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腰神经后支综合征 推拿治疗 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17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腰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114例,其中男50例,女64例;左侧患病39例,右侧39例,双侧39例。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患急慢性腰痛,可伴有臀部和大腿痛,但腿痛范围的超过膝关节;②无下肢感觉、反射及肌力异常;③脊柱X线、CT、MRI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④排除内脏疾患所致腰痛;⑤下背主诉正上方2~3个椎体节段棘突或椎旁附近有压痛点[1,2]。患者排除标准如下:①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②患有腰椎退行性疾病;③患腰肌劳损、腰臀肌筋膜炎;④内源性腰痛,如:肾炎、肾结石等;⑤患关节炎、腰椎关节肿瘤、结核等[3]。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7例,其中男24例,女33例;年龄49±12岁;病程34.4±8.6个月;病情分级参照文献[4]介绍的标准:重度12例,中度32例,轻度13例。对照组57例,其中男26例,女31例;年龄48±11岁;病程33.8±8.8个月;病情重度11例,中度33例,轻度13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进行推拿治疗及康复训练,1次/日,共2周。①患者取俯卧位,述者采用大鱼际滚法、掌揉法放松T[12]
对照组患者则根据其主诉确定痛区,沿主诉痛区上行2~3个椎体节段棘突寻找压痛点,用记号标定后进行皮肤消毒,采用经高压消毒后的7号针穿刺,待穿刺到位后停止进针,注入阻滞液每点5~10ml,每次4~6点;阻滞液成分包括:2%利多卡因10ml,0.9%氯化钠10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2 500mg,安痛定2ml,强的松龙25mg,起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每5天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上述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5]。①痊愈(优):患者症状、体征消失,但腰臀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腰前屈、侧屈及髋前屈达到正常水平,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②显效(良):患者绝大部分症状、体征消失,但腰臀部活动稍受限,可参加一般劳动;③好转(中):患者腰臀部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腰屈、髋屈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④无效(差):患者症状、体征及活动功能均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包括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2周及6个月的疗效情况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痊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远期痊愈率持续上升,疗效较稳定。
讨 论
腰神经后支综合征急慢性腰臀腿疼痛的重要原因,相关资料统计,临床腰腿痛病例有一半与腰神经后支有关[6]。脊神经后支的起点决定了其容易受到刺激或压迫,解剖发现L1~4脊神经后支主干周围仅有少许脂肪组织包裹,并紧贴横突间韧带;其分支后外侧支横突背面斜向下进入骶棘肌,在过横突时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上,周围仍未见明显脂肪组织包裹[2]。这些特点均表明后支在发出至横突区域是最容易受损伤的部位,当某根脊神经后支主干受刺激时便可引发下方部位牵涉痛。
由于推拿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功效,通过手法直接刺激体表经穴部位,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或消除肌肉血管痉挛,通畅经脉,加快血液循环。另外推拿还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等作用,腰神经后支综合征是由于腰部软组织或骨及骨关节异常而导致腰神经后支受刺激或压迫并出现急慢性腰臀腿疼痛,通过对L1~3椎体节段棘突及椎旁附近区域进行手法治疗,能及时有效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和软组织粘连。通过按压和侧扳手法纠正脊柱后关节和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紊乱,使关节囊及邻近韧带牵拉得到松弛,从根本上解除腰神经后支所受的压迫及刺激,从臀部环跳穴沿足太阳膀胱经至膝后委中穴循经推拿,进一步缓解了腰臀腿疼痛。治疗过程中,推拿手法要轻揉,切忌暴力,以患者耐受为度。在进行推拿治疗同时,还要求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纠正不良姿势,这是巩固疗效及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强壮的腰臀肌和腹肌是保证腰椎稳定的基础,可以发挥预防腰椎后小关节及骶髂关节紊乱的功效,因此需要指导及鼓励患者坚持长期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腰神经后支综合征具有显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肢体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han zh,chen z,zhou lq,et al.S 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Chin med j,1996,109:317-321.
2 陈仲,邵振海,勒安民,等.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背神经后支综合征.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39-141.
3 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82-183.
4 王荣科,王华育.艾正,等.七叶皂苷配合封闭治疗脊神经后支腰腿痛.颈腰痛杂志,2002,23:319-321.
【关键词】 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 康复训练内容 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 功能锻炼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 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 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
摘 要 本研究对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采取保守治疗到重返赛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跟踪研究,总结并分析本次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分析出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实现功能康复。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参考文献:
通讯作者:周杰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早期; 康复护理
脑卒中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1]。患者常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2]。因此,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有着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对各类脑出血意外的诊断要点并经CT检查确诊,临床主诉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其中脑梗死38例,脑出血20例,女22例,男36例,年龄在38~75岁之间。均为首次发病,神志清楚,发病当日或四天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的障碍。
2 康复护理训练计划
2.1 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即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最适宜促进其康复的。黄云英等[3]研究证实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越早越好,因为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神经功能恢复的高峰期给予强化训练,即在入院急性期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研究表明,对早期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治疗,无论是对出血型还是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均是安全的[4]。良肢位目前国内常用的摆放方法有以下5种[5]。:①仰卧位;②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侧位,头垫在枕上,患侧肩胛骨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下面垫一个下肢充气支具,背后放一个枕头,躯干取放松。③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④床上坐位;⑤轮椅坐位(端坐位)。
在良肢位摆放的过程中,多数研究者认为[3、6、7]:各种卧位循环交替,并需要每隔2 h按上述方法变换1次;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使整个患侧肢体被拉长,减少痉挛,而且健手可以自由活动,因此是最佳;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因其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该使骶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处发生褥疮的危险性增加。
2.2 按摩和被动活动 对肢体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作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动作轻柔。
2.3 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限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作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动作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 鼓励患者利用患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5 训练时间 PT时间约40 min,OT作业时间个体差异,一般初次入室最少20 min,随着患者适应性提高可加长时间,可达60 min,最多可达90 min,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3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3.1 开始训练时 应先做充分准备活动,防止跌伤、撞伤,以免康复训练中断,坐位不平衡做作业训练时要有家属在旁守护。
3.2 勿锻炼过度 据病情、患者体质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锻炼时间,如开始时宜少,逐渐增加训练量。康复锻炼过度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还会影响康复的进程,甚至患者因疲劳过度中断训练。
3.3 注意患者心理情绪变化 训练时要使患者精力集中,认真体会运动感觉,治疗过程中睡觉、兴奋、聊天、考虑与治疗无关的事情会使治疗失去意义,训练中不断鼓励患者,使患者知道康复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康复要树立必胜信念。发现烦躁不安时,要及时进行疏导以消除厌烦情绪。
3.4 康复训练记录 训练中每个训练者都有详细记录(如患者多少天手指能整体抓握,多少天下肢开始出现分离运动及心理变化等),从中得出改进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并能使患者看到一点一滴的变化与进步。使患者对康复更有信心,通过康复记录以便以后工作总结、分析。
4 小结
正常的功能活动是在平稳、协调、高效、安全、省力及随意状态下完成的。它有赖于正常的肌张力、正常的运动模式、正常的姿势反应和正常的感觉等。偏瘫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以上因素失常而出现运动功能丧失,如果不能进行科学评定及正规康复,势必会使患者进入恶性循环[8]。因此,58例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即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经平均38天治疗及康复训练后取得明显疗效。5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废用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及其他内科并发症,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达55%,坐位、站位86%达到平衡。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李亚洁.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1.
[2] 高丽苹,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393.
[3] 黄云英,边秀李.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3):29-30.
[4] 时向东,董玉玲.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肢体恢复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06.
[5] 马诚,成鹏.实用康复治疗技术.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05:180.
[6] 邓奋力,许秀风.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观察效果.中外健康文摘,2008,5(1):20-21.
[7] 朱建玲,廖亮华,陈树丹.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4):109-11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
引言
康复是指为让残障人士重返社会而做的各项综合、协调他们的各项能力,适应社会。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智障儿童康复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将发展教育的深度达到。在进行特殊教育时一定要将其生活改变,将其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提高生存能力。在进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时,我们应该将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每一段教学中。下文是对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的简单介绍。
一、语言康复训练过程
与人交流使我们了解朋友、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智障儿童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正常儿童相比较弱,他们无法正常的和人交流,我们要在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其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进行特殊教育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分别为:改变教材编排顺序、增加授课内容、明确教学模式。所谓改变教材编排顺序指的是将教材分为两大块,分别是汉语拼音教学和看图学词两种,这样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征,让他们更能掌握基础知识。指在探究阶段对授课顺序做出调整还是有所欠缺,我们还需要增加授课内容,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不送气和送气的特点,建立正确的发音方式,以此来达到帮助儿童强化音位掌握效果的程度。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特殊的情况,将其运点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为他们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我们还需要明确教学模式,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在单个音位掌握的前提之下,将易混淆的声母分开学习,以防他们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很多训练,让儿童能将不同情况下声母的构音掌握清楚,更好的学习。
二、在进行康复训教学时要及时反思
1、教学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培训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为儿童语言康复工作作出一份系统和科学的知识支柱。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康复教育的全面展现做出方案,系统的知识、全面的体系会让儿童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能让课堂压力减小。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还会涉及到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掌握其中知识。2、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作为一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授课之外,还需要充当一些其他角色,例如在一些儿童无法掌握好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时,教师就需要充当医生的角色,为孩子们找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孩子进行治疗,为他们建立良好、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3、学龄段孩子的个别化语言康复需要及时跟上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的媒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唇能不能完成圆展运动、听力补偿的效果、咬肌肌力不够等情况,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个别化康复方案,将儿童的语言康复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在教育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尤其是智障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系,不能忽视他们的感觉。4、学龄段孩子的家庭康复不容忽视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在学习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时间只有8小时,所以我们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并且孩子在进行语言康复教育时对人的依赖性很强,家长需要在放学时间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提醒和督促。回到家之后,孩子的依靠对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孩子在学校训练结束之后回家也能将自己的语言水平提高,巩固他们的语言康复训练成果。5、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对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努力,相辅相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待学习开展的语言训练工作需要尽职尽责,还需要将孩子的康复情况向家长反馈。作为一名家长,除了将孩子送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之外,还需要积极配合教师做工作。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康复的信心。毕竟儿童的语言康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心。
三、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策略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家政、劳动技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康复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将其自信心提高。其次在文化课程开展的同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在语言学习上还缺乏一定的积极态度,我们需要将学习融入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中,让其在快乐中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我们要树立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学生中间树立一个榜样,久而久之让其他同学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语言康复训练教学也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上涨,科技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智障孩子的语言康复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并且还需要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对其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关爱、家长的督促、教师的复杂缺一不可。如今,智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提高到另一层面,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海颉.无语言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2,(9):61-62.
[2]刘欢.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J].现代特殊教育,2013,(7):79-80.
【关键词】损伤恢复期 康复护理 认知功能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8-02
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严重的脑外科损伤疾病,即使存活也会合并不同程度地运动及认知等综合功能的障碍,急需进行康复治疗,对伤后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是减少残障,全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其重返家庭及社会,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其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78例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3~58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均经颅脑CT或MR确诊为TBI,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均在5分以上,外伤后昏迷时间均在6h以上,均排除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及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史,颅脑损伤后昏迷时间在12周以上,其中硬膜外血肿(EDH)21例,脑挫裂伤34例,硬膜下血肿(SDH)13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ICH)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等方面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应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穴位低频电刺激及高压氧等治疗,住院期间均在管床医生口头嘱咐下,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基础康复训练,出院后接着由患者及其家属自行进行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包括三级康复训练(1)一级康复训练:早期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的病房中进行常规治疗及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的是抗痉挛的康复,包括肢体的被动训练、抗痉挛姿位的摆放、卧位坐起、腰腹肌及深呼吸的训练、健肢主动活动的指导训练、站起训练和坐位平衡和,每天训练1次,每次持续30min~40min,每周进行5次。(2)二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病房中或在康复病房中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上下楼梯训练、站立平衡、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单腿站立,全面提高患者的行走功能,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40min,每周进行5次。(3)三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家中或在社区内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日常梳洗、穿衣、吃饭、处理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50min,每周进行5~7次,社康医生、护士常规2周上门指导康复训练1次[1]。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2]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LOTCA认知评定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均得到权威认证,具有易操作、项目简化及费时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脑损伤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评定。LOTCA评分主要分为7个方面,共有26个子项目,最低评分为1分,在不同的子项目中最高得分分别为4、5、8分,其总分为119分。最终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LOTCA评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7.7%),关节僵硬4例(10.3%),继发感染4例(10.3%),中枢性高热5例(12.8%);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1例(28.2%),关节僵硬14例(35.9%),继发感染5例(12.8%),中枢性高热19例(4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比较[x±s]
3 讨论
康复训练中其中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认知功能训练,主要是在患者未恢复意识前进行相关的促醒训练,包括疼痛刺激、抚摩刺激、听觉刺激、语言刺激等,每日训练3~4次,每次持续15~30min。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逐渐有所改善时,应针对性地对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及领域进行训练,并结合视、听、触及运动等多方面的感觉进行综合配合训练,其中包括训练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知觉与感觉能力等,原则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训练,每训练2次,每次持续15~30min[3]。TBI可引起感觉、运动及认知等功能的障碍,因此,早期对TBI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对减少T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全面提高其生活质量,协助其重返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舒宝军,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5(30):131-133.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95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致残率较高。脑梗死后出现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笔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早期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70例,结果令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脑梗死后偏瘫早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在39~78岁,平均(59.8±7.6)岁;病程在4~11 d,平均(8.6±1.5) d;偏瘫肢体:左侧41例,右侧29例。观察组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在41~79岁,平均(59.7±6.9)岁;病程在3~13 d,平均(8.5±1.4) d;偏瘫肢体:左侧39例,右侧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⑵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⑶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偏瘫后遗症;⑷无意识障碍,病情允许且患者愿意配合康复治疗。排除标准:⑴不符合纳入标准;⑵肢体畸形;⑶有心、肾、肝等脏器严重原发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降颅压、改善脑血氧循环、保护脑神经等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给予家属康复指导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即给予专业综合康复治疗,主要以良肢位摆放、床上被动训练、抗痉挛训练、桥式运动、被动活动关节、功能锻炼等为主,2次/d,60 min/次,其余时间要求家属配合自行给予定时康复。
1.4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分别于首次康复治疗时、康复治疗4周后根据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疗效标准:评分>60分为显效,60分≥评分≥40分为有效,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使用SPSS l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康复治疗时、康复治疗4周后ADL评分 观察组康复治疗4周后ADL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疗效对比 两组康复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最终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对患者家庭造成破坏性影响。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不仅要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要努力减少其致残率。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随着颅内水肿的减轻、脑组织自身恢复、代偿其偏瘫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多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本组对照组在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配合自行康复训练总有效率只有58.57%,疗效较差,且其治疗后4周综合ADL评分也较低。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偏瘫患者如果形成异常运动模式后就很难改变,需尽早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以建立正常运动模式,避免出现痉挛及联合运动模式[3]。专业综合康复训练,主要以神经学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提高受损部位相应皮质区兴奋性,最终促进受损功能得到恢复。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进行的越晚,患者肢体残疾度就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因此本组患者康复训练均在基本生命稳定后即发病后48 h立即进行,以尽早对损伤功能区进行干预,促进功能恢复[4-5]。本组数据显示,偏瘫早期给予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治疗四周后其总有率就达到84.29%,显著优于对照组,其ADL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疗效颇佳。
总之,对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病情适合后立即给予专业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周志梅,章志梁.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45-46.
[3] 张建斌,李晓惠,王素芳,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8):551-553.
[4] 柴同明,刘玲玉,吕志华,等.早期康复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3):367-368.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附属学校创建于2010年7月,是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的内附机构,附属学校及其前身多年来一直托养福利院转介而来的孤儿。
学校自2013年9月起对外招生,一年(1)班是第一个招收社会生源的班级,是第一个使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实施康复教育管理的班级,是第一个尝试运用“医教结合”理念开展康复训练的班级。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一年(1)班共有4名学生,入学平均年龄为11.5岁,一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舍舍、日日,一级智力肢体障碍的学生有扬扬,二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月月。学生一直由父母、祖父母等长辈或保姆照顾,舍舍、日日、扬扬入学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入学后,教师根据《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修订版)》中的《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对参与了该康复训练项目的舍舍、日日两名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前测,前测结果如下:
三、主要探讨内容
1.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
残疾程度和障碍类型。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障碍类型也更为多样化。一年(1)班中,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比率高达75%,另伴有自闭症、失语、肢体障碍等双重或多重障碍。
自理能力。学生长期有家人照料,依赖心理强烈,学习需求严重不足,自理能力明显低于同等能力的托养残疾孤儿,如:部分学生存在手部健全但抓握能力薄弱的问题,个别学生被家长抱起来像婴儿般把尿。
行为问题。施教者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换,使学生行为问题反复性的现象更为突出,假期后容易出现退步现象。
2. 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七大领域的能力发展均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单纯开展功能性课程对极重度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引入“医教结合”的理念,在开展功能性课程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康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是康复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我校施行“医教结合”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根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评估阶段
包括入学登记、学习能力评估、综合分析三个环节,并需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登记表》、《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学习能力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三份表格。
2.2教学内容确定阶段
包括个别化教学计划制定和开发教学主题两个环节,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康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对于工作年限三年以内的教师,教学目标可作季度性调整。
教师和康复治疗师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康复治疗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通过增强机体能力来提高功能性课程的效果,这一环节是把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重要一步。主题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对枯燥的训练项目也因此更具趣味性。
2.3评估总结阶段
把期末的评估结果与期初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填写《学生学习进度报告表》和《年度评估与总结》。
3.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建立“医教结合”的支持系统
3.1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学目标要与评估内容相结合,避免教学和评估脱节;二是教学要注重体现功能性的作用。以一年(1)班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为例,该学期开发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三个教学主题,分化出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个科目及若干教学目标。
3.2教学形式
智障学生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弱,课堂教学虽是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因此,一年(1)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适应的良好衔接。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则运用了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学生技能的运用加以训练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互相承的,二者在目标上一致,但在操作方法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生活,但又不能是生活内容的简单重现。精心组织的课堂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反之,若直接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差,练习的强度也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当学生不会使用蹲厕解便时,教师不宜直接把学生带到卫生间里教,一是练习过程学生身体触碰到不洁地面,二是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应先在康复方面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增强大腿肌肉的运动能力,再练习蹲等等。
其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训练,训练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教师要以先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再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原则开展教学,切忌包办,例如:学生餐后不会擦嘴,那么教师就需要拿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拿着餐巾后,再手把手帮她擦。
3.3教学工具
教具从以往的图卡、多媒体课件,发展延伸到康复训练器材。班级里要配备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如:羊角球、水晶按摩球等,让学生在休闲时使用,在玩乐中达到适度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
3.4教师队伍
要建立“医教结合”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队伍。在人才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医务人员、康复治疗师、教师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专业团队,负责进行各类评估、康复训练与教学工作。在医教结合过程管理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康复、教育过程记录,创新评测方式,如运用影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学生的康复过程,以保证学生康复和教育测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四、教学效果
期末时教师对学生七大领域的学习能力进行再次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4.1 王鑫
4.2 李浩
上述数据显示,两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七大领域的能力均有了提高,按照《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相关指标,训练效果达到显效标准。
关键词:运动损伤 水中康复 实践练习
1学员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
运动损伤在军队院校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军校本科生长干部学员在校四年期间需要进行军事基础素质的多项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军事体育训练。不同的军事体育项目会造成学员不同位置、不同程序的运动损伤,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以及复元状况也不尽相同,运动损伤会影响到学员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育训练过程中,尤其是400米障碍中,尤其是翻越高墙和跳下高板及跳下壕沟时,最易发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主要是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或者膝关节结缔组织损伤。
2水中康复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损伤后不久,人体关节的活动能力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的影响。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会随着能力的受损发生变化,技术动作会变形,运动成绩也无法达到受损前的水平。借助水对关节活动能力进行恢复,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手段与措施。
人体浸入水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使肌肉松驰,使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疼痛感下降。人们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压力、阻力等物理特性,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增加动作的活动范围,恢复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样会有力地改善肌体的灵活性,促进受损肌体的恢复。
深水区域的恢复性练习主要是用来针对下肢部位损伤进行机能改善。运动员在深水区域,可借助漂浮工具,头部离开水面,以保证顺畅呼吸,躯干保持正直,用以做好各项专门练习的预备姿势。
3学员进行水中康复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水中康复训练的技术方法和要领步骤,接下来我们从各个学员营调查了解,对确实存在膝关节、踝关节损伤的学员进行筛选。门诊部外科医生首先对学员的受损程度进行诊断并记录,符合水中康复训练要求的学员进行登记,把此时的身体状态作为未接受康复训练前的初始状态,以便同康复训练结束时进行对比。
将患此类伤病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人数控制在10~12人,选取损伤类型、受伤时间及年龄等方面均相似的膝关节受伤学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水中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物理康复训练。观察学员水中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促进效果。同时,将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患肢负重、平衡稳定性也作为研究的问题之一。
设施包括恒温游泳池,以及物理康复器械。康复训练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练习、肌肉强化练习及站立练习等,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实验组学员实行水中步行康复训练项目。水中步行训练选用相关仪器,当进行水中步行治疗时,首先让患者浸入水中并站立。步行速度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水面一般与患者腰部或下胸平面保持同一水平。刚开始训练时,患者步行速度宜慢,对治疗时间也不设定硬性要求,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并随着患者功能的日渐改善,逐步提高步行速度并延长练习时间,直至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练习。
3.1实验方法
(1)水中步行,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开始可以借助扶手,待熟悉后自行完成。
(2)双脚水中站立,没有受伤腿过度到受伤腿单脚水中站立,训练平衡能力。
(3)增加下肢力量训练。(臀大肌、肌肉、股内侧肌、股四肌)
(4)身体横向移动练习,达到速度每分钟60米左右。
(5)利用脚尖在水中行走练习,达到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
3.2评定方法
4分析与总结
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恢复患肢负重、行走、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膝关节在人体关节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也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对膝关节周围的软骨、韧带和肌肉进行锻炼,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损伤。研究发现增加肌肉肌力在改善关节炎症、提高关节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明水中运动治疗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更有效,因为水中运动治疗在保证膝关节损伤情况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加快膝关节损伤的康复。
运动损伤在水中运动治疗,是目前在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手段。水中运动训练的优势在于:人体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大大减少关节附近肌肉和韧带结缔组织的负担和承受力;通过水流对身体的按摩,可以放松人体神经,改善心情,在心理上为损伤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水中训练没有冲击力,可以防止损伤关节的伤情加重;水中康复,可以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的关节新陈代谢,使炎症、水肿、积液快速吸收。水中步行是一种有氧运动,膝关节损伤的学员在水中康复,不仅可以锻炼肌肉、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使膝关节炎症及水肿消失,而且还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损伤疾病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