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7
1 “双师型”教师研究现状
进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首先应该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概念,进而分析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通过调查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究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借助于行政政策的实施,最终以评价指标形势判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国外虽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名词,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与国内“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类似,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这类教师先到企业工作,然后转到教师岗位上;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同样也适用于德国职业师资的培养;丹麦的“双师型”教师是先具有5年以上专业技能,再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考核后,才能上岗;美国则要求其“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并且具有相关领域1至2年的工作经验中的优秀者才能获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我国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是王义澄于1990年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国内常见有如下几种学说:(1)“双证”说;(2)“双能”说;(3)“双职称”说;(4)“叠加”说;(5)“双层次”说;(6)“特定情况”说。而针对“双师型”的界定,国内较多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相关研究,目前集中在:(1)校企合作模式;(2)高校办产业模式;(3)以科技项目带动模式;(4)考取职业证书模式;(5)参加技能大赛模式;(6)参加培训班模式;(7)青年导师制模式。显然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的研究更多的还是解决从高校到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引进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队伍的模式。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目前研究的文献内容较少,阮悦芳提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与实训督导、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行动研究以及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坚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型模式。针对建设效果评价仍然缺少实质性的指标体系。
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和标准是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三个层面。
2.1.1 行政部门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教育部于2008年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方案以及2014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分别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对比教育部两个版本的“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可以发现,“双师型”教师可以是多证书(教师资格证、职称证、职业资格证)、也可以是证书+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还可以是证书+应用技术研究。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条件做了具体解释,文件提出“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大体分类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两个文件要求,从操作层面上进行更为具体的要求。
2.1.2 高校
高校作为一线教育实施部门,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认定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如沈阳大学就将教育部所提到的三条具体到8条,其中第7条为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大体都是从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2.1.3 学者
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呈现多种不同学说,唐林伟等(2005)将众多学者的研究学说归结为六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总结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较好的概括了目前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黄斌、毛青松(2006)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性,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对应的职业标准。
2.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
2.2.1 基本要求
无论是何种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需要“双师型”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满足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即有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技能突出,能够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2.2.2 附加要求
针对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毕业后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上,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行业、产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够打造一支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则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则效果更佳;另外,针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领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
3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3.1 认定标准缺失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同时高职和本科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还未统一,相比较于标准,内涵解释的操作性就有所欠缺,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还未统一,虽然部分高校和部分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并未得到全面推广,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程缓慢,建设效果欠佳。
3.2 培养途径不畅
根据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首先要获得讲师资格,同时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五年内两年以上的一线工作经历,或五年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研究,因此在实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最快途径就是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但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容易产生“买证”的现象;第二,容易产生与专业不符的职业资格证书现象。针对一线工作经历是最有效的双师型培养途径,通常可以让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进行培养,但时间较长,且由于教师本身不属于企业的职工,因此企业接受度存在较大的疑问,相关部门在认定时限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走应用技术研究这一途径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项目来源少,另外在内涵解释上说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一解释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考评。
3.3 激励措施欠佳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激励措施欠佳,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下企业挂职锻炼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具体体现在往往制度上都写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资质,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包括在制度上、职称评定上以及物质上的保障,因此教师对于获取“双师型”教师资质的积极性不高。
3.4 考核制度缺乏
考核制度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缺乏,这也是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二,针对获取到“双师型”教师资质的教师后续考核缺乏,教师在获取到“双师型”教师之后,往往后续没有考核措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推进,行业、企业都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很少有部分和单位进行考核。
4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由于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层次不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高校而言,当前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但是通过文件可以看出,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上也存在着不同,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内涵难以完全统一,其二,内涵与时俱进。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几点思考如下五点。
4.1 以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为纲,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
教育部相关文件往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需要指出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本科和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存在着不同,因此根据高校层次,选择不同标准,在学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不同,同时在内涵解释上可以将技能竞赛获奖、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进来。
4.2 以政策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层面上来讲,还需要政府、高校从政策层面上进行引导,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只有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才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从而实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4.3 以职业证书考试为途径,快速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
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快捷的方式,但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过程中,严格根据教师的任教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确保所获证书与所授专业具有一致性。
4.4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下企业,进行产学研活动或顶岗实习,做好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建设,确保真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反哺课堂。
4.5 以考核激励为抓手,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财力和人事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1,(1):64-66.
[2]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成人高校也正在不断推动自身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就是以成人为招生对象,但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技能训练不够,部分成人院校在成人会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会计实践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普通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其更重视对学生财会方面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实用和技能。然而,部分院校由于受到招生规模扩招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财会专业实际训练硬件设施紧缺,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影响,许多成人高等院校在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人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
第二,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成人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都与当前社会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成人高等教育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国民教育序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普通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针对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方面的课程理论研究也都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普通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的课程理建设长期受到忽视,使得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理论建设进展缓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不能与时代、社会发展同步,成人教育特色不明显。
第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应该看到,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类院校与成人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成人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依然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人数在整个教师队伍人数中比例较低,这也不能不说是影响和制约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因素。
2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各个成人高等院校因地制宜,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准,努力改善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间题。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加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能力为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各个企业所需要的实用性的会计人才,因此成人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善当前普遍出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实践技能训练,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成人高校应尽可能地增加投人以及专项资金,与当地企业建立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在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存在的间题,理论界和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坚持以成人教育为基准,以能力培养为方向,将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相结合,以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为准绳,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积极转变,不断适应社会、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大中小型企业的专业会计人才。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切实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努力提高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反思能力、职业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努力通过提高会计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来推动和促进成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和进步,发挥教师队伍在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实现成人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创建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素质教师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1.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大多会计类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经验,特别是高学历新教师的引进,多是应届毕业生,使专业师资队伍逐渐趋向学历化,年轻化。虽然各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方式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研究等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总体水平仍然提高不快,实践能力仍很欠缺。
2.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较快,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师生比拉大,同时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大部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去挂职调研,企业一线的实务更新很难及时带到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
专兼结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践专家,由于机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聘用兼职教师人数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通过有计划的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等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脊梁、专兼结合为重点”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双师”素质良好、“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一)专业带头人建设及培养
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及专业师资队伍的“领头羊”,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专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培训,到国家级示范校参观考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到企业、行业一线财会部门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理念先进,行业企业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较强,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会计类专业师资队伍的领军人物,使专业带头人真正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开拓者。
(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
培养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从现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中选拔教育理念先进、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教学与教研能力、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通过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培训、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会议,到企业行业一线兼职锻炼,使其成为教学、科研能力出色,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会计类专业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使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脊梁。
(三)“具有会计师”素质教师的建设及培养
“双师”素质培养即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使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需求动向,不断掌握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1.鼓励专业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一是对技术能力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二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对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利用这种方法鞭策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2.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特别对新教师,由学院提供挂职锻炼企业,由学校和人事部门共同提出新教师挂职岗位能力及阶段性实践成果,由人事部门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定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入编及确定岗位的重要依据。
3.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经学院批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所需的时间,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
4.校企联合进行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5.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技术讲解。
通过上述方式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既能教,又能做”,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
专兼结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积极聘请一批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精通实践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懂技术,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使专兼结合的比例达到11。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院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提高认识,使会计类专业努力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脊梁、‘双师’素质为重点”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型发展;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
0引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办人民满意大学”的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工作部署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院校掀起转型发展的热潮,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路径和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改革目标[1-3]。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适应时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既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社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当然使命[4]。众所周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国家对高等教育中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作为兴校、强校之本[5,6]。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加强企业的互动和合作,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使学生深入到企业实践第一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去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7-9]。
1存在问题
商洛学院是陕西省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商洛学院坚持“胸怀、视野、责任、卓越”的学校精神,建立“稳基、提质、增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规范化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和转型发展之路,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是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然而,商洛学院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实现转型发展困难不少。同时,由于学校地处秦岭腹地,产业环境较差,信息技术类企业少,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难度较大。为了有效地开展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计算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结合转型院校发展实际,以商洛学院为例,提出一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主要通过创新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双主体办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与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校科技服务能力,以此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校转型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1)创新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双主体办学模式随着学校进入国家应用型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的队列,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之路。一个比较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设立校企共建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特区,成立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探索双主体办学机制。具体地讲,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按照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按照企业化管理机制进行教学方面的运行、评价和管理。创新学生选拨机制,拟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拨优秀生源,优先满足共建学院的招生需求。学生就业时优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双方共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给予充分的自和灵活度,除学校基础课程外,专业课完全按照行业和企业要求设置,按照企业和行业要求进行高度工程化教学和考核。充分引入企业的技术团队与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共同承担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可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予以支持,引进企业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企业和学校热情,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具体的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专业群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大一学生中选拨70人,组成2个教学班,即电子信息行业应用型专业特色班。按照合作建设方案,学校与企业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引入企业的研发团队与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混编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课程教学实验大纲、共同编写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承担教学实验任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探索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注重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高度工程化的专业实战训练和交互式模拟体验。强化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协调统一,弥补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鸿沟。(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与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联合企业专家重新定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的原则,落实“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的要求,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认证课程等“双证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环节与行业、产业、企业、职业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中,推行“MIMPS”教学法:(1)依据信息技术行业的岗位职责,以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2)实训知识模块分层次,由简到难,采用实践与理论交织在一起的方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3)以分组-布置任务-小组实施-完成任务-成果评价-自我评价的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注重组队合作的形式及互评自评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快乐学习。构建“双领导制”下的校企“双证书”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严谨、操作性强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业绩效,采用量化的方式评价;第二部分为基本素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采用企业绩效考核方式评价。校企双方针对拟合作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开发课程资源,合作编写课程教学指导讲义和教材,利用双方优势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同时,企业安排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共同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和企业的对接。(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10]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在高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的转型发展,亟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能力够强、视野够宽、后劲够足的“双师”教师队伍。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是该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会,通过“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引进研发能力强、具有工程背景的博士或高级工程师加盟学校教师队伍,引领并带动提升相关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水平;2)选派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每年选派5-10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左右的岗位实训,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岗位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3)由企业每年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担任相关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以及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4)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并参加行业技术资质考证,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共同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力争三年内有20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5)联合企业,积极申请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横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在项目中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6)鼓励企业派驻工程师与学校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开展教学与科研;邀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以专题报告方式,给我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增加教师的行业知识;每年选派相关骨干教师到企业进修和顶岗工作,使教师全面了解企业软硬件开发的流程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掌握软硬件开发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支不但理论知识强,而且实践能力强、具有IT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保证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待遇收入不低于在校工作。(4)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校科技服务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打造和共建相关专业校内外科技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相关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拓宽相关专业应用技术方向,提升学校整体专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1)通过合作,争取企业对学校的技术与设备的支持,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帮助学校改造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维护完善或搭建实验平台等,为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平台。2)通过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承载全校各种类型的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给学生信息技术类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服务器存储空间和终端测试平台。3)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真刀真枪”在具体项目中得到锻炼,为企业对口培养出贴近企业岗位需求,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每年组建学生创新团队进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并与企业共设创业基金,为学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企业创业者。4)利用校企合作创新基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应用技术类院校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应用技术类院校的重要职责。商洛市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因此,学校应该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积极开展面向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3方案分析
该方案结合高校转型发展实际、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洛学院已列入陕西省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正在向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阔步迈进。开展校企合作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必有之路,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2)符合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明确要求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个良好平台。(3)符合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随着学校向着应用型技术类型院校进行转变,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4总结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提出一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创新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双主体办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与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校科技服务能力,以加强校企合作。可将该方案应用到地方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在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0-53.
[2]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3]姚汝贤,孙利.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转型发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5:20-23.
[4]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5]何俊,钱敏.对新时期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6,2:46-48.
[6]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04):61-69.
[7]李聪.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学科产学研合作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9:94-97.
[8]魏小锐,李阳苹,赵维佺,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231-234.
[9]黎永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142-143.
关键词:技师;技师培养;研究综述
技师是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系列中的第二个等级,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规定,技师的职业标准是: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能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技师毫无疑问是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随着国家明确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位置,技师培养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对我国关于技师培养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技师培养的目的、意义及人才培养观
关于技师培养的目的和意义,李志刚、蔡新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技师培养,打造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是把先进的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二是发展技师培养是使企业与时俱进,永保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措施,“把技师培训作为创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目的中加以贯彻亦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观,曹波指出:“技师学院培养的技能实用型人才也是高技能人才的组成部分;技师学院培养的人才要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转变;要从技能本位向能力兼学历转变。”“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对人才的培养是本着实践技能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专业技能培养开展教育活动”,并指出复合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三类结构:“知识结构是指技师学院培养人才知识结构要具有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力结构是指技师学院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合理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主要是指它主要是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三个方面的结合。”
二、技师的职业能力类型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对广州地区现有技师队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类分析和研究,指出技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操作技能型: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是本工种的技能尖子,或称“能工巧匠”。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领头人,一般较少参与管理,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占技师群体的多数。二是复合技能型:能够熟悉生产流程,掌握多个工种的关键技能,掌握多种设备的工艺特征,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创造性工作。用“一专多能”、“技革能手”称呼比较恰当。三是技术技能型: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居于处在领导层的工程人员和处在操作层的技能人员之间的中间层。在生产现场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将其转化成产品和成果;熟悉生产主要设备、设施的性能和操作技能;组织日常生产、处理生产技术与工艺问题,指导操作人员保障生产正常运作。擅长解决技术难题,保障生产运作。四是知识技能型:指向非制造业的知识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领域,如计算机网络、理财策划等。熟练掌握本职业的专业知识和运用技巧,实施已完成的规划、决策和方案,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业务难题,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俗称“灰领”。恰当的分类是技术型与技能型,只不过他们的技能不是体现在对有形的实物的“制造”与“操作”,而是在写字楼里处理业务。
三、技师培养目标与课程
1.关于技师培养的目标,研究者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孙佩石、刘峰指出,把握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以学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指出技师学院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类:培养预备技师和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朱荣东则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
2.关于技师培养课程,课程开发是技师培养诸多环节中的关键,关于技师培养课程方面的观点集中体现在2006年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简称中国职协)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技能中国技师培养课程开发高层论坛”上。与会者在技师培养的课程开发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课程开发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家一致认为,课程是职业培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实施职业培训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课程开发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第二,技师培养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工作实际。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技师培养课程开发必须以职业技能标准为指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工作需要,确定知识点和能力点。第三,四步流程法、模板开发法是现代技能人才培养课程开发中可供借鉴的好方法。所谓四步流程法指的是:第一步职业分析,第二步目标分解,第三步构建课程,第四步课程评鉴。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将课程目标与岗位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实际工作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评价。模板开发法的核心内容是:将每个培训项目作为一个课程模板,此模板既包括课程本身的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的方法步骤,其特点是将课程开发与实施融于一体,更全面、更利于目标的实现。第四,技师培训教学应采用课题训练模式。围绕技师培养目标,针对技师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开发出若干训练科目(或称模块),这些训练科目就是课题。大家反映,课题训练方法简洁、明了,易操作,针对性强,实践证明更有利于技师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五,开发技师课程应把握五项原则。一是课程应具有鲜明的任务驱动性(针对性);二是课程应来自企业生产或人们生活的实践,能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三是课程应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四是课程要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五是课程要符合本职业的技师鉴定标准。第六,构建课程体系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与会代表认为,在构建课程标准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课程需要多人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二是以质量为先导,切忌急功近利和贪大求全。第七,技师培养课程开发及相关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代表们普遍反映,目前在技师培养课程开发及相关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术等级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践中存在难以把握的问题;二是技师、高级技师课程开发缺乏相对稳定的培训计划、培训大纲的指导,教材也多是拼拼凑凑。目前,以讲义代教材,以鉴定标准、鉴定规范代教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毕结礼等的《技师培养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总结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的规律与方法步骤,明确了技师学院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根据培养目标分解转化为课程目标;二是编制教学大纲和构建课程体系;三
是编制课程标准;四是组织课程实验与评价”。他们提出了预备技师课程开发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备技师课程开发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主线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个性化、动态化的开发机制。”技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是:“针对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从学校经验提炼总结的角度介绍技师培养课程也有一些。杨俊峰结合江汉油田职工培训中心的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技师培训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即“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以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组织灵活化”。但是因大多是就某校某专业进行的课程总结,针对性强,不具有普遍性。
《中国培训》编辑部从课程开发所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指出:“技师课程开发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宏观重视和开发指导的力度不够有力,特别是开发投入不足;二是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不够有力,各自为战,浪费资源,没有足够有力的机构组织协调开发工作;三是开发人员素质不适应新型课程开发的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培训;四是对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或根本没有认真研究。已有课程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脱钩,不符合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技能人才工作质量,也会影响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由于校企合作内涵丰富,各校在各自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综合来看,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刘淑珍在2008年中国职教学会管理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质量”专题论坛上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改革。“职业教育要从行业、企业的实际出发,按照岗位能力体系培养人才。没有校企合作,企业人才的岗位能力体系就不清晰,学校的人才的培养定位就不准确,专业设置就会缺乏针对性,办学就没有一句,教学内容就会脱离企业的岗位需求”。“没有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中,工作项目就难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就不准确,与任务对应的文化知识就会缺乏针对性,职业化的教学情境就会脱离岗位实际”。
2.从各自学校的角度,介绍各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方面经验。河北省承德高级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师培养模式”主要突出了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教学内容课程化、模块化,教学形式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分区式模块化,教材建设服务化、突出能力训练;黑龙江技师学院根据调研和学校具体情况分析,通过背靠企业式、联合式、订单式三种模式交叉开展校企合作,并总结出开展校企合作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原则;坚持企业需要原则;坚持双方互利原则;坚持齐抓共管原则。程国强等以宝鸡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了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三种方式: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技能比武――取得技师证,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在职工中培养技师,三是在优秀学生和社会青年中培养预备技师和高级工。
3.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创新发展上,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认为,在上述技师四种类型中,可以选择技术技能型与知识技能型作为学制培养目标;技师的学制培养是前所未有的,又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论证了构建技师学院学制式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的原则和方式,主要是坚持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培训理念,所有培训内容要源于工作岗位及其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最后的培训成果也要用于社会和企业;以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作为构建学制式预备技师培养课程的依据,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与培训途径;确立技师学院作为预备技师培养的主体,为成功实现“规模+质量+效率”培养技师奠定基础;坚定不移地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预备技师的必由之路,以保障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技师学院的形象与生命力;要在培养预备技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实行双导师制,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者;创新技师考核的过程评价体系。
五、师资队伍建设
从技师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的角度,李冠祥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技师学院教学能力的需要;加强技师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技工教育高移化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从技师学院教师培养路径的角度,龚维加总结了四种培养途径:利用外部技术和资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做好现有教师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引进专业教师;制定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的政策。刘健指出:“技师学院的教师应具备更好的职业道德、更强的教学能力和更高的技能水平”,“提高技师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用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和相应激励措施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和礼仪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技能培训,和推出学科带头人、加强专业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师资培训;激励机制包括:效益工资向学科带头人倾斜,按岗定薪、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和公平竞争,动态管理。
另还有从学校的角度,介绍其师资队伍建设经验的,如陈慧以鞍山技师学院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为例,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经验:从思想观念人手转变教师队伍角色;从加强培训人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资金保障人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制度建设人手,促进教师队伍发展。
六、技师培养的评价
评价是技师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对技师培养的目标、模式、过程等都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
从传统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技师培养评价问题,沈亚光指出:“由于技术进步、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因素,促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内容的滞后性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建议“建立题库及时更新机制,即在坚持《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对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等作必要的调整,才能使试题内容与时俱进,弥补这一缺陷”以及“建立由各地、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出资向企事业单位购买高质量技能试题的制度,用建闸引流的办法,引进贴近实际的新试题,排除陈旧、脱离实际的试题,使题库成为一池净化处理过的活水”。而且“在考试的基础上开展评审,可使技师鉴定取得更好的效果”。广荣针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提出“技师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校企双方的过程化考核进行鉴定。操作办法可以是:第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工作项目、技术要求、项目数量以及需要完成的项目质量等;第二,学校负责制定过程考核中相关表格,用于记录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项目名称、数量、质量,以及所在班组和车间负责人签名评价,并进行定期检查;第三,企业负责提供工作项目、工作岗位和指导的师傅,并定期横向调换工
作岗位,让学生涉及相关岗位的各个工序;第四,学生要每天记录工作内容、工作中的问题、工作结果等等,这些工作笔记将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一。汇总以上环节中所产生的数据资料,作为考核评价技师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技师评价(考评)社会化的角度,魏元建论述了技师考评社会化的重要性:“技术工人的劳动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关键,是制造技术先进、外观精良、安全可靠产品的直接操作者,是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加强工人技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建立正常的技师考试、考核、晋升制度,技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建立和完善工人技师的日常管理制度”、“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开发的投入,为技师队伍培养充足的后备军”。黄国汀结合浙江省技师社会化考评的实践经验,提出:“转变观念是前提、考前培训是基础、命题是难点、考评是关键”,包括“树立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明确参加技师培训及鉴定是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严格培训组织、合理选择命题人员、科学确定鉴定内容、加强考务管理及加强考评员管理等”。
从技师培养评价的创新上,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批判了传统的技师培养评价方式和社会化考评方式。“技师学院采用以训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到课程专题中的教学模式,结果性评价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社会化考评方式是采用模拟生产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工件作为考件,设置一定的知识点考核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经过针对性培训,就可以应试并通过考核,但这样评价出来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完成工作任务,无法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有违教育的初衷”。他提出了过程评价体系,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所设置的课程评价体系,按照相关的知识模块,划分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权重设置一定的学分,学生完成每一课题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当学生研习完所有课题,将学分累加,即可获得一个总体评价”。
七、政府在技师培养中的责任
政府在技师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府在技师培养和技师学院发展中的职责和功能,俞永生指出:“技师学院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概括起来仍是两方面:一是规范管理的支持,也就是管理上要规范、明晰,不要随心所欲。笔者认为,应由省人民政府审批认可技师学院为正规高等职业学院,而不是现在的由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学院,把技师学院纳入高职院范畴。二是经费投入的支持。任何教育都是需要投入的,不是政府投入,就是私人投入或者财团投人。技师学院培养的是社会经济中的高等级应用型人才,理应由政府投入。”余祖光在论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时建议,“要明确政府的统筹,要把它纳入评估的指标”,“出台更加灵活的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应该有社会化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制化建设”。“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天平向企业倾斜,这样会损害学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达不到教育的目标。如果不平等互利没法儿进行下去,这时候只能引入政府的力量,政府要给企业一些其他好处,使企业积极的参与,然后补偿一些成本使这个天平再往回转,再平衡一下。”“所以要控制这个平衡点,学校心里也是想控制平衡点的,但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只有政府才有这个力量”。
【关键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
一、实施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在这些辉煌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相脱节,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不懂得相关的职业标准。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吻合,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生命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根本要素。建立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使学校找到与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结合点,又可以使人才培养规范化、科学化。
从行业现状来看,与专业群相关的有《国家职业标准》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从科研现状来看,关于基于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系统性文章很少。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和建设部“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理论的提出,相关的科研成果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专业群职业标准概述
酒店工程专业群包含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酒店工程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五个专业。酒店工程专业群将各专业所针对的职业标准细化分解为两种职业标准,即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
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指的是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的职业的职业标准。五个专业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较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有房地产评估员职业标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有施工员、质量员职业标准,工程造价专业有预算员职业标准,酒店工程管理专业有机电设备维修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物业管理专业有物业管理员职业标准。其中施工员、质量员、预算员职业标准属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其余属于《国家职业标准》。
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指的是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后,所能从事工作的职业标准。五个专业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分别为注册房产估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酒店工程部经理、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标准。
三、专业群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校内理论教学要与职业要求吻合,在教学总体计划制定中,要以满足职业标准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设计中,要按照职业标准使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情境真实职场化。
首先,酒店工程专业群以各专业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各专业的教学总体计划。其次,以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确定相关专业课课程设计。最后,专业群自主开发了“酒店建设”方向的职业标准,包括将各专业均开设的“房屋建筑学”改为“酒店建筑学”;同时,将诸多酒店建设的标准(如凯悦酒店建设标准)融入到各专业职业标准中,形成了各专业的酒店建设类职业标准。
(二)实践教学
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酒店工程专业群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按照房地产评估员职业标准建设了房地产估价、开发报建等实训室,按照施工员、质量员、预算员职业标准建设了图纸会审、建筑实型、项目管理沙盘等实训室,按照机电设备维修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建设了机电设备维修、强弱电工等实训室,按照物业管理员职业标准,建设了物业管理沙盘、房屋建筑与维修等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酒店工程专业群主要采取订单班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如工程造价专业与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鲁商置业、物业管理专业与均豪物业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校企合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的前提,要以培养既具有职业资格又能教授职业标准的教师为目的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酒店工程专业群采取挂职锻炼、参与职业标准培训、考察学习、编制校本教材等方式培养教师。要求所有教师每三年必须至少有半年挂职锻炼、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参与职业能力培训、编制多本以职业标准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上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总结汇报,并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所掌握的职业标准内容。
(四)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
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章制度,对基于职业标准的教学进行评价和保障。首先,酒店工程专业群制定了《职业标准引入制度》,要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各环节引入并落实职业标准。其次,根据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为所有专业课程设立职业标准质量监控点,确保教师按照职业标准授课。最后,建立导师制,对新进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职业标准教学培训,以保障基于职业标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基于职业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与职业标准相符的职业技能,也应有相应的职业素养。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时必须教授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冠名支持课外活动、开展企业文化和学术交流、按照真实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室。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大二下学期开设2学分的“就业教育”课程,在其中引入用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强化职业素养。
四、结语
本文是我专业群“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酒店工程专业群为例”科研课题的成果之一。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并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其他专业群的建设有着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工作繁杂、职责不清、超出本职工作的工作量不给报酬情况普遍,大大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但规划基本侧重于理论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考虑较少,对现有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计划不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确立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高职教育的质量集中的反映在实践教学的质量上,高职院校只有确立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验室、实训室规划制定实践教学教师引进计划,可按照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教师任职资格,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来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掌握某一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用技能,对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同时兼职教师的引进,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途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口径较宽的专业,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有所侧重,主要专业培养方向有家电产品、电气设备的控制、通信、检测等方向,各院校应根据本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从相关企业引进配套的实验教师。提高现有师资的学历层次针对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高的实情,学院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学院可在规定时间内对达到一定学历层次的实践教学教师除报销相关费用以外,还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院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积极参与科研、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然会涉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应主动吸纳实践教学教师参加,为相关实践教学建设出谋划策,使得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参与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熟悉各种设备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中的作用,掌握企业技术应用的最新情况,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努力探讨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简单、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各高职院校实践中,“双师型”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源逐渐扩充,急需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培训要旨应该是“讲师”向“工程师”方向努力,加强教师与企业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部分企业引进的“工程师”需要向“讲师”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系统理论知识,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我们的教师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多从事电子、自动化相关行业工作,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要想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本专业的教师首先得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从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上得到市场的肯定,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畅销品”。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培养目标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集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教师。这类教师不仅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具有与实践操作技能相关的技术职称。既具有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能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也能从实践技能中总结理论知识。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如何解决“双师型”教师建设迫在眉睫,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教育结合行业和企业市场需求,建立以结构优化、优势互补、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和企业无缝接轨,必须较强“双师型”教室建设。
2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现阶段,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25%左右,极少数明白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30%以上,导致了“双师型”教师偏少的原因主要有:民办高校教师普遍教学工作量繁重,日常事务繁多,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往往只能求量舍质,教师除了上课基本没有时间参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如此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造成极大困难。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来源中,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有78%,从兄弟院校培养占14%,从本校内培养的分别占3%、从企业联合培养占15%。从图1可知,民办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进入企业学习和培训,这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较差,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毕业就职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正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并重的教师,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非常艰难,无法达到将学生培养为一线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3校企合作及其思路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在教学、管理和就业都相互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我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方式有: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产教结合、产学研合作等。主要体现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有利资源和环境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目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企业的项目工程师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参与培养方案的编写,共同制定考核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实践中,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开发技术和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把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学校的教学紧密融合一起。其中涉及:
1)构建服务型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以校企合作基地为基本形式组建服务型校企合作平台,在本校设立工程训练中心,学生管理组、教师培训组、项目开发组等职能部门。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层由学校和企业相关领导兼职担任,各司其职,共同管理。
2)提出校企联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师抛开以课本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以项目为导向,将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将课本中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讲解,教师边讲课,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3)构建全方位的动态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能力测试为辅的评价制度。学校和企业合理增加技能测试,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阶段性成果为单元组织考核,每学期规定固定次数,每次考核占总评成绩一定的比例,每进行一次阶段考核,为了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自评、互评等形式进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评价系统。
4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强劲的需求。不仅高职院校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同时湖北省内大部分民办三本院校也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了达到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基本素质提高是完成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由此,大部分三本院校大力加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下的“双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教师的必然途径,企业与高校的创新和发展相辅相成。因此,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5校企合作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
1)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师培养计划
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目标是教师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性质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直接决定双师种类的差异。高校本身要明自己需要的是何种“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需要的“双师”队伍建设规划,用“学校-企业规划”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并有效保证青年教师培养成果付之于实践。通过“双师型”教师模式的培养,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青年教师将会转变为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首席教授等,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提倡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考试,促进实践技能培养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涉及转型发展,重点趋于应用人才培养,急需即能够在课堂上理论教学,也能够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的“双能型”教师,但高校仅凭自身是无法培养出学校所需的“双师型”人才,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只能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其中,改革教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双师培养模式之一。首先学校制定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判标准和制度,学院再根据学校制定的评判标准制定需要培养的人数,针对相关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称资格和执业资格的培训。或者,教师可通过课余自学,考取与所教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能资格,以此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3)制定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大部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仅仅是教师根据学校要求进入对应校企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半年,或者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一部分岗位工作或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因此,建立双师共育的培养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一方面,学院教师到企业以脱产的方式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教师与企业精英零距离接触,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实践能力。此外,高校教师还可将通过从企业学习来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进行整合,并融入进教材及课程内容中,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学校聘请具体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教授学生项目开发、管理以及与就业接轨的实践性应用知识,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
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由学校和企业一对一配对,一名学校教师与一名企业导师组合成一个双导师组合,组合中的导师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进行一对一辅导,企业导师向学校教师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学校教师向企业导师学习实战经验和企业项目开发技术能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双导师共同培养学生,共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并共同进行课程考核,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实习,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又一途径。
6结论
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培养入手,从制定培养计划开始、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依靠协同平台,创建合理培养体系,利用多种不同培养方式来构建符合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2]何兴国,杨林生,等.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
[3]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力结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刘韵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制定[J].教育与职业,2011(14)
[5]赵鹏飞,苏成柏.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构建高职办学特色[J].高教探索,2010(1).
[6]马树超,范唯.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7]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年=月=日)
辅导员队伍是目前我院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力军,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在学院人才培养和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的技能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做好我院学生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院升为高职院校三年来,随着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建设。为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对新进辅导员实行公开招考。====年选聘两名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做为兼职辅导员,====年选聘了九名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做为专职辅导员。今年根据招生量,还准备聘用十名左右的专职辅导员,主要从艺术类、中文、思想政治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聘。辅导员选聘工作坚持层层选拔,公正透明,确保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经过努力,我院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学院根据需要,举办了多期培训班,请专家聘教授,举办专题讲座,极大地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使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推动我院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我院还特别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联系,进一步扩大我院学生工作的社会影响。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
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综合素质。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是最直接的,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文化素养高,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果敢、坚定的精神。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知识是无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自觉追求新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与时俱进,不要“一本通书读到老”。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是辅导员的基本功,辅导员要善于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情况,正确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成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使自己的工作处于主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技巧,避免脱离思想实际的空洞说教,谈话时要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学生。运用较强的写作能力把工作经验和体会写成文章,上升到理论,运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工作目标;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独特的创新能力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从辅导员身上能够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在辅导员的积极影响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院长专门针对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改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看法和意见。辅导员是我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基层干部,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培养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主导教师。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功底,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我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而要坚持这个标准,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辅导员则担此重任,工作中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其工作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信仰、理想等密切相关。辅导员工作一方面体现我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领导,保证党的方针、政策、指示精神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又把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能够自觉抵制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的毒害,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用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我院以德育为核心、以技能为主的健康教育实施,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学院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
总体上说,我院辅导员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好,在学院的发展别是在我院扩招后大专生人数成倍增长的新形势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全院辅导员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生处的指导下,从各系的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学生党建团建、新生入学教育及毕业生就业等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有益的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拓宽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踏实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院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人数少、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等实际问题,改革的潜力仍然较大。这就要求学院从体制上、制度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鼓励全体辅导员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且认真做好科研工作,总结经验,发表有特色的论文。
我院学生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学院党委要求辅导员要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而树立高度责任感。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服务于这个目标。要求全体教职工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学生工作方向,树立做学生工作专家的观念;二要“以学生为本”,建立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三要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要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辅导员身上的担子更重,辅导员要通过自己高质量的工作,以点带面,使学院内的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同心同德,去争取学生工作上档次,上台阶。
在学院举办的辅导员经验交流会上,院长作了《如何落实、完善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专题报告,学生处处长也谈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个人价值观等教育问题,辅导员们从工作的不同程度、不同层面进行了交流。大家一直认为,学生工作主要是抓两头,带中间,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等等。
三、辅导员工作的服务理念
辅导员是“以人为本”的学生服务员。这是我们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本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