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移动通信设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设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通信设施

第1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词】公用移动通信基站 共建共享 城乡规划

1 引言

如今,中国的移动通信全面跨入了3G时代,合理、经济地建设3G网络已成为通信行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是3G网络发展的基础,是保障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脱节现象,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未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导致目前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2 基站建设的特点

(1)基站数量多、密度大

移动通信基站属于通信接入设施,具有体量小、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在密集市区,话务量大,通信基站平均站距为500米左右,局部地区仅300米左右。此外,3G网络除了传输2G的模拟语音信号外,最主要的是传输互联网数字信号,对带宽要求较高,相对通信距离受限,加之3G基站本身功率不高,要达到与2G同样的效果,3G基站布点密度就要明显高于2G基站。

(2)天线架设要求高

无线信号传输受地理环境和建设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天线架设的高度、位置、角度等都必须符合要求。

(3)以宏基站为主

无线网络原则上不作分层覆盖,主要采用宏蜂窝基站设置,达到3G覆盖区内室外良好覆盖。大型建筑内部、地下室及电梯内,则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达到室内覆盖要求。

3 基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管理,各运营商在建设基站等通信设施时未完全遵循共享共建原则,为抢占市场,大规模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投资以及空间资源的浪费。

(2)审批困难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缺乏相关规划规范指导,也未纳入到城乡规划体系之中;同时,在城乡规划相关管理文件中也缺乏对基站规划管理的明确条文,导致规划管理部门在基站审批时,缺乏相关依据支撑,审批非常困难。

(3)选址困难

随着手机迅速普及,以及视频数据等新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G业务的大规模推广,基站建设密度大幅增加。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珍贵,站址资源愈加稀少,基站选址与土地资源日益珍贵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4)建设困难

不少居民对基站辐射强度、范围及影响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基站建设常常遭到当地居民的投诉和反对,居民抵制、阻挠基站建设的事件时有发生。

(5)建设影响环境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移动通信基站数量越来越多,天线架设五花八门,楼顶、女儿墙、铁架和铁塔等上面都竖起了众多天线,与周围建筑严重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景观。

(6)建设影响周边土地开发价值

在某地块内建设通信基站,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直接影响了该地块以及周边地块的土地开发价值。

4 对策研究

随着3G业务的大规模推广,大量的3G基站建设面临着规范选址、土地审批、共建共享、与城市环境和谐一致等问题。因此,需尽快研究相关对策,保障通信基站与城市和谐共建,保障通信行业的顺利发展。

(1)尽快出台《无线通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无线通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是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规划编制和审批的依据,是规范基站规划、选址、建设的根本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该技术管理规定,使通信基站规划、审批、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编制《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

移动通信基站等同于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其选址和建设应纳入城市规划,并应符合《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规划的要求。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市尚未编制移动通信基站相关规划,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未能很好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是:根据相关城市规划、规划区话务量特点、各通信运营商在规划区内的无线覆盖目标,确定规划区内移动通信基站的平均站距、基站数量,对基站进行合理布局,并落实各基站站址,对移动通信基站的规划做到定量和定位,切实有效地指导下一阶段移动通信基站的设计和建设。

根据该专项规划内基站规划情况,将通信基站纳入土地出让条件中,将通信基站建设由事后配套变为事前参与,确保基站的有序建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技术暂行规定》(YD 5191-2009),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均为多家运营商共同建设,并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尽量满足不同运营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城市通信基础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3)根据规划成果进行审批

在审批环节上,政府部门在相关区域与建筑物的规划审批以及建设和验收时,根据上述专项规划成果,将基站资源作为基础条件来控制,确保预留好基站建设空间。

(4)加强后续管理

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基站设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基站设置审批的程序、相关部门的职责等,加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

(5)加大宣传力度,为基站建设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相关管理部门和通信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各界宣传无线电常识、电磁辐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走出对电磁辐射的认识误区,消除恐慌心理,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

5 结束语

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和管理对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尽快出台《无线通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编制好《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并纳入到城乡规划体系之中,使通信基站规划、审批、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基站后续管理,保障通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促进无线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毅,朱靓慧,孙炼. 纳入城市规划、规范移动通信基站建设[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01).

第2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词】 通信基站 电磁辐射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手机基站、电视塔、广播站、雷达、卫星通信等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大部分电磁波都是有用发射,所以环境中电磁能量密度增大,频谱增密,电磁辐射的活动也在迅速增加。环境中产生电场、磁场、电磁场的设施大致可分为五类,无线通信发射系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移动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其危害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和关心。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现状

青岛市现有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通讯基站6000余座,设备工作频段一般在900~1800MHz,其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全天工作,虽然使用定向天线,但由于信号覆盖率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三个定向天线组合使用,单个基站输出功率相对不大,平均输出功率只有37.1W,但由于基站数量大,移动通讯基站设备总输出功率占全市以信号发射为主的设施总输出功率的32.4%,居第二位,而且相当一部分基站建在居民区等敏感位置,带来的环境投诉问题相对多。

目前我们对青岛市的移动通讯基站监测数量达到800余座,根据评价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电场强度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12V/m[1],未出现超标现象;日常管理中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对单个移动通讯基站项目的要求电场强度限制在GB8702-88中规定的限值的1/[2],即5.4V/m。

监测时根据每个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周围环境的状况的特点、敏感程度等,结合现场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点位进行测量,力求测出对环境影响的辐射水平的最高值,监测方法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的要求进行,在基站天线主瓣方向(全向天线按3个方向)布设监测点位,取地面上1.7m的高度进行监测。

通过基站监测结果显示仅在发射天线近距离处(楼顶平台靠近发射天线5米内)且正对发射天线方向时,偶尔有超标现象,且超标率不到0.5%,并对监测数据超过5.4V/m的基站都要求进行了整改,整改后全部达标。

2 对策建议

针对通信基站中的问题,通过环保管理部门、监测部门和拥有电磁辐射设备的单位的共同努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我们的电磁辐射环境。

2.1 严格移动通讯基站的环评审批及“三同时”制度

从源头抓起,对移动通讯基站的建设严格进行审批和要求,执行“三同时”与环评制度,在环境敏感区域中或目标附近不准建设大规模的移动通讯基站;通讯基站建成后,严格进行验收,加强验收监测中设备近场、远场辐射强度的监测[3],同时加强对电磁辐射污染源的日常监测及监理工作。

2.2 加强移动通讯基站监测能力及数据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监测能力,购置先进的电磁辐射分析仪,同时建议配备移动式电磁辐射监测站,配置射频和工频电磁辐射监测设备;针对基站电磁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说清通讯基站电磁辐射的污染状况,找出污染的特点、规律并提出对策,为管理部门提供依据。

2.3 合理配置科学规划

结合城市规划,根据各功能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不同要求,做出青岛市的电磁辐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各类不同的电磁辐射发射设备的合理布局,即要防止其对居民区的污染和不同设备间的相互干扰,又考虑其今后的发展空间。对敏感区域要限制发射设备的发射功率,杜绝超标发射。针对不同设备,选择适宜的屏蔽防护设施。

2.4 建立相应的地方管理办法

积极贯彻国家环保总局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并根据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电磁辐射管理工作条例。同时加强与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城市规划等部门联系、协调工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将电磁辐射的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2.5 加强宣传教育

目前,社会上对电磁辐射污染环境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对电磁辐射的知识了解不多,并且拥有电磁辐射设备的单位中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对加强预防电磁辐射的意识也不强,对电磁辐射的污染了解甚少,缺乏足够的重视。

3 结语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电磁辐射环境的日益重视,通过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及通信手段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有效地推广和使用,可大大减轻城市内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问题,为保障社会群众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起到积极促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1988.

第3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1 移动移动通信信道模拟器研制背景

移动通信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通信方式,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移动台所处区域地形复杂,加上移动台本身的运动,使接收到的信号其包络和相位随机变化。

为了评价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需要在实际通信环境中进行反复实验,这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在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各种信道模拟器。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信号频率为7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18m的移动通信信道的模拟器。该模拟器可以模拟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如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多径传播、电池传播路径损耗、多普勒频移等。

2 移动通信信道模拟器的研制依据

2.1 瑞利衰落

陆地移动通信由于受地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衰落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但在移动通信信道模拟器模拟的众多信道参数中,呈频率选择性的瑞利衰落占主要地位。即实现信号包络的瑞利分布和相位的均匀分布是信道模拟的核心。

2.1.1 实现瑞利衰落的数学原理

设一个随机过程ξ(t)可以表示为:

式(1)中ξc(t)与ξs(t)分别为ξ(t)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

可以证明: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同相分量ξc(t) 和正交分量ξs(t)同样是平稳高斯过程,且均值都为零,方差也相同。另外,在同一时刻得到的ξc(t)与ξs(t)是不相关或统计独立。还可以证明: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σ2ξ的平稳高斯窄带过程,其包络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其相位的一维分布服从均匀分布,并且就一维分布而言,两者是统计独立的。

综上所述,一个均值为零的平稳高斯窄带过程,其包络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其相位服从均匀分布,且两者是统计独立的。同时,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也可由两个同为平稳高斯过程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合成。

2.1.2 单径瑞利衰落

设单径衰落信道输入为:

式(2)中A(t)和θ(t)分别为频率ωc的载波信号的实际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用X(t)和Y(t)两个相互独立而分布相同的高斯随机变量调制,输出信号So(t)可以表示为:

于是随机包络R(t)是瑞利分布,随机相位φ(t)在0~2л范围内均匀分布。

由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对输入信号进行正交调制,即为单径无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模拟,可实现输入信号的振幅和相位按要求随机干扰,从而实现(3)式所示的数学模型。

2.1.3 多径瑞利衰落

为了简化分析,设输入为一单频正弦信号

经多径传输,输出为:

式(7)中:αi为幅主加权系数,τi是时延,φi是随机相位,N是径数。

在仅有二径的情况下,输出幅度为:

即二径存在时延差,τ≠0,合成信号场强随频率ω变化。在实际移动通信信道中,由于多径传输,各径时延不同,相对时延差也就不同,从而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

2.2 多径传播

2.2.1 多径传播径数选择

在移动通信中,存在两个以上的散射体时,接收信号必存在频率选择性衰落。本模拟器使用三径,即能产生三路互相独立的衰落,以便较真实地模拟实际通信环境。

2.2.2 多径传播时延值的确定

典型的实测多径时延最大值为20μs[1],国内测试结果为15μs,而均方根时延在10μs左右[1,2,3]。本方案采用多种延时灵活选择以便接受实际信道的均方根时延。总延时最小为0.2μs,最大为10.2μs,且包含一直达通路(延时为0)。

2.3 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确定

目前人们对陆地移动通信传播路径损耗预测一般都使用奥村经验模型。但是奥村模型适用范围为:频率100MHz~1500MHz,基站天线高度30m~200m,移动台天线高度1m~10m,传输距离1km~20km。而研制的模拟器所针对信号频率为7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18m。这与奥村模型适用范围不符,故该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本方案。

美籍华裔通信专家李建业先生提出了电波传播预测的Lee模型。该模型不对基站天线高度作具体限制,其思路是先求得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损耗,再求得具体地点点到点之间的传输损耗。

由于本模拟器模拟的是一般环境下的典型路径损耗,不需精确模拟特定到某地区的点到点传输。所以Lee模型的区-区电波损耗计算适用于模拟方案,不需再作误差修正。

用Lee模型计算传播损耗需预先知道各环境下传播距离1英里(或1km)处的确定损耗值。而模拟器模拟的是一般环境,不必一一实地测量,故先用奥村模型计算一般环境下传达室播距离1km处的典型值,再转换运用于Lee模型中。也就是说,所研制的模拟器综合运用奥村模型和Lee模型计算电波传播损耗。

具体传播损耗量如表1所示。

表1 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

传播距离1km8km15km25km传播损耗直线路径69dB87dB91dB93dB城市环境98dB134dB145dB154dB准郊区环境91dB127dB138dB147dB开阔地环境75dB111dB122dB131dB2.4 多普勒频移

在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fd=v/λ (9)

式(9)中v是移动台速度,λ为信号的波长。对于一个信道路径在方位上均匀分布的实际信道而言,射频率谱的形状为:

式(10)中ωd是移动台运动产生的最大多普勒频移对应的角频率,即:

为了产生这个频谱,用来调制的高斯噪声必须有低通频谱,如式(12)所示:

3 信道模拟器的实现方法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本移动通信信道模拟器的主要功能是瑞利衰落、多径传播、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多普勒频移等。

3.1 瑞利衰落的实现方法

根据式(1)可知,瑞利衰落的实现方法是将输入信号用两种不相关的低频高斯噪声正交调制模拟包络呈瑞利分布、相位呈均匀分布的瑞利衰落,输出信号的功能谱由低频高斯噪声的频谱决定。多径瑞利衰落可以由单径瑞利衰落经延时后合成。

3.1.1 低频高斯噪声的产生

由式(10)确定的带通高斯过程频谱如图1所示。

对应的低通高斯过程频谱如图2所示。

    考虑到式(12)表示的滤波器频响不是有理分式,无法直接构造,只能采用数字逼近的方法。由参考文献[2]可知,所需滤波器的频响应为:

H(s)=1/[(0.897s 2+0.31s+1)(0.897s 2+0.31s+1)(0.31s+1)]

图3显示了H(s)的频响与理想滤波器的频响区别。

将上述模拟滤波器进行交换,得到对应的FIR滤波器抽头系数。

使用MATLAB软件生成高斯白噪声,将这个白噪声输入上面FIR滤波器,滤波器输出即为所需要的窄带高斯过程。

将该窄带高斯过程输出置DA,经平没滤波、放大、阻抗匹配,输入下一级处理。

3.1.2 正交调制的实现

实现正交调制的方法有多种,本移动信道模拟器实现正交调制方法采Mini公司的I/Q调制器。其结构如图4所示。

3.2 多径传播的实现

为了实现对多径传播的模拟,采用了Mini公司的功率分配器(简称功分器),将输入信号进行分路。首先对输入信号进行二路功率分配:一路模拟直达通道;另一路再进行三路功率分配,经这不同延时及窄带高斯正交调制,再进行功率合成,输出信号模拟多径传播。

在本信道模拟器中,传播路径的选择、延时选择通过控制模拟开关进行。

3.3 模拟路径损耗的实现

为了模拟传播的路径损耗,本信道模拟器选用固定衰减器与数控衰减器进行组合控制实现。实现衰减量控制的依据是表1。

3.5 多普勒频移的实现方法

由3.1的结论可知,多普勒频移可以通过控制窄带高斯过程的频谱实现。在本模拟器中,通过改变窄带高斯过程的DA转换速率可以实现对窄带高斯过程的频谱控制,从而实现多普勒频移的模拟。

3.6 系统控制及人机界面的实现

系统控制采用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实现对数据控衰减器、模拟开关等的控制,通过对键盘、液晶习实现良好的人机界面。

4 结论

4.1 总体介绍

本信道模拟器的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

    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一路作为直达支路;另一路经延时后,又被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用I/Q调制器调制上两路相经独立的低频高斯噪声,其输出的信号包络呈瑞利分布,相位呈均匀分布,由此实现了单径无频率选择性的瑞利衰落;另一路送到下一个延时单元,重要上述过程。各种I/Q调制器输出在合路器相加,其输出信号幅度包络呈瑞利分布,相位呈均匀分布。加上最初的直达信号,还可模拟莱斯信道。模拟实际路径损耗通过控制数控衰减器实现。在直达和延时路径中,分别叠加上可调白噪声,以实现输出信噪比可调。

4.2 功能指标

4.3 主要指标测试方法说明

4.3.1 瑞利衰落测试方法

用TEKTRONIX示波器TDS3052观察模拟器输出波形,如图6所示,可见其包络呈瑞利分布。

    4.3.2 衰落波形相位分布测试方法

用Lecroy公司的LC584A示波器测试李沙育图形,图7为该存储示波器积累10s光点扫描的图像。该图用两路相互正交的低频高斯噪声分别控制示波器水平和垂直偏转得到。因为噪声的偏转控制呈90°相对取向,所形成的显示图与此模拟器输出的瑞利衰落信号的随机可变向量的极坐标是等效的。图7中关于原点的任意固定半径圆弧上,光点强度的均匀性表明相位是均匀分布的。

第4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2+1”工学模式是将高职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学习,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等社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第二个阶段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际工作,此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强化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基地的意义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找准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点,在校内建设了一个集生产、科研、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验基地,运用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了实验基地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为提高本专业办学活力、办学效益、办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为提高我院社会吸引力、影响力和服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索如何创建创新型实验基地

3.1创建具有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验基地

根据专业生产需求,整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等内容与资源,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2创建以“模拟”教学产品的校内实验基地

“模拟”教学产品是指通过对材质、内容、对象等替代、缩小或放大比例、简化或添加功能等模拟仿真的教学产品。以通信实训平台为纽带,模拟传输、交换、接入、无线移动、电源等子系统的实施,使其成为具有相对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情景,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3校企合作的生产性校外实验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中引进相关企业的项目和文化,在校进行“理论”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在校外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达到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生产性实验基地的目标。

3.4实验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

第5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词: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新型车库;停车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9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发展也在迅猛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3.2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人。但是在随着汽车持有率快速上升的同时,我国汽车的停车位却没有随之改变,汽车数量的高速增长和停车位的止步不前之间矛盾凸显,以此带来违章停车、停车位难求等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商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场所,停车位难求的问题非常明显。纵观当下,马路边的停车位、地下停车位、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已然不能解决当前停车难的问题。因此停车场向空间发展,运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使其在一样的停车地上能够停放更多的汽车,有效地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根据当前形势来看,国家将大力扶持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和城市立体停车场的发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政策来解决停车难问题。

1 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具备很多优点,它比其他类型的立体停车库的空间更加的紧凑,而且层高也很小,这样一来,就能够使车库的空间得到很好的利用。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建立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是最好的选择。在一个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之中,包括了领先的机械、电子、磁控、光学技术以及液压领域的领先技术,这种停车库集机、光、电与自动控制为一体,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城市中存在的大型自动化停车的这一个难题。但是,目前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在我国的应用却并不广泛,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非常的小,仅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现在这种不甚乐观的状况呢?据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目前现有的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的存取车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要在最远的车位取车,那么整个过程大概要花费两分钟的时间,这比在从普通停车库取车所花的时间要长很多,而且如果遇到了取车的高峰期,那么取车时间会变得更久,依次取车的话,到第20辆车大概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的时间,从整体上来说,目前的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的实用性是比较差的,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其市场应用率,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

2 高效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的设计

2.1 车辆存取方式设计

在通常情况下,现有的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所采用的大都是单向存取的工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只能在升降装置的旁边设置停车位,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同时取出位于同一区域的车辆,就只能够一台一台的取,如果台车横向移动距离比较的长,那么取车的效率就会更加的低下。

本设计突破了传统单向存取车方式的限制,创新使用了2台升降机双提升装置,将2台升降机分别设置在停车位的两侧,再通过PLC控制系统将存取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计算出最优路径,尽可能的缩短等待的时间,以此来实现存取车效率上的质的提高。

2.2 搬运台车设置

在传统的设计当中,搬运台车与升降机这二者是紧密的连在一起的,如果搬运台车正在投入使用,那么这时候升降机就要在原地等待,如此一来,效率自然比较的低。而在本设计当中,升降机和搬运台车这二者是分离的,在车库的每一层都设置了搬运台车,并且结合了先进的自驱动装置,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实现在车库里让很多台彼此独立的搬运台车在同一时间投入使用,和双提升装置相互配合,这样就能够科学的提高存取车的效率。

2.3 载车台变向回转装置

以当前我国采取的立体车库,车辆往返库的方案计划来看,大概有以下两种:分别是不设置汽车变向转盘与设置汽车变向回转装置。在汽车进出车库时,对于不设置汽车变向回转装置的立体车库来说,一般会实行从一个方向的入口进,从另外一个方向的出口出车的方法,也可以是从这个方向进从这个方向倒着出来的方法,但是从现实经验看来,这个方法不但不人性化,而且占地的效益也不好;对于设置汽车变向回转装置的立体车库来说,当汽车开进车库,然后停置于载车板上时,可以通过变向回转装置把汽车进行180°掉头,凭借这样,可以在取车的时候正向开出车库,以此来展现车库的优越性,人性化的照顾。除此之外,对于不设置汽车变向回转装置的立体车库来说,当变向转盘和汽车变向回转装置面临与升降机分离的时候,就不可能实现双向多通道出车的情况。本项目为解决此问题,运用内置回转台,将汽车变向回转装置安置于升降机上,使其融为一体。通过回转装置随升降机工作,以此在不更改设计的前提下,达到双向多通道出车,对进出方向任意设置。为保障能够成功的存取车辆与在取车时能够让车头朝前,运用回转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回转装置的旋转也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运转,具体的汽车变向回转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

2.4 升降机传动装置的设置

升降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是整个平面移动式立体停车库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影响着车库的运行安全。目前,我国立体车库现有的升降传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曳引传动,二是强制性驱动,其中强制性驱动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即链条提升式和卷扬式(钢丝绳)。在选择提升形式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其安全性,当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还要充分考虑其经济与实用性。经过一系列的科学认证,本设计选用的是电动机驱动链条的提升方式,且采用的是高标准、高强度的双排链条,安全系数超过7级。

2.5 升降机的精准定位系统与锁紧系统

升降机在上升和下落时,主要是通过激光定位来确定准确位置,将激光定位仪安置在升降机的最下端,两者之间再将反射板安装,客户如需存取车时,升降机会自动上升到激光定位的特定位置上。为了保险起见,当升降机到达了激光定位仪指定的平层后,建议设置一个锁紧机构。本项目运用定位电机、连杆、锥形定位销等锥形销定位锁紧机构,保障其正常运作。被安置在升降机的顶框上的锥形定位锁紧机构,理论上应该和升降机一起工作。在升降机成功抵达预定高度平层后,锥形定位销在定位电机的驱动下可以向外伸出一段距离,以便插入框架上相应的锥形固定座,以此来锁紧升降机。

2.6 车辆存取交换装置方案设计

平面移动式立体车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利用机械装置来完成车辆在提升装置与搬运台车之间转换或者是车辆在搬运台车与泊车位之间转换。为了能够更好加快车库的存取车速度,同时更好的控制车库的建造成本,本项目运用的是非常特殊的梳齿式智能机器人来直接搬运车辆,这样一来,就能够省略掉车板交换的环节。在存车的时候,车辆先是进入到车库入口提升装置的固定叉梳板之上,然后提升装置把车辆运输到相应的楼层之后,再由搬运机器人将车辆托起来,托着车辆向搬运台车移动,等搬运机器人在搬运台车上停稳以后,搬运台车就沿着轨道做水平运动,到达系统指定的停车位之后,搬运机器人向固定停车位移动,进入空泊位放下移动叉梳板,将车辆转移到泊位的固定叉梳板上,移动叉梳板收回,机器人回到搬运台车,这样就顺利的完成了一整套的存车作业。

2.7 立体车库工作时的安全设置

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车库在运行的时候随时有出现安全问题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超速与失去控制。当升降机进行提升时,倘若发生制动器失灵、曳引链打滑、减速器传动轴键及轮齿折断等一些列情r,会直接影响提升装置,使其失去控制,升降机运行速度超过极限值。2)终端发生越位。如果被升降装置所控制电路发生问题时,那么升降机一旦工作到轨道底部与顶部的时候,往往会超出安全工作的地方,引发撞底与冲顶现象。3)工作中止。当立体车库工作时,为保障车库能够安全地存放车辆,必须安置相应的安全装置,保障安全。

第6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字】移动通信;网络室内覆盖;建设;优化

一、前言

现代都市中建筑物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集,移动通信的无线电信号在其间受到阻挡而衰减,另外现代建筑多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再加上全封闭式的外装修,对无线电信号的屏蔽和衰减特别厉害,很难进行正常的通信。在一些高层建筑物的低层,基站信号通常较弱,存在部分盲区;在某些超高建筑物的高层,又没有覆盖。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完全封闭的高层建筑的中、高层,进入室内的信号非常杂乱,近处基站的信号、远处基站的信号通过直射、折射、反射、绕射等方式进入室内,信号忽强忽弱不稳定,同频、邻频干扰严重。手机在这种环境下使用,未通话时,小区重选频繁,通话过程中频繁切换,话音质量差,掉话现象严重。在城市的边缘区,基站密度小,站距大,在距基站较远的建筑物内,因建筑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移动通信用户在室内的通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限制。为解决以上室内覆盖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室内分布系统,将基站的信号通过有线方式直接引入到室内的每一个区域,再通过小型天线将基站信号发送出去,从而达到消除室内覆盖盲区,抑制干扰,为室内的移动通信用户提供一稳定、可靠的信号供其使用,使用户在室内也能享受高质量的个人通信服务。

二、TD-SCDMA容量配置方案

在TD-SCDMA系统的室内分布系统中,需要考虑室内用户的数量、业务类型以及单用户话务量,以便采用相应的设备吸收室内话务,减少宏基站负担,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降低运营商投资。室内覆盖的容量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种数据业务需求。系统建设要分区预留,分区数量主要依据容量预测结果,以上行75%/下行75%负荷。

1、人口密度和用户密度估算

由于室内分布是针对精品区域的重点覆盖与广覆盖的室外场景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业务分布方面室内分布场景的高端用户比例较高数据业务需求相对较大;用户密度方面室内分布的用户密度普遍高于70000用户/km2对应于室外密集城区的最高情况;用户渗透率室外用户渗透率在农村34密集城区之间室内分布的用户渗透率在30-50之间同样高于室外密集城区的一般情况。

2、室内分布系统话务模型

考虑到语音业务是3G的最基本业务,所以不同室内场景下的语音业务渗透率同室外一样,均设定为100%。不同场景室内语音业务的单用户话务量及话务量密度,以1000m2为基本单位。考虑到体育馆在重大比赛前和比赛休息阶段、民航机场在候机时段和航班到港时段语音话务量会出现高峰,因此其单用户话务量按室外密集一类的最高值给出相对而言,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的话务量稍低,按室外一般城区给出,而地下停车场的话务量则按照室外的交通干线给出。

三、TD-SCDMA与其他系统共用室内覆盖系统

TD-SCDMA与2G等其他系统在使用频率、编码技术等方面不同。在建网的初期为了节省成本和迅速占领市场,势必要与其他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需要对覆盖容量、质量进行统一规划,与其他的系统协调统一,其中重点要考虑与其他系统的互相干扰问题。6.1系统如何合路,目前的室内覆盖系统无源分布工作频段涵盖了800MHz、2500MHz无需再改动。增加3G在信号源部分使用双频或多频合路器对信号合路后,上行是合路对下行是分路,送到分布系统即可完成。对于大的楼宇信号在传输和分配过程中,信号低到一定程度需干线放大器对其放大,这时需双频或多频合路器把信号分开,下行是分路对于上行是合路,通过各自的放大器放大后再通过双频或多频合路器合路。6.2功率匹配问题,多系统共用一个分布系统的最大问题是功率匹配,包括信号源输出功率匹配,不同频段的信号在分布系统中传输损耗不同产生的影响,边缘覆盖场强的不同要求,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空中损耗不同而产生的影响等,需设计人员根据运营商的不同要求和各楼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1、频率和时隙规划,在频点选择上根据建筑物位置的室外信号分布环境选择合适的频点,在频谱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与室外的宏蜂窝信号不同的频点,使用N频点的系统的主载频应该尽量避开信号最强的2个相邻宏蜂窝主载频。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在设计时,对于建筑物非完全封闭的情况应采用与室外的宏蜂窝一致的时隙格式,以避免业务时隙的上下行干扰。

2、覆盖和容量的统筹考虑,一方面根据共用室内分布系统的各自情况,尽量满足覆盖和容量的要求。例如:考虑到3G在室内的链路损耗一般比GSM900大8d B12d B,所以一般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天线点,以满足3G覆盖和容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CDMA网络是自干扰系统,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泄漏容易造成对室外信号的干扰,导致室外用户选用室内信号,使软切换增多,从而影响室外的掉话率,同时过多的软切换也会浪费系统的容量。因此,要采用多天线、小功率的方法,减少室内天线的输出电平,以控制信号泄漏电平,在靠近窗户、门口等边缘区域应采用方向性较好的定向天线,以减少信号的泄漏。

第7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词:基站防雷地网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代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家通信公司的移动基站已经遍布了各个角落,特别是很多基站都处于山头、周围环境恶劣,电源线都是架空敷设,极易遭受直击雷、感应雷的侵害,而且基站内的设备都是电子设备,对过电压、电磁辐射等干扰非常敏感,因此容易造成雷击灾害。现总结通信基站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1 基站数量巨大,分布范围极广;

1.2 基站环境恶劣,交流供电复杂;

1.3 铁塔居高临下,雷击灾害频发。

通信基站雷击灾害的主要通道及防护措施

根据现代防雷技术,对于基站的防雷措施主要有: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和可靠接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防雷地网的设计及施工。

现代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地网设计及施工要求

3.1 移动基站地网的组成: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联合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3.2 基本地网面积不小于15m×20m,水平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10米,垂直接地体不少于24根(2.5米/根),若由于土质原因,则相应增加接地体数量,接地体总长度不小于60米。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原则上不应小于0.7m,城区基站接地电阻小于3欧姆,乡镇农村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若实在有困难,可适当提高阻值要求,尽量不使用降阻剂、降阻棒等成品材料。(经实践证明:地网的合理分步在防雷效果上要好于一味追求低阻值)

3.3 室内、室外接地要求

3.3.1 在机房内设置均压带,均压带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通过绝缘子与走线架隔断,均压带材料为铜材,截面不应小于3mm×30mm;走线架的两端应和均压带可靠的连接。

3.3.2 室内所有设备保护地统一接至均压带上,均压带通过4mm×40mm热镀锌扁钢通过铜铁转换与机房的地网相连。

3.3.3 室外铜排(200*60*6,8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安装在馈线孔正下方10—15公分处,通过铜铁转换与室外铜牌氧焊连接,与扁铁焊接接入地网,铜牌固定均通过绝缘子固定在墙上,机房外墙壁扁铁引上时,扁铁固定在墙壁上。

3.3.4 室内铜排

在该室内配电箱正下方离地10—15公分处引入一个小铜牌(2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

在蓄电池安装侧走线架下方,离地10—15公分处引入一个小铜牌(2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

3.4 铁塔接地:①四角落地塔四角均接入地网,落地拉线塔塔座接入地网,馈线避雷扁铁与地网直接相连,铁塔避雷针扁铁单独引一根12M扁铁远离基站地网单独做一个3M见方的避雷网(见详图);②房顶塔座接地,馈线避雷扁铁单独接地,铁塔避雷针扁铁单独引一根12M扁铁远离基站地网单独做一个3M见方的避雷网(见详图)

3.5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3.6 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如下:

角钢不应小于50×50×5(mm)

扁钢不应小于40×4(mm)

接地极长度宜为1.5-2.5m,垂直接地极间距为其自身长度的1.2-1.5倍。

3.7接地地网所有焊接点,均应进行防腐处理。接地端与地网连接必须经过铜铁过渡处理。

3.8 室外走线架接地:通过引上扁铁单独接入地网

3.9 机房四角引下钢筋接地:机房四角如预留引下钢筋,则就近与地网连接。

3.10市电铠装电缆引入

3.10.1 铠装电缆地埋长度必须达到50米。

3.10.2 进入基站的低压电力线采用铠装层的电力电缆埋地引入机房,地埋电缆离地面距离不小于0.6m,铠装电缆地埋长度必须达到50米。当变压器或电力线路终端杆离机房较近时,可在机房门前空地挖圆形状的地沟,沟的深度为0.6m,其直径按实际情况尽可能大,再把电缆沿沟埋设多圈,每圈之间填一层土。

3.10.3 电缆金属铠装层或钢管在两端就近接地 ,地埋电力铠装电缆两端(终端杆电力引下、机房电力引入)应用钢管进行保护,并用报箍做好固定,同时铠装电缆两端屏蔽层(屏蔽层表面油漆应打磨掉)需做接地处理,接地铜线不小于162,与地网连接点需采用铜铁转换连接。

3.10.4 机房侧:若电缆从墙上引入,则用一根2米左右钢管作保护引上并与墙面安装牢固,钢管上方应配弯头并安装牢固。若电缆从地面引入机房,则在室外用钢管套好电缆并用水泥进行包封,室内用PVC管套电缆引上至配电箱。

3.10.5 电杆侧:用一根3米以上钢管作保护引上并通过抱箍把钢管固定在电杆上,电缆引上后应做好流水弯,在横担与电杆相交处环绕二周,电缆开口朝下内缆向上与电力电缆缠绕并牢靠相接。如条件允许屏蔽层接地接入基站地网,如条件不允许屏蔽层接地应就近布一接地点,打3---4根地桩接入大地,并用扁铁可靠连接。若市电引入为电缆,则需在终端杆加装横担进行电缆的安装、连接。

经验与不足

上述地网设计及施工标准基本上满足防直击雷与感应雷的要求,但没有考虑到某些站点的具体环境,有可能并没有足够大的施工范围或者土质达不到敷设深度,因此在范围不够大或土层不够厚的情况下,地网怎样合理设计是我们的研究方向,目前在这些方面虽有尝试但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请各位专家指正。

地网施工详图

参考文献:[1] 杨召绪,黄文高.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地网综合设计[J]. 广西气象. 2006(S2)

[2] 杨召绪. 移动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1)

[3] 姚建春,张华江,罗伟华. 气象观测场雷击事故分析与整改措施[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03)

[4] 黄正宏,郭继文. 非均匀电阻率土壤防雷接地工程技术探讨[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S1)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modern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Xu Dan

Jiangxi province Ji'an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ji’an,343000,china

第8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字: 智能设备; 网上评价; B/S; C/S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2?0047?03

0 概 述

教学评价是高等学校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校教学评价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即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完成各类教学主体的教学评价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政策的制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发展,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PC机一统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各类应用迁移到智能手机上来,这个需要教学评价系统能够完美支持移动智能设置;其次,传统的教学评价系统的参与面还不够全,突出表现在只重视理论课程的评价,对于实践性课程、顶岗实习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而实践性教学的监管又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再次,传统读报教学评价系统仅仅简单地给出统计数据,不能给出学校急需的各类统计分析报告,学校需要的统计分析报告需要学校另外整理,增加了工作量;最后,教学评价系统分散在多个主系统中,如本科教务管理系统中有教学评价模块,而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也有教学评价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不通畅,给最终各参与主体的总分汇总增加了难度。

本文在传统教学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将评价途径由传统的PC机方式拓展到兼容PC机和各类智能设备;将评价课程由理论课程扩展到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在内的全部课程;将评价成果由简单的数据统计结果拓展到自动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告,包括:教师评价得分各学期变动分析报告、同课程不同班级评价得分分析报告等;提供开放视图、DLL和Web service等方式彻底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在各系统之上提供跨业务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提高各业务系统相关数据的聚合度。

1 系统结构

系统主要由4层组成:应用服务器、网站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客户端和智能手机。其中教师、学生、督导和班主任通过内网访问网站服务器进行网上评教和评教结果查询工作;教学评价科、院系秘书和高级用户通过内网访问应用服务器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初始化等工作。系统管理员具有管理账号和分配权限的职能。各类评教数据通过网站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上,高级用户能够查询、统计各类数据,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如教师评分排名、各教学单位教学满意率报表等,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如研究生管理系统通过Web Service和开放视图的方式共享数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设计

系统模块主要包括:评教学期设置、评教指标设置、评教选项设置、普通课程评教设置、学生评教原始记录、学生评教统计分析、同行评教指标设置、同行评教选项设置、学生评教原始记录、学生评教统计分析、信息员反馈管理、学生网上评教、教师网上同行评教、教师网上查询学生请教结果、信息员网上录入反馈信息和系统维护模块(数据备份还原模块、数据库权限设置模块)等。其中,对于用户是通过PC机还是智能设备连接系统,系统通过检测用户操作系统的浏览器版本来实现。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1 评教指标和选项设置模块

学生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评教、评教指标体系需要在客户端进行录入编辑。评教指标一般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系统提供了对各层次指标体系的管理功能,特别地,通过管理界面可以设置一级指标和二级招标的关联。学生登陆后能够自动从系统数据库中读取到每门课程的打分指标。每个指标可以有多个选项可以让学生勾选,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各个选项可以配置对应的分值,某门课程学生评分结束后,能够自动形成本门课程的评教总均分,教师如果有多门课程,可以自动统计教师多门课程的总均分并能够进行排序。

2.2 学生信息员管理模块

包括学生信息员对学校各类教学管理部门及授课老师的反馈信息。学生信息员具有权限通过B/S方式对各类主体提出意见或建议,所提交的意见与建议教务处能够查询并进行回复。如果是对于老师个人所提的意见,可以进行有选择地打开每条记录的查看开关,如果查询开关打开,相应的老师就可以查看到学生对他所提的意见或建议。对于教学督导的听课情况也可以录入到反馈系统中,老师能够查看。信息员能够对教师教学、后勤工作、图书馆工作提出意见,审核通过后各部分可以查看回复。对于信息员所提的意见可以通过公共布告栏进行回复。

2.3 智能设备检测模块

JavaScript是前端开发的主要语言,通过编写JavaScript程序来判断浏览器的类型及版本。JavaScript判断浏览器类型一般有2种办法,一种是根据各种浏览器独有的属性来分辨;另一种是通过分析浏览器的userAgent属性来判断的。值判断出浏览器类型之后,还需判断浏览器版本才能处理兼容性问题,而判断浏览器的版本一般只能通过分析浏览器的userAgent知道。

2.4 数据库设计

考虑到教学评价系统涉及的主体类别较多,同时在线人数多,数据量较大的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系统涉及到如下几张物理表:学生选课表(XSXKB)、评教指标表(PJZBB)、评教选项表(PJXXB)、评教结果表(PJJGB)等。

3 系统实现

系统主要由2部分组成,管理端和网站程序。管理端程序通过Delphi开发,管理端通过连接应用服务器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为C/S结构。网站程序开发工具为VS2005,网站运行于.NET2.0环境。给出部分功能模块实现代码:

3.1 课程评教设置(C/S结构)

if application.MessageBox(′"确定要更新评教状态为“是”么?"′, ′"更改状态"′,mb_yesno+mb_iconwarning)=id_no then exit;

//询问是否开评教

rst1:=myadodb.CreateRecordset(); //创建动态数据集体

if not ClientDataSet1.Eof then //如果当前课程存在

begin

xkkh:= ClientDataSet1.FieldByName(′xkkh′).value;

//读取该课程课程号

sqlstr:=′select xkkh from xqrwb where xkkh=′+xkkh+′′;

//从教学任务表中读取该课程状态

rst1:=myadodb.ExecSQL(sqlstr,ExecSQLFlag);

//打开记录集

if not rst1.eof then //如果存在

begin

str1:=′update xqrwb set sfkpj=′是′ where xkkh=′′′+xkkh+′′′′;

//更新该课程的评教状态

tstr.Add(str1);

if myadodb.ExecSQLAT(conn,cmd1,tstr)=false then begin exit;end else showmessage (′执行成功!′);//执行命令

czrz(′该课程评教状态为是′,self.Name,0,myadodb.tstrtostr(tstr)); //写操作日志

end;

end;

3.2 学生网上评教(B/S结构)

JWGL.Model.XSPJB model = new JWGL.Model. XSPJB ();

//学生评教数据模型

model. xn = xn; //学年

model.xq = xq; //学期

model.xm = xm; //姓名

model.xkkh = xkkh; //选课课号

model.kcmc = kcmc; //课程名称

model.jszgh = jszgh; //教师工号

model.jsxm = jsxm; //教师姓名

model.pjh = pjh; //评教号

model.pjnr = pjnr; //评教内容

model.pf = pf; //评分

model.pjsj = pjsj; //评教时间

model.pjmc = pjmc; //评教名称

JWGL.BLL.XSPJB bll = new JWGL.BLL. XSPJB ();

bll.Add(model);//学生评教数据增加

myadodb.czrz("学生评教增加", this.ToString(), 0);

//系统操作日志

3.3 智能设备检测

/* 智能机浏览器版本信息: */

var browser={

versions:function(){

var u = navigator.userAgent, app = navigator.appVersion;

return { //移动终端浏览器版本信息

trident: u.indexOf(′Trident′) > -1, //IE内核

presto: u.indexOf(′Presto′) > -1, //opera内核

webKit: u.indexOf(′AppleWebKit′)>-1, //苹果、谷歌内核

gecko: u.indexOf(′Gecko′) > ?1 && u.indexOf(′KHTML′) ==-1, //火狐内核

mobile: !!u.match(/AppleWebKit.*Mobile.*/)||!!u.match(/AppleWebKit/), //是否为移动终端

ios: !!u.match(/\(i[^;]+;( U;)? CPU.+Mac OS X/), //ios终端

android: u.indexOf(′Android′)>-1 || u.indexOf(′Linux′) > -1, //android终端或者uc浏览器

iPhone: u.indexOf(′iPhone′)>-1 || u.indexOf(′Mac′) >-1,

//是否为iPhone或者QQHD浏览器

iPad: u.indexOf(′iPad′) >-1, //是否iPad

webApp: u.indexOf(′Safari′) ==-1

//是否web应该程序,没有头部与底部

};

4 结语与展望

本文给出了支持移动设备的网上评教系统详细设计步骤,提出了此类系统的一般思路。当然,一般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等几个步骤。这里只是给出了系统具体的实现方法,对于不同的用户需求,应该产生不同的需求分析报告,利用分析报告进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最后进行系统实现。下一步,打算进一步改善系统的人机界面,丰富统计分析功能,如:各类职称教师的得分情况等;引用手机、触摸屏等外部设备,提高交互性;注重安全性考虑,对外部网的数据包进行有效过滤,保证后台数据库的安全性;提高应用服务器的连接数量,提高对连接对象的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芳华.对大学生参与评教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3):61?63.

[2] 苑旭,董民辉,杨洪振.使用Visual C#.NET开发Windows应用[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3] 梁晓晖网站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凤,易松之.影响高校学生网上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及其控制[J].消费导刊,2008(2):174?176.

第9篇:移动通信设施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Android;移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

DOIDOI:10.11907/rjdk.16196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12803

0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截至2015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3.06亿。同时,以APP等为主的手机客户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手机用户中,高校师生是主要用户群体,该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往往走在信息时代的最前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致力于基于Android系统客户端的开发,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网络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都是基于PC端,但基于PC端的网络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人们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朝着不受地点、时间方向发展,高校的网络教学也应随之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零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本文主要使用Java语言并以MyEclipse平台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出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当前高校教学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管理。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传统网络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主要是基于PC端,这种网络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管理难度大。由于知识内容较多,当前很多网络教学中所用资源也较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管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日常管理中难度都较大。

(2)规范性不强。随着时展,各种计算机软件涉及的内容日益增多,网络教学软件中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加大了软件的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没有实现规范化,因此教学过程中极易出错,并且学生在搜索相关学习信息时难度也加大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课堂信息管理不易。当前的网络教学系统由于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无法有效地对课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也就无法真实有效地了解教师讲课及学生学习情况。

(4)互动交流缺乏。由于受时间和地点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

(5)无法实现课堂外的学习。在网络教学系统中,一般仅限于课堂学习,学生无法通过系统随时随地学习。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时展要求开发出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2 系统功能分析

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可在移动网络或WiFi无线网络内运行,通过安装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通信设备满足教师辅助教学、课程信息管理等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等需求。通过对移动教学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得出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满足教师对课堂信息进行存储及管理的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教师可将课堂上的相关信息如课程内容、学生表现、存在问题等进行记录,方便教师管理。

(2)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展在线学习,并通过系统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学习效率。

(3)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数据库的功能。任何系统都离不开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同时系统管理员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的功能[1]。

1.3 课程信息管理需求

在移动学习体系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新的课程。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除了满足师生教学、学习等功能外,还需要满足课程信息管理需求,对移动学习体系中相关的课程内容信息如学生信息、考勤信息、成绩信息、教学通知、教案管理等进行管理,并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教师或管理员可通过系统生成、录入、查询、删除、修改以上信息等,加强对学生课程信息的管理。具体如下:

(1)学习信息。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相关信息如姓名、学院、班级、学号、专业等录入到课程系统中,这些信息在录入时可通过导入功能实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授课,还可以在系统中录入学生学习过的相关课程、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2)考勤信息。课程信息管理中的学生考勤信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平时考勤影响到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将学生考勤信息真实地录入系统中,考勤信息一旦录入系统,不仅教师能够看到,学生也能登录自己主页看到,以便通过考勤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管。

(3)成绩信息。高校中成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系统中需要将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相关信息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记录下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学生通过成绩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4)教学通知。教学通知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如课程上课信息通知、考试通知等,教师都能在系统中出来。

(5)教案管理。教师教案相关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教师应将课程教案录入到系统中,方便教案管理。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通过上述需求分析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架构主要由移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通信这3部分组成[2]。该系统的数据层以教学数据库为主,教学数据库中包括各学院及学院师生、课程等相关内容。教师和管理员主要通过电脑终端连接互联网、接入移动学习平台服务器,其中服务器又分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学习内容服务器4种。管理员主要完成系统信息和权限分配等功能,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信息的添加、考勤、学习情况的检查、测试等教学管理功能,并且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通信则通过Internet、3G、4G或无线网络实现,学生通过在移动终端安装基于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或WiFi的方式接入移动学习服务器,最终实现知识的交互和学习。

从上述分析可知,移动学习平台的整体流程围绕3个角色进行。其中,教师和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学生、课程的设置,流程比较简单[3];学员的流程部分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客户端。整体设计流程及其与教师、管理员的关系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设计

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管理员通过手机或者PC登录到系统,实现权限管理及其它功能。其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部分功能设计如下:

(1)课程信息管理设计。教师登录到系统后点击课程信息管理,Android系统将弹出填写课程信息表的对话框。将信息填写好后,选择保存数据并传输到服务器端进行存放,具体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2)信息查询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教师登录到Android系统主界面中选择信息查询,显示查询窗口,在该窗口中输入信息并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查询数据返回到Android进行XML解析并显示数据,具体可以对学员、课程、资源等进行查询。

(3)教学资源管理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系统上,这些资源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练习资料等,方便学生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主界面中进入到授课界面点击菜单按钮,输入资源名、学习资源内容,点击确定,数据便传输到服务器上。

本移动学习平台采用C/S结构设计模式。其中,客户端(Client)用Android开发,主要完成Android环境下图形化的界面设计以及各控件的相应事件[4]。服务器端(Server)用Java开发,通过WebService来实现接口。

该移动学习平台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其中,M指业务模型,该模型表示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例如数据库记录列表等;V指用户界面视图,例如显示数据库记录等;C指控制器,例如处理数据库记录等,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存放学生成绩、学生信息、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学生考勤、课程状况、论坛、新闻等。因此在该系统中,数据库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教学信息系统中,Android端本地采用sqlite作为本地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使用Mysql,手机Android端数据都是来自于服务器端的数据,由此可见数据库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系统的重要数据信息表如下:

(1)个人信息表。该表记录用户信息,其字段有:编号、密码、账号、用户姓名、用户权限、用户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所在学院、个人相片、所在班级及备注等。其中,账号是该表的主键。

(2)课程信息表。该表记录了课程信息,其字段有:课程编号、上课教师姓名、课程名、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课程考试时间、课程学分、课程简介及备注等。其中,课程编号为课程信息表主键。

(3)成绩信息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成绩,其字段有:编号、学生编号、课程信息编号、学生得分、学生评价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成绩信息表的主键。

(4)新闻信息表。该表存放新闻信息,其字段有:记录编号、新闻标题、新闻内容、时间、新闻图片地址及备注等。

(5)学生考勤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考勤信息。该表字段有:学生编号、考勤记录编号、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勤来否、考勤说明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主键。

(6)课程资源信息表。该表存放教学课件信息,其字段有:资源编号、资源名、资源位置及备注等。

由于该教学信息系统涉及数据表多,本文只列出重要的数据表进行了分析。

3 结语

Android教学系统中的考勤功能可对学生机进行监督,为教师查询学生上课状况提供了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不依赖于传统的PC,只需要手机端登录到系统即可参与移动教学。Android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解决了教学系统移动化的难题,使得教学更加便捷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韩桂芳,陈新民,张仁贡.基于的高校教学信息平合[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7):2223.

[2] 王英杰.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