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

第1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05-03

1 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为促进宿州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建立现代粮食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等方式,对以宿州市桥区灰古镇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以灰古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基地人口5.84万人,耕地约0.8万hm2。具体包括宿州市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曹庙和碾盘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顺河乡万桥村,耕地0.05万hm2;宿州市桥区永安镇南部王垅、永安、大许、股河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朱仙庄镇境内洪河路两侧新河、塔桥、朱庙3村约0.21万hm2。

1.1 土地流转情况 目前示范基地土地流转面积约为0.21万hm2,占土地总数的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1)从流转意向看,80%以上的农民支持土地及时流转;约15%目前不愿意流转,但认为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3-5a后可考虑流转;仍有5%人口表示,无论给怎样的优惠条件,也坚决不流转。

(2)从流转形式看,租赁流转方式占总数的90%以上;托管不到10%;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入股方式尚没有.朱仙庄镇塔桥村负责人表示,今年秋季或明年将在本村133.33hm2公摊土地实施股份制,成熟后,将逐步扩展到全村所有耕地。其原因在于,土地租赁最为简单现实,且土地流出方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土地租赁之后,农民就可以与土地脱离。土地托管只能满足了部分农民“惜地”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阶段仍有着发展空间,但由于托管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且农民仍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符合。对于土地入股,农民普遍认为现阶段不可行,其原因在于农民认为入股后,与农业企业的种田大户相比,信息不对称,没有话语权。

(3)从流转价格看,桥区朱仙庄镇帝元公司租赁的土地价格最高,为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5万元);其余基本保持在6 000~6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3 800~16 200元)。远高于桥区符离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9 000元/hm2/a和合肥、六安等地流转价格37 500kg稻谷/hm2/a(折合人民币9 000元)。目前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心理价格应不低于67 500小麦/hm2/a。

从土地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基本上以经济作物和良种繁育为主,种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过高的流转价格让种植大田作物基本无利可图。

1.2 经营主体情况 基地内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偏低,且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内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的数量分别为4家、30家、1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15家,但拥有大型机械50台以上的上规模的仅有2家;4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为皖王面业、皖神面业、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除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外,还有8%~10%的农户通过口头协议形式流转亲朋好友土地种植,但规模较小,平均只有1.33~3.33万hm2,流转价格一般在4 500~7 500元/hm2。

1.3 土地治理情况 除桥区顺河乡的万桥村、王垄村2个村治理面积比例较高外,桥区永安镇的永安村、大许村、股河村、双兴村4个村治理程度较低,基础较差,比例只有20%左右。

1.4 外出展で榭 根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占基地内总人口比例较高,总体接近30%。

1.5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在全市首批123个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中,只有桥区永安镇永安村位列其中;2013年全市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无一布点在基地内。随后,2014年永安镇大许行政村大许中心村、灰古镇付湖行政村付湖中心村作为全省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

2 宿州市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群众对土地流转有广泛共识,群众基础较好,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经营主体等利好条件,但推进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2.1 土地流转面临问题 从目前调研的掌握情况来看,示范基地近年来土地流转总体形势不错,80%以上的农户和经营主体都支持土地流转,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及时解决。

(1)从被流转主体来看,尚有20%的4类农民不支持土地流转:一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留守在家的农户,没有能力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能在家守地自己种,养家糊口。二是自家本身已拥有部分农机具且又搞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认为自己耕种便利,种植效益更高,机器闲置反而造成浪费。三是承包地地块太小又过于分散,由于无法一次性全部流转致使其无法完全脱离土地劳作的农户。据统计,目前示范基地平均每户承包地都在5~8块左右。四是极个别对土地怀有强烈情结的“钉子户”,或是对土地流转有顾虑、担心将来经营权发生变化的农户,不支持土地流转。

(2)从承租主体来看,数量明显偏少,积极性不高。综合分析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目前平均67 500kg小麦/hm2/a的土地流转费用已经偏高,已达到成本控制临界点,盈利空间微乎其微,如再继续推高,2 250元/hm2的微利都将难以保证。二是投入成本大,融资渠道少,大部分承包主体难以承受。土地种植管护、农资成本、承包租金等1hm2每年的各种成本需2.55万元左右,流转33.33hm2就需要85万元的周转资金。而普通的承包户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如此大笔资金投入是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种植自然风险难以预测,且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偏弱。对于大部分承包户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元农业保险1hm2地理赔的上限也只是4 000元,一旦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承包户根本无法承受。据统计,去年,示范基地近1/5面积的小麦因不抽穗预计1hm2将减产2 250kg左右,承包户都受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土地确权工作难度较大 从调研情况看,土地确权虽然是大势所趋,示范基地内70%以上的农户表示支持,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吃个“定心丸”,便于土地流转,而且可以为下一步探索用于银行质押解决融资问题提供很好的路径。但从目前调研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涉及人口众多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基地内土地确权依然会有较大阻力,而且极有可能激发大量潜在的社会矛盾。农民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平均大于承包面积的30%左右,农民要求按照实际种植面积予以确权。特别是另外30%的农户通过个人垦荒等形式,现在实有地亩比承包地亩面积大,将成为土地确权的最大阻力之一。村干部对此也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2.3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基地内农机配套服务力量,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管理有些松散。据调研中发现,规范管理、合作紧密的农机合作社较少,平均仅仅只有不到基地内拥有量的10%,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松散型服务力量。示范基地内技术全面的农机手屈指可数,大部分局限于耕种收割环节,至于土地的弹压、深耕、植保等技术掌握的较少。此外,由于解决基地内晾晒场地的土地指标问题没有可能性,投资较大的烘干设备几乎没有,导致基地内粮食收获后仓储晾晒难问题十分明显,比如,帝元农业等曾出现玉米霉烂问题再次凸显农机设备供求不对等这一矛盾。

2.4 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统计表明,示范基地内0.8万hm2土地目前进行土地整理的只有0.13万hm2左右。示范区基地内桥、涵闸、路等各种水利配套设施不健全,土地整理率过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难以以适应大型农业机械化和田间作业要求。不能发挥集约经营的应有效益,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成本。据测算,在示范基地内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成本hm2需3万元,整个基地共需投入资金约2亿元。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明显 一是示范基地内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家庭农场一次性投入较大,启动资金缺乏。二是对示范区基地内当前粮食生产亟需的大型机械、烘干设备补贴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补贴上限只有30%。三是农业保险保额偏低,赔付上限只有270元,风险防控能力太弱。

3 加强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建议

3.1 抓好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抓好规划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摸清情况基础上,在桥区4个乡镇的12个村确定建设粮食示范基地。但是,对于初步选定的示范区基地内有一部分村的农民没有土地流转意愿、村两委班子较弱的,不应纳入示范基地范围。建议在保证0.67万hm2总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皖王面粉、皖神面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的生产基地,在桥区北部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土地流转基础较好的地方,按照0.2~0.33万hm2为单元,分片布局。二是抓好基地内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充分整合示范区基地内涉农方面资金,加大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土地整理力度,应做到3个方面优先:整个村整个村民组能够推进土地流转的优先、现有家庭农场已经成规模流转的优先、示范基地内能够成引进龙头企业的优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内种植规划。在示范基地内,结合地区实际,以种植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良种繁育为主,在确保宿州市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优质品牌要效益,向优势品种要效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四是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未涉及的朱仙庄镇、顺河乡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至少选择1个领导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行政村,将其纳入省级或市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同时,结合示范基地内实际,与有实力的工业园区接对开展土地置换流转,整合示范基地内项目资金,筹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资金。

3.2 推进土地有序合理流转 根据调研掌握情况,土地流转规模以63.33~33.33hm2为规模效益,太小造成资源浪费,规模偏大又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由于现有基地范围内的土地租金比较高,租赁土地收益已经接近土地收益的最高点,以土地方式入股,不能增加收入,以土地入股的流转形式在示范基地内没有条件,所以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主体,要以示范基地内农民家庭为主,这样有利于抑制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价格上q。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扶持政策引导为主,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不宜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整村或者整组土地流转推进中,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他乡镇各选择一个村民组作为试点开展整组推进。

3.3 土地确权工作应慎重稳妥推进 在土地确权上,可以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山东沂南县的做法,聘请相对专业的土地测量机构或者队伍,对示范基地内农民承包地原先登记的面积和与专业实际测量的面积进行“双重确权”。对于示范基地内农户通过平整废弃沟渠田垄等获得的30%的耕地,可作为村级集体用地。由目前正在耕作的种植户继续耕种,下一步由示范基地内的村集体集中调配使用。

3.4 加大对示范基地内的购买农机设备的补贴力度 由于现有的农机装备存在成本回收期比较长,且购置农机以及机库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刚性的,不论是市级还是桥区政府的农机补贴资金应该优先确保示范基地内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用,对示范基地内加合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大型农业机械,在享受现有国家层面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宿州市和桥区财政还应分别给予10%的累加补贴资金,对新建设的机库棚超过300m2的要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资金,进一步增加示范基地内农机补贴力度。

第2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1 我镇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我镇从2010年起就开始了相关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及镇政府的领导下,我镇结合相关实际情况,将示范基地的建设作为核心来开展我镇农机化的基本工作。几年来,农机化活动的开展已经为我镇居民增收不少。

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因此,将农业往机械化、农机化的方向上引导,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当前,随着市领导及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机化的活动推广越来越快。从意义的角度上来说,在我镇加快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我镇的农机化以及机械化农业的推广,也有利于我镇的农业的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同时,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镇的农业规模的扩大,提高我镇的基本农业水平,加快农业化进程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讲,这能够带动我镇的农业经济建设的开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镇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立以及建设,能够帮助我镇完善多年以来还未完全建立的农机化服务体系。示范基地的建设,多年以来,制约我镇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我镇缺少相关的资金、机械以及技术来完善这套体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镇引进相关的资金、技术与机械,帮助我镇建立示范化基地。有了完整的农机化服务体系,能够快速地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机化的优势也在这一方面逐渐显现出来――高集约程度以及机械化的生产能够提高生产的单位效益,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2 我镇在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之谈

近几年,随着上级领导的不断重视,加上我镇结合了相关的科学理论,统筹了我镇的实际情况,独立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

2.1 领导加强重视,落实相关政策以及文件

在接到上级的在我镇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的相关文件后,我镇立即召开了相关的会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副市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对此项目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以及农机局的科研人员层多次来我镇进行调研、检查。同时,我镇领导积极学习兄弟城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推广先例以及经验,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专程去兄弟城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我镇政府对相关的政策以及文件的执行力度非常之高,力求每一条政策与文件都能够落到实处。为此,农机局的每位科研人员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2.2 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对农机的具体选择进行考量

我镇的农机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光把农机化示范基地的“面子工程”做好还不够,还要将“里子”做的漂亮。为此,我镇的技术人员曾多次赴相关的农机厂进行实地调研,甚至参与了相关农机的制造与研发工作,力求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农机具能够符合我镇的基本情况。同时,我镇的领导还相当具有前瞻性地为农机化示范基地订购了一套现今的农业机械,使得示范基地内的农业作物的种植、产量、质量等指标明显高于我镇普通农户种植的作物,充分凸显了农机化示范基地的优越性。

2.3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制度

在示范基地内,我镇的农机局配备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来对农户进行了专业的技术服务指导。从选种、整地、机械的选择、机械播种以及收获等过程,都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问题在示范基地内都能得到解决。

2.4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农户们的积极性

这是从政府层面的做法,政府要高度重视宣传部门的作用,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宣传农机化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机化示范基地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农户们在足不出户的基础上认识到农机化生产对其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邀请其将进入农机化示范基地来进行参观,让他们自己比较生产过程的不同以及将历年的收获数据展示给他们看,这样在他们自己的心中就能自然地将农机化生产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也正因为此,相关的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向农机化生产的意图才会显露出来。

3 对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科学管理认识

要想真切地提高、加快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就必须以一种科学的管理态度来对基地进行管理以及建设。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入一批新型的技术,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提高标准控制,力争将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做成市内甚至是地区内最标准、最规范的农业生产示范工程。

3.2 提高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机械化建设速度

其实这一点与建立、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初衷不谋而合,我镇需要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在基地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来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同时加大对机械的使用程度以及频率,有了这样的示范工程,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我镇的农机化建设进程。

3.3 在基地内推广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结合我镇的基本情况,应该在示范基地内专门开辟出一定的区域来利用农机化耕作的方式来开展棉花、甜菜等我镇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基地的模范作用,也能对外将我镇的特色产业进行推广,一举两得。

3.4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其实,说到底,农机化的示范基地的建设还是资金投入的问题。通俗的讲,只要资金足够,一切都不是问题。因此,给出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对此加大资金投入,不要畏首畏尾,对基地的一切投入如果不出意外,是会在后期获得丰厚回报的。

4 总结

总而言之,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由于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起步较晚,加上区域方位等原因,其知名度以及发展程度都有所欠缺。因此,希望相关方面能够做好工作,将我镇的基地在一定区域内宣传开来,才能达到我镇设立基地的初衷――发展农业经济,最终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列娅.呼图壁县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J].河北农机,2014,06:35+38.

第3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05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 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 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 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0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0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36%到2005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06万亩,市直1.46万亩。2001-2005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 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05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2000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 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 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01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05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04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04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六)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

农业综合开发在运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农业招商,扩大资金渠道,加大开发力度。

第4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产业化 现代化建设 农村经济 突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08-01

今年以来,如东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以“五个一批”(编制一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建一批千亩高效设施种养园区,新建一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养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引进一批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农渔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高点定位,创新举措,倾力打造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外向化现代农业,项目农业呈现集成、集约、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推动如东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一、产业规划引领求突破

如东县15个镇(区)均结合区域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和自身项目农业发展现状,从“完善空间布局规划、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化农渔业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着手,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考虑在建项目、新建项目、拟建项目,完善修订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目前,如东县已经形成以“三带(沿新334、新225、临海高等级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四园(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四区(以岔河地区为中心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区、以掘港地区为中心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区、以丰利地区为中心的生态畜禽养殖区、以沿海各镇区为主体的高效优质水产品养殖区)”为骨架的,有竞争优势、有鲜明特色、有明显效益的项目农业产业布局。

二、特色园区集聚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区有千亩园区、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的导向作用和撬动效应,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倾斜,优势向园区叠加,扶优扶强、做特做亮一批特色农渔业园区。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土地流转3.3万亩,已建成千亩设施水产养殖园区5个,大豫渔业综合科技园区、海畅现代渔业园区、丰利环渔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苴镇河丫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海水养殖面积达64.5万亩,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近8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1.4万亩,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11.07亿元,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年底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预计年内可建成千亩设施种植园区11个,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园区、富硒食品产业园区、马塘优质水稻产业园区、大豫洋三元商品肉猪产业园区等4个园区已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洋口双墩双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示范基地配套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特色品种、规模高效、生态安全上做足文章。依托辉禾食品,建成冻干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东海冷冻、银树食品,建成速冻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菜丰堂,建成盐渍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以南美白对虾为养殖品种,建成高效设施渔业产业基地;以金太阳为龙头,建成无公害绿色稻米产业基地;以科达万头猪场、米力生物科技为示范,建成生态养殖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高效农田12.67万亩,其中新增设施面积2.68万亩;建成各类示范基地28个,其中获省认定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5家,其中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4家、出口农产品示范区1家,列南通市首位;马塘精丰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大豫九龙村水产养殖基地、河口现代蚕桑生产示范基地、掘港白羽肉鸡养殖基地等4个基地已申报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基地已申报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南通华伟、南通富波、南通名濠、万亩海参园等工厂化育苗基地基本建成。

四、龙头企业带动求突破

今年以来,如东县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基地配套上给予支持、科技创新上给予激励,致力做大做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农渔业龙头企业。今年,如东县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共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江苏银树食品有限公司已基本建成投产,年收购蔬菜5万吨,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总投资1.48亿元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江苏杉汇肉制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屠宰能力将超100万头;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鸿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完成投资7500万元,已部分投产,蛋鸡饲养规模超100万羽;投资超30亿元的南通正大5000万羽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同时,重点以海达水产、北渔仁和、东海冷冻等龙头企业为平台,做长做亮海水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以巴大饲料、海大饲料为平台,做大做优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五、项目招引支撑求突破

农渔业招商引资是实施项目建设,加大农渔业投入的源头。今年,如东县以抓工业的思维、思路抓农业,以农渔业招商引资为龙头,全面细致筛选了一批符合我县实际、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看好、具有行业特色的外向型农渔业项目,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园区载体等优势,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延伸拓展现有产业推进一批辐射型项目,突出抓好一批投入超1000万美元或5000万元的重特大项目的引进,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型、带动型农渔业项目。截止目前,我县组织参与各级各类农渔业招商引资推介会6次,新引进千万元以上加工、流通、休闲观光项目24个,其中已建成15个,“三资”投入农业超28亿元。新(扩)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8个,累计投资3.9亿元;新建农产品专业市场2个,总投资1.75亿元。

如东县项目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照如东县确定的“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目标,在21项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中有部分指标差距较大;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快,部分农业项目规模不够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够强,主要农产品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建设水平不够高,等等。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项目农业建设的黄金期,2013年,如东县将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五个一批”农渔业项目建设全县要建成2000亩园区16个,当年新增千亩种养示范园区20个;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养殖项目1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16个;新增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32个;新培育复合型现代农业示范村28个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其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

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全年组织招商活动不少于4次,围绕如东县南美白对虾、果蔬、海产品、优质稻米等农渔业产业优势,通过银树食品、东海冷冻、南通宝华、博诚生物等企业以商引商,招引一批海产品养殖、深加工、果蔬深加工、速冻蔬菜、农产品综合物流等龙头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提高农渔业产品附加值。每个镇(区)至少要招引1个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

2.加大集聚发展力度

通过统筹资源、叠加项目、重点扶持等手段,重点打造以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如泰农业园区、万亩海参园区、天星村、卫海村、双墩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渔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渔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每个镇(区)至少建成1个20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村。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土地向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小规模、短期向适度规模、长期流转转变,进一步完善流转秩序和规范项目用地,确保全年新增土地规模流转面积4万亩。每个镇(区)要确保连片流转500亩以上的村达5个,力争连片流转1000亩以上的村达2个。

第5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科技为先导,坚持科学规划、区域布局、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原则,用工业化理念新视角,推动栽培技术的大改进和科学栽培模式的大普及,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建成全市最大的设施蔬菜栽培基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和企业从中受益,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重点镇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00亩,带动全县8100户2万余名群众从事蔬菜标准化生产,人均纯收入增长800元左右。通过实施该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县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促进蔬菜规范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发展,并提供直接工作岗位300多个,间接工作岗位8000多个,促进项目区群众增收致富。

三、实施步骤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阶段:基础准备阶段:项目前期准备。开展项目评估、立项以及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并进行征地、规划、勘察和设计。

发展西北型日光温室、拱形大棚,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抽水站及蓄水池等配套设施。

新发展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巩固提高上年度建设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科学进行栽培管理,并认真进行总结,接受国、省、市验收。

四、工作重点

1科学制定《县设施蔬菜标准综合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广泛收集资料、综合考察分析、科学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从综合规范、良种推广、种植管理、害虫防治等方面入手,制定《县设施蔬菜标准综合体》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标准推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对项目镇、村组和示范区的技术骨干和养殖户进行培训,指导种植户按照规范进行种植并做好病虫防治等管理,使种植户掌握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及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种植蔬菜技术水平。

2大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以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组织发动群众建设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发展西北型日光温室200栋,拱形大棚800栋,建设抽水站2个及300立方米蓄水池3座,修筑4米宽田间道路2.4万平方米,并购置相关设备,完善配套设施。同时,指导种植户做好设施蔬菜种植的观察、记录、分析等工作,强化病虫防治措施,完善栽培管理制度,使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步入标准化生产轨道。

3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相关镇和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宣传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尽快将政府的决策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加大对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的宣传和报道,扩大我县设施蔬菜的知名度,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4认真开展检查验收工作。总结推广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质监总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逐项进行自查完善和巩固提高,保证示范任务全面完成,并按时上报项目验收申请报告,迎接上级对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全面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施蔬菜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部门和镇及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规划审核、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验收等工作。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全面做好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一项以标准为技术支撑的科技示范项目。严格落实分工负责制。县质监局负责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农业局负责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县发改局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县财政局负责配套资金的筹措和拨付,并监督检查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发动农户搞好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种植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基地管理等工作;其他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形成职责分明、运转协调、反应迅速的组织保障体系。

3强化技术保障。成立县农业专家顾问组。广泛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加大示范区内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6期,培训人员1800人,培养一批种菜示范户和种菜大户。积极开展现场观摩交流活动,调动农民科学种菜的积极性,使所有种植户掌握设施蔬菜栽培标准化种植及综合配套技术。

4狠抓资金管理。有关单位要及时筹措配套资金并按进度足额拨付。实行专人负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审计,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安全。

第6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活水平

0.前言

紧紧围绕区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努力把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种调特,效益调高,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黄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基本情况

黄道侗族乡地处万山特区东南部,与湖南芷江、新晃两县接壤,是两省、三县、八乡镇交界地带,万湖公路穿境而过,素有万山东大门之称。全乡总人口1500余人,耕地面积7980亩。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近两年来,农民收入虽然稳步增加,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制约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没有消除。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治标,关键要治本。只有确立新理念、理清新思路、探索新途径、拓展新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3.具体做法

3.1立足乡情定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本、是基础。乡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派出个工作小组,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工作思路,深入各村、组农户开群众会,多方面征求群众意思,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一是重点扶持丹阳村反季节大棚蔬菜,大力大造反季节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全力打造黄道侗族乡油茶示范园;三是以锁溪村和龙江村枣子示范基地为重点,建立黄道侗族乡龙江村和锁溪村枣子示范村。

3.2立足培训转思想、抓技术

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首先召开了全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参加农经济工作会议,让他们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是采取乡与乡、村与村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开拓了干部、群众的视野;再次,积极与万山区相关技术指导部门联系,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拟计划在我乡培训油茶种植技术10余次,培训油茶管理技术人员400余人。

3.3立足优势建基地

基地示范带动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分别在蔬菜、油茶、枣子栽培上抓了几个叫得响的基地,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蔬菜生产上,建立了丹阳村以刘远灯为点型的反季节大棚示范户。为使蔬菜保护地生产在丹阳村迅速发展起来,他无偿地把经验传授给大家,还无偿上门指导。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基本上搞蔬菜保护地生产,丹阳村成为大棚蔬菜生产专业村,通过刘远灯的示范带动,全乡在丹阳村培育了反季节蔬菜示范大户7户,建立了占地50余亩标准化的示范大棚160个,在龙江村培育反季节大棚蔬菜示范户5户,建立反季节大棚蔬菜20亩。在油茶种殖上,充分利用土地开发项目的良好机遇,在锁溪村禾力冲组建立了标准化的油茶示范基地1200余亩。同时,为节约成本,在万山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大榜村培育油茶育苗种植2户,建立了油茶苗基地100余亩。在枣子栽培上,通过测土配方将龙江村的高山葡萄种植基地转为枣子栽培基地,建立了龙江村龙江水库枣子示范基地300亩。

3.4立足项目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为妥善解决各类基地的灌溉水及交通难问题,我乡积极加大项目上跑力度,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支持。一是通过2009年区委组织部的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 ,争取资金15万元,在丹阳村建立了反季节大棚20个,拟在蔬菜基地周围实施防洪堤工程资金300余万元,拟兴修防洪堤2.5公里,在示范基地内兴修了30立方米的蓄水池共计20余个,可蓄水6000余立方米,有效的解决了基地灌溉难的问题。

4.联系实际,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发展

4.1加强领导,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持的政治保证

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产业结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业产业规划及各类矛盾纠纷的协调及市场销售信息的提供工作。

4.2政府引导

引导全乡干部群众能够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多次邀请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刘远灯对其它农民群众做技术性指导和收入对比。同时,组织包村干部进村到户,利用召开座谈会,发放明白纸、算帐对比等形式,向群众讲清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的强势引导,逐步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开阔眼界,在全乡营造了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4.3市场运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为此,遵循市场规则,引导农民群众与企业对接,采取委托流转的方式,由农户委托村委,按照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的收入比例对折后的标准把土地承包给经营大户,通过委托流转的方式,既确保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又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难调整、地块难集中的问题。

4.4规范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工作中,我乡逐步探索建立了“种植大户+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全乡共建立全乡发展大棚蔬菜70 亩、建立油茶基地 2000 亩、高山葡萄100亩。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步思路

一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行政命令转到依靠市场运作上来,突出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搞好引导服务。

二是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路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市场风险。

第7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我区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建设了四个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建设的头两年示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巴彦淖尔市示范基地位于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西部,常丰六社境内,该基地地势平坦,为多年盐碱地,土壤粘重,周边耕地全部引黄自流灌溉,地下水资源丰富。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100hm2,拟建厚墙体日光温室260栋,分期分批建设。2012年一期工程建设厚墙体日光温室14栋,使用面积1.87hm2。示范基地为个体企业经营,主要栽培作物有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作物。乌海市非耕地示范基地设于内蒙古乌海岱山林牧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公司是拥有独立进出口资格的民营企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和高科技技术措施,发展农牧业。截至2012年已建成2800m2的智能温室4个,高标准日光温室2.33hm2。阿拉善盟示范基地位于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地处北纬30°~40°,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该项目设计建设总规模为1.05万hm2,总投资概算10亿元。目前已种植葡萄800hm2,牧草667万hm2,防护林386.7hm2,栽植梭梭林66.7hm2,建成标准化蔬菜温室2hm2,种植葡萄和蔬菜。赤峰市示范基地位于松山区城子乡画匠沟门村后山丘陵荒坡地,建设高标准厚墙体设施农业(温室)小区,该小区是典型的荒坡非耕地,通过引水爬坡上山,水窖贮存的方式提供水源。小区规划建设200hm2,已经建设温室栽培面积10hm2。园区内实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机械化卷帘设备、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齐全,使用全基质栽培,基地是厚墙体钢架日光温室,主要栽培茄果类蔬菜。

2科学推进我区非耕地农业建设

2.1利用非耕地的制约因素

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1200mm,像巴彦淖尔高原地区可达3200mm以上。建设资金相对较大,从基础设施到相应的配套栽培、节水灌溉设施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不成熟,我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对于非耕地土壤改良及栽培基质的研制、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专用肥料的研制、非耕地灌溉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较少,缺乏相应成熟的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2.2抓住机遇推进我区非耕地农业建设

“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国家“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课题,随着该项目的持续深入,不断总结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借鉴兄弟省份在非耕地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逐步明确我区下一步非耕地农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2.2.1增加财政投入非耕地相对可耕地而言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般需建造栽培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并进行局部土壤改良(基质栽培)等。所以,在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远高于可耕地农业,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及栽培设施等建设的补贴,制定更有利于非耕地高效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促进非耕地农业发展。

2.2.2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发展非耕地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应用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非耕地农业的特点进行科技立项,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在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建造、适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非耕地土壤改良及栽培基质的研制、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专用肥料的研制、非耕地集雨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建立适应不同区域非耕地农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非耕地农业抗旱、抗寒、抗霜冻、节水、高产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技术创新还需要完善的农业综合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来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对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第一时间得到运用至关重要。采用多种形式、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加快非耕地高效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等信息的进村入户与推广,是非耕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2.3加强政策引导发展非耕地农业仅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必须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非耕地高效农业。应出台政策保障投资者对投资建设的非耕地高效农业生产园区土地具有长期经营和使用权,并可继承和转让等相关政策,对从事非耕地高效农业的龙头企业及产业化合作组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入非耕地农业发展中,有利于实施非耕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实现非耕地高效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2.2.4提高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非耕地农业农产品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农产品处理加工实现规模化,农产品销售实现企业化、品牌化,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的市场及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产销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非耕地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3展望

第8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洪洞县;资源环境;区域发展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洪洞经济运行步入下行区,原煤、焦炭、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回落,订单大幅减少。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如何应对?洪洞县认为,初级化、畸重型的产业结构,经济容易大起大落,也是带来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源,只有充分利用当前外部形势和市场的倒逼机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新机遇,做大做强新型化工业、特色化旅游业、集群化农业“三大产业”,才能实现转型发展。

一、工业园区:新型化带动大产业

要实现洪洞的转型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这一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循环发展、高效发展,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浴火重生、逆势崛起。甘亭与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相连,产业转移承接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甘亭工业园区战役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以建设中西部新型工业示范基地为战略,主导产业定位为精密铸造、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煤化工。建立四大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企业生产区、现代物流区、生活配套区。全力打造新兴产业的聚焦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区、生态和谐的新城区。目前,华翔美的精密铸造循环利用工程项目和TR外墙一体化纳米改性聚氨酯复合保温节能系统项目已落户园区。

二、旅游产业:特色化带动大跨越

该县从旅游破题,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全力开发以寻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围绕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投资1.1亿元,实现了景区的全面扩张。园区面积由原来的30多亩扩大到300多亩,改造后的园区集名胜古迹区、寻根活动区、风景游览区为一体,除第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祭祖堂等景点外,新增了广济寺、民俗村、洪崖古洞、根雕大门等建筑,景区面貌得以根本性改观,景区形象全面提升。围绕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了全县旅游标识牌、大型跨路广告牌、道路指示牌的悬挂、设置工作,乾元山景区的旅游通道、历山景区绿化工程、广胜寺上寺道路翻新硬化工程等。该县以“建设宜居城市、打造魅力洪洞”为目标,拉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帷幕。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节节攀升,旅游产业实现了大步跨越。

三、现代农业:集群化带动大发展

洪洞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曾被授予全国“小麦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是山西省传统农业大县之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该县立足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确定了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突出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引领全县农业实现新的跨越。在培育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方面,他们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全县初步建立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旱地区地膜覆盖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和芦笋生产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载体。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采取科技引领、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催生了一大批“旗舰”级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洪洞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另一重大战略布局。全县共有林下可利用资源面积11.3万亩,近年来仅开发了1.2万亩。去年以来,该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工程,成立了县“林下经济”领导组,确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林禽、林菌、林畜和林菜等模式在全县推广,并聘请了42名专家教授,与本地1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帮助林农选好项目,并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发展集群化农业和“林下经济”已成为该县农业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大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一、"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一)主要任务。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0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0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 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 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二)资金来源。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六)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