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1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医德培养;医德现状;重要性;建议

人们衡量一个医生好坏的标准,除了医术之外,医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德就是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之一的中医药学,在现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医德教育。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那些具有高尚医德的名医,总是能够受到人们的赞扬,名传四方。中医药学发展到现代,医德依旧是人们衡量医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体来说,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呈现出来的态势是良好的。大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为人,不计功利的优秀中医工作者。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社会之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道德败坏的医务人员的情况。近年来,医患纠纷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折射出当今个别医务人员的医德确实存在问题。

出现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德败坏的状况绝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因为职业的重要性,面临的诱惑更大,一些从业人员面对诱惑的抵制力不够,出现了医德败坏的现象。通过上述中医药从业者的医德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开展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关注,关键在于医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所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医患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医德教育,能够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事医务工作的“神圣使命”,从而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也会更加地投入。而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来说,具备良好的医德,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医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潜能,能够确保医务人员获取竞争优势。

三、现代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的举措

一是要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科目之中。学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培养,可以从各高校着手,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之中,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科目的同时,直接接受医德教育。医德教育的相关科目不应该过于死板,要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医务人员的先进工作事迹,让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德教育相关科目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受到医德的魅力,立志将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二是要注重医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可以跟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的理念都是与医德相契合的,在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名著,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内容都可以贯穿到医德教育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习者。

三是要加强医德宣传力度。对于从事中医药的医务人员来说,医院相关的部门,可以适时的展开医德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的医德教育,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学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戒心理,暗示自己要遵守医德,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中,抵制住不良诱惑,在诱惑面前,坚持说“不”。

四、结语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始终不变,对中医药人才开展医德的培养,对于个人、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2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培养 医院 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39-02

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但是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医院管理人才的结构以业务型为主,专业型为辅。医院管理干部主要从医务人员选拔,业务型干部对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医学科学规律来加强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业务型干部既要抓行政管理,又要钻研临床医学技术,难免顾此失彼,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系统学习、研究和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同时,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知识,造成了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跟不上卫生改革步伐,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并完善了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医院管理事业的年青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但这批人数量少,资历浅,实践经验不足,这就形成了我国医院管理以业务型干部为主专业型管理干部为辅的局面。为此,加速培养医院管理人才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制定管理人才培养规划

卫生部近期制定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卫生人才10年规划,绘就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蓝图,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尤其是对高层次的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做了明确规定。因此,培养和打造一支既精通本职业务,又熟悉现代医院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也是对医院职工、对病人、对社会的负责。

二、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活力取决于人才工作机制,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医院管理人才规划,建立一整套人才工作机制。在我国,管理职业具有很大吸引力,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管理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用人方面要做到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同时可采取工作丰富化或优化组合等方式适当进行岗位变动,以增加员工的工作兴趣。在育才方面,要抓好员工的培训教育,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管理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能进不能出,则会磨平人的锐气,人才管理缺少动态变化,让不少人渐生暮气,因此要创造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环境和氛围。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绩效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留才方面,主要是培育良好的医院文化,倡导"能人文化",使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同时要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薪酬做保证。

三、开展管理职业生涯设计培训

医院要引导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职业生涯设计,包括职业定向、学习准备、在职自习、医院选择与职位选择。职位是谋生和发展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一切听从上面安排”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去,自主择业是人的重要权利。职业生涯设计,可以设计一生,至少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把握自已的人生轨迹。要做好自我评估,找准职业定向。要自问,适合管理职业吗?管理是一种高超的艺术,管理职业不仅要求知识和能力、性格与气质,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管理者比作乐队指挥,指挥很重要,但观众追星的对象是歌唱家和演奏家,台下只看到指挥的背影。管理者甘于幕后操劳,肯于把功绩归于领导,成果归于专家,实惠让给群众。管理最难在管人,如果遇上了乱指挥的领导、不开明的书记、轻视管理的专家、不懂医院以自己为高明的MBA,能团结共事吗?院长带头进行管理职业生涯设计,竞聘机会可能明天就会降临,不靠关系,不靠伯乐,要靠自己,通过奋斗创造出一条成功之路。

四、管理专业化的关键在培养

管理人才的培养形式宜多样化,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自由讨论、短期集中培训、派出学习等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1.根据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注重提升管理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直接从业务技术岗位调任的管理干部,应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或半脱产岗前培训,培训以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授课为主,而请省内外知名管理专家讲座为辅来开展。制定3~6个月的培训计划,重点是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在职的大多数中青年专业技术管理干部则以不脱产函授学习为主,特别是像目前部分院校已开设的在职管理学研究生班,这种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方式应大力加强。对于正规医学院校或干部进修学院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参照临床住院医师培训方法,先不定科室,而在医院各职能科室进行轮转,时间每科3个月至半年,轮训周期以2~3年为宜,根据其特长和需要,再固定科室。这样可使管理专业毕业干部能尽快熟悉医院整体情况,了解医院各方面的业务,为以后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对管理干部实行分级培训。对管理人员按高、中、初三级划分层次,实施相应的目标培养和培训;对高级管理人员以参加一些短期医院管理研修班为宜,让他们掌握国际医院管理信息,着眼于医院发展带有战略性的全局性问题。中级管理人员要以弥补管理于部基础理论、技能及方法的不足为主;初级管理人员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尽快熟悉医院整体情况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为主。

3.鼓励各级管理者加强在职学习。医院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构筑“管理人才高地”,塑造“学习型医院”。要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加快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员工队伍尤其是核心员工队伍的建设步伐,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美国著名管理大师Peter M.Senge有句名言:21世纪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有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医院是一个金字塔形组织,金字塔的三层结构为:医院领导层、部门与科室中间管理层、科室操作层,相应的是管理三层次,战略管理、职能管理和基础管理。要使医院取得更快的发展,管理者首先要在职学习,以更好地带动团队学习。因此各级管理者要认清自己的职位,履行管理职能,工作到位。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所有的管理者只是由于地位不同、管理范围、管理对象与权利不同而已。各级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相应基本的管理知识,学习《医院管理学》知识,或将20多年的《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翻一翻,或检索光盘,看看中国医院经历了什么,讨论过什么问题,有哪些先进医院、哪些优秀院长、哪些管理专家,这是活的医院管理学。从而了解过去,以更好地认识现在,并思考未来。

4.加强监督、考核,不断完善干部任免制度。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院领导,要对医院各级管理干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等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建立业绩考核档案培养考核档案,并与职务的升降挂钩,以便调动各级管理干部主动钻研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改进工作方法的积极性。其考核内容除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工作能力外,还要考查其工作业绩等,建立培养考核手册,并由干部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作为干部提拔任免的依据。

总之,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是第一资源,它对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打造医院的管理品牌。

参考文献:

1.阎惠中.管理人才专业化.中国医院管理,2010

2.陈凌,孔会华,孙永国.新时期医院需要高素质管理人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

3.周晖.重视管理人才培养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2)

4.张凤娟.如何加速新时期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现代医药卫生,2009(12)

5.杨胜.新时期如何培养医院管理人才.现代企业教育,2010(3)

第3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7-02

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为此,2009-2011年,笔者针对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旨在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在江苏省内的南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13个地级市间展开,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86份,有效问卷736份。问卷采用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调查对象的年龄16~84岁,家庭人口数1~8人,学历从文盲到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居住地为自然村304人(41.3%)、乡镇210人(28.5%)、城市社区222人(30.2%),居住当地时间在15年以上506人(68.8%),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612人(83.2%)。

本次调查针对社区和农村居民的医疗现状、医疗选择、去或者不去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而展开,并征求居民对农村和社区医院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医疗现状

2.1.1 年医疗费用支出 针对“您家庭一年之内用于医疗的费用约多少”这一问题,在736份问卷中,选择“1000元以下”302人(41.0%),“1001~2000元”226人(30.7%),“2001~3000元”135人(18.3%),“3001元以上”只有73人(9.9%)。

2.1.2 医疗模式 针对“您的医疗模式是哪种”这个问题,“公费医疗”41人(5.6%),“医疗保险”274人(37.2%),“合作医疗”124人(16.8%),仍然有297人(40.4%)需要“自费医疗”。

2.2 医疗选择情况

2.2.1 中西医的选择 面对“您家庭看病一般选择中医还是西医”这一问题时,选择“西医”387人(52.6%),选择“中医”只有88人(11.9%),选择“无所谓”261人(35.5%)。这表明在农村和社区居民中,中医的医疗市场只有11.9%,如果

我们努力争取,可以达到47.4%(选择“中医”和“无所谓”两项之和)。

2.2.2 医院的选择 当问到“您平时有小病需要看医生时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吗”,选择“总是首先到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去”179人(24.3%),“大部分时候都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312人(42.4%),“偶尔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186人(25.3%),“从来没去过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59人(8.0%)。也就是说,92.0%的家庭都会有在农村或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

2.2.3 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方便”621人(84.4%),“便宜”237人(32.2%),“服务好”137人(18.6%),“医疗水平高”53人(7.2%),“医疗设备先进”22人(3.0%)。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熟悉医护人员,好讲话”、“可以赊账”、“晚上或急诊时方便,离家近便于家庭护理”等。

2.2.4 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社区/农村医院有水平的医生太少”288人(39.1%),“社区/农村医院的就诊环境差”236人(32.1%),“不相信社区/农村医院的诊疗水平”223人(30.3%),“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费不能报销”79人(10.7%),“社区/农村医院并不比大医院价格便宜”89人(12.1%)。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担心大病被耽误了”、“医疗设备差,技术和器具都不到位,不适合对潜在病因的诊疗”、“医生水平低,药品种类少”、“服务态度差,医生素质差”等。

2.3 医疗卫生人才状况

问及“您觉得自己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卫生人才如何”时,认为“非常缺乏”157人(21.3%),“比较缺乏”456人(62.0%),“正好”110人(14.9%),“数量充足”只有13人(1.8%)。

2.4 对农村和社区医院的建议和意见

问及“您觉得现有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应在那些方面加以改进”时,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401人(54.5%),“培养方向定向化”322人(43.8%),“相关政策的长效化、法律化”285人(38.7%),“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281人(38.2%),“个人发展的政策保障”257人(34.9%),“家庭安居的政策保障”254人(34.5%)。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建议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医院去”、“改进社区/农村医院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提高待遇,吸引毕业生到社区/农村落户”、“对社区/农村医院医生待遇应有政策保障,国家政策应给予倾斜”等。

3 对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①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但明确表示会选择中医看病的人只有11.9%;②虽然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经历,但究其原因都是出于方便、便宜等“被迫无奈”之举,出于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等主动方面原因的人数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居民尽管到农村/社区医院看病,但对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心存疑虑。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不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

在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预防、保健、养生显得尤其重要。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其重视整体、防重于治等健康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又是提供家庭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内容的主要机构。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不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农村/社区医院的要求,更是我国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中明确表示选择“中医”看病的人群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居民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中医的专科门诊在农村/社区医院的设置有限。

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考虑,如何让中医药在农村/社区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和社区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笔者以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从农村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1.1 结合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区域中医药教育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从各区域、郊县医疗卫生实际出发,结合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的优势,设置中医保健、中医养生、社区护理、社区助产、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指出:“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1]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在提供社区学历教育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为农村/社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同时,为已在农村/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形成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

3.1.2 “产教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可与各区域、郊县卫生院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课

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发挥各自优势创造办学条件,共同培养农村/社区医疗所需要的人才。如此,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服务、实践实训条件等优势条件,农村/社区医院可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等便利,农村/社区医院与高等院校优势结合,按照农村/社区医院的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3.2 结合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实际,改革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临床技术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设立与基层需求相符的专业和配套课程,如强化妇幼保健学、预防医学、养生康复等知识,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农村/社区医疗实际的选修课程等。

3.3 通过政策保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3.1 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 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通过政策优惠和保障个人长期发展规划,鼓励优秀的中医药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医院去,既可以很好地完成农村/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康复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区医院人才缺乏、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

3.3.2 继续做好“免费定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解决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参与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但由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招生都是单列的,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2]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能“留得住”。

3.3.3 农村社区人才培养政策应当法律化、长效化 在笔者之前进行的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意向的调查中,“经济待遇”和“个人专业成长”是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的最大阻碍因素[3]。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区居民也有54.5%的人认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是当前农村/社区医疗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虽然目前政府对到农村/社区工作的医学生有适当补助和个人发展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长久性和持续性是广大农村/社区医务工作者所担心的问题,因此,农村/社区医学生的经济补助政策、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政策、相关奖励、社保、退休、家属照顾等政策应当法律化和长效化,这是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 [EB/OL].[2010-03-31].http:///gb/jsswst/index. html.

[2] 梁忆非,姚庆梅,高春英.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55-757.

第4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医教育学; 中医药高级人才; 导师; 素质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

中国目前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制约因素很多,包括体制和机制、学术环境、传统文化、价值导向、导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等。在这些因素中,导师队伍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在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最多的是导师,导师自始至终都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中国《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这说明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为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导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高层次的素养。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做学问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带教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学师”就是要做学问上的导师,“人师”就是要做为人的示范。既要给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为人导师必须要做到“身正”和“学高”,给学生树立榜样。导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2]。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行为的影响。“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教风是导师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导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标志。《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身教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工作中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导师首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才能鼓舞、激励、影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佩服。

2 学术精湛,高瞻远瞩

对导师学术水平的要求应该是:基础理论扎实、宽广、深厚;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科研成果丰硕,有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也就是说,导师应该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导师必须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导师的学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创新潜力的挖掘,应当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现代科学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高度交叉的格局,导师本身应当了解熟悉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进修,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注重学科、学际间的整合,拓宽学术视野,注意学科交叉、借鉴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导师要利用自身的科研思维能力影响学生,不设条条框框,坚持讨论、激发、启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导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精湛的业务素质,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涵养,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高屋建瓴,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指明方向,使其在研究起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其学术创新上取得较大进展,能够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学业,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惟一标准。实事求是的精神,它要求不被利益、人情等因素所左右,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相异甚至相抵触的。科学精神,要求导师能够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传统文化精神的局限而以事实为标准,坚持独立的人格。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质量的基本保证,导师必须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具备不断创新的潜质。科学的本身是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疑是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导师对待学问研究要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指导学生要精益求精。优秀的导师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那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能应用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智力、性格等有自然的个性差异。马克思认为:“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3]。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既然有高下之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有所区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医学科目前已建立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博士学位有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医学专业博士学位两种学位,前者主要培养科研型人才,后者主要培养临床型人才,两种学位的博士生有相应的培养方案[4]。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的不同,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也必然不同。这是客观现实,不是人的意识所能改变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导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协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培养计划,加强计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方向引导,从价值观塑造、创新型人格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拓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诱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实现自己的正确定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打开学生求新求变的思路。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易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锐意创新,积极进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导师具有创新能力的思想前提,是导师发挥创新潜力的首要环节。学生需要导师的创新激情,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主要来自于导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导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能高瞻远瞩地洞悉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而且能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框,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愿[5]。对导师的要求上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导师要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导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 适应时代,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是创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雅克·德洛尔在他的著书《论未来教育》中,指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如培养积极独立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并创造最佳效益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跋的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高尚的精神品质和感染人、团结人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导师的培养责任不仅仅是学术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格魅力的塑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6]。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需要导师具备高层次的素质: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能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立志创新的意识与可行、持续的创新方式;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因“材”施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专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切均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需求中不断完善,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上下功夫,更新自我,时刻在时代的需求中寻找切入点,成为知识更新浪潮的先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做出探讨,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加快适合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2] 王庆东,韩立新,王殿元.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的几方面修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24(3):545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6.

[4] 赵霞,汪受传.因材施教培养中医创新型高级人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67168.

第5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6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数学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3-02

1.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与地方经济的而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相互促进。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要求为依据,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重视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用人要求,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2.2加强合作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设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2.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的基础社会建设和岗位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实习机会。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导师应对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规划学生的职业方向,加强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提高企业实习的效率。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小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与阿尼奥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合作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发展及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宁,廖林清,罗静,胡飞. 地方本科院校“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11)

[2]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 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3)

作者简介:

第7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三自管理;SPT;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38―03

“SPT”是英文Successful&Practical Tanlents的缩写,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意思是培养“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应该说这一目标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院在多年办学历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的结果。如何推进SPT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实施学生“三自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三自管理”的内涵及对SPT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自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

(一)“三自管理”的理论内涵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总体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自我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免疫力”,增长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院要以SPT成人成才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重点,深化SPT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化SPT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以女子教官队为主要载体的朋辈教育为特色亮点,构建学院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

3.自我服务:自我服务是大学生根据学院SPT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校园内外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公德意识的,有助于自我成长的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提供能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相应劳动服务。自我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感、自立自强的精神意志,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场所。学院要以社区义工为特色亮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构建学院自我服务工作实践平台。

通过实施“三自管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成人成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入到学院SPT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院SPT人才培养工作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制度、机构等软性环境建设和校园设施等硬性环境建设,促使学生充分汲取和利用学院提供的成人成才的学习环境资源,为实现SPT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二)实施“三自管理”对SPT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施“三自管理”,能促使学院师生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建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能有效地转变学院的学生管理方式,创新机制体系建设,在实现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目标的同时,促进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人成才,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从而获得成功和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才所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三自管理”推进SPT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院实现SPT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实践形式。

二、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三自管理”

实施“三自管理”,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从氛围、机制和活动安排等方面人手,全面实施“三自管理”。

(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全面实施“三自管理”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1.重视自主学习的环境建设。学院师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三自管理”对于深化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三自管理”的要求自觉转变观念,使师生都能按照“三自管理”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学院要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学校的学习环境建设,使学院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校园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设备设施,如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平台、外语电台、外语视听室、阅览室等,建设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院所有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都能按照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优质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能自己获取学习资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校园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生自习制度、课程考核管理制度等,要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2.优化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实践环境。要以SFT校园文化节为主线,以外语学习文化氛围建设为目标,把校园文化活动做精做强。根据自主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为主的学生竞技类比赛,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3.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自主学习的责任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和其他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责任者。

(二)要深入构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工作机制

1.要明确学生“三自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管理职责。相关部门要根据“三自管理”的职责明确工作人

员和具体分工,使管理进人到日常工作中,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上对“三自管理”予以保证,确保“三自管理”实施后的正常有序运行。

2.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要以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活动事务的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服务他人,锻炼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要对学院现有学生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使学生组织机构健全高效,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

3.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作机制。学院要重视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作机制。要改变课程教学内容,把握精讲和讲新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要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主讲为主导,变知识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评判者;要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纳人课程考核范畴,实行“讲一考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网络,不断开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要根据学生自我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社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

4.社区义工是学院自我服务的一项长期的有深远意义的活动,要根据学生自我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社区义工工作管理体系。要加强宣传,做好社区义工品牌的规划工作和教育影响力、作用力的深化工作;要强化队伍建设,重点突出自主管理的要求;要规范管理,强化义工培训,注重义工活动的教育效果;要完善义工学分制,把义工服务纳入课程体系、纳人课表,加强对义工的考核和评优,使社区义工成为学院自我服务的品牌。

(三)要深入开展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各类教育活动

1.要全面开展以SFT成人成才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引导活动。要将SPT成人成才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大学新生的可塑性,从始业教育开始,通过学院编写的大学生始业教育校本教材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整个大学生活的成人成才的要求和目标,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认同学院的SFT人才培养,树立明确的成人成才目标,规划好成人成才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并根据SFT分阶段成才目标要求制订计划,分步实现。

2.深化SPT主题教育活动,使SPT成人成才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始终。SPT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学院的SPT成人成才教育要求,按年级不同层次组织开展“规划大学生活,实现‘SPT’”、“SFT成长与社会需要”、“SPT走向社会”等SPT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SFT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常态。与SPT主题教育活动相配套的SPT系列争优活动是对学生和班集体SPT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评价激励机制,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在努力成为各级SPT个人和集体先进的同时逐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使SPT成人成才教育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主流教育。

3.强化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要探索构建灵活、高效、民主、动态的适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社团运行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团管理的自治程度、提高社团会员的满意度、提高社团的影响力。要创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团,重点建设社区义工自管会、女子教官队、大学生外语艺术团,通过重点社团建设提升学院整体社团的水平,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还要将学业与成人成才有机结合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从而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

4.积极探索以女子教官队为主要载体的朋辈教育的自我教育模式。女子教官队是学院自我教育的特色亮点,要确保安全、有序、卓有成效地完成新生军训任务,负责学院升旗仪式,承担校园安全护卫,使学院女子教官队成为展示自我教育成果的“金名片”。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朋辈教育,使其延伸至学生自我教育的各个层面,要探索建立以班级心理互助员为基础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机制,要积极探索实施“学长计划”,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教师的方式,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域。

三、要从“两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三自管理”的教育评价

“三自管理”是推进SPT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SPT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把“三自管理”的教育评价与SPT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评价联系起来,要把“三自管理”的评价融合于SPT人才培养分阶段成才目标中,要把“三自管理”的评价融入到SPT系列争优评价体系中,成为SPT系列争优评比的重要依据。

第8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1.1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课程中,数学能够作为绝对的最基础性科目,因为高职院校大部分的专业教育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和验证,很多专业问题的解决就是靠应用数学只是进行论证的过程,这就表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数学教学有莫大关系。但是,从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应用意识很差。要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数学加强数学教育,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当学生在学校的引导和培养下逐渐养成数学应用意识,他们就会开始了解和重视数学在其他科目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并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有高职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引导教师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正确的教学方式必然促使教师做正确的事,即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事,但是如果教学观念错误,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很难实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甚至整个国家所有院校的数学教育来看,数学教师长期秉承只要学生掌握了一种书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必然也就会具备使用此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这种数学教学观念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重视数学知识的教授,并不关注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其他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科目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的技能人才,而不是只懂知识不懂应用的学术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对于完成职业任务要求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高职数学教学才会被认为起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因此,不难发现,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结合,能够完善或者改变现有的对学生不利的教学观念,有利于高职院校新的教学观念的形成。

1.3有利于高职数学教学意图的构建和实现

数学教学意图是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学意图是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机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特定要求下的数学能力。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能够形成正确积极的数学教育意图,那么院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将十分迅速。数学教学的意图需要与特定教学目标相结合。与高职院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便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强调很强的应用性。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数学的教学意图是一种应用意识很强的教学意图,它应该具有实用、创新以及应用三个层面。在实际的高职数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需要十分主义数学教学意图中应用层的建设,有计划、有目标的彰显教学意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以数学应用意识为基础构建的教学意图,能够使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教学目标,以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为教学重点。因此,数学应用意识对于高职数学教学意图的构建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第9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管理 素质教育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独立学院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完善和补充,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侧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为此,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统筹和组织。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工作方式,采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服务于高校教学核心工作的系列化工程,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独立学院的立院具有特殊性,因此其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 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由于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特殊的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和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进行组织和推进。当前,独立学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1.独立学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能够有效地弥补现阶段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普遍需求,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更加具有竞争力。为了达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需要通过日常专业教学活动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还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独立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理念得以有效地贯彻到学生群体之中,发挥出巨大的实践效力[2]。

2.独立学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相比于普通高校来说,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更加灵活,落实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的途径也更为丰富和多样,其中大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健康的生理心理水平、完善的个体人格等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需要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以强化和实现。独立学院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能够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真正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3.独立学院通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校内优势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不仅仅包括专业课教师队伍,还包括了校内的行政管理人才。从现阶段情况来看,许多高校都没有将行政管理人员纳入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中,造成了这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人力资源,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校内教学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现阶段国内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联系不紧密。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应当高度契合,联系紧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工作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大量延用上级院校的管理方法,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2.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正在着手将行政管理工作者队伍纳入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中,统筹规划校内的优势教育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严重不足,管理模式长期得不到有效地完善和补充。

3.独立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概念认识不全面。开展学生管理和为学生服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和高校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体现管理职能,而是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实现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标。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概念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单纯地强调院校的管理职能,而忽略了通过管理职能的发挥达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样就背离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

三、关于构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若干对策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构筑和完善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管理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与服务学生根本需求、服务教学工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强化管理而后产生的效果偏差。其次,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考核机制,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有效地监测本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要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整体之中,将管理模式、方法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作者单位:1.渤海大学团委副书记;2.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