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发展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离不开资源这一源动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蕴藏于人民大众之中。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民大众这块“沃土”。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到人民大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将那些看似粗糙,却生动而丰富的东西,进行雕琢、推演、承继与开发,使其衍生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文化资源要“取之于民”,继而还要“用之于民”,这样才能实现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中华特质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

二、改革体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济转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机遇。但文化产业必须在新的发展方向上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这一动力就是大力推进体制改革。

1、在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应逐渐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要素的作用,通过激发民间资本、利用海外资金的支持,建立文化产业基金,获得银行贷款的政策性倾斜等途径增加文化产业融集资金的可能性,调动更多资源投入到文化建设之中。

2、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方面,要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市场经济与统制经济依然并存,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大对统制经济的改革力度。具体工作包括: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进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深化广电网络整合发展,完善新闻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不断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发展动力。

3、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文化发展推波助澜。

4、在文化产业结构改革中,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结构调整,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结构调整等,每一种调整都会释放出新的发展动力。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三、创新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机制创新:

1、关于文化市场机制。文化产业市场同样存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文化市场的开放水平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引入程度。因此,能否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框架至关重要。市场通过其内生机制可以吸入各方资金,引入良好的运营模式,建立合作渠道,为健康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开辟新路。

2、关于文化创新力形成机制。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还要挖掘、激发、增强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力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创新的前提在于思想的解放和创新,只有冲破一切旧思想意识的禁锢,才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化成果,给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可能。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进而创新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精品力作。我们相信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解放出的文化生产力以及得以充分释放的民族创新精神将带来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3、关于创新文化交流机制。文化发展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支持与国外友好城市、艺术机构、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活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促发展。

4、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方面。通过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和科技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利用现有的平台、品牌等资源,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优势资产和高科技的强强联合,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加快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四、法制化是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第2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二、江苏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江苏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万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亦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扬中市因地处江中而盛产竹,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竹编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竹编旅游工艺品,创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己开办的“竹编艺术研究所”,开辟了专门场所向游客展示竹编制作的工艺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一年实现销售300多万元。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获得了北京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称为“江南竹编一绝”。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镇江丹徒上党的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荡湖船、唱麒麟、对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苏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庙会就是根据历史上“三市三节”的传统,开发出来的集民间文艺表演、手工艺表演、风味小吃和展销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海城高跷、吴桥杂技、苏州评弹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山区的野菜、野果、野鸡、野鸭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吴越风情和楚汉民风。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我省跨海滨江,幅员辽阔,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桥镇的华山村就是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流传着众多民间传说。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乐府诗集》的《古今乐录》中的千古绝唱《华山畿》,他讲述的爱情故事经国内专家考证被认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当地的古银杏、龙脊街、奈何桥等“华山八宝”、“分家”“上梁”等民风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华山泥叫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招不让的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江苏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50-06

一、前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时间,“融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国际文化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解决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偏低、集约化程度偏弱的问题,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展开,如“数字融合”引发的文化产品的整合与文化行业间的渗透,受到融合影响的产业部门利用技术进步提供的机遇合并扩展文化市场,以及新技术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展开:(l)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文化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进。(2)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具有协同性,融合在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与资源层面充分整合、协调与相互促进,具有目标性、多层次性、动态性、一致性和非线性的特征。(3)在路径和机制上,高新技术具有主动衔接文化产业链的能力,通过技术拉动、文化驱动和文化科技互动,沿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与文化融合。

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涵、特征、作用、机制,以及融合带来的产业变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侧重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两者如何融为一体,以及两者融合之后怎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力求对上述问题作一探析。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和内涵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和精神一体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具有文化特性,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狭义地讲,文化和科技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本质上是科技对文化施加影响,文化对科技进行选择,两者相互作用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科技依次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器物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文化以其价值取向对科技的社会生产功能进行选择,引导科技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由于要素结构的改变,引致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问建立新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芮佳莉娜・罗马提出文化产业的金字塔模型(如图1)。经济、技术和艺术是金字塔底部的三个支点,三者共同作用于顶部的文化产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模型建构了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的均衡状态,表明技术凶素的作用下,会导致金字塔变形。罗马对文化产业支撑要素的考察,揭示了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科学技术作为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文化和科技融合就是指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并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融合本质上是追求产业效率的提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诱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在新经济中,驱动产业发展与更替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技术创新研发出通用性技术,建立了文化产品供给的共性技术基础。现代技术条件与文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开始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品生命运动周期,文化科技融合通过技术扩散、价值链提升、利益协同三种机理作用于文化产业。

(一)技术扩散

在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迅速的时代,新知识的创造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与文化融合形成更精细的文化生产分工,改变文化产品的技术形态,形成新的业态,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进入技术共同成长过程。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业技术扩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电子技术扩散,产生了电子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电子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等新业态,文化产品实现了以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第二次是计算机技术扩散,数字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数字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动漫游戏、数字特效、3D打印、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数字文化产品可实现大批量的存储和传输,文化产业效率大为提高:第三次是互联网技术扩散,出现网络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视频、无线音乐等新业态,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扩展了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随着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文化产业技术扩散更替的速度还将加快,在产品生命周期上出现夭折型一快速型一漫长型演化的特征。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文化融合,是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技术扩散的主导趋势。

(二)价值链提升

文化和科技融合将高端环节转移至更先进的技术平台,从低附加值的简单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复杂产品延伸,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技术效率。在创新回报动态递增的基础上,文化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查尔斯・兰蒂将文化产品价值链划分为创意、产生、流通、传送与最终接受五个阶段,关键赢利点是创意和传送。如果将文化产业效率视为价值增值活动效率的均值,则内容创意、传播推广、交易消费是效率提升的决定环节。

其一,内容创意能力提升。内容创意的价值识别,可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在创意生成环节,信息的数字化和编码化为文化内容的创意能力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提升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产品创新:在创意制作环节,文化和科技融合促使文化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全面“数字化”,制作流程的周期大大缩短,工艺更加简单、质量更加精美、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其二,传播广度和深度拓展。传播推广的价值识别,可从文化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进行分析。数字技术具有海量存储特性,建构了文化信息产品批量处理的传播渠道。运用多媒体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在同一网络中传递图像、声音、文字等不同特点的文化信息产品,商业推广变得具有“伸缩性”、即时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其三,交易消费的价值实现。交易消费的价值识别,可从将文化产品让渡给消费者的过程进行分析。在市场交易环节,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原创性的文化产权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在体验消费环节,呈现文化产品的终端设备,以及3D、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将数字文化信息与硬件系统融为一体,使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更加细腻丰富。

(三)利益协同

从产业链和价值网络的复杂程度来看,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演化,远远超过单一产业的传统范畴。新的文化业态绝不是原有业态的简单扩张,而是通过融合吸纳新的要素和参与者,构建全新的产业链条。对于传统文化业态,融合并不改变原来的产业链条,而是增加文化产品生产的迂回度,扩大传统文化产品的价值包。数字文化产品具有无损耗性、无失真复制性、可编码性、快速传播、产品互补性等物理特性,在交易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已很难获得融合所需全部资源,需要建立基于互利共生的协同与合作分工关系。

融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协调,考虑资源投入、利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因素,需要形成基于某种比较稳定的交易结构的共生机制。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第一,虚拟现实协同,即将网络空间作为共生基质,使虚拟物品的交易现实化,创造网络文化产品的第二交易市场。虚拟物品是指使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所生成的虚拟的电子物品符号,存储于数据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流动传输。如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虚拟装备等。第二,功能互补协同,即在内容、硬件、服务之间建立利益共生模式,提高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如美国苹果公司以硬件设备整合娱乐内容,创造“iPhone+AppStore”手机应用商业模式。2011年,苹果App Store占到全球移动应用市场总份额的90%,其中付费下载应用程序收入达49亿美元。第三,中间平台协同,即建立连接数字内容和交易渠道的平台性共生环境,构建双边市场(two-sided)实现利益协同。版权提供者、服务提供商等构成“卖方”,消费者构成“买方”,通过聚合、搜索、推荐、匹配等服务,平台方向交易双方收费。

四、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纳入文化生产框架之后产生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带来文化生产能力的极大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动因来源于技术创新、新业务新市场、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以及激励性规制等多种因素,因此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市场融合为动力,通过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制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高速发展。

(一)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

要素融合是指文化资源与技术要素相结合,以及技术嵌入文化产业链,以新的技术形态替代原有的技术形态,实现文化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文化资源开发不当、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不足,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手段,文化资源再生和产业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文化资源的贬值和浪费。要素融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另一个是技术要素的结构性融入加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替代、整合与补充,以渗透性高、关联性强的通用性技术为重点,通过建立通用界面的标准化技术模块,以及整合性的技术集成分发平台,实现先进技术在文化产业全过程中的运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或文化市场的技术结构模式,实现用相同的技术对不同文化产品的开发。

(二)以产品融合为核心,扩展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

产品融合即使用不同技术提供的产品,在消费功能上与文化产品之间建立替代性或互补性联系,为不同文化行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延伸和重组提供支撑。一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叉渗透。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更新,实现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在技术上的互联和互换,建立不同文化产品供给的共同技术基础。加强内容原创和制作包装技术、传播交易集成分发技术、体验消费终端展现技术的研发运用,加快多媒体传输技术的普及,实现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将分散的媒体产品及形式向统一的多功能平台汇集,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新的工艺。研发文化产品生产的替代性或关联性技术,并通过渗透、扩散改变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的技术路线,建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交互关系,丰富文化产业的经营内容和形式,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新的市场和需求。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文化企业的应用,加快电脑、电视、手机、PAD等智能终端设施,以及视频软件、网络流媒体软件等软件产品的技术创新,实现内容、渠道和终端(硬件和软件)产品的技术整合,使文化信息产品和电子消费品之间形成功能互补或替代,进而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

(三)以市场融合为动力,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市场融合即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建立技术联结,产生文化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的汇合与合并。较长时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转换和市场适应性滞后,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不足。融合使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演变与整个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原本清晰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技术进步消除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的壁垒,产生新业务、新市场,扩展现存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有效融合更庞大的消费群体。开发新平台引入新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鼓励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新业务的参与者,开发由新技术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新服务,在地理和产品上超越其传统的核心市场。改变文化内容到终端消费者的价值链条,促使扩展后的经营活动进入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如电视传播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IPTV、网络电视,从单一的电视服务扩展到增值数据业务市场。此外,应高度重视产业交叉破界产生的增量市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交叉处形成连续性、可伸缩性的数字环境,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和经营活动空间。加快互联网消费与文化消费者的技术弥合,以电子消费品市场的扩展为重点,开发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等消费群体中文化消费的潜在群体,研究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消费特性,在产品形式、服务模式、市场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变革,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规模。

(四)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5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主体为了满足大众文化消费供应商品或服务的营利性组织及其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如图书、艺术演出、旅游等。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门类,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是现代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一,在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1996年云南省委第一次提出了“让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大省”。2003年云南文化产业真正起步,提出“要像当年抓烟草、抓旅游一样抓好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这一年被称为“统一思想年”。2004年云南利用市场规律,推动文艺作品走向市场,代表性的作品《云南映象》为世界所瞩目。2005年是文化产业发展年,出台优惠文化企业的政策,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将文化产业纳入“绿色GDP”统计范畴。2006年据省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初步确立,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至2012年,“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品牌迅猛发展,整个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超6%。2016年《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云南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演出演艺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云南模式”。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交界,毗邻泰国、印度,是我国对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具备与周边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科技、贸易交往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为发展云南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地缘优势。 

云南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景观类型丰富而奇特,如既有适应气温高达40度左右的植物、珍稀动物,又有海拔4000米以上,北半球纬度最低却终年积雪的雪山群、冰川,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等。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在省内的26个少数民族占云南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每个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艺术、风俗、节祭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人文景观,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有力的依托和动力。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人才匮乏 

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技术力量,交通和人才储备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资金和人才的匮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投资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现在已经集团化的产业如旅游、出版、报业、广播电视等大都是政府投资控制的文化产业。 

(2)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偏低 

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多,但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分散,其市场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需要。 

(3)产业结构失衡,缺乏创新性 

娱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比重过大,新增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等薄弱,云南省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建议 

(1)整合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历史古迹、民俗等,故应从实际出发,分析资源状况、明确产品定位、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把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借助旅游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2)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构建文化企业群 

组建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团, 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群,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文化企业的部门、地区的分割,根据市场需求,按行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从而解决云南文化企业散、小、弱等问题,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和筹资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快多元化发展,走资本运作之路,用市场的手段来主导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分配、交换等。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用經济调控手段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除完善政策法规, 健全产业政策的行政手段外,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适当增加投入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文化产业,形成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政策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角色应从文化“管理者”转向文化“服务者”,为文化单位提供注册、年检、监督等服务和管理,推动文化商品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供各种文化人才创新的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各种文化市场信息,协调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技术、交通等问题,为文化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1] 尹欣,杨福泉.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2014. 

[2] 陈瑛,常志文,李艳.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 杨文华,纳夏.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15. 

第6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一、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来,灵璧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该县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其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特色品牌建设滞后。每个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都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禀赋之上,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种类繁多,但是其主体内核须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来。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便是由灵璧石与采石人精巧构思而得。近年来,随着灵璧奇石开采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增,奇石开采逐渐演变为规模化、机械化,从而导致奇石文化产业逐趋同质化。由于奇石资源的准公共性,灵璧县在奇石开采方面并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石材浪费严重,灵璧奇石逐步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开采规模日益庞大,区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开采出来的奇石同质性特征明显,导致商家低价同质化竞争,奇石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多数奇石滞积在店铺里。此外,因灵璧奇石品牌建设滞后,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二)产业集群无序,行业同质低价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表现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结构性、专业性与整合性特征。灵璧奇石文化产业虽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专业集聚特征,其结构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其产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产业内部生产和供给分工混乱、各生产要素分配混乱,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单一以及竞争缺乏层次性等不良现象。此外,该产业集群配套资源匮乏,大部分商家各自为营,从生产到销售、运输自包自揽,导致产业内分工不足、创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纵向分工不明、产业横向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创意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动态可再生特点,因此文化资源多少不仅取决于区域历史文化沉淀,还取决于其文化再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资源是文化禀赋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随着其规模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单一,当地商家越来越重视石材资源,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创意,产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不足、文化阐释能力薄弱、产品差异化不强、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远远不足。

二、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可行性论述

(一)资源禀赋筑基础。文化产业是创造性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和利用,其实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化创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础。袁海(2011)运用空间计量手段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先天性”地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能的获利空间,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的高低,取决于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在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合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二)专业市场谋发展。专业市场是深化的产业集群,但其更加强调集群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作用实现对不同产品需求之间的交互刺激,从而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并产生以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市场的集中,减少了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专业市场通过供给侧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其内部分工不断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根植阶段和集体学阶段,立足于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外在形式的专业市场,应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禀赋,只有建立于区域特色文化禀赋的专业市场才具有内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会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禀赋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联动模式。

(三)创新网络构平台。文化创新网络是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区域文化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文化、新服务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文化创造能力,企业应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文化流动能力,即充分利用区域内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即文化创新的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资源“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级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深化了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图1)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区域文化禀赋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集中表现,企业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益,逐渐聚集复合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便是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其依据文化产业特征,更强调产业集群的整合性与结构性,不仅可以实现需求集聚,而且可以进一步内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结构,可以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避免横向产业同质化竞争,延伸了纵向产业链,构成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基于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对文化资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至此,文化产业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困境破解建议

(一)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巩固比较优势。政府应扎实开展区域内文物资产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出台奇石开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护措施,明晰奇石资源产权,通过培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奇石开采工作者,有序合理开采奇石资源,从资源本身体现出产品差异性,随后以竞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户手中。同时,加快推进垓下古战场、瓦房庄遗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树立精品品牌理念。规范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市场,打击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杜绝采石户“地摊式”经营模式,引导奇石商家差异化竞争。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灵璧奇石文化博物馆组建,提供灵璧奇石文化宣传性窗口,围绕“五彩奇石•魅力灵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灵璧奇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不断丰富奇石文化园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

(三)整合规划专业市场,密切产业分工。集聚灵璧奇石文化市场需求,完备市场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区域文化禀赋,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密切奇石文化产业纵向分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打破商家各自为营状态,将生产、销售、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以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四)创新开发模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到文化产业规划与文化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运营并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社会各方资本出资参与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景区的联系,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钟馗文化园等精品景观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钟馗文化园二期、虞姬文化园二期、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资源可持续性。重视采石人与文化创作者的精巧创意,加强文化阐释能力,鼓励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内奇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结合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内部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产出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促使奇石文化资源内核在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竞争力,以此增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构建创新网络平台,丰富产业结构。在灵璧县区域内,以奇石特色文化专业市场为基础,根据当地制度条件,组成创新网络与结构,延伸纵向产业链,搭建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以此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各组织和企业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创新,从而深化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打造文化创新硬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一放.特色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以河南镇平玉雕产业为例[M].山东大学,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刘贵华,张瑶.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

第7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8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一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发展壮大的。自改革开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歌厅、舞会等营业场所从无到有,音乐磁带、录像带等文化产品逐步普及,不仅使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构成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典型记忆,更初步构建和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产业。自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文化管理、经营、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规模迅猛扩大。而在2000年我国“十五”规划出台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及主要措施等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以明确。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文化产业逐步走向世界,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之中。

发展至今,我国文化产业于近年来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照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比2008年增长136.8%。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为3.48%,按同口径计算,比去年提高0.2%;文化产业对2012年的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盗版产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部分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文化管理体制仍有不足。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层次改革阶段,但总体上看,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显僵化,部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仍存在重复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对部分行业发展的束缚较多,制约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市场自由竞争的氛围不强,行政垄断仍在个别行业中存在;部分优良的文化资源、文化资产集中于国有文化企业中,导致部分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三)文化市场亟待发展规范。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尚不够发达,文化要素的市场发展更为滞后,尤其以资金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问题最为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受到了严重阻碍,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仍显粗放,由于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量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性,同时不少产品内容较为庸俗,文艺价值不高,在产品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片面强调技术手段和广告宣传,只追求关注度,甚至以一些低俗的手段创造噱头,忽视了产品内容的质量和产品的社会效益。

(五)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多数文化企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偏弱,产品开发、行销和运营的资金缺乏,需要获得融资以支持企业发展。但文化企业的拥有的多是无形资产,估值困难,风险较大,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要求的标准较高,程序复杂,导致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不少优势:

(一)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体系和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二)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具有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丰富文化。音乐、影视、文学、旅游等文化产业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极为充足的题材与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市场对文化产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化产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同时,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也提高了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也促进了公众对正版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支持意识。

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法律保障。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任何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目前在我国还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的基本法律,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明确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法律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执法部门切实有效地执行各法律规定。需要加大对文化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文化市场的乱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是真正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文化产品创作者的合法利益。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更多的进入文化产业,给予小微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发展运用企业无形资产的抵质押融资产品,为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和融资保障。

第9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很好的例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日趋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但离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差距还很大。陕西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但就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产业效果和发展规模都不很理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观念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

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保守,对异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抵御力和同化力极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陕西在精神文化形态上早就形成了一系列不能适应工商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目前,陕西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结构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汁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已成为推进文化工作的结构。如基层文化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统一规划、预算、拨款的方式,既不利于使文化建设走向市场,又不利于激发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既不为国家减负,又不能扩大文化建设规模。在人才结构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作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严重束缚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在创作管理上,仍使用行政手段来规划艺术生产,而不是按市场需求进行。剧团的主要运营是靠财政拨款,更有甚者,一些无观众、无市场、长年不演出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剧团还有不少。经费的拮据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艺术人才的断层又严重地阻碍了演出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思想观念保守,文化格局的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文化产业发展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非公有制比重过小;文化事业的财力保障力度总量增长缓慢,保障和建设重点不明确,力度不够;文化艺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合理结构和规模优势,致使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几十万,只获奖不增收;有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极低(如出租场地、门面房等),失去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双为”效益的社会意义。所以,陕西文化产业的开发,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社会综合实力的不足和政府投资能力的低下是制约陕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陕西省对文化艺术建设的投资逐渐加大,但投资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从未达到过1%。造成陕西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除了陕西整体经济发展滞后、投资力度过小外,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从全局上看,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作为一种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原则和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的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陕西的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艺术中介业和音像制品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扶植发展和推举,同时,要在实现优秀剧(节)目多层次增值、拓展影视市场、改善经营管理活动上下大力气。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陕西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非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娱乐市场的和赌博现象屡禁不止,音像市场的盗版,演出市场的无序,书报刊市场和录像放映市场的“黄”、“非”等现象,致使管理部门的治理整顿活动频繁,而那些守法经营者也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此外,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偌大的陕西文化领域里,文化艺术经纪与机构极少,说明真正将文化视为一种产业来投资和运作的人还很少,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无论是观念认识问题,还是投资经营和管理运作问题,都刘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起了阻滞作用。

从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其改革力度尚不到位。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上来讲,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监督、矫正文化产业运行和发展方向,在防止、克服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商业化弊端的同时,主要是大胆采用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从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但这种转变的速度太慢,力度不够,尚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

从文化市场的管理角度看,管理体制较混乱,管理部门主次错位,职责不清。一些管理部门擅自扩大自己的职权范围,越位越权,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有的假公济私,公报私仇,致使经营者常常难以招架,苦不堪言,使那些欲有心涉足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资者望而生畏。管理上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阻塞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抑制了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使得文化产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和生存活力。

要使陕西文化事业有一个大发展,仅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多方位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形成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法治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格局,才是文化产业所必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个基本环境尚未发育成熟。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有序

文化法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文化工作运作管理的基本规则。但目前可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依据的文化法规严重缺乏。如许多文化建设缺乏法规保障的规范秩序,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政策不足,文化建设准人及吸纳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政策措施的缺乏,文化资源保护法的严重滞后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首先导致文化市场秩序的混乱,非法经营者严重损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而政策与法规的缺乏与不到位,使违法者得不到有力的惩处,守法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合法经营处于无助状态,不仅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社会文化市场的发展进程。

其次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且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在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下,近年来虽已有一些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但落到实处的却不多,有的因相关政策变化而难以实施。如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保证农民看电影的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而被搁浅。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尤其如此。对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既是适应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须的要求。因此,促使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实到位,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的发展政策是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因为稳定而优惠的政策不仅维持着产业发展的秩序,而且也维持着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保护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