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础,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结晶和核心。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漫长的传承体系和复杂的传承流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意识形态物化原则来体现人们对词句美和文字美的追求。在汉语言教学中,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以下方面需待改进的地方。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
(一)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
(二)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和依据是对这个人的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其在社会工作中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指标。知识总在不断更新,在校学习的知识总是有限,为了能够在社会发展之中更好的学到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足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额的根源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二、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呢?
(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牛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由此可见,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会逐渐降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二)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三、结论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一体化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逆变的趋势,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培养重心必须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和“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构建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强调精英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重视学术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转变培养模式。实施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教育和实践教育,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尽量贴近文秘、编辑、校对、教师等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二)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而非一门技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力,高校应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电脑技术、语言教学、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千面”。例如,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重要分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精通汉语言文学的同时,熟练掌握另外一种语言,以打造复合型语言人才,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三)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教育、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深刻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预判,按照社会期待的模式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现代化办公室时代,无纸化办公也指日可待。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代化办公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课时比例、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
1.重视知识更新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语法、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中外名著、中外美学等传统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然而,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文学发展潮流。结合当前社会新闻和时尚热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中增设“网络语言研究”等模块,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革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2.重视能力更新
写作、阅读和鉴赏是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铁三角”,无论是运用传统人才模式还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都应对其十分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同样是写作、阅读和鉴赏能力训练,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也就不同。例如,在写作练习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从文学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驾驭不同文章体裁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应用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运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开展能力训练。
(二)调整课时比例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都存在问题。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做如下改进。
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应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例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3:2,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
2.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高校应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削减必修课,给予学生更大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将《诗经》研究、杂文创作、西方文论等必修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并增设影视鉴赏、职场礼仪、演讲口才、公共关系、新闻采访、人力资源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完善课程设置
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教学改革进程,高校应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目及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1.整合教学资源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往往将阅读、鉴赏、写作、语法等教学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将阅读、写作、鉴赏、语法等教学模块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和综合素养。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包含阅读、鉴赏、写作、演讲等多个训练项目在内的综合类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功整合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细化专业类别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细化专业类别,将汉语言文学分成教育教学、文秘公关、文学研究、新闻传播、社区文化等小类别,并根据学习目的和就业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例如,针对教育教学方向的学生,开设语文教学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论述、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教学走的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端”路线。然而,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实现生活化教学,将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实践中。
(一)重视课外拓展
高校应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读书汇报、学术交流、专家讲座、文学主题月等多种校园活动,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拓宽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文学主题月”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文学主题的演讲,组织不同专业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主题月写标语、出板报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化学习氛围,提高汉语言文化教学效率,培养汉语言文化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促成校企合作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途径。因此,高校应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实习与实践搭建良好平台,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文秘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对应的岗位进行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出发,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以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话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夯实基础,分向培养,注重实践——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8,(4):114-116.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促使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动力,是培养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的主要专业。本专业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之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全面的人文素质,能从事文秘、新闻、文化和行政管理,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等。但是,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单一型的中文专才培养,转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向厚知识、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多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能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必须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①创造智慧能力,它包括超常力(超越常态的思考力)、进取力(朝气蓬勃的生机力)、想象力(对已有表象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综合力(明晰而简洁的概括力)、选择力(去粗取精的筛选力)、批判力(以辩证的审视剔除糟柏的能力)、敏捷力(深刻、灵活、独创、批判的思维能力);②创造操作能力,它指像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能力,包括解放头脑的能力、解放双手的能力、解放眼睛的能力、解放嘴的能力、解放时间的能力、解放空间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上述目标的内涵相互联系,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唯其如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
(2)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样化的模式。一方面,人类自己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了多样化。因此,需要制订综合培养计划,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我们的综合培养计划包括:①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的保证。②人文、社会课程。高等教育目标应当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专业课程主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人文、社会课程主要教会学生做人。③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社会科学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④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类课程。学生要及时地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工具。⑤职业性课程。这类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⑥实践课程。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实践课程更应受到重视。以上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课内外分工协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拓宽专业口径。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过窄,过于强调专业技术,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能力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界限。我们以汉语言文学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办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多能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4)更新教学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压缩教学内容的总量,其目的是在给学生理解、消化和思考知识的余地的同时,让学生有时间广泛涉猎课外知识;要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增加
哲学和美学教育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为满足这一要求,应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主要是做好四个转变: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活动达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的效果。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法,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明显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改革传统的授课形式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授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二是在提高教学效益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明显地感受到知识面有新的拓展,信息量有新的增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三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得以有效开拓、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手脑并用,这将有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
(6)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指导教师要从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7)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他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氛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目标;他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他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其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要求他要充分把握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切忌在学生面前充当知识权威,让自己全盘主宰整个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促使教师积极投身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当前情况看,应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二是引导教师打破创新教育的神秘感,三是培养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要求高、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思维活跃,观念新鲜,才艺多样,随机应变。
(8)加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特点。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势,建立更加完善的选课制、选师制、主辅修制,实行弹性学制,增加选修课,扩大学生学习的自和主动权。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图书资料 服务工作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考试。实质上,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还面临着教育实习和寻找工作等诸多挑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作为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有义务给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图书资料服务工作。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本科的第四学年即第七个学期开始不久,就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面临着毕业
论文的开题报告。这时候,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因为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学习和记忆知识进行考试的过程,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他们一次真正的实践上的考验,是一次完全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试,老师不再给其命题,而是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这个时刻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应该主动地提供一些有关毕业论文的指导书籍,使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现今,在图书馆中,这个方面的图书一般都能找到,主要有:董华编著的《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武德春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教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书籍对毕业论文的性质、作用、特点和类型等基本问题都有较好的阐述。第二,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选题。这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帮助他们查找的需要图书资料。一个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必然要了解该领域在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态势,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研究和写作。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它是一个比较普遍而又在学术领域日新月异的专业。学生要想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选题,除了平时知识的积累,还必须知道了解学术研究态势的诀窍。这个时候的权威杂志,就是很好的指路明灯。例如,语言学方面的《中国语文》、《古代汉语》,文学方面的《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上所刊载的论文,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研究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也能很好地反映研究的热点。当然作为一个本科学生而言,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去赶时髦和跟风,他们对研究现状的把握能力毕竟有限,只要自己感兴趣和有心得,任何领域的课题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我们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避免选用同一个题目。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应该作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学校以往的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一个统计,将之公布出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选题以启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题目的雷同。
二
学生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图书资料的查找阶段。这是文献查阅能力的大检验。学生会发现,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文献知识在理论上偏多,不一定实用,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一,是图书馆库存的报刊杂志。现在,在一般本科大学,所拥有的报刊杂志多达数百种,毕业生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适当选择。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最近几年的人大复印资料库的目录,把与自己写作论题相关的论题集中起来,然后根据目录所交代的杂志名称和出版年代、刊期等,在报刊阅览室中逐一查找原始资料。对于新订阅的杂志,也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取舍,不要过分贪多求全,免得到时会陷入资料的海洋中而无法综合归纳。对于重点本科大学的学报,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杂志要多加留意,使自己以后的论文的引文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正确度。
第二,是库存的书籍。在图书馆查找到所需要的书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图书资料分类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但我们所能作的工作也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告知论文写作者基本的图书分类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图书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留意相关方面的书籍,向他们推荐。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古代文献较多,现今的学生面对着古代典籍,往往不知道怎样动手,因此关于各种查阅方法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讲解和培训。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看到,古人皓首穷经,毕其一生所收集的资料有可能赶不上当今利用电脑技术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所搜寻的资料,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主要可利用中国期刊网,通过输入恰当的关键词,就可以及时地收集到所需要的期刊和文章。特别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如《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国学宝典》等已经通过电子扫描,制成了可以进行检索的磁盘,现在键盘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给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问题是要告知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怎样多方位的输入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品味、专业特色、专业方法、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该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其总课时以及总学分数量居于各门专业课程之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提供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为古代汉语课程提供语言材料,并且成为世界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系。此外,它还是新闻学、文秘、播音与主持、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成果的积淀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每位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共同的体会。就目前而言,在现行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三本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三本院校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内容丰富与课时缩短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上下纵贯3000年,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庞杂,头绪繁多。课堂上的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文学史的诠释,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艺理论、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而随着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量一再压缩,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由原来六个学期每周6学时的教学时间,压缩为现在的四个学期每周3学时,实际教学时数仅为240课时左右。仅就教材而言,就有四大本文学史和六本历代文学作品选。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全部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发展脉络,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流变等情况,各种流派产生的背景、成就以及地位影响等,又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有个全面的解读,实在不易。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文学史时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于作品的解读更是流于形式,很难深入。
2.难度大与基础差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离我们现代很遥远,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历史故实、民俗地理等与现代人相差甚远,这些都给学习这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三本学生相对于二本和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的学生来说,入校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传统文学文化修养总体偏底,自制力相对来说也较差。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二本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就很难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按照专业目标,通过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读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对比较浅易的古籍进行校点,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对历代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进行正确的批评,对难度适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虽然如期拿到了毕业证,但他们甚至对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最起码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阅读、校点、分析和鉴赏古籍的能力等,则更是不敢恭维”[2]。
因此,学生在上课前如果不预习,不去读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仅凭上课时教师的讲解,虽然也能对文学史的脉络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对很多经典的作家、作品一一进行解读,有的只能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如果没有读作品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疏离与隔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就业压力与学习无用的困境
随着高校的一再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即便是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何况是三本的学生,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受到歧视。而很多三本的学生在进校时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数是被调剂过来的,他们为了能读一个本科,很无奈地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多数对此专业并不感兴趣,语文功底也比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公关营销等课程实在而更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多背几首唐诗或宋词也远远不如多熟悉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择业机会。”[3]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考证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上,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在就业中的筹码。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学就是钻故纸堆,坐冷板凳,对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学生心浮气躁,学习日趋功利化,许多传统学科面临尴尬的处境,而古代文学更甚。当然,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并不能仅仅靠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时,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针对本门课程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其兴趣。课后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1.课前预习的指导与探索
针对当前古代文学课时量缩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三本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等,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课后都布置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史的通读、作品选的阅读背诵、资料的查找等等。为了克服三本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等,积极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如每次课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情况,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等进行检查预习情况,并把这些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综合考核中。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背诵经典作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好了基础。
2.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如何讲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探讨,笔者近年来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文献资料辅助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堂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广,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辅助已经很平常。它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视觉艺术来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去体悟理解。古典文学牵涉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史书的记载、前人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免去学生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课,教师可以把每次上课前所需的文献资料、作品补充、每一章的精读与阅读篇目、思考练习、推荐阅读书目等,提前给学生打印复印,人手一份,这样在课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献资料或补充作品时就非常方便,也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提供了资料。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4]、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分类教学法[5]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3.课外学习的指导与探索
在“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进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中介,以“听、说、读、写、唱”为手段,综合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并取得一定成绩。
关键词:
知行合一;课程改革;中国古代文学;立体教学法;互联网自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设置本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善其精神世界。就其专业特征来看,该学科属于长线专业,强调厚基础,深发掘,其教学模式也往往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潮的来临,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我们还得培育创新型人才。在这个要求下,审视以往的教学模式,会发现以往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太空泛,无法指标化,例如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何体现?他们的分析评论能力如何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提高?等等。面对这些审问,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以期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实现以量化标准考核学生能力。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要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能力的转换结合起来,也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阐释。“知行合一”思想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做为教,学生要以做为学,教和学通过具体的做或者行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把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成“做教”,而对学生的考核也应当以“做”为标准,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特征,这个“做”即是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量化考核。正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仰恩大学中文系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了“听、说、读、写、唱”五位一体教学法的探索,以期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能力考核方式的量化把教、学、做三者真正地融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创新,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
听:既指学生听课堂上听教师对于该课程核心知识的讲解,还包括让教师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难有阐述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机会,所以此次教改我们着重改革让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争取做到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当然,我们不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挑战“师道尊严”,而是建立了一个名为“大家闺秀”的微信群。在该群中,除了教师每日向学生推送数篇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文章外,学生在群中会各抒己见,点评这些教师推送的文章并讨论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也都会把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文章、图片、视频等材料随时随地推送到群中。这样,教师就有了聆听学生心声的机会。在群中,大家不仅可以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语音对话,不拘时间、地点,不限身份、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师生通过互联网的在线交流,正是顺应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把“互联网+”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说: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的教学,并且利用多媒体、自媒体等现代网络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手法是和考核方式的革新相结合的。譬如,13级中文系1班在本学期建立了一个名为“13中文读写天地”的微博账号,按照教师安排,本班同学每星期至少要发三条微博作为平时作业。截止到本文写作之时,该微博账号已经有了1482条微博,内容包括诗词评论、诗歌创作、读书摘抄、古代文化常识等各种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的知识。经过数周的努力,教师和学生还通过微博形成良好互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花间集》,学生微博中随即便有对花间词人作品的评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古代音乐与词之间的关系,学生下课就整理出泉州南音和古代音乐的联系。这种连动式的学习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创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辨能力。而且,教师给学生的微博逐条点评不仅满足了学生受关注的需求,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和联系。
读:本学期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推荐了《唐诗杂论》、《人间词话》、《坡传》等每人必读书目。而且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再给学生列出选读的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作为考核方式的革新,教师要求学生把阅读摘抄和短小评述纳入微博以作平时成绩,并安排学生在期末以PPT的形式报告阅读心得,制作成微课视频。这种考核方式填补了以往教师只推荐书目却不跟进检查的空缺,把学生的阅读工作落到了实处,并通过制作微课锻炼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写:“13中文读写天地”中所载的1400多条微博每一条都见证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摘抄,他们逐渐把微博写成了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引经据典,有的饶有生活情趣,有的已具学术论文的规模。
唱:本着中国古典文化中以“乐教”陶冶学生情操的传统,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还开设了“中国古代诗词吟唱”活动。目前,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已经学会了《蒹葭》、《子衿》、《早发白帝城》等各篇诗歌的吟唱。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结合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用闽南话中的“文读”去吟唱《春晓》、《夜雨寄北》、《将进酒》等诗篇。通过“听、说、读、写、唱”教学方式的改革,2013汉语言1班同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首先,该班同学在仰恩大学和泉州市作家协会校园创作委员会共同承办的首届泉州高校十佳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次,2016年元旦之际,以该班学生为主创的团队在仰恩大学元旦晚会中上演自编、自导、自演真人版《韩熙载夜宴图》,创意性加入闽南话吟唱,正是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实践的表现。再次,在仰恩大学的“五四合唱节”时,2013汉语言1班的同学以乐舞结合的形式演绎了《蒹葭》和《江南好》两首古典诗词,在学校取得广泛好评。第四,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仰恩大学与泉州“思无邪”读书会共同举办了《春天,我们从这里出发》大型诗歌朗诵会,13汉语言1班和14汉语言1班的同学用“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再次演义《诗经》经典篇目,被福建省教育厅、东南网、东南早报多家媒体报道。第五,在充分领会学校“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指导精神下,以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导向,中文系把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知识和课堂活动延伸到学校图书馆,和校图书馆对接,共建了“仰韵读书会”。每个周三下午,仰恩大学中文系2013汉语言文学1班的学生都会到校图书馆301面向全校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验,并把好书分享推荐给每位同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更为丰富校园文化和号召全面阅读做出了贡献。
目前,该课程与图书馆的对接工作还处于初建阶段,我们日后会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接触,争取在服务校园的基础上,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真正做到“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把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广到全社会。仰恩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听、说、读、写、唱”五位一体教学法不仅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还顺应时代要求把网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并强调以教学成果的展示为学生能力考核标准的方法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一年来,我们的实践和探索不断调整、深化,取得了预期效果,希望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改进与提高。
作者:张婧雅 单位: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1]颜士刚.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知能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5(01).
[2]冯露.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3]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4]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关键词】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团结;学习;制度
办公室在任何单位都是不可替代的,虽只是单位一个普通的部门,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窗口”和“咽喉”,起着承上启下、服务全局的作用,办公室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着单位全局工作的开展。办公室要以服务为宗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推行精细化管理,用精细化管理追求卓越。
一、搞好团结,用团结求发展
一个部门取得的工作成绩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力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结的结果。“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团结,才能完成任务,做好工作。一个团结的队伍才是一个能出成绩的队伍,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办公室要注重搞好团结,呈现出和谐融洽的氛围,用团结求发展。办公室主任可定期与办公室每位员工交流谈心,了解办公室每位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工作上予以指导,不让员工带着情绪工作,使每位员工工作时都充满激情,高效率完成工作。定期召开生活会,在生活会上每位员工都可以畅所欲言,说出对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办公室主任的主持下,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增强凝聚力。此外,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办公室人员还应举办一些小范围内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每位员工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感,让每个员工内心都充满自信,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事业。
通过一系列沟通举措,使办公室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每个员工都以能成为办公室的一份子而骄傲。团结出效率,有了团结,办公室的工作才能取得较大成绩,才能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较好地服务公司全体人员,用团结求发展。
二、注重学习,用学习谋发展
目前形势发展很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思想认识、文化理念、各项工作的要求、整体素质的提升都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这期间,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办公室工作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办公室要对学习高度重视,每位员工不仅学技术还要学政治,不仅学书本还要学实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武装自己。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特有的文化形象。通过对企业文化的长期学习,使每位员工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企业独特的魅力,增强每位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与企业同命运,与企业共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办公室每位员工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团结的基础上,每位员工不仅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对其他同事的专业知识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互相帮助,推动办公室工作上台阶。此外,办公室可每周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学习政治理论和上级文件精神,彼此分享心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每位员工的政治素质,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使办公室每位员工都得到较大提升,个人能力有较大突破,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办公室工作紧跟时代和企业发展的要求,用学习谋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制度建设,用制度促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保障。制定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每位员工的行为。同时对不切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在执行上一视同仁,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办公室应结合上级和公司要求及办公室的具体情况,针对每位员工负责的专业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规范每位员工的行为,使办公室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出台制度前,召开专题会议,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制度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其中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地方,对制度的可行性进行细致分析。制定过制度之后,组织员工学习,使员工对制度的规定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制度规定。
制定制度只是制度建设的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严格执行制度,使制度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执行制度上坚持“严、细、恒”三字方针:“严”就是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不搞投机取巧,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细”就是要消除“三盲”,注重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恒”就是始终如一,严格责任不动摇,长期坚持不间断,决不能忽冷忽热,时紧时松,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严格执行,对执行制度较好的进行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进行处罚,制定奖惩机制,鼓励督促员工严格执行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分工,规范每位员工的工作,彻底消除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用制度促发展。
办公室要立足服务,用团结求发展,用学习谋发展,用制度促发展,推行精细化管理,用精细化管理追求卓越。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办公室整体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作者简介:
母亲从洗衣工到硕士研究生,女儿从镇中学一步跨入省城重点中学,母女同时成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家庭故事呢?
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洗衣工妻子要圆大学梦
1995年3月初,河南省义马市第三小学教师李丁未每天上完课,都会乐滋滋地往煤矿医院跑,原来,妻子马书青给他生了个大胖丫头,而他也幸福地加入到了为人父母的行列中来。两口子斟酌再三,给女儿取名为“春晓”,寓意着女儿的生命像春天的早晨那样透着勃勃生机。
李丁未毕业于豫西师范,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妻子马书青虽然技校毕业,做过保管员、清洁工等,但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尖子生,考到重点高中后,因为学习遇到了挫折,加上老爱生病,才在父母的劝慰下,退学考了技校,但从此她的心里埋下了大学梦碎的深深遗憾。
转眼到了2000年春天,5岁的晓晓上了学前班,马书青轻松多了。这时,她心里潜藏已久的念头冒了出来:通过自考取得大专文凭,争取能到大学校园读书。
李丁未很支持妻子的想法,他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都爱读书、学习,对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而家庭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也很重要,李丁未一家住的是90多平米、三室一厅的房子,他专门选出一间向阳的房子作为书房,并把书房装修得明亮畅快、赏心悦目。为了一家人读书时互不相扰,李丁未和妻子的卧室也都摆放书柜、书桌,女儿的房间买来儿童组合家具,包括书柜、连体书桌等,这样,家里便整体勾勒出一种读书的氛围,能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并激发她想学习的欲望。
没有书籍的家庭是苍白的。从女儿上学前班开始,李丁未就给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既有晓晓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传奇,又有她暂时费解但是朗朗上口的古人遗训,比如《弟子规》、《菜根谭》、《朱子家训》等。平时,李丁未还会把一些战争故事简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讲给她听。
在丈夫的建议下,马书青报考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大专,计划两个月内通过《哲学》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确立学习目标后,马书青忘我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李丁未主动把大部分家务都揽了过来。
晓晓上小学后,在李丁未的鼓励下,一家三口进行了学习比赛。爸爸的目标是把课教好,自己带的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全市前列;妈妈的任务则是争取每门考试顺利过关;而晓晓的任务则是把功课学好,还要多读课外书,在班里的学习成绩要排到前三名。为了郑重起见,三个人还把自己的目标和决心都写下来,贴到自己的书桌上,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晓晓毕竟是个孩子,有时缺乏自制力。一次,她二年级期中考试时,语文成绩出现了退步,李丁未暗中一了解,原来晓晓那段时间迷上了漫画书,上课时也偷偷地看,被老师发现过几次,虽然晓晓受到了批评,但总控制不了自己。
李丁未开了个家庭会议,对晓晓的课堂行为提出了批评,教育她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还让她写份检讨书。晓晓接受了爸爸的批评,把自己写好的检讨书贴在书桌上,每天大声地读三遍。
2003年,是李丁未一家三口的收获年。马书青顺利拿到了大专自考文凭。李丁未教学成绩突出,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而晓晓更是收获颇多,学习上不仅稳居前三名,画画、音乐等兴趣也得到了发展。
重视对女儿的教育,读书成乐趣而不是苦趣
马书青拿到大专文凭后,又瞄准了新的目标:三年攻下大学自考本科文凭。拿本科文凭要过英语关,这对马书青来说,无疑是自我挑战。因为她在初中时学的那点英语底子,历经岁月的磨蚀,早就还给老师了。
马书青决定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她找来了初中和高中教材,把所有的单词、语法、句型全部摘抄下来,归类总结,反复学习。为掌握英语发音,她跟着光碟一遍一遍地进行音标练习,并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跟标准的发音对照纠正,直到掌握为止。时间一长,马书青掌握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她觉得只要词汇量上去了,并在阅读中验证常用词的意思,就可以熟能生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妈妈这么用功,晓晓也整天离不开书本。有一次,马书青惊讶地发现,由于自己经常在家里读英文字母、单词、句型等,一些东西晓晓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李丁未决定提前开发女儿的语言潜能,让晓晓和妈妈一起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由于家里的学习氛围浓厚,电视机几乎成了摆设。偶尔打开电视,李丁未匆匆浏览一下幼儿教育、科学探索、新闻资讯一类的栏目;晓晓则看自然科学、少儿学英语方面的栏目。在马书青家里,最常见的情景就是,一家三口各自伏案读书,休息间歇彼此还交流读书及学习心得。
女儿虽然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李丁未并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养成教育。晓晓是独生女,他和妻子不知不觉对她有所娇宠,这让孩子有缺乏毅力、吃苦精神等缺点。如果不克服这些性格中的不利因素,女儿将来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有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说出了一句让夫妻俩吃惊的话:“爸爸、妈妈,你们说什么叫幸福呀?我怎么从来没有过幸福的感觉!”
女儿的话让李丁未和妻子相互对视了一下,却没有回答她。李丁未想了想,单纯给女儿讲什么是幸福,她不会真正地理解,还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她体会一下吧!
接下来的双休日,李丁未和妻子策划了一次行走教育,目的就是让女儿体会到什么是幸福,锻炼孩子的毅力和韧性。为了让女儿有竞争的动力,李丁未特意邀请了和女儿同龄的两个孩子,女孩叫小婷,男孩叫小坚。他还宣布了行走规则:出发前把饭吃饱,喝足开水,路上不带吃的喝的,回到家里才允许喝水吃东西。三个孩子心气都很高,同意了李丁未苛刻的要求。
一行5人上路了,他们步行的目的地是离义马煤矿10公里的洪庆寺。步行头一个小时,三个孩子都劲头十足,可第二个小时还没结束,三个孩子都有些气力不支了,晓晓开始有了怨言,李丁未故意激她说:“晓晓,如果你坚持不下去,我可以打车把你送回去,但你必须向大家说一声:我认输,我退出!”
听了爸爸的话,晓晓的好胜心上来了,她猛地站起身,嘟着嘴说:“走就走,谁认输了!”接下来,她没再叫苦,小婷和小坚也咬牙坚持着,因为他们都不想认输。
回程的路上,由于行走了三个多小时,没有喝水,也没有吃东西,三个孩子走路的速度都慢了下来,小婷嚷着嗓子渴坏了,晓晓也眼巴巴地看着卖饮料的摊点,小坚倒显示出小男子汉的派头,坚持咬牙走在前面。
五个小时后,孩子们终于回到家里,他们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水杯大口大口地往肚里灌水,李丁未笑着问晓晓,你体会到什么是幸福了吧?晓晓深有所悟地回答说:“幸福就是当你渴得无法忍受的时候,有杯水出现在面前,让你开怀痛饮!”李丁未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幸福的种类很多,比如当你感到寒冷时,别人递过来的一件棉衣;当你感到饥饿时,能吃上一个热腾腾的烤红薯,这种细小的幸福很实在也很温暖!”听了爸爸的话,晓晓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母女同跃“龙门”,新一轮学习竞赛拉开帷幕
2006年7月,马书青通过刻苦学习,终于拿到了自考大学本科文凭。而11岁的晓晓小学毕业后,也以优异的成绩被洛阳新安县城关镇三中录取。
虽然拿到了本科文凭,但马书青到大学校园读书的梦想仍没有实现。经过深思熟虑,马书青向丈夫提出了考研的打算,李丁未表示全力支持妻子,而晓晓更为妈妈的决心和勇气感到高兴,她再次提出了要和妈妈在学习上比一比。李丁未觉得这是激励女儿学习的好机会,便以监督人的身份,让两人把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写下来。马书青计划两至三年考上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而晓晓则考入洛阳最好的重点高中。
定好学习目标后,马书青和女儿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由于考研资料繁多,马书青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早上、中午、晚上都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早上脑子清醒,记忆力好,她学习需要记忆的课程;中午抽出近一个小时跟着复读机练英语口语;晚上学习现代汉语等课程。为了锻炼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李丁未让晓晓做了寄宿生。每个周末回来,晓晓都要向爸爸妈妈汇报一周来的学习情况,而马书青也向女儿介绍自己一周来的收获。
马书青知道外语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为了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女儿在家时,她还坚持与女儿用英语对话,而晓晓在学习英语中也想出了很多好点子。
一个双休日,马书青和丈夫外出办事,留下晓晓一个人在家,两人从外面回来后,晓晓得意地让爸爸妈妈认真观察一下,看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马书青走进各个房间,没发现有什么异样,倒是丈夫比她心细。他让马书青到书柜、桌子、电脑、洗衣机等物品旁边细心观察一下,看有何变化。马书青这才看到,女儿在每一个物品不起眼处,都贴有一张小纸条,精心裁剪的小纸条上,写出了物品相对应的英文名称。这样,在生活中,她和妈妈不经意间就会把英语单词记牢了,马书青为女儿的点子鼓掌叫好。
母女俩的学习竞赛进行大半年后,2007年元月,马书青参加了第一次考研,在忐忑与企盼中,分数出来了,其他科目马书青考得都不错,唯独英语仅考了20分,这次考研也因为英语拉分太多未能如愿。想到大半年来的辛苦付出,以及丈夫为家里所付出的一切,马书青对自己考研的信心有了动摇,心情也很沮丧。而这个时候,晓晓在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年级总分第二,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看到妈妈因为英语而落榜,晓晓也替妈妈感到难过,可当她看到妈妈心情有些懊丧,便竭力鼓励起妈妈来,甚至还用起了激将法:“你平时总是鼓励我遇到困难不能泄气,怎么自己倒开始灰心了,你是妈妈,可得给我做个好榜样呀!我还要向你下战书,我拿年级第一名,如果妈妈能考上研究生,我用压岁钱奖励你!”
听了女儿的话,马书青不好意思地笑了,李丁未也鼓励妻子说,第一次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相当不错了,明年只要英语过关,考研肯定能成功。在父女俩的劝慰和鼓励下,马书青又升起一腔豪情:“好,你们看我的吧,下次我要考研成功!”
时光在母女俩你追我赶、互不示弱的学习竞赛中过得很快。转眼,2008年1月,马书青又参加了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次,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英语仅差了5分,再次让她名落孙山,而女儿在初二上学期全年级期末考试中,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第一名。
这次,马书青倒没有沮丧,她从这5分的差距中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她决定这一年重点攻破英语关,争取明年考研成功。而晓晓也没忘记自己的目标,明年考上洛阳最好的中学。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年的艰辛备考后,马书青在2009年1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终于脱颖而出,她在报考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几十名考生中,以第10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得到好消息后,晓晓狠狠地亲了妈妈一口,说:“祝贺你,我的研究生妈妈,女儿为你感到骄傲,接下来,该看我的了!”
果然,2009年6月底,晓晓的中考成绩在洛阳市排到了前十名,河南省实验中学在全省选拔高一新生时,对年仅14岁的晓晓很感兴趣,对她进行了面试。面对严苛的省城重点中学老师,晓晓不怵不惧,对答如流,其丰富的知识面和敏捷的思维,让面试老师赞叹不已。很快,晓晓就接到了来自省城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及全新的机遇。新课程带来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极为深刻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上。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需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人格素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教书育人。是的,教师的职责的确是教书育人。但是长久以来,在许多教师眼里,教书的地位远远高于育人的地位,即使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没有特别强调育人的功能。倒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知识传授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课改最核心的价值。要做到这些,除了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人文性,教学方法应注意人文关怀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是不可教的,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唤醒,精神只能用精神去陶冶。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那么教师的人格素养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上。爱是从教者首要的素质,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优秀教师热爱教育,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对教学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才会心甘情愿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付出毕生的精力。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
优秀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深厚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情怀,教育将变得苍白无力。
二、专业素养
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并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
教学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一位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善读、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四种能力素养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倾听学生的心声,长此以往,学生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并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固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止步不前,则如一辆人力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没有了外力,车子也就止步不前了。许多教师落伍,就是因为放弃了专业上的继续学习。翻开名师的资料,我们会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最享受的事情还是读书。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非常重视个人积累和沉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学习,并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适应未来发展成就卓著的优秀教师,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追求教学的卓越与完美。
三、教学素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能读、会说、会写,不一定会教。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理解、懂得教学规律、深谙学生心理、善于驾驭教学过程、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美好情感的传递,都得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体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亦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也不预设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评价,不下最终的结论,而是导向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潜能和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就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学科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有意义的旅程,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常常有意外的美丽发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求教师必须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超群的教学艺术。
四、科研素养
未来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要从实践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和盲区,我们总觉得研究是专家的事,实践才是我们教师的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一位能真正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家。而教育科研是一位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担负着言语生命意识使命的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育科研活动,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时代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高低,势必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普遍性的教学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相关实践和研究表明,反思性、批判性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教师随手记下自己对教育论著研读的心得,每天写下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上的得失,经常揣摩其中的规律和道理,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航程里直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学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著,葛雪,雷王军译.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