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活动;成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奠定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根据“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目标,在此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健康的情绪形成
根据《小学生心理学》一书对儿童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极有可能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影响。纵观现在的小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情绪波动大,无力承担压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以情景、体验为手段,采用游戏、故事、实践等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进而引导孩子们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纲要”对小学心理教育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当我们用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时候,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在面对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十分令人堪忧,他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由于学习无方,有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之前犹如惊弓之鸟,闷闷不乐。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甚至害怕学习,当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如果这些孩子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会在提及学习的时候,严重地缺乏信心,而且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行,影响自身地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纲要”针对孩子们在班级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想一想,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能做到合群、宽容、谦让;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地帮助他人;在面对卫生问题时,热爱劳动、爱护环境……这样的集体还会有老师说不好吗?孩子能不感到快乐吗?他们的心理会不健康吗?反之,一个孩子不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整天在班级中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乱扔垃圾……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些健康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变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相逢于工程102班,在拼杀的黑色六月之后,在一万次梦里的憧憬之后——如此珍贵,如此难得。 相逢于工程102班,怀着渐渐成熟的生命里缤纷的梦想,怀着敢闯敢拼的青春里倔强的执着——如此坚定,如此不悔。 47张笑脸,热情洋溢,绮丽的季节里盛开出灿烂与光华;47声呼喊,充满力度,恬淡的天空里犹如春雷声声,轰轰隆隆。 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下,同学们学习上认真刻苦,活动中积极踊跃,竞赛中表现卓越,1年来硕果累累,荣誉满满……精神抖擞,运动会上舍我其谁;千机万辩,辩论场上魅力无限;挥洒青春,篮球比赛飒爽英姿,勇夺季军;青春飞旋,演讲大赛脱颖而出,还有那一颗颗活力的心,在灯光与掌声中化作流云。 这就是工程102班,团结奋进、朝气蓬勃、温暖和谐的大家园。工程102班,47个梦启航的地方。
为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去关注心理健康,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工程102班定于2018年5月20日至6月1日举办“阳光三部曲”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及活动具体策划如下: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名称
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工程102班“阳光三部曲”系列活动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
“我阳光,我快乐!校园快乐生活,你我共分享!”
三、活动时间
2018年5月20日至6月1日
四、活动地点
学校篮球场、教室
五、活动对象
工程102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内容
本次“阳光三部曲”系列活动共分三部分:
乐章一之思想篇:留言板、抛掉烦恼;
乐章二之行动篇:“金玉良言,你我共分享”主题班会、“创和谐环境,促合作团队”宿舍卫生评比;
乐章三之活动篇:“春秋战国杯”之男女混合篮球赛、“健康知识共分享”之班级博客心理健康博文发表。
㈠“阳光三部曲”乐章一之思想篇
⒈留言板(时间:2018年5月25日)
活动方式:同学们将愿望与寄语写在小纸条上,抒发自己的情感,放入做好的留言板上。
取得的效果:同学们都积极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并贴于留言板上,即是同学们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个默默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对比同学们的留言,产生心灵上的碰撞,促进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寓教于乐,在聆听其他人心语之时,更是对自己心灵深入的自我窥探和思考。
⒉抛掉烦恼(时间:2018年5月31日)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促进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计以及根据课程设计进行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一、三维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其自身的三维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学校课程的三维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三维目标的每一部分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既体现着对基础心理知识的认知又体现着对心理调节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参与者对认知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认知和能力被区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认知是能力的基础,但认知的地位与能力养成相比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能力的养成过程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作为认知和能力养成的中介,是认知的基础,又在强化和加深着学生的认知;从三者的地位来看,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1.认知目标。认知即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形成或澄清对某一问题或生活事件的正确认识。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这一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有助于个体积极、健康体验形成的,也是符合个体成长和发展规律的,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或得以澄清,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得以确立和强化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感目标。情感即个体在活动参与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由于活动或事件的发生而在个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变化。情感目标即通过一定活动要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引起的,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从而引起个体在面对某一问题或行为时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或者消极、抵制行为的目标。
3.能力目标。能力即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的力量。能力目标即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开展的重要指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培养目标。
二、设计实施的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面向全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学生。
2.注重参与、体悟原则。“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激发个体心理能量从而提高其“自助”能力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而言,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体验中的一个小小启发都能成为体验者的深刻记忆。
3.合作自省中解决问题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就是通过引导、点拨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力量,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所以,自省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中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的问题解决中,个体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活动小组或班集体是促进个体问题解决的重要参与和推动力量。
4.关注发展原则。所谓关注发展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内容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注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实施的重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要针对大多数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就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伴随着个体成长过程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开展实施,如考试焦虑、厌学、学习困难、早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潜能开发,如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开展实施。
三、设计实施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开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组讨论:根据活动内容事先进行分组(队),让学生以小组(队)为单位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问题,澄清对问题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2.组内组间交流。交流或讨论基础上的交流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中互通有无,引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组内交流有助于小范围内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互通有无和心理互动,组间交流拓展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心理互动中集体能量的调动和发挥。
3.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把生活中的问题或事件通过适当的编排,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学生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情境和状态下的任务体验,再现不同的人物反应。
4.情境再现。把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在思考的基础上,从神态、语气、行为等方面再现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带给参与者及其他同学一定的体验和感受。
5.体验游戏。体验式游戏在游戏参与过程中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带给参与者切身体验和感受。结合活动的不同情境引入相关的游戏,能够在活动中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引发参与者的体验感悟,如在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的培养中可以引入“同心竿”“翻叶子”游戏,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可以引入“高空飞蛋”“举胖子”游戏。体验式游戏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给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四、设计实施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实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在学生的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之所以不断出现,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明是非,而是因为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分歧。作为一种体验式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实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必须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而后引发学生在行为上做出和认知、情感体验相一致的行为。
2.关注学生“自助”能力养成。作为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通过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即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客观认识分析和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的能力。
3.着眼学生一生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发展。它超越了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重视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
4.培养团队意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团队理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在课堂活动中逐步形成、增强学生个体的团队观念和意识。通过团队为每个成员提供心理支持,让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感到自己不是独自在参与活动而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支持;同时,当某些成员出现不良行为或问题时,通过团队积分等手段触发团队自我约束管理杠杆,通过团队的力量弱化某些不良行为,强化、张扬某些积极行为。
五、设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1.处理好内容进程和充分活动的关系。从现有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考教材来看,涉及内容往往过多。如果按照内容逐一开展,就会出现活动不充分,学生情感体验弱或部分学生体验缺失等问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上要使内容和课堂容量相适应,每节课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设计适量的活动。
处理好这一关系还要在分队时注意分队数量和每队成员数的适当比例。每队成员过多,在分组讨论交流时往往就会用时较多,并且在位置排列上不利于学生的充分、顺畅交流;如果分队太多则可能在组间交流时要用较多的时间。
2.处理好活动参与中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开展中还要考虑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设计照本宣科地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3.处理好认知、情感和能力养成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者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三者并不是等量并存的。能力养成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重要目标,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内容,认知是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养成心理自助能力的影响因素。认知是情感体验的基础,但情感体验又反过来强化或弱化认知,情感体验是个体做出一定行为养成心理自助能力的重要条件,心理自助能力的逐步形成又会影响个体在面对事件时的体验。
4.处理好培养健康人和高尚人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培养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的,能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个体,而不是以培养高尚的人为主要目标。所以,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也需要考虑、处理培养“高尚人”的问题,如引导学生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看法,但这是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就和“高尚人”的培养没有任何关系,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培养出了“健康人”才能真正培养“高尚人”,一个不“健康”的人恐怕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六、设计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活动安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性质决定安全是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活动安排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考虑不同活动的安全要求,考虑不同活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比如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活动道具的使用,不同年龄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2.充分准备。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
(1)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2)针对某一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知如何,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3)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4)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事先可以进行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3.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催化和建议,引导学生最终实现“自助”。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而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在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实现。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所创设的活动环境的影响,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造;学生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在教师宏观指导下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和完善自己;在团体中会不断有新的观点、方法出现,学生能够在“接受和产生”的思想碰撞中实现对自身的重组和刷新。
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实施中主要是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去体悟、思考,在探讨交流中实现“自助”和“互助”,保证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原因;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心理课上的讨论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很随意、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课堂很可能成为闲聊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讨论的针对性、引导性与实效性。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下台走动,监督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效果,并适时加以指导与总结,让学生对所学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讨论时,教师需要提高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体系
[作者简介]谭静(1975- ),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061)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4-02
高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加之处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一方面承载着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问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尊重与信任的、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这就要求建构全方位的、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一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该课程应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遵循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认识和了解心理健康入手,着重讲授大学生生活适应、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合理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堂活动中所选择的案例、安排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问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呈现的材料鲜明生动;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个人潜意识中的一些心理经验,引起内心的震动,从而强化其心理感受。在课后,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并把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想写出来,联系自己的实际做进一步思考。
(二)开设有关的公共选修课程
首先,根据高职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识别”“自信心的训练”“高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交往能力训练”“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个性发展”“性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的训练”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一个高危时期。
其次,可以结合教学开设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家庭教育学”“爱情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与生理”“青年心理学”等课程,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自我疏导和宣泄,使自己的心理冲突和障碍得到及时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减少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设专题心理讲座
每学期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2~3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的防治”“青春期异往指导”“如何应付心理危机”“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期。
(二)成立学生心理社团
高职院校都应该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起一支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队伍,完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值班接待制度、接听电话、咨询预约和维护各种信息服务网络的作用。一方面,学院应定期开设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人际沟通、心理问题判断、助人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调动他们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协会还要组织举办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主题沙龙、心理情景剧晚会、心理素质训练夏令营、团体心理咨询、趣味心理游戏活动等。
(三)建立心理健康俱乐部
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即心理健康俱乐部,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心理松弛室等。学生可以在这儿接受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验和评定,阅读心理学和心理健康书籍,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减压和放松训练。
三、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一)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
高职院校都应该建立“学生相谈室”“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由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学习、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教师等来具体实施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师生解决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
(二)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教育
目前,在高职大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我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咨询;我的问题是我个人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去做心理咨询就说明我有心理问题,别人看见了会很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大学生认清他的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还是由他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并不是只有“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任何问题,如果自己感到难以应付或不好解决,都可以接受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
(三)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许多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不足、水平不高,而且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学生工作者,专职咨询老师很少,如果一个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之前,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咨询技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那么他将无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因此,必须注意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以及心理咨询人员的督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四)坚持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原则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并非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更不是精神病患者,只是在学习、交友、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困惑,只需要咨询老师的适当指导,或提出某些建议,或帮助他们澄清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原因,最终由他们自己去解决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因此,应确立问题咨询与发展咨询相结合,以发展咨询为主的咨询发展方向。
四、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年新生入校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要对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及时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分析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自杀意念以及具有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的学生,采取主动访谈并提供心理辅导等救助措施,以迅速化解新生的心理危机,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将成为学院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料。
(二)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网络
学院要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即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为一级网络;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学生处、团委会、各教学系(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为二级网络;班主任、学生班长、心理委员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会员为三级网络。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向上级网络报告。
各级网络的职责和分工:一级网络对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处理作出决策;二级网络统一收集和掌握全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信息,并汇总上报;三级网络随时收集、报告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
各级网络的工作重点及具体任务:一级网络以指导为主,对曾经有过自杀经历或正面临重大挫折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学院立即进行干预,及时做出处理决策,必要时送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二级网络以咨询和预报为主,主要是针对那些长期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动找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或通过网络提供咨询服务,使求助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对于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上报,通过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老师初步评估与干预后及时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三级网络以预防为主,主要是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长、心理委员及心协会员充当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他们除了向班上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外,还要定期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处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大学生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异常情况或心理危机,应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即三级和二级网络收集和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和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并且当天就报告一级网络。
五、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应对入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各年级的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查,经常性地对高职大学生的进行心理调查研究,如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挫折的应对方式、交往模式和交往心态、个性特点以及贫困生和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并将调查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很好的渠道和窗口,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又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重点、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门的调查研究,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2]邱观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5-
01-03.
活动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801教室
活动负责人:王金尤
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09-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会逐渐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当中,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充足的时光。
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丛内容、目的、方法、坏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以及应对来自学习方面得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前我们已经交了好多朋友,在一个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单纯、随意。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为了更好的增强班级的凝集力、巩固友谊,我们公共事务管理09-1班举行了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增进彼此的感情。
活动目的:大学同窗好友的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同学身上,通过大家的参与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认识彼此,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帮助别人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把笑脸带给每个人。
活动内容: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主持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心理活动的主题,活动背景以及活动流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彼此进行优点的点评,对大学生几个心理问题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活动感想进行总结环节。
1、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
本坏节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际交往中解决人际冲突等策略的内容“人际交往时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才会有正常的心理坏境所以进行这场教育是必要的,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2、彼此进行优点点评坏节
本次活动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学坐在同学中间接受大家的点评,通过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原来自己子别人心中的位置。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
为了紧扣心理活动主题,主要由同学进行了分组讨论主要的心理问题。
4、游戏互动
本坏节由主持人向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一个命题,让每个同学进行复分析后进行角色扮演。
5、活动感想环节
主持人谈了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认识,至此活动给了大家一个很深的启迪,我个人认为在生活中使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乐趣,具备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时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与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
1、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合群性。
2、 使学生明白合作与协调是使集体和谐、团结的重要因素,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活动设计: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往往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学间互不关心、自成帮派、缺乏集体责任感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集体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一个良好集体的形成有赖于其组成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合作与努力。为此设计该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减少甚至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加强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建设一个团结、健康的班集体。
活动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同时明白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协调和合作。
活动准备:
空可乐罐若干个、篮球四个、秒表一只、二十四张边长为45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参加对象:四年级4个班学生
活动时间:2课时
一、听故事,谈感想
五个手指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长者听到五个手指在议论:
大拇指说:我最粗,干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别的四个手指都没用。
食指说:大拇指太粗,中指太长,无名指太细,小拇指太短,他们都不行。
中指说:我的个子最高,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做很多事。
无名指说:真讨厌,大家都不给我一个名字,我真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小拇指说:他们长得那么长、那么粗,有什么用?我是小而灵,我的作用最大。
长者听了他们的对话,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都说自己最有用,那么我就请你们来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作用大。于是这位长者拿出两只碗,其中一只里面放了一些小豆子,要求五只手指分别把这些小豆子拿到另一只碗里。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只手指能完成这件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五只手指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只觉得自己能干,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吴凡第一个站起来说。
吕子韵手举得很高,一副急着发言的样子,我就请她来回答,“我觉得他们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其实,只要大家一起来做的话,我想肯定能完成的。”
“我认为只要五个手指联合起来,一把一抓就能完成任务了。”善于总结的张梦勤回答道。
这时,平时爱发表独特见解的郭睿紧锁眉头抛出了他的“高见”——“我想,用一只手指也能完成任务的。”
同学们听了与众不同的答案,互相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反对,有的赞同。
这可是我没料到的局面。接下去该怎么办呢?这时我看到了带来的道具——装在碗里的绿豆。于是,计上心来,“那就请郭睿到这儿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只用你的一只手指把这只碗里的绿豆放到另一只碗里。” 郭睿充满自信地走了上来。这时,赞同他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喊起了“加油”。
郭睿先用他的食指取绿豆,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盯着一颗绿豆,然后用食指去压绿豆,想把绿豆粘在食指上,可刚提起来一点,绿豆就又掉回到碗里去了。反复了几次,最终没能移动一颗绿豆。他的“同党”拼命喊着“真没用,让我来。” 郭睿已没有了刚上来时的自信了,额头已渗出了小汗珠。为了帮他解围,我就让郭睿用张梦勤刚才说的办法用五个手指一起抓,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绿豆都移到了另一只碗里。
看着用五个手指完成任务的郭睿,我请他说一说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有什幺不同的感受。
“当用一个手指移绿豆时,非常费劲,而且还没有成功,而用手抓时,非常轻松,一下就完成任务了。”——这就是郭睿的体验。
接着我又请了几位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移动绿豆,让他们通过做来体验两种方法的不同——只要五个手指联合起来,一把一抓就能完成任务!这是孩子们听了故事并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那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该怎样呢?”我乘机问道。
——“互相合作”,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道。
二、讲合作,取胜利
请同学们通过合作来完成下面的游戏,最后看哪个班同学合作得最好。
游戏1:搭空可乐罐
每班选两人参加游戏——搭空可乐。要求两人互相合作,把远处的可乐罐移到指定地点,并把空可乐罐往上垒,看3分钟内哪一组垒得最高,而且不倒下来。
规则:在运可乐罐时只能用两只手,不能借助其它东西;违反规则不给分。
评分:每垒一个可乐罐得1分,按最高的一垒计算。
在这个合作游戏中,有的小组是两人同时去取空可乐罐,全部取回后,两人再一起搭;而有的是第一次两人一起去取,取回后,其中一人就留下来搭,另一人跑步去取;搭的过程中也有不同,有的就是一个一个往上搭,而有的是下面搭得比较宽,再慢慢往上搭……
经过3分钟紧张合作,四(1)班在本轮活动中获胜,得11分。
本活动结束后,我请来四(1)班的选手,请他们谈一谈获胜的秘诀:“我们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们先商量好由谢宽去取,我来搭,因为谢宽跑步跑得很快,这样他就能很快地把可乐罐取回来。怎样才能搭得不倒下来,我们也是商量好的,如果一个一个往上搭的话,很容易倒下来,如果底下宽一点的话,就不容易倒。”
听了四(1)班选手的介绍,其它班的同学都议论开了。四(2)选手惋惜道:“我们两个没有合作好,我们俩一起去取,一起搭,在搭的时候,两个人你碰我,我碰你,把搭好的都弄翻了。能不输吗?”
老师小结: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知道了“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这次没获胜的班级,在下面的活动中准备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给大家5分钟进行讨论。
选手们热列地进行着讨论,连班主任老师也参与其中。
游戏2:传纸板
每班选5位同学排成纵队参加游戏。每班发6张纸板,每人脚下踩一张纸板,最后一位同学手上再拿一张。
规则:游戏开始,最后一位同学把手上的纸板传给第四位同学,第四位同学再传给第三位同学,直到传到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拿到纸板后立刻把纸板放到自己前方脚跨一步能够到达的地方,然后双脚踩到纸板上,第二位同学马上双脚踩到第一位同学空出来的纸板上,第三、第四、第五位同学依次双脚踩到前一位同学空出的纸板上。重复上述活动,直到5位同学全部到达终点。
评分:第一到达终点得10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依次得8、6、4、2分。
违反规则按0分计算。
参加选手人数增加,就需要选手间更多的合作。一个人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小组的速度。比赛开始前,各小组选手都在认真地讨论,班主任老师也在给他们“指手划脚”。小选手脸上个个神情严肃,准备在比赛中一决雌雄。
活动开始,小选手们按规则进行着比赛。拉拉队为自己班的选手加油,活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小选手们像一只只小兔一样,拼命往前奔。各班不相上下。这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速度最快的四(3)同学出现了失误,第一位同学拿到纸板后把纸板放到了自己前方很远的地方,跨一步根本不可能够着。根据比赛规则,只能算违规。
本轮活动四(4)班获得第一,得10分。“我们5个同学合作得很好,我在最后,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警惕,自己一移动就把我脚底下的纸板传给前面的同学,并且还喊他的名字提醒他,其他同学也是这样,一边喊一遍传。所以我们能获胜。”“我是第一个,我在扔纸板时特别小心,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这是四
(4)班传授的经验。
这时四(3)选手举手想发言,我就请他们上台,一位选手说:“其实我们被判违规有点冤枉。因为当时我只想把纸板方的远一点,可以加快速度,可纸板太轻了,我一扔就飘了出去。实在是冤枉。”说完,留下了悔恨、自责的眼泪。面对当时的情景,用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我只能把双手放在孩子的肩上,让他感受到有人在安慰着他,有人理解他的心情。
游戏3:“夹球同行”
每班选12名同学参加,分成两组,每组6人,相对而站,之间相距100米(距离可调整)。两名同学背靠背夹住球运往对面,对面的两名同学也用背夹住球再把球运回去,依次运球,直到每位同学都参加活动为止。
评分:第一到达终点得10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依次得8、6、4、2分。
球掉地一次扣1分,手碰球一次扣1分,一前一后运球扣1分。
规则:两人背对背夹住球,不准用手帮忙;两人侧身背靠背向着前进方向运球,不许一前一后运球;交换球时,运球的同学不能用手,但其它同学可以用手帮忙换;中途掉球后,捡回球从球掉的地方重新开始参加比赛。
随着选手人数的增加,相互间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不仅是参赛选手间需要合作,还需要班上其它同学的合作——怎样快速、有效地把球放在选手的背中间,而且球不容易掉下来。
活动还没开始,各队选手已开始练习起来了。相互间讨论着两个人的手怎样钩住,要求放球的同学把球放在哪个位置等。
随着一声哨响,最后一轮比赛开始了。场上立刻安静了下来。参赛选手互相击掌鼓励。选手们两两夹着球,一蹦一跳地奔向对方。看,有一组因为球没放好,调皮的球逃了出来,滚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有位选手赶忙去追求,从球掉的地方重新开始参加比赛。
比赛结束后,我请了获胜的四(1)班选手传授秘诀:“我们选了跑得快的同学参加比赛,两个个子差不多高的同学为一组,这样夹球时容易一点,如果一高一矮夹球的话容易掉球。另外还请了两个动作快的同学给我们放球,球要放在中间一点,不然在走的过程中球会掉下来。”
四(4)班在比赛中成绩不佳,我也请选手上台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考虑得没有1班同学多,我们俩个个子相差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夹球走时,球就会掉下来,还有我们没有专门请同学放球,所以交换球时就慢,等我们放好球,其它班已经走了。就是没有配合好。”
老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合作能带给我们快乐,只有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学会与人合作吧,它将是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案例讨论前的作业单
1. 五只手指为什么没有一只能完成任务?怎样才能轻松地完成任务呢?
2. 获胜选手有什么秘诀吗?
3. 你知道了获胜选手的秘诀,平时你也是这样做的吗?如果不是,你准备做哪些改进?
案例问题
1. 这种活动形式的心理课效果如何?人数太多是否会影响效果?
2. 对于这样的活动,男女生参与的程度有差异吗?
3. 学生通过活动知道了要互相合作,才能最后取得胜利,他们获得的这一知识会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吗?
教学注释
案例概要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的不同,有的学生个性很张扬,而有的却胆怯、羞涩,不能很好与别人交流、合作,可见不会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合作的学生大有人在, 因此除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外,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能力训练,包括合作的意识、态度及能力。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
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来体验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让这种快乐的体验引导孩子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在游戏中体验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这个案例设计了作业单,让孩子把活动中的体验说出来,一方面强化自身这种体验,另一方面能给不会合作者以启示。
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真正参与的人数有限,因此,这样的活动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内开展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活动开展的细节应作更充分的考虑。如,活动中由于纸板较轻,发生了“漂移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加以避免。
建议讨论的问题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1. 选手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也有学生只把自己作为旁观者,没有主动参与,各举一例。
2. 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如何进行量化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
1. 体验教学的方式对人数较少的团体比较合适,对人数较多的团体是否适用、怎样适用,需探讨。
2.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合作,怎样保持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乐于合作?
3.体验式的活动形式有何利弊?如何评价这种方法?
背景问题
1.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方面,教师该承担什么角色?
2. 心理教育与各学科应更好地整合为统一的力量对孩子施加影响,因此,心理教育不光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育管理人员,都应在学科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念,切切实实为孩子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怎样体现“全员心育”的理念呢?
拓 展
1. 让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及心理体验写下来,并在班级交流。
2. 开展合作游戏活动(如两个同学把靠着的两条腿绑起来,比赛哪两位同学走得快;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要求一组同学设法全部站在里面等)。
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吸收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会有一定的照顾,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活动课,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充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情况的了解。
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课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味,加入活动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教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活动或者是其他的活动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课,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参与度更加提高了。活动课的设置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活动课的设置通过集合学生的实际的心理特点而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地结合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
活动课的实践策略
明确活动课的健康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是活动课进行的核心内容。心理健康教学的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活动课的开展始终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为了更加精准地实现活动课的真正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把握总体的目标之后,在制定具体的活动课的目标时,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除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制定活动课的目标之外,活动课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结果最好可以量化和陈述。
把握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有主要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心理健康的活动课中,也应该着重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课程不同,心理课程是直接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起来,它直接与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之中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认知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而一般课程是把人类的积累知识加以传授,在学习知识和掌握应用技能的同时,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其他的思维的发展。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注重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性的东西的获得。除了教学内容要区分于一般的课程的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小学生成长阶段肯定会遇到一些心灵上的困惑,或者情感问题,通过这种活动课的开展,其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益的,甚至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求教或者是寻求自我解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的内容的设定上,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活动课教材的挑选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载体。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教学的效果,就要对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在选择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材时,要遵照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材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服务的,因此,教材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需要和喜好,教材的选择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其次,要遵照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原则。学生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心理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材要深入浅出地顺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再次,要尊重实际性的原则,教材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信息,让教材更具有吸引力。最后,要结合实践性,既然是实践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多增加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
关键词:心理社团;活动经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分析
一、高中社团心理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高中生性格正处于不成熟、容易波段逐步转换为成熟稳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价值取向、人生认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心理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组织自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扎根于学生、服务与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随着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高中心理社团活动取得了斐然成就,笔者结合高中心理社团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就如何促进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步。
二、心理社团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首先是可以借鉴高中心理社团活动中的组织原则、心理教育活动经验,高中心理社团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其组织原则一般都是以为学生服务为主,一切围绕学生开展,因而笔者认为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心理感受和教学效果。除此以外,心理社团活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活动的原则较为务实,因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务实,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都不一样,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尝试借鉴心理社团活动中的务实性原则,让学生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钊.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社团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5(03).
[2]张海芳,张山,朱新华.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