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农业生产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第1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1)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视野是广阔的,他必须站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而不是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具有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过程之中,选择和利用一切资料,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商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只拦路虎,当学习结束后,学生从中所获取的知识将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研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农民接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培养起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技能。这种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邀请当地农民、干部、技术人员讲课,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当地基本情况,诱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及动机;还要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的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专题讲座也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依次进行。

(二)指导学生提课题和选课题

课题由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相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为学生勾画若干大的概念框架,这些框架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细化,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范围要小,操作性要强,必须立足运用课内知识、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千阳县水沟镇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实践教学中,在展开工作前,通过调查了解,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农业专业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怎样才能使科技与农业生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3)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4)病虫害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5)绿色农业的现状、前景,应当怎样科学地实施绿色农业生产?(6)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7)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8)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教师提出部分研究课题外,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若干课题,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后公布。每名学生从中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也可另立其他课题。

(三)成立课题小组

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教师可作优化调整。每个课题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上下联系、记载活动情况和汇集资料等工作;并为每组选聘一名蔬菜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我们组建了6个课题组,水沟镇有6个行政村,每个课题组对应一个村展开调查研究。

(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由课题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共同设计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导教师审看和评阅,指导教师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后,小组再进行讨论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对可行为止。

(五)小组实施合作研究

各课题小组按照研究方案,由组长根据人员情况及研究要求,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课题组要根据研究要求开好阶段性的小结会议,每个成员如实地交流各自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全组共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同时拟订下次活动计划和方案。一个课题往往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调查和反复的研究,直到他们能够界定问题,并形成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蔬菜的无公害生产”这一课题研究中,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农民、蔬菜协会工作人员、村镇干部,了解到水沟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西红柿、黄瓜等品牌蔬菜生产的旺季,病虫害严重发生,仍需大量施用农药。为什么所谓的无公害蔬菜却离不开农药呢?面对这种状况,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是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提出对策,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的理解,煅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六)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依据课题方案,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练为某些结论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全组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交给指导教师审看,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再次讨论和修改,直至定稿。这个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

(七)举行总结报告会

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在组间进行展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最后召开总结报告会,邀请村镇干部、蔬菜协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及教师作评委,进行答辩。各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评委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还对促进当地生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得到承认后,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班开展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学习的切入点不同,这样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2)对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引导,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并开展研究工作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应经常反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各种课题,为学生创造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应明白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灵魂,即灵活的技能、广泛的知识以及思考的习惯,总是努力寻求让学生学会为学习承担责任的方法,要确保课堂的学习,以得到相关的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宗旨,时刻作好准备去应付来自于学习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的一切学习促进方案都要把知识内容放在一个概念框架内来考虑。

四、在涉农专业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第2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会议将评估全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层面,全球许多地区经过了良好的发展,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在环境层面,生态破坏的速度反而加快,使得许多普通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可以预见,未来二十年环境对于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能源、食品、水资源等各方面的诉求将超越以往。差异将带来许多变化,包括新法规制度如碳税,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自然资源价格的大幅提高等。

对企业来说,“里约+20峰会”将是一个思考环保趋势的很好机会,可以借此评估一些将来会变得更重要的因素,考虑其对市场带来的影响。毕马威最近了新的报告,从20多份研究报告整理出来企业应重视的十大变化趋势,包括气候变迁、能源诉求、原料短缺、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城市化、中产阶级的成长、食品诉求、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森林毁坏。

对于每一个大趋势,企业当然可以有技术层面的回应,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策略层面做调整。对此,企业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应对趋势变化调整产品及生产技术的研发;二是是否应与相关组织多一些合作,并投资公共基础建设。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随着资源供应压力的增加,企业必须研发新技术或生产方式以降低资源消耗,而更大的机会在于为其他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观察以上几大趋势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研发更适合未来需求的产品。例如,城市与能源短缺之间的互动将带来一些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在大城市内,人均居住空间不大,再加上居民一般都想降低电费,所以家电制造企业应该特别重视研发能源效率高、规格小的冰箱。

第3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涉农政策;税收调节;统一城乡税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66-04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经济制度和相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在这一经济格局和制度框架下,农村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承受了极大的成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为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在农业税取消后,对于农民是否就已经处于无税状态以及统一城乡税制的条件是否就已经成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全面地分析,以更好地把握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取向和实现进程。

一、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仍承担多种税负

我国长期单独对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使一部分人产生了农民仅缴纳农业税,而不承担其他税收负担的误解,实际上,农民不仅与城镇居民一样承担了流转税、所得税负担,而且还承担了一些因政府职能不到位而带来的隐性税负,并且农民所承担的上述税负与其所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是不对等、不公平的。

首先是各种流转税。我国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农民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同样适用国家统一的流转税制度,不仅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购买生产资料需要负担增值税、购买农用运输车需负担车辆购置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消费非自产农产品以外的生活资料和服务都需要负担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因此,农民在缴纳农业税之外,作为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与城镇居民一样都是流转税的纳税人。

其次是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农民作为银行储户,也同样就利息所得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这种利息个人所得税全部用于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障,农民则排除在这种保障体系之外。实际上相当于没有得到国家社会保障的农民,在为城镇居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作贡献[1]。

再次是隐性税负。由于政府职能在相关领域的不到位,工农产品“剪刀差”在我国依然存在。农产品出售价格往往较低,农业投入品价格往往较高,农民因此承担了一部分本应由工业生产者承担的交易成本,承受了一部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促进工业发展的职责,从而构成了农民的隐性税收负担。

据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研究估算,仅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负担的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款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以及农民在日常消费中负担的增值税、营业税、农民缴纳的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每年大体为4000~5000亿元,约占农民总收入的14%~15%[2]。因此,即使农民不再缴纳农业税,农民实际上仍然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了相当的税收,并且还未能享受与其税收负担相对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将处于无税状态,势必导致统一城乡税制的改革方向发生偏差。

二、统一城乡税制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说明了统一城乡税制将是一个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谢罗奇,易利杰等:统一城乡税制:条件、问题与步骤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实现。

1.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82∶1扩大到3.29∶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农民收入中包括要缴纳的税费、生产性投入等因素,则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世界多数国家目前的城乡收入之比大致在1.5∶1左右,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也一般是1.4∶1~1.6∶1之间[1]。因此,只有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如1.5∶1左右),统一城乡税制才具备必要的财政意义和现实基础。

2.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总体偏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仅达35%~40%[1],农产品的出口总额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也相当滞后,农村市场运行机制还比较缺乏,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仍十分脆弱。在这种农村市场化程度偏低的总体格局下,引入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建立的现代工商税制,必然与农村现实的经济状况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有效发挥税收的职能,而且还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滞后,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仍沿用家庭联产承包的传统组织方式,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至2004年底已达到约6.6万,但是其带动的农户数量仍然仅占农户总数的25%[3],远远适应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的要求。就税收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税制的现代化程度与经济的现代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取消传统的农业税制后,现代税收制度在农村的全面实施也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不切实际地急于推进。

4.农村人口就业状况的有效改善。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达1.5亿左右。在这种就业状况下,农民的收入难以得到较快地增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如果急于将农民纳入统一的税收征收体系,不仅不符合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导向,而且还将为税收征管带来很大的难度,不利于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从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就业状况改善的因素来看,除了农业经济发展本身的原因外,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明显滞后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农村人口就业状况的有效改善,不仅有赖于发展农业经济本身,而且也有赖于消除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这些都是顺利实现城乡税制统一的前提条件。

5.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机制的充分建立。当前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都严重滞后。与城镇相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相当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存质量的提高。在这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没有建立完善之前,单纯追求城乡税制的统一,无异于对农民的“只取不予”。这不仅从道义上对不起农民,而且还将破坏农村社会的稳定,对统筹城乡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统一城乡税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简单地将农民与城镇居民、农业与工商业纳入统一的税收征收体系,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经济制度差异缩小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等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之后,才能顺利实现。

三、城乡税制统一必须防止“黄宗羲定律”重现

全面取消单独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不仅从税制上消除了对农民的歧视,而且对“搭税收之名,行收费之实”的行为也是一个釜底抽薪之举,将从根本上克服以往历次改革“只减负担不改机制”的弊端,彻底消除乱收费现象,避免“黄宗羲定律”的再现。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取消农业税后,仍然应该长期坚持向农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导向。目前,农业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5%,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0%以上[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在世界范围内已位居前列;农民收入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根本性、长期性、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因此,取消农业税后,进一步完善涉农税收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的根本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将农民纳入工商税收征收体系,而是要更好地体现国家对农业的税收扶持。国外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我国仍须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对农业给予大量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欧盟、美国甚至印度等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将农业与工商业一样纳入统一的税收征收体系,但均对农业实行了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农民的实际税收负担很轻,甚至接近于零。除此以外,各国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农业给予了高额的补贴。2003 年,以生产者补贴等值(PSE)百分比衡量,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范围内生产者支持占农业收入的32%,其中美国为18%,欧盟国家为35%,而冰岛、日本、韩国、挪威、瑞士则不低于60%[5]。相比之下,我国不仅在税制上存在着对农业支持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利用WTO“黄箱”、“绿箱”政策上也存在着对农业补贴不够的问题。因此,从支持农业发展的国际背景看,我国完善涉农税收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的基本取向,只能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而不是增加对农民的负担。

四、统一城乡税制的基本取向和实现步骤

如前所述,统一城乡税制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创造城乡税制统一的外部条件,并且在条件成熟、城乡税制统一后,也应注重对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具体来讲,可以考虑采取“两步走”的策略来积极加以推进。

(一)加大税收对涉农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创造统一城乡税制的条件

1.调整优化支持农业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做大做强。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对农口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方式,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对农民生产投入物中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金,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补偿。

2.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扩大农产品流通。在国内市场方面,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连锁经营企业的汇总纳税制度,促进现代化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在国际市场方面,继续调整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扩大农产品出口优势,促进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3.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制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一方面注重解决现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按17%征收增值税和按13%抵扣的“高征抵扣”问题[6]。另一方面严格防范农产品收购凭证虚开虚抵增值税进项税款的问题,既要从鼓励发展的角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又要从规范税制的角度,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4.坚持以科技兴农为依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产业,如开发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质产业,积极纳入环保节能项目范围并给予相应的税收支持,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5.引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对投资于农村水利、电网、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综合运用直接减免、投资抵免或加速折旧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向这些领域的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6.立足“以城带乡”,有序促进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研究有利于农民工实现公平就业的税收政策,促进城镇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的力度。同时,在发展小城镇时,也要注重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税税额标准,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保护基本农田中的作用。

7.积极鼓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研究完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农民文化卫生服务、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公益事业和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结合企业所得税改革,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条件成熟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为最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开辟一条规范的资金筹集渠道。

(二)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项条件基本成熟时,全面推进城乡税制统一

1.完善涉农所得税制。对公司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户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个人所得税应设置合理的征税标准,将绝大多数农民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只对部分高收入农业生产者征税。

2.统一城乡房地产税制。基本方向是建立内外统一、城乡统一、房地合一的房地产税制。但是,对农业生产用地、普通农民住宅,不纳入征税范围,只对超过一定标准的农村住宅、非农业经营性用地予以征税。

3.建立城乡维护建设税。将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对城镇和农村统一征收,并根据其专用性的特点,对在农村征收的城乡维护建设税专门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

完善涉农税收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并不只是单纯税收制度上的调整,而且还涉及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农村基层政权的重构等多个方面内容,应该统筹考虑,协调配套,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统一城乡税制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税收负担需进一步减轻[J].研究报告(增刊),2004,(1).

[2]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税费改革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6).

[3]黄运.完善农产品加工增值税问题研究.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第三辑)[C].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4]王纪平.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税收研究资料,2007,(2).

[5]马衍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J].国家税务总局研究报告,2006,(7).

[6]翁荣华.关于完善城乡税制一体化的研究[J].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6,(15).

Unify Urban and Rural Taxation System in China:Conditions,

Problems and ProceduresXIE Luoqi1,YI Lijie2,HUANG Yun3

(1.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0,China;2.Law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0,China;3.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he conditions of uniting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are still immature under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existing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goal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ic new countryside, tax regulation should strengthen agriculturerelated policies to implement efficiently and create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taxation system. Furthermore, even though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mature, the 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axation system should be oriented by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upport system of farmer's personal tax.

第4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财政新农村农业发展

一个国家的财政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财力充足的多数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渠道,是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控农业生产供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工具;在财力不够充足的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农业投入来源,特别是对具有广泛外部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

我国目前处于财力不够充足的发展中国家,财政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导向作用

农业是各国政府投资保护的重点产业,但并非对农业、农村的全部投入都归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都要由国家财政进行投资。由于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在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直接投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通过税收、补贴、贴息等优惠对农业投资给予激励和引导。

在促进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财政通过一系列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的实施,向社会展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为社会本身、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创造条件,并发挥导向带动作用。财政投入属于一种基础性投入,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吸引其他经营性投入的多少和效益,即财政投入具有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例如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实施县数达500多个,重点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主产省、主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而地方各级财政落实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到8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一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明显,带动农民投入50亿元购置农机具,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另外,就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而言,增加基建投资,举办大中型农业基建项目如水库等,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另一方面也为集体和农户开荒、修建与之配套的小型设施投入创造了条件。农业事业费支出增加,改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条件,增强各种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这就为农业现代化进而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收入创造了前提条件。对农业税费政策的变革,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注入农业。

二、分配协调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因此,处理好国家与农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在目前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农民增收难的现状下,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为落实“三补贴”政策,全国30个省(区、市)用于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有64200万农民受益;中央财政用于良种补贴的资金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在财政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和转移支付的推动下,农民增收难的状况会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改变过去长期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其国家与农民之间存在的不合理分配格局。

三、发动激励作用

目前,农业仍然是我国农民主要收入的来源。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部分不足5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比例大约为47%。农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我国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一是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自我积累能力差;二是因为国家过去长期采取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积累少;三是因为我国农业是一个回报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民间资金缺乏吸引力。农业自发投资能力弱导致了农业投资乏力,造成了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局面。因此,外部力量的介入对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果十分明显,是一个重要的外部作用因素。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例,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1998年)的计算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1980年~1997年间,每增加1亿元农业基建投资,可增加农业增加值38亿元,增加粮食产量39万吨。另外,有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519元。进一步分析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中支援农业生产及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对农民增收能够发生正效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是,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高达11.87元。

可见,财政投入与农业增长的正相关十分明显,在我国这样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中,财政支农投入所起的作用甚至高于劳动投入的积极贡献,考虑到播种面积的增长有限,财政投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劲松: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6年展望 中国农村经济 2006.2 第8页

[2]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 第55页

[3]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中国农民发展研究报告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3-104

第5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臭氧层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没”掉99%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使人类避免受紫外线对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使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

但科学家最近的观察研究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平均减少速率为1%左右。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以上,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有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如今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臭氧空洞”,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科学家们指出,影响大气中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该地区上空的臭氧含量显著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车辆等所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被分解成氧分子,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物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那么本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损耗16%-18%。

第6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广东德庆县的周富贵今年的柑桔又喜获丰收,三亩地纯收入3万元,“现在比傻种地日子好过多了。”周富贵乐不拢嘴。

通过选准柑桔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行柑桔标准化生产,引领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德庆县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如今,德庆贡柑、砂糖桔已获得“中华名果”、“广东省名牌产品”等称号。

像这样的通过突出特色产业,着力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例子不胜枚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蒋和平告诉《经济》。

蒋和平是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

创新――现代农业核心

《经济》: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设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理念?

蒋和平:它突出了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题,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如农业机械、化肥、饲料等均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他部门。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因此,现代农业也突出了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由于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最大效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农业也突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另外,标准化的理念也体现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经济》:您曾提出“现代农业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产业基础”,请您具体解释一下?

蒋和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制约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正在逐步消除、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良好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吸纳能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产业基础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农业能够参与社会平均利润分配,使农民能够获得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报酬收益,确保城乡共同发展。

农民创业新契机

《经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创业有何重要意义?对那些准备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农民提出了什么更高要求?

蒋和平:发展现代农业给那些有商品意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懂技术、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想法的农民带来了创业希望,他们投资兴业,以法人身份进入市场,开始了农村经济社会大分工。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广大的农民“个个都是企业家”,即要求他们成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家型的现代农民,他们本质上是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得以高效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他们有市场经营的理念,懂得如何去寻找市场、如何把握市场信息如何去创造效益、增收;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理念、经营管理理念等,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还要求他们懂技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等。当然,对于他们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近几年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慢慢变成现实。

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培育现代农民让他们尽快掌握这些本领成为了当务之急。首先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使农民从事专业化经营更为便利。其次是清除创业型农民成长的障碍并扶持其成长,最后还要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推动更多的农民成为从事规模经营的创业型农民。

《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龙头企业对于农民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载体,但是农民创业不一定非要依赖龙头企业,您怎么看?

蒋和平: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不只是龙头企业,广大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的确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载体,它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民创业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6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362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240元,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7%。

但是,龙头企业也好、普通企业也好,都只是农民创业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农民创业不一定要完全依靠企业,农户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作组织进行创业,也可以自己创办不同于个体工商户的“农户公司”等等。

《经济》: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但是,目前仅有6.2%的农户已经或开始创业,您认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民创业的现实困难是什么?

蒋和平:发展现代农业给农民创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首先,目前还没有一部扶植、鼓励、保障农民创业的政策。由于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手续繁琐、政出多门的情况,还有“吃、拿、卡、要”的现象,无形抬高了农民创业的门槛,影响了农民创业积极性。

第7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导和推动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决定从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引导资金,专项用于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建设。为确保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和示范项目建设按计划全面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项目要重点安排在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灌溉效益显著、配套资金落实、灌溉水源有保证、面积相对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第二章目标和要求

第三条示范项目要以增加农业灌溉技术科技含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建设"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为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并为实现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四条示范项目不同于一般的节水灌溉工程,要从系统选型、规划设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先进成果应用、科学用水、水费改革、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等方面体现"高质量、高效益和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和水利厅(局)要在上年的12月底前联合向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报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年度申请中央资金示范项目申报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省级计委对可研报告的批复。

第六条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已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当年资金可能,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择优选取,联合下达年度示范项目投资计划。

第七条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已批复的可研报告抓紧组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八条示范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多渠道筹集,中央与地方配套的比例为:东部地区1:2、中西部地区1:1。

第九条要严格按照审批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条要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加大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五章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分级管理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

第十二条示范项目的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节水灌溉材料设备选购要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的方式,做到质优价廉。

第十三条示范项目要积极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建设质量并按期完工。

第十四条省级计委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检查监督。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将组织有关专家巡回检查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合同执行情况等,对违反规定和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将追究当事人和有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示范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自验,并向省水利厅(局)提出验收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会同省级计委按有关要求对示范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对通过省级验收的示范项目进行抽查。

第十六条示范项目验收后,应及时向水利部农水司报送验收总结报告及相关资料。

第七章建后管护

第十七条示范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第十八条要加强工程运行管护的责任制,明确管护职责,做到责任到人。要加强对上岗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十九条要充分发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作用,要积极探索和实行水价、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改革措施,使示范项目的运行管理做到良性循环。

第二十条要积极推行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和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注意收集、积累示范项目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料,使示范项目真正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二十一条示范项目建成后,新增加的灌溉面积要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进行保护。

第八章附则

第8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非洲之角粮食告急

严重的干旱、持续的冲突和高企的粮油价格,让非洲之角地区超过500万人正在忍受饥饿的折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乔塞特・希兰4月初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表示,始于去年的干旱席卷了肯尼亚北部和东部、索马里中南部以及埃塞俄比亚东部。当前,这些地区的农作物收成难保,粮食供应处于高度危险状况,需要粮食援助的人口已经增加了140万。

面临粮食危机的还有乌干达。由于耕地面积的增长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沉重的负担将使其农村小型农业单位无法自给自足。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指出,全球粮食价格3月份已经达到20年来的最高值,而且还将进一步升高。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在非洲之角的一些地区,一袋50千克的玉米价格已经上涨25%―120%,谷类的价格在未来6个月预计将上涨40%―60%。

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4月7日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研发投资的增长率在2001年至2008年间超过20%,从14亿美元增加到17亿美元,但增幅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大部分用于研发人员工资待遇的提高和设备的更新上,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该报告的联合执笔人斯塔德斯表示,尼日利亚已经超过南非成为非洲农业技术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国家。此外,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苏丹、坦桑尼亚等国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投资也比较大。但他同时指出,除上述国家外,地区内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研发投资比例陷于停滞,另有13个国家的农业研发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为应对非洲农业研发领域面临的挑战,报告建议,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政府以及援助机构应持续增加对农业研发领域的投资,招收并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强地区间及次区域合作,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应对高农业成本和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在3月底召开的第七届泛非农业发展计划伙伴会议上,加入该计划的非洲国家农业部门负责人再次承诺每年从国家预算中再拿出10%用于扩大农业投入。与会的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保持农业投入的增长,农村经济将拖住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积极寻找新的思路

除了努力加大农业投入外,一些有关非洲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尝试也在进行之中。

3月16日,东非生物资源发展创新网络中心在内罗毕正式成立。这个网络中心将投资1650万美元,用于帮助东非农业研究人员和私营部门进行生态农业创新。该中心推广的生态农业一定程度上将取代外部的资源投入,通过自然状态下的农作物、树木和动物之间相互影响来提高粮食产量。分析人士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长期受到饥饿和贫穷的困扰,全球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此,生态农业创新技术或许能为该地区带来希望。

第9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

外资巨头压迫

民族种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据相当多的媒体报道,最近几年,以先锋、孟山都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巨头纷纷跑马圈地,挤占中国种业市场。像蔬菜、花卉、大豆等作物的种业市场基本被这些外资企业所垄断,就连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外资企业强势发展的迹象也很明显。种业是一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同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又比较晚,所以与跨国巨头相比,我国民族种业就显得非常单薄,呈多、小、散、乱的格局。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面临这种不利局面,如果政府放任不管,让其自由竞争,这其实是就好比让一个1岁大的小孩和一个25岁的成年人进行“公平自由”竞争,结果很明显:未来国家种业这条生命线就必将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而且现在跨国巨头正利用多种手段在中国渗透发展,他们放长线钓大鱼,先“让利”给农民尝点甜头,然后再逐渐排挤掉民族种业企业,最后实现真正的目的――垄断。

但是,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如果种业的命脉都控制在跨国巨头手里,对于本国的农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阿根廷等国的大豆种植就完全被孟山都等种业巨头控制,成为其任意宰杀的羔羊。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利,这些种业巨头还研发自我毁灭的转基因种子,他们对传统种子进行基因改造,使之在收获后就“自杀”。这种技术能够自动防止农民为来年耕种而保留或重复使用种子,使用该种种子的农民只有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新种子才能维持生产,这是一种裸的为了自身利益而研发的技术。

种业发展要更长远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