员最大的生存条件。(4)疏散指示标志。在实际火灾中,由于烟雾密布,受困人员加之紧张、急于逃生,一时难以找到逃生出口或者消防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此时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指示包括火灾应急照明灯,挂在墙壁或者悬挂于过道中的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标志,消防通道门等等。这些指示标志在紧急情况下应该能独立供电,并产生光亮以便受困人员发现逃生线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逃生指示标志,比如灯带式逃生指示等。(5)应急通信设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基本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报警最直接,消防人员也最容易询问,掌握火灾情况。同时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可以与消防专线通信,一旦发生火灾,便可自动发送信息到指定的消防人员的手机上。

4高层建筑的火灾逃生

4.1心理因素火灾发生后,火场逃生是一项平常用不到的技能,这其中需要克服心理和生理的障碍。火场内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根据现场火情的情况选择逃生的方案和自我保护措施。4.2逃生技能在火场逃生时,在火势和烟雾不大的情况下,可立即寻找安全出口,并按照路向指示的方向逃离,逃离到逃生楼梯后,迅速向楼下跑去,直到离开大楼。当火灾场面非常复杂,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的时候,首先应该找一块淋湿毛巾或者厚实的棉布,然后捂在嘴和鼻子上,避免自己被烟火呛住,同时找到水源将全身淋湿,或者找一个淋湿的棉絮披在身上,然后再开始逃跑。逃跑中远离火焰,在找到安全出口后,迅速冲出火场,直到到达安全楼梯,并迅速冲下大楼。总之,高层建筑逃生技巧,要做到冷静、机智自救,方式果断。4.3参与救援高层建筑火灾中,由于建筑楼内人员众多,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是拨打119报警。倘若自己身处火灾现场,首先应该自我逃生到安全地带,在消防官兵没到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措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再施救其他被困人员,不可盲目冲进火海。

5对高层建筑居民的防火知识普及宣传

5.1居民自我学习了解现在信息时代,居民可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了解基本消防知识和学习消防逃生技能。通过媒体了解以往发生过的真实火灾救援案例,从中学习一定的消防知识。5.2集体组织消防演练单位、小区物业等应该定期开展公司内部、园区内部的消防知识安全宣传和讲座;在有条件的情况,请专业的消防人员配合进行消防演练,使广大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

6结语

高层建筑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这一建筑群体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基数大的中国。但对高层建筑火灾的救援目前依然是一大难题,高层建筑的高度、结构、材料、装饰、形状等不同于传统的小楼房,在防火、救火、灭火的难度上远大于传统火灾,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救援难度加大。所以在这一建筑群出现在城市中,人们要开展更多的消防知识宣传、讲座、演练、逃生演习等等,使普通老百姓能够参与消防火灾的预防;使消防部队官兵更多地参与实战高层火灾演练。只有这样,才能将火灾发生和损失才会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5[R].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2016.

[2]李莉敏,倪稞,郭巧洪,等.2015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6(3):1-13.

[3]2015年全国火灾统计数据[R].公安部消防局,2016.

[4]王鹏峰.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对策探讨[J].门窗,2012(9):343-344.

[5]夏前勇.浅谈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具体防范措施[EB/OL].(2014-05-04)

第4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字:住宅设计 结构设计

为避免或减少类似出现差错,保证住宅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加以防范:

一、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

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幢建筑物的设计,事先全盘正确和完善的概念设计是基础性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概念设计,之后即使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完善的优秀设计工程。

最新的地震区域划分和规定对各地的设防烈度都有了明确规定。对于很多地方来讲,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砖混或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了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正确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针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

1、对一般多层砌住宅结构,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

2、对钢筋砼多的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

(1)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不同的各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

(2)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

(3)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二、防止由于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或破坏

我们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入手来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比如: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因高层建筑需要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这个时候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用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愿意采用长桩的方案,但有的地区软土层覆盖层厚度较大,一般都需要经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各种处理方面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三、结构计算和构造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一)从结构计算角度来讲,结构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比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等等问题都是要避免的。

2、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应注意:①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②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所以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③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在楼板计算中也应尽力避免不正确的方法。①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②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4、对电算结果要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对于电算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因为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二)从构造角度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所需满足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须满足强度要求。

3、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第5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结构;协同设计;融合

引言

BIM(建筑信息模型)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项新的技术,同时也给原有的建筑设计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借助BIM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实现建筑结构的协调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当前建筑设计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各种设计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认可,而目前BIM技术应用的一些新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普及,正确认识BIM技术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领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推动BIM技术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结构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BIM技术与协同设计的融合分析

当前我们所说的建筑结构协同设计更多的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设计交流手段以及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这种协同设计主要指的是实现各工种数据之间的共享、设计团队之间进行全球化可视化的交流与沟通、规范设计标准等,而BIM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是带来设计方法上的革命。应用BIM技术实现了建筑设计由二维向三维的转换,设计开始由线条转变为各种建筑构件的布置,而设计结果也由单纯的几何线条转向了全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了从单一的离散式的分步设计向基于统一建筑模型的全过程设计的转换。

BIM技术与建筑结构协同设计二者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同一个构件的一些参数只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输入一次,参与结构设计的各个工种之间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在建筑结构系统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设计过程中一些交流沟通和管理的手段层面,建筑结构协同设计将会与BIM技术进行广泛的融合,通过利用BIM提供的技术支持,建筑结构协同设计也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设计阶段,其将会进一步拓展到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提升综合效率。

二、BIM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机制协调存在不足

BIM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技术风险,同时还对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流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BIM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配套管理保障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强行推广BIM技术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此外,当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领域中2D图纸依旧是最为广泛的设计成果表达形式,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在2D成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细节处理不到位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BIM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限制。

2、存在任务风险

目前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项目设计也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设计普遍存在着设计的工期十分紧张的问题,而BIM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应用的初期必然会遇到一些技术层面的障碍,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这也就导致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一些软件在初期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不能够如期完成设计任务,进而使得设计单位存在着很大的任务风险。

3、使用难度大

尽管在基于BIM技术的一些主流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其简单实用性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2D设计模式来讲,BI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其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对于一些设计人员来说,熟练的掌握BIM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此外,在BIM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程度比较高

的建筑模型需要设计人员有着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这也进一步加大了BIM技术的使用难度。

4、软件体系不健全

当前基于BIM技术的一些设计软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软件的本土化有待进一步发展,各工种之间的协同配合还不够完善,BIM软件在一些设计的细节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缺乏第三方软件的支持等,这些因素致使当前BIM技术的软件应用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推广BIM 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BIM软件体系。

三、BIM技术下建筑结构协同设计的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阶段,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中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在推广BIM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设计人员对于BIM技术的认识,培养出一大批BIM技术的应用人才,为BIM技术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领域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其次,要尽早建立起适应我国当前应用需求的BIM 技术应用标准,尽快解决BIM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而使得BIM技术在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我国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BIM技术应用模式,使得建筑信息技术能够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领域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BIM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BI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来进一步对BIM技术进行完善,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实际情况的BIM技术应用标准,进而进一步推动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车谦.基于BIM的施工项目进度风险预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方婉蓉.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协同设计研究[D].武汉科技大

学,2013.

[3]姜剑峰.BIM技术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4]李频.数字技术语境下本土建筑设计结合建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第6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高程消防设计;常见问题

一.建筑高度是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消防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建筑高度,即建筑物室外水平地面至屋面面层高度,建筑屋顶的楼梯出口、排烟机房、水箱间与电梯机房,没有纳入建筑高度。针对实际建筑物,例如台地与山地建筑,应如何确定建筑高度,一般是根据最低面标高计算。笔者认为这种计算方法并不科学,该类建筑高度确定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两个:其一,由主入口的标高层计算。其二,更合理是由消防车至标高层面计算。若建筑是坡屋面,确定建筑高度时,由室外地面至檐口高度。例如,建筑坡屋顶内的夹层,必须包含最高夹层楼面,若是平屋面,确定建筑高度由室外地面至屋面面层计算。若同一建筑物存在多种屋面形式,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别计算,选取最大值作为建筑高度。

二.居住建筑与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

由于城市占地面积约束,目前许多建筑普遍连为一体或互相连接,某些建筑利用多层敞开连廊、平台进行互相连接,许多建筑单元利用一定角度拼接形成建筑群体。针对该类建筑,是否定义为一栋建筑,必须考虑建筑物地基基础有无连接,若地基基础连接为一体,则可定义为一栋建筑物。利用平台连接的多个建筑物,也可定义为一栋建筑。利用多层敞开连廊连接的建筑物,从消防角度来说,应根据情况定义,若连廊只为人通行服务,满足防火间距标准,该建筑不能定义为一栋建筑,反之则为一栋建筑。针对以一定角度进行连接的建筑物,从消防角度,可定义为一栋建筑。

由于居住建筑和住宅建筑存在一定的差异,居住建筑的范围大于住宅建筑。居住建筑主要用于人员居住,通常以住家的形式为主的居住比如:宿舍、公寓等均可称为居住建筑,但该建筑应属于一种公共服务居住建筑,其不稳定性、人员流动性都要比住宅建筑大,而住宅建筑比居住建筑发生火灾危险性要小。由于居住建筑火灾危险性明显小于其他公共建筑。所以,在设计审核居住建筑类型时应根据公共建筑要求加以实施。

三.如何设置消防车道

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高层民用建筑,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展览馆等大型单、多层公共建筑的周围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置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该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对于住宅建筑和山地或河道边临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该长边应为消防车登高操作面。工厂、仓库区内应设置消防车道。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甲、乙、丙类厂房或占地面积大于1500m2的乙、丙类仓库,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其短边长度大于24m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在穿过建筑物或进入建筑物内院的消防车道两侧,不应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或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

四.防火墙是否采用防火卷帘分隔

某些建筑场所的防火墙设置较为困难,可选择防火卷帘作为分隔防火分区,整个防火墙均选择防火卷帘分隔,会由于跨度较大,轨道中的卷帘平衡性较差,维护费用较高。实际设计时,笔者认为,若防火墙设置的难度较大,可选择防火要求为特级的防火卷帘进行分割,可选择开平甲级防火门设置在防火卷帘旁,宽度设置小于1/3的分隔部位宽度,小于20m。

五.如何设计地下室防火

随着建筑工程中的地下室工程数量逐渐增多,许多地下室功能为娱乐场所,地下室作为无窗建筑,若不慎出现火灾,大火烟火难以消散,身处地下室人员也难以逃生,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从防火分区、自动消防、安全疏散与内部装修等方面进行消防设计。其一,防火防烟分区。针对地下室防火、防烟设计,需设置防火墙,严格控制地下室建筑面积,确保发生火灾时,火灾控制可处于较小范围内,降低救助工作量,有效控制火灾火势、烟雾与热量,进而降低经济损失;其二,内部装修。为有效降低地下室火灾发生率,修建地下室时,严格控制可燃材料数量,地下娱乐场所的软包装修,应严格控制可燃材料的使用量;其三,安全疏散。因地下室位置较为特殊,其安全出口除供人员疏散外,还是消防排烟口与扑救口,通常扑救火灾时,该位置的人员较为混乱,疏散难度较大,进而增加了人员死亡率。为提高安全出口的疏散效果,设置两个以上室外的安全出口;其四,自动消防措施。因地下室发生火灾后,尤其是大型火灾事故,难以进行扑救,在地下室工程中,应设置自动消防措施,便于及早控制火灾火势,延迟火灾蔓延,为扑救争取更多时间。

七.民用建筑的防烟与排烟系统设计

根据我国高层建筑设计的规范,高层建筑设计必须设置防排烟系统,当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有效控制烟气,能够及时排放烟气到室外。目前,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多选择机械设施完成,建筑内自然构成排烟系统,或门窗能够及时开启。防排烟楼梯、消防电梯前室,对于向外开启窗户设置,不应小于2m2,若一同设置两个前室,不应小于3m2。针对建筑物内部的普通位置,无需选择机械实施,只需选择自然排烟方式即可。例如,防排烟楼梯,可选择开放阳台排烟。当选择机械设施排烟,需注意控制风速,针对金属排烟管道,控制风速小于20m/s,控制好送风口风速,应小于7m/s。

结束语

随着高层民用工程的数量增多,人们建筑消防设计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工程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进行消防设计与规划,确保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晨.关于建筑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设科技,2007,(15):88-89.

第7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地震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严重破坏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导致二次灾害的发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房屋建筑可以说占据着极大的面积,同时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非常必要且具有非凡的意义。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框架设计的问题

第一,为改变横向刚性结构在平坦的表面上的分布,从而使得其中所分布的地震内力的状态得到改变,引发结构层的变化,使得薄弱层出现在垂直方向上,危害房屋结构。第二,在分析主体地震方面,十分困难,很难保证地震分析模型的合适性,从而对地震响应作出准确估计和处理。而根据我国建筑行业通用的规范,人们认为对填充墙为结构侧向刚度所作出的贡献问题进行处理时,能够减少振动自然周期,将其看做一个扩大的整体,却并不考虑平面和垂直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布局结构的合理性。第三,不合理的填充墙设计,在影响建筑主体的同时,造成安全隐患,并不能发挥抗震、防震的作用。第四,不可避免地,框架结构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填充墙,这些填充墙在正常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必须限制检查层的位移漂移角度,对非结构构件裂缝的程度进行充分考虑,以免损害扩大。而填充墙框架梁的变形由于其组成材料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地震频发的地区,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是采用标准化的刚性填充墙,然而,很多填充墙在现在的设计中并不符合规范要求。

1.2 砌体房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经常会发生房屋超高或者超层的情况,特别是层数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还在底层建有大型商场,很大程度上为防震设计增加了难度。第二,为了满足大空间的需要,公用建筑的砌体房屋顶层和底部结构往往采用“混合型”建筑模式,局部增加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结构,减少防震抗震的功能。第三,砌体住宅结构追求的往往是大空间、大客厅、大门洞以及大开间,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上,这样的追求会减弱大墙的厚度,从而使得抗震性能降低;而与不断扩展的阳台设计伴随的,并不是砖墙构造柱数量的增加,导致墙体的抗震性能不达标。第四,为了追求美感,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设计并不能完全发挥抗震功能。部分设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并不重视多层砌体的圈梁和构造柱差异,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措施,抗震方式交代不完整或者不清楚;而不合理的楼梯设计加大了震后逃生的难度。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取的解决措施

2.1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作为一种随机振动,地震的发生有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与地震的发生相伴随的地质运动会直接损害或者破坏建筑物;同时,地震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施工地点的选择时,一定要认真且慎重。具体来说,首先要选择有利于抗震设计的环境区域,地区的地势应该开阔且地质要坚硬,以减小地基土在地震发生时的沉陷程度,从而对建筑物的塌陷进行有效的阻止。

其次,房屋建设地段的选择应该避开危险区域。一般地,危险区域指的是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如果在这种地区进行建筑物的建设,会加大地震对地质的破坏。另外,经过调查研究,施工区域的地质坚硬程度以及覆盖层的薄与厚,直接关系到地震的危害程度大小。而坚硬的土质和薄的覆盖层,是减轻地震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需要在进行场地选择时着重考虑这两个因素。

最后,应该避免选择对地震不利的地区。比如,一些地质比较软的地区,或者状态不均匀的山坡边缘,如果在这些地区建设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房屋倒塌等状况。

2.2 加强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

首先,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强化地基基础设计能够使建筑的整体刚性得到提升,进而使整体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得到增强。比如,对于同一建设单元来说,,其建设的地基性质和建设方式都不能存在差别,可以采用天然的地基设计方式,也可以选择桩基的方式,以保证设计统一性的实现,促进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升。

其次,建筑物的整体是由地基基础和上部建筑共同组成,想要提升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需要对这两部分进行加强。

最后,合理设计建筑物基础埋深深度。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对基础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深度过浅,会使得建筑物的嵌固作用降低,从而增大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幅,扩大倒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为此,在设计基础埋深时,一定要将基础结构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保证埋置深度的最佳,在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埋置深度,在回填基槽的过程中,为增强地基的稳定性,需要将回填土与基础侧面进行接触,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2.3 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一方面,在房屋建筑的屋盖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应该保证质量佳、强度强,并尽可能地减轻附属物对屋盖的压力。一旦附属物的压力增加,整个屋盖的质量就会增加,同时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房屋建筑的高宽比随之增大,进而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然而,要知道附属物对于房屋建设来说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不能负荷附属物,只要在设计和建设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附加物的牢固性,并选择质量较轻的材料,以免影响抗震性能。另一方面,房屋建筑的墙体设计。作为房屋建筑极为重要的结构,墙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维护结构的质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减轻墙体的质量,以免建筑物因为墙体质量过大而导致整体抗震性能减弱,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受到损害。

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房屋建筑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抗震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好坏。因此,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时,需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从目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着手,如框架房屋设计以及砌体房屋设计问题,充分结合相关抗震设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计,合理选择建设场地,加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重视建筑物屋盖和墙体的抗震设计,从整体上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房屋建筑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龙宾.试论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及抗震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4(27):13-14.

第8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1.是现代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各领域都在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合理接轨,以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并将其与现代教学合理整合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学中,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这也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新要求。

2.可以有效提高建筑专业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复杂的理论并绘制建筑图,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学习的基础问题,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展示具体的建筑理论,借助信息技术的图片和视频演示功能对学生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非常有帮助,这也十分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建筑专业教学的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育中,所教内容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较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除过必备的学习能力外,还需要对建筑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解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段视频,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中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的演示,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全面具体的把握,增强其在学习中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一定兴趣,才能有效落实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进而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改进。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相应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的结合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其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极为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不同想法的交流,这就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增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合理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某一建筑风格进行提纲挈领式的介绍,通过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兴趣,进而使学生进行具体的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也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小结

第9篇: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行业得到极为迅猛的发展。为适应当下社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对此,本文结合现今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施工质量

通过优化建筑工程管理,不光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施工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建筑投入成本的控制。且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也能够为建筑行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故建设企业必须结合现有资源,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与控制,进而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既有问题

1.1建筑工程管理机制松散

现今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绝大多数多以分包工程的方式进行管理,故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各方参建人员的实际履职情况难以切实进行系统的监督,这就容易造成整个工程施工管理的混乱。再加上各方在施工环节中,都以保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由此在处理交叉工程的过程中,逃避推诿责任现象极为普遍,也给工程的实际管理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此外,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人力资源成分,降低对聘任管理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的入职门槛,由此很多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都较为低下,这在管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时,就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履职情况达不到规范标准。

1.2施工工艺不满足建设标准

伴随着国内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各界对建筑工程的工艺、质量等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融入现代现今的施工工艺。而受建筑行业涉及交叉学科较多特点的限制,在实际施工的环节中,交叉部位的施工本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故在应用先进施工工艺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作业问题。另外就建筑行业施工人员从业水平来看,由于大多数建筑施工者学历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对施工工艺的应用往往全凭个人施工经验,不注重行业规范,不知道如何使用现今的各类施工硬件设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施工工艺的应用。

1.3建设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

就实际情况而言,现今部分建设单位在成本控制的环节中,大多只重视事后成本的控制,不注重对施工环节中过程成本的控制。另外在成本预算的环节中,多直接以建设地区相关部门所公布的建材价格及修正参数进行预算,并没结合工程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且预算人员没有深入工地,对图纸、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等认知不够全面,故预结算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造价存在一定的出入。

2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提升措施

2.1加强对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协调

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结合工程实况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适当修正,必须结合工程的每一建设阶段,对各部门以及分包企业的职责与权限进行认定,并且落实好建筑材料入场、现场签证等的管控,尽可能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提高交叉施工部位的质量水平。必须根据工程特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各个部门实际履职情况的监督,落实签字责任制度,当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其能够根据相关条例与合同规范等落实对施工过程及验收环节的监督管控,以此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2.2建设专业化工程施工队伍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的审核,并结合其个体化差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水平,确保施工人员能够较好的应用现今先进的施工工艺与工程机械。结合工程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实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的认证,以考核的方式对其具体施工水平进行认定,为建筑单位施工人员的聘任提供可参照的标准。另外还应该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以点扩面,不断完善建设施工环节的管理模式,提高参建各方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以建设专业化工程队伍的方式,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3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

为保障工程建设效益,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一方面,造价人员必须切实根据政府部门所的当地建筑造价信息及其修正系数,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初步认定,并结合市场价格波动对预算结果进行不断修正,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掌握施工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对各类突发事故等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进行预估,不断完善造价预结算结果。而工程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对施工环节中材料浪费问题等的管理,以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以此实现对工程实际投入成本的良好管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结合建设环节中的既有问题,从管理机制、先进施工工艺应用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参建各方的履职成效,最终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水平的同时,为国内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程程.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258.

[2]张冬虹.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162.

[3]张志敏.探讨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其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29+23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