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的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职业素质养成缺少,无形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职业学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作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工匠精神需要传承与积淀,不仅在代际间,更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培育工匠精神主阵地的职业教育,尚未完全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晋升的通道。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在工匠精神得到很好传承的德国、瑞士等国家,很早就建立了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绝大部分仅限于专科,很少有本科及以上层次,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的断层。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系统培育、传承与沉淀更是无从谈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科学制定和统筹安排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三、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伴随工业社会的演进,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日渐式微,当工匠由学校规模化培养后,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艺、塑造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校企合作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校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并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开展校企合作所缺失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并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做出具体规范;联合多部门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管理相关事项,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工人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理念的不断吸收,是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两次特殊的发展机遇之后(第一次是在民国初年,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数量上,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六章十四条中明确指出: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上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尚不具备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更高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要求还不能满足。第二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般的职业态度。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正如职业教育在中国萌芽之时,黄炎培等学者提出: “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第三是促进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速成,忽视了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的品格修养的教育,使职校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够深刻。
我国职业教育从民族资本经济的萌芽时期,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期,到如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社会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观念,教学体系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理念的转变。
第一,职业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转变传统思想,政府、学校要充分地给予产业部门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企业等产业部门可以负责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提供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指导学生技能实操和技能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负责文化课和基础课程的评估和教学,指导产业部门优化教学。这里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的经验。学生从入学开始,每周安排三天去工厂实习,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最终的毕业考核成绩来自于政府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工厂的实践考核成绩。
第二,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理念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平快”,要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手艺的同时,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就培养勤奋进取的向上精神。要有在以后的岗位上不甘平庸,努力成为高级技工的职业理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技工,但是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使职业教育的成果略显尴尬。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第三,提高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在古代经常出现在皇家宫廷,既体现了工匠们德才善美的境界,也体现了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所以,工匠精神也是品德和修养的体现。职业教育要重视教学,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总之,在世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浪潮的推动下,迫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公共英语 职业岗位 教学策略
在政府报告中说道:“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创造新产品”工匠精神在政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也不断被引用,“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赞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要渗透“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公共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实用行业,培养视听说,拥有较好的口语交流、翻译与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双重意义,所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经常为学生创造实际锻炼口语的机会,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要与生产紧密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加看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着特殊的培养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有独特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导向性。高职公共英语的宗旨是服务和发展,以增加就业为目的,培养全方面的英语人才,在英语教学中要关于学生的读、写、说、译等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还有英语职业素质的要求贯彻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要参照国家颁布的最新英语人才职业标准、行业要求和岗位规则,密切联系岗位日常的工作技能,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渗透职业的相关素养,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合,给学生创造更多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培养商业英语人才。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大胆开口进行英语交流,增强专业技能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
4.教学组织的活跃性。要根据全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只是看住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掌握情况,重要的是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观的水平,教学评价要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发展。
6.教学力量的双重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可以在课堂上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拥有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工匠精神看中工作中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品质,并坚持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味的传承,还要拥有创新精神,不断生产出新颖的产品,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工匠精神,同时创新精神也为工匠精神提供动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学做一致”,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渗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教学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教学的前进动力,强调学生要在实际锻炼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英语难题,提高英语专业技能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不断发现和探索的创新能力。
二、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匠心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工匠精神是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落实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工匠精神可以推进生产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与职业素养。
首先,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工匠精神贯彻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具体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运用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更加提倡“从做中学”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书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其次,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结合度,工匠精神中所倡导的严格、认真、专注、敬业和创新与职业道德的要求相符合,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构成常态化、长期性的职业精神培养机制,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工匠精神橹行牡闹耙档赖拢提高对职业观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认识。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
最后,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入工匠精神,能够提高学校和政府、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联系程度,不断增加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课程要在总课时中占有大比例,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发展可以与岗位的要求衔接一致,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利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职业的需要,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工匠精神”观下,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英语教师,工匠精神包括敬业、耐心、认真、严谨的品质,教师也需要拥有工匠之心,由技入道,道技结合是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所以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要引进卓越的工匠,建设英语工作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使工作室可以成为英语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交流和沟通,并不断创新新成果的平台。
其次,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教学设计环节一般是由,教学咪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构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工匠精神,要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在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要爱岗敬业,面对学生的提问时要耐心解释,以热情的态度回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给以方法的指导,创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
最后,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教育的成效。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收获工具性英语的同时,受到职业精神的感化,真正体悟到技术技能的本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英语理论专业知识,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在英语课堂中不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还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职业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在班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技能,把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会不会说英语,到开口说英语,大胆熟练交流英语,这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进行实地演练和应用,通过学以致用,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不断熟练“工匠精神”,要对学生进行英语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帮助学生规范英语发音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利用重要的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育德与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观的要求贯彻到课堂中。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心、敬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需要这样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使W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感悟职业道德的理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在工匠精神观的照耀下,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刘胜,方瑞芬.基础英语精品课程网络的建设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等职业院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社会转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6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被迫来到中职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浑浑噩噩过日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升学率和就业的办学理念,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却轻视“育人”工作,片面追求高考上线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深化课改,将职业素养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扎根、开花、结果,实现中职学生的人生华丽转变,实现中职学生自身的“中国梦”。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注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对精品有执著的坚持,将工作做到极致。
2. “工匠精神”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必须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匠人”,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中职学生“人生梦”。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 “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近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等,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品质、创意、人文关怀、参与感。于是,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最关键是重塑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细节,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
2. “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不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 “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四、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与高考接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社会和家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 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工匠精神培育成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由侠础
3.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4.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问题是职业教育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双师型的教师匮乏,另一方面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口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解决师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从企业聘请优秀的员工来中职任教。二是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建立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和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塑造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企业如何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成为了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而职业院校是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地方,所以在管理学生方面就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但可以解决中国企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的企业走向一个新的领域去发展。根据古代人们对于“工匠”一词的解释,“工匠精神”就是指专门从事一门技术的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细心、专业、严谨和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他们对所生产产品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技术工人工作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要树立一种执着的工作精神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达到精益求精。
一、“工匠精神”的特点
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打造出本行业内的精致产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有一种执着精神,在工艺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直到把产品的质量从99%提高到99.99%;第二是在乎每个细节,在处理产品的细节问题上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追求完美,把每一个产品都加工成精品;第三是要有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耍小聪明,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第四就是要有耐心,坚持完成产品的加工工作;第五要有敬业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保障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工匠精神”,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有本事的工匠,他们靠着自己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巨大的创造。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有很多的技术是现代人所感叹和仰望的,如越王勾践的“天下第一剑”不论是在加工方面还是铸造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成为我国的国宝。在建国以后,中国人民也依靠着“工匠精神”在非常艰难穷苦的环境中制造出了原子弹、导弹等强军强国的武器,“神舟飞船”上天,“蛟龙号”下水,这些走在世界前列的军事成果,都成为我们的骄傲。但是由于我国的建国时间短,工业发展的规模不大,技术工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一是学生师资力量配备不全面,使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学习各方面的技术;二是很多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时间不多就纷纷走向社会去就业,很多技术都没有学习到位,这就导致企业在制造时出现产品质量的问题,大家都不再开始相信中国制造,纷纷去国外买东西。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学技术,觉得是低人一等,使得学校无法对学生做到很好的管理。所以,我们就要重新倡导“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学生去传承这种精神,在将来毕业走出校门后,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制造出精益求精的产品,让中国制造出质量好、品质高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走出国门,而且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使我国的民族企业逐渐强大。
(二)“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什么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呢?因为当前众多企业及生产行业中缺失“工匠精神”。古语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主要是对产品要进行细致的加工,并且要学习更为先进的科学知识,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现在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会走向衰亡,而所谓的“工匠精神”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制造2025》中说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就现在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制造业还存在产品档次低、创新能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想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任务和目标,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主要的是企业要在生产活动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可以这样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毅力,工匠不一定都会成为企业家,但是每一个企业家身上都彰显着“工匠精神”。
三、阻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的传统文化阻碍“工匠精神”的发展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工匠精神”被提及甚少,其原因并不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非常久远,并长期处于封建体制下,加之科举制度的影响,渐渐的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只有读书才能致富的社会思想。在古代,大家都非常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很低下,甚至在清朝出现了工匠入籍的管理模式,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重视提倡“工匠精神”,甚至被人们所遗忘。
(二)受到我国现展制度的约束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相比较,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体制都存在缺限。在外国很多职业院校在要求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比理论知识少,因此很多专业的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比综合性的大学差。相对而言,职业院校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水平都与那些综合性的大学相比有所欠缺,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因此被别人贴上了专科生的标签。目前,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不被所谓的体制所约束,想急于转型变成综合型的大学,要不就改成短期的培训班,这一系列的想法都不符合职业教育真正的意义。因为“工匠精神”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就给社会上企业的制造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如果说我们不去解决职业教育中体制的问题,那么我国的企业将会面临停产、关门、工人下岗的局面。
四、如何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塑造“工匠精神”
(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要区分
无论是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还是在职业院校学习技术的学生,毕业以后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对于那些在技能上有理想的学生学校就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样也要给他们很多的机会。作为学校来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对职业技术知识非常的喜欢,才能做到认真地去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职业技术技能根本不感兴趣,那么今后在职业技术这条道路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前景,更不会去研究职业技术工作。对于那些有兴趣,喜欢职业技术的学生来说,学校传统的教学体制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逐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被耗尽。作为学校来说就需要改革创新,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假如说学生在完成了学业之后,可以选择继续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选择。这种教育的模式,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工作,对于初中毕业后选择进行技术学习的学生是有好处的,学生就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学习扎实的技能基本功,而不是参加速成班。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能直接去接受职业教育,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种模式对农村地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会避免很多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胡作非为的现象出现,这将意味着我国的“工匠精神“将会迎来一个不错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要不断健全
作为职业院校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技术领域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所以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院校要同企业联合办学。首先要从国家相关的教育机构入手,应该给更多的企业赋予办学的权利,让企业不但可以生产商品,还可以培养人才,这样也方便对职业院校的管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多接收学生去实习,更好地从实习生中间塑造“工匠精神”。任何一个城市地区都应该依靠本地区的特色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去更好地体现“工匠精神”,以本地区的地方文化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留住人才,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强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塑造“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技术上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做的还不够完善和具体,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尤其是瑞士钟表行业的管理制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思考了现阶段我国“工匠精神”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我国未来“工匠精神”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职业院校来说,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所以在管理学生方面一定要总结创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让“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为社会企业多培养技术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王文明.从《道德经》中寻找企业基业长青之路[J].文化管理,2012(10).
关键词:制造 工匠 精神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2-02
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服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为去年的年度热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直接关乎中国的品牌塑造,关乎中国的创新创业,关乎中国经济成功转型。
一、工匠和工匠精神
考察工匠精神首先从理解工匠开始,传统工匠产生于手工业时期,那时也称作匠人,如木匠、铁匠、皮匠等,泛指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手工业劳动者,一般是个体劳动或是规模较小的作坊等。后来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衰落,产品在生产线上规模化生产,传统工匠越来越少,开始淡出人们视野,工匠逐渐演变为熟练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有人认为在工业化今天已经不需要工匠,无须讳言,机械化和自动化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传统意义的工匠,但工业化并不代表工匠群体的消失,产品设计要凝聚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消费升级的今天,私人订制成消费新宠,也需要工匠的独特创造;而且即使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依然有一些机器无法代替的工种。
而今天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精神传承,在漫长的手工业时期逐渐形成,是对传统工匠所具备精神内核的抽象,表现的是工匠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心无旁骛的精神境界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手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性能和设计满意度要求没有变,甚至有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设计和生产者对职业心存敬畏之心,日复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打磨自己的产品,以苛刻、近似完美主义的要求对待自己产品。正如总理提到的那样,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二、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能工巧匠”、“巧夺天工”,从这些成语中可窥见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技艺高超的工匠,西安气势恢宏、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让世人叹服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鲁班、庖丁都是古代匠人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自古以来,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折射出古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观念和推崇做官的心态,而“工匠”和“商贾”列为“三教九流”的末流,更形象反映出工匠社会地位低下。沧海桑田,时至今日,职业学校和大学热门专业招生冰火两重天,而公务员更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这也反映工匠尴尬的社会地位。
1.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在全球遍地开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初期“三来一补”到后来加入WTO,中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产品以其低廉价格称雄海外,但价廉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缺乏核心竞争力。国人竞相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行为折射出中国制造在设计、质量、产品标准、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欠缺,而这些制造业短板与工匠精神的欠缺密切相关。
日本是制造强国,强就强在它所秉承的工匠精神。日本有很多中小规模企业,专攻一样产品,长久打磨,用心制作,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把它做到极致。日本的哈德洛克公司,这个只有45人的小公司生产全世界只有他家别无分店的永不松动的螺母。老板若林克昵崾倍月菽覆生兴趣,和别人组建公司销售自己生产的螺母,打出的广告语是: 永不松动的螺母。结果有客户投诉,说螺母松动,合伙人认为这只是一句广告词,不必理会。但他认为产品应该如广告所说,永不松动。他独自离开公司,潜心研究他的螺母,终于研制出永不松动的螺母,他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但因为产品价格较高,开始并不为市场所认可,困难的时候,他必须去兼职才能保持公司的运转。后来日本新干线用了他的螺母,从此,他的产品声名远扬,包括英国、美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要向他订购螺母。他的诚信、敬业、执着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目标,必须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当务之急是要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2.创新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虽然是制造大,但许多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和材料依赖进口。总理曾坦陈:一支小小的圆珠笔笔尖珠芯都需要进口。而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分享了全球化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是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分得一杯羹而已。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为未来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科技创新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一提到创新很容易联想到“创造”新事物,和工匠精神中日复一日的坚守似乎不大契合,但任何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通过对原有工艺的改良、对现有产品的不断改进,使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用户更满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所谓“独具匠心”中的“匠心”指的不就是由工匠精神体现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更何况在对产品不断优化过程中,灵感迸发,新产品也可能横空出世。
众所周知,苹果手机是现在市场最畅销的手机,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1984年上市销售的,在2006年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苹果手机为何物。当时手机市场三分天下: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而今天,苹果手机独领。曾有人问乔布斯,为什么跟随市场成熟产品走,他回答:”你想赚钱吗?看市场再卖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能做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吗?如果能做出来,那你一定成功。”而苹果手机的成功是乔布斯和他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研发的结果,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三、大力培育中国工匠
1.营造适合工匠成长的制度环境
1.1保护知识产权
很多企业都受过山寨产品的困扰,往往研发的产品还没投入市场,仿制品已铺天盖地,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而企业想要维权,又要面临取证难、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倍偿低的难题,在赔偿标的不高时,当事人往往不了了之。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要尊重工匠价值和劳动,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上有突破。一是对被侵权者实施司法救济。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最大限度降低其损失,可使用诉前禁令,即在案件判决前,由司法机关发出指令,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二是适当降低被侵权人的举证难度。对举证确有困难的,应灵活使用登记保存、抽样取证等调查取证手段。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加大侵权者的违法成本,同时改变维权案件中“判易执行难”的问题,尽快使判决落到实处。
1.2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
目前在就业市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究其原因是因为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大。政府应引导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增加一线技术工种的权重,使薪酬能真正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而在德国,既使是初级技师,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也不低。而经过若干年历练和经验积累,再取得相关文凭成为工程师后,工资就相当可观,收入仅次于律师和医生,进入前三甲。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一些工匠典型,引导公众逐步消除职业偏见,引领社会新风尚。
2.改革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摇篮。由于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我国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并不高,大都是上高中无望和高考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职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重理传授,轻实际操作。因为职业教育的短板使我国的技工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关资料表明欧美国家技工组成中,中高级技工占最大比重,而在我国技工组成中,初级技工占最大比重。
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值得借鉴。德国制造业闻名于世,成功的关键要归功于德国特色精致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中国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职校不同,在德国,有近80%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很细,而且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一方面接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操练,培育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更有特色是的是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为期三年由师傅口传心授的学徒生涯,才能获得合格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进入就业市场。当然德国没有在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设置人为的障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进入大学,可以补习文化课达到要求而进入大学学习,这种教育体系内部的自由切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使学生更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
3.培养平和的社会心态
中国的很多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片面追求利润,急于求成,对企业缺少长远发展规划,缺乏质量意识,潜移默化影响技术工人的心态,使他们缺少钻研技术的动力。这与浮躁的社会心态有关。
3.1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拥有财富多寡似乎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助长社会浮躁心态的滋生、曼延。诚然合法取得的财富是成功的一种表现,但不应是唯一标准。要推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和价值取向: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恪守职业操守、尽心尽职,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成功,就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3.2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利润不高甚至微薄,而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却利润可观,导致一些企业朝秦暮楚,偏离主业,参与与实业不相关的投资投机行为。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很难集中精力静心打造产品和开展研发活动,员工也无暇钻研技术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政府应制定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资本“避虚就实”,给过热的不理性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使企业和一线技术工人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提振信心。
参考文献
[1]2016、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高职学生专心致学、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职业素养,进一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之一,它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贵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是工匠们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它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完美追求,孜孜不倦,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1]。同时,工匠精神现已经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观念,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对于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指高职学生在这择业前初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职业素养,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之一,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和职业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职业意识则是人们在职业行为这一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认识等各方面。然而,职业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认同感。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同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和发展,有利地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2],职业态度对于个体的发展、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将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职业中,使高职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职业道德对行为人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作用。职业道德在潜意识范围内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协调好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真对待职业活动,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提升个体职业素养,培育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树立尽职尽责、各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和维护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3]
四、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等相关技巧的培训。通过政治理论的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高职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巧妙地将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和贯彻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充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校职业素养指导课程中,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当前就业环境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态度、职业情操等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坚持高职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将工匠精神的阐释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择业创业的专业知识,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和实践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格品德、语言艺术、沟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协同和带动作用,坚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为目标,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开展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与学生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培训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和配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等,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2]艾建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