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 键 词:多元智能 艺术设计 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得培养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缺乏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法教育,而且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开发智慧与想象力的,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多种能力的综合性教育。笔者就加德纳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给出了智力的新定义,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突破了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单一智商(IQ)理论,揭示了智力的多元性,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自独立的八种智能组合而成,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反对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认为各种智能都是平等的,“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启示: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①教师要平等看待学生智能的差异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通常用一些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符合标准成绩好的就是优生;反之则被划为“差生”的行列。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有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组,都是可塑之材,教师应该以平等心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智能,树立信心。有了自信之后,学生就会努力地发展自己,做到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②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艺术设计教育仅以狭隘的知识和技法传授是不够的。成为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智力的表现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努力,每个人都能加强自己任何一方面智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发展的、多元的途径,着重培养学生对特定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强化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及某种技能与行为目标的实现,学生只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技巧来进行表现,达到一定的效果,完成一定的目标。这势必造成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在加德纳看来,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活动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立“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④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自身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观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智力组合的特点,帮助其发展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并真正学以致用。
2.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启示
①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智能分布和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和资源,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多种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多种方法,课上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另外,教育新技术能为多元智能创设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适当的环境开发多种智力。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信息准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用模型模拟设计可以创造新的学习激励因素,使用因特网可以获得全新的设计信息。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智力类型变换学习方法。
②课题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启发性
课题设计要有机地将设计所需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练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课题作业要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设计的意义,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设计的类型、设计的题材、设计的载体及社会和市场的状况、生产制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把握设计的流程,从而深入理解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为谁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社会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过程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
③创设有利于学习的问题情境
设计师应该是以“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主动发问,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问题,然后用设计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设计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消除对设计的神秘感,理解设计的本质。其实,很多设计大师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是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让西班牙设计界骄傲的是我们都曾见过的能够拧拖布的筒。
3.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评价的启示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通常以作业为主,加上少量的平时成绩(通常是学生的出勤等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对同一张作业,两位教师的评分可能相去甚远。
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多元化评价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合适的借鉴。首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则主张评价可由教师、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及家长来进行,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避免教师课堂的片面性。其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它所主张的评价不是考查学生对专业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再用一个分数来代表,而是要考察学生更为广泛的能力,这包括:
①所创作作品是否有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美学判断能力与技巧等,而且,这种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是不同的。
②学生的智能特征及学生在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上的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
③与人沟通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的能力),完成作业的过程和作品的最终展示都离不开沟通能力,因此,沟通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
④总结反思的能力即学生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情况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的能力。
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使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单一的成绩评定过于局限,要采用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把它当作指出学生失败的机会”。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强调为多元智能而教,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或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
参考文献:
[1]H.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P17—9.
[2]张扬,徐艳.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P41-44.
[3]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化;演变;构建
艺术教育是一门既古老,又是一门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常换常新的学科。特别是当它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伦理教育结合后,呈现出许多全新的显在或潜在的问题,为我们进行艺术教育模式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视野,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艺术教育理念,建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了途径。我国目前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中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从我国现行的模式中可以看出,狭义艺术教育模式针对的对象是大学生,广义艺术教育模式是为艺术教育自身。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本停留在一个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阶段,它所培养出来的人与今天这个全球化背景的时代不相适应。
一、艺术教育模式的演变
欧美发达国家实施艺术教育的模式有所不同。概括而言,其相同点在于专业化、普及化、社会化和终身化。西方当代艺术教育非常关注对创造性和个性的追求,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有效培养,对观念探索的普遍重视,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切实推进,对当代艺术思潮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与积极互动,而这一切又是在一种较具活力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中有序进行。这些都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所缺乏的,不能说它对我们没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美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学艺术教育基础教育目标,各学院、大学均以自己的创建宗旨和特色来宣扬各自的观念和目标,这本身和中国现行体制完全不同。美国的艺术教育在建校宗旨上,已凸显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美国的艺术基础教育通过不断翻新变化的课程形成永远求新、永远求变的课程体系,因此,美国的艺术基础教育目标是深刻的,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美国大学的艺术教育以它自有的特色保持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精神联系,同时又以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在学术领域里拓展新领域。
二、多元化艺术教育模式
尽管我国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重新起步,至今已有长足的发展,它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已经具有相对开放的观念和随社会需求的演变而适度调整自身的自我更新能力,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其反应仍显迟滞。其原因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有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作用,其完备却保守的教学体系,缺乏知识更新的机制与活力,面对全球化的艺术教育竞争,不能作出有效回应。象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代全球趋势之间的连接点。研究表明,艺术活动及欣赏艺术的能力会提高精神福利,改善生活质量。在知识社会中,艺术越来越被看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显著部分。
目前,各国艺术教育模式间的融合和创新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通过电脑网络等高科技传送系统教学的虚拟艺术教育已初结硕果。大学教育多元化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多元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构建
1.学习年限弹性化。在终身学习的社会,艺术学生的构成出现了新变化,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更迫切希望短期内完成学业。因此,应对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年限上作出调整或实行学分制。艺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可根据所学专业的具体要求,在学习年限上作出弹性化规定。对于一些技能专业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也可作间断式学习,使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
2.培养方式多元化。作为实施教育的高等艺术院校,必须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消费者,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办学模式,走出校门,走向学生,使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寻找更大的办学空间。如实行合作教育与艺术人才集中的单位、企业和艺术团体联合;开设半日学习制、夜校学习制、周末学习制等;聘请社会上有成就的艺术家参与开办非永久性的艺术学院;有些专业可利用电脑网络、传真、视频扫描等开展远程教育。
3.学位要求弹性化。国内艺术专业研究生要得到学位,必须修完所学课程,进行毕业艺术创作,撰写毕业论文等。其成果未与今后毕业研究有密切联系,价值意义不大。而国外对研究生学位要求则出现多元化、弹性化趋势,艺术研究生可以将在公司里承担的艺术设计作为毕业论文,这样可以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增加教育消费的成果转化率。
如前所述,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正处在重大转折之中,有许多方面需要向世界各大艺术院校学习,吸取经验。采取多元化的高等艺术教育模式,必将使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改革加速前行,更有利于我国艺术教学事业的发展,其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关键词:CDIO;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2-0392-03
The CDIO Model to the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Our Institute
JIANG Xiu-jiao,LAO Cui-jin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Liuzhou 545002,China)
Abstract: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re? 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DIO syllabus and the twelve criteria, combining with the real educa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by contrasting and testing, analyzing the feature and the bottleneck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make prepar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our college.
Key words: CDIO;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2005年我国毕业的约60万工程技术人才中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其中的原因,他认为“中国教育系统偏于理论,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而目前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培养的人才多为“高智能型人才”,而缺少“高创新型人才”。
为此,我国教育部引进CDIO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质量问题。我院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多年以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引下尝试了多种人才培养方案,一直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根据我院软件技术教育的实情探讨CDIO对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启示。
1 CDIO工程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1 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欧美著名高校,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提出的一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模式。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011年1月4日,CDIO模式荣获美国工程界最高奖――“戈登奖”。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ward Crawley因创立“CDIO”这深度影响全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获此殊荣。戈登奖和德雷铂奖、拉斯奖并列为美国工程界三大最高奖项,被誉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1.2汕头大学率引进CDIO并取得成功
汕头大学工学院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2005年11月,率先提出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成为中国高校首个CDIO成员。EIP( 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 )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CDIO(Conceive-Design-Imple? ment-Operate )构思-设计-实现-运作。2006年~2010年,第一届全面实施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同学已毕业。通过不同的评估与反馈,2010届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1.3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并努力推广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并努力推广CDIO工程教育模式。2008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联合举办了“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会议认为,CDIO作为一种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成立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2010年3月28日,由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时隔半年,2010年10月25日在成都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都昌满在会上指出,我国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各大院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开展不同的工程教育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自2005年汕头大学将其引入中国以来,CDIO在中国高校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领域集中在工程教育方面。迄今为止,我国教育部批准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39所高校成为CDIO试点院校。
2我院软件技术教育的特点与CDIO标准的对比
近年来,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物流软件信息管理”班就是校企合作的项目之一。在初步的研究当中,发现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12条标准(以下简称12条标准)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本文以我院与中国海外集团中海物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物流软件信息管理”定向班为研究对象。
该管理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具有CDIO工程教育的基本环境
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直接将企业的研发机构搬进学校,将物流与软件两专业的教学内容整合,由企业研发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参与物流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即参加物流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五个流程。
与12条标准中的第一条、第六条相符合,即把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拥有实践场所――公司研发机构。
2.2学习成果经过企业检验
该管理班按公司管理制度实行管理,通过软件开发与物流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之后,由项目经理带领学生组进行真实项目的仿开发与开发,并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重点是在项目中的综合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平时的纪律性等各方面综合性考核。项目经理通过各方面综合性考核观察学生,推荐到合适的岗位实习就业。
与12条标准中的第2条学习目标一致,即从具体学习成果看,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专业目标并经过专业利益相关者的检验?
与12条标准中的第11条学生考核基本相符,即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如何融入专业考核之中。
2.3具有综合性学习经验
该管理班依托中海物流企业真实项目,学生物流软件开发团队参与物流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使在校学生离开学校前就有了至少一年半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很好地帮助学生取得学科知识以及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信息技术人才。
与12条标准中的第7条相符合,即综合性的学习经验能否帮助学生取得学科知识以及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
与12条标准中的第5条设计-实现经验基本相符合,即培养计划是否包含至少两个设计-实现经历(其中一个为基本水平,一个为高级水平)?在课内外活动中学生有多少机会参与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3我院软件技术教育的瓶颈
虽然管理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尚处在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套机制。对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12条标准及CDIO能力大纲,我们不难发现,我院软件技术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3.1“双师”师资匮乏
管理班是定向班――物流软件班,培养的是物流软件方面的人才,需要对物流知识与软件开发知识都熟知的“双师”教师,我们的教师大多是单向的,比如:教授软件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师,只懂软件的知识,对物流方面知识非常欠缺。这非常不利于知识的融合教学。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普通缺乏企业工作背景、项目管理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属学术型教师居多。虽然有公司的派驻的项目经理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实训,但这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3.2缺少一体化教学计划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同时也周详地考虑了物流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毕业设计课程。
但是,各学科间相对太独立,缺少有机结合,缺少一体化教学计划。学生通常不清楚学了此门课程,到底要用在哪里?如何用?如何将所学课程综合应用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个关键的地方,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3.3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单薄
每门课程都有平时考核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他方面能力,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职业素养等考核较少,甚至没有。没有成型的、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
4 CDIO对我院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况与抽象表达,这与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不谋而合。
但是,要借鉴CDIO模式,不能“简单拿来就用”,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应该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因为CDIO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CDIO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难度更大。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机结合、考核评价体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与调整,寻找适合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育与发展的模式。
借鉴CDIO能力大纲及12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检测,做到“多赢”,即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这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5结束语
CDIO教育模式是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方面对学生知识结构以及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进行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果借鉴CDIO教育理念,必然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更进一步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methods of neurosurgery in medical colleg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s are more passive and the training effect is not ideal; medical students and junior physicians lack the operation practice of hand-eye coordination under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the principle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related techn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new way of teaching, which can make the medical students and junior doctors operate surgical equipment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and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microneurosurgery.
[Key words] Microsurgery; Surgical equipment; Equipment training;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在跨入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科技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医学的不断进步,当中受益较深的包括神经外科[1]。显微神经外科学以使用手术显微镜为特点,被人们誉为近代神经外科成长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从此神经外科学开始了另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显微神经外科学的成立,也让神经外科在治疗技能上产生了跨时代的飞越,继而全球开始广泛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使神经系统内疾病的外科治疗发生了重要改变,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提升,最大程度减少了并发症和病死率[3]。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的培训模式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所以对医学院校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培训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与实践,现做如下综述。
1 神经外科手术教学概括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取代了传统的肉眼下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可将视野放大5~20倍,清晰显现病灶区域,能够更加精确运用各类显微手术器械对病灶进行切除,且尽量完好保留正常的神经组织,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手术创伤[4]。虽然有了高科技的设备器械,但如果医师技术不够娴熟,同样会影响效果。所以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的使用技术,是成功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术中风险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术者需要掌握显微神经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与解剖神经知识;能在显微镜下手和眼、左手和右手等熟练配合,动作协调等[5]。可是,在我国目前医学上的教育培训方式下,不管是研究生还是住院医师,接触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机会较少,在显微神经外科的设备器械知识上非常欠缺,使用相当不熟练;并且缺少潜伏性医源损伤的基本常识,更无法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况且刚完成学业的医学生以及缺乏临床经验的部份医师,缺少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系统化培训,无法与资历丰富的手术医师进行有效配合,从而使整个手术的效率和质量无法达到最佳,甚至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组织损坏[6]。因而针对在校医学生和神经外科资历浅的医师,打造一套由易到难的规范性、系统化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操作技能培训是当前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自身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我国神经外科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务人员。
2 显微神线外科手术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
2.1 被动的培养教学方式
通过培训和考核,能让校医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手术器械及其用途、结构和需注意的事项等,然而关于先进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和器械,在校医学生和在职资历浅的医师却并不了解,使其无法在实践操作中有效配合阅历丰富的手术医师。在当前的医学专业培养教学阶段上,并没开设规范性、系统化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基础知识讲解课程,更谈不上实践操作,此类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医学生结业就职后在临床上边学边用。然而此种培养教学方式在就职后因医师的技能问题,让医患双方都付出了较高代价。因此,医学院校组建一套系统全面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培训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2.2 缺少手术显微镜下手眼配合的练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游戏的快乐体验,即使成年以后工作学习之余,人们也经常萌发出一种游戏的冲动。对游戏的热爱和依恋伴随着人的一生。那么游戏究竟是什么?从词源上来看,在汉字中,“游”的本字是“遨”。《说文解字》曰“游,族旗之流也”,可见“游”的本义是饰于锦旗上下垂的飘带。正是从锦旗下垂缨带的飘动感出发,“游”引申出了悠闲从容、无拘无束的涵义。孔子尚游,《论语》记载他曾“游于舞之下”。他还将“游”与“学艺”联系起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游于艺”即指游憩于“礼、乐、《论语述而》射、御、书、数”六艺活动之中,“游”意味着从容不迫、悠然自得,不急功近利,近乎于一种自由的状态。“戏”本意为角力、竞赛体力之强弱与军事有关。与“游”相比“戏”偏于“言动”。与“戏”相关的有诙谐、嘲弄之意。“游”与“戏”连用作为一个词,起初见于《韩非子〉》“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乐府诗集》中的《懊农歌》中亦有“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之语。这里的“游戏”均主要指玩耍、嬉戏和娱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说游戏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一种玩耍娱乐的活动形式;另一种是对游戏趣味、游戏意境的体会。在关于游戏发生的种种说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派代表。一派是生物起源论:认为游戏是生命有机体的本能练习,游戏是幼儿本能的反应,否认游戏的社会性,目的性,持以上观点的有剩余精力论,生活预备说,复演说等游戏理论。另一派即社会起源论,该派观点主要是前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们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主要以苏联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为代表。关于游戏无论是生物起源论还是社会起源论。他们都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动物游戏、儿童游戏和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以揭示游戏的本质和功能。
二、游戏及相互关系
1.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游戏
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不管是儿童、成人、老人只要一旦陷入游戏之中,进入游戏的状态之中,就会进入一种几乎“忘我”的境界。游戏更是与幼儿相伴相生的,没有不热爱游戏的幼儿。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幼儿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首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寻求快乐,转移精力。“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一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一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生命彼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们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恰好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玩耍的需要。由于幼小动物和年幼的儿童不必为自己的生存而操心,他们的总体精力有过剩,因此儿童便更多地进行游戏活动,以消耗过剩的精力。其次,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方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有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的愿望,希望能够摆脱成人的控制,但是他们的诸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儿童通常是借游戏来进行虚幻的心理满足。在游戏中幼儿从受束缚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轻松地生活于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从而获得了某种超“现实”的力量,避免了现实的紧张感和约束感,儿童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成为“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儿童就这样通过游戏逐渐地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游戏不但能给儿童过剩的精力得以发泄之外,弥补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它对于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各个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己经以公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1989年在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这就再次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还儿童游戏,让游戏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
2游戏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
“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游戏与艺术二者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通过艺术与游戏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某一种类型的游戏都有某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呼应。比如音乐游戏与音乐舞蹈艺术相呼应,装扮性游戏与戏剧艺术相呼应,结构游戏与建筑造型艺术相呼应等。在幼儿艺术发生的过程中无不包含游戏的因子,可以说幼儿的艺术与游戏是融合的,在艺术的雏形中游戏就是艺术,艺术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幼儿的游戏就是幼儿的艺术在幼儿的许多游戏中蕴涵着艺术的萌芽,游戏是艺术的母体,只是在游戏这一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不仅仅只有艺术,艺术是游戏生产的最聪颖的“幼儿”,所以,有人说游戏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此外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上就有游戏起源说,即“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虽然他的这种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揭示艺术产生的真正奥秘,但是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特别是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与艺术都是幼儿追求“美感”体验中的本能活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和艺术活动时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游戏同艺术无论是在起源、形式、内容上都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具有渗透性和互通性,二者随时都可能相互转化,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正如胡尹青加所说的那样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是根植于原初的游戏土壤之中,当然艺术也不例外。
3游戏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游戏
伴随着幼儿艺术教育的全过程,艺术与游戏是异质同构的关系,具有渗透性和互通性。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形式。一方面游戏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游戏与艺术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二者的外在表现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游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很多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另一方面游戏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有大量的机会“扮演”和“表演”而进入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在综合艺术教育中,以游戏的形式组织艺术活动能够把许多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游戏化的艺术活动中,丰富了幼儿的艺术体验,能够同时感受不同的艺术元素,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另外在游戏化情景中涉及的一些不经意的设计,常常能够锻炼幼儿把不同艺术进行拼接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的那种创造力和变化能力是无穷的。在游戏中各种想法、灵感会非常容易的涌现出来。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大致为:①教育性。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③实践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④愉悦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2阻碍小学音乐教育的因素分析
2.1教育理念因素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音乐课上,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2.2缺乏音乐教育的前瞻性与发展性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2.3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2.4小学音乐教育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滞后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3回溯音乐教育的本源,回归艺术观念本质
3.1发展就是创新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奥尔夫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向原则是即兴原则。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中小学生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中小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奥尔夫教学明确提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
3.2要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面貌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操作模式,以便得到预想中的效果。有学者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而音乐则是出现最早的艺术。音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存、生产与情感交流的需要,人类借助情感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意志。
3.3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
从适应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来看,只有当人们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爱好,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4总结
关键词:艺术体操;起源;高校;价值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93-02
一、前言
艺术体操是一种追求美,表现美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运动。它将动作的造型美、身体的曲线美、音乐的和谐美、服装和器材的色彩美融为一体,通过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展现。即艺术体操通过动作的造型、体态,器械技术和自身的情感,结合音乐旋律将其艺术表现力展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二、艺术体操的起源
欧洲自19世纪初便进入了一个创新思维十分活跃的阶段,女性多追求健康美丽的体型、优美的姿态以及高贵的气质,促使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艺术体操在这种特别的环境中开始萌芽。而艺术体操的起源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著名说起:被誉为体操之父的德国学者古茨穆茨写出了许多关于体操的著作,他的核心思想是体育运动应让人们感受到快乐,通过体操能使人们全面的发展;瑞典体操学校体操创始人佩尔亨里克林在先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划分了体操的类别,分别是军事类、治愈类、艺术类、教学类四大类,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实践过艺术体操,但是他关于艺术体操的想法却对艺术体操的生根发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法国舞蹈家特尔沙特为了在提升舞者身体曲线的同时使之更富有表现力,而初步创立了比较科学的体操练习体系,正是由于他对既定体操练习体系的创新和其对美感的重视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体操起源的先驱者,他的学生斯特宾斯女士在美国基于特尔沙特体系创造出一套更特别的使用体操练习成为运用身体表达优美艺术的有效手段的体操体系。正是在特尔沙特等一系列先辈们的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才赋予体操审美的价值,使其成为审美客体,虽然还没有现代艺术体操的美学意义和表现形式,但是展现美的体操确是体现了艺术体操以特尔沙特体操体系为标杆的起源。
三、艺术体操的核心价值
所有事物的存在与其发展都是有其本质因素的,艺术体操诞生的核心价值就是对艺术和运动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因素的提炼,同时也是对艺术体操功能的理性正确认识。
1.健美身型的打造。和年龄的增长不可逆转一样,人类天生的身体特征受先天遗传的因素影响或好或差,由基因因子决定的身体差异不仅客观地呈现着,更是紧随人类种群的繁衍而永存。所以人类对健美身型的向往与追求是无止境的,且这种向往与追求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艺术体操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打造健康美丽身型的价值便体现了出来。而刻意地塑造健美身型在日常艺术体操练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在高校形体训练课程和一些艺术体操社团练习中广泛运用着舞蹈动作配合音乐韵律并与手持轻器械相结合的技术技巧的训练方法,而且以健美操舞蹈为代表的体育与艺术领域中的很多训练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其中,艺术体操经过数十上百年发展出来的训练体系对打造人们健美身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优美体姿的形成。基于体美表现的艺术体操的形体训练系统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方法和功能,可以促进美丽的身体姿势的形成和发展。艺术体操由艺术表现能力、健美的身体、运动技能三大核心要素构成,通过精雕细琢的艺术体操练习和培训,逐渐使人形成优美的体姿,从而终身受益。所以在人类对优美体姿的渴望和追求中艺术体操的诞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
3.高雅气质的培养。从始至终融会贯穿在艺术体操学习训练过程中并严格要求的便是艺术体操对于高雅气质的培养。众所周知,芭蕾舞蹈便是在形体训练中不断注重和强化对高雅气质的熏陶与培养,从而令芭蕾舞成为高雅与优美的象征。艺术体操融合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特点和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和旋律,包括古典、现代、流行、民族等,在理解其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之后,借鉴学习其精华,提炼汲取基于美的,有促于高雅气质培养与形成的核心要素。值得一提的是,反映艺术体操的美感、追求美的运动本质是优雅艺术体操训练中气质培养与形成的基石。
四、高校设立艺术体操的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艺术体操经前苏联传入我国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并将其纳入了高校体育课程。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体育教育的概念也发生着变化,追求健康第一的理念越来越流行,各种教学实践也表明,高校提供的艺术体操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当今世界艺术体操的重点和重心是艺术体操的身体动作难度以及复杂程度,随着新规则的实施颁布,该运动项目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动作从以前的相对单一过渡到了复合重叠,产生了更复杂的动作结构,而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则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希望在知晓艺术体操的价值后能了解目前艺术体操的现状、困难和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艺术体操的创新发展,最终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五、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1.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自1981年我国首次参加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至今,艺术体操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高校艺术体操的发展现状,从训练体系科学化与完整化、教练员队伍水平的提高、后备力量的培养等方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可以进一步展望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竞技性艺术体操的发展方向。目前,对中国的艺术体操发展现状的专门研究还不多。童维贞在《对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现状分析和展望》一文中提出,现今我国与日本、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相比,在艺术体操后备力量上有较大差距,不仅在质量上不能满足艺术体操发展的需要,也低于艺术体操的需求数量。而艺术体操对于中国高校学生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竞技项目,熟悉是因为高校学生喜欢观看运动员们韵律优美的表演,陌生是因为有很多人对中国队队员的情况并不知晓,尽管她们一如既往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训练,默默地在这项由东欧人把持着绝对优势的项目上为祖国争取更高的荣誉。
2.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详细调查发现,虽然艺术体操在我国体育教学大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在现实中却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在学校以艺术体操为专项的学生逐步减少。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个人的身材、气质、审美在艺术体操的帮助下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但因为很多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艺术体操,因此内心不自觉地认为艺术体操的技术难度太大,要想练出水平难度就更大了,从而使学生面对艺术体操望而却步。因此,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对艺术体操的认识度,通过一些宣传手段来促进学生对艺术体操的了解和兴趣,比如在高校中进行艺术体操表演,将艺术体操表演项目加入运动会的开幕式或各种庆典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宣传方式。同时,还存在学生后期训练坚持不下去,部分高校对艺术体操的认识相对不够,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规范等状况,急需高校加强对艺术体操的普及,实现科学规范的训练,扩大人才选择渠道,建立和完善相关赛制。
3.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发展的价值和实践情况。高校大众艺术体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具有很大的价值,总结出来有三点:一是,大众艺术体操不需要特定条件,随时可以学习和训练;二是,练众艺术体操对自身的形体和气质培养具有良好效果,并可以净化心灵;三是,大众艺术体操简单易学,便于在高校中普及推广。同时,由于国内电视台经常播出各类艺术体操相关的赛事,艺术体操赛事的特点和相关规则逐渐被高校学生所了解,也使学生领略到了艺术体操的独特魅力,这对艺术体操融入整个高校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在观看电视转直播后,对艺术体操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认可了艺术体操蕴含的相关价值,逐步参与进艺术体操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艺术体操的总人数不断增多。有了良好的高校学生参与基础,使得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中能够快速发展。以清华大学艺术体操代表队为例,其队员由在校清华大学女生组成,成立于2012年10月,由清华大学周小菁教授指导带队,是以“美体美心,励精励志”为口号,目的是弘扬清华体育精神和强化清华女生身体素质及审美修养而建立的非特长生体育队伍。其获得荣誉有:2013年12月,在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上,获“优秀代表队”称号,获得集体全能优秀,团体总分铜牌等,教练周小菁获得“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裁判员”称号,队长田亦林获得“优秀运动员”的荣誉;2014年6月,在首都高等院校第35届健美操、艺术体操大赛上获得了乙组团体总分冠军、集体全能银牌、集体五人带金牌、集体五人圈金牌和艺术集体操铜牌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了解了艺术体操的起源和它在高校及社会中的价值之后,我们知道,艺术体操的健和美使得它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不仅可以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有着良好的作用。虽然艺术体操在高校发展中尚有一些不足,艺术体操要在我国走向社会化更是任重道远,这也将是我们以后需要重点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洪小平.艺术体操发展解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06).
关键词:沙画艺术;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沙画是用沙子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直观性艺术。沙画的艺术根据画者的绘画能力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故事,通过音乐的节奏来展现在人们眼中。把沙画这门美妙的艺术深入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相信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精彩,让学生从玩中领悟到学习的快乐。
一、沙画艺术的起源与课堂应用
1.沙画艺术的最早起源
沙画这门艺术看起来貌似简单,但是想要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得追溯到坛城沙画中去。坛城沙画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是流传于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在平台上或正方圆形板子上的绘画表现形式。那时候的沙画特点是工整,表现得对称、平整、均衡,不像现代的沙画具有独特的创意模式,但坛城沙画是引领现代沙画不可替代的先驱。
2.沙画创意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用沙画引领美术课堂,相信会使学生在从其他课堂的枯燥乏味中跳出来。沙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波涛汹涌的山河到缓缓的流水,从滴滴答答的钟表到寂静思考的人脑,从一个背影严肃的老师到可爱慈祥的母亲。要让每一幅画都富于创造性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画者大脑的快速运转及丰富的创意。美术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创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创意不仅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沙画课堂满足了创意课堂所需的要求及教学内容。沙画的创意灵活多样,令学生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培养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课堂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变得更具富有创造力。
二、沙画艺术对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1.沙画课堂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沙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感观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沙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好奇,而且能使他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信感,为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2.沙画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能力处于刚刚发展阶段,对社会的认识很容易受到周围各种新鲜事物的影响。正确的观念引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画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沙画课堂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充实,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增强势,情绪也很不稳定,沙画学习可以使他们浮躁的内心得到平静,文学功底得到升华。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部沙画作品时,会有很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既丰富了文化知识,自我意识思维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发展。学生有能力在创作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自创作出作品,独自去探索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求知和探索中获得自我的成就感。
三、中小学教育中沙画艺术传播途径的研究
1.构建崭新的学习氛围
国外的创意研究在当代已经达到领先的水平,但是沙画在美术教学中还是没有立足之地;国内虽说都会设置美术课,但是并没有重视上去,好多美术课堂变成了数语外的第二课堂,沙画课堂更是少之又少。沙画艺术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自己的意识状态下自由地创作。儿童喜欢通过触摸事物来学习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在书本上凭空想象地去学习,沙画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2.沙画艺术在课堂中的可持续发展
沙画的创作还需要一项重要的素质就是绘画能力,因为有了绘画功底,才可以把所要表达的事物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沙画不是人们眼中简单的简笔画,沙画创造的佼佼者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绘画高度才可以引领下一代的发展。
现代沙画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许多行业里都是新鲜的,又可以提升企事业的知名度。如,把沙画运用到广告中去,在新颖的创意下吸引大家的眼球,使得产品受到广泛的关注。
沙画还可以表达一系列的材质纹理。如,用沙画表现出水墨的效果,使画面更加自然,更具有中国风的味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
同时,教师在讲述沙画创作的同时可以教会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让他们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沙画艺术就如人生一样,瞬间快速地从手缝中流走。我们在完成唯美画面的那一瞬间,后面就有只无情的大手把它瞬间地毁灭,人生应该把握好每一个瞬间。
参考文献:
[1]郑啸.人生如画[M].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09,(04):24.
[2]王履玮.沙画,一位空间的叙述者――《战神・1948》舞美创作笔记[M].上海戏剧,2009,(11):13-14.
[3]杜义盛.神秘的印第安沙画[M].世界文化,2002,(01):18-19.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教学;挑战与机遇
1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不足
1.1艺术设计教育不符合人才选拔标准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大部分高校都是起源于美术教育。正是由于它起源于美术教育,因此对于传道者来说,往往会忽视人才市场选拔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忽略了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涉猎,这就直接导致艺术设计教育下的学生缺乏与市场协调的能力,不符合人才市场选拔的标准,而且丧失项目意识、社会意识的学生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1.2雷同的专业结构导致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安排无法紧跟经济、文化、制度的步伐。无独有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也存在大量雷同之处。这样的现状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人才在此类制度的约束下无法大展拳脚;人才市场紧张化;适应社会的专业性人才求而不得等。
1.3教师忽视授课应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各大高校的广泛应用,使三大为主的设计教育优于几何培训,但同时也造成了高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观念。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政治、经济、人文等信息在设计教学中表现出来。由此引发的学生缺乏实践水平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2“互联网+”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2.1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合课程
教育界的一系列改革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云计算等大数据的出现给予教学充分的资源补充,微课等新式授课方式和资源共享途径的拓宽为教育的普及提供开放的平台,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转动课堂的实行为教育的优化提供可能。高校艺术教育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信息化大潮的到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有教学设施,创新教学应用,从而形成课下课上双向学习的良好前景。同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问题同学进行指导和课程设定,使大多数同学都可以通过课程与互联网信息的结合而更好受益。
2.2创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公众平台
要实现各高校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共享平台,以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和充分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创办同社会生产力和物质发展相匹配的公众平台。要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要同各大高校一同创新进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打造尖端人才。
2.3与领域内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由于艺术设计旨在为生产生活提供助力,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走向。有针对性的为领域内产业出谋划策,同时进行教育新探索。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教育设施,制定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掘可塑性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基础。
2.4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不仅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可能,也为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冲击。首先,学生有原来的完整化学习转化到互联网模式下的碎片化学习,使得他们的整体感知度下降,理解能力减弱。其次,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影响到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倦于动脑的坏习惯。最后,互联网的大数据化,对教师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专业知识底蕴雄厚、视野开阔、创造性强、教学方法新颖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硬件基础。
总而言之,“互联网+”大潮已经席卷全国,艺术教育者应抓住这个机遇和挑战,及时转换思维,熟练掌握互联网器材,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案把握这次艺术设计教育界的飞跃,从而为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冰冰.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