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突出交际能力培养,乃是当前英语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应该轻松愉快、活泼有序。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技能形成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堂活动。如果课堂气氛太过严肃呆板,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阻碍学生的主要活动和思维过程;如果教学气氛过于松散杂乱,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结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才会敢于开口、乐于开口讲英语,活跃思维,才能成功地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师所设情景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情景的创设可通过图画、文字、列表、实物、对话、讨论、问答、写作等多种形式来实施。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共同发展。
如:我在教shopping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在讲台上放着香蕉、桔子、梨、鸡蛋、面包等物,然后让学生自己对话表演。
a:can i help you?
b:i want to buy some bananas.
a:here you are.
b:thank you.how much are they?
a:they are five yuan.
b:here it is.
a:thank you.bye-bye.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全部进入角色,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交际能力。
二、面向全体,因人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都是教学的基本对象。由于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不相同,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基础及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优等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励,让他们带动、帮助后进生,强化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应试技能技巧;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他们指点学法,勉励他们积极进取,坚定信念,树立必胜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诱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独立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兴趣,提高心理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会话、歌曲、游戏、绕口令、小诗、谜语或谚语等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以各种适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台前表演,或提供句型、词汇,让学生快速编成简短的对话进行练习,或是做“看谁最聪明”的游戏,连珠炮弹式地往下传:
a:what’s this?
b:it’s a book. what colour is it?
c:it’s red. what are these?
d:they are..
有时将学生分成几组比赛,进行传话,抢答和必答形式的比赛,课堂气氛热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心理基础”。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除了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多给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外,还在课堂上自然地运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sorry等口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怎样讲文明、懂礼貌。同时,我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这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他们要提高自舟素质,就要做到一个“树立”,两个“学会”,三个“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社会各行各业对那些懂外语、善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改革大学外语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疑这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纪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戴曼纯、张希春也认为,“充足的合格的师资是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斯基(Vygotsky )、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已渗人到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所学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是如此,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戴曼纯、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下),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有过硬的基本语言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其次,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第三,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第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第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构建起上述素质,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要做到:一个“树立”,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两个“学会”: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去。这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们的知识结构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从大学生方面看,他们很快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所以更需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学生之所学”是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
2学会反思。
何谓“反思”?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Ruddock(1984)指出,“不检查自己的实践就是不负责任,而把教学看作实验、对自己的行动加以监视,才是负责的专业行为。”高校英语教师要特别反思自己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学习者的信念以及关于学习的信念。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各种课堂决定以及课堂实践。因为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对学生、学习和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走进课堂的,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将这些隐含的信念表现出来,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记教学日记。记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教学日记本身就可以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Barklett (1990 )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的重要情节;教师个人生活情况;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我们对于语言教与学的观点等。”教师除了记日记以外,还应经常回看日记。在回看日记过程中,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作为教师我能做什么?我的那些教学原则或信念对促进我的教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按照这种方法上课?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教学?等等。这样在记日记过程中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明朗。很显然,教师记日记和回看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利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恰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学会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就是纯个人行为,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完成意义的构建。然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开展集体备课,所以不少教师有一种“职业上的孤独感”。久而久之,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虚心求教,学习身边的或更远地方英语教师的先进经验。所以我们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间应开展合作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去听课。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回顾自己教学的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另外,学会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4.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李观仪在谈到什么样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时指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英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近年教育界所倡导的折中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等的发展,都与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上述学科的有关理论,了解他们的最新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多读有关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知识的书籍,能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5.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一提到搞科研,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查资料。诚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而英语又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较多,通常在12至20节之间。没时间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科研有畏惧感。夏纪梅指出,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教学不研究只是“教书匠”。其实,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对象作为科研对象。因为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听说能力都很差,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这是他们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课堂研究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来解决,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人,它是职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他们参与反思性研究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激发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的能力。不过,在开展课堂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考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6.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应试教育还具有其存在的土壤,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退出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革新。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已经从教育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最为理智和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更是遵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及其内涵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所以,应试教育是具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应试为中心,这势必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的现实。这也是应试教育为何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并不等同与应试。应试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一个手段,用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以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试也是现如今通用的进行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的手段。所以,“应试”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不包含任何价值评判。
值得重视的是,“应试”这一人才选拔的方式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时期的“教育革命”,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学工、学农、学军”,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强化“开门办学”,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说假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后拨乱反正,教育新生,高考启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乃至20世纪80年代国,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
(二)“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校,学校最看重升学率,老师最看重考高分的学生,学生以考试得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在家庭中,家长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在社会上,人们也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都施加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在高考体制下每个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及身体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当然不可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同时这也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整个教育事业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加以调整和改善。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逐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
二.如何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对“应试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应试教育”是一种含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它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既然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那是不是应该完全抛弃它,转而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只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部分否定。而我们也不能把现有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完全撇清,完全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应试教育”这一价值认定是含贬义的,但其体制中的某些内容是中性的,是具有可继续利用价值的。
其次,“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形成由来已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进而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偏离太远。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具体国情的约束,“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很快退出教育体制。
再次,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多样,东中西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差异大,国情复杂。因此,在“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和“素质教育”粉墨登场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应试教育”存在的历史、社会以及观念上的现实土壤还不贫瘠,它势必不会很快消亡。而虽然“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早已被提倡,但是它的现实存在土壤还是很薄弱。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复杂使得素质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要进行人才选拨必须进行高考。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投入教育基金必然有限,这也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可能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因此,这必须要求考试制度的存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考试制度成为现阶段最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手段。这不只是人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这遵循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应试教育”在现阶段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必然会逐渐消亡的。可见,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合理的手段应加以保留,抛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对“应试教育”采取理性的扬弃的态度。
(二)创造条件,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阻力很大。必须要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新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除了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投入的教育基金才回充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教育体制的革新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不应该只注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该开设多种课程,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
三.结语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以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商为基本点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造一个内在气质、品德兼备,外在健康活泼的知识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把一些好的传统丢了,新的教育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处在摸索、探究阶段,因此走了一些弯路,如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忽视了育人,一味育才,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人。现在,我国又重新把素质教育提了出来,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来普及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尚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和做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观念上对素质教育有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下面就谈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错误认识。
一、认为素质教育需要专门的实施途径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跑跑跳跳。因此只能通过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才能实施素质教育。
诚然,素质教育需要载体,但载体不仅是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利用其他科目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如数学课上,有位老师在讲黄金分割点时,他拿了一个密码锁,说这个密码锁的密码丢了,但是知道密码是六位,问哪个小组能用最快的方法把这个密码试出来,学生各尽所能,开始了探索研究。有个小组取黄金分割点为基准点,分工合作,最先试出密码。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点的用途和妙处。他们不但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还提高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他正是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强化学生合作能力为基本点。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吗?
其实,只要我们把教书的目的定位在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途径都可以用来开展素质教育。
二、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有一套很完善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我国在各个学科的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屡战屡胜就是佐证。这证明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要求基础知识全面、扎实、准确,逻辑严谨,思维周密,这是应试教育的优点。但应试教育发展单一、智育目标狭隘、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学生分化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等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素质教育也并不是万能药。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有些地方淡化了考试,结果造成了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出现,学生不敢考试、不会考试。还有的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淡化了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个性过于突出,一切以自身的喜好为辨别事物的标准,自私、独断。美国是素质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但前些年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和密度,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这说明素质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有千秋,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发挥出各自优势,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呢?
首先,要搞清两者的关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我们培养一个学生,最终是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牢固掌握科技知识。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发挥作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而应该建立一个以身体健康指标、情商发育指标、德育指标、操作技能指标、知识指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其次,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应试教育为手段。用应试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以素质教育提高应试教育的效果,让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来全面促进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三、认为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这种认识是唯心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能够在诱导感化中让其获得向善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从大量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使子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岳母刺字激励岳飞,孙叔敖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王陵、赵苞等宁死不屈。这些正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一般特别注意对幼儿的教育,认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因此,要在幼儿时期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古人认为,在幼儿童蒙之时,如果“蒙养不端,待习惯养成,始识补救”,就悔之晚矣。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小学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实现素质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经过种种措施一定会完成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参考文献
[1]袁征 等《小学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克诚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年版。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到和谐发展,而这仅靠拼时间式的体力型劳动是办不到的,社会的进步所依赖时人脑劳动效能的提高,而不是体力劳动的增强。经常用脑创造性的劳动,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发挥出来,人的思维层次就会得到提高。学会用脑创造性劳动,而不要囿于传统习惯定势,是提高思维层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止境的,人的思维层次的提高也同样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教师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与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越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理论层面有关,也与教师的思维层次有关。
实践证明:工作的大小,与思维层次的高低成正比,不断提高思维层次是创造性工作的前提。 任何工作成果的差异,本源是思维层次差异的反映。同一件事,同一项工作,不同思维层次的人去做,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思维层次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形成的认识不同,从而其所采用的方法、造径不尽相同,其工作效果必然不同。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同样存在思维层次问题。如果我们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功夫首先就要下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上,舍此没有其它的捷径可走。因此说,一名教师能不能教好学,一名校长能不能治好学校,除了有责任心,有热情外,更主要的是在于思维层次所达到的高度。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实施素质教育当然不止是学校的事情。但是,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自然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主体部分。
我们说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首先指的就是教学的实践性。当我们深入探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教学操作问题必然地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晰,但是实践中,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由于不仅教和学的双方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习惯包围,也难以完全否定“应试”——为了考试而教而学的功利,所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学操作也就成了一个难题。同时,为了强调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往往把应试教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地位上,这在理论分析上是允许的,但观念上的模糊当然会影响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有可能出现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的却仍然是已经习惯了的应试教育行为。
二、素质教育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的实践
(一)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和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也存在不同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一个方面,“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是另一方面。这个道理人人明白。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它是教育者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考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以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根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人的某一缺陷往往成为被放弃教育的根据。而人的某一智慧又成为其多受教育的根据。“损不足而富有余”的效应成了应试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二)从尊重人的层面去开掘受教育考的智慧和才能
在传统的伦理规范中,师生关系往往以父子关系来相类比,说明是从属关系,是上下关系。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伦理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上下关系到更注重它的平等内涵。素质教育则以尊重人为教与学的前提。
在互相尊重的关系中,没有什么能比尊重人的个性更为重要的了。在应试教育中,由于以分数作为划一的标准,所以不仅把学生,也把教师培养出了一种以划一的标推来要求教学的思维模式,唯上、唯书,在划一的标淮中压抑个性和天性。最粗浅的例子莫过于幼儿园里强求幼儿必须一律午睡,不午睡和午睡不着的孩子是坏孩子,惩之以罚站,至少是得不到小红花或小红旗。
三、在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教师,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教师应在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上下功夫:
(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学生已习惯一切听命于教师,接受教师的安排。主体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理解学习过程,选择和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实践中切莫用一种标准去对待学生。用一种标准对待学生似乎是平等的,实际上在平等的现象下掩盖了更大的不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就考试的原则而言,而不能论及考试者价值的评判。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受教育者,正是应试教育一切弊端之源。把考试的一刀切标难作为教学中的多元行为,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前提,教学的多元行为实际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自己有了这种愿望,在实践操作中也很难从过去的应试教学习惯中摆脱出来。前文所说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二件事例,在起始动机中仍然夹杂着应试教学的痕迹。再者,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因为它需要向应试教育这种已经由整个社会习惯的氛围挑战。若干教师、若干班级、若干学科的实施往往是事倍功半,很容易被习惯力量和旧价值观全部或部分否定。应该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至少要在整个学校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柳海民著.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王义堂等著.新课程理论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7月
[3]科文著.烛光一教育教学发展文论[M].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6月
[4]冯春明著.中小学教育与管理[M].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杂志社,2003年5月
[5]刘惠军著.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绿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89-01
一 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教育:绿色 人文 科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以‘绿’育人,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大脑,代育‘灵魂’,而绝不能加以污染和破坏……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因材施教,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功能、课程体系与内容、办学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杨院士的这番话可谓振聋发聩,揭示了绿色教育的核心和途径——素质教育。就精神实质而言,绿色教育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是一致的,都承认也都强调受教育的学生首先是人,有着自己的个性。承认这个前提,就意味着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承认人的个性、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并且强化人的个性的过程。
长久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人们争得不可开交,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前者被后者压制。但问题随之而来,既然素质教育是以优胜者的姿态出现,那么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评判教育机制时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两个互不交融的对立面上来看待的。不过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应试教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过重要作用,它推动了而不是阻碍了社会的前进。现在为了突出素质教育而把应试教育就此一棍子打死,这不是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不符合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法。更何况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体自我的塑造与发展。
在此,笔者无心高唱应试教育的好,只是想让素质教育更完善些。应该说应试教育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如选拔人才的手段、对人才刻苦求学态度的倡导等)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这种肯定了应试教育的先进成分又弥补了素质教育的不足的教育理念称之为绿色教育。概括地说,它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合理地看待应试教育,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先进成分;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侧重于对现有的素质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是更高一级和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 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1.整合之由
绿色教育与新课改都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都强调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实现整合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
2.整合之困
第一,绿色教育的孤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关绿色教育的理论冷清了许多。打开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搜集到的关于绿色教育的纯正理论可谓凤毛麟角。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还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和大众化的程度。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群体性教育理念的陈旧与新课改所需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二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与实际学生负担加重的矛盾;三是新课改下的课程的新颖性与配套练习的陈旧性的矛盾;四是新课改的素质性要求与高考选拔人才的应试性特点的矛盾;五是新课改培养出的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进步要求,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三 经验上的不足。新课改的正式实施在整个教育史上仍过于短暂,许多东西还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事实上的直观数据,而绿色教育这一概念也未曾引入到新课改体系中。虽然绿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兼容性,但二者毕竟和而不同。
很显然,绿色教育与新课改在整合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实施起来只能是投石过河,无疑增加了困难。
3.整合之路
第一,新课程改革要贯穿绿色教育理念。客观地说,新课改通过实施教材的变换、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学生学分的认定等配套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疑为沉闷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现实的尴尬是任何学生都无法回避高考。学生和家长可以不理会新课程改革,但不会漠视高考,而要在考试中融入平时教育落实的素质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可见,在新课改里仅有素质教育还不行,毕竟新课改不是某个教育工作者或单一教育界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可以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素质某一方面的体现,将学生素质纳入应试体系。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坚持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也正是绿色教育希望看到的,更是绿色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绿色教育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实践。无疑绿色教育目前还只是一种理念,它本身不是实践者,而新课程改革为其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新课程改革是绿色教育下的课改,绿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着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优势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体现,绿色教育的不足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修正。
第三,广大教育者的支持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但需要由教育者来实施,而且这种实施不应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不是等待,而是迎接。只有拥有了群众的力量,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才有了整合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