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育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 零存整取 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新时代学习呈现出“碎片化”这一特点,我国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总结归纳,2011年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王竹立最先提出新建构主义理论,并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引起广泛讨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①。王老师进一步指出,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实质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写、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②。
目前国家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对我们很有启示。借鉴国内外学分互认制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思考,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灵活运用在不同职业教育类型的学分互认过程管理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学分银行”建设,从而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一、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分特点
(一)学分来源的多样化。
新建构主义是针对网络时代学习特点特别提出的学习理论,针对的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的信息大爆炸状态,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从而产生的信息超载现象③。
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许多来源,可能是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可能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普通中学的学生选择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也可能是成人高校或社会人士选择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等。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学习途径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梳理各类学习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打通上升通道,实现“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这就要思考如何衡量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量化考虑就是知道学生已有多少学分。
(二)学分管理的积累化。
“知识的碎片化是由学习的碎片化造成的,解决之道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盲目跟从前人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继续学习意向的职业教育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前期基础,面临的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也不相同,学习可能零散、间断、宽泛的,在上升通道中就要考虑如何合理量化学分。
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中,王老师提出“‘零存’的关键是学会选择,‘整取’的关键是不断写作”。在这里“整取”的要求显然是针对有很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笔者粗浅地转化“零存”是有继续学习学生的一种积累,是一个向学生的学分账号不断存入的过程;“整取”则是对其学习的一种认可,是对学分的提取,为学生打开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
二、实施“零存整取式”学分制管理的基石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使各级各类课程通过学分相互联系、沟通和衔接,实现学分从各教育类型各种层次间顺利转换,国外其他国家的学分互认制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一)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健全学分互认保障机制。
从高职院校内各专业群之间的学分互认为切入点,扩大到佛山市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成人高校,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时健全联盟内部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明确责权,确保学分互认落到实处。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中心,结合职业教育面向一线重实操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切实考虑,联合企业人员及政府技能认定部门,制定合理的学分认定标准,为企业人员继续学习打开通道。
从制度形成到专业实践,形成切实可行的学分互认运行机制。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督办下,地方高校间建立学分互认联盟,并由政府督导建立学分互认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监督体系;其次构建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关于学分积累与互认实施、管理的制度,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分积累与互认模式,并在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互认评价标准,最后探索形成科学可行的学分积累互认运行机制。
结合职业教育“适应需求,面向人人”的内涵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特点,构建学分积累互认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资源模块、交流和评价模块,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从学习方式和交流途径上实现多类学生学习的积累认证,以目标为动力,促进学生对学分账号的“零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学分认证,实现学生学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以评促学,达到“整取”的目的(实施框架见下图)。
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分积累互认机制实施构架图
(二)建立一个公认的课程学分标准及转换模式。
信息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分隔带来学习的碎片化积累,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的尝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量化学分。推行学分互认制度涉及众多内容,在学历教育中,同类别同层次院校的学分互认已逐步实现,但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间的尝试却处于萌芽状态。欧洲学分体系中,引入基于学习效果的模块化课程概念,当学习者完成课程模块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后,即可获得模块学分。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中,行业中不同层级的技术技能证书通过“培训包”中的课程模块学习来获取,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的技术被转化为可评估的能力标准,并以能力单元的形式反映,增强学习针对性④。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课程模块化设计是一个必然选择,模块化有助于建立起一个适应性强、可灵活变通和有严格标准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成绩认定提供行动指引。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间推行学分互认,要考虑化整为零,首先在同类别同层次领域内建立各自的学分标准体系,再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间的互认系数和连接方式。在学历和非学历的衔接方面,社会多部门要协作,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劳动人事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等共同参与,确定统一的课程学分标准和转换模式。
(三)制定质量评估标准,提高社会认可和观念的转变。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更多的操作性技术的学习,因此现实的生产情境中的学习也是重要环节。个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考虑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破除唯考试是从的传统观念。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参与院校,并指导其制定质量评估标准,采取外部评估和内部监管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学习质量。首先,成立对应管理机构和部门对提供学分互认课程的院校机构进行评估,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软硬件配备上把关,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其次,院校机构内部要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控⑤。
(四)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克服网络课程建设中的重堆砌轻选择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网络学习资源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资源,也是便于利用和高效的学习资源,但是传统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中,存在不经选择地堆砌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的现象。信息技术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职业教育的学生可能自身就存在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上网络课程中经常使用超链接网状结构组织教学内容,超媒体阅读易造成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⑥。因此,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筛选,精建并高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建有所用、学有所选,是保证学分互认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联合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抽取“精兵强将”,建好网络课程,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职业教育领域不同院校间的零存整取式学分互认设想
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对现代职教体系做了深入的论述,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向下衔接中职教育,向上衔接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高职院校要在“两头衔接”上发挥重要的“多元立交”和引领作用。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尝试以高职院校为中心,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学分积累与互认,即横向路径,不同地域、相同类型高职院校之间学分积累与互认;纵向路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的积累与互认。
(一)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群之间学分互认。
在同一高职院校内,结合学校专业群设置,开发相应专业的学分互认体系下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群为建设单位,制定同一专业群的课程学习模块,并分配相应学分,为本校内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选择提供条件。
(二)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区域内多所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保证不同高职院校间学生专业群内学习的学分可以互认。同时开发专业群建设资源库,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时空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保证学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自主学习。
(三)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的其他中职学校,充分考虑中高职相似专业学习中的相似点,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零存”式学习管理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实施,高职院校认可中职已经学习课程中取得的学分,避免重复学习。同时邀请职教专家,中高职院校教师一起,联合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能力标准分析研讨会,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统一分配学分,且学分在中高职院校间互认,保证中高职顺畅衔接。
(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两头衔接”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主动向上衔接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专本科院校联合探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室”递进式技术创新育人模式,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由单纯的单项技能学习拓展到对实际工作中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的掌握,再到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构建“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课程体系,以高职为起点,拓宽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灵活构建专业课程技能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要求灵活选定专业技能模块,专本院校联合对同一模块学习分配学分,且相互认可,为学生转段考核提供直接依据。
(五)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
开放大学因其教学和招生的灵活性,同时因其覆盖面广,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互为补充,利用开放教育的优质资源,增加更多的人文素养、社交礼仪等课程,且为每一类型的课程划分学分,在学校教育中予以认可,并且可以抵消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同类模块的学习要求,拓展学生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方便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就地就近学习。
四、结语
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是在吸收国内外学分管理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其中的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注释:
①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②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③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④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6.
⑤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⑥冷国华,许翊,束锁平.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4.
参考文献:
[1]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了时下的重要价值观念,知识管理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其中有关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换句话讲,在企业中谁掌握了关键性的隐性知识也就代表着谁具有了核心的竞争能力。为适应知识时代的人才需求,高职教育也要从关注书本知识、一般技能的培养,向关注隐性知识转化,实现习得的目标转换,视为社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自己的使命。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关注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质也就是关注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与应用。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隐性知识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 隐性知识概述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最早由英国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两类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能用明确的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字公式等媒体符号结构化地加以表达,后者是一类深植于个体、组织内部,但是不能被系统表述的知识。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能告诉的。”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但却不仅是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隐性知识最终决定着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隐性知识的研究进展
日本著名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对它们已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它们的巨大冲击。野中郁次郎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维度:技能维度――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认知维度――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尽管它们不容易被明确表述,但是这类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北京智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禄研究员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钟义信教授认为隐性知识可以划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五个要素共同组成。黄荣怀教授将隐性知识分为: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基于认知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基于社会区域文化的隐性知识。马捷博士将隐性知识分为五大类:技术类、认知类、决策类、个性类、信仰类。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语言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含义,但他们表达的实质只有一个,即隐性知识是根植于个体头脑中的、难以被明确表达的非结构化知识。
三 高职教育视野中隐性知识的分类及特征
(一)高职教育视野中隐性知识的分类
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依据,在高职教育视野中,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学生个体能否胜任某专业工作岗位角度来考察隐性知识,笔者认为与高职教育相关的隐性知识包括六类:
1 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是指与高职学生身体运动相关的知识,此类隐性知识将教会学生把握职业技能中的细节性、关键性操作。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操作、使用劳动对象的技巧与经验。此类隐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进入新行业领域后掌握新职业技能的能力。
2 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用来支配、指导自己学习、记忆、思考职业基础知识的一类有关如何学习、记忆、思索的知识,即关于学习职业基础知识的认知策略,它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此类隐性知识在高职学生进入某一新职业领域并学习该领域职业基础知识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良好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的高职学生将很快能掌握新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即“很快能入门”。此类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学习掌握新职业领域知识的能力。
3 职业元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在反思学习过程、比较学习方法时所运用的策略与方法。此类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反思、判断、分析学习新职业领域基础知识的过程和职业操作行为过程的能力。
4 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就所从事的职业在兴趣、信念、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倾向,是有关高职学生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的知识。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它们是高职学生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基础。通常表现为高职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基本能力素养。
5 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个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生活学习等意向性活动中形成的性格、意志、动机、情感与兴趣等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他们的“情商”,它们会在高职学生透视自我、认清世界、交往他人等过程中起到强大的调控和激励作用。这类隐性知识所折射出的是高职学生的“个人魅力”。
6 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岗位上时能指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职业知识的一类知识。它被用以解决、处理各类具体情境下的工作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绩效。它通常表现为学生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具有此类知识的也许学生可能并不能很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此类知识将切实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习得的各类职业知识,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过程,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职业行为。
以上只是从高职学生个体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的分类所做的探讨,换个思考角度,如教师、环境构成等,会发现其实还存在其他类型的隐性知识。从高职教师角度分析隐性知识,共分类还应该有:与高职教师认知及元认知能力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个性有关的隐性知识、与高职教师信仰有关的隐性知识等,与学校管理模式相关的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类的隐性知识,以及与高职院校学风、校风等因素相关的校园文化类隐性知识、学校周边社会道德类隐性知识……所有这些都是高职隐性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将受到自己、他人、老师、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的。如今,各大高职院校都
非常注重对新生的校史教育、强调师生的沟通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关注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等行动,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高职学生良好隐性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认知结构中各类隐性知识的关系特征
高职教育视野中的各类隐性知识都是高职学生需要关注的习得对象,但由于高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高职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高职隐性知识,并影响到高职隐性知识的习得效果,最终导致不同高职学生形成了不一样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在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高职各类隐性知识所占据的比例以及组织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一样的认知结构导致了高职学生不一样的行为反应,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能力及行为特长。那么在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各类型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出怎样的关系特征呢?
1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存在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至少存在着八种智能形式,而且个体通常喜欢以自己的优势智能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编码世界,所以个体隐性知识的习得与其优势智能的作用密切相关。高职学生在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使得与该优势智能相关的隐性知识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在某领域表现出较强的行为能力。比如,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就是一类与身体运动智能相关的隐性知识。
2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相互影响
在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虽然各类隐性知识所占据的比重不一样,存在着优势的隐性知识与欠缺的隐性知识,但是各类隐性知识之间会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比如:一个喜欢某职业(专业)的高职学生,即使自己的操作暂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会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而掌握该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
3 各类隐性知识之间共同作用,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上述六类高职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行为表现是这六类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一个不喜欢某职业(专业)的高职学生,无论其专业技能如何娴熟,在该职业领域他都不会有好的表现与发展。所以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偏废任何一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搭配六类高职隐性知识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分量,真正将六类隐性知识融会贯通、融为一体,才能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得自己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表现。
总之,高职隐性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某方面隐性知识的传授、培养某方面的技术能手,同时又要注意全面传授各类隐性知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在各类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才能最终促进高职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并最终决定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高低以及他们能否创新性地胜任某职业领域的相关任务。
四 研究高职教育中隐性知识习得的意义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事业成功与否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隐性知识水平的制约。由此可见,作为为现代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蓝领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很有必要开展隐性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研究高职教育中隐性知识的习得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1 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在高职教育中注重学生“情商”教育,即重视高职个性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特征:拥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兴趣、真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完善的性格。这样,就可为社会和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精神面貌、极具个人魅力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2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新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操作劳动工具,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注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的习得,其目的就在于在教会学生会操作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职业操作技能的能力: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要领在哪些步骤上、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能不能够进行技术改良等。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不断将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就能迅速把握住关键性的技能操作。长此以往,当他们在进入高新职业领域的时候,就能够运用学到的此类知识而迅速攻克、掌握技术难关。总之,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掌握高新职业技能。
3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一种知识结构或理解系统,是人们从事描述、归因和预测活动并进而进行适应选择的决策系统,是主观所感知到的有关外界的意识结果,体现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源于个人所受教育和经历的积淀。旧它的构成包含着人类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高职教育中的“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等等类型的隐性知识正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的重要知识成分。由“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等类隐性知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良好的、根植于高职学生头脑中的、属于潜意识层面的心智模式,将对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职;行业英语;教师;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在职场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使英语语言服务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提升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使高职英语教学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就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一定行业英语,将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一直以来是广大高职英语教师探讨的话题,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因素外,任课教师对教学的管理方式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课堂教学管理来说,需进行如下管理:
1教师的自我管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向学生传达着信号,因此教师时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抑制消极的情绪,面对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教学热情,不要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尤其是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甚至是挑衅行为时,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牢记自己的责任,学会自制和忍耐,切不可因学生的失控与偏激而失去理智,造成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避免对差生的偏见,最好的状态是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了解其学习和生活的状况,用真诚炽热的情感温暖学生的心,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此外,教师还应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教学语言准确、精炼,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语速快慢适宜,音量高低适中。教学组织应循序渐进、紧密相连、重点突出、讲练结合,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受一定的节奏。板书规范、准确,步骤清楚。
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通过明确的课堂纪律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如上课迟到、旷课、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保障足够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教师针对教学及学生情况,可采取如下的管理技巧:①明确下达指令,如请跟读对话,熟记专业词汇等。②暗示遵守教学纪律,如有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走近并提醒他。③目光接触,教师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立即知错、醒悟,而热情、赞许的目光则使学生精神振奋。④冷处理,如果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可以泰然处之,冷静处理,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⑤积分奖励,在教学中可以引进奖励机制,激起学生间的公平竞争。
3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上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基本不能完成师生间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地位,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教学过程的管理
高职广播影视类行业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既要注重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尤其是行业英语话题导入的设计,可以选取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或使用照片、实物,设置真实场景等,更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高职广播影视类行业英语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合理、连贯,通过实际操作,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检查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对学生也可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5教学情境的管理
高职广播影视类行业英语教学情境的管理主要是指影响教学进程、教师与学生的所有因素,如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课堂气氛等。
高职广播影视类行业英语教学管理关键是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教师的内涵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艰巨的责任。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饱满的教学热情,丰富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广播影视行业专业知识,能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应变可能发生的所有教学情境,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 1] 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 [ J].现代外语,1994(3).
【关键词】农类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一、大学生创业失败率
农类高职院校是培养现代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有限,致使大部分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无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应有的作用。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2.9%。根据浙江省2015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我省高校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人数为2471人,同比增加217人,自主创业人数最多的为本科生1503人,其次为专科生872人。大学生作为我国年轻高级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是符合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创业主要人群。但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着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的欠缺,与创业的成功要素所矛盾,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初期创业就自行夭折,使大学生创业成为了国家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十三五规划中,也针对这个现象有相应的论述,给大学生创业这个创业过程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创业也将在这些机遇和挑战中走向新的高度。
二、农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结合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是创业者创业所需必备的各种能力、品性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事业交际与合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要形成时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成功成才。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如张健,姜彦福,林强在《创业理论研究及其发展动态》一文中认为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同时需要具有较高的认知特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李军红,蔡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一文中对创业者所需的特殊思维与特殊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创业者作为一个勇立时代潮头的特殊群体,其创业所需的思维和素质与自然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揭示出这样大学生的特殊素质应包括“想象”、“创新”、“拼搏”、“组织”等内容。韩力争提出了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四个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范巍、王重鸣在《创业倾向因素研究》一文中的创业心理模型研究讨了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创业倾向与社会环境、性格特征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仇志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从个体主观积极体验、关注个体人格特征和利用心理暗示力量等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三、农类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模型与培养体系研究
1.高校应给与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引导
高校需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不要只为了单一的就业率而提倡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意义不仅仅是带动就业,它对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创业教育应合理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计划,不但要注重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并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校园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操作实践能力,主要是提高识别商机、把握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初期管理、团队管理、创业风险识别与防范等方面能力。比如开展创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讲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工商注册程序、财务管理以及在创业前期的市场调研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注重可实际操作性。各大高校在建立创业实践孵化平台时,应建立大学生创业退出制度,创业需要面临可能的危险和失败的挫折,如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就业配套服务、提供就业培训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相关措施,最终达到创业失败的大学生重获自信,顺利就业的目的。
2.社会舆论的正确倡导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影响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不少人对创业还存在着误解,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创业并不是稳定的工作,因此,社会需要与时俱进,要改变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给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上的支持,社会的正确导向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舆论,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
3.自我修炼,积累创业经验,识别创业机会,建立创业团队
学习典型的成功创业或失败创业的案例,从中积累自身的创业经验。或者通过先就业后创业的模式,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习对创业有帮助的知识,了解如何经营和管理,在正式创业之前,必须要先把自己经营成一个敢于创业和可以创业的人。识别与抓住良好的创业机会,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经验、兴趣、人脉、资源相投的项目,看准所选项目或产品市场前景,从实际出发,并进行市场调研和周密考察。在创业的过程中,建立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也是非常关键,形成具有凝聚力强、执行力能力强的团队,同时也需要善于与供应商、销售渠道成员、消费者、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合作,争取外界资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营销类专业;非营销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28-02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物流方向)、会计与统计核算、报关与国际货运。在以往的市场营销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块,没有突出不同专业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要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校逐渐摸索出营销类专业与非营销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差异性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模块选择。
一、营销类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
1.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业务谈判、推销、市场调查、价格策划、渠道研究、广告策划、产品分析、营销计划制定和实施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市场调查、销售、导购、收银、市场开发、电话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网络营销、促销、广告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如表一所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后续的专业课程还有消费行为分析、市场调查、网络营销、广告策划、推销实务等课程,因此,该课程在教学中针对广告、推销、市场调查等内容不做深入的展开。但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在教学中尽量介绍汽车、手机、房地产、家具、服装、饮料等行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比如,王老吉市场定位、中国汽车市场细分、Iphone6手机营销策略、龙湖地产精品项目研究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产品了解相关行业。
2.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基本的市场营销和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新车销售、二手车评估鉴定、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保养与维护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该专业特点,在模块二市场研究分析模块,重点介绍中国汽车市场营销环境,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消费行为分析,中国汽车市场调查报告,中国汽车市场细分(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豪华车、MPV、SUV、跑车、面包车、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皮卡)等内容。在模块三市场营销策略模块,重点介绍汽车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销售渠道(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促销策略等内容。
二、非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
1.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物流方向)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物流管理及相关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拓、采购、仓储、配送、运输、收派、处理、报关与货代、客户服务、电子商务与快递管理等物流职业能力,能够从事采购管理、仓储管理、成本核算、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快递管理、外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物流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市场营销课程授课过程中,重点介绍中国物流市场现状,中国主要的快递公司经营现状,快递新产品的开发,物流中如何开展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物流市场定位,市场竞争战略选择,公共关系等方面内容。
2.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会计与统计核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业务又能用相关软件进行业务操作,并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会计、统计以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该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授课过程中,除了介绍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还要结合该专业学生就业,利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竞争战略选择、SWOT分析等内容,教会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在就业过程中学会自我推销,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3.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海关、报关行、国际物流和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国际贸易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该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授课过程中,在模块二市场研究分析中,重点介绍国际贸易环境,重点学习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竞争战略选择、SWOT分析等内容。同时,结合该专业学生就业,教会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在就业过程中学自我推销,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4.其他主要的财经大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1)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从事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连锁经营等工作,市场营销显得尤其重要。市场营销更多的是研究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与定位,市场竞争战略选择,营销计划制定执行,4P营销策略选择等。因此,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必须牢牢记住:一个企业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所有的生产、人事、财务工作都是徒劳,这个企业必定走向死亡。如果当年诺基亚大力开发智能手机,而不是固守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式手机,那么诺基亚就不会倒下。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学生而言,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中,消费者需求、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环境分析、市场竞争战略选择,营销计划制定执行,4P营销策略选择等内容是学习的重点。(2)公共事务管理、民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工作在营销第一线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块选择中,对于市场营销知识,只做简单的介绍。需要加强的教学模块主要是,模块三市场营销策略的任务四公共关系。因为,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团体而言,公关显得尤其重要。做广告、宣传,争取民众的支持理解,其实也是公关的一个内容。当然,在开展公关之前,需要舆论调查、环境分析、广告研究等工作,因此,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4P营销策略分析等内容也是教学模块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2]林瑛.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2).
Discussion on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Marketing Course in Marketing and Non-Marke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hongqing Public Transport Career Academy as an Example
ZHAO Dong-ming,SHU Hong
(Chongqing Public Transport Career Academy,Chongqing 402247,China)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兴趣;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78-02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即是满足专业课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1]。植物生理学是一门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现象和本质的科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2~3]。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4]。要培养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有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多年来,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优化[1],但兴趣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5]。在植物生理学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积极学好植物生理学意义重大。
一、明确学习目标,加强课堂管理,适当开展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教学发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要适当地进行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端正,身心健康是学好各门课程的前提。所以教师要有耐心,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立学习目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不断引导,让学生自觉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上课时可以举一些植物生理学、农学方面的名人、名事。提醒学生,植物生理学在考取农业类研究生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有的学校招生简章里会把本科算为必考科目,即使不是必考科目其他学科也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的,强化想考研的学生重视该课程。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从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好该门课程的目标自然设立了。
2.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受国内市场经济、国际经济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学生们的思想都被利益观念所驱使,价值取向多元化[6]。所做的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求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只要他们付出一点点就要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种思想的养成对今后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有很大弊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适当地寻找机会,把一些生活中成功人士,尤其是一些爱岗、敬业、爱国的先进个人事迹讲述给学生,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不要总自私的关注自己的利益。时刻用接近生活的真人真事影响学生,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帮助。
3.养成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遵守课堂纪律。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调查听课效果。教师一定要提前提醒学生,植物生理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认真掌握课程内容,适当调整考试考核方式,学生自然会重视课堂听课。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堂纪律,坚决不允许学生的迟到、早退、缺课、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等现象。当然严厉不等于严肃,与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尤其是心理沟通,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能当所有学生面严肃批评学生,现在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批评不当会适得其反。
二、课堂师生互动,营造活跃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7]。互动是一种交流,要适时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课堂,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内容才能记忆深刻。
1.提问式。课堂上多设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听教师讲课,对提高学生理解、记忆效果会有帮助,尤其提问一些与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生物现象,比如提问学生“植物会不会跳舞?”“哪些植物会跳舞?”学生比较感兴趣,有的回答不会,有的回答会,有的说不知道。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不用急着回答,继续讲课,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当然有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出答案,总之,课堂上多设问题,学生们肯定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寻求答案,让学生思想活跃,思绪动起来,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这样可以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2.引导式。每到一个新的章节内容,可以设一些悬念或者举一些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可以在前一次课的课尾设下悬念,告诉学生下一次课我们要讲的是非常有趣的植物上天如何生长?也就是现在研究非常热门的航天育种成功与否受什么条件限制等问题,学生很愿意知道,由此让大家知道我们下一次要讲的课程内容是植物的抗性生理。下次上课前几分钟可以跟学生聊聊航天育种的真实例子,让学生知道原来这种高科技实验就在自己学校开展,从此学生对科研感兴趣,知道学好该门课程对自己今后在该领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学生自然注意听讲,植物的抗性生理部分教师讲起来自然轻松很多。
3.探究式。植物生理学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设立一次学术式讨论,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会浪费时间,在课程本身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开展学术式讨论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课下分组准备并讨论,对讨论出来的关键的问题拿到课上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几次讨论下来,学生对很多植物生理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了解了课程很多研究领域前沿知识,对课程很多难于掌握的机理性问题记忆深刻。
三、设立实践平台培养学习兴趣
在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动手的情境或环境条件,除了课程本身开展的实验和实践以外,适当采用以下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
1.自主性锻炼。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本科学生导师制,在指导本科生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自主性的培养,可以在学生做完一些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下来,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会大大提高。
2.提前进入实验室。高校本科生大三或者大四要选择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可以适当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如大二就进入实验室,即使学生不亲自做实验,看老师或者学哥、学姐们做实验也会有所收获,这样等到自己亲手做试验时才能把实验做好。
四、结语
当代的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价值取向多元化 [6],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己不感兴趣的就不去认真学习,觉得学的东西离他们将来要做的事情很远、没用。尤其是一些学生因为报考时志愿填的服从所以被分到农学专业,他们表现出对农学很不感兴趣的情绪,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是要下点工夫的。当然一旦让他们转变看法,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的认真学习。当然植物生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深、很值得探索的学科,真正的学好本门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施江,高双成,辛莉,孔祥生.浅谈提高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44-146.
[2] 阮燕晔,张立军,樊金娟,秦萍.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00-402.
[3] 朱红霞,周晓冬,张耀鸿.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140-141.
[4] 张治安,陈展宇,武志海,蔚荣海,张美善,徐克章.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5] 李春红,郭玉华,吕香玲,李兴涛,于翠梅,程海涛,张磊.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遗传学兴趣的教学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4):460-463.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北京地区;技术输送;合同类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备诸多优势,具备典型性。
技术交易对于产业发展具备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现状分析,可以反映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从而为进一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等,都让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我国面临激烈竞争,我国政府也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因此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分析具备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技术输送、合同类型两个典型角度,对分析北京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技术交易中的技术输入输出情况,以及具体输送的合同类型进行深入透析,对于北京地区产业整体技术输送状况以及输送类型分布做了典型的分析介绍,有利于提升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数据依托北京市技术交易管理办公室,在“精机工程”基础上,对近五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交易数据进行提炼整理;同时,对七家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典型企业中高层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研,得到一手资料,对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技术交易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一、基于技术输送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1.技术输入集中在海淀、朝阳区,技术发展不均衡
无论是合同项数还是技术交易额,海淀区技术输入都是首屈一指,遥遥领先,如下图。项数上2015年为1138项,占当年总项数的63.26%,交易额为42.7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0.97%。海淀区得天独厚的如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如清华、北航、中科院等在此领域有着深厚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成果的科研院所,另外也包括一些高新企业园区的规划和落地,为技术储备形成了巨大优势。其次为朝阳区,项数上2015年为278项,占当年总项数的15.45%,交易额为9.9亿元,占总交易额的14.12%,朝阳区虽然在教育领域无法与海淀区相匹敌,但是经济发展,也就是企业发展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依托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高新技术储备,但是总体上还是和海淀区有很大差距。两个区的技术交易项数和为1416,占总项数的78.71%,技术交易额之和为52.6亿元,占总交易额的75.09%。2011年到2015年总体情况与2015年情况类似。
2011年-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区技术输入图(技术交易额)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区发展状况呈现出一定的产业集聚,这是产业发展向高度融合方向进行的标志,也符合当前的政策号召。工业集中发展能够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且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成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平台。而从地区发展角度来看,问题在于技术输入集中在海淀、朝阳区,技术发展不均衡。究其原因在于背景地区产业规划、资源分布与配置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工作。
2.国内省市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大差距,且省市间发展不均衡
技术输出方向上,从2015年交易项数上来看,吸纳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最多的是北京市,为696项,远远超过第二位的江苏省,161项,而在排名比较靠前的几个省市中,以南方省市居多,如广东、浙江、上海等,这些省市也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比较有优势的,对相关技术需求也比较大,另外,河北省吸纳北京高端装备技术项数也比较多,在京津冀整体规划与产业合理布局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也积极地吸纳北京市对应相关技术,为接纳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做准备。
从2015年技术交易额上看,北京市对国外输出技术交易额相当高,达到3735042288.32元,远远拉开对国内各省市的技术交易额,这也符合当前国内外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状况,国外毕竟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对技术的需求也以高端技术居多,而国内的相关技术整体发展不均衡,北京市在厚积薄发下不断创新,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出售到国外,而这样的技术自然交易额也很高。国内而言,技术交易额较高的是:北京,江苏,四川,河北,山东等省市,其中在交易项数上比较多的南方几个省市并没有很高的技术交易额,这些将体现在平均单项交易额上。
从2015年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上看,排名第一的当属拥有超高交易额和较少交易项数的国外,数额达到128794561.67元,唯一的一个亿元级别,国内相对来说少的多,从梯队角度上看,第一梯队是四川省,4834560.37元,第二梯队,江西省3990824.00元,云南省3830199.94元,山东省3003359.96元,而在交易项数上比较多的南方省市,如上海、浙江等,只达到百万级别,在交易项数和交易额上都比较领先的河北省,是2230326.52元。国内中西部省市对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需求比较多样,与各省市的重点布局状况相关,所引进技术相对当地水平来讲属于比较先进技术,而南方省市在这一领域的引进技术以渐进式创新性技术为主,所以在平均单项交易额上呈现为当前情况。2011年到2015年情况与2015年状况类似,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平稳。
国内省市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大差距,且省市间发展不均衡。与国外相比,毕竟我国相关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基础技术积累、创新机制、龙头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省市间技术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导向,以及地缘优势差别、资源分布不均等方面。
二、基于合同类型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根据下表数据,2015年北京市高端装备产业总交易项数为1799项,比2014年下降158项,交易额为70.1亿元,比2014年下降2.1亿元,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0.03894283亿元,比2014年提高0.02065939亿元,总体上来看,北京市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合同数据保持平稳,数量上波动不大,而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技术的“质量”,这一数值提高表明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
根据2011年到2015年的整体数据,如下表,合同项数呈上升趋势,而合同的交易额情况相对复杂,总体下降趋势,2013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随后2014年回落到趋势线上,在与多家典型企业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但是并没有企业表示2013年出现比较特殊的情况,这一情况可能是某个或者某几个企业的较大数额技术交易的特殊情况造成的,并非年度整体情况有特殊变化。因此在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的分析中,排除2013年的特殊情况,整体上,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很平稳,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近年来,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进行交易的技术创新性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1.技术服务受企业偏爱,在各项合同指标数据中领先
根据上表数据,2015年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项数为773项,占总合同项数的42.97%,交易额达到43.2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1.63%,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为0.055885969亿元,是四种合同类型中最高的。从2011年到2015年,在合同项数和交易额上,技术服务每年占比都接近或超过50%,在交易额上,技术服务的占比要更加突出,也就是说技术服务的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相对更高。这也正是企业技术服务领域交易频繁的原因,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北京的高端装备企业当前处于技术攻关期,很多企业虽然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但是还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一套关键技术和产品链,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在不同的市场方向上进行着布局和尝试,技术服务就是一块较多企业在尝试的方式,通过提供有着较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摸索道路
2.技术开发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企业院所合作开发是最常见方式
从上表数据看,2015年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合同项数为739项,占总交易项数的41.08%,交易额为21.6亿元,占总体交易额的30.81%,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为0.029276903亿元,从2011年到2015年,技术开发在技术市场中无论是合同项数、交易额,还是平均单项交易额,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技术开发通常也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转向产品的关键环节,从数据上来看,北京市高端装备企业很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用十分重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成产品才能更好的成为企业的“现金牛”,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利润。调研发现,当前北京市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开发大多是企业与院所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开发,院所高校有技术,企业了解市场,合作开发具备双赢效果。
3.技术转让交易偏少,产业角度上不利于技术成果普及
2015年,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项数为170项,占总交易项数的9.45%,合同交易额为4.8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85%,平均单项交易额为0.028445206亿元,与技术开发的平均单项交易额相当。从2011年到2015年以来,这三个指标的数字整体平稳,变化并不是很大。而整体上技术转让在四种合同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但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这不是“利好”,技术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衡量指标,技术转让指标较低,说明当前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低,或者技术产出率本身并不是很高,不过从四种技术合同整体来看,也有可能是在签订合同时,甲方乙方将一些技术转移的合同签成了其他的类型,如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这是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的过程发现的,当前相关单位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技术交易的大方向上,对一些细节问题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
4.技术咨询往往作为作为交易附属角色,发挥补充作用
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咨询合同项数117项,占总合同项数的6.5%,技术咨询合同交易额为0.4亿元,占总合同交易额的0.52%,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为0.003307522亿元,和其他类型合同的平均单项交易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技术咨询本身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咨询毕竟不是技术开发或者技术转让直接以技术为对象,而是辅技术活动,所以相对来说平均交易额没那么高,另外,技术咨询的交易额相对之下所占比例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也和咨询活动本身的性质相关,在对典型企业的访谈中,有企业指出,其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由于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一些技术咨询活动等都是免费支持,咨询活动的性质决定它在这样的情境下更适合这样的方式去进行。
三、对策与建议
1.统筹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区域技术交易状况,技术均衡发展
从技术输入上来看,海淀区,项数上2015年为1138项,占当年总项数的63.26%,交易额为42.7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0.97%。其次为朝阳区,项数上2015年为278项,占当年总项数的15.45%,交易额为9.9亿元,占总交易额的14.12%。两个区的技术交易项数和为1416,占总项数的78.71%,技术交易额之和为52.6亿元,占总交易额的75.09%,而北京现在共16区,在技术交易上呈现出严重不均衡的状况。根据北京市2005年制定的区县功能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功能拓展区为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只有海淀和朝阳的装备制造技术突出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要注重产业规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制定相关的标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协调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加强人才、技术等资源培育,推动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发展。
2.加强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准
根据2011年到2015年的整体数据,结合对典型企业进行的访谈、调查,整体上,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较为平稳,并没有较大数额的提升,从合同类型来看,分别为0.075108759,0.046629287,0.620823557,0.036876891,0.03894283亿元,表明近年来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进行交易的技术“质量”,也就是创新性上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作为北京市来讲,要加强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如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把技术发展水平提升到国际领先地位;并且,积极向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的区域,如中西部地区等,输出较为先进的技术,通过自身优势带动其他地区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创新驱动当前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特点是,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转变为企业,因此,要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围绕龙头企业与重点机构,重视构建产业内的金融风险体系,完善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风投等各创业资本准入门槛,优化区域创新机制。
3.对北京技术转让交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成果普及
2015年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项数为773项,占总合同项数的42.97%,交易额达到43.2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1.63%;技术开发合同项数为739项,占总交易项数的41.08%,交易额为21.6亿元,占总体交易额的30.81%;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项数为170项,占总交易项数的9.45%,合同交易额为4.8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85%;技术咨询合同项数117项,占总合同项数的6.5%,技术咨询合同交易额为0.4亿元,占总合同交易额的0.52%。根据数据来看,主要集中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尤其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很少。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产业化、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等,这一类型的交易合同偏少,不利于产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为了产业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需要政府及相关机关单位采用合理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产业发展知识培训等,推动技术的转移,是技术成果等能够得到更高效的普及。
4.鼓励企业进行技术交易,促进北京高端装备产业发展
调研中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考虑,尤其是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易合作。从企业的角度看,保护企业核心技术的措施,谨慎交易等,是必要的,而作为政府机关单位,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并不是特别有利,如何均衡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利益,是一个关键问题。当然调研中发现,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作为老牌的科研企业,保留了从前作为科研院所的一些特性,其技术交易额收入占到公司年销售总收入的将近20%。而作为政府机关单位,如北京市科委,可以考虑如何更好的建立合理的技术分享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更好地均衡多方利益,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结论
文章通过分析数据与资料,从技术输送和交易合同类型两个典型视角分析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技术交易现状及相关问题,发现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展均衡性、技术成果转让程度、技术创新水平、技术交易发达程度等方面,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提升其发展竞争力。本文出于两个典型视角分析,进一步展望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对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进行透视研究,也可以通过横向对比其他一线城市对应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更深入研究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并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铁球.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J].求索,2015(12):10-14.
[2]张铁山,刘骐宁,肖皓文.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6(22).
[3]魏兵.技术交易市场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
[4]张伟.区域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联系最紧密的部分。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究其原因,存在着体制方面的问题以及目标不明确、观念滞后、改革不力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就现存的问题,就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高等教育,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比具有“职业性”,而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比又具有“高等性”。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这一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就其理论教学而言,当然离不开有关的学科知识,但它不是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完整,而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就其实践训练而言,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其培养目标。
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必须要有自身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在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首先要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不仅要包含课程设置的内容,即课程的设立及各种课程之间比例关系的确定以及对现有课程的选择和改造等,更多的是指对新课程的设计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及时开发相应的课程,以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
课程开发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应运而生。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课程开发只对传统学科课程的选择与改造,并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减少理论知识,降低理论要求”,这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为此课程开发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学科课程取舍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所开课程能够帮助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学中可增加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等内容,以确保“够用”,突出技能特色。由此可见,如何将高职教育所需知识开发出来,并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和课程化,是使课程开发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有一支适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一点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适合高职教学工作的需要。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高学历,讲求硕博比,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要求,甚至学校领导根本就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舍得在此方面进行投资,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差。出现这种现象与近年来一刀切的高校评估,使高校都片面追求优良指标,也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建立“双素质型”的师资队伍,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对此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应建立“双素质型”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双素质培训方案,以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如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或原来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就应加强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对学历低、缺乏理论水平的教师就应充实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这就不仅要研究“双素质”的内涵,还要对高职院校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计划、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总而言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有两种:初中后五年制和高中后三年制。这种学制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学制是合理的,它“短平快”地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不应仅局限于这两种学制,应具有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是由区域特点和专业属性决定的。应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国家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制,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五、尽快更新观念
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更新观念,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转变学科教育本位观。由于我国长期只有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认为学科理论知识学得越系统、越完整,质量就越高。对于担负另一类人才培养任务,实行另一种教学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认为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正规,甚至算不上高等教育。这在对待按照高职教育方向改革现有高等专科教育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如果不转变学科本位观,树立一线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观念,是迈不出坚实有力的改革步伐的。
二是转变教育层次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常常把高等职业教育误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的,它是仅相当于专科层次的教育。
由此产生两种误区:一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学历高低为标准分开层次,即使是同等学历的高等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高,高等职业教育为低;二是把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些误区都抹煞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把两类不同的高等教育混淆起来。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专科层次,这是由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但这不等于说,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只限于专科层次。从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看,高职教育有四年制的本科高职学院,1997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增设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把医学学位调整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它们与现行的工程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这也可称为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所以,要树立教育类型观,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
六、必须深化教学领域改革
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是指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它是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办出高职特色,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还要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高职教育的设备条件要求高与投资不足的矛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与多数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矛盾。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前已所述。而要解决高职教育的设备条件要求高与投资不足的矛盾,就需要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拨出专款用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