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横塘范成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是当做的意思。
全句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全诗出自杨万里的《观浙江潮》:“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诚斋乐府》。
(来源:文章屋网 )
2、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3、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唐陈光《长安新柳》
4、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唐李商隐《垂柳》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6、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9、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唐李商隐《柳》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1、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唐韩琮《柳》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翎《寒食》
1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5、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司马光《客中初夏》
16、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郑思肖《春日登城》
17、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唐韩偓《咏柳》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0、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唐崔橹《柳》
21、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杨柳未觉春。温庭筠《杨柳枝》
2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3、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唐韩偓《柳》
2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5、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朱弁《送春》
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7、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8、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
29、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范成大《初归石湖》
30、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31、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32、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元稹《过襄阳楼》
33、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唐崔橹《临川见新柳》
34、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唐杜牧《柳绝句》
35、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3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37、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唐李中《题柳》
38、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39、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冯延巳《浣溪沙》
40、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唐李峤《柳》
4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42、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
4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笛》
44、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唐方干《柳》
45、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唐狄焕《题柳》
46、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寓意》
内容提要: 《白石道人诗说》历来被认为是姜夔所作,但姜夔却在《诗说自序》中说此书得自山中“异人”。通过对姜夔及其友人的诗词分析,可知姜夔在淳熙丙午遇见隐士一事为真。《白石道人诗说》有可能是姜夔在他人的诗学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这与姜夔诗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南宋中期诗坛风气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伪托说 南宋诗坛 风气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79-82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但对这部书的作者和来历还存在着一个疑问。因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自序》中讲了一个神奇怪诞的故事,他称《诗说》一书得自“异人”。这种说法由于太过荒诞不经,以致后人皆以为白石伪托之辞。笔者以为,通过对姜夔生平经历的考索,可以证实姜夔在衡山遇隐确有其事。传说中包含的真实性因素可以揭示出姜夔诗学思想转变的轨迹。因此,淳熙丙午(1186年)是《白石道人诗说》的形成期,也是姜夔诗学理论转变的关键期。这与南宋诗坛风气由江西转向江湖诗风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自序》云:
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至密云峰。徘徊禹溪桥下上,爱其幽绝。即屏置仆马,独寻溪源,行且吟哦。顾见茅屋蔽亏林木间,若士坐大石上,眉宇闿爽,年可四五十。心知其异人,即前揖之。相接甚温,便邀入舍内,煎苦茶共食。从容问从何来,适吟何语。余以实告,且举似《昨日望岳》“小山不能云,大山半为天”之句。若士喜,谓余可人。遂探囊出书一卷,云是《诗说》:“老夫顷者常留意兹事,故有此书,今无作矣,径以付君。”余益异之,然匆匆不暇观,但袖藏致谢而已。问其年,则庆历间生。始大惊,意必得长生不老之道,再三求教。笑而不言,亦不道姓名。再相留噉黄精粥,余辞以与人偕来,在官道上相候。告别出,至桥上马,遍询土人,无知者。惟一老父叹曰:“此先生久不出,今犹在耶?”欲与语,忽失所在,怅然而去。晚解鞍细读其书,甚伟。常置枕中,时时玩味。好事者有闻,间来取观,亦不靳也。昔轩辕弥明能诗,多在南山,若士岂其俦哉?
因为这则故事讲的太过于迷离恍惚,令人难以置信。如姜夔所遇之人自称生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到淳熙丙午(1186)则已一百四十多岁。还有山下老父“忽失所在”之事,显然如同传奇。前人多以为这则传说过于荒诞不经,实为杜撰。如陈思《白石道人年谱》云:“《诗说》叙云若士庆历间生。案黄子耕《山谷年谱》云:‘庆历五年乙酉,先生是岁癸未月丙寅日壬辰时生于分宁县修水故居’,故若士云庆历间生。白石诗学山谷,得法于千岩。《诗说》一卷,谓为若士所授,渊源有自,谓得于南岳,尊之极矣。”[1](P618)夏承焘《姜白石行实考·著述》称:“白石自序谓丙午游南岳云密峰,得异人传授,盖其托词。姜虬绿录入《年谱》,张羽以之为传,皆误信为实事。陈谱谓黄庭坚生庆历五年,自序问其年,则庆历间生,异人实指庭坚。今案诗集自序,自谓初年学诗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篇中亦以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赞黄诗。又自序末曰:昔轩辕弥明能诗,多在南山,若士岂其俦哉?前人考昌黎石鼎诗序,谓轩辕弥明,实韩愈自寓,并无其人。此足证成陈说。白石甚重黄庭坚,而不满当时西江派之流弊,其故为廋辞,殆以此耶?”[2](P239)郭绍虞先生亦云:“此书《自序》谓淳熙丙午得之于南岳云密峰头一老翁,其为托辞固不待言。” [3](P92)J.Z.爱门森认为,姜夔伪托《诗说》为神仙所作是为了自高其说。[4](P8) 但前人很少对这则传说包含的真实因素进行认真的考察。笔者认为,这则传说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姜夔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在衡山密云峰(即云密峰)见到隐士。其二,《诗说》为隐士所作,传于姜夔。对这两个信息的真实性的考察对于了解《诗说》的成书和姜夔诗学思想的形成与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姜夔的诗词与韩淲的《书姜白石昔游诗后》可知,姜夔淳熙丙午(1186)确曾到过南岳云密峰,见到了隐士。姜夔的《昔游诗》中有三首咏及在衡山的经历。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两首: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欲识所坐舆,横板挂两竹。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余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北有懒瓒岩,大石庇樵牧。下窥半崖花,杯盂琢红玉。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惟余岣嵝峰,南睇半空绿。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高处惊我魂,翻思宅平陆。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衡山为真宫,道士饮我酒。共坐有何人,山中白衣叟。问叟家何在,近住山洞口。殷勤起见邀,徐步入林薮。云深险径黑,石乱湍水吼。寻源行渐远,茅屋剪如帚。老烹茶味苦,野琢琴形丑。叟云司马迁,学道此居久。屋东大盘石,棋画今尚有。古木庇覆之,清泉石根走。因悲百年内,汲汲成白首。仙人固难值,隐者亦可偶。追惟恍如梦,欲画无好手。
二诗可证姜夔确实到过衡山。第一首诗中提到了紫盖、祝融、岣嵝等峰,而岣嵝峰以东“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与《诗说自序》对照,可知指的就是云密峰。诗云:“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与唐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载:“云密峰……又有禹溪及隐真平、断石源、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存焉”相合(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而且姜夔还有两首词序证明其淳熙丙午(1186年)游历衡山的经历。如《霓裳中序第一》序云:“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白石道人歌曲》卷三)《一萼红》序云:“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白石道人歌曲》卷三)由此可知姜夔游南岳云密峰的经历是真实的。
“若士”是实有其人,还是凭空杜撰呢?姜夔的《昔游诗》其他篇章记载的都是早年游历各地的真实经历,这两首也不会是凭空杜撰的。第二首诗中的“白衣叟”,可能就是《白石道人诗说自序》中所说的“若士”。如果将二诗与《诗说自序》对比,还会发现许多相符之处,如《诗说自序》云:“余辞以与人偕来,在官道上相候”,而诗云:“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都说明姜夔与多人同游。第二首“问叟家何在,近住山洞口”与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载云密峰有“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相合;“顾见茅屋蔽亏林木间”与“徐步入林薮……茅屋剪如帚”相合;“叟云司马迁,学道此居久”与“问其年,则庆历间生”相合。此外,姜夔的好友韩淲的《书姜白石昔游诗后》云:“平生未踏洞庭野,亦不曾登南岳峰。因君谈旧游,恍如常相从……钱唐山水亦自好,奈何薄宦难从容。南高北高一千丈,潮头日夜鸣灵踪。应有隐者为识赏,青鞵布韈扶杖笻。君无诧彼我愧此,急还诗卷心徒忪。”(《涧泉集》卷六)韩淲为自己不曾登过南岳峰,身在钱塘却不曾遇见“隐者”而感到惭愧,这从反面来说可以证明姜夔淳熙丙午(1186年)在衡山遇到隐士之事并非凭空杜撰。但是《诗说自序》确实有夸诞不实之处。如诗中的白衣老人是在衡山真宫众道士处相遇,而《诗说自序》改成了在林中大石上。又如山下忽然不见的老人,也可能是姜夔杜撰的。姜夔在诗中说:“仙人固难值,隐者亦可偶”,可见他认为所遇见的只是年寿较长的隐士,而非仙人。
由于姜夔淳熙丙午在衡山遇隐之事为实,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诗说自序》所云老人授予白石《诗说》一事并非完全是托辞。首先,姜夔后裔姜虬绿将此事录入《年谱》,明代张羽将此事写入《白石道人传》,皆以为实事。虽然传说比较荒诞,但老人授予白石《诗说》一事并非绝不可能。其次,南宋以《诗说》为名的诗话并非只有一个,据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宋末吴陵也有《诗说》一书,《诗林广记》也曾引《诗说》材料一条,《诗话总龟》后集卷四十三也引用《诗说》一条。据郭先生考证,《诗话总龟》引者为《诗说隽永》一条。[5](P215)所以,衡山隐士有《诗说》一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笔者由此推测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是山中老人《诗说》一书的基础上写成的。白石称“晚解鞍细读其书,甚伟。常置枕中,时时玩味。”白石在对《诗说》的反复阅读中受到启发,将书中观点与自己的诗学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白石道人诗说》一书。
由于文献不足,以上论述目前只能停留在猜测的阶段,并不能当作确定的结论。然而,如果跳出《诗说》一书作者是否伪托的问题,而去思考这则传说所包含的真实性,则会发现新的意义。白石的《诗说自序》虽然写得迷离恍惚,看来荒诞不经,但也并不是凭空杜撰,因为前文所列的文献已经证实了姜夔《诗说自序》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不是虚构的,他可能在遇隐之事上有所夸张,也可能将自己所作的《诗说》伪托于衡山隐士,从而抬高自己《诗说》的地位。但无论伪托说是否成立,我们都不能否认这则传说中所存在的真实性因素:姜夔确实在淳熙丙午(1186年)到过南岳云密峰,见到了隐士。因而前人认为“异人”指黄庭坚或纯为虚构之说皆不能成立。再由这则传说中的真实性因素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即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为《诗说》一书的形成期,也是姜夔诗学理论转变的关键期。
二
如果把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书的形成与南宋中期诗坛风气的转变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淳熙末年有一种强烈的要求脱出江西诗学藩篱的风气。而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中说:“但此书论诗,脱尽恒蹊,在当时诗话中,亦确能独树一帜,于江西诗论披靡一世之后,《沧浪诗话》尚未流行以前,欲于诗话中窥当时诗论转变之迹者,当推此书矣。尧章虽从萧千岩学,顾又请益于同时前辈范成大、尤袤、杨万里等。《诗说》所言,当以得之杨氏者为多,特尧章更加以发挥耳。”郭先生对姜夔《诗说》在南宋诗论转变中的作用论述非常精辟。但他认为《诗说》受到杨万里的直接影响,是继承杨万里诗学而来,这个观点还值得商榷。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系年》,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姜夔以萧徳藻为介,首次袖诗谒见杨万里,杨万里许其文无不工,甚似陆天随,并以诗送往见范成大。姜夔作《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6](P432)而据前论所知,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姜夔的《诗说》就已经形成。所以,与其说姜夔的《诗说》是从杨万里诗学变化而来,不如说是受到了此前诗坛上那种脱出江西诗学藩篱的风气的影响。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一中称:
近过梁溪,见尤延之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熏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先生因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俊逸如陆务观,是皆自出机轴,亶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余曰:“诚斋之说政尔。”昔闻其历数作者,亦无出诸公右,特不肯自屈一指耳。虽然,诸公之作,殆方圆曲直之不相似,则其所许可亦可知矣。余识千岩于潇湘之上,东来识诚斋、石湖,尝试论兹事,而诸公咸谓其与我合也。
这则序文正作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年),姜夔过梁溪与尤袤论诗之时。[7](P620)姜夔在序文中提到诗坛上“近世人士喜宗江西”的风气,又提到以“中兴诗人”所兴起的那种超出江西诗风束缚而自成一家的风气。姜夔说“东来识诚斋、石湖,尝试论兹事,而诸公咸谓其与我合”,可见他的诗学观念是在形成之后才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人进行讨论的。他的诗论是先自得于心,后来又受到他人影响的,而非如郭绍虞先生所言:“得之杨氏者为多,特尧章更加以发挥耳。”
一方面,姜夔《诗说》的形成发生在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如果我们将这一时间与当时诗坛风气的变化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姜夔的诗学思想显然受到当时诗坛风气的影响。如尤袤曾编订《全唐诗话》,其序称:“余少有诗癖。岁在甲午,奉祠湖曲,日与四方胜游,专意吟事,大概与唐人诗诵之尤习。间又裒话录之纂记,益朋友之见闻,汇而书之,名曰《全唐诗话》。”[8](P46)甲午为淳熙元年(1174年)。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对南宋诗坛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其序称:“淳熙庚子秋,迈解建安郡印,归时年五十八矣。身入老境,眼意倦罢,不复观书,惟时时教稚儿诵唐人绝句。”淳熙庚子为淳熙七年(1180年),洪迈自言此时教儿唐诗绝句,亦可见此时风气。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在编纂之初还受到孝宗皇帝的大力支持,这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淳熙初年(1174年以后),杨万里就在《双桂老人诗集后序》中对诗坛上专守江西派藩篱而轻视晚唐诗的习气表示不满。[9](P434)此后的整个淳熙年间,杨万里一直对晚唐诗进行有意的学习,即使他号称“脱离江西及晚唐”之后的“诚斋体”,也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晚唐诗风的影响。陆游的诗歌也受到诗坛风气的影响。后来他出于对文风与士风衰落的忧虑,极力反对晚唐。但是从他反对晚唐的哪些诗歌中,正可以看出淳熙年间是晚唐诗风的日渐炽烈的时期。如陆游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的《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云:“尔来士气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 [10](P270)他淳熙十年(1183年)所作的《记梦》云:“晚唐诸人战虽鏖,眼暗头白真徒劳。” [11](P283)一直到嘉泰元年(1201年),他在《追感往事》其四中又说:“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 [12](P463)由此可知,整个淳熙年间,整个诗坛风气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突出表现为从宗尚江西转向了宗尚晚唐。
另一方面,我们从《诗说》的理论渊源也可以看出当时诗坛风气的变迁。《诗说》中的观点一部分来自于姜夔自己的领悟,另一部分是从江西诗派那里继承而来的。从江西诗派继承的观念如:白石《诗说》云:“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活法者也”,又云:“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显然与吕本中的“活法”说是一脉相承的。其“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显然也是江西诗派对于“诗歌要从涵养和学问中来”的观点。“《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与“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也与江西诗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姜夔的诗论与前人相比更显得辩证和神秘、抽象和玄奥,给人故作高深之感。这是姜夔与前人不同的。如姜夔称:“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又称“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白石道人诗说》)这显然不是江西诗派诗论,而是姜夔的诗论。这种神秘化和玄奥化的倾向是与姜夔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代表了其独特的认识和阐述方式。这种变化也可能与诗坛风气的转变有关。
姜夔的《诗说》形成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是在整个诗坛风气变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杨万里为南宋初期首举晚唐大旗的代表,而姜夔则是将晚唐诗风深入推扬的先锋。他是南宋中期诗坛风气由江西向晚唐转变的关键性人物。他的诗风入于江西,出于晚唐。他还与当时的江西派诗人和晚唐体诗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如他与“永嘉四灵”的前辈,也是永嘉晚唐诗风的开创者潘柽过从甚密,也与公认为“江西后派”的韩淲有密切的交往。因此,姜夔诗论的转变在整个南宋中期诗坛风气转变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7]陈思.白石道人年谱[A].丛书集成续编: 第37册[C].上海:上海书店,1994.
[2]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5]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J.Z.爱门森.清空的浑厚——姜白石文艺思想纵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郭绍虞《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5页。
[6]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关键词:中国古代 低山丘陵 可持续发展 畬田 梯田 分层利用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特别是耕作业必然向山区进发,开始向山区要耕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国古代对低山丘陵的利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畬田
畬田是一种不设堤埂、顺坡而种的坡田,是早期利用山地的方式。宋代范成大在《劳畬耕·并序》中给出了畲田的定义:“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
“畬田”一词多出现在唐代文献中,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畬田行》很好地描述了畲田的形成和危害: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诗的大致意思是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
从诗中我们很容易理解畬田是放火烧山,开出来播种谷物。《太平御览》五六引《魏名臣奏》,也有“其山居林泽有火耕畬种”这样的话,这所谓“畬种”显然正是放火烧山开田。这样说来,“畬种”或“畬田”的称谓至迟在三国时期就有了。那时中原大乱,逃难的人跑到山僻之处开山造田,本也是意中事。《三国志·吴志》中很多地方讲到了孙吴政权镇压山越的军事行动。古代称长江以南的土著为“越人”,所谓山越,就是中原人大量南迁,土著的越人被逼进了山区,他们要种田,自然只有在山坡上开垦,可以想象,那个时期一定是开出了不少的山田。也就是说,他们开出了大量的山田,从而在不小的程度上改变了南方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的景观。应该说耕种山田在当时南方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唐代诗人所歌咏的正是这种生产活动的继续,而且达到了畬田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畲田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而且使用寿命很短,一般只能种三年,“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矣”(杜甫)。到了宋代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就开始逐渐被人们淘汰。但在少数偏远地区,到了近代还在使用。
二、梯田
梯田是在畲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利用方式。梯田是利用水土资源比较合理的一种山田,通过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沟、筑埂,修筑成一层层的水平台阶,利用截短坡长、减缓坡度的方法,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中说:袁州“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境内),绿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显然,这里讲的是高山梯田。建造高山梯田,“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这种做法就是吸取了陂田建设中的依山地坡势筑成梯田的经验。“裁作重磴”之后,“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这样就将唐人那种顺坡而耕种的畬田改造成田面水平式的山地,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有水源的南方,营造梯田可以跟挖塘、筑堰、垒坝结合起来,使“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宋泉州知府朱行中诗),从而巧妙地将垦山、用山跟治水、治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条开发、利用山地的途径。
在宋以前就有梯田出现,著名的云南哈尼族梯田有1300多年的历史,到南宋时期,梯田已普遍可见。元代王祯在《农书》中不仅给出了梯田的概念,而且还最早总结了梯田的修造方法。根据王祯的记载可以看出,梯田的开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土山,这种情况只需要自下而上,“裁为重磴”,即可种艺;二是“土石相半”,有土有石的山,就必须垒石包土成田;三是如果山势非常陡峭,似乎就不能按照常规去开辟梯田,则只好“耨土而种,蹑坎而耘”。不管是哪种梯田,只要有水就可以种植水稻,没有水则只能种旱地作物,如粟、麦等。
到了清代,丘陵、山地的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其中,有一部分是辟成梯田,如安徽省《英山县志》中提到:“东西二河上游,及左右山垄之田,大都倚岩傍涧,屈曲层迭多成梯形。”另外,四川、贵州的山坡地,很多都开辟成层层的梯田。
梯田逐层滞留山坡的流水,使泥沙不致被冲刷,虽取代原有的森林,但不致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是增加山地农田面积,且较不损及生态的一种开山法。清代,梯田的垦辟较以往更为普遍,多少减缓了山区水土流失的速度。
梯田,自唐宋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一些山区仍然有大量梯田存在。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梯田的恶性发展,也会使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并导致水土流失。
三、分层利用
为了解决巨大的人口压力,清代包世臣支持劝垦政策,并鼓励人民广泛从事种植,他赞成开山垦殖,但也注意到水土保持和地力维持等问题。他设计一种开山方法,包括分层利用山地、开沟灌溉农田和顺依土性栽植不同树种等措施,以防范水土流失。如《齐民四术》记载:
开山法,择稍平地为棚,自山尖以下分为七层,五层以下乃可开种,就下层开起……无论秋冬,先遍种萝卜一熟,此物最能松土,且保岁,根充疏粮,叶可饲猪及为粪……乃种玉黍、稗子,杂以芦、稷、粟,其土膏较重者,亦可种棉花,皆宜择稍平地,掘坑种芋、山药、各瓜菜十数畦,以充蔬且备谷……两年则易一层,以渐而上。土膏不竭,且土膏自上而下,至旱不枯,上半不开,泽自皮流,限以下层润足周到。又度涧壑,与所开之层高下相当,委曲开沟于涧,以石沙截水,停满乃听溢出,既便汲用,旱急亦可拦入沟中,展转沾漑也。至第五层,上四层膏日下流,下层又可周而复始,收利无穷……其田农就山岭开地种麦者,实为非计,去家远,粪溉不便……山其赤白土者,阴宜种茶,阳宜种竹,若去出水在五十里外者……以种油桐为宜,或种松、杉、鸦臼也。其黑黄土者,阴宜松、杉,阳宜树漆,收利略远,而计入十倍。
包世臣设计的开山法:首先,选择比较平坦的地面,自山尖以下分成七层,只开种底下五层,从最下层开始栽植。经芟草、锄土后,在初开的地上种植萝卜。萝卜最能松土,根可做蔬菜、粮食之用;叶可饲猪,得猪粪。接着,栽种玉米、稗子及稷、粟等作物,土壤较肥沃的地方,亦可选择种植棉花,再种十数畦的芋、山药、瓜菜以充实蔬菜、粮食。第二年再往上开种一层,渐次而上。由于不开辟上半山层,山水会往下流注,滋润各个土层,故各层的土膏不致枯竭,旱季也不会干枯。再者,将高下相当的涧流开成沟渠,以沙石拦截水源,蓄满听其溢出,不仅可用来汲水,干旱时也可引水灌溉各个地层,周而复始,便可获得无穷之利益。另外,他建议农民垦山种植,要栽植多年生树木,而不要栽植麦子等杂粮作物,因为离家远漑粪不易,且土壤多属赤土杂有砂砾,种麦不容易有收获。在开山种树方面,他建议土质赤白土者,阴宜种茶树,阳宜种竹树,或是种植油桐、松树、杉树等;黑黄土者,阴宜种松树、杉树,阳宜种漆树。植树收利的时间较长,但收益能达十倍。
西北自古干旱少雨,而在一天早晨突然能下起丝丝细雨,空气是多么的清爽,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浥轻尘”、“柳色新”把一个古代的咸阳描写的多么美好。虽说是以柳色来写雨后的清新,其实已经突出了别意(古有折柳赠别的风尚),内心的不舍和暗暗地忧心隐隐包含其中。但是作者毕竟饱经世事,练就了旷达的情怀和富含深情地城府,语句动听可爱,感情真切,将一般人难以隐忍的离别之情化作了欢快的赠词,“劝君更尽一杯酒”,面对遥远的征途高兴的跨出这美景如画的渭城,让我们再斟满这杯酒,权当我送你走出了阳关,当你到了那里,可能就看不到从前的朋友了。尽管豪情满怀就要出征,朋友一场,相见时难别亦难。“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之情凸现,读后让人揪心,正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引起了历代诗人的共鸣。
北宋时期咸阳籍诗人张舜民有一首《卖花声-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能文词,嗜画,题评精确。诗学白居易,语言通俗,风格与苏轼相近。此词是作者元丰六年(1083)被贬往郴州途径岳阳楼时抒发的登临之感。词以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化出,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木叶飘零时,可望不可及。既然被贬郴州,何日得以往还?不由得联想到落叶的飘零凄惨。楼中斟酒,不待闻歌,古今迁流之苦,百端愁绪,一起涌入心头。这不正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桥上的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与岳阳楼上的饯别已有某些相似了。
另一首是北宋诗人晏几道的《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欢意似云真薄倖,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约1084-1118)是晏珠的幼子,字叔原,临川人。北宋词家,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作品自编为为《小山词》,存词200多首。他一生多与歌女来往,对女子的感情既真淳又深沉,没有掺入一丝水分。在他的诗词里,女子的名字如春、花、莲、云等都会被巧妙地镶入诗句,到处可见少女的音容笑貌,脸上霞、眉上月,宛在读者面前。这首诗他依然使用了“春花”、“落梅”、“碧桃”、“摇柳”这样的美好词句,来描述凤楼歌女欢唱《渭城曲》的情景,可知有宋一代,《阳关三叠》风行之盛,几乎成了“劝离”、“远行”时必不可少的送别曲。
还有一首范成大的诗《咏河市歌者》:“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江苏苏州)人。幼年遍阅经史,善为文章。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在朝廷曾任多种官职,出使过金国,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诗词文赋在当时享有盛名,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田园诗成就最高,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河市”也叫市河,在苏州城内,常有街头卖艺的在此卖艺歌唱。作者走上街头,听到以卖艺谋生的歌者忍受着饥饿在唱《渭城曲》,歌声并不轻松(“岂是从容”),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慨。“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歌者直唱到天晚,可能还没有得到一口饭吃,忍饥挨饿,振喉强作黄莺般的歌声,吸引听众。“可怜”、“强作”不但深刻描述受饥饿折磨的艺人形象,还寄寓着诗人的同情之心。《渭城曲》词调深沉,歌女歌声强作黄莺,稀稀落落围听卖艺人卖唱的场景,沉痛伤感引人动情的《阳关三叠》反复叠唱,加上歌女疲劳沙哑强装的音色,使《渭城曲》诗句倍添催人泪下的感情力量。透过歌者的吟唱和诗人笔下的感情,就可知《渭城曲》在北宋、南宋风靡大江南北的情形,渭城也名扬天下。
贺铸有两首词《虞美人》和《醉春风》亦有《渭城曲》的引用。“粉娥齐敛千金笑,愁结眉峰小。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 伤心风月南城道,几纵朱轓到。明年载酒洛阳春,还念淮山楼上、倚阑人。”“楼外屏山秀,凭阑新梦后。归云何许误心期,候候候。到陇梅花,渡江桃叶,断魂招手。 楚制汗衫旧,啼妆曾枕袖。东阳咏罢不胜情,瘦瘦瘦。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一枝烟柳。”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唐贺知章后裔,以贺知章居庆湖(即镜湖)自号庆湖遗老。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于他耿介豪侠,入仕后喜论当今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著有《东山词》,现存词280余首。其词内容丰富,格调豪放,刚柔兼济。作品以写个人旅途行役、登临游赏等生活经历为主,风格多样。张耒曾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铸自己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他的这首《虞美人》就是描写凤楼烟柳的女子们以卖唱为生的风月声情。词中的“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把《渭城曲》中的离别惆怅巧妙地引入,也把《渭城曲》的离别望怀轻松地化为“渭城怀远,一枝烟柳。”
一首《渭城曲》,唱遍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之间,其影响之大,史上少有。文人学士,争相引用,在宋词中处处可见。然而却不见重复,更不见繁冗,新意迭出,句句牵情。类似的宋词还有许多,真是一首《渭城曲》,鸣和入宋词。再选录几首于下:
一、周邦彦 蝶恋花(商调柳-第二)
桃萼新香梅落后。
暗叶藏鸦,苒苒垂亭牖。
舞困低迷如著酒。
乱丝偏近游人手。
雨过朦胧斜日透。
客舍青青,特地添明秀。
莫话扬鞭回别首。
渭城荒远无交旧。
二、绮寮怨 中吕思情-杂赋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三、叶梦得 醉蓬莱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
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
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
欲寄离愁,绿阴千啭,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
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
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
会写相思,尊前为我,重翻新句。
四、.刘一止 临江仙
台上风光浓欲滴,傍阑芳桂阴成。
乱山相对长官青。琢诗能句好,举酒见心倾。
团扇不应秋后弃,几年仁惠风行。
渭城柳色若为情。一尊松竹底,三唱和秋声。
五、朱敦儒 感皇恩(游园感旧)
曾醉武陵溪,竹深花好。
玉佩云鬟共春笑。
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
日斜青凤舞,金尊倒。
歌断渭城,月沈星晓。
海上归来故人少。旧游重到。
但有夕阳衰草。
恍然真一梦,人空老。
六、曹勋 竹马子(柳)
喜韶景才回,章台向晓,官柳舒香缕,
正和烟带雨,遮桃映杏,东君先与。
乍引柔条萦路。娇黄照水,经渭城朝雨。
翠惹丝垂,玉阑干风静,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潜旧隐,忆隋堤津渡。
三眠昼永凝露。更许黄鹂娇语。
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
待放教婆娑,如眉处、笼歌舞。
七、王之望 丑奴儿(寄齐尧佐)
蒙泉秋色登临处,愁送将归。
一梦经时。肠断佳人、犹唱渭城词。
春来重醉分携地,人在天涯。
别后应知。两鬓萧萧、多半已成丝。
八、洪适 减字木兰花(太守移具饯行县偶作)
使君情素。念我明朝行县去。
一醉相留。和气欢声到小楼。
暂时南北。莫唱渭城朝雨曲。
此去农郊。收拾童儿五衤夸谣。
九、临江仙(送罗倅-伟卿权新州)
远驾星屏临百粤,康沂户户歌功。
使君五马去乘骢。
卖刀无旷土,赠扇有仁风。
莫唱渭城朝雨曲,片帆时暂西东。
促归行拜紫泥封。
九霄先步武,三接未央宫。
十、长相思
柳青青。酒清清。雨脚涔涔忆渭城。一尊和泪倾。
山青青。水清清。水阔山重不计程。愁堆长短亭。
十一、赵彦端 阮郎归
一春种得牡丹成。那知君遽行。东君也自没心情。
夜来风雨声。追间阔,数清明。不应歌渭城。
只愁河畔草青青。却须离绪生。
十二、吕胜己 满江红(赴长沙幕府,别饯,送客)
拍碎红牙,一声上、梁尘暗落。
纨扇掩、雏莺叶下,巧呈绰约。
字字只愁郎幸浅,声声似怨年华薄。
坐中人、相顾感幽怀,添萧索。
歌暂阕,杯交错。人又去,情怀。
那堪听风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离闽岭路,行行渐近滕王阁。
便无情、山海曾相逢,坚心著。
十三、韩玉 减字木兰花(赠歌者)
香檀素手。缓理新词来伴酒。
音调凄凉。便是无情也断肠。
莫歌杨柳。记得渭城朝雨后。
客路茫茫。几度东风春草长。
十四、魏了翁 水调歌头(张太博方送别壁津楼再赋即席和)
檥棹汉嘉口,更尽渭城杯。
凌云山色。似为行客苦伤怀。
横出半天烟雨,锁定一川风景,未放客船开。
想见此楼上,阅尽蜀人才。
山猿鹤,江鸥鹭,亦相猜。
滔滔日夜东注,全璧几人回。
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
信屈四时耳,寒暑往还来。
十五、方千里 一落索
月影娟娟明秀。帘波吹皱。
徘徊空度可怜宵,谩问道、因谁瘦。
不见芳音长久。鳞鸿空有。
渭城西路恨依然,尚梦想、青青柳。
十六、刘克庄 满江红
嫌杀双轮,驾行客、之燕适粤。
也不喜、船儿无赖,载他江浙。
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
叹子规、闲管昔人愁,啼成血。
渭城柳,争攀折。
关山月,空圆缺。有琵琶改语,锦书难说。
若要人生长美满,除非世上无离别。
算古今、此恨似连环,何时绝。
十七、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
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十八、陈允平 蝶恋花
墙外秋千花影后。
环兽金悬,暗绿笼朱牖。
为怯轻寒犹殢酒。
同心共结怀纤手。
粉袖盈盈香泪透。
蹙损双眉,懒画遥山秀。
柔弱风条低佛首。
渭城歌舞春如旧。
十九、临江仙(贺默轩)
旧日诗肠论斗酒,
风流怀抱如倾。
几年不听渭城声。
尊前无贺老,卷里少弥明。
闻说语言都好,
便应步履全轻。
长生第一是风僧。
额前书八十,能说又能行。
二十、张炎 摸鱼儿(别处梅)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
好游何事诗瘦。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二十一、刘将孙 满江红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
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
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
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
浥露兰,啼痕绕,画兰桂,雕香早。
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
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
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二十二、吕本中 生查子(离思)
双双小凤斜,淡淡鸦儿稳。
一曲渭城歌,柳色饶春恨。
离觞洗别愁,酒尽愁难尽。
宝瑟雁纵横,谁寄天涯信。
二十三、朝中措 念奴娇(送淮漕钱处和)
绣衣直指,问凌风一笑,翩然何许。
诏山层霄持汉节,千里秋风淮浦。
鉴远江山,竹西歌吹,曾被腥膻污。
须君椽笔,为渠一洗尘土。
休厌共倒金荷,翠眉重为唱,渭城朝雨。
看即扬鞭归骑稳,还指郁葱深处。
宝带兼金,华鞯新绣,直上云霄去。
回头莫忘,玉霄今夜风露。
二十四、向滈 如梦令
杨柳千丝万缕。
特地织成愁绪。
休更唱阳关,
便是渭城西路。
归去。归去。
红杏一腮春雨。
二十五、张辑 醉蓬莱(舟次东山忆西湖旧游)
记澄湖抱练,画舫参差,闹花时节。
油壁鸣堤,有障萦屏列。
燕草香融,鸦条香浅,似渭城烟雪。
急管斜阳,衙娘葱蒨;带围寒怯。
苏小间情,绿杨如织,阑槛东好山千叠。
料得如今,也翠销红歇。
何限繁华,春来都付与,数声啼鴂。
谩怆羁魂,扁舟买醉,谢公明月。
二十六、徐宝之 莺啼序
荼縻一番过雨,渍残花似雪。
向清晓、步入东风,细拾苔砌馀靥。
有数片、飞沾翠柳,萦回半著双归蝶。
悄无人、共立幽禽,呢呢能说。
因念年华,最苦易失,对春愁暗结。
欢自古、曾有佳人,长门深闭修洁。
寄么弦、千言万语,闷满眼、欲弹难彻。
靠珠珑,风雨微收,落花时节。
春工渐老,绿草连天,别浦共一色。
但暮霭、朝烟无际,尽日目极,江北江南,杜鹃叫裂。
此时此意,危魂黯黯,渭城客舍青青树,
问何人、把酒来看别。
思量怎向,迟回独掩青扉,夕阳犹照南陌。
春应记得,旧日疏狂,等受今磨折。
便永谢、五湖烟艇,只有吟诗,曲坞煎茶,小窗眠月。
还自省,把融和事,长留芳书人间世,
与羁臣、恨妾销离侧。
自题蕙叶回春,坐听蓬壶,漏声细咽。
二十七、杨泽民 蝶恋花(柳)
腊尽江南梅发后。
万点黄金,娇眼初窥牖。
曾见渭城人劝酒。
嫩条轻拂传杯手。
料峭东风寒欲透。
暗点轻烟,便觉添疏秀。
莫道故人今白首。
人虽有故心无旧。
二十八、王泳祖 风流子
东风长是客,帘栊静、燕子一双飞。
看花坞日高,翠阴护晓,柳塘风细,绿涨浮漪。
肠断处,渭城春树远,江国暮云低。
芳径听莺,暗惊心事,画檐闻鹊,试卜归期。
小楼凝伫地,疏窗下,几度对说相思。
记得菱花交照,素手曾携。
有新恨两眉,向谁说破,芳心一点,惟我偏知。
休为多情瘦却,重有来时。
二十九、彭履道 兰陵王(渭城朝雨)
章台路。西出重城几步。
秦楼晓、花气未明,
一霎空濛洗高树。行人半倚户。
飞去黄鹂自语。
秋千小,不系柳条,惟有轻阴约飞絮。
钿车暗相遇。早拂拭红巾,初放鹦鹉。
闻歌犹是淋铃处。
掩面鸣筝,倚垆呼酒,东风重记旧眉妩。
报伊共歌舞。西去。屡回顾。
渐客舍荒凉,嘶马先驻。
玉关万里知何许。
但倦拥荒泽,瓜洲难渡。
将军垂老,望故国,夜寒苦。
三十、.无名氏 古阳关
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更洒偏,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
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关键词: 宋咏夏诗 安闲 宁静 和畅 乐趣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季节感,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的岁时节令诗。春秋是最让诗人感触的季节,古诗中吟咏春、秋之作明显多于夏、冬,而夏季特有的景致和天气,也能引发诗人“我爱夏日长”、①“夏浅更胜春”②的独到感受。
一、身心的安闲
入夏之后,夜渐短而日渐长,夏至日迎来了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日里的诗人,不再有“昼短苦夜长”的感叹。白昼的悠长,使得生活节奏放慢,诗人可以充分享受自由清闲。昼寝是度长日的一种消遣,写午睡的诗歌在宋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在咏夏诗中,“枕”、“簟”、“梦”的意象尤为突出: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云开日出四窗明,恰到斋余梦自生。一枕觉来人寂寂,时闻儿子读书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松竹回环十里阴,一声啼鸟觉山深。道人睡足北窗下,一榻清风直万金。(吴芾,《夏日游灵隐东园赠东方道人》)
春眠醒后常会生出年华流逝、美丽凋零的惆怅,而夏天的梦,总是做得兴味悠长,心满意足。诗人斋中高卧,心中无系,俨然“五六月中,北窗下卧”的“羲皇上人”,③一派隐士的闲散风范。诗人的美梦或被啼鸟唤醒,或被渔笛、读书声打断,在藤床竹枕之上,诗人“卧看风篆博山香”(潘良贵,《夏日四绝》),“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在悠闲中透着几分慵懒。宋人好“静观”,是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在对外界的静默观照中,心灵也得到了休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汉代以前,昼寝曾被视为不合礼法之举,如宰予昼寝、边韶昼眠都曾遭到了批评和嘲笑。但从中唐开始,诗人就乐于标榜自己的嗜睡,韦应物、白居易、许浑、薛能等人都吟咏过这一主题,昼寝成了闲放的象征,被赋予了审美意味。宋代诗人继承了唐人的这一写作传统,午睡昼寝文学作品“批量生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一文认为,宋代官员待遇的清闲优厚,以及文人心态的静弱封闭,是宋代午睡昼寝文学高度发达的原因。
二、独处的宁静
夏季的“静”,既包括环境的清幽,又包括心境的宁静从容。受制于酷烈的天气,夏天人们的交游渐少。在咏夏诗中常感受到一份独处的宁静。如苏舜钦的“院僻帘深昼景虚”(《夏中》),寇准的“深院无人柳自垂”(《夏日》),李弥逊的“雨余门巷无留客”(《池亭独坐》),张九成的“阴阴庭院静无声”(《夏日即事》),陆游的“轩窗寂寂雨丝丝”(《夏日》)。
窗外春天已过,残红褪去,绿成了夏的主色调。碧绿浓密的树荫让人触目生凉,除了能遮阴蔽日,还能隔离尘嚣,围合起了一片静谧清幽的心境。在枝叶横窗的环境里,诗人仿佛就是幽居的隐士。
四山木叶绿交加,数架茅茨是我家。窗隙微风入飞絮,竹边清露养孤花。(郑刚中,《初夏忆故园》)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诗人静处室内,中庭空空,剩下了一个“无人”的自然界。由于“人”的淡出,诗中的情绪波动趋于平静,诗里的空间也清朗旷远起来。夏天“日长”而“无人”,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拓宽,使诗中的夏日有了一种纵深感,幽深而空漠。然而诗境并不孤寂,而是呈现出了“人静鸟鸢自乐”的生趣:
深山五六月,犹自有莺簧。只满幽人听,何如入建章。(姜特立,《夏月山中闻莺》)
寂寂柴门可设罗,唯余柳色许相过。重帘半卷鸟声乐,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
已欣久雨得新晴,水面荷香入坐清。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曹勋,《夏日偶成六首》)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用手法。诗中没有嘈杂的市声,白昼的鸟啼蝉鸣和夜晚的蛙声烘托出了夏日的寂静。听觉的静又能推荡视觉的空,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⑤而树影、鸟鸣、蛙声,都是无形之景,虚实相生,使得夏日的静具备了层次感、空间感。
三、情绪的和畅
咏夏多乐诗,咏夏诗的情调大多是洒脱和畅的。
夏天也常有不得人心的时候。夏日之苦,莫过于酷暑,咄咄逼人的热气让人挥汗如雨,烦躁不安。“苦热”,是咏夏诗的一大主题,宋代的许多诗人都抱怨过夏天的严酷,如苏舜钦的《夏热昼寝感咏》:“盛夏日苦永,解带坐小轩。对案不能食,挥汗白雨翻。”郭印的《热》:“落日暑犹剧,虚亭风不来。半身流汗雨,两耳聒蚊雷。”在这种灼热的天气里,诗人等待着清风起新雨来。
然而酷暑虽难耐,但主要是身体不适。夏天不像暮春或深秋那样,容易引起诗人时光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具有深厚的悲戚意味。《管子・形势解》云:“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季节,⑥炽烈的阳光照亮了阴暗的角落,看不到花叶枯败的萧条,欣欣向荣的草木引发的常常是乐观的联想。夏日引起的懊恼,很少有上升为人生的悲叹的。况且,还有一霎凉风,一阵好雨能消除烦闷,将人带入清凉世界。对期盼已久的清凉,诗人也格外地享受和珍惜。咏夏诗中写清凉的比写酷暑的数量更多,也更为动人。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曾几,《夏夜闻雨》)
微风过中庭,庭树飒有声。穿帘徐入座,巾屦有余清。(陆游,《夏日》)
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杨万里,《夏月频雨》)
夏雨丰沛,没有春雨的缠绵和秋雨的凄清;夏风清和,不似春风的柔媚和秋风的萧飒。大汗淋漓后的沁人心脾的凉意,让人倍感快慰。诗歌还常以芭蕉、荷叶等夏天特有的意象为陪衬,更增添了舒展之意。诗中的情怀欢欣爽朗,诗人的形象也在风的自如和雨的空灵的衬托下,显得怡然自适。
“清”字在宋代咏夏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如清风、清露、清池、清阴、清影、清兴、清赏,风日清、门巷清、碾声清、夏簟清等。远在南北朝谢灵运、谢I、庾信等人的诗中,“清”已经成为人们对夏季尤其是初夏天气的独特印象,它常与“和”字并用,表达一种不滞重不激烈、趋于中和又带有愉悦的美感。夏季当是诗人一年当中心境较为平和的季节,无论是清幽的晴日还是清凉的雨天,都能给人带来舒畅和谐的美好感受。
四、消夏的乐趣
宋人十分讲究生活情趣,面对漫漫长夏,形形的消闲游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在一些咏夏诗中也得到了记述。我们可通过一两个消夏的片段来感受宋人的闲情逸致。
1?郾弈棋
弈棋是中国文人常备的风雅技艺,要求对弈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因而是最能消磨时间的活动之一。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则王质观弈的传说,樵夫王质看神仙下棋看得入了迷,竟不觉手中斧柄已腐烂,一局未终,已过了数十年。张潮《幽梦影》曰:“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在夏日悠长的光景中,下棋是正合时宜的娱乐。
萱草榴花照眼明,冰应水阁风清。萧然终日无人到,帘外时闻下子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异事严州省见稀,幅巾阑角立多时。青林白鸟自成画,急雨好风当有诗。酷信医方逢酒怯,强驱吏牍坐衙迟。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陆游,《夏日北榭赋诗弈棋欣然有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棋的意象,往往与从容联系在一起,如关羽刮骨疗伤时,正是与马良对弈,谈笑自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弈棋还被赋予了超然物外的意味,或许棋局的玄妙,跟天机的深不可测和人生的进退之道具有某些共通之处。对弈为夏日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趣,隽永清脆的敲棋声更反衬了夏日的闲暇与宁静。
2?郾避暑
如果说弈棋是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消闲方式,那么避暑则是全民皆宜的活动了。宋人外出避暑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江边湖畔,一是环境幽雅的园林。
水边是清凉殿,据周密的《武林旧事》,六月六日南宋的都城杭州,“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⑦吴自牧《梦梁录》也记载道:“六月季夏,……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⑧在咏夏诗中,常有对泛舟、垂钓、赏荷等亲水活动的描述。
要同佳客濯清泉,却下危楼上画船。拭目已看云际月,洗心还爱水中天。更无暑气侵尊,但有熏风入管弦。我欲就闲行作别,且拚一醉共陶然。(吴芾,《五月五日领客泛舟》)
高挂虚窗对绿池,鸟啼声歇柳阴移。含风珍簟闲眠处,迭雪轻衫新浴时。泉冷甘瓜开碧玉,手香素藕I长丝。夕阳四面渔歌起,又赴邻翁把钓期。(陆游,《夏日晚兴》)
自宋代起,园林被引入了城市设计,造园之风大盛。北方的洛阳,江南的苏州、扬州、杭州、湖州一带名园林立,各地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人流连其中。林木葱茏的山庄成了人们的消夏避暑的胜地,一些园亭的名字也留在了宋代的咏夏诗里。如张耒的《初夏游凌氏小园》,曾几的《游姑苏张氏园》,傅察的《夏日登清微亭》,等等。绿叶成荫,池塘水满,诗人或登楼远眺,或池边乘凉,或曲槛穿行,欣赏夏日的特有的景致。
当然宋人的消夏方式远不止这些,仅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书所记载的消夏活动种类就非常繁多,如四月的南湖放生、芳草亭斗草,五月的清夏堂观鱼、听莺亭摘瓜、安闲堂解粽、水北书院采苹,六月的现乐堂尝花白酒、约斋赏夏菊、清夏堂赏新荔枝,等等。⑨而有了这些乐事,漫长的夏季显得不再冗长,而是安静清雅,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夏季和冬季一样,都不是温和舒适的季节,但宋代咏夏诗除少数具有讽喻意味者外,总体而言是平和宁静、充满闲情逸致的。这首先要归因于诗人在抒感时遵守着儒家诗教的中和之道;另外,宋代对自然平淡诗风的追求也影响了咏夏诗的风格;而根本原因在于宋代诗人较为富足安稳的生活条件和内向理性的感受方式造就了他们的平和达观的心态,从而塑造了宋咏夏诗中清和宁静的夏日。
注释:
①唐文宗.夏日联句.
②徐陵.侍宴诗.
③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
⑤朱良志.《真水无香》第十四章,第356页.
⑥孟喜将周易卦爻与十二月相配,四月配“乾”卦,五月配“ァ必裕六月配“q”卦,其中四月为全阳之象,阳气至极。
⑦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都人避暑》条,第298页.
⑧吴自牧.《梦梁录》卷三,第27页.
⑨周密.《武林旧事》卷十,第298页.
参考文献:
[1][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
[3]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