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中西方文化异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异同

第1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 动物名称 文化内涵 对比

大千世界,动物千姿百态,动物名称除去其本身的词义外,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变迁,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相同的动物会给不同民族带来相近或相反的联想。因此,想要正确把握其文化内涵,我们必须排除其中假象等值的东西,理解其深层语义。

1.内涵相同

有些动物的形象与天性因典型而深入人心,经过一定的相似联想,加之文化间的交流与渗透,东西方在一些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1.1鼠(rat)

老鼠个头小但生命力与繁殖能力极强,其常鬼鬼祟祟出没于各处啃食家具、偷食粮食、携带病菌而令人烦恼。从“鼠辈”、“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习语中,我们不难发现“鼠”在汉语中往往被冠以卑鄙、卑微的头衔。在英语中,也不乏以鼠比喻小人的例子: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这一谚语被用来暗指那些一遇到危险就争先寻取安全或一看见困难就躲得老远的胆小怕事之人;Like a rat in a hole(如瓮中之鳖)用于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这里英文中的“鼠”与汉语中的“鳖”相对应,“鳖”由于与“憋”读音相似,在汉语中常含贬义。

1.2羊(sheep)

羊性情驯顺,易于管理,其皮毛是必不可少的纺织保暖材料之一。由于其读音与“祥”相似,在古代与“阳”通用。在成语及民间故事中,多取“羊”做吉祥之意,如“三羊开泰”为岁首吉祥之语,古代宫廷小车被称作“撵”,也被称为“羊车”,即“祥车”。在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中,羊往往是善良、温顺与弱者的代名词,如“羊入虎口”用于比喻弱者陷入险恶境地,面临被残害的危险。在西方文化中,羊的形象与之不谋而合: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用于形容人面兽心的伪君子;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甘心做绵羊,早晚喂豺狼)与汉语中的“人善被人欺”异曲同工。

1.3猪(pig)

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猪文化中,猪由于其肥胖的体型与嗜食嗜睡的生活习性,常被作为愚蠢、贪婪、胆小与丑陋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的骂语多与猪有关,如“猪脑子”、“死猪不怕开水烫”等。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以猪为原型的猪八戒的本领稀松平常,不但喜好女色,还好吃懒做,形象颇为不佳。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化中,猪也是迟钝、肮脏、懒惰与贪婪的代名词,to make a pig oneself被用来形容某人食无节制;to be a pig about被用来比喻某人的贪得无厌;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猪吹长笛)引申为做荒诞或不可能的事。

此外,中西方还有许多文化信息相近的动物名称,如狐(fox)在中西方文化里都有奸诈狡猾之意:He is a man of fox(他如狐狸一般狡猾);You can never fox me(你是骗不了我的);驴(donkey)在中外文化中都用于形容人愚蠢而固执:He is an absolute donkey(他倔得像头驴);公鸡(cock)总是带有骄傲自负的意味:as arrogant as a cock(骄傲得像只公鸡),等等。

2.内涵不同

尽管东西方在许多动物名称的内涵上有着相似的倾向,但东西方文化起源、历史发展轨迹、观察视角差异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差异,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动物名称文化内涵的地域化与个性化,引起动物名称附带信息的差异。

2.1狗(dog)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中外,狗的基本功能都是通过犬吠与撕咬看家护院。对于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情交往的中国人来说,狗在人际交往中唱起了白脸,自然不招人待见。因此,汉语中“狗”大多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苟蝇营”等。然而,西方国家人大多强调个体独立,而“狗”的存在则恰好维护了其隐私权,因此,“狗”在西方国家的境遇与在中国习语文化中的不堪大相径庭:top dog(位居要津的人);old dog(行家里手);wet dog(熟悉水性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这与汉语里的“痛打落水狗”,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不使死灰复燃之意南辕北辙。

2.2鱼(fish)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仓廪实”、“食而由于”自古以来就是饱受自然灾害的劳动人民最为朴实美好的心愿。“鱼”与“余”读音一致,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常被用作祭祀、点缀,也是每逢喜事餐桌上的必备佳肴。“鱼”在汉语中往往有殷实富足、自在安乐之意,如“如鱼得水”、“临渊羡鱼”,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文中就以鱼象征珍贵的、有价值的事物。同时,鱼肚中“多籽”与“多子”同音,亦有多子多福之意。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鱼”则多为贬义:cold fish/fish-blooded(冷血的人);fishwife(爱骂街的泼妇),由此可见,“鱼”在西方人眼中往往是冷血与无知的代名词。

2.3龙(dragon)

龙是人类虚构出的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清代基督教传教士以撒旦代名词“dragon”翻译了汉语的“龙”,不但以一神教核心思想颠覆东方世界盛行的多神教,而且根本无视中国历代正史的记载。实际上,东西方文化中的“龙”是异形异性、天差地别的。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在炎黄子孙眼中,“龙”是浩瀚苍穹中行云布雨的使者。从周代到元代,“龙”都是贵族的象征,在明清两朝,“龙”更是升华成了君主的象征、民族的图腾。“画龙点睛”、“望子成龙”、“卧虎藏龙”、“龙凤呈祥”,“龙”在汉语中往往被赋予神圣、尊贵、成功、吉祥之意。然而,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的《启示录》中,魔鬼撒旦化身为一条大红龙(the great dragon)带来争战。同时在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因除掉了龙而成为众人缅怀的英雄。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蛮横的、令人不悦的事物。

此外,还有许多与文化信息相冲突的动物名称,如猫头鹰(owl)长相似猫,又习惯在夜间活动,因此中国人称之为“夜猫子”,“夜猫子”进宅则被视为凶兆,而其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如猫头鹰一般睿智);海燕(petrel)在高尔基文章中不畏暴雨迎难而上的勇敢者形象深入人心,而其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以惹是生非为乐的捣蛋鬼形象。

通过英汉动物名称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物名称不仅仅是对应动物的形象符号代表,当其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还会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意向内涵的了解与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语言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对应,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因此动物名称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重叠与特例,因此,以上笔者按照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动物名称进行大致分类,必定存在一定的牵强附会之处,这也是笔者将本文称作漫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建芳.论英语动物词的语义与翻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7-36.

第2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

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 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 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 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 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

了民族的进取精神。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 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

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

第3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 从家庭视角探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动画片《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研究 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看公益广告的翻译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交融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分析 中西方网络广告的文化价值观比较 高中英语中西方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 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及其班级旅游研究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大学生外语教学中中西方价值观有效融合途径 《红字》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解析 从《当幸福来敲门》看西方文化价值观 《特洛伊》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解析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比较研究 浅论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 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大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 浅谈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与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任友群,郑旭东,吴F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

[4]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5]余鹏,李艳,吕鹏.高等院校大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体系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102-108.

[6]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欧阳剑波.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的当代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2011(6):17-21.

[8]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安兴茹.我国词频分析法的方法论研究(I)――统计分析要素的界定、分类及问题[J].情报杂志,2016,35(2):75-80.

[11]程树铭,吕亚萍.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3):25-30.

[12]张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0,34(8):167-169.

[13]齐英艳,李建国.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8(9):25-30.

[14]闵会轩.中国社交网络中的文化价值观分析[J].东南传播,2015(1):34-36.

第4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 语言禁忌;文化差异;相同点;不同点

语言是一种社交工具, 其功能就是沟通交流。由于汉英民族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不同, 中西语言在禁忌语方面也有许多异同。

禁忌语(Taboo)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特征的具体体现。Taboo在英文中的解释为:(in certain cultures)ban or prohibition on sth. that is regarded for religious or other reasons as not to be done ,touched, used. Taboo words means words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offensive, shocking or indecent by certain people (某些人认为不雅的下流的词语)。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相同点的体现

1、对死亡的禁忌

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人们对死总是很忌讳。我们在汉语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您父亲高寿?您母亲还健在吗?对方也用这样的话语作答:他老人家已仙逝。在口语中常用 “不在了”“离开人世” “上西天” “去西天极乐世界”等来代替死这一说法, “作古”“牺牲”“捐躯” “寿终” “英勇就义”“与世长辞”等这些词语更多的用在书面语中。在汉语里直接说“死”这样的话语是侮辱,辱骂人的脏话,在平时生活中是听不到这样的话语的。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也被人们认为是没有素质,品质低劣的表现。

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例如英语中经常使用句子如“he passes away”,“he passes on”,“he passes out”,“he falls asleep”,“he joins the great majority”等来代替 “die” “dead”“death”。从这些词汇中我们能够看出英语和汉语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这也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对“死亡”表达的相似之处。

2、对性的禁忌

“性”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私密的话题。由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其性观念向来都是保守的,是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下谈论的话题。人们对的表达是非常委婉的,如用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示:“拈花惹草”“冰清玉洁”“”“招蜂引蝶”“绿帽子”等等。在西方国家,尽管性教育比较普及,但并不是说西方国家人们对性有关的词语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运用。在公众场合用语言或手势表达与性有关的信息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影响:1971年8月15日在全英越障大马赛上,哈维・史密斯在已获得比赛冠军的时刻由于使用了猥亵性的手势而被取消冠军资格并没收全部奖金,后虽经过诉诸法院,恢复了其冠军资格,但是他的名字却成了这一手势的同义词而且很快在英国家喻户晓。从这个例子能够看出在西方国家人们对性也有严格的避讳。

二、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点的体现

1、对隐私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重友情亲情,所以习惯朋友亲戚经常打电话,聊天问自己的工作情况,身体状况,情感进展等相关信息。平时的对话里常能听到如“你吃饭没有?”“你要去哪里?” “你和爱人现在关系怎么样”“儿子在哪上学”“职称评上了吗”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却认为吃不吃饭,吃什么,去哪里,家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个人的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西方国家绝对不能问其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等。在中国,闲暇之余直接去朋友家。在中国北方城市则客人进家直接脱鞋上炕,来表示对朋友的热情款待,并且进朋友家或亲戚家也会非常随便,关系密切点的就想吃什么拿什么,想看什么书,杂志直接拿。这在西方人看来都是不能接受的,所有的东西都属于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允许一概不能动。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西方人的隐私观念特别强,而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淡薄。

2、对数字的不同理解

阿拉伯数字4、7,因其与汉字“死” “气”谐音,所以人们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尤其在涉及人们生命安危的医院就更谨慎了。医院的病床号有些地方没有四床,七床,因为人们认为这是不详的预兆。还有学生在参加重大的考试时如果拿到准考证,座位号等带4、7,他们也会非常沮丧。就连手机号带4、7的也没有人愿意要。而相反象8,因其谐音与“发”类似,6与“顺”相似,这些数字都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8 越多,表示你的财气越旺,因此人们在重大的纪念活动如周年纪念日,结婚纪念日,孩子出生的日期,电话号码的选择,车牌号等等都选择带有3、6、8、9等带有吉祥意义的数字。这在英语国家中都均无此含义。在西方国家中,因《圣经》中载有第13 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英美人对数字13都非常反感,因此在高层建筑物,旅店等都找不到第13层,13房。

3、动物禁忌

在中国龙象征着王权,神圣,中国人经常比喻自己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举不胜数: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潭虎穴,龙凤吉祥,龙行虎步,飞龙在天,蛟龙得水,攀龙附凤,鲤鱼跃龙门,龙争虎斗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龙在汉语里有好的寓意。而在西方文化里 “龙”被解释为:A mythical monster traditionally represented as a gigantic reptile having a lion's claws, the tail of a serpent, wings, and a scaly skin.显然在西方文化里龙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而已。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 、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 、狗腿子、 狗奴才、 狗仗人势等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数量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介绍家庭成员时狗也是其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含是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总之,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造成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了解其差异和相同之处,促进人们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达到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徐剑彬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新乡教育学院学报第22.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4] 金泽.宗教禁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第5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意识 有效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它承载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有很大帮助,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学生鉴别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文化知识,以渗透文化意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笔者从如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指导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英语阅读中,语言知识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语言也需放于一定文化环境中,才可真正理解其内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一定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以充分把握篇章内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适机渗透文化意识。同时,也需指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如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美优秀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积累阅读中的各种文化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英语词汇内涵与外延,理解西方价值观、情感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1阅读过程中,把握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Christmas这一词汇时,需进一步了解其背景知识,可将其与中国的春节加以对比,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1.2在词汇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例如动物词汇:sheep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善良、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sheep有着较差的隐喻形象,比喻愚蠢之人,胆小之人,害羞之人,如a lost sheep,意为“误入歧途之人”;a black sheep,意为“害群之马”。

1.3由称呼、称谓、禁忌方面把握文化、民俗内涵

在英语中,一些称呼词汇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如aunt,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其称谓是“伯母”、“舅妈”、“姑妈”、“姨妈”等;其次,在英语交谈中,注重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等,在交谈中是需要避免的。另外,西方人也非常忌讳数字“13”,这与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二、强化教学活动,增强文化内涵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涵,把握其中隐含的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开巧妙渗透。在英语教材中,其内容十分丰富,选材也较为广泛,许多文章包含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教学,适当穿插文化知识,如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美国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课堂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进行信息互通,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书本中的文化内容或者最新的中西文化现象展开自由表达或者小组讨论。例如:学习Unit 5 Going shopping一文时,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的不同购物习惯、不同寒暄方式等,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角色扮演法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并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如教学Unit 4 Food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场景对话表演、角色扮演。如西方就餐情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教室看作西方餐厅,然后让学生展开就餐时的系列表演,如餐桌服务、点菜、付款等。当学生表演后,教师可适时点评,补充与改正学生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中西方的用餐文化差异。这样,通过模拟表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西方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多途径渗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电影电视、广播、英语角等,从而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3.1在课堂内外引入英语故事、英文歌曲、英语短诗等

例如:学习Unit 6 Detective stories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英语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学Unit 4 TV programmers,教师可介绍电视产生的背景,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电视节目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

3.2构建英语学习园地

在制作与编写板报、宣传栏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英语优美语句,英语小故事、英语俚语、习惯语等,通过这些学习园地来介绍英语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3.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

例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Forrest Gump》(阿甘正传)、《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还可适当提问思考,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差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目前,中国初中英语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的要求是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的倾向,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正确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 spend mony like earth (正确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把“ 红茶”误译成“red tea( 正确black tea)”;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也是经常发生的。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字义的不正确理解,也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系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适当讲解其区别和不同用法,对学好英语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1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1.1 在说话的语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在操场上愉快地打篮球。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

1.2 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国人碰面很自然的会互问“你去哪啊?”,而这在西方,被看做不礼貌,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说“Where are you going?”,取而代之,我们可以说诸如“How are you?”之类的。

1.3 在称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中国把姓放前称呼放后,而西方恰相反。如:中国的张老师,英语则称为“Miss/Mr Zhang”,叶医生为“Doctor Ye”,王叔叔为“Uncle Wang”。

1.4 在道别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道别时往往会说“走好”、“小心慢走”等。但在西方国家,我们不能直接翻译“Go carefully”或“Go slowly”。他们听不懂。而应说“See you”或者“Byebye”就行。

1.5 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courage to a coward,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屁不通:a person who offer bad advice。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你是一个幸运儿:You are 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老人学不了新东西;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2 在英语教学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的方法

强调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讲授英语单词是应指出其含义用法的不同,讲解语法、时态时应和中文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在讲解课文时应对其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并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同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可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录像资料,介绍一些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网络资源上学生课余访问,以便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第二,将一些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的典型材料的句子、范文作为补充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其使用异同,体会英语单词的含义和时态在具体语境的不同,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英语语言的灵活性,对重点的习惯用法的不同进行记忆并在实际阅读和作文中灵活运用。

第三,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笔者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内容的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文化差异产生的小故事和笑话。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语言兴趣。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并通过交流和相互指错来巩固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祁素娟.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王睿.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比较[J].宁夏教育,2011,(3)

第7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公益广告; Hofstede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1-027-05

引 言

Ting-Toomey定义文化为特定群体内成员互动形成的传统、价值观、象征、信仰等(2007),不同国度间语言与非语言现象间的差异如同冰山一角,归根究底,源于人们的文化规约、文化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冰山基石”。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在文化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这又指导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为言语行为。但人类的认知共性也会推动文化中的相似成分发展,本文从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异与同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性与共性。

一、Hofstede 的跨文化四大维度

Hofstede (Hofstede, 1980)曾提出了文化四个维度,包含个人/集体主义维度(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权力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不确定规避维度(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女性维度(Masculinity/Femininity),其中核心为个人/集体主义维度。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的个人身份、个人权利与需求高于集体身份、权利与需求,人们推崇自我效能感、个人责任感、个人自主性;而在集体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强调集体的重要性、集体的需求与权利,人们强调集体内部的和谐、相互依靠(Ting-Toomey, 1988)。权利距离维度即人们对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的接受程度。据Hofstede调查显示,国家越富裕,人口越少,传统文化越少,现代科技越多,社会流动性越大,城市生活方式越多,权利距离数值就越低(Hofstede, 1991)。不确定规避维度即人们对不确定和不可知情况的规避程度。规避程度越高,人们对不确定和不可知状况的担忧程度就越高。所以人们倾向于用清晰的准则指导人们的言行,而规避程度低的群体乐于冒险,比如儿童的教育中,规避程度低的社会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发掘自己的价值和品行,而规避程度高的群体中,人们倾向于清晰地熟知家庭角色,儿童自小就在家庭规章中长大。此维度与历史、政治因素和国家富裕程度有关(Ting-Toome, 2007)。男性/女性维度中,男性主义社会里,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有明显差别,男性角色为健壮刚毅,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而女性则被认为应该温柔谦虚,在家庭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以女性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不分性别,强调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关注周围的环境多于关注经营的业绩。

二、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Hofstede理论基于对国际上不同国籍人员的调查研究,而二十世纪的公益广告是否符合此文化维度观点呢?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旨在维护社会所有人的利益。中西方公益广告有很多主题,比如禁烟、预防艾滋病,帮助残障人士等等,经笔者调研发现,在共同主题下中西方文化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一)中西方个人/集体主义维度差别

在中国西方公益广告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表现比较明显。例如,在群体中一人吸烟,其他人投来鄙夷的眼光,然后吸烟人在压力下不好意思地灭掉烟蒂。此场景意为:个人的行为违反了集体的利益,个人受制于集体的压力而灭烟,这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与此同样是戒烟广告的西方某禁烟广告则是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想抽烟,但看到某婴儿就自觉地不抽了,又转到一位老人身边时,想抽时又不愿再抽烟了。以西方社会的角度来看,并非个人受制于集体的压力而不抽,而是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其他的个体。出于对其他个体的尊重,情愿选择不吸烟。相比之下,中文广告某场景中是爸爸去院外吸烟,而让妈妈和女儿在无烟的环境中看电视。这是从家庭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中国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西方禁烟广告虽也从家庭出发,但角度不同,如有些广告中有妻子在伤心地悼念吸烟致死的丈夫,儿子在缅怀吸烟致死的父亲,这类广告的重点在阐述个体的伤心情怀(个人的得失),而不是家庭集体的缺失(逝去的人对家庭的创伤)。可见从公益广告中可看出中国文化依然强调集体主义,即做事以集体的共同利益为上,说话做事顾忌集体中他人的想法,不愿意伤害集体的利益。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个体,常常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维护个人的权力,尊重他人的利益,集体意识相对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所以,从中西方个人/集体主义维度看,目前文化差异趋势还是比较明显。

(二)中西方权力距离维度差别

中西方在权力距离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可从艾滋病公益广告看出。中国的预防艾滋病广告大多是名人代言,如看各演员濮存昕、蒋雯丽、成龙等均有宣传预防艾滋病。中国公益广告用影视音明星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来影响人们的言行思维,这表明公众比较在意他们的影响力,若换成普通人来发表言论,在公众心中的力度便大打折扣。这说明利距离系数还是比较大。而在美国的公益广告中,预防艾滋病广告中明星或名人的代言较少,广告常聚焦在普通艾滋病人的个人生活细节上(如安全措施下个人的幸福生活等)。可见人们的权力距离相对小,不会因为非名人,效应就变小。对比可见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人们的权利距离相对较西方大,人们对社会中的等级制度较西方容忍度较高。现代的中国追求平等,但文化中的传统依然保留着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生活中,中国人们观念中还是比较重视权力、资历、年龄、影响力等。经过分析,中西方权力距离维度存在较大差异。

(三)中西方不确定规避维度差别

Hofstede在四维度理论中指出,中国的不确定规避维度相对较高,人们对于不明了或难于启齿的事情常常避开;但是西方人不确定规避维度系数较低,他们对不确定因素的表达相对比较直接。

笔者从公益广告着手,例如在禁烟广告中,烟草商和禁烟无疑是相互矛盾的两方,但西方禁烟广告中有很多从烟草商的角度拍摄的,以烟草商的内心直白(希望人们不要戒烟,鼓励人们吸烟,鼓吹吸烟对身体无害,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向人们警示,让人们从中认识到烟草商在利益驱动下蛊惑人心,从而达到警告的目的。但中国公益广告不会裸地展示烟草商人的利益驱动,而是以正义的角色宣传禁烟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禁烟广告中,中国文化强调从预防教育,正面教育民众不要吸烟,这正是由于高的不确定规避维度系数高,希望在行动之前用准则指导人们言行,以规避不确定后果。而西方文化强调冒险直接,很多广告从吸烟的悲惨后果出发,比如吸烟后低下或生命垂危,这符合西方人的冒险意识,在不规避不确定因素的文化意识下,人们对严重的后果进行展示以警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直接指出别人(烟草商)的错误,伤害别人利益的言语属于不确定因素,应规避。再如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广告中,西方与中国公益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性预防的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性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话题,属于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中国的艾滋病预防广告语言比较委婉,比如成龙用武打片来做隐喻,暗指生活中要做好保护措施。但西方的相关广告直接地表现艾滋病人在防护措施下可以享受生活。

(四)中西方男性/女性维度差别

中西方男女性社会地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中西方文明社会都在呼吁男女应当有平等的权力与社会地位,但实际情况仍有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男女性别差异,所以受此影响,中国民众强调男女的不同社会角色。尽管现在很多女性与男性一样工作与学习,但很多中国人还是认为中国男性角色为赚钱养家,而女性应对家庭的生活琐事负责。所以中国是男性主义的社会,公益广告中男女的身份也非常符合其社会赋予的角色。比如某环保广告中有一个眼睛有问题的女儿睁开双眼抱向妈妈,却看到天空中的空气污染,中国文化的社会赋予妈妈的角色为照顾家庭,关爱儿女,所以女儿扑向妈妈的场景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温馨。 再如关于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有一个场景为一个和蔼的老奶奶买菜过程中与小贩谈话。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赋予了她们家庭主妇的形象。但西方女性角色不会这样固定,女性和男性一样比较独立,例如某禁烟广告中,为了强调吸烟对男士有害,场景中某男正吸烟,某女士被其吸引慢慢走近,谁知快接近时,男性的那只烟突然无力地弯曲(意指弱),女士傲然将其甩到一边还有某女孩将吸烟男性引诱至酒吧外边,然后突然将其关至门外,让其在外边吸烟。可见西方女性表现为很独立而且行为大胆前卫,倡导与男性平等。不会把女性固定在一个角色(如家庭主妇),中国女性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与工作赋予了女性新的身份,但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还是顺从、温柔、体贴、贤惠。

三、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文化相似表现

人类认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域、历史、发展等因素,会有相异的文化价值观表现,但认知中的相似内容也会让中西方文化有相似的表现。正因如此,各不同文化间才能有共鸣进而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地做到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公益广告主题相似

在公益广告中,我们能看到主题相似的一面。比如中西方都比较关爱儿童的生命与教育。澳大利亚某社会和谐公益广告以“孩子做个榜样”为主题,从儿童模仿父母的处事态度为视角进行教育,视频中父亲骂人,儿童也跟着骂;母亲吸烟,女儿也跟着吸烟;父亲打宠物,儿子也效仿;父亲打母亲,儿子在一边也挥拳等等,最后以“chinlren see, children do. Make your influence positive”结尾。中国有则公益广告表现为妈妈给奶奶洗脚,而宝宝照样子给妈妈洗脚的场景。尽管一个从反面警示,另一个从正面引导,却都表现出父辈对下一代的影响,为了下一展,呼吁为人父母端正行为。这两则广告都以关注下一代为主题渗透了一样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关于关心残疾人的广告中,有一个场景为一个男孩对一个残疾朋友的照顾(和残疾朋友一起吃饼干,在海边玩耍,在家给他按摩),还有一个场景为残疾人对正常人帮助;而在中国关于残疾人公益广告中,除了残疾人的自立自强外,也有很多为陌生人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的场面。中西方都呼吁人们能以正常人的心态对待残疾人,让他们的心底不会感到被社会所冷落。因此看出,中西方虽然有很多价值观和文化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温情是一样的。人们对儿童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尽管表现形式不同,真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中西公益广告氛围相似

中西方公益广告不论主题与表现手法如何,大体有三种氛围:严肃氛围;搞笑氛围;和温情氛围。比如西方某呼吁人们禁止吸烟的广告,通体只有不同群体人们的一句语言表达,即"no smoking”,以黑色为背景,内容简单,表情严肃,效果透彻人心。而中国禁烟广告有一则也是以黑色为背景,没有一句语言表达,视频中(1)爸爸吸烟,烟圈图形变为塑料袋,捆住了在一边的妈妈和女儿;(2)某男吸烟,烟圈变成手枪打死了他;(3)某女吸烟,烟圈变为了绳子勒住了她。三个场景没一句话,但内容严肃,震慑人心。

西方搞笑公益广告比比皆是,比如某禁烟广告,一群人吸烟,某男正要加入其中,却发现那群人一下子从楼上摔下去了。再如上文出现过的关于吸烟导致性无能的广告,夸张的手法逗笑观众,却也能警示大家。中国公益广告电视中很少有搞笑广告,但是在网络上能看到很多青年人自拍的搞笑公益广告,比如校园广告中的禁烟,学生们拿着饭盆脸盆等砸向吸烟的男生,表现手法夸张,体现了校园学生调皮玩闹的年龄特点。温情公益广告在中西方共存,如西方帮助残疾人朋友的广告,关于关心残疾人停车位(把车停在了残障人士车位的周围,导致残障人士无法开门)的广告等,都是感动人心的。中国公益广告中,也有很多动人篇。比如关于“打包篇”的孝道广告,儿子嫌父亲把饺子往兜里揣丢人,但是父亲却说这是给儿子留的。这广告以宣传子女要关心父母为主题,却使很多人潸然泪下。再如某广告,女儿外出打工,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和病重的母亲,父亲还给女儿说谎,怕女儿担心。这也是以关心父母为主题,以动人为氛围,感染了大家。从分析中可见,中西方公益广告在氛围上基本相似。

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价值历来被二元化所分割,诚然,不同的历史与政治等因素造就了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社会生活的公益广告上也有所反映。“地球村”使得各国交际频繁,相互间文化也在影响与渗透,但从中西公益广告中可见,在信息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西文化差异依旧普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相似性与现代国家间交流的便利,中西方也存在其文化与认知相通之处,这都表现在广告主题和广告氛围中。在异同共存是如今中西文化的特点,所以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合理认识中西方的文化异同,才能促成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0.

[2] Ting 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A face-negotiation theory[M]. In Y.Y.Kim&W. Gudyku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bury Park, CA: Sage,1988.

第8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12-02

1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输入和吸收,没有输出和传承,会严重影响在跨文化中的双向交流,也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和价值。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将会日趋重要,中国文化也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作为英语的主要使用者,我们的大学生要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 作为语言这个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教词汇是教文化的第一步。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通常会由其词汇体现出来。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两种语言所承载的含义也各有不同。每个词除了有字面意识,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该词所隐含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因此,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中。融入了文化教学,才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完整。

文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一般而言英语与汉语词汇的语义差别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词。(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差别可能很大。

3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较低。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即使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记住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甚至更多的词汇,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依然较差。一方面,教师对词汇讲解缺乏实践环节,缺乏语境让学生体验和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领域的理论修养不够,对于词汇知识的讲解没有深入,对于词汇的文化内涵提及较少。平洪、张国杨(2000)说:“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学生未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会经常犯交际错误。“(邓炎昌、刘润清,2003)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确切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意义,即文化的含义。

4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所反映的含义在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彩等方面都有不同,英语词汇教学应融文化知识于文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4.1文化背景导入法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的英语表达却无法或很难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这除了他们的汉语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有欠缺之外,与教师无意识培养学生在常用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上必要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科学的词汇教学法,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比如在学习新视野第三册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的时候,第1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But the buffalo nickel,… honored a pair of connected tragedies from the settlement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这里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做以简单回顾和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西进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介绍美国文化象征传授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的同时,可以适当导入中国文化象征。例如如何用英语词汇表达儒家文化、京剧、中医、四大发明、书法、武术、剪纸、火锅、兵马俑、四大名著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有研究指出:“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内涵”上(钟华等,2001:23)。

4.2对比分析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用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习俗在词汇表达上的差异,比如讲中西文化中表达称呼、问候、感谢、赞美、关心、送礼、宴请、招待方式与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时最好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然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风俗与习惯。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讲的是美国人对于时间的态度,虽然文中出现了多处习语表达方式上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但却反映了中美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课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 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 you are falling behind. 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they cannot be replaced.”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解释一下stand still, move ahead, fall behind, run out of , hourglass的意思,并引导他们联想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成语和句子:学如逆海行舟,不进则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似箭、光阴荏苒、日月如梭(Time Flies)。

4.3课外阅读与多媒体导入法

词汇文化的学习要建立在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词汇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感受文化差异。比如了解和掌握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量接触其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和变化。我们提倡学生阅读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书籍。通过阅读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这既能增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电影,音乐,网络都是学生了解感受中西方文化的最佳途径。

3 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具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词汇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语境导入文化,并适度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实现英语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 theory”, in R. Huxley and E. Ingram (eds)[J].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s and Method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第9篇: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跨文化语境教学 重要性

引言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环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机会很少,因此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习是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共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必须明确高中英语教学中国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1.1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任何一门语言教学都是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统一,在我国英语教育中也是一样,英语教学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传递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成绩的提高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这样虽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非常有利,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各种英语语法和词汇,但是语言能力却比较弱,很难在合适的场合适当表达英语,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1]。从英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提高英语成绩,熟悉掌握各种英语词汇和语法,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将英语语言的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从以往的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差,很多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跨文化语境教学,就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英语交际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在跨文化语境教学中,教师会将中西方文化详细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特点的不同等,掌握英语的语用环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每一种语言背后都蕴含丰富的文化,而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不一样,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行为等与我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英语这一门语言,可以感受到蕴含在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尤其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2]。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独特的特点,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异同点,正确看待不通过的文化,理性分析各个国家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并且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从而有效避免崇洋的现象。

1.4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跨文化语境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还是一种文化思想和理念。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是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并且,在教学文化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生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进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识查找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知识总结能力等大大提高,还使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2.高中英语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措施

在实际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文化语境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国外语境文化中句式和词汇的对比进行教学,例如英文中问路、打招呼和表示感谢等表达内容,教师可以将相似的用语放置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外相同含义的句子或者词语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进行讲解。例如,同样是形容人很强壮,中文使用“力大如牛”形容,英文中使用“asstrongashorse”表现,由此可见,牛和马虽然是不同的动物,但是语言功能和内涵是一致的[3]。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美剧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观看美剧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对待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英语教学汇总进行跨文化语境教学,实现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统一,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灵燕.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问题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8):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