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资源则是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广大信息资源用户希望能够在浩若烟海的信息资源中通过较为快捷的方式来自动、便捷、准确、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信息资源服务开发者、运营者、提供者、使用者之间进行相互有效地协调作业,将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和信息资源聚集于一体,对不可预测的知识服务市场、复杂的知识需求及信息资源需求进行相应。云服务的出现引发了 IT 行业的一场“云革命”。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内涵进行研究。
1 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的概念
1.1 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最早在美国发展起来(1979年),而后再逐渐传播到全球的应用理论,是一种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管理理论。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针对信息内容来实施管理的过程,而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管理如信息人员、投资、技术、设施、设备等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企业在静态条件下和动态条件下的信息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以期达到3E标准,即Economical(经济)、Effective(实效)、高效(Efficient),三者互相制约、关系密切。(2)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信息处理管理和数据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管理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数据资源管理强调对数据的控制。(3)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一样,均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应该要纳入企业管理的预算中,属于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
(4)企业管理的新职能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管理,各级管理人员迫切需要获取简便快速的处理信息、有序信息、文件资料与信息激增是信息资源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
(5)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一共包括了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自动化技术管理、即物理控制四个阶段。可以用组织状态、管理方法、推动力量、基本技术、战略目标等因素进行比较。
1.2 云服务的概念
云服务是负载均衡(Load Balance)、虚拟化(Virtualization)、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等传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服务指以易扩展、按需的方式,通过网络来对所需服务进行获得。云服务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 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机理
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的重点就在于要有机地融合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且让信息资源实现较大程度的增值。在云服务环境下,将那些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空间、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知识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物理资源聚集统一在一起,形成多源信息资源。IT界许多著名厂商为了顺应信息资源云服务的发展,纷纷推出云服务,如,IBM公司推出的“蓝云”,微软公司推出的Azure云计算服务,Google公司推出的Google App engine、Google Doc等,Amazon公司推出了S3云服务和EC2 云服务,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云服务。以百度云服务为例,它能够帮助患者利用云服务来管理众多的信息资源。可实现以下一些功能:
(1)Web应用和网站托管,支持PHP,Python,Java,Node.js,并内置丰富的服务,如:MySQL、Memcache、CDN等,让用户轻松部署Web应用或网站。
(2)提供全面的LBS解决方案。
(3)提供数字媒体的转码、流化、保护、播放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4)海量数据存储。
(5)提供移动应用最需要的推送、后端支持等服务。
云服务与信息资源管理二者相互融合的真正内涵就是两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性云服务(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服务)和生产性云服务(面向用户的云服务)。
3 信息资源云服务层
信息资源云服务层主要是为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云服务。这些用户可以在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服务模式中通过终端设施来获得所需要的服务。信息资源云服务方式主要有云服务推荐、个性化服务、关键词搜索3种形式。
(1)云服务推荐: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相比,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有着较大的区别,根据核心技术层中信息资源用户需求自动发现,实现供需匹配。
(2)个性化服务:信息资源用户按照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服务的数量和时间,再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定制所需的信息资源。
(3)关键词搜索:信息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在信源资源即服务(IRaaS)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4 结语
总之,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是以实现普适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发展,笔者认为:在未来,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会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王梅,王桃珍,鄢路青.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1,31(11):130-133.
[2]刘长发.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27(03):145-147.
作者简介
徐炜(1982-),男,江苏省南通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特殊配置形式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宽,不仅包括日益增多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而且包括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能否得到高度重视和利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 信息资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关于信息资源的内涵,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层面探讨,但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信息资源,即是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和渠道的传播,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信息。这一定义,蕴含了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
(1)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与一般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的资源。信息资源首先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生直接影响作用,通过人对信息资源的理解、消化、运用,提高人自身的素质,甚至改变某种传统与习惯,从而有利于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素或变革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动力。而一般物质资源,比如矿山、河流、气候、土地等等,则不具有这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功能。信息资源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必须以战略眼光认识信息资源,自觉地运用信息资源,立足有利于经济社会战略性发展的高度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2)可传播性。信息资源借助于各类媒介,比如网络、电视、电话、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可以广泛向社会传播,从而经常地深入地影响社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信息资源不断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其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可传播性,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拓与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传播经济占有愈益突出的位置,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这样发展中大国所借鉴。
(3)可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无形资产,因而具有可增长性,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增长的过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的物质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只能是越开发利用资源越少,有些稀缺资源甚至会发生枯竭。信息资源的可增长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研制与开发。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对信息资源研制与开发的力度与水平,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事实上,人们正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量的不断增升,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
(4)综合性。信息资源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而且任何一类信息资源,都几乎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类信息资源密切联系。由一种信息源引发生成另一种信息源,这是信息资源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正在呈现出一种“大科学”趋势,自然科学各门类之间相互交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交融,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视角,不仅注重技术层面,而且更加注重社会及人文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是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愈益深入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的综合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要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善于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发现、挖掘信息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
2 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
2.1 信息资源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力量
处在信息化世界氛围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首要环节显然是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切实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使各个层面的生产力发展都依托灵敏、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从而产生更大效益。
不可否认,在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超过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在依托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说明,信息资源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源的转化工作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与潜力。深入地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潜力,充分地拓展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空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当务之急。
2.2 信息资源对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息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价值促进,离不开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的作用。而社会生产力能否充分地依托和吸纳信息资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是否拥有吸纳、转化信息资源价值的空间和能力的结果。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狭窄,信息渠道不畅,更无所谓信息资源的形成与作用,这是造成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畅通以及信息资源价值转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通过2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由传统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恰与世界信息化革命同步,因此,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更多地受益于世界信息革命的成果,更鲜明地体现了信息资源对生产方式变革的特色。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世界信息大传播、大交流的桥梁,利用层出不穷、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关系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国工业革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数字环境;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数字环境下,扩大了建设收集信息资源的范围,加强了建设信息资源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在采取协作、共享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获得了较大成果。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建设信息资源应当逐渐把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重点,在建设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把文献协作区域性建设作为关键,实行集团化采购、建设书目的共享信息资源,形成了本地区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数字环境内涵
对于图书馆来说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文献数字化趋势,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热潮,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环境。美国图书馆学家曾经预言,文献的形态最终会转变为数字文献,纸质文献将会消失在历史舞台;并且进一步推测图书馆将会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服务机构。这一观点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支持者很少,反对者非常多。
(一)数字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反对者的理由越来越不充足。第一,生产数字化文献,目前在出版发行行业广泛使用了计算机,产生出版印刷本的同时,通常都有电子版与之匹配,而纸质文献数字化也逐渐转变为智能化,不断产生各种扫描、识别软件,特别是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致使网络数字化文献更加铺天盖地,人类大部分信息知识通过数字化体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对系统兼容性造成困扰的问题。伴随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制定相关标准,促使生产数字化文献更加规范,令软硬件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变为了可能。
(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
计算机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完成了异种网间的互通与互联。互联网最为流行的传播信息方式就是www,www文件应用的是超文本格式,可以通过任何编辑文本工具写出,任何人与机构都能通过计算机对自己的网页进行编辑,缺少了计算机平台的约束,可以任意进行链接。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热潮
数字图书馆应用了支撑现代化高科技的数字信息资源体系,是因特网下一代管理网络资源的方式,它彻底改变了因特网目前的信息分散、无法使用的现象,是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知识中心,我国建设数字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国家信息设施基础上,对数字环境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与企业、学校、科研部门、政府中介跨地区行业的网络体系,进一步防止产生重复建设,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合理、全面化的服务。从数字环境的分布式信息资源的对象与范围分析,可以划分保障体系目标为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数字环境下分布式图书馆内部存在的各种信息资源体系整合。2.地区层次。集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资源信息服务。3、国家层次。集成国家范围内的各种类型图书馆资源服务。
数字环境下分布式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效果分析,可以概括保障体系目标为:1、松耦合特点。每一个数字图书馆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有相互联系。2、链接开放特点。每一个数字图书馆内部系统、资源与服务之间是互相集成,同时可以灵活进行扩展。3、整体特点。任何一个数字图书馆都是组成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4、标准特点。每一个图书馆都要遵守协同认可的功能与服务标准、数据规范与标准化接口。5、协同特点。每一个图书馆经过集成与整合之后充分实行共建联合、彼此扶持、协同共享。
三、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效减少运营数字图书馆成本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获得相关结构进行协调与支持,系统规划与科学管理资源整合共享,这样便可以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数字图书馆业务的标准,不断建立与完善规范,促使数字图书馆科学分配资金费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有效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二)促使数字图书馆对管理资源工作的创新
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分析解决不同层次的数字资源产生的纵向合作以及地域性横向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障碍,有利于优化配置信息资源,提升了数字信息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利用效率。同时,运作联盟方式可以更好的完善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其提倡的横向纵向联合、优劣互补,可以更好令图书馆突破分割条块的限制,促使各个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互相联合,拓宽了管理范围。
(三)达到用户提出的品质要求
通过将联盟式的管理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手段作为重要保障,能够有效提高用户权限,冲破国家地域之间产生的地理限制,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提出的多元化要求。
四、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对策
(一)调整信息资源结构,注意建设网络资源
图书馆工作职责主要是针对广大读者提供资源信息保障。由于知识体现出的爆炸性,近些年来上涨的图书、期刊价格程度要大于国家对图书馆投入经费的程度,根据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准则,图书馆具备的信息资源规模与飞快增加的信息总量之间存在的差异极大。因此,在数字环境下,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应当确立媒体互补的观点,形成光盘、印刷与数字型三种信息资源共存的馆藏合理布局。
(二)积极发展共享共建信息资源道路
在数字环境下,广泛应用现代化技术信息对图书馆馆藏规模与信息资源保障能力造成了直接影响。图书馆应当重点应用创新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凭借开发力度与符合读者要求等对信息服务水平进行衡量。应当从社会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角度分析问题,逐渐把信息资源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利用模式,尽可能使系统内外实现网络协作,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扩展更大规模的共享信息资源服务。因此,数字环境下,每个图书馆不仅要积极建设信息资源,还要通过数字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共享信息资源,同时掌握资源共享的科学尺度,加大建设信息资源的力度。
(三)加强建设特色信息资源
特色馆藏资源是图书馆长期面对特殊服务对象而产生的收藏信息资源特点的概述,其产生的原因是读者要求,也就是要求孕育了特色。同时,这种特色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在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数字环境下,对建设图书馆资源信息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宏观角度上需要加强建设国家地区专业学科资源信息中心,不断完善全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微观角度上需要图书馆融入到全国各地以至于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环境中,在互联网上凸显自己的信息资源特点是图书馆目前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创新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特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专业化特点、地方特点、类型特点、文种特点。
(四)构建获取信息资源运作制度
构建获取信息资源运作制度,通过共享信息资源的模式,最大程度上达到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必须构建获取信息资源快捷的运作方式,为读者远程获得信息资源提供便利。第一,构建图书馆的共享信息资源业务,成立专业化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需要熟悉了解联盟共享、协作馆以及业务联系图书馆的相关馆藏情况,当读者产生信息资源要求时,可以尽快提供收藏这些信息资源的具体地点、信息类型等,方便高效快速的实施运作。第二,构建获取信息资源的运作方式,制定有关的规范标准,保证迅速、及时的获得与传输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源。第三,构建水平较高的传递平台,使信息资源的传递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方法,组建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资源体系,提供一个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集中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建设保障体系,始终是图书馆界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在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孙风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浅议[J].图书馆论坛,2001,(3).
[2]吕凤霞.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J].图书馆建设,2002,(2).
[3]包芳. 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研究[J]. 兰台世界,2013,(2).
[关键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高效战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1.1 信息资源的含义
信息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社会创造知识和文明的物质财富。学术界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逐渐积累的有效信息的集合。而广义的信息资源除了包含信息以外,还包括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等要素。
1.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具有价值性、延展性和不可模仿性,所以一直被企业珍视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目标,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
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
2.1 信息意识落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洗礼,企业经营者对信息资源愈加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也日趋积极主动,但对信息的认识仍不全面,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做重大决策时习惯于凭借主观感受和经验,而没有意识到信息的充分性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
2.2 人员、物资投入不足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仅依托信息技术,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而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由于员工专业素养较高,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2.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企业缺少专门负责信息管理的部门,且由于企业内部部门设置的不合理,每个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造成信息在各部门间的流动受阻,严重影响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从而导致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
2.4 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
面对数量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数据,企业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但由于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各部门往往分别建立各自的数据库,使企业信息过于零散,信息资源无法构成有效检索,从而造成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
2.5 信息处理方式落后
正确处理信息需依托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但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处理的方式还相当落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
2.6 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缺乏
虽然许多企业加大了信息管理硬件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但企业之间并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造成企业间进行信息交流出现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缺少信息的互动交流,不利于社会信息的共享管理,难以优化整个企业的外部信息环境。
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
3.1 树立全面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管理的认识水平
企业应与员工共同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即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合理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共同结果。只有构建高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才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3.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水准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企业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同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
3.3 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充分整合信息资源
为更好地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企业要针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优化调整企业的管理机构。通过完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使信息资源过度分散的问题得以解决,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3.4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转换、加工,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的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可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优化信息在企业中的共享和传播流程。
3.5 依托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充分掌握信息资源,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依托网络资源。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优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能为企业作出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3.6 构建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平台,加强信息资源互动
信息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无疑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企业信息管理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企业在资源交流中实现信息利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作红.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2):62-65.
>> 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的内涵\依据及功效 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的研究 政府商业性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市场化模式探讨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与启示 探讨职业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与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实践与启示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欧美政府信息商业化模式比较研究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探讨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中的价值论问题探讨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保障机制探讨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浅谈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基于大数据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模式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与方法 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网络商业信息资源获取技术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9]Lavery K.Smart Contracting for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M].Praeger Publishers,1999:11-13.
[11]Pira International Lt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Europe’s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Final Report, Surrey, England, 20 September 2000[EB/OL].[2009-
03-20]
[15]张慧.浅谈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3,(7):21-23.
[16]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Re - use an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Public Sector Document[R].COM(2002),207.
[17](美)E ・S ・萨瓦斯.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21.
[18](澳)欧文・E ・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36.
1 档案工作的社会需求导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以档案工作社会化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活动。21世纪以来,档案工作的“运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公民信息权意识的觉醒,以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社会态势的确立,都使得档案工作领域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拓展,进一步走向社会化。这一切变化中,最为重要的是档案工作的理论思想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一种国家的理论发展为一种全社会的理论,档案工作因此走向社会化。档案工作从以为国家、为政府机构服务为己任的传统档案工作拓展为“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现代档案工作。这意味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信息需求程度的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普通公民信息来源和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层社会背景。
档案工作的逐步社会化,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经济社会中,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信息的适时、高效提供是社会实现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工作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市场经济社会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必须提供更多、更准、更适时的信息服务于社会。否则,档案工作就可能面临被社会遗弃的危险。
2 量大质优的档案资源至关重要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象是馆(室)藏档案。没有数量丰富的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高质量的、蕴涵重要价值的档案,开发工作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目的。因此,馆(室)藏档案资源必须从数量充分和质量优化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质量优化是指所藏档案价值确凿、成分充实、结构合理。价值确凿是指所藏档案必须经过严格的鉴定程序,确有现实利用和历史研究价值;成分充实是指档案记述的信息内容必须详实,能够反映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结构合理是指馆藏档案的门类齐全,既有文书档案,又有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依此标准,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档案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受相关档案法规制度不健全,宏观规划与协调机制欠缺,鉴定工作流于形式,档案工作人员认识局限,物质保障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导致馆(室)藏档案数量剧增,大量已失去价值或本无价值的档案充塞库房。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其要求,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不断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机制,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鉴定标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合理配置馆(室)藏结构,丰富档案的种类,加强馆(室)藏特色。
鉴于此,在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既要抓好档案信息资源储备,又要从源头上严密监控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开发的价值。
3 多元化档案利用服务机制
多元化档案利用服务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主体内容。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诸如: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档案外借服务、提供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档案编研服务等,为满足档案利用者的各类利用需求提供了可能。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目标、所面临的问题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档案利用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档案利用者的层面在扩展,主要利用者从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向科研人员、学者、工人、农民等各个层面扩展;档案的利用内容在扩展,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查阅内容向以经济问题为代表的多角度扩展;档案利用的数量在扩展,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利用形式在扩展,从以阵地服务为主向提供档案编研成果、公布档案、咨询服务、办档案展览等多种形式拓展。这一切都要求档案部门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多元化档案利用服务机制,适时推出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要在开放的、主动的、协作的、竞争的观念指导下,探索多种多样的新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如通过档案网站开放档案信息、提供档案利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网站已有200多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几千万条和部分开放档案原文、照片、录音、录像等,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档案馆的网站点击率达到每月几万人次。又如建立现行文件查询利用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现行文件服务。这些新兴的开发利用形式为解决集中提供信息与信息需求多元化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方式。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文档一体化
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记录信息、传达信息及留存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从纸质文本时代进入电子文本时代,时代的变化催生了近代档案学理论的诞生,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模式和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这一时代变革所引发的产物,。目前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更深入的探讨,毕竟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态势依然迅猛,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充分认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与时俱进地、高质量高效率第做好这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作用
1.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 随后档案信息化建设便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一书将“档案信息化”定义为: 在国家档案行为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也就是说,各高校要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 统一组织和规划,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途径,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潜在于高校人事档案中的信息资源( 非保密性的人事档案信息) 进行整理、开发、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向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转化,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条件性等基本特征。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 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
2002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六个部分,这对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自此被指明了方向,全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践全面开展。
2014年人事档案管理新规范及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等规定出台。为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记录个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文件,是单位人事部门对个人管理的重要凭证和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对单位考察和识别干部选拔优秀人才,加强机关单位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工作、监察、党政管理的开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档案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中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将档案信息检索方式由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发展为智能检索及网络检索,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另外,人事档案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可以直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并且,与传统档案资料相比,数字档案更易于保存、查询、修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递,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事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人事档案事业的发展只有朝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迈进,才能改变人事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人事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也只有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才能不断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实现人事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在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1.完善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规范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鉴于系统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工作, 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信息系统并非易事, 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字段设定严格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是文档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今后在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的根本保证。从文书处理用纸、文件传阅单,到立卷的卷皮、卷盒及各种装具, 一律采用国家统一规格产品,同时要统一编号。
2.加强文档一体化软件的统筹规划
对于文档一体化软件的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前端控制的思想。前端控制就是把文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要求放在文件设计阶段予以考虑。在文档一体化的软件系统设计中,要推广使用兼容性强、应用性好、智能程度高的办公信息系统, 使文件与档案的运转、传递、处理、管理以及开发利用更加方便快捷, 形成一个满足现代化办公环境的文档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其次依据各部门的职能,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调整、制定适应于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分类方案与保管期限, 并使之代码化, 对各种表明档案信息内容特征的著录与标引加以统一。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热点 述评
[分类号]S126
1 引言
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活动也几乎同步展开,近几年来研究日渐风行,相关论文越来越多。为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次梳理和总结。鉴于“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同质性以及为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并在全文统一采用“农业(村)信息化”这一描述形式。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项,以1979~2009年作为检索时间段,采用“农业”、“农村”、“林业”、“牧业”、“渔业”、“养殖”、“种植”、“农作物”和“农产品”9个关键词分别组配“信息”这一关键词(组配逻辑为“与”)的方式进行检索,删去重复和非信息化内容的文章后获得文献9 330篇,将这些文献按照主题归类(见表1)。不难看出,自2003年“金农工程”实施以来,论文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接近历年论文总数的2/3,笔者以“金农工程”开始实施的时间为起点,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2 关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其内容来看,包括农业(村)的资源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生产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等。从其范围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信息资源是指农业信息本身,广义还包括与农业信息活动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组织和资金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这进一步拓展了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内涵。
农业(村)信息资源的丰富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难度。高秀英指出,农业(村)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我国实践已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即第一阶段建设渠道;第二阶段开发资源;第三阶段完善环境。但目前三个环节都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观点有:①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发展的需要,数据库建设缺乏系统规划;②农业信息资源在种类、数量、深度、广度及其管理上处在一个低水平运作状态;③农业信息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处理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④现行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指标体系不健全,标准化严重滞后,法律建设薄弱等。笔者认为,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信息资源开发投入、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利用环境三个环节并行发展,鉴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分布的分散性、信息人才的缺乏、用户信息素质较低、信息渠道不畅等特殊性,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农业(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解决,以农业(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已成为新瓶颈。关于整合内容的研究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李道亮从数据库与涉农信息平台整合、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整合、信息服务业务与服务队伍整合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在整合方式或方法上,建设涉农网站和信息平台是被广泛认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很少,发展与应用研究居多。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也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历程、现状、障碍、对策以及应用类型、应用领域等是前述统计文献反映出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被认为是“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80年代初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研究;90年代国际互联网出现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同时引进了世界四大数据库并加强了自身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金农工程”实施以后,研究及应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s技术成为热点,精准农业被普遍关注。另外,随“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提出,光技术、生物技术也崭露头角。目前,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都得以应用,涉及农业信息资源传播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销售、农民生活、农村教育等诸多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提高,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因为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缺乏或不深入,致使某些农业信息技术的运行原理和应用路径在实践中不明。②因为既有研究成果转化成本较高,使得研究与应用相脱节。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类型多样、应用领域宽广,研究很难形成系统性。笔者认为,构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框架体系已迫在眉睫;农业信息技术将呈现“应用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的技术架构将成为新型农业(村)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电子商务将丰富农业(村)信息化的内容,并提升其水平。
4 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
早期所理解的农业(村)信息服务基本等同于“农业(村)信息工作”,即指政府面向农户开展的信息收集、传播工作。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更为全面,涉及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主体,学者们的理解基本一致,服务手段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指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种植大户、农村信息员等。关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学术界的理解存在差异,狭义理解的服务内容指农业信息内容的提供,广义的则泛指农业信息提供与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活动;狭义理解的服务对象主要指最终受益者――农民,也可以包括作为中间受益者的服务主体,广义的则指“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
信息服务模式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研究的重点问题。一般认为,农业(村)信息服务模式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要素通过一定的内在运作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学者们总结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模式类型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川提出的服务站、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之家、网上
展厅和网上劳务咨询等模式;我们比较赞同、王文生等归纳出的七大模式,即政府主导推动、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批发市场辐射扩散、龙头企业一体化带动、专业信息公司或网络有偿服务、科技大户和经纪人示范传递、国际合作扶贫等模式。
信息服务是农业(村)信息化的归宿,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建设意义、目标,总结和分析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对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入研究,必须结合农业信息服务的实证分析,从实践中总结并提炼出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运行机制等内容,并探讨发挥农业信息服务作用的长效机制。
5 关于农业(村)信息产业及产业化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渗透到农业(村)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信息技术作用于农业(村)的必然结果。张兰英、尚杰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农业信息产业指以农业信息作为基本资源,以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制造出有效的信息产品,建设优质的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形成综合性、系列化的现代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村)信息产业化则是形成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具体过程,反映农业(村)信息产业的规模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张峭指出,农业技术产业化分为商品化和产业化两个阶段,商品化阶段是将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即走向市场;产业化阶段是将商品经营成巨大产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如何发展农业(村)信息产业?较有代表性的对策如:要“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发展龙头”,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业信息产业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融资体制”,着实提高我国农业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是农业(村)信息产业的核心,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其发展对策,认为应当走政府支持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实现“两个战略性转移”,即从以依靠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依靠竞争为主的转移以及从资源向管理、从重硬向重软的转移,同时要把“管理创新”当作未来优势竞争力来培育。
笔者认为,鉴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农业(村)信息化的特殊性,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走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道路,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村)信息产业服务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6 关于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的研究
该主题下的文献所研究的区域范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按经济区域或地理区域划分;第二层次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行政区划分;第三层次按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分,包括县(市、区)、乡(镇)乃至村。从各层次区域的论文数量来看,第一层次有95篇,第二层次有733篇,第三层次有452篇。忽略第一层次的论文,将第三层次的论文归并到第二层次,得到的论文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结合表2分析,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我国32个省(市、区)都已开展农业(村)信息化及其研究;②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研究特点,即研究东部地区的多,研究西部地区的少。刘世洪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水平差异做过定量分析,认为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排后5位的是云南、宁夏、贵州、青海、,其中上海农村信息化指数为259.15,是的971倍;东、中、西部地区总指数分别为143.80、84.92、59.28,差异明显。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7-01
数字化和网络化开拓了图书文献机构发展的全新空间,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赋予了崭新的内涵,用户的最终将不再取决于图书馆本身的馆藏,而取绝于信息服务的手段和质量。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制定好发展策略,加强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图书馆定位的发展
21世纪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业务正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显示了如下新的特征:
1.1馆藏的变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将不再以印刷型出版物为主要收藏对象,主宰信息传递的印刷型文献将逐步让位于电子出版物及包括声音、图像、影像的复合文本资料;其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无论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资源和用户终端存在,还是以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在,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再次,网络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进行馆内的文献整序工作,包括对馆藏文献加以登记、分类、编目、排序等,而且要进行馆外的网上信息资源整序,以方便读者查阅。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新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应在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名副其实地成为知识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教育与信息二位一体的中心。
1.2管理的变化。图书馆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应用来实现的,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更要依靠计算机来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普及率达70%以上,不少的大学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的编目,全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馆连上了Internet。随着电子出版物在我国的面世、“无纸报业”、“无纸图书”的大量出现,公众对图书馆员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图书馆员能使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在网络上查找到所需文献。因此,图书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办公自动化文档处理、Internet网络检索基本技能等。与此同时,还应了解网络功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光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
1.3资源的变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谁掌握了信息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经济技术优势,谁就掌握了生存、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图书馆必须调整资源结构,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加强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为图书馆拓宽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同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还要主动向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使图书馆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收藏和传播者,而且应成为信息的“原料”加工地,以开发自己的信息产业。图书馆的信息产业服务,应向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图书管理员服务理念的发展
在现今网络信息革命的背景下, 面对网络化的挑战,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获得信息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和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服务的标准也比较单一,就是图书的流通量和馆藏文献的多少,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正被逐步打破,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网络资源的开发网际协作、网上导航员等等已使图书管理人员从简单劳动逐步转向智力劳动。由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业务响应减弱,参考咨询功能的大大增强,这就要求馆员既要掌握信息管理学知识,具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各种技能和其他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以下业务素质。
2.1外语能力。网络时代的馆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依赖于网络而存在的,绝大多数的网站是以英语为标准的。而我们服务的大部分客户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使用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这就要求馆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汉语文字功夫,为用户提供文献翻译、撰写检索报告等服务。
2.2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网络时代图书馆已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无论是日常的借阅还是深层次的文献开发都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服务已绝大部分通过网上信息的查阅、加工、开发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而完成,因此网络时代的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多媒体信息服务、网络及光检索等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2.3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结合形成的网络环境,使信息从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发展到电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还给人类带来了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为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又一个里程碑。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的集合。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传播范围、类型、载体形态、内涵、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来源上看,有来自政府、国会、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等;从内容上看,有政治性文件、学术研究报告、经济活动信息、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娱乐咨询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媛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新问题、情报科学,1998(3)
[2]王坚毅.对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理性思考.情报杂志,1997(6)
[3]余庆蓉.知识经济和图书馆的定位于对策.图书馆论坛,1999(3)
[4]李景正,马海群.大力弘扬图书馆的社科信息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刊,1999(6):25-28
[5]黄群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服务[J].图书馆论坛,199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