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升个人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通过对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内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提出实现专业虚拟社区的个人知识管理必备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取得竞争优势,以此促进知识生产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虚拟社区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的获取、共享、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它弥补了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重资源管理而轻交流协作的不足,使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有力的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的良好平台和环境,通过不断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1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
1.1个人知识管理
传统的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过去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交流、共享与协作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作用越来越重要。DavePolllad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发展的重心将转向情景与联结。过去个人知识管理以知识或信息为核心,注重知识的获取、存储及扩散,而新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则是以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强调及时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关人士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相关知识与建议,并应用于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因此,如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情景和联结平台则是个人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该团队将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确定为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四个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凸现了个人知识管理中“社会网络”层面的应用,对于研究网络环境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1)将知识明晰化和体系化。一方面将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或将决策信息知识化,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一个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知识体系,使知识能更明晰、更准确的表达、查找和利用。(2)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协作的平台,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使知识能更快的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将有效的思想转化成行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对于专业知识工作者而言,这样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共享,有效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对于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专业虚拟社区则正好为专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专业虚拟空间中,社区成员以个人知识空间为基础,借助社区平台进行交流和协作,网罗专业人脉,共享专业信息和资源,把握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1.2专业虚拟社区
专业虚拟社区是由虚拟社区的概念演绎而来。英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古德在其拟社区》一书中指出,社区源自于计算机中介传播所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是一种社会集合体(socialaggregation),它的发生基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是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区域。本文认为,虚拟社区是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以参与者为核心,依靠信息技术支持,通过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建立联系的社区环境,包括BBS论坛、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网络社区聚集了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区居民”,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平台,这正与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的需求相切合。
专业虚拟社区,顾名思义,其社区成员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组成。这里的专业人员是指具有某领域专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并且能通过交流和反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人。例如,教师、律师、医生、咨询师等。因此,专业虚拟社区与一般虚拟社区有很多不同,专业社区中的成员一般拥有共同的标准和价值观,有能力共享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社区成员进行专业对话。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目的,他们像团队一样相互交流和协作,以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很多专业领域,如:教师、医生、作家等都有相关的专业虚拟社区。
2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专业虚拟社区不仅具有一般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的特征,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而且由于社区中的知识信息资源、社区成员、社区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与一般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相比,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2.1主题明确。目的性强
社区活动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是专业社区最显著的特征。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具有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和职业背景,社区活动也都是围绕着相关的专业或职业展开的。获取专业知识、展开专业探讨,进行专业协作,提升专业素养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专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去除了那些无关的知识和信息噪音;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都具有相关知识和职业背景,参与者可以得专业帮助并进行专业协作。这就大大减少了无关信息的干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
2.2体现开放性和共享理念
相对于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而言,建立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更好的体现了开放性和共享理念。社区中的成员就像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通过社区中专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空间,贡献知识,交流心得,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新知识,开放和共享理念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应用。此外,专业虚拟社区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空间,期待吸纳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将个人知识管理内置于社区之中,培养社区成员开放共享的意识,是个人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个人实现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2-3有利于专业交流和协作
第一,专业虚拟社区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背景和学术目的,方便知识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第二,社区中聚集了该专业领域不同层级的成员,每个人的侧重点和专长也会有所不同,在专业目标的共同愿景下,社区成员可以像团队一样交流和协作,共同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第三,专业虚拟社区中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并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从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到促进个人能力提高,交流、共享和协作都融入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2.4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因相同的专业目的聚集在一起,在虚拟情景下所进行的交流、共享和协作与现实中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其研究成果也最终将应用于实践之中,促进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一个权威的专业虚拟交流社区引领着该专业或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社区成员学术思想的表达和共享,交流和协作,也可以提高个人在现实中的学术地位,给专业新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可能促进新的学术引导者的产生。
3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
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是以个体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为基础,以个人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标,依靠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的支持逐步实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地组织,将无序的信息片断转化成系统性的应用知识,使其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这部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后,也就成为个人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识积累。
(1)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和基础,个人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能力之上。此外,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活动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因此,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自身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与协作。这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知识需求分析与表达。在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人际关系、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表达知识需求和发展方向,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它是为个人知识增值和能力提升找到突破口,为个人知识管理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需求的分析,明确自己对知识的定位,该知识的现实作用以及知识学习中所要付出的成本,以便随时调整和修改自己的知识需求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
(3)知识的获取与组织。明确知识需求之后,根据这些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组织。知识的获取包括显性知识获取和隐性知识获取。在专业虚拟社区中,成员通过各种工具和方式,如:BBS、E.mail、在线咨询、共享专区等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这些知识进行条理化、有序化和系统化,将其纳入到个人知识空间之中,以便于个人知识内容的更新、修改、共享和管理,为知识的内化提供便利。.
(4)知识的应用与验证。知识的获取和组织并不能使外在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知识,而且知识价值的体现也是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才能将这些静态的知识激活,真正实现知识的转移。此外,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的应用中去,从应用中获得体验,也是实现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
(5)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在实现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个人已有的知识构建和积累相碰撞,与特定情境的知识相结合,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正,就会激发出新知的火花。知识交流——应用反馈——修正更新,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新的知识就创造出来了。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与知识的应用与验证密不可分。
(6)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落脚点,也是人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根本动力。当然,个人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阶段,而是在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成为个人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石。
4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必备条件
4.1交流与共享
从个体知识的构建到新的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交流、共享和协作始终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是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特色和最大优势所在。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资本,整个个人知识管理过程都是构架在这一能力资本的基础之上的。知识交流是知识需求分析的有效方法,知识共享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知识协作是知识应用的良好平台,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融于知识共享、交流和协作之中。因此,交流、共享与协作的理念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精髓,交流、共享与协作的行为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交流、共享与协作的技术平台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有力保障。
4.2技术平台
无论从整个社区的交流共享来看,还是从个人知识空间的管理来看,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最终将落脚于网络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我们通过整合这些网络工具的方式来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这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保障。
幼儿教育属于早期启蒙教育,幼儿教育的意义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3.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4.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
5.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陶冶幼儿的情操;7.发展幼儿的美感。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开展好幼儿教育活动,让幼儿教育的意义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呢?我想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认识,谈一下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既定目标意义。
一、幼儿教师个人能力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幼儿教师的个人能力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教育活动成效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在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注重对于教师个人能力素养的培养,让幼儿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幼儿教学理念,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的方法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幼儿教育能力水平,这是幼儿教育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教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教师,特别是幼儿教育教师,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自我的幼儿教学方法模式,在进行幼儿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乐于创新、敢于创新以及善于创新。这也对于我们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也就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拓宽自我的幼儿教育信息接收渠道,掌握幼儿教育观念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
那么如何拓宽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教育信息的接收渠道呢?
我认为,第一,征订相应的幼儿教育权威期刊,落实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教育期刊文章的有效阅读。幼儿教育的权威期刊,主要内容都是涉及幼儿教育的观念方法模式问题,对于我们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有很好的针对性,对于幼儿教育的方向问题也有很好的引导性。
所以我们在培养教师个人能力素养的时候,强调对于幼儿教育权威期刊的征订和阅读,是一项必要的提升手段。
第二,让幼儿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幼儿教学理念的培训班,抑或参观一些有着先进教学理念的幼儿园,把别人先进的幼儿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带回来,提升自我的幼教水平。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地区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幼儿教育也是如此,那么如何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们的教学责任很重要的一方面。走出去,去听,去看,去感受;引进来,来说,来做,来实现,我认为这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要让作为幼儿教育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多走出去,去教育发达地区,去参加一些培训班,去参观一些办得好的优质幼儿园,接触到他们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先进的教育成效,比对自己的一些理念、方法、教育成效,进而找出不足,弥补差距。
二、家庭因素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绝不仅仅指在幼儿园进行的教育,作为两点一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幼儿教师必须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及手段,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适度给予一些干预与帮助,让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能够实现跟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对于家庭教育的了解,我们可以利用开展家长会,进行家访,跟家长聊天,增进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了解,构建起学校与家庭教育情况信息的互通机制,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有机互促。
三、幼儿个人素质的培养
计划生育实施以来,造成了独生子女现象,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的唯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在家庭中是处于娇生惯养状态,那么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会出现一些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必须先满足自我需求,不会与人分享,没有团队互帮互助意识的现象,那么幼儿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与人分享、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让幼儿明白认识到集体的意义与重要性。
这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各种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么对于教育而言,持续近二十年的教育过程,幼儿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实现幼儿教育的预设目标,培养提升幼儿个人素质,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么让我们来重复一遍幼儿教育的意义作用:1.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4.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5.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陶冶幼儿的情操;7.发展幼儿的美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的意义责任都极为重大,搞好幼儿教育是关乎祖国未来的大事,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肩负重大的教育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在这一责任意识的驱使下,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水平,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在2006年GE公司为全力支持CEO伊梅尔特提出的内生式增长(重点通过业务拓展和创立新业务,而不是企业兼并,实现增长)战略落地时,企业的学习发展职能克劳顿学院支持管理层精心设计并实施了LIG(Leadership,Innovation & Growth,领导力/创新与增长)学习项目,有超过260支不同高管团队的2500人先后参加了培训。LIG项目采取团队学习的方式让不同高管团队整体参训,提供充分沟通研讨机会,促使他们就业务增长中面临的阻碍以及最佳应对策略达成共识,提出实现变革的初步行动方案,加快变革的步伐。除LIG项目之外,GE更精心设计了全面系统的领导力“学习地图”,如基础领导力FOL(Foundation of GE Leadership)项目、经理人进阶AMC(Advanced Manager Course)项目、经理人发展MDC(Manager Development Course)项目等。有了学习地图的有力支撑,伊梅尔特的内生式增长战略实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连续三年达到或超过目标设定的有机增长速度,发起的一些创新行动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GE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学习地图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地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学习提升公司组织能力,能够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落地。
LIG培训项目设计
在GE公司2007年年报中,伊梅尔特指出LIG项目的目标就是要“将增长嵌入公司的DNA”。这一目标旨在敦促领导公司业务的团队致力于思考和探索内生性增长――时刻寻求机会,创造鼓舞人心的战略愿景,并促使其部下投身于内生性增长的事业。他希望这些团队能够将创新和增长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为此,他不仅仅要求管理者重申自己的能力、业务流程、业务指标、组织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等问题,还要他们重新考虑他们作为个人和集体的领导方式,即他们的行为、角色以及时间利用方式。
在接受培训之前,团队需提前完成三项任务:更新自己的三年战略,即团队的增长攻略;对所有成员进行360度评估,并详细记录和分析团队的增长价值;另外还要对团队是否成功营造了创新环境进行评估。之后,培训项目有四天的内容,包括GE内容的实际案例分享,外部专家关于战略能力与文化的讲座,分小组的研讨,最后以全体大会的形式收尾,每支团队用大约20分钟向CEO做一个陈述,简要说明该部门的增长愿景,以及在团队成员看来,企业在实现最大化增长时所应适时的组织、文化和能力等方面的变革,并递交一份两至三页的“承诺书”。
组织能力:架起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的桥梁
企业学习容易走入的误区是仅仅关注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依据岗位能力模型设计匹配的学习项目与计划,必要但不全面。企业学习是为了发展组织能力,进而保持战略竞争优势。组织能力是连接战略地图与学习地图的桥梁。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国安提出“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的公式,认为战略和组织能力在企业的持续成功中同等重要,但组织能力的打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投入,其周期漫长,因此常常成为超越竞争对手的独门利器抑或成为遏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战略制定者需要充分考虑经营实施所需要的组织能力,明确三到五项核心能力。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戴夫•尤里奇给出常见的组织能力包括速度、客户为中心、创新、效率、领导力、人才、协作等。杨国安则给出更多专业化的组织能力,如卓越服务、全球化运营、技术领先、质量、外包能力等。战略方向不同,组织能力也大相庭径,管理层可依据行业经营环境以及制胜的关键要素决策甄选独特的组织能力组合。
学习是建立能力发展的出发点,然而从组织能力到学习地图,需要首先考察组织能力的组成要素以及发展过程。杨国安教授定义组织能力的组成包括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以及员工治理方式三要素,揭示企业组织能力的组成不仅仅包括员工个人能力,还包括企业的共同文化与价值观以及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能力的发展首先从员工的能力开始,通过潜心观察或主动实验,转化形成具体的经验或抽象的概念,最后决定行动或行为改变,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发展。第二阶段,作为组织中的个人开始了解掌握或积极运用相关的运营规则(员工治理模式),组成团队一同工作,展现出协同与合作。第三阶段,团队中的个体变得更加相互了解与认同,表现出默契与一致,整支队伍具有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员工思维模式),像“一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从员工个人能力提升,到熟练规则的协作能力提升,再到一致认同的共同理念修炼达成,组织能力在逐层阶梯式发展。丹麦奥尔堡大学技术管理与创新研究专家安德斯•德雷杰通过足球队的成长比喻为我们生动揭示了组织能力的发展进程:当还是孩子们的足球队时,教练要求什么,初学者们就关注什么,训练集中于技术细节和个体队员的表现。当球队成员成长为优秀的初学者时,队员们都知道了基本规则,焦点就应落在训练合作和怎样进行比赛的程序上,每个人都渴望练习、发表意见、跨越障碍等等。当这个队伍超越此时后,所发生的将变得更加内隐,队员们变得更加地互相了解,他们不需要正式的安排和计划来越过障碍――他们恰恰“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队伍沿着自身的轨道成长为“专家”和“世界级”。
组织能力的组成要素与发展进程分析为企业学习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结构化的设计框架,不仅仅关注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更需要关注组织(治理方式)与文化(思维模式)的发展。凯洛格企业学习标杆研究发现,诸多优秀公司已经开始将“绘制学习地图支撑组织能力发展”付诸实践,并发展出“组织发展线”与“人才发展线”两大构成。
学习地图绘制:组织发展线与人才发展线
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除传统围绕员工能力模型构建体系化的“人才发展线”学习项目方案外,还应构建支撑战略实施的组织能力提升的“组织发展线”学习地图。华润集团的“学习地图”不仅包括极具代表性的“60班/70班”(即集团领导和业务单元领导发展班)等“人才发展线”项目,还包括紧密配合战略需求,根据集团年度的战略主题所组织的课程(如平衡计分卡培训、客户关系管理培训、并购整合培训等)以及紧紧围绕业务单元遇到的战略或业绩层面问题,所开展行动学习解决问题等“组织发展线”项目。组织发展学习项目也使得华润的培训中心不仅仅停留在提升员工个人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性职能上,而是成为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部门,走向了价值创造的前端,有力地支撑企业组织能力发展与战略落地实施。中粮集团的企业大学――“忠良书院”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突出构建支撑战略变革的系统性培训方案,包括“战略研讨会”、“战略质询会”、“战略管理培训会”、“6S建设研讨会”等“组织发展线”学习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中粮集团“组织发展与人才发展双线条”培训架构
2005年,中粮集团提出战略转型,涉及商业模式、业务构成、组织架构、管控模式以及核心能力等的系统重塑。在战略变革过程中,中粮集团将培训定位为推进企业战略转型的切入点与抓手。
围绕服务公司战略的核心要求,中粮集团构建“组织发展”与“人才发展”两大线条组成的培训体系。“组织发展线”核心理念在于提升组织能力,将培训作为一种工作方法,通过培训解决业务发展中的专题性问题;而“人才发展线”核心目标则在于提升个人能力,以战略为依据,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领导力,培养中粮经理人梯队。
“组织发展线”的核心工具是行动学习,在统一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框架下,通过激发团队成员的智慧,达到形成共识,解决团队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战略转型过程中,中粮集团利用行动学习工具连续开展了高层战略研讨会、战略管理/6S轮训、战略总结会以及流程建设培训会等,有力地配合了公司从企业使命、战略定位到组织架构的系列转型调整。不仅统一战略转型的思想,传递变革的工具和方法,更融合了团队,提升团队能力。
“人才发展线”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在岗实践等。培训部门通过深入业务实践总结提炼中粮核心知识与方法,并快速传播给更广泛员工。“人才发展线”培训项目主要包括“LDP基础领导力”、“ALDP运营领导力”、“SLDP战略领导力”以及“ELDP高管领导力”等体系化的领导力培养项目。
基于“组织发展”与“人才发展”两条线的培训体系构建,有力地支撑中粮集团走向战略转型成功。培训已经成为中粮集团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方法,成为集团每位经理人员必须掌握的领导技能。
“组织发展线”学习地图的绘制无一例外都是针对公司战略落地所需的组织能力,如GE的“内生式创新增长”、中粮的“战略一致”与“集团管控”等,采用行动学习、团队培训的方式,围绕“员工能力”、“组织(员工治理方式)”与“文化(员工思维模式)”三方面展开。培训项目不仅仅提供员工的知识灌输(如GE LIG项目中的教授讲解),还提供引导帮助大家思考未来的变革计划,形成新的运营治理方式(如中粮集团导入6S管理体系培训与导入、GE的创新增长攻略制定)。更重要的是整个员工集体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都能在培训研讨过程中达成一致认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整齐的步伐”,这也是GE、华润、中粮集团的管理层决定让管理团队整体参训并层层推进的核心所在。
结语
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众多优秀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诠释了其必要性,更帮助我们掌握如何运用学习的工具有效推动战略变革实现。组织能力是这其中连接的桥梁,通过“员工能力”、“企业组织(员工治理方式)”与“企业文化(员工思维模式)”的三要素分析,设计匹配的“组织发展线”学习项目,提升企业组织能力发展,有力支撑公司的持续成功。
工作内容:
1. 负责华硕、惠普、联想三个品牌的电脑备货销售总结工作
2. 负责漫步者耳机、音箱等周边电子配件的销售工作
3. 协助店长及品牌负责人接待每月厂家的检查、考核
4. 根据市场实时信息提供实时信息反馈,帮助公司搜集市场信息
5. 负责店面卫生打扫
6. 负责店面财务安全保护工作
7. 接受公司领导负责人的临时任务安排
适应性:来到仕德已经2个半月了,刚开始进入仕德时想的和现在想已经有所不同,由于以前是做办公室工作为主,现在转为外向型的销售工作,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确实不能很好的适应,不过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感谢12店的同事,店长,包括数码部的渠道经理,还有其他分店的一些同事的指点和引导,让我很快适应了一个我喜欢但从未做过的行业,使自己在个人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这个环境。
个人能力: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网站维护、操作系统维护、保险设计等
在个人能力成长之路上需要磨练的能力,用陈小强经理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把握住成交率、利润率、回头率,这个销售人员就是成功的销售人员。
问题及建议:
1. 公司现在努力推广网络办公系统,但是公司的网络系统并不稳定,不能保证24小时随时登陆,当然现在公司系统正在升级换代中,这个期望以后能做的更好,毕竟这个是涉及每个业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民生问题。
2. 假如说公司的网络系统出现问题后,需要有一个紧急预案系统来执行,不然所有人都会在那里等着,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预案是需要管理层讨论通过可行的紧急备案。
工作展望:
1. 个人喜欢it方面的事情,喜欢研究学习,所以愿意在公司发展
2. 仕德公司的销售的产品从99年起,经我个人手购买的东西大约有4万,但品质非常好(没有坏过,虽然价位不是最低的),所以愿意在公司发展
3. 做销售可以迅速累积人际关系,提升能力,并且可以给朋友比较便宜的并且质优的电子产品,所以愿意在公司发展
4. 仕德公司目前组织结构和发展框架中的部分管理位置缺乏适合人员,所以有机会升职,所以愿意来公司发展
5. 认可公司的经营=做人的理念,所以愿意在公司继续发展
6. 在仕德公司个人职业发展设计:
店面销售员-区域负责人-店长-人力资源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兼培训部经理
自我评价:
1. 每天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拥有积极的工作生活心态。
2. 遇到问题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判断应对处理问题
3. 遇到难题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相信所有难题都有办法解决
4. 经营=做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我会努力对待做事做人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个人能力;核算效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企业中有很多管理部门,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就是会计部门,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企业的重要环节。会计部与企业中各个部门都相互关联着,直接参与各部门的各项活动,因此,确保企业效益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这也是提高会计核算效果的基本要求。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会计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核算效果范分析进行探讨。
一、加强会计工作的基础,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
企业内部要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完善会计管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加强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对提高会计核算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计制度本身就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监督,因此,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就必须有一部完整的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依据。合理的会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本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更有利于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让每一个程序都有据可究、有法可查。合理完善法律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更加明确的规定了会计工作的方法,并为解决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也规范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强化了会计工作的管理方式,为加强会计工作的基础,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过去,会计工作是一项很普通的工种,会计从业人员的门槛也不高,这就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而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为了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会计工作也要进行改革。会计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这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论是企业的;领导、亦或是员工,都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视。所以,我们说会计工作是整个企业工作的核心所在,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会计审计监督机制。审计部门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部门之一,是强化会计工作的重要方法。会计是一项敏感度较高的工作,利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行管理,对监督会计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特别强调事前预防和提前发现事物的虚假性,严格管理企业内部的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经济行为,提高会计核算的效果。
基于上面的论断,会计工作是整个企业内部会计部门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人员是整个会计部门的主要力量,其素质能力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效果,更对企业的财务水平和效果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提高了对会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地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使会计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直接决定着会计核算效果的好坏。因此,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是提高会计核算的决定性因素。
(一)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个人能力。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具备的,在一些敏感的行业里,职业道德尤为的重要。会计工作在职业道德中对其本身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秉公办事、诚实守信。因为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它不仅要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其要是诚实守信,这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自身的清净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至上法则,唯有如此,才能依法工作,处理会计事务,不会心存杂念。
(二)强化会计工作的基础训练,提高会计核算效果。会计工作是一项特殊性质的工作,其基础工作内容就是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不断巩固会计工作的基本技术。基本功底不扎实,会导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收集、处理的财务方面的信息出现错误,会计工作的核算效果也将下降。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出现了账目不清、管理失控、秩序混乱等现象,正是因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也惊醒人们会计这个特殊的工作性质,势必要有高的标准,因此,强化会计工作的基础训练,是提高会计核算能力的基本途径。
(三)提高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在这个充满知识的社会里,学历是一个人进入职场的敲门砖。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之后也要继续的进行再教育,从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会计队伍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员工素质,从而阻碍经济的进步。就目前企业内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组成结构来看,整个会计人员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因此,企业要依据本身的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鼓励之处本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进修。企业对于进修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工资方面有相应的完善等;此外,在进修之后,也要依据进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提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会计的理论知识层次,提高核算的专业水平,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随着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要求也逐渐的提高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工作者是社会赋予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大的核心力量。会计工作者的个人能力直接关系着核算效果的好与坏,因此,加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永根.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报,2008(7).
[2]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中国商贸,2009(15).
关键词:分层教学;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8-02
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同,素质水平也各有差异,如何能够全面地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通过分析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新的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1]。现代的新的教育理论在逐渐传播,面对这些条件,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有着很好的意义。在把握基础知识的时候,对高中化学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本文对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一、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
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基础是分层教学理论,其观点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能够使得更多的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分层教学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好教学评价,合理解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层教学思想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属于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孔子认为,要掌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如果能够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层教学的核心是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如在进行铝盐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往氢氧化钠中滴加硫酸铝和往硫酸铝中滴加氢氧化钠现象有何不同?这样可以带动各层面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生的对学习态度和个人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性[3]。在教学的初期,为了摸清楚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先进行教学复习。安排2周左右的课时对学生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学习高中知识奠定化学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于对学生合理地分层。最后,通过学生的个体表现,结合小型测验,把全部同学按照不同的基础能力等差异进行分层,划分为(A.80分以上;B.60到80分;C.50到60分;D.50分以下)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安排一名组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伤害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分层结果只是针对教师进行的,分层结果也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状态进行调整,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例如:在进行金属性质的教学中,金属单质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时对A层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完化学知识以后,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如: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元素?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升。B层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可以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善于思考,学生的个人能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的效果较好。C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教学大纲把握得较好,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复结,学习化学后确实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D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掌握,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完成课本知识和作业。
三、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是有很好的作用的[5]。其基本过程可以总结如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然后进行分层练习,针对不同的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对分层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设计练习作业分两层次:基础过关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并且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能力提升题要求A、B两层的学生完成,A层的要求达到优秀,B层学生要求完成情况良好,鼓励C、D两层的学生有能力的可以去完成。由于建立时间仓促,对于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法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有独特特点的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其次,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安排,实现教学的合理化,实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高中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再次,分层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有一个动态的分层效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更好地进行分层,科学合理地实现层次的调整,需要继续改进。最后,对于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后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实际意义。通过分层教学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得到更为满意的教学结果。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学习内容也比原有的教材更为丰富。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学习。教学需要做的,不仅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敬业精神,掌握新的教学理论。相信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会做得更好,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发展有更为有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天利.浅谈职业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2]汪东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3]邓海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分层递进式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模糊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44-03
一、引言
教育乃百年大计,而育人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需要以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是教育的核心追求,开展好教学活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从系统科学的原理引进教育科学领域之后,教育理论家较常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教育问题,而表现最为广泛的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分析。日本的柴田义松教授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是教授、学习、教材。德国控制论意义上的教学论学派则认为教学控制系统把教学目标作为应有值、把教师作为控制者或信息的发播者、把学生作为受控制者或信息的接受者、把人的或技术的媒介作为纽带、把学习的检查作为检测器。而德国柏林教学论学派则认为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措施)、媒介以及教师决定意向、课题、方法与媒介的先决条件――人类学条件与社会文化条件。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情境、动机、组织、应用、评价、重复、概括等7个要素,而我国教学论家李秉德认为教学活动包括的七要素应是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评价及教师。
分析以上几种理论,可以发现多教学活动各个学者还是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其不同也是因为分析的角度、要素的归类、概念的定义等不同引起的。基于此,本文将在主要体现教学活动内在逻辑和整个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出需要的理论模型。
二、教学活动理论模型构建
基于各位学者和专家对教学活动过程的不同表述和本文的需要,我们不考虑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模型中教学目的是前提。教师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下进行教学活动的,而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反映了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通过反馈反过来影响下一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通过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这个模型反映了四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以某课程为例的教学活动分析
本文拟根据教学活动理论建立教学活动模型,针对某著名高校教授进行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1.教学目的。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本科生,其基本要求是学并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作为一名研究生,其基本要求则是研究、是创新。它要求学生从思维方式和理念上做到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解决。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教授在其功能上来说就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做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而这门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发现现实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要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亦即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取决于教学目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知识框架首先要求要形成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从本体论上把握其本质。最后,基于现实问题,从方法论层面选择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与特定的研究过程相结合从而完成研究。
3.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取是基于教学内容的,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着重于对学生思维的改变,因而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保证在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前提下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或参与式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该教授的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采用了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通过讲授、讨论、做presentation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课程中加入英语教学的应用,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便于同国际化的发展接轨。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其能够和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效果分析
对效果进行分析,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效果所对应的能反映效果的变量。教学活动本身是为了培养人才,因而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对教学活动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基于此,我们设计效果分析模型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其中,对知识的考察我们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获得,而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的感兴趣程度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这个模型设计中效果变量由学生满意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三个变量来反映。三个变量各自包含对应的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同时也使测量可以操作化。需要指出的是三个一级指标学生满意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个人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会影响学生的满意度,而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又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个人能力,相互影响的三个一级指标将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指标体系,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笔者针对该课程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为85%,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是关于学生满意度、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调查数据。
利用模糊评价法然后对一级指标学生满意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个人能力的提高进行综合评价。假定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0、0.40、0.40,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为0.059、0.343、0.500、0.098、0.000。在此结论应该注意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学生满意度的评价结果为“较好”,这说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老师、教学方式以及课程本身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同时也证明了本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但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为“一般”,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说明本门课具有一定的难度,也说明学生思维的转变是不易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如何深入简出的讲授方面下功夫,并多进行一些有针对性地训练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从学生满意度综合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度为“一般”。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基于教学内容的,这是否意味着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结合是不相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对学生及其导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在经过这门课学习之后导师明显感到自己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以及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可以说本门课教学方式很好地结合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之所以调查结果为“一般”是由于大多数的学生从本科阶段过来,尚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内心中有一种普遍的抵触情绪。虽然理智上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但还是有一种逃避的心态,因此才使得他们对教学方式的评价为“一般”。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多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并有意识地去尝试缓解学生的这种抵触情绪。
从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发现,本门课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要注意到,学生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调查结果为“一般”,而其他三方面的能力都是“较好”,这说明相对于其他方面学生还是未能在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方面有较大提高。这提示我们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重心要稍微前移到对现实问题的发现上。
参考文献:
[1]柴田义松.教学过程[J].钟启泉,译.外国教育资料,1982,(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1993.
[4]巴特勒,盛群力.教学过程系统分析――七要素相互作用模型[J].全球教育展望,1990,(3).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学生在校园生活过后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人数超过700万,连续出现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部分岗位仍存在着人才短缺,地域性就业差距加大,技术岗位空缺等情况,呈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更偏重于热门专业,影响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长期扩招,给学生升学造成思维定势,认为热门专业具备社会前景,方便就业。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市场上这类型专业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教学模式脱节。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无法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业指导落后。目前我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新生的就业指导较为忽视,很多学生直到学校生活结束才出现就业危机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影城就业意识,从而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个人能力,而当前教育就业指导很明显从学生入学之初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了“象牙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如何选择工作和如何应对面试,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职场环境,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甚至快速进入职场会使学生产生功利心里。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实际调研,组建评估小组,客观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和层次,进而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专业尽可能的进行细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针对性需求,例如山东大学外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细化出应用英语专业,同英语专业各有侧重,以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专业设置监督,针对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评估,确认符合市场要求和教学标准再批准开设。加强对冷门但市场岗位空缺的专业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行行出状元,如农、林、水、地、矿等专业。
(二)改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分制教学。学分制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灵活性,学生可以延长毕业时间,通过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充实个人知识储备。
2.搭建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方向工具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吸引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与国外高校联合。部分高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校联合项目,促进学生朝着国家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以满足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社会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同国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寒暑假交流项目,3+1留学生互换项目等等。
(三)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展开,对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同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分析研究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职特征总结择业方式、面试技巧、面试心理等指导课程。
2.建立健全全国人才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招聘会、宣讲会和企业实习机会,为学生就职提供机遇。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专业,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结论
关键词:企业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管理
1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及理解
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最早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当今世界,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阐述有的定位于核心技术,有的定位于人力资源,有的说它是一种精神,众说纷纭。这个概念的创作者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效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一定义本身也是模糊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它应该是一种管理知识或技术知识。
他们认为,成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标准,一是,核心竞争力为通向不同市场提供潜在的通路,第二,核心竞争能力对最终产品的价值和消费利益有显著的教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在未来市场发挥优势的主要动力。第三,我们必须做到,让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难以琢磨,难以模仿,难以超越。
核心竞争能力自身所具备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竞争中制胜的有力武器,显然,这已成为企业致胜的新策略。那么,它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地位。第二,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第三,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第四,使企业能适应环境变化。
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 创新、学习和保障体系。
2.1 核心竞争能力的产生始于企业创新
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是唯一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能力。而模仿,仅能使企业加快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只有在模仿上,再消化吸收、重组、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质跃到核心能力。就像体育竞技靠简单的模仿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我们所言的企业创新远不止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的有效整合后形成企业全面核心竞争能力。
2.2 从外界摄取能量,建立学习型的组织
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一种知识的竞争。谁的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谁将可能领先。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环境的频繁变化,需要人们坚持学习,以掌握新技术和把握环境的变化,而且相对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学习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
2.3 不可缺少的保障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牵涉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以上的因素条件外还应该考虑到保障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
企业家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模式、管理风格、市场营销,后勤系统、融资和投资决策等一切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企业的方向、效率,决定了企业各方面创新的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能力能否形成和核心能力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对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核心竞争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又取决于制度和人才,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企业制度是留驻人才和发挥其作用的土壤。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人才机制,我们发现企业制度的特殊作用。好的制度又在于使人才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工作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其不竭的创新动力源泉,更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力的底座。
3 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方法和途径
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实践证明,那种盲目简单照搬他人经验的做法,只能学到表象,而难以抓到实质和学出成效。因此,企业应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上述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原理,不断研究探索出新的路子。下面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可供企业参考。
3.1 专业人才团队的组建
组建强有力的专业人才团队,把企业内各种有用的人才聚集起来(必要时还要借助企业外部人才)由少数专业人才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以尽快形成某种核心专长,由于专业人才团队的成员都是企业选拔出的技术和技能专家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情商和逆境商数;他们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合理的组织分工,最容易产生特别的创新绩效。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能体现出极度强有力的战斗力,产生突破效应,从而能有力地带动其他员工实现由团队开发核心专长到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转变。
在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个人想立足局部范围看清整体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找到最有力的突破口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团队组织的系统思维才能达到。同时从人才团队组织活动中不同专业知识层次和不同年龄有人才有机组合,使大量优秀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得到中、老骨干的传、帮、带,经受了艰巨任务的实际锻炼,这样按层出不穷的新任务要求组建新的人才团队,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增长了才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属于企业重大战略范畴,通过识别企业已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哪些产品与服务,从而强化特定市场地位,关心现有核心竞争能力增进现有市场地位的机会,关心哪些不属于现有业务单位产品和服务的商机,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现有市场设想新产品、新服务的商机来扩大现有的核心竞争能力,然后再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市场上去。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能力时,必须做出一系列的组织和协调努力,同时在多条战线上发动变革,一般可以通过“内敛”与“外展”两大途径实现,前者指企业自我发展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后者指企业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收购拥有某种其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为已所用。
4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维护和提高
一个企业一旦识别和确定了自己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下一阶段就是对这个核心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并发挥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盈利,创造企业价值。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了核心能力而任其发展,有可能会失去。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以下几种形态和方式:
第一,个人能力提升为组织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懂得设立一种制度,留住互补性的技能和知识,人才并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是可以在市场上花高价买到的,但作为集体属性而不是个人属性的形成而存在的知识体系则是核心竞争力,某些国内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一方面制约了企业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有的学者为此大声疾呼: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因此,将个人能力提升为团队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家个人能力。第二,局部和个人能力提高为整体和组织能力。许多企业各类竞争能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企业研发能力强一些,有的企业营销能力强一些,因此应按照价值链竞争原则和木桶理论,使多种竞争能力均衡化,将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整合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三,“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判断能级大小的标准是经营附加值的高低以及竞争对手模仿、追随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技术竞争力能级要大于营销竞争力能级,这两者又大于制造竞争力能级。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营销竞争力和制造竞争力,故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消化和积累技术能力,形成自己的开发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
5 企业家精神与核心竞争能力
打造企业核心能力需要各种资源,然而,有一种资源是难以在市场上整合到的,它是存在于企业家自己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在所有具有核心能力的成功企业中,无不彰显出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原核,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形成机理,因此企业家精神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即核心竞争能力的原型。一般来说,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三种精神构成企业家精神的支柱。除上述三种基本精神之外,企业家精神还有许多重要的延伸,如团队精神、学习精神、改革精神、进取精神、应变精神、勤勉精神、严谨精神等,都对核心竞争能力形成具备重要价值,有此企业家精神而成功的企业不胜枚举,如美国《时空》杂志评选出的4位“世经商人”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的阿尔弗雷德P斯隆、“蓝色巨人”(IBM)的继承人托马斯J小沃尔森,微软CEO比尔盖次等等。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带有摧毁性力量的战略进攻武器,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一套正确的战略、路径、机制、方法,培育模式以及各种培育措施,而且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振奋我国企业家精神?以下想法供参考:
(1)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实现政企的真正分开和认真转变政府职能。
(2)进一步加强企业家的个人修养。
(3)建立促进企业家不断进步并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机制。
(4)充分利用入世后的各种机遇。
最后要强调的是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体制和制度创新,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企业快速成长,而且关系到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发扬,只有体制和制度理顺了,企业技术创新才能走上快车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才可能按照正确的路径方法迅速培育起来,也只有在适宜的体制和制度下,企业家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