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因此,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契机,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无压状态下学习
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电动机,力争用精辟的语言,实践事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同学们讲述“蓝精灵分月饼”的故事:有一天,蓝精灵的妈妈习回一个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出示月饼),蓝精灵的弟弟看见高兴得跳起来,就要分来吃。蓝精灵用刀一切(教师演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人半个(结合实物,出示图①)顽皮的弟弟嚷道:“我要多一点?”蓝精灵灵机一动,就把弟弟这半个月饼再一切(教师演示),又平均分成2份(结合实物出示图②),这时弟弟可高兴了,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同学们,你知道蓝精灵俩谁分得多吗?“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图①、②,问:蓝精灵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1/2)弟弟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2/4)再问:你还有使蓝精灵的弟弟更高兴的切法吗?学生回答:把弟弟这个月饼平均分成3块、4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最后问:为什么蓝精灵自己的那半个月饼不切呢?学生回答:因为蓝精灵知道切与不切都是同样多。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把1/2、2/4、3/6、8/4用等号连结起来,变成1/2=2/4=3/6=4/8。设疑:为什么相等?根据什么?这样,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蓝精灵分月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进入学习。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顾问甚至是伙伴。
在创新教育中,我校教师在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上创造了“十允许”的经验,即允许上课随时质疑问难,允许发表对教材不同意见,允许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简缩解题过程,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尾部,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不同意的允许争辩。我们还注意学生之间也要平等,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哄笑。使民主教学得到真正的落实,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竞争催人奋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根据小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并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尽获提高。我在教授《求最大公倍数》新课后,设计了求最大公约数四组练习题(每一个学生一道题),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力赛,每一个小组完成一题,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到黑板写出得数。做得既准又快的小组为胜。我的这一设计,为学生营造了紧张愉快、和谐的竞争氛围,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让后进生燃点信心,积极学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集群意向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CX12061),本文为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5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以达到5.13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2012)。网络已经渗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作为网络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集群事件,在从众心理及网络匿名性情境的作用下,增加了其参与的可能性。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参与意向,可以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指导性作用。
1.综述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各种信息充斥这每一个角落。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海量的信息更是让他们难以消化,对其真伪的判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刘培进,李克洲,陈涛(2012)调查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认知还不够成熟,面对形形的网络信息时,仍缺乏理性的判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直觉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生的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还不大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吴越,2006)。他们的行为极易受到网络中信息的影响,就如郭加书,王鑫(2010)分析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部分大学生将网络行为社会化, 以网络化的视野看待社会, 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从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看,其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是十分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进行思考,理智驾驭不了感情,情绪的两极性和爆发性,稍强的刺激就易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情绪或冲动的举止(桂世权,2002)。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情绪的宣泄,极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而对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其理念就是引导大学生对非理性情绪的调节能力,正确处理情绪、情感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并且有研究证明了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邓丽芳、郑日昌,2003)。此外,刘宣文,梁一波(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理性情绪教育课程适合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
基于已有的研究,本研究不仅探讨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还重点研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集群意向,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
2.研究结果及分析
此研究的被试为某高校的大一~大四的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本科生的网络集群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6.0对结果经性分析。研究的被试区分为低年级(大一、大二)和高年级(大三、大四),其中大三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而低年级的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中。
2.1 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
表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分布特点
表2 大学生周上网频率分布特点
表3 大学生网龄分布特点
由表1~表3的数据分析来看,发现高年级的每天上网时间都比低年级较长;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周上网的频率为每天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每个频率短的人数分布基本一致;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的网龄相对较长,网龄为7年以上的比例为58.6%。总体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次数都比较多。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报纸、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了解渠道已不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倾向于利用网络了解外界,了解信息,微博、论坛等互动类网站是他们经常浏览的网页,从中他们可以便捷地得到想要的信息。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集群意向,分别是对集群事件的认知、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以及对集群事件的情感。对集群事件的认知主要是指个体认为网络集群事件能够给相关群体来何种结果,积极的结果或是消极的结果。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认为集群事件能够带来积极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积极结果”是指事情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群体自身目标定义的,而这个目标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主要是指个体是否支持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并参与到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集群事件的情感主要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集群事件在情绪上的支持情况,愤怒、气愤(不希望其发生)或是开心、高兴(希望其发生)。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这三者上的差异,能够更加详细地认识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得到的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
3.讨论
此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虽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是最低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相关群体发动集群事件在认知上还是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认同集群事件为相关群体带来的效应。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也是最低的。其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相对其他年级而言,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三学生对集群事件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其参与到其中的概率就小一些。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此维度上他们的得分是最高的。即表明他们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
从整体的分析结果上看,初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实对大学生的集群意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结论,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因此,在高校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引导,不仅利于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更利于高校预测学生心理状态和教育成果的巩固。
4.小结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并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网络集群的支持度、情感上存在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意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6-28
[2]刘培进,李克洲,陈涛.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分析及网络德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3):76-78
[3]吴越.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科技教育,2006,(12):111-112
[4]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1):55-58
[5]桂世权.试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86-89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31-02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家庭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中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由于压力排解不当,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正确处理问题。
1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但其个性心理倾向尚不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展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大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迷茫、抑郁、自卑等。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1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主要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高中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一些学生甚至逃课或者课上看其他书,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理想。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不断激励自己解决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2 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比如做一些互动游戏,通过小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比如春游或者聚餐等等,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诚挚的友谊,这样,学生就能像教师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3.4 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或者一些治疗设备等等,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由于心理咨询室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室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室的活动中。心理咨询活动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心理问题咨询完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做好后期的心理辅导。
3.5 重视家庭对高中生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因此,家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级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和谐、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帮助中专生消除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
3.6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歪风、树正气,各种媒体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及未成年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在创造游戏等中专生喜欢的节目时,应鲜明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刻画成人生活世界时应考虑暧昧、暴力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4 结语
高中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果[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一、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的现状
室内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为了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室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室外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上好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是新课程所规定的,也是教材所必需的,是完成体育室外课(实践课)教学良好的辅助,同样也是加强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场所。但在很多学校,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被长期忽视,很多教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这个阵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弱点和盲点。
二、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内容:基础理论、健康知识(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等)、体育时事和重大赛事。从课程标准角度来说,初中体育与健康属于水平四,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几个方面均应安排室内课,今天的两节室内课均呈现在课程内容标准水平四(7~9年级)“身体健康”这部分内容中,其中“生活方式与健康”是课程内容标准“身体健康”中“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的第一个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对这一部分教学与评价是这样表述的:
学习目标: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分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的食品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式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三、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和文化课教学的异同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室内课与文化课教学具有共性,就在于通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材实际、符合学情和教情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入(体育课的情境导入应该与其他文化课有所不同)、激趣推进、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知道运用,为室外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深知,体育与健康的室内课教学与文化课有明显的区别,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实践特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其室内教学必然有别于文化课。以我粗浅的认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文化课:一是动静结合,把室内课的静与室外课的动相结合,力所能及地突出实践性。二是诱导结合,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周边生活出发,学习健康与体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配合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三是身心结合,把身体健康(形体健康和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学与相结合,把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粗浅的认识,就本课程室内课堂教学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学校高度重视,把体育与健康室内课堂教学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中,与室外实践教学同安排、同要求、同考评。二是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要义,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厘清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在学段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中按照内容特点安排室内和室外课教学。三是体育与健康教师通过课程理论和室内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驾驭室内课堂的能力。四是提倡体育与健康教师经常深入文化课教师的课堂,学习室内课设计、情境导入、流程推进、方法选择、师生互动、教学练习、教学评价的方法。五是在每学期初,将体育与健康室内课作为教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前谋划、提前设计,切实做到适应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动静结合、诱导结合和身心结合,从而提高室内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效用和效果。六是对重大赛事、特殊天气和环境,提前收集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随时做好临时性室内课堂教学的准备。
参考文献: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后来,我留心了“压力感”这件事,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职场新人是在工作一个月后感到工作压力的。此后,随着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的不断熟悉,“压力感”会变化:适应得好,“压力感”会逐渐减轻;反之,“压力感”会逐渐加重。也许这个现象可以为在新闻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仁提供一点参考。
关于“压力感”的来源,我以为新闻行业最主要的一个压力源来自绩效考核方面:每个月都有量化的“工分”考核,有业务排名,有末位淘汰,还有重点稿考核,好策划考核,错别字处罚……各种名目繁多的考核手段往往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绝不是想全盘否定量化考核制度,但必须指出所有的量化考核共有的一个致命缺陷——对人的潜力、创造力无法进行量化。新闻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压力源是来自新闻事件: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截稿时间的挤压……都会给新闻工作者带来压力。
在各种压力的刺激下,媒体人自身内在的一些性格缺陷、人格弱点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紧张、焦虑、不安、压抑、恐惧等各种情绪会随之而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如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媒体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此时,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人格弱点,了解自己的压力应对模式有什么特点,就成为当务之急。在缺少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寻求帮助:走出心理“亚健康”的关键
实际上,笔者的亲身经历带有几分幸运: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社会学专业,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我《社会心理学》(1995)和《心理咨询与治疗》(1997)这两门课的老师孙时进教授是国内第一位研究催眠术的临床心理学博士,称得上是业内权威之一。甚至在进入大学前的1992年,我还自学了《社会心理学》大学教材的内容。较早了解到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后来处理自己的职业压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坦率地说,在进入新闻单位最初的两三年,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曾有一段时期我连续失眠20多天,每天只能入睡4个小时。那时我明确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就找了在一所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长给我做心理辅导,又及时找到当地的心理卫生机构进行诊断。此后,我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后来,通过不断参加体育锻炼,以及找当地名中医进行调理,我的身心状态逐渐好转。近几年,随着自己对新闻业务、工作环境的熟悉度不断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加,压力感有所减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确实是走出心理“亚健康”的关键一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标准,一个人如果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生活,就应该考虑他是否得了抑郁症,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即每9人中就有一人患抑郁症。在职业压力日益加重的中国社会,患抑郁症就像得了感冒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支持系统:走出心理“亚健康”的支柱
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心理障碍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样,不能“临时抱佛脚”,而要靠平时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细心呵护。
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
表面上看,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差不多,但如果深入观察,每个人从中获得的支持却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在个人支持系统中与他人共享生活,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遇到困难时总能获得及时而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而有些人则不然,他们虽然和别人一样也拥有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却与其中的人相处得很糟糕,在陷入困境时也迅速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为什么?这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是需要人去努力建立并维护的。否则,即使在“亲人”这种天生最为密切的血缘关系中,也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受到致命伤害。
与其用不断取得的成就来取代不安全感,不如先学习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温暖、爱、归属与安全感。有专家曾经支招说,你有几个可以在凌晨三点打电话交流的矢口心朋友?如果有三个以上的知心朋友,说明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强有力的。反之,在这方面就需要多下功夫。
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临床社工(港台地区居多)、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等,都是可以借助的社会力量。
多管齐下:走出心理“亚健康”
媒体人肩负的责任重大,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某种程度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建议,宣传部门和媒体管理机构,包括媒体人自身,部应高度重视媒体人的心理健康,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
1 随时记录自己的梦境
前几年国内有一本养生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郑幅中)就在书中提倡这样一种方法。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用的也是同样方法,他大概记录了自己的几万个梦,终于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
对于梦境的解释,首先应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情绪为主。需要提醒的是,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自己人格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关系倒不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朱建军教授有本书《你有几个灵魂》,说的就是每个人的“人格”及“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值得一读。
2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判断方法
找机会去听听心理健康讲座,看心理健康的书籍或网上视频,向懂心理学的人士请教,都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准的有效方法。
看励志类的电影电视,也是一个有趣且有效的方法。有报道称,英国著名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的客户中有位商人,几乎每晚看一遍《第一滴血》来励志。现在已升到董事长的职位;还有一位客户十分喜欢《告别有情天》,因为它使她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勇敢地改变现状,生活就会始终像一潭死水。
据说弗德尔医生还开出了一些独特处方——
症状:缺乏坚强的意志,处方:好莱坞经典作品《洛奇》。
症状:缺乏信心,处方:澳大利亚轻喜剧片《穆丽尔的婚礼》。
症状:有婚外情的痛苦,处方:奥斯卡最佳影片《廊桥遗梦》。
症状:因缺钱而沮丧,处方:好莱坞喜剧片《钱之坑》。
在国内,《士兵突击》等电视剧也是不错的励志片。想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方法的同仁,电影《心灵捕手》就是很好的教材,里面涉及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典流派及方法。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记者》杂志连续12期刊登《心理咨询师手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开创性的做法,应把这项功德无量的好事继续做下去。比如,可以在“记者网”上开设心理健康板块或论坛,一方面公布一些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或视频资料,SCL-90心理测试量表等,推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QQ群、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积极推动媒体人的心理健康互助,让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媒体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互助过程中,遇到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媒体人,还是应积极建议他们去专业机构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 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缓解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验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媒体人当中积极开展健身运动,也是提高媒体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如何找到适合媒体人职业特点和工作节奏的健身方式,确实是媒体管理部门和媒体研究者需要花精力解决的课题。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许多媒体人来说,国家体育总局正在推广的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气功,节奏舒缓,安全可靠。是比较好的健身方法。
4 通过中医进行调理
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医的“情志疗法”说的就是心理治疗的事情: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也是这个道理。
卫生部前些年开始积极倡导“治未病”的理念,借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先人智慧。前几年,我开始关注中医养生,也在本地找名中医进行咨询,发现确实有效。建议媒体同仁可以多关注中医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喜欢自学的朋友可以找《求医不如求己》(全套4册)来看,也可以通过新浪读书频道等渠道了解该书内容。
5 积极筹建媒体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记协是广大媒体人的“娘家”,建议各级记协与时俱进,从战略高度关注媒体人的心理健康,通过努力提高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来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困惑
1.专职发展和兼职身份的矛盾
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专门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称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学校直接从各大院校招收的心理学、教育学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第二类是由学校原来的政治、音乐、科学等各科目的教师或校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兼任这项工作。第三类是由班主任、政教主任、团队干部或其他相关的行政人员,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兼任这项工作。
后两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实际上属于兼职性质,第一类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某些地区,属于兼职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大,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2.岗位编属和职称评定存在问题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般属于教师编制,其岗位一般归属教导处或政教处。但许多地区教育部门还没有确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系列制度,例如浙江省直至2005年才同意部分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德育教师系列。而相对其他专业的教师,专职心理教师在课时、教学成绩、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等方面都明显没有优势。又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导致评职称时,非本学科评委对课的质量把握不准确,容易出现争议。同时因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机会担任班主任,而职称评定对担任班主任的年限又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造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偏低,晋升困难,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教学专业化方面存在差距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和系统性的教学或辅导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个别辅导、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往往难以与专业课相提并论,在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例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往往落实在班队课或地方课程上,而教材则大多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选定或原创。教师的自主性较大,但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又如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学校类型不一样,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学生不一样,个别辅导的问题不一样,问题程度不一样,干预所用时间不一样,这些目前都还缺少可操作性的指引。
4.绩效考核缺乏有效评定机制
因为缺乏教学专业性和师资的专业化,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上述教学工作的工作量没有进行认定或者缺乏明确的认定。例如高中(职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安排心理社团活动,但学校难以将社团活动计入工作量。这类问题会明显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归属感
由于工作性质所限,平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机会并不多,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有离群索居之感。另外,由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归属于教导处、政教处,部门里除了领导就是教职员工,但两者工作性质和岗位编制不同,共同语言和可供参照的信息量有限,这使得多数专职心理教师在学校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归属感。
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角度而言,不断学习、提升能力结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减轻工作心理压力、保持高职业效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应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发展教学技能,落实和健全体制,让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效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
1.自身完善是根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样才能自我完善呢?第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目标,明确阶段性成长发展目标,找准立足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努力;第二要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就是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勇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第三要积极从事校本教学研究和专业科研活动,在行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显得至关重要;第四要开展专业交流对话活动,学习观摩心理教育界同行的有益经验,自主进行专业反思,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进行教学工作小结和写好教育教学随笔,不断积累提高;第五要发挥专业所长和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专业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塑形象、展风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2.专业扶持是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针对现实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领域,各级相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研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交流、观摩培训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进步。
首先,学校领导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观念和职能意识,加强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当成硬任务来抓。积极从有关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中招聘毕业生,千方百计地把有条件的教师送到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地建立起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当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的主导作用。
其次,建议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教研组,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优质课的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论坛等活动。另外还可成立相应的专业团体组织,如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了自己的专业协会,平时开展各种活动,容易有归属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可举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及活动,进行专家讲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展示、评课、写教学反思、观课议课稿、个体辅导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等。通过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合作、学员与专家的合作,去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型机制,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将自我融入群体,提升研修的境界,寻找自我发展的目标,追求团队俱进的效果,实现学员间的共同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新理念,提高专业素质,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一个宽广的学习、交流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3.体制建设是重要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健康开展和对其工作成效的评估。在评估体系方面,应设立恰当的评估指标,包括机构和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课程的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科研工作,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合理的考评体系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即学校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学校应当对机构设置、经费来源或预算、师资配置、办公设备、工作人员、工作量、工资、津贴、职称等有关问题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工作前景的期望值。
1.体育洗动要“有始有终”,保障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体育活动是有针对性的以跑、跳、投等某一项为主的身体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行相统一。因此,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必须保证体育活动过程的完整统一。如在跑步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练习起跑、途中跑、冲刺这一整套完整的动作,从中体验神经、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时间与空间变化的感觉,肌肉持续工作的感觉;体验能量的释放,注意力的保持以及在此过程中情绪的变化,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心理活动过程,形成健康的心理。
2.体育活动要让学生“量力而行,合理期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压力来源于人在应对刺激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程度,而紧张、焦虑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对目标的期望值。因此,从学生自身能力上来讲,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活动内容,正确面对自己的弱势。从教师角度上来讲,要因材施教,量学生的能力去安排学生的活动。比如,要允许胖的同学跑不快、允许矮同学投低的篮筐等等。因此,“量力而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之一。
其次,体育活动中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活动中成败是客观存在的,如跑步,肯定有人跑的快、必然有人跑的慢,影响心理发展取决于你对结果的期望。如:有些同学在进行投篮时,十个中只要进一个,就很开心;而有些同学,十个中就一个不进,也会很沮丧、懊恼。所以,老师在安排活动日标时要兼顺弱势,可设立三级指标:自我满足指标、平均水平指标、超我表现指标,为学生定制各阶段的目标,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活动要调控学生“情绪”,发展心理健康水平
带有情绪的体育活动是最具影响力的。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奔放,意志坚强,行为果断,积极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好“情绪”这个催化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按照学生的情绪表现来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如,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跳跃运动后,疲劳给学生带来了情绪上的低迷,老师就应该明白这个环节在学生心理上已处于结束状态,需要适时的过度到课的下一环节或者进行一定的休息调整。通过情绪这张“晴雨表”反馈课的效果,控制课的进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渲染。如,在进行比赛时,要渲染同心协力的氛围,鼓励学生“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调动起分享、友善、信任、理解等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正确干预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放电”现象,巩固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大学生;运动处方;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76-04
目前,国内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而对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的却很少,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的干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个别心理干预效果研究上,缺少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在国内,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干预来考察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关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就更少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是结合心理学,研究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什么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课题组教师所在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为定点单位,从中选取该课题组教师所执教的2011级健美操选项课319人,使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筛选出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图书馆查阅2005~2011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书籍13部,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期刊、学术论文46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宋文丽老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石建慧老师、黑龙江科技学院刘宏辉老师等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听取专家想法建议,并对运动处方设计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1.2.3 心理测量法 本课题组使用国际通用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被试筛选。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0-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发放问卷319份,收获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8%。经前测发现强迫倾向有12人,躯体化24人,抑郁倾向20人,人际关系不良倾向32人,焦虑倾向13人,偏执倾向6人,敌对倾向7人,恐怖倾向14人,精神病性倾向7人。先将312人进行测试,进而再将这些具有倾向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经过5周的实验处理后,再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考察其心理健康倾向是否发生变化。
1.2.4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健美操运动处方模式对被试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时间为5周),测量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记录统计,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O-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为运动处方设计详情。
1.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统计记录的调查数据进行样本分析,使用SPSS 11.5对两组被试实验后的SCL-90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的效应。
表2显示了通过5周的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被试在SCL-90上表现的t检验分析。SCL-90的后测分数表明,经过健美操处方锻炼,具有实验组被试的不健康心理倾向得到缓解。针对各项目上实验组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分析表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具有显著效果,而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几项不良心理倾向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则改善不明显。
2.2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现今大学生时间与书本为友,而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严重缺少,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连自己班的同班同学名字都不知道,容易心情低落,看到别人穿着华丽或是成绩优秀,再或是在某些活动或比赛中表现突出,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心理,总是妄想自己能够巨人、美丽、受关注,在别人面前撒谎或夸大自己,而在各科考试前夕又精神紧张,神情低落,甚至胃痛或是其它身体疾病产生,容易产生恐惧,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害怕自己会发疯,做出不道德行为,看到女生穿着性感和对女生寝室总是做出偷窥行为,甚至去偷女生晾晒的内裤和袜子,容易受到情伤,产生自杀的倾向。针对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5周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本课题的健美操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焦虑因子特征,注重个体需要,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并通过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心灵的桥梁,鼓励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状况,例如在分组练习部分中,5人一组合作练习这个项目可以使得学生建立一个小的社交群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小组内互教互学这个项目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改善抑郁症状;创编队形项目可以提供一个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脑中各种舞蹈片段,从中截取和搭配,并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和创编能力,改善偏执症状;“华山论剑”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让学生感觉自己想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勇于打擂、保擂、败擂,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受挫的精神,改善焦虑症状。
第二,针对强迫、躯体化因子特征,注重音乐的功能,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旋律。健美操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一般情况它都会选择曲调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伴奏,它是为了让训练者在音乐节奏气氛的烘托下,将训练者逐渐地带人运动状态中,然后随着音乐节律,激发训练者的情绪,使之始终保持饱满精神、情绪激昂的状态,将几个或几十个动作一气呵成完成。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培养起良好的韵律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动作的掌控力和协调性,极大的改善心理状态环境,健美操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在集体练习中选取例如“中国好声音”里面吉克隽逸的Halo、张玮的High歌、丁丁的爱要坦荡荡、黄鹤的Rolling In The Deep等现今最受大学生所关注和喜爱的歌曲。
第三,注重健美操的美育作用。健美操运动过程就是一种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它要求训练者在准确、舒展、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下,由固定或自由创编的成套动作组成来展现艺术的“健、力、美”,它的表现效果是塑造出具有激情、刚健、优柔、敏捷、粗狂、细腻、富有青春活力的动作展示,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能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健美操这项运动有一特点就是可以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官动作技术,并提供空间去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这项活动的主人。
第四,本健美操运动处方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因子的改善效果一般,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实验历时5周,时间较长,而学生在非实验时间的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做出健美操教学就是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变的原因的结论。而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作用的机制及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健美操运动具备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功能;其次,本课题组制作的运动处方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实验后,受实验对象在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中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适合加入到体育教学课改项目中;第三,科学的认知健美操运动教学中的情感功能、音乐功能、美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合理搭配运用,将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利用难得的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时间与本区同行交流。当然,有机会要走出去,与其他区、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学习同行中那些做得不错的方面,学以致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重复。
3.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