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第1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标准 影响因素 调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4)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讲,工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利益,尽量营造和提供和谐、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还应该关心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只关心教师的工作业绩,还应当考虑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适当地控制工作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时间和场所,调剂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便于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时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和帮助,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严格,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2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身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拟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1 大学生自身调整方面

1.1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保持乐观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常见的方法是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想象调节:

(1)暗示调节。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它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也是其中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

(3)想象调节。想象调节法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情境和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2 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2.1打造校园环境

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自然的直观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没得感受,这样可以让师生憧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个性也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绿绿葱葱的植物,端庄的教学建筑,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等。优美安静的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校园不应建在嘈杂的工厂、热闹的市场及交通频繁周围,因为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造成大脑疲劳,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打造安静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2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有计划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专题课程,在学校中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更像学生的朋友,他们愿意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倾诉出来,将伤心与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学生宣泄,辅导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之后通过共同探讨人生观、价值感以及道德等,运用心理技巧积极暗示进行疏导教育,这样心理咨询室就变成学生的心灵驿站,变成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地方。心理咨询师是协调矛盾的中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作为一个中介,没有任何偏袒或立场,可以在他们之间斡旋,防止矛盾激化,缓解矛盾,双方达成谅解,学生也能尽早从矛盾中走出来,投入学习。

2.4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干预、支配等落后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更新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应对辅导员进行更专业的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对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真正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可以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游戏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术,能切实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及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促进学生顺利安全得走进社会这所大学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另外,学校的专业指导和配合则会帮助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东滨,试论心理教育的学校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第3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2]王晓棠.自我效能理论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12):102-103.

第4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逐步重视,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体魄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成长。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而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了体育教学的片面和不协调发展。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身心双方面均衡发展,成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主要目标是:①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②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③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④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三、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多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舆论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例如: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我都表扬那些不怕困难的学生,并抚摸他们的头以示表扬,对那些通过鼓励而取得微小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表扬,在学生额头贴上写有“你真棒”、“加油”字样的贴纸。尽管这些都微不足道,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分腿腾跃山羊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如在练习时能认真投入,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对他的无畏惧心理加以表扬鼓励,然后进行动作技术上的纠正。在测试时,我们要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同时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要求学生,如降低“山羊”的高度等,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加努力。这样,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师适宜的引导下,就会逐步形成。

(二)运用心理调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比较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比赛失利时,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在十字接力跑比赛中,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怪同组学生跑得慢,或怪获胜方违反规则,等等。如果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会暂时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反感心理。这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如意识调节法: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与强度,有些思想修养水平高的人往往比思想修养水平较低的人能够更有效地调节情绪。一个人要努力以意识控制情绪的变化,可以用“我应……”“我能……”,加上要想办的事情调控自己的情绪;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一个人情绪体验强有力的表现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起到调节作用。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这是用语言控制调节情绪的好办法。

(三)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合作与互助学习。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不甘示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互助学习。如体育课上教师及时地称赞、鼓励或采用分小组评比等有效措施增强教学效果,对于那些主动、努力完成“较吃力的”“很困难的”内容的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让学生乐意融入团队体育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他们默契合作,相互沟通的团队精神。例如在练习“二人三足跑”时,让协调能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带领一名相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充当教师角色,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并让其重视规范动作、统一口令、步伐。简单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有较深的印象,对技术动作认识也就会更深一步,在教与学的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互助成功的体验。

(四)利用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达到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表现出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不歧视并能帮助比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和其他弱势群体(如肥胖生和学困生等)。学生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由于对运动技能的理解不足、练习方式与用力顺序不了解,势必会产生各种多余的、不协调的、甚至是错误的动作。此时若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指点与帮助,那么练习效果就会不好。相反,如果在学生练习相对困难条件下得到教师或同伴的及时保护与帮助,那么就会强化练习的效果。如在分腿腾跃山羊教学中,在教师或同伴的保护下,学生消除了对“山羊”的恐惧与紧张心理;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按照动作的要求顺利完成跳跃练习。“保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可以带给学生力量,这样就能顺利完成动作,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而且,同伴间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培养学生不歧视并能帮助比自己运动能力水平差的同学和其他弱势群体这一种道德品质,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与感情。

四、结语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方法,自觉地、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郑日昌,刘视湘.《中小学心理健康》,2010.5.1.

第5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目前,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情绪,对心理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11-14],而且对预防和消除心理疾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体育项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和心理健康能够产生哪些影响,众多的体育项目、不同的体质状况和心理问题,如何进行项目的选取和积极干预却很少有相关的研究,因此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运动项目干预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体质测试法,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项目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质指标变化状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不同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体质和心理的影响,寻求不同体育运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和体质健康状况的科学价值,以期为增强留守儿童的体质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合理的体育干预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在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以从河南省的周口市、三门峡市、南阳市、新乡市、郑州市等五城市内分别随机抽取的两所(共计10所)农村中学的留守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每个学校发放150份(其中每个年级50份),共计发放1500份,回收15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145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占97.20%。最后对获取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2.实验法

每个学校分别随机抽取40名留守儿童,依据本校资源优势选取一种留守儿童认为心理调节作用较好的体育项目,进行为期16周的运动干预实验,每周锻炼5次,每次锻炼1.5小时,实验前后均进行综合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

3.体质测试法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规定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安静脉搏(bpm)、肺活量、握力(kg)、坐位体前屈(cm)、50m跑、立定跳远、台阶试验等。

三、结果与分析

1.运动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1)农村留守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心理调节作用认知状况

通过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强迫、偏执、敌对等10种因子(见表2第一横行)分别与16种普遍开展的运动项目的调节作用的认可度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忧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等5种因子与16种运动项目的调节作用的认可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样本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其余5种因子与运动项目的调节作用的认可度之间不适合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再赘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对自变量的筛选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全部引入法,下面仅以对强迫因子的回归模型的建立加以说明。

强迫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检验常用统计量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为0.818,判定系数为0.668,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667,说明样本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396.086,相伴概率值P

表1 回归系数分析表

结合回归系数分析表,如果将强迫因子设为y1,将篮球、排球……定向运动等16种运动项目的调节作用的认可度设为x1、x2、x3、……x16,我们就可以建立强迫因子得分的回归模型,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1=1.267+0.571x1+0.271x2……+0.373x15-0.408x16

从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强迫因子回归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为篮球运动(x1)和轮滑运动(x15),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强迫因子得分较高的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和轮滑运动最能起到重要的心理调节作用。

另外,依次将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4种因子得分与15种运动项目的认可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如果将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忧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4种因子分别设为y2、y3、y4和y5,它们和15种运动项目的认可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Y2=1.770+0.060x1-0.100x2……+0.341x8……0.296x15+0.082x16;

Y3=0.865-0.070x1-0.344x2……+0.341x9……+0.285x16;

Y4=1.323+0.099x1-0.263x2……+0.644x9……+0.289x15-0.044x16;

Y5=-0.112+0.267x1-0.231x2……+0.525x12……+0.211x16

从以上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人际敏感因子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为健美操(x8)和轮滑运动(x15);对忧郁因子能产生重要调节作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为跆拳道(x9)和定向运动(x16);对焦虑因子能产生重要调节作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为跆拳道(x9)和轮滑运动(x16);对情绪不平衡因子能产生重要调节作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为体育舞蹈(x12)和篮球运动(x1),说明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初中生对运动项目的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认可度不同。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和缓解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或不良心理状态,运动项目干预中也仅选取他们感兴趣和普遍认为心理调节效果较好的健美操、轮滑、跆拳道、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和篮球等六种运动项目进行干预研究。

(2)运动项目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变化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15]。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实施干预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程度自我评价统计结果表显示,有14.3%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良状态,有40.7%的学生感觉自己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良状态;1458名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各调查因子分≥3的有674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46.26%,其中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5.32%,中度心理问题的占7.18%,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3.76%,提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很严重,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对此类人群引起高度重视。留守初中生心理不良状态的存在从运动项目干预前、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值统计结果表2也能得到佐证,可以看出运动项目干预前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各心理健康因子的均值都超过了2分。

表2运动项目干预前、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因子

得分均值统计结果表

注:*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试验后留守儿童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忧郁、焦虑和情绪等6种因子与实验前相比,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均值差异非常显著(P

2.运动项目对留守儿童体质的影响

表3 运动项目干预前、后留守初中生体质

均值比较结果表

注:*

安静脉搏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安静脉搏的高低能初步反映个体的心血管功能,通常情况下排除各方面特殊因素的影响,安静心率较低是个体心血管机能的良好表现之一;肺活量是一个反映通气功能的指标,也能有效反映个体的呼吸机能。从表3可以看出,运动项目干预后留守儿童的安静脉搏比试验前有所降低,且两组安静脉搏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握力主要是测量上肢力量的常用指标;立定跳远是反映人体弹跳能力常用的测试指标;50米跑是检验人体速度素质常用的测量指标,速度的快慢可以衡量机体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坐位体前屈是用来测量躯干、腰、髋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肌肉的活动幅度的重要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试验后与实验前的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跑等身体素质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各项素质的前、后均值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结论与建议

1.河南省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6.26%,有较多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对留守儿童群体引起高度重视。

2.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初中生对运动项目的心理调节作用认可度不同。

3.长期的运动干预不但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而且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各项身体素质也有显著效果。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无论是采用娱乐疗法还是制定运动处方,均应注意选取调节作用较好的锻炼项目进行运动干预。

参考文献

[1] 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第6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的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的程度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学生思想领域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因而效果会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该花大力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心态,情绪积极向上。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的可操作性,增加实际演练环节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实际演练活动,开发他们的心智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应做到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因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第7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关注。因此,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研究表明文科生心理状况优于理科生,也有研究表明理科生心理状况优于文科生,还有研究表明文理生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就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情况来看,大多数文科生中女生居多,而大多数理科生中男生居多。因此,在对文理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时,如果不对性别变量进行严格控制,那么所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与性别变量所起的作用产生混淆,也就是说,研究结论有可能不是文理生差异所致,而是性别差异所致。目前的研究在对文理生进行比较研究时,尽管对变量进行了很多控制,但对性别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抽取研究对象都为男生,探讨大学文科男生和理科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330名大学一年级男生,其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各为165人。二者在年级、民族、生源、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属性都相同。

2.研究工具

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CCSMH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简称“CCSAS”)。CCSMHS量表包含12个维度,共有104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每一个项目自评分价值越高表明心理症状越严重。CCSAS量表包括60个项目,共7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分数越高表明心理更健康。

三、数据统计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

由表1可见,理科生在躯体化、抑郁、自卑、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九个方面,理科生分数(M值)高于文科生,但差异不显著;在社交退缩(p=0.006

由表2可见,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和择业适应几个方面,文科生适应分数(M值)高于理科生,但文理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情绪适应(p=0.032

四、讨论

在CCSMHS量表调查结果中,理科生在11个维度方面(躯体化、抑郁、自卑、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社交退缩和社交攻击)自评分数都高于文科生,而文科生只有在焦虑维度方面略高于理科生,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症状越严重。因此,这表明从总体而言,文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理科生。在CCSMHS量表的12个维度中,理科生在社交退缩和社交攻击两个方面自评分数显著高于文科生,这表明大学理科生比大学文科生更容易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攻击心理。一般认为,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文科生比较敏感和情绪化,性格比较活泼;理科生比较理性,性格沉稳。文理生的性格差异和思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理科生比大学文科生更容易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攻击心理。在CCSAS量表调查结果中,文科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方面,文科生适应分数都高于理科生,适应分数越高表明心理更健康。因此,这表明文科生心理适应状况要优于理科生。在适应量表的7个维度中,理科生有3个维度适应分数(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都显著低于文科生,这表明理科生比文科生有更加明显的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问题。有研究者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科生更善于用情绪表达的方式调节情绪,理科生更多运用自我消化的方式调节情绪。我们都知道,情绪表达方式要比自我消化方式更有益于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因此,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容易出现情绪适应问题。总之,文理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要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五、建议

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理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差异性问题,尤其是要关注理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根据文理生的心理特征差异性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价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应根据文理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特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或其他一些途径以培养理科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提高理科生的心理素质。自我教育能力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个体能够正确评价自我,情绪健康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注重文理生自我教育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系统》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的编制.

\[2\]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系统》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第8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职校生 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烈的因素。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情绪则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且消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职校生阶段处于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期”和“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其常见的情绪有:快乐、兴趣、自卑、焦虑、抑郁、空虚、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其中强烈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到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所以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引导职校生学会自我调节消极情绪,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信念调控

人的消极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不合理信念,以“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为特征的错误观念会导致错误的主观体验、生理变化,导致消极的情绪产生。所以职校生调节消极情绪必须要善于修炼、提升自己的信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职校生可以借助他人的指导和引导对不合理信念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促使自己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问题深有感触并加以矫正。(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职校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情绪困扰,想象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觉和行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有一个积极的情绪和目标。(3)家庭作业。即职校生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自己进行ABCDE工作。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D代表职校生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替代B的合理信念;E代表职校生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二、放松训练

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可以很好地舒缓压力,协调情绪。(1)呼吸减压法。一要掌握深呼吸的方法;二是在呼吸放松的同时加以想象。(2)肌肉放松训练。一是掌握由头到脚趾的渐进放松;二是伴随肌肉放松根据自我暗示依次体验沉重感、温暖感、清凉舒适感等感觉。通过这种体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达到放松的目的。

三、理智控制

即操之在我,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正常的“度”之内。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有的职校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先冷静下来,仔细考虑采取某种行为的利与弊,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要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就能够较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外界刺激反应只需要6秒种,即可使人趋于理性。所以,当消极情绪来袭时,我们不妨默数6个数再说。

四、注意转移

是把注意力从引起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丰富业余爱好(下棋、绘画、书法、手工小制作等)、加强耗氧运动(外出散步、打球等)、休闲常听音乐、选择适宜颜色、改善居室光线(换换环境)、每天笑口常开(看看电影、听听笑话、看看幽默小说、找朋友聊天)等。这种方法,一方面中止了消极刺激源的作用,防止消极情绪的泛化;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五、自我安慰

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为了减少内心失望,找一个借口或理由,以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等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如意,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

六、适当发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职校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不能一味地藏在心底,需要通过适度的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则可以用间接发泄,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生物性喊叫疗法)、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委屈;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要有一定的自制力,不能随便发泄,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要把握“放松自我,利己利人”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消极后果。

七、自我升华

情绪升华法即将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头脑中的闪光点、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从而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职校生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感到苦闷时,可把精力投入某一项你感兴趣的事业中通过成功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改善自己的心境,将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去。曾遭受失恋之苦几次想自杀的歌德,终于抑制了不良情绪,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震撼欧洲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徐悲鸿在期间创作的“奔马图”,是他的情感寄托,画中奔马,姿态各异,意在鼓舞中国军民奋勇前进,消灭日本侵略军。自我升华是对不良情绪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长志气、争口气,将挫折变成动力,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八、自我暗示

第9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军校新生;小团体心理训练;适应能力

Effect of small-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adaptation of military freshmen

Muzhen Guan1,2, Ting Zhang3, Danmin Miao2, xufeng Liu2

1.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21,China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3. Xinjiang Corps of Armed Police, Xinjiang 831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small-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Military University Freshmen’s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haracter, to improve military freshmen’s adaptation, small-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re carried on.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followed. In short,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adaptation of military freshmen.

【Key Words】:Military freshmen; small-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daptation

基金项目:全军“2110”工程野战内科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4142DP62C3)

R395

军校新生是大学生的特殊人群,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存在较多的适应问题。在军队院校中,军校新生不仅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还有内容多、强度大的军事训练;不仅要适应大学的生活,还要适应军事院校的管理方式和环境等。面对全新的环境,军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易出现难以适应军校生活、情绪波动较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等问题。有研究发现,军校新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除恐怖因子分外,焦虑、抑郁、强迫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1]。如何帮助军校学员适应军校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理的学习体系,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小团体心理训练也称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它在帮助团体或小组成员掌握心理调控技能、完善心理素质、改善心理感受、处理不良情绪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成效[2]。小团体心理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在地方大学生、军人、运动员、中学生、公司职员等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3],对军校新生的小团体心理训练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军校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5周军训结束返校4周后进行小团体训练,探讨小团体心理训练对军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军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军校适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小团体心理训练人员数量一般以10人为宜,集科学性、活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互动性、实效性和灵活性,是一种促进新生适应团队、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根据文献和军校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和情绪特点,以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重点,本研究依据团体动力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构建了4个相互联系的心理训练主题,分别是学员角色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负性情绪管理训练和团体凝聚力训练[4]。采取小团体方式(约10人/组)进行训练,依次循环,完成4次训练。每个主题团体训练包括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放松与分享三部分。

主训人员均为心理学教师和研究生,训练前经过小团体心理训练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训练中保持了各组在训练内容、程序、方式和训练环境上的一致性(详见下表)。团体心理训练不仅有相关主题活动,还设计了自我放松和身体调节训练[5]。自我放松是通过放松训练来不仅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而且帮助军校新生了解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发掘积极力量去面对困扰和压力。主要包括冥想练习、肌肉放松练习、全身放松练习等;身体调节练习是通过手部健康运动、全身关节经络活动操、扣拍击打健身功等简易操,身体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训练可以通过提供积极关注,感情宣泄等团体支持性因素来维持心理健康[6]。本文通过对军校新生回访发现,小团体心理训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就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团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较好的接纳是一名军校大学生的角色,较稳的实现了角色转变。其次,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训练使得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团队成员的鼓励和支持下勇敢地站出来展示自己,使得自信心有所增强。第三,自我认知有所增强,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对自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建立了新的自我认同模式。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在活动中,成员彼此之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友谊得到进一步加深,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第四,使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应对方式更加成熟积极。通过掌握了身心调节的方法对身心调节技术的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了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调节的技术和方法。总之,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军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对军校环境、军校生活有了更合理、更客观的认识,是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琰, 杨海, 朱霞. 某军校新生军训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5): 707-710.

[2]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牛振海, 齐金玲. 通过团体心理训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1): 58-59.

[4] 杨永华. 团体心理训练在大学新生适应阶段中的运用. 科教导刊, 2011, 10: 223-224.

[5] 阳志平.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6] 贺英, 赵梦雪, 王皖曦, 等. 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影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7(19): 1972-197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