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新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群众文化;管理改革;新理念
Abstract: urban mass culture is the masses as the main bod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masses in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city of culture is produc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ctivity subject that is, it is the people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certain itself under the trend of, to another spirit the choice of the ways of expression.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the masses culture; Management reform; The new idea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是指人们在自身职业外所从事的一些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增加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试着从各个方面提出城市群众文化管理的一些新理念,并进行推广。
城市群众文化的概念
城市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自身职业外所进行的一些用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具有自我参与及群众性多样性的特点。人们在参与的同时,可以进行积极性的休息。通过对参与者的意识及思维活动的调节,使得人们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满足思想文化及情绪的一致性。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只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部分,城市群众文化还包括了群众文化工作以及群众文化事业等在内的一些具体概念,而群众文化指的是以适应城市人口多样性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群众文化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发展具有能够反映人们群众生活的特点可以将人们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进行表现出来。由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群众文化可以代表新兴生产力,在大多数城市进行保存和传递。群众文化导致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从而近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由于城市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整合的进一步加强使得人类对于经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城市中具有各类不同的设施以及文化消费设备,为人类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保障。
城市群众管理的新理念
群众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因此,为了对城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长时间以及有效地管理,我们应该探索出一些适用于现代城市群众文化管理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城市文化活动,才能持久的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下面介绍几种对于群众文化管理的新理念。
1、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
为群众服务是发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首要任务。因为人们群众是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人们的参与在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人们的积极与创造的特点使得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具有竞争力。而现代社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指的是对于人才的竞争。人类群众在群众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切实做到对于群众文化队伍进行人文式的关怀,要做到对于管理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创造出一个适应于群众文化发展及成长的环境,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质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城市群众文化的最终主体就是人们群众,所以,进行开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做到以人们群众为核心的服务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的有效而扎实的道路。
2、依靠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走进一个新的时期,我们要做到对于群众文化确保其旺盛的生命力,为了群众文化活动,我们需要改变对于专业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影响。要改变不仅仅只是依靠政府或者专家团体,要做到依靠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自发性的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做到紧跟着时代的潮流,对于老一代的活动内容进行合理性的调节或者改变。要做到用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全新的以及能够吸引人们群众的一些文化活动作为人民群众进行开展的活动。为此需要用一些有效地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而且需要文化工作者去进行努力地探索,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建立一个具有社区性质的群众文化团体,比如要建立一些文化站或者是文化广场。为了协调以及支持从而进一步的推广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所以文化部门应该做到以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联合以做到对于文化活动的合理布局,建立起社会文化共建、共享的新优势。要做到从社区文化发展为基础,努力拓展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为了使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要做到大家办大家乐这一现象。
3、结合当地城市文化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对于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城市文化特点。我们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要做到联系当地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传统,发挥其较强的群众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等特点,要做到将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做到不仅丰富当地节日的形式,而且可以使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城市文化特点进行有效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群众去主动接近它,从而进一步的发展当地的文化。对于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在人们群众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所以,城市群众文化是属于人们群众的,人们群众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将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联系,即容易进行组织又能够做到对于资金的节省,而且可以长时间的不会间断。对于有关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城市都进行贯彻即实施。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当地文化事业,针对不同群体
或个体的需要,进行选择适合的媒介。
4、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由于文化及道德的内在的联系,决定了群众文化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群众文化可以对道德的实践进行反应,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可以推进道德的进步。而道德因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可以为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生气。 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我国社会主义进一步的稳步发展,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我国人民群众在弘扬和发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养也进一步提升,使得我们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精神态度积极向上,陶冶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及文化素养。我们在发展现代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着力于运用新文化以及新的思想。用先进的具有时代性质思想进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运用包含一些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使人们群众自娱自乐,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努力做到使得城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广泛的被人民群众接受,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获益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
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给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
为了更好的开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我们要做到在每一个城市都能够保证有大量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作用就是要给人们群众提供一些进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进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环境,我们要努力做到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进行最基本的保障,以街头文化站为首要把握点,对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开展,把社区文化活动以及建立社区文化站统一起来。城市的管理部门要做到对城市的基本文化设施进行定期的排查,以确保文化设施的可用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安全。
绪论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亟待发掘出一些新型的管理机制,从而做到对我国城市文化进行有效而长远的管理。总之,在我国,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站在统一战线上,做到对城市群众文化从上往下进行宏观而有效地管理,而各级部门要努力做到对城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细微的调节,从而实现对于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有效而长远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做到在党和政府有关文化方针的政策下,采用有效地手段,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建立一套有效地管理机制,努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群众文化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野萍:《浅谈群众文化管理的新趋向》,《青年文学家》, 2007年03期
在我国,一场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有步骤地展开。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系统的建立等。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由此可见,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
二、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三、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的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
四、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五、由“园丁”转向“人生的引路人”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的。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总之,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本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但绝不是教课本。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热点透视.
关键词:绿色施工、降低成本
1、前言
现代建筑市场的竞争实际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实力的高低则具体反应在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水平。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先进模板体系的出现,清水混凝土工程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道路桥梁厂房和机场,在民用建筑中也得到了许多的应用。清水混凝土从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先进的模板体系、巧妙地局部处理,使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不用再抹灰找平,节约大量的水泥、砂子,减少结构面积,增加使用面积及净空高度,减轻建筑物荷载,减少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工程成本,满足了人们对质量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提升建筑行业形象,创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企业,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我单位近几年来承担建设了几栋高层建筑,但均没有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要求,下面就山水庭院2#、 4#、9#、10#高层住宅未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为下一步在工程施工中推行清水混凝土施工奠定基础。
2、工程概况
2#建筑总高度59.500m,地上十八层,地下为一层,建筑面积为22698,全剪力墙结构。4#建筑总高度59.500m,地上十八层,地下西单元为一层,中、东单元为二层,建筑面积为15615.79,全剪力墙结构。9#建筑总高度97.29m,地上三十二层,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建筑面积为48151,全剪力墙结构。10#建筑总高度97.29m,建筑面积为55436,全剪力墙结构。
3、模板体系
3.12#、4#的模板体系:剪力墙采用租赁的改装大钢模,顶板与梁采用10厚竹胶模板,4×10木龙骨立放,间距250,木龙骨搁在钢管上,支撑用碗扣脚手架加微调螺丝杆,立杆间距为1.2×1.2m,步距为1.5m,扫地杆距离地面为20cm;
3.29#、10#的模板体系:剪力墙采用15多层板,内楞采用4×8木龙骨,间距250,外楞采用2根48×3.5钢管,间距400mm,对拉螺杆间距600mm;顶板与梁采用10厚竹胶模板,4×10木龙骨立放,间距250,木龙骨搁在钢管上,支撑用碗扣脚手架加微调螺丝杆,立杆间距为1.2×1.2m,步距为1.5m,扫地杆距离地面为20cm;
4、施工情况:
4.12#、4#施工情况:墙体模板采用定制的大钢模板,阴角部位采用专用阴角模,角模与大模之间留2mm间隙,便于安装时调节,采用普通脱模剂,按正常情况大钢模体系的施工进度快,模板拼缝整齐,对拉螺栓孔眼排列规律整齐,几何尺寸精确,互换性好,面板平整光洁;但是钢模板重量大,相对笨重,投资大,对垂直运输工具的依赖相对大,需要配足垂直运输工具才能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墙和板要分开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运输必须有保证。混凝土剪力墙的垂直度、平整度基本达到验收规范要求,阴阳角及与顶板相连接处的细部还有些不到位,经过局部处理可以不抹灰披腻子,2#、4#高层住宅楼模板体系采用大钢模基本做到不抹灰披粉刷石膏,没有达到清水砼墙面只披腻子的效果。
4.29#、10#施工情况:剪力墙及挡墙模板采用15厚多层板作为模板,支撑体系为碗扣满堂脚手架;内楞采用5×10龙骨,间距为2502#、4#,外楞采用2根φ48×3.5钢管,间距为400,对拉螺杆采用φ14,间距600同时为了保证墙体的厚度,在每个对拉螺杆旁边绑一根长度与墙体厚度相同的φ12钢筋。9#、10#高层住宅楼每月施工四层,工期基本能够保证。混凝土剪力墙的垂直度、平整度及表面观感刚开始使用新竹胶板时还可以,周转几层后质量有较大的下降,阴阳角及与顶板相连接处的细部控制就更差一些。
5、未达到清水混凝土原因分析
5.1、在项目管理中思想上存在清水砼模板体系投入多,施工过程要求精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对工期长,而且以我们现在的管理水平达不到清水砼效果。所以潜意识里就有抵触清水砼施工。
5.2、承揽的工程多是开发商的任务,往往工期紧,资金差,付款比例低。在劳务队选择上受到限制,优质的劳务队价太高项目难以承受,价格低的劳务队管理水平不高,技术素质相对低。
5.3、由于资金缺乏,拖欠劳务费,造成劳务队的管理困难,特别是出现一些质量方面的问题处罚力度低,监管措施不到位。
5.4、工程利润低,相对应模板体系的投入不想太多,特别是竹胶板周转次数太多,超过规定使用要求,无法保证工程观感质量。大钢模多采用租赁,厂家都是将已往工程用过的模板进行改装,许多部位不合适。
5.5、项目年轻管理人员素质低,看不出施工中存在问题,过程控制不到位,特别是阴阳角、顶板接茬一些重要部位。
5.6、施工工艺、程序还存在不合理现象。
6、总结与改进
6.1、加强质量管理意识,使每一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清水砼给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2各专业工程师和质检员对工人操作过程的质量状态巡回跟踪检查,班组质检员负责指导和监督操作工人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人人都有质量责任和质量目标。
6.3、层层签定质量责任保证书,特别是与劳务队明确质量责任,按规定奖罚。强化质量技术工作,严格按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和验收,做到施工按规范,操作按规程,质量达标准,层层把关,一抓到底。
6.4、合理配置模板体系
6.4.1定型大钢模板体系的墙模板选用LD-86系列型大钢模板,整体性强、刚度大、拼缝少、墙体表面效果好,面板采用6mm厚钢板,加强背楞采用双向槽钢,相邻模板间使用专用的模板连接器进行拉结。为防止阴角模向墙内倾斜,设计阴角模拉接器进行45°拉结,防止阴角错位和涨模,阳角处设计成阳角模,把两块模板焊接成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刚性角,角的边长以墙厚加上阴角模边长。阳角模与大模板间用螺栓连接,其后用两对直角背楞槽钢加固。
6.4.2设计内模和外膜,下口与内模下口齐平,在浇筑墙体砼时形成上导墙,有利于下层支模,外墙楼层间水平施工缝处理较好。内墙墙体浇注高度控制在高出顶板底10mm,打顶板前先剔除墙体顶端的是松散混凝土,这样支顶模时就使顶模和内墙顶端形成直角。阳角模和异型角模接缝处采用连接器,使接缝两侧模板面板始终保持平齐。
6.4.3门窗洞口全部采用定型模板,模板中央配中央调节机构,支模时先将海锦条贴紧模板两侧,只需转动门模中心调节丝杆进行支模,达到规定尺寸后,将角模顶丝拧紧;拆模时先将角模顶丝松开,然后与支模时相反方向转动中心调节丝杆进行集体收缩,由三块模板带动两个角模同时向中央收缩。
6.4.4楼梯踏步采用定型模板,支模时用塔吊将楼梯踏步模吊装到已绑扎好的钢筋上,转动四个地脚螺栓,即可将楼梯校正;拆模时转动四个地脚螺栓,楼梯模脱开,塔吊吊走。整体拆除,整体吊装,提高了效率,能大大提高清水砼观感效果。
6.4.5根据计算设计及绘制的配模图,进行竹胶板配板,根据配板尺寸进行下料。光面竹胶板下料时应用100 mm ×100 mm 的方木在底部垫实(包括钻孔) 以防出现毛边现象。下料采用直径为300 mm ,100 齿合金锯片,用带导轨的锯边机。
6.4.6竹胶模板应根据结构截面尺寸在木工加工间进行拼装。拼装时,将模板沿墙、柱高度、梁长度方向组合成整块模板,用一寸铁钉@500 钉在100 mm ×50 mm 的木龙骨上形成整体结构。拼装时必须保护好板的棱角、板面的光滑度,板面若有划痕或其他轻微的损伤应补刷耐水酚醛系列油漆;板缝尽量缩小,板缝用腻子嵌平,板与板接缝处不得有错台,应保持平整。竹胶模板组合完成后应按施工顺序进行编号并堆放整齐保证不变形,以备安装使用。
6.4.7模板支设必须按拼装图及编号拼装。长度允许偏差≤2mm,平整度≤2mm/2m。外模高度应为层高加板厚,并在外模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顶腰线和底腰线,防止浇筑时混凝土外流。内模必须在内墙根部楼面混凝土严格找平后,可用1:3水泥砂浆找平座底,再用5~8mm厚的海绵条沿周边铺设,防止根部出现漏浆、烂根。板身部位可以采用在板缝之间批刮腻子,然后满刷隔离剂,这样腻子既不会粘在混凝土表面,且拆模后还能基本看不出板缝,达到光滑平整的观感效果。
6.5.8、加强混凝土施工
6.5.8.1 原则上选用同一厂家、同一标号的低碱水泥的混凝土,并选用同一规格、型号的砂、石等原材料,既能够防止碱集料反应,有能保证拆模后结构观感上的色泽均匀一致。另外,在外加剂的使用上,必须要能达到减水效果,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6.5.8.2合理分工浇筑人员和齐全配备振捣机械用具,并指定跟班作业的技管人员和工长,做好技术交底。在浇筑墙体混凝土前必须浇注5~10cm同配比的无石料砂浆,)在浇筑门、窗等洞口时,还要采用木槌敲击模板,防止产生空洞。在整个浇筑过程中,需要重视二次振捣的贯穿,才能有效保证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和表面气泡。
6.5.8.3在浇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浇筑的分层厚度和时间,避免出现过振或欠振。混凝土采用分层下料、分层振捣以缩短气泡上升行程,并适当延长振捣时间以利气泡排除。
6.5.8.4在钢筋较密集的梁、柱、墙接头部位采用频率为12000rpm的高频振捣棒进行振捣。采用普通振捣棒适当延长振捣时间虽然可以提高振捣效果,但不能够增加其振捣的有效范围,使用高频振动棒不仅扩大了混凝土振捣有效范围,而且有利于钢筋密集部位的气泡排出。
地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呢?我校实施的地理小组合作教学很有成效,特推荐给各位。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可以让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1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flash课件,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平伸手臂当作太阳光线。一个斜伸手臂当作赤道,示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然后让各小组讨论归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这样小组成员都能融入本节的学习活动中。
2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如: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天气观测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观测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与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如:学完“地图”这一节后,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高校或野外,指定出发点和目的地,安排各小组利用提供的地图或平面图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对地图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尝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也碰到了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躁、放弃都不是办法。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后,进行了探索。
1 形成“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此法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怎样组织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此我们提出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也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是指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通常也叫做“基于任务的学习”。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我们设计了各省区的轮廓像什么及拼图比赛等,学生在充分地想像及比赛中掌握了中国政区图。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 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如在学习完我国的水资源时,布置各小组按照下发的表格开展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活动,并要求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要求各小组要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可以适当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
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两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如学完中周的铁路后,布置几个旅游目的地,让小组各成员安排适当的铁路线,经过比较,由小组负责人提出本小组的结论。
(5)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6)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这也是合作学习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表扬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7)点评总结。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公布成果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 周密计划,明确指导。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型教学的质量,指导教师应有周密的计划过程,使全体组员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最后报告的提交形式(书面报告,推选代表口头报告……)、每个组员应承担的任务,以便充分做好准备。
2 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组建4―6人为一组的合作小组,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选一些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3 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学生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4 要使得合作学习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结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每一名小组成员都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否则,极有可能产生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同时,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新生活方式;参与性;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都市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区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在功能方面: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滨水区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水利、交通、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在设计内容方面:滨水区景观规划工程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探索滨水景观的设计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踵的区域。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滨水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水密切联系的特有传统文化,使滨水区具有其区别于城市其他区域的环境特征。①开放性: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从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②敏感性: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具有景观、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敏感性。③文化、历史性: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在古代就有港湾设施的建设,成为城市最先发展的地方,对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④多样性: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多样化的功能娱乐、贸易、码头等,准确地提供公众丰富的连续印象和宜人的体验,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
2 淡水河景观设计的规划思路
本文所例举的惠阳淡水河,是从惠阳中心城区内蜿蜒流过,位于未来惠阳中心城区的惠澳与深惠城市发展轴上,是惠州次区域景观格局中连接西部惠阳城区、中部生态涵养区和东部大亚湾滨海绿化区的生态景观主轴线。其规划范围上游起始于规划的深惠高速公路,下游止于惠城区交界处,河道总长24公里,研究范围33.73平方公里。
规划秉承“生态治河”的规划理念,围绕“碧水蜿蜒恋青山,共绘惠阳万里图”的规划主题,将淡水河打造成为集生态、文化、休憩、旅游、防洪等功能于一体,体现惠阳“山、水、城”生态城区特色风貌的重要景观带。
淡水河的滨水景观设计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工程实体来处理,是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进行统筹考虑。既注重水的景观效果,又不忽视水安全效益、水资源效益及水环境效益。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居住、道路六个子项为规划的着眼点,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城市滨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充分分析了淡水河周边区域的特点之后,设计者做出了积极而务实的努力,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理念上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对在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规划城市滨水景观,如何充分利用和发展城市景观资源,如何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 淡水河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淡水河的滨水地区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提高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一个城市的好坏,应该以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对环境的满意程度来进行甄别。因此,在进行城市及其滨水景观规划中,设计师的着眼点首先并不在于怎样建立城市的形象,而是在于采取怎样的设计才能使市民接近滨水、体验滨水、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
这种新的生活境界就需要有创新的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来满足其需求。而正是由于这种好的设计受到公众的赞同与接纳,才会形成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
未来,滨水区域可以给设计师提供了可自由创新的场所与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们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能勇于开拓创新。正如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景观设计师史蒂恩· 霍尔所说:“我们应让景观设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或者说让景观得到‘进化’,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个永不改变的形象”。要力求使每一个新建筑不仅能体现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成为城市的新景观。对于滨水区的新建筑,可以尊重传统,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也可抛开传统,以全新的建筑形象塑造新的城市景点。
4 淡水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从滨水区域与腹地之间的关系、沿河各区段自身特征、城市历史文化品位及打造城市品牌四个方面考虑,确定淡水河景观带“四区、六廊、八景” 的总体结构。
(1)展示工业文明、气质与形象的三和区段
秉承“工业文明、现代科技、亲水近水”的设计理念,围绕“昔日工业名区、今朝科技先锋”的设计主题,形成“四段、三景”的结构。
自然生态段位于惠阳的北大门。规划保留现状自然形态,以湿地花田、城雕为景观元素,塑造门户景观。
工业文明段位于三和区段的中部,两侧分布有联想集团等大型工企业,规划抓住两侧风貌特点,尊重现状建设距离河岸较近的现实,以工业文明发展史为主题,采用石堤形式,堤内设置工业景观雕塑、小品、工业文化展示墙和亲水平台。对三和广场进行适当改造,结合滨河绿带设计,充分体现经济开发区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娱乐人文段周边为滨水居住区,景观设计适应周围居民的需求,沿河岸布置健身广场、河滩草地、林荫道、叠石景观墙等。
竹园怡情段是惠南大道与淡水河最贴近的地方,现状已形成了竹林和湿地相互交融的景观。设计强调自然生态的特点,仅修建竹林栈道、休闲步道等设施,不留过多人工化痕迹,形成三和区段的重要景观节点。
(2)承载自然风光与度假休闲功能的洋纳区段
洋纳区段是自然风光优美,与度假休闲功能相结合的滨水景观段,这段景观的设计要着重考虑度假区景观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打造有强大的吸引力、竞争力的滨水度假休闲旅游形象。研究分析当地的地理历史文脉,结合当地特色、结合现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富有当地特色的滨水景观。
“百赞丛林绿野、千叹淡水蓝韵”,洋纳区段将围绕森林公园的建设,打造以山水景观、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滨水区,塑造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总体形成“两段、两景”的结构。
绿野仙踪段采用疏林草地,中间配置自然石材铺装绿荫小道的设计手法,营造纯生态的休闲景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得到了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也不利于突现教育的主体。因此,在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一、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与依据,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处理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当代教育学者徐勋说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一个程式。教材处理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教材处理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特点设计思路、剪辑教材,形成自己在教学上的独特风格。就数学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不能离开教材所安排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但在组织教材时,又要有各自的个性化创造。例如,新教材在未讲整式有关概念的前提下,就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不少学生列得出方程,却解不出方程。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前,我补充了单项式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等有关知识,学生学完后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毫无障碍、得心应手。教学的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且能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必须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语言。首先,它应是充满科学性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和思维的逻辑性上;其次,它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表现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最后,它还应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以情感人。
教学语言个性化,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例如,初一的学生刚学几何证明时老把“”“”搞混,纠正过多次仍然搞错,这时,我引用了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子在前,爸爸在后”,学生们在开心的笑声中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符号,从此以后就不再犯错了。
三、教学情境的个性化
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个性化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个性化教学情境是集情、趣、智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好和谐、民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氛围;有“智”考验创设“行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考验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趣”考验使学生乐学,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课教学中,我经过思索,形成了几种富有个性的情境教学,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生活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形: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几岁?儿子几岁?
2.故事情趣
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这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数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报效了祖国。这位科学家是谁呢?——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 ——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音乐情境
1、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需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作为寻求改变或变化的中小学教育变革与创新,必然要求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为其核心素质的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教育及其课程教学改革能否有效地推进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觉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承担教书育人重要职责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和开发者,首先必须使教师自己成为自行设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生命主体,而要实现教师生命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整个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而且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不断推出,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2、职业专业性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如何不断提升其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这是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使中国教育及其对于教师需求的重点从量的扩展转向了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提高教育教学绩效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活动发生了大大的改变,教师由授课者转变为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须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课堂设计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当前,许多教师之所以存在教育教学低效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者、组织者、协调者、支持者的作用,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绩效的高低。 转贴于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结构化的概念来看,它是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的发展。具体说来,在知识的发展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般学科知识的发展,而且是包括一般学科知识在内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的综合协调发展,教师的这种新知识的发展,不只是指他人经验或认识的结果,还是教师主体积极进行新知识探索的过程,是文本性知识、理解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方法性知识的系统整合性的知识发展。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般学科教学技能的发展,还是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结构性研究能力的发展,教师的结构性研究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对已有的结论、已有的知识、以有的原理进行批判、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综合的能力等等。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黄月圆(1979- ),女,广西昭平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马献力(1978- ),男,河南叶县人,桂林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阳荣华(1977-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物质与精神支持并举,探索医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新模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ZZ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3-02
党的十报告把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可见,诚信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但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必须对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受到广泛应用。①将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最大限度利用高校诚信教育资源,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诚信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高校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单一,以管代教,很多时候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缺少有效措施”②,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故意欠费、伪造经历,等等。其次,诚信教育缺乏长效机制。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优秀的诚信素质,是大学生诚信知、情、意、行的高度协调与统一,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最后,诚信教育没有整合资源。除了课堂教学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另外,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指导起诚信教育来显得精力不够,办法不多。事实上,全体教师都应该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诚信教育的师资资源才有保障。③因此,校园、社会、家庭的诚信资源都应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二、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就是把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方法、手段等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去,以具体的项目来带动资源的配置、人员的协作、资金的使用等,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运行模式。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包含以下5个流程:诚信教育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开展、项目验收、项目推广。把诚信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申报。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来选定项目主题,并自由组成项目团队,选出团队领导者,邀请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确定诚信教育项目主题,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在申报项目时,要求学生如实、规范、认真填写申报材料,不能弄虚作假,做到诚信申报。诚信教育项目申报内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调查研究类的或者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
2.项目立项。首先,由学工处牵头,邀请相关专家成立诚信教育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首先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初审,对项目的现实意义、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通过初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答辩,就诚信教育项目的由来、研究现状、项目计划、项目已获得的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就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评审团结合项目申报书和答辩表现,确定诚信教育立项项目。通过审批立项的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
3.项目开展。项目负责人根据制定的项目化考核标准,科学分工,合理调配资源,明确项目牵头人和完成时限,使整个项目组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高效群体。④项目指导老师随时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突况。项目负责人定期、主动向项目评审委员会汇报项目进展。项目管理委员会不定期检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指出错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按合约办事,明确权利与义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诚信地开展项目各项活动。对学生项目开展的监督,事实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履约守信――重合同、守信用的守法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更早更全面接触契约经济的规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守约行为。⑤
4.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及时递交项目结题报告,项目管理委员会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成果价值、认可度等进行全面验收,评比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并将项目验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在这个过程,要求项目组客观撰写结题报告,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项目管理委员会也要根据既定标准,把验收工作做细做实,验收工作不仅是对项目团队的努力和实践成果的一种检验,更要在整个验收过程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因此,需要他们对项目进行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5.项目推广。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项目验收的结果,对取得优秀成绩的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并及时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召开优秀诚信教育项目表彰暨推广大会。内容主要有:一是展示诚信教育优秀项目的研究成果,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感受。二是展现先进个人或团队的诚信事迹、诚信风采。让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或者团队和大学生分享诚信经历和经验,发挥同伴诚信教育的优势,从而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等渠道把优秀项目团队的诚信事迹和风采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进一步巩固诚信教育的良好效果。传统诚信教育模式,更多依赖于对失信的惩戒。项目管理理念下的诚信教育模式,更注重对诚信教育的正面宣传,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因此效果也更好。
三、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化管理实现了以精品项目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从项目活动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搭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平台。⑥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将诚信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的全过程,从项目申报到项目推广,每一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责任感得到了切实加强,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观“知、情、意、行”等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统一。这不仅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时有时无的局面,同时也构建了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难得的是,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也得到了强化。
2.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项目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强调的是团队协作与整体效益,教育是以彼此间诚信为前提的。整个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大学生诚信教育项目,绝非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要讲诚信以及团队合作。要学会诚信地与组内成员、指导老师、评审委员会老师、项目研究对象等人群和谐相处,恪守诺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尽量让每个儿童都懂得和感到,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卫护善良的战士,集体斗争给人以极大的快乐,帮助人去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美。”⑦集体是完善个人品质,促进个人发展的手段。诚信教育的项目组里,评审委员老师、指导老师,项目负责人等都带头讲诚信,做好诚信的表率。由项目组成员向全体师生宣传诚信,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在项目化中,发挥集体的优势和推动力来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诚信教育“老师讲、学生听”单向灌输方式,也为人人讲诚信、人人践行诚信创设了广阔的平台。
3.整合了校内外诚信教育的资源。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培养。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强化了个体、同伴、集体的诚信教育,整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有力推进了诚信教育的开展。首先,诚信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在项目化管理中,家长通过对项目的关注和对项目顺利完成的期待,进而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通过家长的诚信示范和言传身教,使诚信教育能切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诚信教育更容易入脑入心。其次,项目化诚信教育突破了班级的界限,使得诚信教育活动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跨校都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项目化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的主体得到拓展,人人都可能成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由原来的诚信教育的客体,项目化后实现了诚信教育的主、客体的协调统一。最后,项目化诚信教育后,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实现了社会诚信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通过项目化的诚信教育,有力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使全社会都开始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是缓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诚信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不仅调动了大学生诚信的积极性,整合了诚信教育的资源,还增强了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诚信教育成为加强大学生传统的美德教育。
[注释]
①王栋华,郑晓健.项目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7.
②钟华山.论诚实守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33.
③王晓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41.
④夏阳,汤兴荷,朱琰.高校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0.
⑤徐兆东,杨柳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1(3):39.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实验室 建设管理
生物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施行,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也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和落实它的方针和精神。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可知,生物实验室给学生练习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提供了重要场所。通过生物实验的顺利高效开展,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兴趣的发展,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证精神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通过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改革,能提高实验室的功能,落实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素养目标。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我校生物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会认真细致地通过调查问卷咨询所有的生物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详细了解他们对生物实验教学和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看法、建议,从实验室在学生实验态度、实验学习能力、实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作用,来了解高中学生对实验室的看法建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改进实验室建设管理,形成了如下的经验总结:
一、建立和推动开放性实验室的效能。在完成正常教学教研任务的前提下,要利用现有的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在实验内容和时间上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题实验。如利用晚上、双修日和节假日等合理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校园QQ群对实验进行预约和查询,建立了通畅及时的相互交流渠道。从宏观上指导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该项措施已经基本切合学校实际正常运行,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要使实验中心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仪器管理、耗材管理、人员管理细化,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填写《仪器借用登记记录》、《危险品领用记录》、更新《仪器设备明细账记录》等。
实验员每学期应对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更新情况仔细盘点,并按轻重缓急列举出未来半年的实验室硬件建设采购计划上报后勤采购部门。合理地登记选购设备和药品,保证了实验教学及时有效的开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形象、高效、流畅性。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大储存量、多端口适时共享等特点,建立实验室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如实验器材设备、实验药品的储存消耗量、各种申请登记表格等都有实时更新,并有完整记录和备份。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体系,实验教学的观念能快捷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更好地协调各教师的实验教学行为。实验室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体系和终端设备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给实验教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便利。 转贴于
四、积极参加和推进相关的教师实验技能业务培训。要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业务素养和建设管理水平,促使生物实验室教师重视非学历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每年实验室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全国或全疆范围内的实验教育教学活动,接触到最新的实验操作技能、操作方法,从而使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技术能及时转变,紧跟时展的变化。
调查分析发现,通过实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生物实验室管理改革,有更多的学生学习参与生物实验的态度由原先单纯应付考试向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应付考试并重转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方面有所增强。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生物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和将知识迁移到实验中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全面落实生物新课程目标,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迁移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如何将实验从过多地为高考服务,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革等还有很多要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期。
2.孙晓权 实验室开放的探讨与实践.《科技资讯》,2006年8月。
3.周晓莉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4.陈招炎 等 开放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