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环境治理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治理的政策

第1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整合策略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1、定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目前在西方最为推行和前沿的治理理论,希克斯在其著作《迈向整体性治理》(2002)中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定义为政府机构之间在充分沟通与合作的条件下,达到有效的协调与整合,使得彼此的政策目标能够连续一致,政策的执行手段能够相互配合,创造相互强化的效果,达到没有间隙的合作治理。波利特在其发表的《联合性政府》一文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简言之,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政府内部各层级机构、部门的整体性运行为出发点,强调预防、公民需求和结果导向,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治理当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在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层级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达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单一窗口服务的新兴治理理论。

2、问题指向

碎片化与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希克斯认为,以往根据功能将政府划分成了各个部门,部门之间呈现高度分化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民生问题,整体性治理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整体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专家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所导致的结果”;“碎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有无数种问题的来源,必须在完善设计的整体性治理当中才能准确的知道它的由来”。韩保中则认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专业的机关间,缺乏沟通、合作与团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处理共同的跨界议题,造成政府机关个别或整体政策目标执行时的失败”。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挑战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许多联合性的难题(Joined-up problems)……,这些难题并不是按照专业、功能或机构的边界发生的”,“解决跨部门边界(Boundries)的复杂难题,需要新的途径”,“棘手性是指许多民生问题跨越了数个部门的边界,导致很难以单独的某个部门独自解决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问题是跨越部门边界的、是具有联合性质的不能以单一部门的力量解决的,因而整体性治理需要以此来作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这些棘手性问题的对策。

3、核心概念

(1)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希克斯认为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构成整体性治理,要分辨一个政府的管理形态是否为整体性政府需要从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来判断。他以组织机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将政府的治理形态分为渐进式政府、领主式政府、整体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协同型政府五种,而整体性政府要求的则是达到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的效果。

(2)信任与责任。希克斯认为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性整合,没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成为现实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关系对于构建整体性治理战略非常关键。同时,希克斯认为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当中最重要的,这里的责任感包括了诚实、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项目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诚实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时候应当遵守规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政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或项目责任)指的是行政人员应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体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快速发展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邓利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网络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度和步骤,从整体性目的出发,力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简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实现轻松快捷、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

(4)协调整合。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中的整合分为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一个是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一个是政府运作。在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层级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三个方面,治理层级的整合是指国际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整合等阶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门进行整合;公私部门整合是指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整合。在政府运作层面则包含了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过程的整合;规章整合是指有关个人的规章制度与公共部门的规章制度、私人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的内容的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监督整合则是对政策整合、规章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的科学评估。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部门间条块分割导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职能上的重叠,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行政行为上的互相推诿,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职能上的重叠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负责,这样就容易出现因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同时,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可能目标冲突、数据不一致、标准不一,多重管理和执法最终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行政行为上的相互推诿在那些职能重叠、边界模糊的行政问题上屡见不鲜,“遇到好管的事,都争着管;遇到有财政资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抢着要”,遇到难管的事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企业、环境NGO等,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公民、企业、环境NGO等民间治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基数来说偏少,参与渠道受限、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才是我国环保NGO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车”思想也限制了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3)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的信息闭塞;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闭塞。“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而多数环保部门现有的监理仪器装备严重匮乏、陈旧落后、档次低、品种少。基层环保部门情况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时出数据;有些需要监测的项目,无能力监测,只好放弃”。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也显得非常欠缺,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14257个,其中国家级机构45个,省级400个,地市级2252个,县级环保机构8866个,乡镇环保机构2694个,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有独立网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将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纳入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身利益。我国目前官员考核选拔的重要衡量标准是GDP,即使还有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但GDP在其中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促进本辖区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降低环境准入的标准,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进来,对他们的污染破坏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干扰环境部门执法。

(2)制度建设滞后。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落后可以简单概括为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数量和所涉及的范围相较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宽度还是有所不足,导致一些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模棱两可。其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跨地域性的生态问题规定多个治理主体,但是没有细化主体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导致在执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自由裁量。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工作的开展受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保意识不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更是践行环保政策、环保行为的直接主体。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全民无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无论是民众、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环保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公众虽然重视环保,但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还是非常有限;企业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保NGO很多挂靠在行政机构之下,行政色彩浓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4)技术支撑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运行的系统,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环境信息的获取需要更为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在监测装备上的先进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购买装备的费用过高,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监测系统。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网站缺乏有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通报,即使是专门的环保部门网站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1、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与形态的整合策略

(1)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机关内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机关间的整合,如健保与社福功能之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强化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大力宣传“生态城市”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GDP制度,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转变为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切身责任。其次,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实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部门治理方式(即大部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构建我国“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将区域内各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于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且同属于一个级别,因此设立一个较高级别的协调议事机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行政层级的整合意味着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层级,创建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增强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横向联系、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可以通过“省部合作”、“市区共治”、“市县共治”、“友好城市”来实现。“部省合作”是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跨越层级鸿沟、实现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衔接向等级间协商转变的很好体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发展“市县共治”、“市区共治”有利于减小市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调动县一级和社区等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市级政府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先进奖励、大力宣传等工具,运用经济杠杆与分级统筹、合作参与的形式,推动县级和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友好城市”是促进国际间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若将其扩展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是拓宽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国际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层级的重要方式。

(3)加强与私营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公共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存在的各种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公私合作不仅要求在公私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顺畅的参与机制,还要求在私人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公私合作可以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美国E.S萨瓦斯提出的BOT与TOT模式、大力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与私营产业合作的整合策略出发,大力培育环保NGO,拓宽其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渠道,走出一条“政产学研联盟”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道路。

2、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运作层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关键活动之一,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标,我们要保持有关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提供给国民更好服务质量的治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四个方面下工夫,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

(2)加强规章的整合。规章可以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的是地方政府规章。要将以上类似的规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规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关职责,以免出现规章重复、多头执法的现象。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中央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规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质。再次,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区域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增强其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的职能。

(3)加强服务的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服务的整合,指的是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供给方式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整合,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积极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活跃、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4)加强监督的整合。首先,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方面,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资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起一个“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市场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以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标准,决定是否强行关闭该企业;在公民个人方面,可以建立环保奖惩机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环保政策。其次,完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立法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监督体制。

3、构建一体化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1)改造和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集中报送管理办法》,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专栏,按照分类、及时、双向、集中的原则采集和反馈有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策、制度、节能、排污等实时情报。

(2)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共建和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企业的能耗与排污情况、污染布局以及环境评价的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形成环境治理的数据信息网络。

(3)通过信息流与服务再造,力争向“一站式”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靠拢,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采取网上办公服务的方式,将事前审批、环境评估、税费缴纳等涉及不同部门的对接活动联合起来,转变传统串联审批的方式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目标。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可以在环境治理数据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收集和传递由各省市提供的各种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实现与各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环保科研部门的局域网相连,通过网络将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环境治理信息系统相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全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Perri6、Diana Leat、Kimberly Steltzer and Gerry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cerm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Houndmils[C].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

[2] 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

[3] 韩保中:全观型治理研究[J].公共行政学报(台湾),2009(31).

[4] 关音:我国环保NGO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12(4).

[5] 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 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7] 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R].http:///hjtj/nb/2013t

jnb/.

第2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2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590例,其中药物治疗不依从107例,占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8.1%。本组10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均符合CCMD-3[1]诊断标准,男75例,女32例;年龄14~68岁,平均44.8岁。大专及以上11例,高中或中专38例,初中43例,小学12例,文盲4例。工人58例,干部21例,学生6例,其他32例。107例精神分裂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原因中,自知力缺乏:51例(47.7%),受幻觉妄想支配24例(22.4%),药物反应20例(18.7%),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7例(6.5%),消极抑郁情绪、缺乏信心5例(4.7%)。

治疗不依从方式:有的患者公开丢药、吐药、不张口或打翻药盘等;部分患者把药放入口中,但并没有咽下,把药藏在舌下,两颊后方、上腭、上下牙床内侧;还有的则是把药倒入手掌心佯装数药片,只喝水而将药藏于指逢中、衣袖或衣袋里;有的患者则用浓茶水、牛奶、可乐等有色饮料服药,乘机将药吐在杯中;有的患者将药咽下后借机上厕所或到僻静的地方用手刺激咽部将药吐出等。

原因分析

自知力缺乏新入院或首次住院患者自知力缺乏,否认有病,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被迫入院的,因而常常表现为不安心住院,有抵触情绪,是单位、家属或医护人员联合起来害他(或她),拒绝接受治疗。反复住院患者病情复发出现假服药现象。

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服药后出现流涎、吞咽困难、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反应;口干、食欲不振、便秘等;无力,头晕,睡眠过多,体重增加,减退等;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不能耐受。

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服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影响身体,影响今后的结婚、生育等。

护理措施

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每一个患者存在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患者所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予耐心疏导,充分了解患者拒药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患者在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日常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保证准确执行医嘱:服药是精神科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了保证按医嘱服药,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发药时应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认清患者的面貌后在执行医嘱,保证至少要两名护士同时进行,一名护士发药,另一名护士负责检查,发药的原则是先发依从性好的患者,后发依从性差的患者,先易后难,发药前准备好温开水、服药杯、压舌板,集中患者按顺序排队服药,集中注意力,亲自把药交给患者并切实保证患者服下,严防患者把药吐掉、或藏药,必要时检查口腔,决不能把药交给患者了事,或让护工药,尤其要严防患者私藏药物1次吞服。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患者病情异常变化往往是护士最先发现的,通过细微的观察(特别是缺乏主述的患者)、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态度效,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有无锥体外系症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疹、多汗、嗜睡、烦躁不安或抑郁等不良反应,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处方、个别咨询、每月1次的公休座谈会集体宣教、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一些行之有效,而患者及其家属又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其内容包括精神疾病卫生知识、病因、发病机制、复发规律、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及坚持服药对疾病的治疗、防止复发的重要性,调动患者健康保健的意识,充分发挥患者的积极性,收到明显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第3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监测质量保证;监测质量控制;环境数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1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56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监测流程的规范性,保证为监测能力、环境管理、数据收集等工作提供有效的实施渠道;还能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日常环境监测工作中,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为数据监测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1 监测人员的质量控制

根据我国制定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从事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工作,保证能够在国家统一标准实施下组织其进行环境监测岗位考试、合格考核工作,才能执行上岗任务。其中,上岗人员一定要持证上岗。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能够为其建立人员上岗证基础数据库,保证将每个人员的带证上岗信息、监测项目以及有效期限等列入其中。在对一些原始记录进行记录期间,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在将监测人员的姓名输入期间,系统就能自动对监测人员对项目的持证情况进行判断,保证人员的质量。

2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要求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相关设备都是由国家计量单位或者授权单位经过鉴定或者按照相关规定以及标准程序校对后。在得到合格检验后,需要对校准产生后的因子进行调整。相关的仪器与设备在得到两次鉴定后期,还需要在期间对其核查。所以,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上存在的资料信息库需要满足相关要求。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库需要促进仪器资料库的形成,需要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主要责任人以及检定的日期、状态信息等。在对监测仪器进行选择期间,可以将仪器编码输入进去,就能更快查询到该仪器的信息,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仪器重复检定。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还能根据上次检定的信息(检定的日期、失效日期)设定核查信息,避免在核查工作中出现遗漏现象。并且在核查期间,还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出仪器检定过程中是否满足各个技术的使用要求。仪器校准库的建立,在相关人员使用校准因子仪器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玻璃仪器、电极等,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将校准因子的数值反映出来,帮助实验人员表为其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3 方法标准的保证

为了使监测人员在执行期间使用标准的技术规范,促进最新版本的形成,技术人员需要对该标准进行定期检查,做好及时更新工作,促进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对方法基础库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数据库中存在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分析项目中的代码、名称、计量单位、分析方法以及认证项目等信息,该数据库不仅能促进方法的有效性与更新性,还能为其报出规范、真实的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分析方法基础库具有的功能,在对其进行分类期间,能避免不同种类、相同项目的分析方法出现错误。对其监测数据,是由项目的代码、名称、计量单位、分析方法等各个信息组成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误解。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方法基础库中的认证信息、认证标志,在监测期间,能够利用自动识别方式对其识别,这样不仅能避免报告编制人员出现错误,还能降低方法不沟通导致错误现象的产生。

4 数字修约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模板含有计算公式,其过程中不对数字进行取舍,实际获取的结果能够根据基础库的小数位、有效位数获取。基于内置函数对其自动取舍,该执行l件下,不仅能促进监测结果中相关数值计算的准确性,还能防止人为错误现象的产生。

5 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对实验室内部与外部以及实验室间进行质量控制。常规的监测质量控制程序最为主要的实施目的是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进行控制。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平行样分析、密码样分析、对比分析以及比对分析等。在目前的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中,其发展已经实现了统计质量控制工作。该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统计技术分析手段,不仅能对测量体系的持续水平、稳定性进行考察,分析监控的精密度与偏差的波动情况,还能发现其存在的潜在问题,是当前实验室控制工作中需要执行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测量体系性能在统计受控下,也能对其有效评估,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也能更加完善,在使用期间更有效,促进过程控制、持续改进过程的形成。

其一,能够对标准样品分析结果进行合理判断。根据我国对标准样品的分析,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如果标准数据库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将每种标准样品的原始编码、极限数值、不确定度进行输入,也能使其按照样品编码进行编号,使其发放到检测人员手中。期间,只要检测人员填写了样品的编码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人员就能直接、快速的找出评定结果,并分析结果的合格性。

其二,能够对比对试验结果进行判断。经过比对实验后,基于方法进行比较。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基础数据库中,需要根据我国的质量监测保证标准以及相关的控制指标,判断出测量数值的精密性和准确度之间的误差。质量控制人员将各个监测项目的精密度、准确度差异输入后,系统就能根据分析结果,直接、自动的计算出结果,分析其检测误差,保证评判结果的准确性。

其三,对加标回收率进行分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将各个数值输入到设计模板中去,分析出回收率。当质量监控人员发现后,可以分析是否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所以说,该方法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将检测结果合理评判。

其四,分析平行样。针对平行样,系统能够对其自动分析,并合理计算出各个项目中的平行样率,以达到准确性与高效性。

6 监测结果预警

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为监测结果设定预警限值,当监测结果出现一些异常情况,系统就会自动为其发出警报。产生的异常情况主要体现在:

其一,违法了科学定律。这类错误的产生比较明显,主要是填报人员出现误填,可以在原始数据模板中对数据进行合理设置,使系统自动拒绝违法科学定律的相关数据。

其二,逻辑性错误。该错误的产生比较隐蔽,需要对多种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在监测报告中,需要判断出相关逻辑,当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其报警。

其三,监测数值超过了国家以及各个行业标准。这种情况是不属于错误的,要为其建立评价标准库,对监测数值的超标情况进行发现,使系统能够自动提醒,引导监测人员注意到。

其四,监测数据与传统的监测数值相比,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也不是一种错误情况,因为系统中存在企业或者传统的监测数据,利用该系统能够将其与传统的数据进行比较,针对较大的差距情况,系统能够做出提醒。

7 结语

在文章中,基于对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对人员、仪器质量得以控制,促进了方法使用的标准性。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y对质量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利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人为错误,促进数据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周梦玲,文建辉.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4).

[2] 高云,张晶晶.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

[3] 张旭东,夏旭彬.应用环境监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

[4] 陈丽华,万开,蔡志红,等.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东莞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5] 黎冠,马婕,卜祥丽,等.STM32单片机在室内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4,(7).

第4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中图分类号】R24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静脉输液是颅脑损伤特别是病情较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80例颅脑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0~63岁,平均52.1岁,浅度昏迷33例,中度昏迷36例,重度昏迷11例,肥胖型患者15例,消瘦型23例,中等营养42例,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损伤术后患者。

1.2 穿刺置管

使用上海景年华CF?ES-04301*20CM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首选股静脉穿刺,其次为锁骨下静脉。插管方法参照《现代麻醉学》[1]。

2 护理

2.1 带管期间的并发症和护理

2.1.1 感染

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局部穿刺口及中心静脉管道的污染,细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接头、肝素帽等,尤其肝素帽为一重要感染来源。另外,置管途径、置管时间及封管方式亦与感染相关[2]。导管保留15 d以上感染率明显提高[3]。也有报道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4]。我们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导管感染的原因主要为病情重,机体抵抗力低,置管时间长,因此做好无菌操作,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的发生,是预防感染的重中之重。我们的做法是:(1)结合病情应用抗生素,(2)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3)病室要保持清洁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2次,(4)换药时络合碘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为6cm的皮肤,消毒2遍,消毒后穿刺点留置络合碘纱布,再覆盖无菌干燥敷料,隔日换药1次。(5)定期更换输液装置,24h更换1次,更换各连接处时应常规消毒。

2.1.2 穿刺部位渗血、渗液或出现血肿

穿刺点渗液可因穿刺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活动和危重患者2h翻身1次时不慎拉出等原因引起。故预防时,除非必要,要尽量减少穿刺部位活动,加强护理技术和责任心。发生小的渗液、渗血和血肿时,可立即在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用手指按压穿刺点5~10min,必要时24h内用冰袋压迫止血,甚至拔除。

2.1.3 管腔堵塞或输液不畅

导管阻塞可因不当, 导管反折等所致,这种情况容易发现并解决;也可因长期输注高渗液,如甘露醇;高价营养液,如氨基酸、脂肪乳和白蛋白等,其残余液中的阳离子复合物易遗留在导管内及导管冲洗不彻底所致,故在输注脂肪乳剂时与常规补液交替输入,输液结束后再用生理盐水5ml快速冲管,可保持导管通畅;部分颅脑损伤患者频繁呕吐、咳嗽、呃逆致胸腔压力增高,血液返流到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堵塞导管。堵管的两种处理方法?(1)用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ml(12500u/支),注入深静脉导管内2ml,5min后用另一干燥注射器与深静脉导管相接,回抽,抽出小血块将其弃于弯盘,接着再抽取配好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仍感阻力大,回吸阻力大,如此重复5~10次即可。(2)若深静脉管仍未通畅。改用生理盐水20ml加尿激酶10u注入深静脉导管内2~5ml,视阻力大小调整推注液体量;2min后重复此法操作,阻力已明显减小;10min后推注无阻力,回血良好,输液通畅,无须拔管。

2.1.4 导管脱出

采用双重固定以避免导管脱出:(1)用缝线牢靠固定导管于皮肤,(2)穿出处无菌敷料外和距离皮肤穿出处10 cm以上分别用胶布牢固固定。

一般护理 (1)应每班认真交接班,经常检查导管深度,观察敷贴有无松脱或者卷边。(2)敷贴每48h更换一次。(3)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4)每次更换敷贴时应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昏迷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更换敷贴时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贴,以免将导管拨出。

2.1.5 空气栓塞,防止走空,加强巡视,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无菌下更换。

2.1.6 深静脉血栓

急性期患者均同时输注止血药物,容易引起血栓形成,故尽量保持右侧高位,使血流通畅,避免血流淤滞形成小的血栓,进而发展成大的血栓。股静脉置管时要经常活动双下肢,3~4次/日,15~30 min/次。

2.2 拔管时的护理

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以防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脱落形成新的栓塞,拔除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后消毒皮肤,覆盖无菌纱布。

3 结果

股静脉置管6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8例,且均为右侧。急诊手术前于手术室置管12例,其余68例均在病房床旁置管。置管时间13~46d,18d时因感染拔管3例,32d时因堵塞拔管2例。

4 讨论

深静脉置管是危重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注各种药物及营养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多采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其血管直径粗大,血流快,能够快速进入体循环和脑循环。可减少颅脑损伤病人因颅内压增高脱水治疗时脱水药物对血管及局部组织的刺激,减少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5];同时也保证了常用脱水药物甘露醇快速输注,达到良好的脱水效果。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应用深静脉置管和护理时,有几个尤为重要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疾病患者,如下:①它是颅脑手术及麻醉的重要技术,麻醉、手术前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保证手术的相对安全性,技术熟练者可缩短急诊手术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②颅脑损伤患者置管的特殊性,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或者凝血四项检测下使用肝素或者不使用肝素,或五日内不使用,尽量避免再出血,另外,有研究证实用生理盐水封管无血液凝固,生理盐水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6]。③可保证老年、肥胖等患者定时、顺利静脉输注脱水剂甘露醇,有效降低颅内压。④我科行该术的患者皆意识不清,故术后须密切关注并保证管的固定,避免患者在意识不清状况下拔除,外固定牢靠,缝合时线固定也好。⑤因患者无知觉,对股静脉置管者,观察足动脉搏动和体温,活动下肢,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因此,做好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深静脉置管护理,把并发症减少到最低程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59-1060.

[2]徐佳美,应波,张红梅,等,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22.

[3] Collin GR. Decreasing catheter coloniz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an antiseptic-impregnated catheter: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Chest,1999,115:1632-1640.

[4] 殷秋阳,姚凤娥,刘桂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导管阻塞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2):96.

[5]王舜娟,李照杰,深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2):47.

[6]郝玉凤,尚晓霞,张艾香.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34.

作者单位:1.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716000

第5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苏州就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苏州更是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定位,制定了“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建设人才首选城市。从而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第一线技能应用性人才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以下笔者以苏州就业市场特殊性环境为例。结合苏州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苏州的就业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高校具有共性之外又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或环境差异的影响,导致其在就业环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及具体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苏州商品经济发育程度高,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就业环境保障

经济既为教育提出需求,即提出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又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及相关辐射的地区就业带(上海―常熟―无锡―常州)在逐渐成型,苏州完成了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依靠自身优势,成为了全新的“苏南模式”典型代表,提高了苏州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为苏州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援助与支撑,进一步促进了苏州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高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二)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给高职大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就业基础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江苏省2000年统计年鉴获悉三大产业在苏州所占比例:苏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江苏的71.23%。在苏州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占1.38%,第二产业占53.46%,其中工业占据三产的45.75%;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但对苏州地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其经济增长点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通过吸引外资并投资于苏州地区的制造业。

(三)苏州企业需求层次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源泉

本次调查我们还针对了苏州地区的企业做了分析,其中民营企业占到83%,国有企业占10%,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7%。企业业务领域广泛,涉及到IT行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建筑行业、商业、农业、房地产、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基本涵盖所有行业:制造业13家,服务业26家,外贸物流类9家。公司规模不等:企业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28家,200至500人7家,500至1000人5家,1000至3000人1家,3000至10000人2家,1万人以上3家。①

经调查,企业需求数量在10人以上的占8.7%,需要3人的占32.6%,需要2人的占6.5%,需要1人的占21.7%。从需求层次上看,71.7%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有34.8%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学历的人才。不少企业认为,他们急需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看重的是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业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相比本科生在就业上,企业的需求上是绝对有优势的,换言之,理论研究型岗位的需求少于技能型第一线岗位。

(四)苏州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苏州经济、人才需求相得益彰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课程结构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显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据苏州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53.46%,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而正好,这些工业大都是加工制造业,换言之,加工制造业急需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给我们高职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苏州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和独特优势,也适合大力发展短期、实用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高职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提出是来至于企业管理领域,指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大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逐渐有很多学者把此概念引入到更多领域,如现在广为被大家所接受的大学生就业管理领域。

结合就业、高职大学生以及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一种区别于其他人才类型结构的综合能力体系,是面向社会第一线、实践能力突出的、有较高整合智能的技术型竞争能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替代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增强办学特色

核心竞争力运用到学校层面来说,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在创办过程中,要对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行调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高职院校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针对性。

基于苏州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应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实训环节,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系部在召开专业指导会议时,可以邀请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座谈,参照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和用人要求,制订了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甚至组建专业。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校企合作当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学校的模式如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提升高职大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他们与本科生在第一线工作岗位竞争时,高职生的优势将会脱颖而出,因为高职生平时的上课学习期间就已经十分熟悉这样的工作流程,学校有模拟的实训基地,有些甚至有全真的实训基地,此外条件好的有校外实训基地,他们平均接受这样的学习以及实地操作有一年多的时间,换句话说,用人单位基本上可以不用培训,学生就可以直接上岗,给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也促进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重点培养核心关键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每一个领域都绝不是绝对独立和单一的,越来越走向融合,尤其苏州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以轻工纺织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染整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贸易等其他知识,因此学生将成为各职业岗位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对他们来讲,培养关键能力尤为重要。就此笔者认为以下能力应该重点培养。

1.英语能力。苏州是个包容性、开放性的城市,紧紧依托优异的地理资源,并随着工业园区的成长,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掌握英语的综合型人才更加重视和青睐。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英语课程安排和设置上,第一要紧扣专业的针对性,加入专业英语课程。在课堂上,可以设置模拟的工作环境,紧扣专业教会学生学会与外国人流利进行商务谈判和协商,并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基本的英语书写邮件交流。第二在公共课开设上,教学安排可以穿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进行教学和辅导。根据我们对苏州企业走访,大多数都要求英语过四级,通过六级者优先考虑,甚至有些企业明确表示在工资待遇上过六级的员工一旦进入企业比一般员工要多200-400元不等。在英语教学上在保障国家课程大纲时要合理地组织、并大胆、有效地实施校本、系本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核心关键能力。

2.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一看是否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二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培养高职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吃苦精神,对毕业学生进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发挥课堂优势,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合作精神和互助作风,维护好实习场所的秩序和环境;另外,在实习实践中,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体验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职业情感。

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应区分为基本技能、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来说,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更为重要,特别是解决技术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应用性问题,更体现出综合技能的重要性。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高低,应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轻工纺织高职教学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品织物结构与设计、染整技术、纺织品功能整理等重点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相关知识综合技能,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要求是相当高的,一般要求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至少在业务办理上要求能跟外国人无障碍沟通。因此如某职业院校就根据苏州市场需求设置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这个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面手的综合技能。

(三)加强自信心训练,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竞争力

参照我对某校某系高职大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我对某校某系的高职大学生57名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17名男同学、40名女同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是否有信心这一问题上,有55%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信心不足;18%的受访同学对找工作没有信心;并感到渺茫;9%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不知道;仅有18%的同学对找工作有信心,其中80%为男同学。因此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同学找工作的自信心不如男同学,有82%受访者对未来找工作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的。

另一方面我还对受访学生是否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进行了调查,有80%的同学认为十分有必要;有19%的同学认为还行;只有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

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训练指导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

参照我对高职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就业求职的自信心是训练和指导学生首当其冲的问题。

1.老师应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对职业、专业优势的的引导

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在学生进入学校初期就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或教学倾向设置上做出安排,并能够灵活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和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目的是促进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精神

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当学生战胜困难,克服了原来以为无法克服的一个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完成一个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将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力获得的提升。学生在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容易与困难等多种体验的基础上,会自觉调整心理对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进一步认识自己,激发个人潜能,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自我鼓励的自信心。即使高职大学生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也较之没有参加过素质拓展训练的同学更容易摆平心态,而不至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同时能够很好诱导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要求积极向上的平稳心态。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对增强学生求职自信心、抵抗学生自卑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四)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在我国求职就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求职成了一门艺术,求职训练和职业指导也成了一门学科。在求职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在求职者具备个人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求职技巧已成为求职者成功就业的推动器、剂。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高职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求职技巧指导既要实用又要符合科学。

1.指导学生学会问题双向设计

指导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常规要问的问题平时加予训练,还可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企业宣传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收集与用人单位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了解,以防用人单位提问相关单位的问题,而失去竞争的机会。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要学会对面试官进行提问来了解单位的背景,如试了解单位对员工是否有培训机制,帮助员工的成长;单位的福利待遇怎样,以此来更好确定,应留那家单位,换句话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要进行横纵比较。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很多人在面试中往往忽略对用人单位的提问而处于被动方,到工作单位以后不久就发现,这里并不适合的自己发展,而怠慢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

2.指导学生面试形象设计

指导他们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面试官对求职者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指导学生根据工作的性质做服饰上的安排,既要自然、得体、整洁、大方,体现出大学生的形象气质,又要符合招聘岗位、面试环境要求。不要奇装异服,更不能浓装艳抹,修饰过分,这样反而会让面试官觉得到反感,认为学生有缺乏自我认知、缺乏社会责任感之嫌

3.指导学生做好求职面试中应急技巧的掌握

求职者要做到文明有礼、吐字清晰、沉着自信,体现应聘者的学识、修养、气质,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同时要注意倾听、大脑要灵活多变。求职者注意倾听问题是对考官的尊敬和便于理清思路,更好的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还不要紧张,要保持大脑清醒,能够随机应变。

面试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按照我们准备的既定轨道在走,跟我们平时训练指导的差不多,学生不会紧张,并能够顺利通过面试。另一方面面试的规则不在事先安排之中,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应急技巧。

在面试过程中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法作为参考:

第一,马上调整呼吸,轻轻放松呼吸,同时面带微笑面试官,尽量不要面试官察觉你紧张。很自然大方让面试官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路,从而给自己一个心理上有一个缓冲。

第二,如实在回答比较困难,也不要气馁,可以向面试官虚心请教,让面试官帮你解答,同时要表示将会努力把这块知识填补上。同样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既诚恳又谦虚。

(五)就业指导课编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辅助就业指导讲座

把就业课程编入教学,可以教授学生怎么准备求职材料,如怎样写简历、双语求职信、怎样学会面试等等,这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能力的表现,其中我们就可以依托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讲座主要是系统的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望和意识,为学生提供认识职业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职业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对各种职业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宝贵的择业实践经验,增强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和认识。就业指导课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向学生讲授,使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扬长避短,谨防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同时配合学生的求职训练,教授学生怎样去面试、怎样去些中英文简历、举行模拟面试,如情景面试、电话面试、怎样去外企面试,同时建议最好是分专业进行培训,因为专业有分工,面试时要谨防有些用人单位会进行专业测试。

参考文献

[1]朱俊霞.2009年苏州地区文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J].职业时空,2009,6(1):156.

第6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第7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在对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环境治理的工作量较大,且在相邻区域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此种情况下,加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与地区政府间关于环境治理的协同合作力度,已成为各地区政府及有关环保部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多中心治理,即社会中的多元行为主体在一定集体行动规则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和彼此博弈,进而形成一种协作式公共事务组织模式并以此种模式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实现过目标可持续发展的一类治理方式。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环境治理则是多个行动主体为共同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知识传播、决策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环境治理过程中,需社区、企业、环境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仍需要以政府为主,构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环境治理措施。王小新进行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政府间合作的研究。臧乃康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提出利用企业和民间自发可以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建立。吴坚提出构建以协商为基础的区域多中心跨界水污染治理体系来解决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二、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受环境问题影响,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加大了关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工作的力度。2015年1月,天津市三次人大会议正式通过《天津市天气污染防治条例》,其中专门设置了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的说明,同时指出,京津冀地区应定期对区域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并根据地区防治需要,进一步加速高污染交通工具的淘汰速度。北京地区则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财政有效分配至地区多个环境治理主体当中,并根据《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水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调整并退出百余家污染企业,同时,强化与河北、天津的合作力度,展开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止的科研工作,为推动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与产业标准的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则通过出台《河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等,以改善全省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环境为目标,以优化能源结构与加强环境协同治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严抓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并积极加强同北京和天津地区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合作,计划以2013年为基准,在2017年将全省大气的PM2.5年均浓度降幅25%。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积极开展环境治理的协同防治工作,但环境质量的改善结果却并不乐观。因此,未来有必要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包括大气环境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环境治理协同合作力度,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实现地区环境共同治理目标。

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规建设力度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应以相关政策法规作为基础和前提。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各省关于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并将经济快速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并协调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强调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合作和沟通。

(二)建立上级监督管理机构

各地区有关部门在环境治理的协同合作过程中,需要一个较为权威的机构对相关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因地区政府间均为平行关系,故需要上级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京津冀地区关于环境治理的合作情况和工作质量与进度进行监督,确保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并对突发的环境事件做出迅速反应,减少因政府自利性和其他组织功利性而对环境治理协同合作产生的破坏,在明确各方权责的基础上,确保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协同合作的高效性。

(三)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京津冀地区在后续的环境治理协同合作过程中,需改进以传统的基于各地区单一GDP的政绩考核机制,并从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层面出发,以地区合作协定为依据,根据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战略方针,将生态考核指标纳入到各地区环境治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当中,促使地方官员、企业领导者、监督管理部门和社会公民相互协作,提高环境治理效果。还需说明的是,各地政府在多主体的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将节能减排、治理重污染企业等相关工作提升到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环境治理与相关负责人的政绩相挂钩,从而提高其参与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关于环境治理的合作意愿,形成政府合作开展环境治理的自发机制,为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协同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娜,赵成根.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01(14):144-149.

第8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因此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整顿力度,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学性。

1.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取得成绩

①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为了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依据,我国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矿山环境治理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煤炭法》、《水土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内容,并且建立了各种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制度。②加大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为了净化矿山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我国政府部门设立了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用于矿山环境治理,而且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对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范围、参与主体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并且矿山环境治理的模式也在积极地创新,比如现在矿山环境治理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作用,将矿山治理与矿采资源主体相结合,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

1.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存在的不足

①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所以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落后、经验缺乏:一是我国矿山勘察后备基地比较少,造成对现有矿山资源开采过度,导致环境恶化严重;二是我国矿山资源综合开发程度不高,根据我国现有矿山资源开况分析,我国矿山资源开发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采,尤其是采取的“采富弃贫”的现象比较严重,结果造成矿山资源浪费严重,对矿山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三是国家投入的环境治理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矿山环境治理的需要,由于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国在逐步提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但是其与众多的矿山环境问题相比显得微不足道。②矿山环境治理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矿山资源开采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矿产资源管理人员受到短期利益的影响,他们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结果造成矿山开采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治理与保护,甚至一些矿产资源所有人在没有经过任何环保审批的情况下就进行矿山开采,给矿山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

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创新研究

2.1建立以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我国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一是,企业是矿山资源的受益者,也是矿山环境的破坏者,因此企业应该承担起矿山环境的治理责任,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承担的治理责任更多的体现为经济补偿;二是,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的效率要更高。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环境破坏实施的是经济惩罚,但是具体的惩罚数额与环境的治理资金投入相比要少的多,结果形成了破坏环境成本低,治理环境成本高的现象,而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后,企业就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费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强化环保意识。

2.2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明确生态补偿主体。根据“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矿山企业应该承担矿山生态补偿,因此要明确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其次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在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后,要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制定,要根据矿山开采破坏环境的价值成本以及恢复的经济价值来确定;三是生态补偿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货币补偿形式,还可以以恢复土地功能、恢复地形地貌等形式进行生态补偿。

2.3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实行于20世纪90年代,其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保证金的重要性,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一是,加快保证金制度的立法。目前我国保证金的法律效力层次比较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完善,因此要将保证金作为一项独立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给予立法确定;二是完善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要将矿山开采许可证与保证金相挂钩,企业要想获得矿山开采许可证就必须要以缴纳保证金为前提;三是建立科学的信用制度。保证金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的生产,而如果不缴纳相应的保证金又不能督促企业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因此可以借鉴国外信用制度,比如通过银行担保、公司保证等其它非现金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又实现了约束作用。

2.4制定矿山环境治理激励机制

第9篇:环境治理的政策范文

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应充分满足体系下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作用,构建起以人文本、开放透明、多方参与的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在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上,笔者应邀出席并做了“从三个案例看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发言,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文,期待能对中国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一家之言。

注重联盟机制建设

联盟的建设,往往是一批相关领域、行业走在前列的企业、NGO或者商业零售,他们建立联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影响公众政策制定,形成“向善的力量”,最终带给人类和环境以实质性的、积极的改变。

我们曾经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知名跨国公司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他倡导建立起一个资产超过50 亿美元的联盟,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拥有良好的声誉。联盟中包括摩尔本人捐赠的100 万美元,用以支持人们捍卫美国加州政府严苛的环境立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先锋企业开始意识到,当一家自我孤立的公司同“恶势力”竞争的时候,单凭自我的力量无论如何都难再前进一步。企业选择与“志同道合”的同业者组成的联盟,在联盟中分享见解,倾注力量,也以共同的声音来扩展影响力,促进竞争规则的调整和标准的提升。对于先锋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在寻求创造更可持续的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创造新的商业规则,并在新规则下抓住新的商业机会。

联盟机制对于构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来说,是汇集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主动影响并调整商业竞争规则,形成推进环境治理的主流优势,增加更多正能量。“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一直为环境表现领先企业所抱怨和诟病。同时,这些领先企业目前尚缺乏自我整合与力量影响提升的渠道和平台。因此,在中国,加强行业组织等NGO的能力建设,聚集领先企业促进环境治理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政策综合配套

企业是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企业不仅是环境问题的影响者,也应该成为环境治理的积极建设者。在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特别是以创新方式开展支持环境建设的实践时,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撑。

电子垃圾一直是环境治理中的顽疾。据统计,仅废弃的PC一项中国每年达5000万台,每台PC中含有300多种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得到环保处置,对于环境的危害极大。然而传统的废弃PC处置方式和流程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特别是集团大客户的PC处置。从是“最大的PC制造商?”还是“最大的电子垃圾制造商”的高度思考废弃PC处置问题,联想2014年创新推出 IT 资产环保处置方案,基于客户资产处置和管理需要,满足客户废弃资产数据安全,绿色环保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的IT资产环保处置整体方案。这项方案得到了金融、电信等集团大客户的积极响应,然而其顺利推进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一是自身、客户和社会的意识问题,曾经处置废弃IT资产的方式现在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其二是这种废弃IT资产的环保处置方式和先有资产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的冲突。

环境治理离不开创新思维、行动和模式,然而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环保创新依然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和及时跟进的。打破原有政策的条条框框,支持环保创新,让领先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注重开放和参与

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建设中,需要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形成政府开放、公众参与的新机制。

2014年10月,笔者在考察韩国水原市推动社会创新时,“开放和参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原市公共政策包括环保的交通政策、老城区城市振兴政策和生态的环保政策三个部分。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水原市政府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放政府资源和数据,调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市民参与方式,让市民享有公共政策的决定权,同时确保透明健全的财政运营。市民在政府开放的环境下,组成了市民策划团,对于水原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推进解决方案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环境治理生态圈中,公众参与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以往,我们常常把环境治理的责任单纯聚集在政府身上,无论从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只有建立政府透明开放、公众参与的机制,才能更广泛吸收孕育在民间的巨大社会力量,形成理想的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境。

构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

基于上述三个案例,笔者认为,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需要从不同的定位出发,相互建立起共处、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环境社会治理体系。

政府是生态圈构建的引导者,应建立充分开放和透明的政策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参与,并发挥环境治理的政策激励作用;企业是生态圈的重要影响者,应加大理念、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商业发展空间;社会组织应更多发挥联结的作用,推动环境保护的创新实践,促进公共政策朝更高标准调整,形成良好的正向鼓励机制;公众作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的利益主体,应该发挥广泛的参与作用,迸发“万众创新”的力量,成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最具活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