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康复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技术专业

第1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

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2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思路 探讨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4―02

随着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康复医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康复医疗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卫生部曾于2001年作过调查,中国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我国拥有15亿人口和7千万之多的残疾人,却只拥有康复治疗师约7000人。按卫生部标准,到2010年,全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约为35,210人。因此,发展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的关键是积极培养人才,这也是所有开设康复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尤以商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但在本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探讨。

1 专业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士)(re-habilitation therapist),专业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ST师)。

2 完善专业教学规划

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3]。现在社会对于残疾人与功能障碍患者的关爱逐渐加强,对于康复医疗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摇篮,我国2001年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得到教育部批准招收康复治疗师本科学生,2006年已经增长到56所。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为了能使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3 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中介。尽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三、四套康复医学相关教材,但并不适合所有院校的教学思路和目标。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各地方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职业教育在选择或自主编写教材时都需要贯彻“宽、浅、能、新、实、用”六字方针,使教材内容让商职高专的专业学生能看懂、能研习、实用性强,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4 拓展专业就业渠道

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若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人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治疗师与在一级医疗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工作内容与要求有所不同,所以社区康复治疗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时应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在专业后期课程教学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全科医学、社区学、社区康复方面课程。为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保障。

5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第3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岗位;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探讨 Employment oriente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Cong Peifeng

【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20-02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首次招生,当时我们根据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行业的了解,2011年,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更准确、更科学,我们联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调研、个别访谈、电话约谈等形式听取了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意见和需求,共同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逐步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增强专业竞争力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康复医学起步晚,发展迅速,社会需求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根据调研报告统计,锡林郭勒盟地区残疾人人口总数为6.42万人。(2)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显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口总数为152.5万人。(3)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每年因工伤和车祸致残者比以前增加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人。中国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44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600万,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14%。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些人迫切需要康复治疗。然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治疗人员不到2万名,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康复人才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2015年"全面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总目标的实施。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医疗行业中各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残联康复治疗服务三大领域都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了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我们访谈了我盟2市9旗1县1开发区攻击19家医院、3家社区康复中心及残联的人事主管、专业医师及护士。通过调研,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生对应的就业岗位有: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疾病康复和残疾康复领域。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运动治疗(PT)岗位、作业治疗(OT)岗位、言语治疗(ST)岗位。

(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其它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知识综合化以及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动态适应性课程体系才能使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范围、宽厚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高校康复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学生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主要应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新兴的专业,起步晚,课程体系扔沿袭其他医学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系统化,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太少,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滞后,尤其是课程设置不能与就业需求对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尤为必要。

首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创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符合康复治疗事业特点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只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打造康复行业的优秀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整体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型教育,按要求职业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研究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教学和培养相应的人才,走一条与社会和岗位需求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

4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课题体系建设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关键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主线,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3.2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结构:以就业为导向,分析调查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职业岗位具体得到工作过程,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 "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3.2.1职业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3.2.2职业技术基础课:人体解剖、药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生物力学、遗传与优生优育、运动系统疾病概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概论、人体运动行为发育学、医学统计学。

3.2.3职业技术课:康复医学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运动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社区康复。

3.2.4专业选修课:临床医学概要、中医骨伤学

3.2.5专业实践课:课程实验实训、顶岗实习。

3.2.6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老年病护理、康复心理学、临床营养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3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3.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与改变过去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康复、全面、熟练地掌握职业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行动体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全面、熟练地掌握临床康复治疗常用操作技术,实现岗位的对接,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阶段,其专业主干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在康复临床中的实用性,需要建立系统、规范、适合康复治疗技术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给学生选择的多是具有康复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的课间及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康复治疗技术是适应社会需求、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行业。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

[2]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2005(12).

[3]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4]陶书中.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5期.

第4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康复评定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01-01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实训,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技能,才能增强职业能力的竞争性和优势性。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符合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的要求。

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参观教学医院康复中心,校内实训室,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对残疾老年人健康问题,康复医疗机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1]。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到医疗机构进行课间实习,假期集中见习,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性项目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能力和技能。第四学期的两门专业课程安排给教学医院的老师承担96学时的教学任务。第三学年主要在医疗机构进行为期40周的毕业实习,主要进行学生的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训练。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并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逐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按照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体系来独立设计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才有可能通过实践教学获得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2]。

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相对完善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和实纲,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相当数量的实践内容,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

3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每年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外地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轮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医学教育及学术会议,要求参加会议后及时汇报学习内容,上交书面学习体会,在教研室内通过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听课评课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学院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坚持“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学医院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3]。

3.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情景仿真实践法、自学+辅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调节教学气氛,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平衡协调能力评定,肌力训练,ADL训练,言语功能障碍训练,认知功能障碍训练,辅助技术的训练,摆放,颈椎牵引,腰背部推拿按摩等项目训练,反复练习,力求准确,通过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4]。

3.3 打破学科体系,注重技能培养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课程内容与全国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中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接轨,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4 加强校内康复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操作

我们按照国际康复理念设计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开设康复评定实训室、言语认知评定实训室、作业治疗实训室、传统康复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康复仪器设备。康复实训中心面向学生开放,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考核方法,加强了技能操作考核,制定了实践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保证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并在综合评分中加大操作考核部分比例(达50%)[5]。

5 利用行业优势,建设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有建设良好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聘请教学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及有经验的康复医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并定期学术开展讲座,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实习临床带教工作,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6]。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提升和岗位变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兵,李晖.《康复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1-272.

[2]赵春艳,李敏,高峰.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W报,2010,8(4):81-83.

[3]谭洁,张泓,曾序求,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0(12):8-9.

[4]李莎,郑爱军,罗建国.角色互换法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3):367-369.

第5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

第6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康复专业 培养模式

一、康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与终身培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鲁昕部长[1]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随着国家和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政策的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探索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及统招三校生生源,各地区都有相应政策支持改革。

二、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建构

1.充分了解康复专业中高职学生基本情况

在通过康复专业各中高职学校或学生以问卷、座谈、走访等方式,充分调研该专业中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情况,充分分析该专业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习惯、及对职业的认知、个人需求等因素。为康复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开展提供依据素材。

2.康复专业中高职的主要衔接模式

2.1在招生方面的衔接,为学生在职业技能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职业教育学院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中高职在招生模式上进行了多种方法衔接。如:高职自主单考、单招模式[2],充分利用高职单独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高职衔接。学历直通制模式:是高职院校内部或中高职校际间联合合作实现衔接。对口专业学分互认模式:通过建立中职与高职院校协作的学习学分累计和统一课程标准实现衔接。

2.在管理上的衔接,整合各中高职学校内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对学生进行遴选方面,为保持较高质量生源,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专业水平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晋升入学的思路进行。

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与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残联等多方校企合作机制模式,以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创建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配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将教育教学与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结合,并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2制定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康复专业高职高专院校遵循以“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牢固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好自我调节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综合素养较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

4.康复专业的教学开展模式

4.1现阶段康复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结合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的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自身特点,以能力为本位,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文化基础,同时强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行多种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途径,尽力量争取实现“因材施教”“个体特色化”教学模式。

4.2康复专业所开设课程

在康复专业的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上,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有较系统设计方案。理论课程方面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方面强调对康复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方面强化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技巧。综合课程方面则根据市场化需求优选配置,适当设置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社科、基础科研方法等课程,从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各课程之间注重联系性和相关性衔接。主要开设的课程以基础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综合职业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为主。

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医学影像学、临床疾病概要等

专业课程:康复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技术、神经康复技术等课程。

综合课程:通识课程(英语、计算机、语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场安全与健康、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

3.康复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

在实训室组建和实训项目的设定,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1、根据职业执行过程中所需临床技能操作的要求,进行日常人才培养。主要以实作动手性较强的教学特点,课堂操作实训与行业见习实训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由校企合作单位联合校内指导老师统一管理完成。毕业实行综合评比得分,对专业性的技能技术掌握的要求较高,即对康复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等有一定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康复专业培养学生的证书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必要的上岗资格证书。针对高职高专强调实行“多证书”制度的特性,和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要求。康复专业也提出“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双证结合。进一步实行“多证”就业指导方针政策。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康复专业中高职教育实现“多证书兼备”是实用型人才在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和综合素养的着实体现和证明。[1]

三、康复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领域

康复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专科医院如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或脑科医院,以及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治疗岗位、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康复保健机构等。民政、残联康复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2]

四、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效

中高职衔接为康复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较好的途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为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延续,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为康复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康复职业技能的完全掌握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中高职衔接为校企合作更持久,更系统化发展。医院等康复机构与专业院校配合开展教学实践,将使学生更适应职场环境;更多了解康复工作程序和康复服务对象,增加职场沟通交接机会。为就业后能很快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提供相对的适应期,从而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社会综合素养能力。在利用中高职衔接的平台,使学生对今后康复职业背景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认识更加准确。使学生在了解康复专业的服务范围、内容和形式,在空间认识上的局限被突破打开,减少职场执业陌生感,增加职场社会适应能力。中高职衔接的改革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带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彦军.搭建“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中国远程教育.咨询,2O1O,(12)

[2] 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第7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课程体系;医学教育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30年历史,尽管康复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团队,但是团队成员的职责及其构成极不合理,尤其是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2]。这些都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人才培养欠缺专业化和规范化,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

1 现状

1.1 国内外概况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20世纪8O年代初现代康复医学引进我国,虽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近10余年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我国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计划内,近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

1.2 招生院校分析 经过对6省市的高等院校调研,显示本专业共有65所院校开展康复医学类专业,主要发现了两点:一是如今社会对康复医学的需求量极度膨胀,国家对康复医学类专业培养热情的高涨;二是办学高校层次多样,民营资本有所介入。

1.3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这其中,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便是专业名称的设置。经过对6省市的高等院校调研,反映出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的特点:一是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多元化,设计范围广;二是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层次较分明,结构比较合理。

1.4 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1949年后成立了一些疗养院、康复医院,综合医院成立了物理治疗科、针灸按摩科,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物理治疗学,物理医学课程。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而是采取物理治疗为主,兼顾作业的模式培养。

2 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4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教育,70多所普通院校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但与国外相比之下,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性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经过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各种大量的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因此,我国康复医学的医疗资源的硬件与软件无法相匹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统一,影响学生质量 国内开办此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其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在摸索之中,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名称、课程门数、各课程学时数等均无统一标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课程分类不同,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统一规划教材。

2.2 培养目标不统一,影响人才水平 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够明确,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是从护士岗位或技师岗位转行而来,一般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历教育或培训,最多仅接受过本科室传、帮、带,业务素质相对较差。我国前几年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客观的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固.普遍存在着“杂”、“短”、“散”、“浅”等弱点,我国以康复治疗师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名称五花八门 ,有命名为“康复技术”、“运动康复”、“保健康复”,也有命名为“社区康复”、“康复治疗”等名称 。专业名称不统一 ,势必导致培养目标不一致。

2.3 院校层次偏低,影响专业技能 在2002年开始的10年间,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专科和本科院校共有97所,但1O年内没有1所高等院校开设系统的康复教育,这显示了康复教学的院校层次较低,大部分学校相关教学设施并不完备,而使得教育出来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是很高。其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层次差别较大,这种参差不齐的差异将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导致无法通过院校培养尽快为我国提供高素质康复专业人才。

3 建议与思考

我国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由于各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师资队伍上存在差异,我国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仍在摸索之中,其专业名称的设置、课程门数、各课程学时数均无统一标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存在巨大差异性。但从长远看,我们应该与国际相接轨,提高康复医学类专业教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针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上都结合了本国国情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我国有自己的国情特殊性,所以我们在借鉴他人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加以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志学,黄爱华,翟佳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三所院校培养方案对比.社区医学杂志,2014,(20);66-68

[2]李学军.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探索.科技致富向导,2014,(32);318-318

[3]朱晓委.国内外康复医学教育现状比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4);66-67.

[4]陈艳.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992-995

第8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第9篇: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康复医学导论 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

《康复医学导论》引导学生明确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掌握康复治疗临床思维方法,了解康复治疗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让学生热爱这个专业,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专业的学习特点,同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简单地说,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要告诉一年级新生,这个专业的职业岗位、职责范围和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及如何能学好本专业等,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热爱康复治疗专业,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2.引导学生明确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本身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加上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家长很多都不了解康复治疗是干什么的,因此如果不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专业稳定性。

3.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方向、内容和要求。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还是毕业后的出路,如是否好就业、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太累等。可以说,就业好坏是专业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课程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并了解工作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等。

4.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康复医学导论》课开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很多新生入学后,由于对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不清楚,不知道如何搭建专业知识体系,以致对重点课程和重点内容的认识不够,不注重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培养,学习被动,往往依靠考前突击,满足于考试及格,等到实习和工作时才后悔莫及。

5.培养学生的能力。《康复医学导论》共28个学时,开设于第一学期,根据学时和学生情况,个人认为该课程的重点不是专业内容的学习,而应该是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6.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更看重学生能否吃苦耐劳,是否敬业,是否有责任心等,尤其是康复治疗专业,对学生爱心、耐心、责任心的要求更高。所以,从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使他们真正热爱康复治疗专业,愿意为康复治疗专业奉献力量。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围绕教学目标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康复医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现状、知名的康复医疗机构、著名的康复医学专家、有杰出贡献的康复治疗师、康复医学的内容和康复医学的地位。

2.康复治疗的学科框架介绍及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康复治疗所需的核心能力、核心知识领域和核心课程的设置,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

3.康复治疗工作常识。主要包括康复治疗的工作对象、内容、方式、原则和方法,康复治疗的诊疗常规,我国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常用设备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

4.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面试。《康复医学导论》课程向学生介绍目前行业就业情况、职业要求、求职面试技巧等,并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期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的探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鉴于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我们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教学,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选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医院康复科参观、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并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如讲康复医学的地位,老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社区康复需求以及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报告,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了解到康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讲到残疾学时,则让学生扮演一天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如何穿衣、吃饭、如厕、上课、购物等,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也让学生了解到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公益心。而讲到康复医疗机构组成、康复医学的服务方式等内容时,则是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和临床见习相结合,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场景和工作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增强其专业认同感。

考核评价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为主占60%,以学生完成各项作业或任务的质量为依据,期末成绩则是理论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

四、思考和建议

通过3年的摸索和实践,将此课程不断地建设修改,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后,很想多接触临床,早接触临床,但是由于我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所以授课期间安排学生多次到临床实践有困难,我们只好压缩了部分临床实践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另外,关于就业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王玉龙认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物理治疗师20万,作业治疗师10万。陈卓颐等推算2008年末国内本专业实际在校人数为16717人。励建安在2009年推算,全国医院治疗师总数在15000名左右。这提示康复治疗师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但现实却是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三级医院嫌学生学历低,而相当一部分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并没有开展实质的康复治疗服务,即便开展了康复治疗服务,有限的岗位却被从其它专业转行的人员占据着,学生的选择空间相当有限。

期望国家能有更多的政策扶持基层康复医疗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康复需求,又能让学生学有所用,高职康复治疗专业才能不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峰,金朝永,温洁嫦.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