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

第1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各种权益在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的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这个经济体已经带动了如家电、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支撑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群体,构成了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经济如何平稳着陆,又有哪些风险?

从2010年至今,中央政府一直坚持着对房地产的调控,从政府连续出台的“四大框架性文件”即“国十一条”、“国十条”、“新国五条”和“国八条”以及“五大调控工具”即土地、融资、开发、市场和税收的同时运用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重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近期对房地产业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如何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把握合理需求与投机需求的关系;二、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三、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调控关系。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两会”的召开并没有让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降低。因此,如何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解决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的首要问题,从根源上创造有利因素促使房地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两会”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

所以,房地产的开发项目虽有着不小的风险,如对房地产业管理控制不合理,将有可能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同样也存在很大的机遇,为国家社会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提供条件,为民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住房,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获得社会赞誉和丰厚回报。

近年来,Z市的房地产在该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如:价格日趋合理,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日趋成熟,购房群体日益扩大,但是Z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房地产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楼盘楼间距过小,楼盘周边环境吵杂,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等,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价格上涨幅度过大。Z市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出售给房地产商的土地价格逐年上涨,且开发商项目利润逐年加大,这就导致了房价不仅成本加大,房价也持续走高。近三年时间,市区中心地段房价基本上涨了一倍。

(2)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根据数据分析,Z市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项目开发过于集中,在市区中心地段新开发楼盘扎堆,道路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人流过大,生活、休闲场所太过拥挤,居民生活受到不小影响。

(3)楼盘周边环境过于吵杂。Z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居民为方便生活工作,普遍选择市区中心地段购房,而市区又是各种商户云集,车水马龙的地方,导致市区楼盘周边环境较差,居民居住如同处于闹市,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地区新城镇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升,人们对品牌大型楼盘的喜爱程度正在加强,加上Z市未来发展前景,使得区域内房产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Z市在大型品牌楼盘的补充、居民自住舒适度、业主投资增值等多方面将得到肯定,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

从Z市范围来看,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型住宅小区,融入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及地方特色文化,一改广东省县级城市建设房地产小规模轻品牌的实际问题,项目以全国知名品牌为主,对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具有相当明显的前瞻性优势,其优势在于分散人口居住,发挥市郊优势,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拉动当地经济内需、增加政府财政税收、提高就业率等。

根据Z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高档房产产品对于Z市居民及周边城市有购买欲望的人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居家住所、远景投资、养老休闲的项目。可见,该类型的项目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探讨Z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Z市原有的经济是以发展当地农副产品和旅游业为主,项目的开发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软投资”,除了打造自有品牌还吸引合作、合资甚至外资模式,对产品开发进行内涵式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采用科学手段,环保、低碳模式,提倡原生态居住环境,把房地产开发与当地农副产品相结合为企业带来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形势。随着住房质量的提高,餐饮业、娱乐业也相应跟进。由此可见,该项目在经济的一系列产业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Z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客观的前景和效果。

根据房地产项目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Z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预测。本文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但可以给项目决策者制定决策提供相关根据,而且可以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及经营,及给予以后相似文献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2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现状 地区金融 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为正规金融公司进入金融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在2008年的时候,银监会才颁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表明此时才正式开始试行,距离现在只有8年时间,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市场是一种新型并且正在扩大的金融机构。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西部地区发展较好,发展迟滞

通过对全国各个省份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发展水平评分发现,前五名省份的分数要比其他省份分数高出许多,其中排在前列的浙江省与排在前列的辽宁省分数也有一定差距。可以看作是第一集团的是排在前面内蒙古,江苏,宁夏,青海,浙江,这些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比其他地区较好。关于比较特殊的地方,发展极其迟缓,数据表明的贷款余额没有增长,也就是说的小额贷款公司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产生什么效益。

(二)在中小企业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好

浙江省、江苏省及广东省等一些沿海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比较好。研究表明,这些地方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均处于领先位置。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就在于都处于沿海位置,这些地区较早地发展中小企业。所以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经济情况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自然地受小额贷款公司的帮助。

(三)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不平衡

根据研究表明,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而且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发展水平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不算上地区,海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较低,而内蒙古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较高,二者之间差距非常大。调查中计算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得分的标准差,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小额贷款公司对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补充了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留出的空白位置

从1997年开始,我国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改革,包括工农中建,县域的一些金融机构大部分开始转移,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对农村资金和县域资金的困难有重要的缓解和补充作用。

(二)使一些地区的农牧民增加了对金融的需求

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高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百分之两百,这对于一些较为贫困和落后地区的人民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落后地区人民对金融需求欲望不大。小额贷款公司在民间的出现,不仅可以自己决定利率,对利率根据情况合理制定,而且还让贫穷人民的利率负担减轻,使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增强。

(三)满足了贷款需求结构多样化

近些年来,农村的信用机构大力帮助了一些比较有优势,有效益以及有发展前途的农业生产项目,但是对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贷款的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够适应农业项目的特色性和多样性。而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民多样化的贷款需要有了资金的支持和满足。

(四)推动了民间融资的规范和发展

农民想要通过正规渠道来贷款,存在着门槛较高、手续较多的问题。而在民间的借贷一直都存在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在这些新出现的金融机构中,资金互助社所收取的利率相对来说较低,而且贷款的手续也不多,简单快捷。一般情况下,获得贷款的时间在申请后的一到两天。关于归还贷款的时间也可以由贷款方和贷款公司互相协商后决定,这使人民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尽管小额贷款公司有着比较高的利率,但是对于急用钱的贷款人来说注重的是是否能取得贷款,所以利率的高低则并不是关键的地方。在一些中小企业和工商户的发展初期,在出现流动资金暂时短缺的情况下,此时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较高的利率来说,贷款者更加注重时间上的成本,所以他们首选的融资渠道就是小额贷款公司。

(五)推动地区利率的市场化

正规渠道支农的资金不足以应付人民贷款。所以民间贷款范围越来越大。创立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的借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并与其有一定的竞争,还可以推动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实现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经济中想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商业化。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帮助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民富裕起来,为民间资本的规范和合理提供了发展途径。因此,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和对地区金融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懿,陈煦飞,庄妍.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探究及发展建议――以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为个案[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第3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摘 要]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分析目前合肥市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存在的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配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55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1 背景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年均增长率超过30%。同时,随着我国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日趋成熟,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20~29岁人群在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占比达29.90%,为各年龄段中最高占比人群;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达25.20%。可见,大学生是网购群体的重要M成部分,所以,网购服务学生的校园快递末端配送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最后一公里”是指运输货物到达终点站,将货物从快递员配送给收件人的最后一段路程。据2014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物流成本所占GDP比重虽然从2007年的18.4%降至17.8%,但这一比重仍然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占比在整个配送成本中达30%以上。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特点主要是配送节点整体密集但个体分散,且收件时间相对不固定。此外,由于各高校对进出入其区域内的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使各大快递无法准确、高效、安全地将包裹送达客户手中,这直接导致末端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对目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园快递末端配送模式提出一体化综合解决的优化方案,降低快递企业物流成本,同时提升高校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2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内高校师生对校园快递的需求度、满意度和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各快递公司针对校园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进行了多种配送方案的尝试。目前,各大快递公司对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如图1所示。

虽然各大快递公司针对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尝试,但不论是校内快递营业厅还是校门口快递员电话通知取件,这种临时配送方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大学城内高校320名学生进行“快递最后一公里综合满意度”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高校学生使用快递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但多数学生对目前校园快递的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末配送仍存在较多问题。

2.1 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且住宿区与商业区一般相隔较远。而各大快递公司各自为政,互不配合,选址随意性较大,一般离学生住宿生活区较远,未考虑快递包裹收派件的距离合理性。此外,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明文规定,不允许私有车辆随便进出校园,这也间接导致学校的快递点分布不合理。

2.2 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

当前,快递员一般在校门口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通知客户自提快递,且快递员在校门口等待取件的时间具有较大限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而高校学生上课时间弹性较大,经常出现没有合适的时间去领取快递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二次配送的成本,而且降低了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此外,当前,各快递普遍采用“地摊式”的快递派件模式,即把快递散开摊放在地上由学生自提,这种派件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节约时间,快递员一般只通过报手机号码和姓名来确定收件人,而不询问快件单号,签收机制缺乏规范,容易出现错领、冒领等现象。

2.3 配送服务水平低

无论是校门口自提,还是校内快递营业厅实行门到门服务,都没有真正做到快递“最后一公里”门到门配送。通过调研发现,无校内点的快递不会上门配送,而具有校内营业点的,若客户需要快递进行上门服务,营业点一般会等到大多数快件都自提完之后,才会处理需要上门配送的快件。而这大大降低了末端配送的质量,同时会降低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

2.4 快递点的服务单一化

通过调查大学城区域内高校快递营业点可知,这些营业点只提供单纯的寄存与收件服务,而其他多样化的快递服务,如上门揽收,快递废弃包裹的回收等服务较少涉及。可见,快递点的服务存在单一化问题。

3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对策研究

3.1 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一体化综合性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可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高校快递服务总市场需求量大且存在改进空间。为彻底解决高校校园末端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充分整合现有快递公司高校末端配送资源与模式,建立第三方高校校园快递收发中心,如表2所示结构体系。通过整合高校现有分散的快递营业点,集中快递公司的优质资源,在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一个中心化、高效化、面向客户化的综合性快递服务中心,以提升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质量,减少快递公司末端配送成本。

3.2 采取共同配送的策略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化管理的特点及快递公司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要求,在快递配送模式上采取参与性收货模式,即以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配送人员在规定配送时间段内在公共约定的配送地点与客户交接,让客户与配送人员共同参与配送,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同时,可以第三方的名义与高校合作,使用高校物流实训实验室,或者参与高校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建设。这种方式不仅能合理使用学校设备对快递进行分配管理,也可以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机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3.4 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

为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快递服务现实需求,各快递公司要进行自我服务升级。在做好自身基础业务即收发件的同时,拓展服务范围,如承接代寄、代存、上门取件等业务,合理承包个性化服务。此外,还要以各高校的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依托,切实做到服务的精确化、个性化。

4 结 语

高校学生作为当代网购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前行。而“最后一公里”配送是联系电商与终端消费者并保证其体验满意度的最后一环,配送运作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但目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需求与快递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存在较大冲突。当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仍处在发展初期,进行校园快递配送的优化升级将有效改变终端快递配送现状。本文通过将校园外的快递公司配送整合到封闭的校园中以丰富末端配送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并通过快递公司与学校和第三方末端配送的合作,达到“1+1+1=N”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涪陵区

中图法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48-02

随着涪陵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有更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如:进城农民工、郊区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及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等,他们会选择一种适合其社会经济地位、自身能力的生存手段。如何更好的让这一群体融入城市,妥善处理好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笔者进行了如下调研。

1 涪陵区流动商贩现状分析

①人流量大的地方聚集。根据市场规律,人流量大的地方需求量就大,商品就比较容易销售。据调查,涪陵区兴华路、太极大道、顺江大道、望州路、高笋塘路、建涪路、人民东路、广场环路、黎明南路、黎明北路、黎明东路、双堡路、步阳路、滨江路等路段是流动商贩聚集的地点,其中蔬菜、水果、擦鞋、修脚、小吃摊点、烧烤摊点占道经营比较严重。

②经营时间长,高峰时段明显。流动商贩一般经营时间较长,工作强度大。他们一般早出晚归,经营同一类型商品的开工与收工时间较为集中。据调查,开工时间7时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卖早餐和水果蔬菜类;19时和22时为第二个高峰,主要是卖日用品和衣服饰品;收工时间则集中在晚上22时到第二天凌晨2时之间。据调查,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档次较低,多是日用小商品,小饰品和水果蔬菜,成本低廉,且需求量大。

2 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分析

2.1 不归摊

①利益差。调查发现,流动商贩不归摊,其一,固定市场、固定摊位费用高,小本经营成本低,选择市场经营只亏不赚,选择流动经营更有收益;其二,认为政府提供的免费市场人气不旺,交通不便,生意差,收入低;其三,固定市场存在欺行霸市,小本经营很难保障正常经营。其四,产品来源于自产自销,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低成本的流动经营方式。

②弱势群体。流动商贩多半来自城市失业者、进城农民工、郊区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及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等人群,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一方面,他们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没有能力进入正规的经营场所,为了生存不得不逃避税费、租金等方面的成本压力,进行无证经营。

2.2 市民需求的双重属性

①生活便利性需求与秩序需求的矛盾。流动商贩的流动性经营,往往给城市的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者及城市的下层民众带来便利。由于流动商贩经常在繁华路段挤占道路,影响交通;乱扔垃圾、不顾环境卫生,影响市容;出售的物品质量没有保证,常出现“二八、三七称”;有些流动商贩吆喝、叫卖,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因此,很多居民又希望政府对此进行干预、管理。

②严格执法与同情弱势群体的矛盾。对庞大的流动商贩群体,一部分市民深恶痛绝,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执法,最好禁止流动商贩经营。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市民对流动商贩表示理解和同情,希望城管部门充分考虑到流动商贩的难处,改变执法方式, 一旦出现“严格执法”现象,市民大多站在流动商贩一边,给行政执法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

2.3 城市管理的执法困境

①合法性问题。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到现在,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管系统的法律出台。目前,涪陵区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重庆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比如,流动商贩在闹市区、交通要塞占道经营,当看到城管执法车靠近,城管执法人员上前时,流动商贩担起“商品”就跑,执法人员强行把他们拦下后,他们则说只是路过或是挑着东西回家,太累了暂时歇歇等托词,这时,执法人员必须拿出他们经营的证据。即使有证据证明他们占道经营,处罚也仅限于没收—接受教育—归还,特别对哪些屡教不改的商贩没有威慑力。

②管理方式问题。很多地方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往往是突击性、阶段性的,整顿起来声势大,见效快,但是日常管理就很欠缺,整治成果不能长期保持,使市场秩序陷入“一整就好,一停就乱”的恶性循环中。

3 针对流动商贩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应将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有条理与市民的工作、生活等需求结合起来,做到既顾“面子”又顾“里子”。流动经营也是整个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不仅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而且能够让一些有创业才能的人做大做强带动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眼界要开阔,要在方便群众、促进就业、带动发展的思路上加强疏导,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流动商贩建立固定经营场所、降低进入门槛、改善经营环境,帮助其实现依法经营等方面,尽量减少流动商贩经营的社会负效应。

3.2 借鉴机动车驾照的管理模式

机动车驾照执行12分考核法,流动商贩的管理同样可以与之借鉴,即在各街道辖区内设立统一指定的规范摊点,对流动商贩实行注册管理,为每个经营户建立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摊位周边卫生、垃圾收集处理等。12分考核法实行分层递减,每发现有违反相关考核内容的,就在档案记录中扣除一定分数。当12 分第一次被全部扣除后,就要责令商贩停业整顿,当第二次12 分被扣除后,取消经营资格。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让商贩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经营,对他们进行常态化、有序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使流动商贩带来的社会负效应尽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城管”与流动商贩间打“游击战”的尴尬局面,为规范、取缔不合格流动商贩提供依据。

12分考核法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尽量使注册程序和注册环节简化,降低注册成本,尽可能提高流动商贩注册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扩大注册范围。二是要合理安排流动商贩经营地点和时间,尽量做到提高劳动效率,方便消费者和商贩,使流动商贩的收入最大化。三是在考核方式上,将临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增加考核的频度和力度,打消流动商贩的侥幸心理,提高其违规成本,从而增强流动商贩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这种管理模式在南京市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流动商贩的治理需要积极探索治理模式,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涪陵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约束流动商贩的机会主义行为,建设城管和流动商贩和谐共处的新局面。

3.3 实现分区管理模式

政府可将市区分为三类,分别为禁止区域,宽松区域,鼓励区域。禁止区域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人行道等区域;宽松区域主要指在这一区域摆摊受时间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对申请要严加管理;鼓励区域主要包括市郊的空地、车辆通行较少、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两侧等等。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些空间做摊位供商贩使用,鼓励其在这些地方搞特色和规模经营,一方面提高其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管理。政府在对宽松区域和鼓励区域的地点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群众、流动商贩等社会各方意见,既照顾流动商贩的利益又方便居民生活。同时,还要出台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比较详细的管理法规,保证划区经营平稳运行,规范管理,从而使摊贩在指定的摊位有秩序地排列,形成街头小贩虽多,却无杂乱感。

3.4 打造特色商贩文化

在特定区域规划中,可以策划打造有特色的商贩集聚区。比如跳蚤市场、特色商业步行街等等。跳蚤市场大多是规划建立在社区层面,一方面可以促进节约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拉近、改善邻里关系。而建立特色步行街则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独具特色的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独特的风情。成都市流动的“串串香”就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特色风光,与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3.5 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自身建设

按照城市管理标准足额配置城市管理人员,并从城区向乡镇延伸落实“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城市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包括法律、管理、礼仪等业务内容,从而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城市管理队伍,推进文明执法、人性执法。

针对流动摊贩执法冲突较大以及无关民众扰乱执法和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片面、负面报道的情况,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政务微博,积极主动召开媒体记者通气会或新闻会等由新闻发言人通报事情的原因、发生的具体情况,目前采取的措施以及后续处理办法等,这样才能避免媒体和网络的猜疑,争取工作的主动。目前,涪陵的新闻发言人、政务微博已建立起来,商贩治理借用这个平台,让执法在阳光下进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和谐家园。

3.6 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部门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必须跟进。笔者认为,在具体整治上,城市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态势,并进一步提高执法专业化水平,切实巩固疏导成果,真正实现流动商贩定点经营、规范管理。在长效管理上,政府有组织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务输出等就业扶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强吸纳底层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转移社会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宽松创业环境,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争取银行小额贷款,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年轻人创业,加强跟踪服务,搭建创业平台。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将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做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家庭的帮扶工作。这样流动商贩才能实现重新就业和顺利转移避免管理上的正面冲突。

参考文献:

第5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品 贵州旅游 销售渠道

【分类号】:D80

引言: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旅游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游”是基础要素,是保证旅游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发展旅游,首先就要将资金投入到交通、饭店、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去,以保证旅游者的“吃、住、行、游”。因此,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基础要素的构成占整个旅游消费构成的绝大部分。而“购、娱”则为提高要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旅游业向高一级阶段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购”最富弹性,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重要要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六要素中“购”的比重逐渐增大。可见,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直接影响着旅游购物的发展,也就影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0%左右,和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高达40%-60%的比重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客观地讲,“购”是我国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贵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贵州又是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的省区之一,贵州人民作了较大的努力使旅游业在较低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但是,和全国大多数省区相比,贵州的旅游创收仍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1. 贵州省旅游购物品开发现状分析:

贵州具有可开发前景的旅游商品资源组合有四大类:一是植物资源类;二是名烟名酒名茶类;三是民族民间工艺品类;四是土特产类。

1.1旅游商品厂家的研发能力不强

目前贵州旅游商品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一部分工艺美术品加工企业和家庭手工坊或是一些个体的能工巧匠。这些企业和家庭作坊对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都缺乏专业水平,更不用说采用高新技术生产。对于许多当地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大多只是进行了简单、粗糙的开发,品种较为单一。例如许多传统特色食品、山货等,只经过了简单的晾晒、腌制就拿到市场上销售,因而存在保质、保鲜等问题,游客一般不愿意多购买。一些手工艺品的设计过于依赖传统模式、形式单调、缺乏时代气息,无法体现当代审美情趣,游客往往因为选择的款式太少、不新颖、不时尚而放弃购买。此外,由于旅游商品的产权保护问题在我国尚未很好地解决,而大多数旅游商品又极易被稍加改动后仿制,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因此各厂家宁愿相互抄袭、仿造来谋求市场利润,而不愿制订长远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规划,更谈不上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发展。

1.2购物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

许多热门景点的旅游购物品市场布局分散,缺少规范的专业市场,更没有有效的旅游购物品批发系统,市场秩序混乱,各类旅游购物品的销售主体一般为零售,由旅游饭店、临街固定小排档以及景区个体流动摊贩等自发兴办.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这些销售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严重存在诸如购物品重复、雷同现象,也没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以及代客托运、邮寄、送货上门等售后服务体系,而且商品定价混乱,高中低档商品层次不清,营销手段落后。

1.3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严重脱节艺术性不强

旅游商品的设计仍然是旅游业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旅游商品的设计、水平普遍较低,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及研发等各个环节各自为政,没有在政府引导下统一规划和建设,个体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信息沟通不畅。加快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增强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己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4协调开发的运作力度不够

贵州省有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大量的自治县,聚居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和布衣族、仡佬族人口较多,因而这三地都有以苗文化或侗文化为内涵,开发以民族风格为特色的旅游商品的做法。但是,旅游商品易被仿冒,这就不可避免地在相邻地区产生了“克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竞争。例如,少数民族服饰、用具、食品、手工艺制品等等,几乎每个热门景点都有销售,使得本来很有特色的产品因为旅客见怪不怪而失去意义。另外,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物产资源具有类似性,也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竞争多合作少,也没有系统规划和管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因此,区域协调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2. 贵州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2.1注重旅游商品制作工艺

扩大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既要在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中注入新兴的科学技术,又要保持传统的手工工艺的生产,让两种生产方式并存。

就地选取材料,既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又能节约成本;利用本地特有的原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用传统的工艺加工制作,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传统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在开发中,即使设计感欠缺,但工艺考究,也不失为一件能够让旅游者保存、收藏的纪念品,并且也是旅游商品文化和效益得以实现的保证。如各地旅游景点地摊上随处可见的钥匙扣,虽印有景点图案但做工粗糙,一般都是按十元一个或两个在贱卖;在旅游商品精品店中,同样是钥匙扣,抛光细腻,卖价达到几十元一个;而在旅游购物业发达的香港,旅游区摆放的钥匙扣是按照香港代表性景点外形制作的,如紫荆花、女王头像等,做工考究,工艺精美,颜色艳丽,还不褪色,卖价高达两三百元一套。

如何提升旅游商品生产水平是重中之重。对旅游商品生产水平的研究,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是经济综合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

2.2巩固经营好现有旅游产品,突出贵州旅游纪念品的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当前贵州旅游中观光旅游产品消费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旅游消费经验的丰富,对旅游目的地新鲜感的丧失,以体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商务休闲和各种专题产品为主的深度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其品味和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同时注重特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品牌建设。不断发掘贵州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优势,创新一些以体验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产品,合理开发特色民族村落,加强民族民俗用品的开发传承,注重产品时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使游客对民族文化产品可进入性、可识别、可认知、可体验,满足游客对体验、求知和文化理解的需求,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旅游商品最重要、最核心的构成部分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优秀民俗文化的凝聚点,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能够让旅游者见之立刻就能“生情”的物品。所以进行旅游纪念品设计时,要身为一个旅游者的身份考虑,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地方民俗性。2.艺术性。3.实用性。4.包装精美。5.便携性。6.时代感。

2.3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改善旅游购物环境

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缺一不可,特色旅游商品的消费是其中重要的项目。做好旅游商品开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打好特色牌,将地方、民族特色恰当地融入旅游商品开发,注重商品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和识别性。同时,要积极改善消费者购物环境,使消费者在贵州游得开心,逛得舒心,买得放心,回到家觉得称心,给朋友宣传介绍时有信心。

2.3.1规范市场布局和市场秩序、科学布置营销网点

从方便游客,规范管理的角度出发,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分布还是相对集中为好。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纪念品营销网点的科学布置,在交通站点、景点酒店等旅游者集中的地方形成合理的分布格局。对于旅游纪念品的零售摊点,要固定位置、统一编号、集中管理、强化监督。要加强日常管理,消除假冒伪劣、削价竞争、高价宰客等不良现象。另外,要加强销售方式的创新引导,以服务旅游者为宗旨,鼓励营销商创新营销方式和销售模式,满足游客需求。还要强调文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商品销售的宣传,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整体推进贵州省旅游纪念品品牌,形成统一的标识,从企业推进、产品推进、质量服务等各方面,让旅游纪念品能够形成标准化,是信得过的产品。

2.3.2购物中心和多层次销售网络建设同时并举

建设具有规模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建立多层次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如前所述,贵州省目前几乎还没有大型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现有的旅游定点商店规模小,品种少,回扣现象严重,信誉度低,旅游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已加以防备,不愿再进店购物,或宁愿选择小摊点销售的旅游商品,但由于商品挡次低,购买量有限。因此,这种分散销售的方式极不利于旅游商品的畅销。通常旅游者喜欢选择大型的购物中心或专卖店。在大型购物中心,品种齐全,明码标价,不担心因回扣使商品价格不实,伪劣、假冒商品相对要少一些,信誉度高。他们可以在产品质量上和价格上对比和选择,从而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由此可见,应尽快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并在各旅游中心城市合理布局。

按照贵州的旅游区划,全省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旅游区,在每个旅游区的中心城市都应建设一个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特别对于贵阳市来说,作为贵州省的旅游中心市和旅游集散地,更应该改变目前仅有规模不大的几个旅游定点商店的现状,尽快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市场),收集、挖掘贵州省所有的名、优、土、特色商品和各种纪念品,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市场。这样,一是给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提供销售场所;二是利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有助于改进产品质量;三是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对商品的不同选择,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 同时在购物中心还可以设置一些民间、民族手工艺品加工表演区,开展边参观边销售的活动,激发旅游者的购物欲望。

此外,这些大型旅游商品销售中心还要和本区的各旅游景区联系挂钩,设置规范的旅游商品定点购物场所,结成销售网络并及时传递信息,指导这些销售网点的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工作,定期举办展销、联销和名优产品评选活动。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贵州省旅游商品的迅速发展。在旅游商品的促销上,可以和旅行社挂钩,将参观设置在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的工艺品生产加工表演安排在旅游团队游览日程中,并通过导游向旅游者作宣传,介绍贵州旅游商品的地方特色和纪念价值,参观结束后导游再把游客带到购物处。这种/前店后厂式的旅游商品购物方式经实践证明,有着较好的促销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导游拿回扣的违规行为。

对于分散在家庭(个人)作坊生产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其中有很多是由妇女在村寨中就地制作的,其销售可以通过在地区一级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来进行,将这些村寨的手工艺品收集起来,然后集中地发送到各个零售点。这些零售点应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以表明这些手工艺品的真实性。这既是对产品产权的保护,也是产品民族特色的体现。

3.3开发系列旅游商品

重视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开发、生产旅游商品的关键环节。做好旅游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即不仅要对旅游商品资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清家底,增加开发的可行性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对旅游者的购物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要了解来贵州省旅游的客流情况,了解不同客源地的游客的文化背景、购物习惯、购物心态和愿望、购物水平、购物动机等,以便准确把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旅游者购物的特点、趋势,从多角度考虑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价值,开发出既满足不同需求,又具地方特色,并能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商品。同时还要不断收集和利用市场反馈信息,以促进旅游商品的改造、更新,保证旅游商品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购物要求,必须结合旅游商品资源情况,开发生产出有贵州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如:名酒、名烟、名茶系列;中药材及保健品系列;少数民族工艺品系列;民族风味美食系列;山野绿色食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旅游文化出版物系列等。

3.结语

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的潜力巨大,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不同风格的旅游商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旅游者、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大幅度提升旅游商品收人在旅游总收人中比重,实现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实现贵州省为旅游大省的实质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增强,闻建华,周静. 论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 1) : 83 -85.

第6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金融化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从蹒跚学步的艰难,到铿锵稳步向前,艺术品金融化经历了一个从“闭关主义”到现在的“拿来主义”,未来走向“送去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品金融化从“觉悟”到“醒悟”的过程。

艺术品金融化,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是一个动词,表达的就是艺术品被金融化的一个过程,要想理清楚这个概念,就要先清楚,什么是金融,为什么艺术品需要与金融结合,需要被金融化。

所谓金融,根据西方著作《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里对金融的定义,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金融的产品种类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需要不断创造价值和创造财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而金融的本质,其实用三个关键词便可揭示,就是“货币流通、信用与持续效用”。

艺术品与金融结合,实质上是因为艺术品作为稀缺资源,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升值价值”的资产。艺术品金融化就是把有“升值价值”的艺术品借助金融方式资本化的经营活动。并不是所有艺术品都能够被确认为有升值价值的资产,就能够被金融化。所以如何确定具有可观升值潜力的艺术品,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核心问题。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是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与机构的理财范围,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成为一种投资品,进行投资理财。只要艺术品的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基金与银行利率,便可称之为盈利。根据西沐教授的观点,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要经历以下几种形态: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艺术品资产化形态、艺术品资本化形态以及艺术品证券化形态等。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艺术品资产化之路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也进入了体制改良与市场体系建设攻坚阶段。而如何克服阻碍,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一个良好纵深发展,是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艺术品与金融化发展背景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艺术品市场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会转向文化消费为主。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1090美元,在2008年就超过了3100美元。此外,政府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在2011年首次确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12月,更已成立规模200亿元的“国家艺术基金”,并在2014年5月1日颁布试行章程。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的发展更加快了艺术品金融化的脚步。2016年3月,欧洲艺术基金会(Arts Economics)的《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 2016’)可以看出,中国保持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的位置,但是仍没有形成体系。西方能够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海外投资艺术品非常普遍存在很大关系。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金融服务体系,最著名的有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瑞士信贷等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包括系统的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品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在西方,艺术品被认为是可以对抗风险、升值的投资,并且与股票及房地产投资并列为企业和家庭的三大投资之一,极具投资价值。

3 从“觉悟”到“醒悟”――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现状分析

3.1 艺术品信托缩水严重

艺术品基金是艺术金融产品的开端,是带动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艺术基金分为有限合伙型与信托型两种类型,而信托型是艺术基金发行的主流产品。

艺术品信托具有财产管理以及融资融物相结合的特点,自2005年艺术品基金开始出现,2010年业内宣称“中国艺术品基金元年”,银行与公司纷纷推出艺术品基金。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国内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10款,发行规模为7.58亿元。仅仅一年时间,进入2011年后的艺术品基金达到顶峰状态,国内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量增至45款,达到55亿美元的规模。这样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一年时间,完成626.17%的增长规模,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在这头脑发热行径之后,市场步入调整期,一盆冰水浇下来,所有人的头脑开始清醒。2012年开始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骤减,2013年减至13款,2014年仅8款,2015年~2016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行任何艺术品信托产品。据《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采访获悉,由于产品太少,用益信托自2013年起已不再编制相关的市场报告。艺术品信托是否就此退出市场,仍是未知数。

艺术品信托极速的发展与衰落,期限较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的艺术品基金往往长达8~15年,而中国艺术品信托、基金期限较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2012年之前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多为24个月为期限,2013年之后发行的才出现24个月以上的,最长年限60个月。由此可见,我国的艺术品信托还处在探路的阶段。在期望短期获益的利益驱使下,短期套益的短线操作居多,致使投资风险明显加大。其次,2012年文交所清理整顿,挤压了艺术品信托的推出空间,也加大了艺术品信托的风险。艺术品信托经过这一轮惊心动魄的旅途后,等待它的将是涅??重生。但未来,还有待市场更成熟、更稳健地发展。

3.2 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管理新规,或取代艺术品信托

2014年6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1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予2014年8月21日公布,自2014年8月21日起施行。其中较为瞩目的是,《暂行办法》中将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市场上以期货、期权、艺术品、红酒等为投资对象的其他种类私募基金均纳入调整范围,将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明确为“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暂行办法》不仅明确表示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发行不设行政审批,更细化了投资者的投资资质。文件从程序上简化了基金的设立,并且明确提出投资人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是官方鼓励发展艺术品私募基金的信号。

民生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第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红珊瑚一期”。该产品以投资当代书画作品为主,到期时则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最高纪录31%。由于艺术品基金的回报率较高,大量的金融资本便开始在艺术品市场上大规模地“跑马圈地”,尤其是2010年以来,原来在国内稀少的艺术品依托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虽然私募形式投资艺术品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关的监管细则,这一领域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此次把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产品的道德风险,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此外,新规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艺术品私募的转正。在监管部门新规下,基金成立不再沿用审核制而改为备案制,这样基金成立就更为简单,更适合艺术品投资这样小众的投资标的物。

3.3 艺术银行与艺术品抵押贷款

除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私募基金以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觊觎”从未停止过。早在1972年,加拿大国家委员会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成立加拿大艺术银行,当属银行的先驱。国外早期的艺术银行和国内的现行模式有所不同。2014年4月,随着潍坊银行艺术品仓储库的正式启动使用,中国首个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建设的艺术品仓储库落户山东。不同于以往大多数金融机构仅以艺术金融产品介入艺术,银行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深度介入艺术产业链。据潍坊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潍坊银行150多平方米的艺术品仓储库共分为库房、鉴定、办公三个功能区,结合银行金库的安全标准和博物馆库房的专业标准设计建造,并与潍坊市博物馆进行合作。此外,2014年5月10日,潍坊银行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一并启动了“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1月上线。标志着潍坊银行艺术金融探索的系统化、常规化、规模化取向上得到了新的进展。其实,艺术品仓储是潍坊银行艺术品质押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潍坊银行的质押业务自2009年9月推出,第一笔贷出262万元,到现在已经有1.3亿元的规模。

2014年6月,长沙银行推出国内首个艺术品抵押贷款产品“逸品贷”,开创了绘画艺术品到银行质押贷款融资的先河。据报道,逸品贷是由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湖南逸典拍卖公司、湖南银鼎投资担保公司、长沙银行联合推出的新型金融产品。相关宣传资料显示,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的艺术作品成为首批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艺术品。而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作品可作为逸品贷反担保物,向担保公司申请银行担保贷款。

但是艺术品质押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如长沙银行小微部总经理王国良说:“艺术品质押融资难点在于质押物艺术品的鉴定和估值,以及其鉴定和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现实中,银行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士、没有统一的权威鉴定和评估机构,致使艺术品质押贷款难以全面展开。”

虽然,真伪、评估、变现、保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要素,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风险,确保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当前的努力方向。

3.4 文交所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品质押融资都属于艺术金融产品,它们的发行都有赖于艺术银行和文交所这种艺术金融机构。特别是文交所,作为国家政府引导的,从事文化产权交易及相关投融资服务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它的诞生,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文交所作为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市场平台,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早年由于监管不力,部分交易所出现了价格操纵、股东违法违规、侵吞客户资金、卷款逃跑等事件。

鉴于此,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第38号令),决定规定,在2012年的6月30日前,全国所有的文交所都要进行清理整顿。各地运营当中的文交所顿时变成众矢之的,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下发此《决定》是对各地文交所普遍进行的份额化交易模式进行整顿。

自2012年以来,全国的文交所逐渐退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被传统行业质疑已失去该有的金融属性,而究竟文交所的出路在哪里?在市场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由谁来监管?所有人都没有答案,各地的文交所在虎视眈眈的观望中,也在实验。

例如,在清理整顿活动中,湖南文交所是全国第一个清退艺术品份额的交易所,并重新修改完善交易平台,在做好清退工作之后,推出的首个文化交易项目――《非遗茶韵》黑茶套装产品,成为这批整改潮中转型最快的文交所。而上海文交所作为转型试点,也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上海文交所的战略布局是走出上海,走向全国,通过打通产业链的方式,试图成为各类文化会展的交易枢纽。有计划“办最大的文化产权基金之一”。再如,海峡文交所推出艺术品交流会形式,4个月累计交易额高达530万元,一举打破全国文交所的沉闷气氛。还建立了“签约艺术家制”,率先与漆画艺术家汤志义等5位艺术家签约,此举能推动艺术品市场的专业化运作。海峡文交所的“艺术品交流会”模式,后来被业界称为艺术品市场中除拍卖会、商铺经营以及地摊买卖之外的“第四种交易形态”。

虽然各地的文交所在清理整顿的活动中均表现积极,响应转型升级的号召,但是转型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顺利。2015年是文交所清理整顿的第三年,事实上,各地的文交所仍在举步维艰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文交所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