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脑梗死 运动功能 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71
脑梗死导致神经受损的运动障碍,恢复效果取决于开始治疗康复训练时间,时间越早其恢复效果就越好。
全面评估: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状态、功能状态、心理状态、身体素质和家庭条件的评估,并对丧失功能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预测。制订出各阶段诱因的康复护理计划。积极观察病情进展,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意识情况,一旦发现患者能够做睁眼闭眼、伸舌、握拳等动作,说明患者神志清,应抓紧加强肢体功能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的原则,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护士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强调早期锻炼的好处,使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密切配合。
阶段锻炼方法
良性肢体摆放仰卧位:①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量,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垫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放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②患侧良肢位:患侧肩胛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③健侧良肢位: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均有90°,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被动运动:活动范围要小,防止肩关节损伤,关节训练:伸展、旋转、内收、外展,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上肢训练:协助抬起患肢至头侧,再回原位。下肢训练:双膝屈曲,向左右慢慢摆动,指导病人用健肢协助锻炼。用床栏或床尾引带协助抬臀翻身,向上2次以上。
主动训练:通过训练平衡,诱发或促进肢体动作,取仰卧位由健侧向患侧转,再回原位,用手抱膝,向胸部靠近,同时双下肢用力蹬,向床头移动,以锻炼抬臀。健侧手带动患侧手或双手相扣训练双上肢。
坐起训练:从抬起床头30°起,坐于床边,双腿下垂,足下垫枕或小凳,以锻炼脊柱和髋关节。
坐姿训练:躯体先进行前屈后伸,再抬头面向健侧。患肩抬高,每次10秒左右。最后健侧肢放在患侧肢上,将双腿移出床边,护士手握病人健手,另一手托住病人患侧下肢,拉病人健手,用肘将双腿移出床边。
站立训练:病人离床后,身体重力由健侧移至平衡状态,站立位上练习左右移动,左右侧弯和前屈、后仰活动。
迈步:站稳后,由搀扶、抬腿至步行应保持正确姿势。上下楼梯:先练上后练下楼梯,逐级递增,护士手扶患肢腋下,当患腿抬起上下楼梯时,稍用力向上提,同时带动患腿上下阶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技巧性动作,如手和眼的配合,在训练时可增加机体对感觉的输入,如音乐节奏,以诱发肢体反应。如发现气喘、紫绀、胸闷、头晕、脉细数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
功能锻炼时间应在脑卒中发病后3天或病后14天,病情稳定可开始康复锻炼,每天20~30分钟。治疗休息以外时间分次进行。
脑梗死偏瘫患者因生活能力下降,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参与社会和就业能力的改变,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在康复训练早期家属参与时期目睹患者的进步,多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其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
一叶碱临床新用法
一叶碱,又名叶碱。
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人用一叶碱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果:使血红蛋白上升,病情改善,总有效率76.5%。笔者认为其作用可能通过兴奋支配骨髓的自主神经,改善骨髓循环,达到兴奋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或者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进较多于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方法;一叶碱8~24mg次,肌内注射,1/日,连用1周左右无不良反应改为16mg,肌内注射,1/日。疗程5~6个月。而疗程大于半年,且无效应停药,改用其他治疗。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人用一叶碱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40例,其中肝肾阴虚、虚阳上亢26例,肝肾阳虚8例,肝气失调4例,气血两亏2例。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15例,症状部分消失21例,症状基本无改变者4例。肝肾阴虚型26例,治疗后全部有效,气血两虚则效差。方法:一叶碱8mg/次,口服,3/日,疗程20日。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U Ye-qing,XIANG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68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ed pneumonia,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Cerebral apoplexy;Swallowing disorder;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卒中即X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会使正常的吞咽神经调控机制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吞咽障碍,卒中性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性吞咽障碍表现为食物摄入并由口腔转运至胃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不能安全有效地进食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症状[1]。由于病变部位,评定方法以及评定时间的不同,不同的研究报道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不同,其范围在30%~70%[2],吞咽障碍与卒中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误吸以及营养不良、脱水等密切相关,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急性期卒中性吞咽障碍的及时、正确的评定及适时的采取相应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09月~2016年11月的68例急性脑卒中并经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68例脑卒中均伴有吞咽困难,患者发病时间最短9 d,最长为34 d。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24例,均为假性球麻痹患者。患者均生命体征稳定,排除了吞咽相关器官器质性病变,认知情况良好,能执行简单的口头指令。
1.2吞咽功能的评价:我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4]:分两个阶段,先用汤匙让患者先喝1~2 ml水,如果患者在这个阶段即发生呛咳则无需进入下一阶段,直接判断为饮水试验异常,如果第一阶段无明显呛咳,则嘱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 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患者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吃边要勉强接着喝,小心翼翼的喝等等,并对其进行分级判断。I级为可一次喝完无噎呛;II级为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级为一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I级为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级为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正常为I级5 s内完成;可疑的吞咽障碍为I级在5 s以上完成或II级;吞咽障碍为III级~V级。同时对洼田饮水试验可疑患者给予吞咽障碍的“金标准”评定方法: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吞咽障碍,VFSS检查采用60%的硫酸钡混悬液+米粉调制成不同性状的含造影剂的食物(流质和糊状食物),在数字化胃肠X线机上透视下,把患者摆放到适当的位置,分别对患者正位像及侧位像下口、咽部、喉、食管的吞咽运动进行动态观察,评估患者饮水、进食时口腔、会厌谷以及梨状隐窝有无滞留、残留、返流,咽通过时间,有无误吸等吞咽障碍问题。通过VFSS检查由经验丰富的言语治疗师确诊患者有无吞咽障碍,以及吞咽障碍的类型。
1.3康复训练方法 全部患者人院后均针对脑卒中的给予常规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
1.3.1吞咽障碍训练 根据VFSS的评定采取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①发音训练;②患者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以及促进舌的运动; ③患者喉上提训练以及声带内收训练;④患者颈部的活动度训练和呼吸道的训练;⑤患者空吞咽以及咽收缩训练。
1.3.2直接进食训练 ①饮食器具的选用以及食团入口的位置;②患者进食环境以及进食的;③食团的性质以及一口量。
1.3.3电刺激治疗 使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等通过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吞咽相关肌群,强化无力的吞咽肌群,帮助恢复吞咽肌群的运动控制。
1.3.4心理及药物治疗 我们根据患者的认知、情感施行心理干预,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我们每天记录进食前后疲劳感及程度,观察患者每次进食所需要时间,面部肌肉力量,观察患者出现吸入肺炎发生的情况患者是否出F误咽、呛咳,患者进食后口腔内残留食物数量。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提高2级同时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患者饮水试验提高l级同时营养状况较好为有效;患者饮水试验无变化视为无效。
2结果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5)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0±4)d,(P
3讨论
人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5]:分别为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随意性唇、舌及面颊等口腔期相关器官的运动差、吞咽启动时间延迟、喉部上抬减弱以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出现在第吞咽过程分期的第2~4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结果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造成包括体重下降、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梗阻、误吸性肺炎等严重问题,使患者产生抑郁,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社交甚至增加病死率。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一方面可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皮质感觉区扩大,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一方面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6]。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导致患者食物或分泌物的误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首要原因,脑卒中患者摄食时采取特定的进食、改进食物的形状以及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均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误吸的发生,吞咽功能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减少由吞咽困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0-01.
[2]Edmiaston J,Connor L T,Loehr L,et al.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19(4):3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8l-384.
[4]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49.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1]。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2]。脑梗塞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脑CT检查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实验组年龄51-81岁,平均(62.5±2.5)岁;对照组年龄53-83岁,平均(61.2±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的用药与饮食指导以确保体内含有充足营养物质,避免出现营养不良。还要给予一定心理护理帮助存在焦虑、抑郁心理的患者缓解相应症状等。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包括:
1.2.1 变换
因为患者的偏瘫肢体肌肉相对较为松弛,静脉回流不太顺畅,故易出现水肿。所以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正确变换。翻身时采用侧卧位,每隔1小时进行1次翻身,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瘫痪的上肢,不可进行暴力牵引。
1.2.2 患肢肌力训练
若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护理人员可给予科学的阶段训练指导。先从患者的手指进行,逐渐增强其肌力。当肌力恢复至Ⅱ级,则可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肘关节屈伸、接物、换衣等。
1.2.3 步行训练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到能独自行走,且可坚持约30 min时,再可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搀扶患者的患肢,利用自身右侧腿带动患者的患肢进行行走。若在训练时,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则应立即停止训练,让患者休息,避免患者跌倒。
1.3 判定标准
明显好转:能独立完成运动且完全克服阻力;好转:需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运动以及克服阻力;无效: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仍旧无法完成运动与克服阻力。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设计到的计量数据,当P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中明显好转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明显好转16例,好转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并损伤机体功能,严重影响了运动神经系统。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以饮食控制和健康指导等方式来指导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但大多数患者由于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很少能做到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因此会制约了临床疗效,导致预后不佳。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3]。该病具有突然起病,致残率高等特点,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存活率得到了较高的提高,但抢救后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生理功能的改变会给患者带来恐惧、抑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故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4]。
【关键词】脑梗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42-02
前言:
对于脑梗的患者而言,吞咽功能困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部吞咽功能神经受到损害,患者在发生该类并发症后,因为机体不能够很好的摄入所需营养,所以很容导致营养不足的现象,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所以,对脑梗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对这种护理手段以及经验进行分析,洗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通过饮水试验的方式选择90例脑梗且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为(56.3±2.7)岁,在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人数为36例,女性为54例,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分配方式平均分为两个组别,因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程度上无较大差异,故而能够进行对比。
1.1.2 饮水试验
让患者采取坐位,并准备30毫升的温开水,观察患者的饮水情况,一次饮水时间不超过5秒,并且未发生咳嗽为正常,如果饮水时间超过5秒或者分为2次以上喝完但并未发生咳嗽为可疑,如果1次或者多次不能饮完并且出现咳嗽的情况,为异常,对患者在饮水过程中的张口情况,喉头上提情况,吞咽后是否发生咳嗽状况以及吞咽后患者的声音是否是异常进行如实的记录,此外,要能够依据患者的饮水情况对其能否正常的进行进食进行判断。
1.2 研究方法
对于能主动进食但是依旧患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首先要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坐位,不能够坐位的患者采用半坐卧位,将头部向前微曲以防止食物反流或者误吸,对于偏瘫的患者要能够垫高颈部,进食后也要保证颈部太高超过30分钟,以免食物逆流至鼻腔。对于食物的护理,要能够给予患者软食,一次一汤匙,如果患者的口腔有问题,要尽量将食物推至舌根部依靠反射吞咽食物。
对于不能主动进食或饮水试验后有明显呛咳的患者的护理,要采用鼻饲的方式,在鼻饲之前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80°,插入8~10厘米的胃管,然后注入10~20毫升的温开水,准备好150~250毫升的流质食物,通过8~10分钟的速度鼻饲,结束后,要让患者处在半卧位,防止食物的反流,此外,还要能够每日为患者清洗口腔2~3次,以避免发生肺部以及口腔的感染现象。
最后是要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其一是要能够让患者通过发生运动以及常规的磕牙等动作来帮助唇部以及口腔内肌肉运动[1]。其二要能够用冰棉棒来刺激患者的腭弓,以刺激的方式来提高对患者的吞咽训练。其三要让患者能够按照相关护士人员的嘱咐进行训练,以深呼吸――憋气――咳出的步骤来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增强患者的咳出能力;最后要对患者的吸吮能力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体验到吸吮以及喉抬高的感觉,并尽力的模仿这种感觉,直至中度吸吮力量时进行吸吮,然后立即开始做喉抬高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2.结果:
3.分析:
脑梗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而在脑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吞咽功能障碍所占比例较大,导致患者发生这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双侧大脑皮层或者脑干中相关的神经受到损伤,对于发生脑梗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能够加大对于临床护理的力度,要增加护理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2]。在护理方面,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能够依据患者的体味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等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更好的维持患者的进食状态,避免误吸的情况,要能够在帮助患者进食的同时训练患者的吞咽功能,以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及进食方法来进行锻炼,以此来不断提高患者吞咽区域的敏感度,增加吞咽反射能力,调动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促使吞咽功能的恢复[3]。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有73.3%(33例)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而观察组有93.3%(42例)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了提高,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性要远大于对照组的患者。此外,还减少了患者误吸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中,要根据吞咽障碍审查结果,采取不同方式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倪光伟. 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42―143.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PES)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ES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脑梗塞;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40-02
[作者简介] 翟慧琴(1976-),女,江苏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急性期患者发生率为80%,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因此,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应注重偏瘫肢体康复训练,降低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为了探讨功能性电刺激(PES)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疗效,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对脑梗塞患者进行PES治疗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梗赛患者60例;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均确诊为脑梗塞,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合并症。排除脑出血、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肿瘤、对电流不能耐受者,局部金属异物、精神疾病等。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8~85岁,平均67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63~84岁,平均72.5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9例;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及肢体瘫痪程度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做好心里护理 病人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康复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塞病人的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并且据文献[3]报道早期康复技术实施越早,功能恢复越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经康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的病友,消除病人因病致残悲观恐惧心里,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1.2.2 对照组 遵医嘱予疏通循环、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不再进展的基础上,在康复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进行康复训练。良肢位的摆放;采用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为主,包括:患肢各关节被动活动、床上处理翻生及移动,卧-坐-立位平衡及步态训练等,上肢伸展、屈曲和手的基本训练,下肢伸髋屈膝、踝关节背伸训练等 。1次/d,时间45 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练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PES治疗,使用北京金豪公司制造的J48A透热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前先评估仪器性能良好,移至患者床旁,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选用中频电脑治疗仪内存的5号(偏瘫)处方,在偏瘫肢体侧,选择性地刺激患侧上、下肢肌肉;4组通道同时刺激,电极6 cm×9 cm,为避免交叉感染,电极胶片专人专用。两组通道电极分别贴在冈上肌、三角肌、上臂伸肘肌群和前臂伸腕肌群,两组通道电极分别贴在臀大肌、股内侧肌群、股二头肌及胫前肌[4]。中频频率5KHZ,低频频率1/6~120 Hz,调制波形指数波、正弦波。刺激强度为患者耐受为宜,2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患肢运动功能和ADL评分。肢体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5]进行肢体功能评价内容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上肢10大项内容,满分66分,下肢7大项内容,满分34分,总100分;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BI)[6]: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如厕、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步行和上下楼梯10个项目,分值越高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评分比较,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和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功能性电刺激综合治疗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训练前后FM评分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左脑梗塞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中,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电刺激治疗能显著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Van Peppen[7]等对123 篇随机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和28篇临床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经作了系统回顾,经meta分析得出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梗塞患者下肢一定功能;
FES是一种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的方法,该组病例表明,PES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在短时间内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研究表明,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致残率[8]PES用于功能障碍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并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并直接刺激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体表或与之相对应的周围神经,通过刺激突触前膜对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达到提高患侧肌力,增加被动活动范围和诱发主动活动的目的[9]。因此,PES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疗效比单一的常规康复训练明显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游国清,廖琳,梁慧英,等.功能性电刺激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7.
[2] 李西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6):489-490.
[3] 张丽红,刘静.HY-D03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9):91-92.
[4] 石翠霞,谢瑞娟,杨艳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3):30-33
[5] 叶迈藴,郭君怡,朱燕,等.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54-555.
[6] 罗予,卞荣,孟定怀,等.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康复,2012,27(6):414-416.
[7] Van Peppen RP,Kwakkel G,Wood-Dauphinee S,et al.The impact of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stroke:what’s the evidence[J].Clin Rehabil,2004,18:833-862.
[8] 陈丹凤,燕铁斌,黎冠东,等.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4):289-291.
需要治疗的是病理性脑萎缩。这种脑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体积缩小的一种衰退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高血压病、脑梗塞、脑出血、冠心病等。另外,长期饮酒、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病变、维生素缺乏、煤气或慢性酒精等中毒、脑炎、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脑外伤、压力过大等,也可以导致病理性脑萎缩。
病理性的脑萎缩常常表现为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丢三落四,刚吃完饭就不知道吃的什么。定向力判断下降甚至丧失,出门找不到家,经常忘路。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手足震颤、行走不稳。严重者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多大年纪,有的大小便失禁,长年卧床不起,机体控制能力全面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更大的影响则是给家庭、社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所以,不只是中老年人,社会、家庭,也都应对病理性脑萎缩引起高度重视。
防治病理性脑萎缩的关键,在于对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应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定期检查身体。如有明显症状,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如有言语障碍,可加强舌体运动,锻炼声带,强化发音器官功能。训练内容应形式多样,饶有趣味,根据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而定。康复训练关键在于坚持,天天学,天天练。也不宜操之过急,过多过重训练会让老人承受不起,进而成为一种负担,影响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_0 323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7
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 3~4倍[1],致残率高。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3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 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81岁,均为2型糖尿病。2型 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 诊断要点》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
1.2 临床特点:患者年龄较大,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脑梗死前有多年的糖尿病史。 入院时一般有多个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等。起病特点以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多见(24例,约占70%),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梗死部位 及大小不同而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失语等。其中多发性 梗死16例(47%),单发、腔隙性梗死4例(12%),大面积梗死4例(12%)。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 在7.8~21.8mmol/L,其中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程度不同的低血糖表现。本组患者经过积 极治疗和全面护理,总有效率86%,可见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的护理,在护理 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脑梗死的关注,同时也要强调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护理计划制定,才 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 护理
2.1 观察病情要有整体观念: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先后或同时侵害多 个靶器官,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既要观察意识 、瞳孔、生命体征、肢体运动、血糖等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改变,如 有无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尤其要注意这种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或隐匿性的 肾功能损害,而脑梗死所用的药物如甘露醇等,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要注意肾功能的 监控,如尿量、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监测,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并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等则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在应 用溶栓剂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2.2 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都应严 格长期执行。合并脑梗死的患者既要坚持饮食控制,又要结合脑梗死的特点给予饮食调节, 宜避免甜食、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可选择蔬菜、奶类、瘦肉、鱼和谷物等含丰富维 生素及高纤维食物,以粗粮为主,少食蛋黄、动物肝脏及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脑梗死患者 多长期卧床,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配以高纤维饮食,一方面可使糖吸收减慢,葡萄糖代 谢加强,同时还有软化大便,减少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作用。对于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 给予糊状流汁或半流汁小口慢慢喂食,进食后不要立即平卧,谨防误吸的发生,必要时给予 鼻饲流汁,定时、定量供给食物,保证能量的供应,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和空腹低血糖,以 调整代谢的紊乱及控制病情。根据医嘱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2.3 定期监测血糖,密切观察血糖变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往往应激性血糖增高,急性 期常给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的剂量,使血糖控制在8.4~11.1mmol/L ,如血糖高于13.9mmol/L,则提示预后不佳[2]。但也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导致 脑细胞不可逆的损伤,因为脑组织的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而脑组织葡萄 糖的储备很少,其所需要的葡萄糖几乎完全依赖于血糖的持续性供应[3],因此要 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注意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乏力、头晕、饥饿感、 出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等,严重者甚至意识模糊、昏迷,往往易误认为脑梗死病情加重, 应即时监测血糖。一旦发生应立即停用降糖药物,轻者进食甜食,重者静脉注射葡萄糖。
2.4 加强基础护理:本组患者脑梗死前均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患者多数卧床,肢体活动 障碍及大小便失禁,血糖高,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做好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 整。指导进行有效咳嗽,不能自行咳嗽排痰时,给予机械吸痰。留置导尿者,要严格 执行无菌操作,做好会阴护理,及时更换引流袋、导尿管,尽可能用非导尿法,如男病人用 ,女病人可用尿不湿。病情稳定时加强肢体的主、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 静脉血栓的形成。
2.5 康复训练: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24~48h即开始科学的康复治疗,并且追踪他 们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实践证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在病程前3个月效果 最显著[4]。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因此,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期良肢位摆放,病情稳定后按运动发展顺序进行再学习训练,一般采取翻身―起坐―站 立―步行的顺序循序渐进,并结合日常生活如更衣、进食、个人卫生等,使康复训练更加实 际,以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对语言训练,充分利用患者残存的语言功能,从 单音字出发,逐渐提高训练水平,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到复杂的词汇,鼓励病人与他人进行简 单的对话,常收听广播、看报纸,提高患者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2.6 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程长,恢复较慢,且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患者多有表现烦躁、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我们应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让患者明白 情绪波动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过度焦虑还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 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继续收缩,使血压升高,有百害而无一利[5],教育 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使之平衡,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2.7 出院指导: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做好出院指导不仅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还可以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减少脑梗死的再发。因此出院前责任护士再次与患者及家属 交谈并发放出院指导处方供阅读。告诫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饮食控制,运动治疗 ,教会患者家属能识别低血糖反应及处理。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 ,高血脂,定期复查。恢复期内进行康复训练必须有家属陪同,防止跌倒,确保安全。教育 患者睡觉前适量饮水,清晨起床时至少饮400ml,尿量多时饮水量相应增加。老年人早晨睡 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在床上安静10min后缓慢起来,以预防脑梗死再次发生。在静态下 如出现头晕、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应考虑有脑梗死的可能性 ,必须高度重视,及早就诊。
参考文献
[1]李达蔚.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80例临床特点分析[J].广西医学,2005,27 (1):135.
[2]邹艳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6:245.
[3]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47.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部分危重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对护理工作要求较高,既要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还要配合医生用药,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对2013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42~77岁,平均60.9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护理 (1)密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出入量的变化,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2)用药护理:溶栓前让患者平卧,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头部抬高15~30°,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保证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溶栓时,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以免失效,注意所用药物的滴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遵医嘱应用改善循环、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激励病人配合治疗。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等功能障碍、心理难以接受,加上生活不能自理,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通过言语疏导、爱心看护与照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并发症护理: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护理人员要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膀胱冲洗,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头痛、呕吐、脉搏慢,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结果本组200例患者,115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显效,20例无效,3例死亡,有效率88.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4]。如何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完成用药及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我们总结,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前后应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用药,注意不同药物的用量及滴速,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强化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完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用药护理,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2]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与方法。结果: 130例患者中好转113例,无效与恶化4例,死亡13例,好转率86.9%。结论: 采取整体护理措施, 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好转治愈率,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护理;心理护理
13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Overall care and Patient Experience
Cao Aimi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overall car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December 2007 ~2 008 years, 130 cases were admitted in August of clin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ys and means. Results: Among 130 patients, 113 cases improved, 4 cases were ineffective and worse, death in 13 cases, improvement rate of 86.9%. Conclusion: Holistic nursing measures help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improved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erebral infarction; Care; Psychological care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近年来,脑梗死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与死亡率,成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30例, 现将脑梗死的整体护理方式及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6岁;均于发病后10h之内入院。临床表现:浅昏迷伴失语、偏瘫4例,深度昏迷2例,意识清楚、言语不清、偏瘫53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48例,脑栓塞23例。CT显示均提示有小同程度的脑梗死,排除脑出血。
1.2 临床治疗:按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采用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如丹参注射液,右旋糖酐4O、抗凝治疗,使用血管扩张药,以及脱水剂、激素等住院2~25d平均11.5d治疗。
2结果
全组好转113例.无效与恶化4例,死亡13例,好转率86.9%。
3护理与讨论
3.1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抓住抢救及治疗患者的有利时机,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准确地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其中2例双侧瞳孔时而不等大,上眼睑下垂,右侧缩小,对光反射减弱,额头无汗等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应与脑疝相鉴别。
3.2 基础护理: ①病房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为预防交叉感染,用食醋熏蒸病房2次/d,每晚用紫外线照射2 h/晚,病房每日用湿式清扫,床头柜,桌椅均用消毒液擦洗,以杜绝交叉感染。②加强营养支持,做好饮食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人性肺炎。有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经治疗出血停止后再恢复鼻饲。对尚有一定进食功能者。采用头部抬高30°仰卧,颈部前倾的姿势进食,并给予柔软、易嚼、易吞咽的食物,给予患者充分进餐的时间,喂饭速度要慢,量要适当。进食后注意去除咽部残留食物,教患者采用空吞咽、重复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式吞咽等方法去除,防止因护理不当而引起吸人性肺炎或进食过快梗噎等并发症。
3.3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缺少与外界交流,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表现为情感失控、丧失信心、不愿活动等大多出现焦虑不安,忧郁心理,考虑问题多而复杂,对该病的认识差别也很大,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如本次收集的130例急性腑梗死患者中,有110例患者意识清楚,这些患者因急性起病,骤然偏瘫,容易产生悲观和担忧;伴有失语的患者,更会产生急躁和焦虑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耐心与患者交流,采用肯定性的语言鼓励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耐心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稳定患者情绪,促进病情恢复。
3.4 生活护理:多数患者长时间卧床,应让患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注意保持患者会清洁,鼓励其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会感染和便秘;定时为瘫痪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保持患者床铺平整,衣服清洁、干燥,勤换洗,加强营养,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3.5 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①肢体功能康复,每3~4 h为患者按摩活动肌肉关节。锻炼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秩序渐进的原则[2]。平卧时宜将肢体放于功能位。②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以上饮食护理可同时进行,对功能障碍者,进行空吞咽训练或给予冷刺激(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诱发吞咽反射)。在功能有所恢复后,可从糊状食物到半流质,再过渡到流质。本组34例吞咽困难患者,除4例患者吞咽障碍出院时仍留有胃管,需鼻饲外,其余已基本恢复正常。③ 语言康复训练,训练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到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每天坚持训练,直至可以流利的说话。
3.6 健康知识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脑梗死的病因、易患原因、治疗因素、疾病发作前的先兆、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告知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制订合理饮食和作息时间等,向患者讲解饮食、运动等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戒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女患者应告知避免口服避孕药等。
3.7 护理体会: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较长,加上特殊的发病年龄阶段,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是其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130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如下:
3.7.1 依据病情,制定整体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数患病病种多,加之个体差异,梗死部位不同,每个人的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也不同,因此,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评价、修正,使之不断完善。早期发现并快速纠正引起脑组织进一步加重的因素,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3]。
3.7.2 加强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大多年老体弱, 有的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发生梗死后, 长时间卧床, 营养不良, 抵抗力差, 容易肺部感染,护理过程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7.3 加强心理护理,树立患者信心:护理人员应多从患者角度考虑,关心体贴患者,加强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树立康复的决心。心理护理可大大降低急性脑梗塞的病残率,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
3.7.4 指导康复锻炼,促进早日康复: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指导培训患者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康复。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使护理工作在患者康复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期东.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0
[2]马翠真, 葛俊青, 赵玉娥. 1例脑干梗塞患者的家庭护理[J]. 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4):47~49
[3]林佩玉, 董亚贤. 急胜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探讨[J].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