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院校;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
目前,海峡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的主体对象是大陆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以及台湾海洋大学、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六校学生代表。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自2006年暑假开始,至2009年暑期,六所海洋类大学的海洋教育文化交流以不同规模在不同形式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分析:海峡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虽然正逐步成熟,但是,要达到长效发展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努力。从调查2009年亲历该活动的两岸64名学生的资料中表明,100%的学生对此活动是否继续开展存在忧虑。这类活动是否延续,认为校方占主导作用的学生占50%;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荣幸能参与这次活动;在谈到两岸学生交流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时,74%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集体融合工作;调查中,有84%的学生认为参加此类交流活动主要是希望两岸大学生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和理解。当然,通过调查,发现两岸学生的交流非常必要,也是必然的。其中,63%的学生对今后开展这种活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如“对此次活动的想法及以后的建议”“对带队教师的期望”“对学校要说些什么”……学生希望这种活动今后能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交流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否可以提前在各院校中征求意见;带队教师要多了解参与学生的思想;至于对学校的意见,学生希望学校能继续投入,让这类学生交流活动发展下去……这些都充分表明,学生非常希望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能继续向前发展。
从前述交流状况看出,活动经费的落实、活动范围以及规模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而且,每年的活动变数较大。因此,为了让这一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持续开展下去,本研究将引入区域院校联盟的理念,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从目标、方案到实施,然后到结果反馈,以致活动保持长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概念界定:高等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并形成协作网络不是新生事物,如,高等院校间签署师生互换与科学研究项目等合作形式早已存在。杨启光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彼此间的经济依赖关系不断显现,他们基于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种族上的同构性或相似特性,开始关注区域内的国家间面临的共同教育问题,区域中的各国有了初步的区域教育合作关系,这就是院校区域联盟。本研究中,院校区域联盟指海峡两岸涉“海”类,并且贯名“海洋”二字的高校,有台湾的海洋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大陆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广东海洋大学,他们为了共同的海洋教育科研事业而形成的合作关系。这就是海峡两岸海洋大学联盟。
组织管理构架
海峡两岸海洋大学联盟,不只是两岸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联盟,更是促进两岸相互理解、缩小差距、加深情感的联盟。海峡两岸大学生进行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是以两岸海洋大学联盟为前提。两岸海洋大学联盟实施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基本组织结构应以各高校的活动决策领导组成的一种委员会制为基础,各高校自行组织形成各自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因而构成整个系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建立一个组织结构首先应该考虑这个组织结构必须达到的要求,管理者必须明白该结构承担的任务和压力,以及该结构应该取得的绩效。一个较好的组织管理能激励组织的积极性和提高组织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海峡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管理构架如下:
如图1所示,海峡两岸六所高校分管该项工作的校领导构成了这一组织结构的委员会成员,也是实施两岸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最高决策层。因此,该活动经过委员会讨论,最后通过两岸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如,活动承担单位、活动主题、规模、范围、地点以及经费承担方式等。决策层将活动的实施方案下达给六所高校。然后,各高校组织各自相关的职能部门,如,负责沟通联络工作的港澳台办公室,负责学生活动宣传、学生选拔和管理工作的学生处,以及对学生代表进行培训和整合等工作的团委,指挥和分配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各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分工,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最后,选的学生团体,根据活动需要分成不同的责任组,将各项活动任务付诸实施。
如上图所示,海峡两岸大学生进行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机构在纵向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操作层。这四个层次,就是管理层级。管理层级的设立是实行分级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基础。只有各层次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各司其职,学生交流活动才能如期有效地进行。
系统分析
海峡两岸大学生的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涉及到活动目标、任务、人员、财力、实施、反馈、调控等因素。两岸大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宗旨是加强合作,增进了解,加深情谊。但是,每年一次交流活动的目标设计、任务分工、人员构成、投入财力等,应根据活动承办方、活动举办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否则,内容单调的循环往复,只会让参与者产生疲劳效应。实际上,要继续开展这类学生交流活动,承办单位必须制定一个周密的工作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下去。无论是六所院校学生整体活动的实施,还是各学校在活动筹备期间进行直线职能式管理,都必然是一个紧密的循环工作系统。
组织管理实施步骤
1.1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对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肤浅,因而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2]。高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辨别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1.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青年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促进青年学子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众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现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外的文艺性的校园活动,交流的方式单一且深度不够,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体会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各民族的学生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工作与职业教育脱节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各民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3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校园里我们通常可以见到在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是过分集中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园内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使得各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3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3.1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中国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4]。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举办以中国梦等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大繁荣为主题的讲座,让不同民族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还可举办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主题征文和演讲等各类比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两个结合,彰显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隐含其中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如学院举办民族风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时,注重挖掘出这些艺术品里面所蕴含的民族风情、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等,对学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双重影响。此外,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广西、湘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考察、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不同民族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台保障;二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个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显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3形成三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一是思想互导。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主动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确立符合民族特点和体现个性需求的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互导关系。二是学习互帮。在文化学习中,学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互相关心,形成学习上积极进取的互帮关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谐相处的合作关系。
3.4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不断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机制,拓宽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健全院系联动机制,落实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和要求。健全全员参与机制,强化了全院教职员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应该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同时,还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评价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项目考核细则,坚持过程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文化交流开展情况纳入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责、权、利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文化交流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影响民族学生团结的言行予以制度约束。开展“文明标兵”、“自强之星”、“社会实践典型”、“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系进行巡回演讲[5]。
3.5搭建五个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台。在校园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动提供了强大的融合交流平台。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民族风采展,向师生展示各民族风采及历史文化[6];同时可以在举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比赛的内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校园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各民族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民族职业技能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互动中体验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爱心助学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实地考察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及邻近省份的人文景观和革命胜地,可以分批组织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师生去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风土人情。让学生既释放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和疲惫,远离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享受了一份心灵的澄明与宁静;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多的收获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三是搭建课堂渗透平台。
关键词:校际合作;人才培养;资源互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39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随着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体制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视野、适应力、创新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通过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拓展办学思路,开展校际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开始新的探索。
1 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1.1 校际合作概述
校际合作是指院校之间在教学、师资、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通过学生互派、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联合研究以及资源共享等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参与合作的院校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了教学资源紧张与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以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办学效益,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内容主要有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校际游学、跨校选课、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共享。
1.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实现。
校际合作为院校之间搭建了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知识学习、技能锻炼和社会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校际合作平台培养人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
2.1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拓展
塞尔斯尼克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认为:“对环境的吸收是保持组织稳定、生存和进化的必要方式,相反,自我封闭则导致组织发展的停滞、落后进而窒息”。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办学方式,合作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院校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一个院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合作,实现院校教育资源的交换、互补与充分利用,这对教育的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勇于解放思想,摒弃门户之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空间,寻找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把校际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
校际合作突破了校园的限界,拓展了学生培养的途径和教育教学的空间。合作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各自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校际合作的组织章程与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学生互换、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教学评估等具体工作。院校之间以协议方式对学生在对方学校的课程学习、生活管理、奖惩评定等做出统一规定,保障学生顺利交流与访学,使校际合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高职院校通过校际合作改变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态势,将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连接起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校际合作也使各个院校的资源短缺和重复建设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整合,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网络资源共享模式
院校之间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件、案例库、题库、教学素材等。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江苏省教育厅将在“十三五”期间组织专本科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利用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推进跨校修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并逐步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教育的时空制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之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自的优质教学资源呈现出来,使老师和学生能方便、及时地享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
3.2 合作办学模式
3.2.1 中外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我院自2010年c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在我院开设了采购与物料控制专业,合作班采用“2+1”国内国外分段培养模式,由中加双方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和留学途径,也有利于学院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外我院还与国外近20所大学开办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今年我院走出国门,与非洲几内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合作建立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海运人才。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拓展办学渠道,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收益的有效途径。
3.2.2 专本科衔接项目
专本衔接是指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实施的专科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我院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开办“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专本衔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各校资源共同育人。高职院校重在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本科院校重在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衔接培养目标、对接课程资源、学质量标准。另外我院还与多所本科院校开展专接本、专转本项目,为学生继续深造开辟新途径。
3.3 跨校学习模式
3.3.1 现代游学项目
以班级为单位的跨校学习模式在高校校际合作中鲜有报导,2012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的统筹指导下,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南京地区交通运输类高职院组建“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以物流管理专业为试点,创新实施“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江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大交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校共同研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游学班)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资源共享的方式,安排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整班游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职业环境,学习掌握三种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
3.3.2 交换生项目
我校自2015年2月始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以及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至今已有4批共81名学生分公费生、资助生和自费生三类赴台交流学习。台湾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别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增进了两岸院校间的沟通与了解。
3.3.3 文化交流项目
为了开拓我院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外交流能力、满足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需求,我院多次开展暑期大学生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如:(1)美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课堂听取有关美国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及留学美国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美国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深度体验美国大学生校园生活。(2)英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英国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与英国师生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和实地培训。(3)新加坡文化交流。考察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生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体验不同校园文化。(4)韩国文化交流。考察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韩国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了解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和大学生学习生活。
3.3.4 留学生项目
今年我院接受了19名来自老挝、印尼、柬埔寨的留学生,学生除了学习汉语言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了解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留学生项目为我院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添了新渠道。
3.4 学分互换模式
学分互换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院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学分互换制度在本科院校较为普遍,而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区域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协议或制度的约定,使本校学生通过跨校选课来获得学分。由于不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各方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拥有区别于其它院校的异质性优质资源。借助学分互换的跨校学习,利用外部资源与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减少办学成本,是区域内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基于校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目的,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际合作为学生跨校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多样性教学资源对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十分有益。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
[2]丁金昌.区域高院校校际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3]杨立岗.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2).
中外艺术交流跨文化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语言是社会性的东西,它由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帮助人类创造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语言离不开文化,不同文化的语言必然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蕴含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类自身组成的集体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及其符号系统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种文化有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外来刺激的感受和意义及赋予意义的方式方法会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语言是人类广泛运用的、最重要的符号。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及赋予符号意义的能力使他同动物区别开来。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艺术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象征物的东西差异、交流者的语言功底、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及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上表达的差异,会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吕俊先生曾写一本书,名为《跨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论述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经用语,出自《旧约・创世纪》,意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诺亚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当时人们共用一种语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广,工程进行得很快。上帝对此惊愕不已,于是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进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叹中半途而废。(梁晓东,陈运香,张志强,2001:28-29)这个圣经典故表明了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文化交流障碍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跨文化交际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即使学过外语,能够用第二语言同说这种母语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仍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障碍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没有掌握说第二外语的技能;二是对语言差异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语言差异而造成了语言障碍,结果难以沟通。
所谓语言差异是指不同的文化个性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导致了交际失误的频繁出现。如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笔下的卖花女一样,当她在语言学家息金斯的帮助下,学到了一口纯正的伦敦方言而摒弃她原来那一连串的土话后,虽很快跻身于上流社会,然而她还是出了许多文化方面的笑话。尤其是在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应注意对目标国家文化习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不深入进行研究,就很难学会对方的语言,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在英语文化中,颂扬比比皆是,尤其是艺术工作者们经常会收到掌声和鲜花。面对别人的赞许,你必须学会说:“Thank you!”而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对恭维与溢美之言的反应,操汉语的人往往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我们往往听到中国优秀的艺术工作者面对赞扬时说“Not at all(这不算什么)”。线性思维的外国友人们就会真觉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要解决中外艺术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语言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知己知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标文化,及时发现双方差异所在,尽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误解,从而提高交际质量。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少一方会使用外语,这就要求从事中外交流的艺术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恰恰是问题的难点所在。在文化习俗上,在价值观念上,在中国可以随便询问对方的工资、年龄及婚姻等问题,而在西方打听这方面的问题将被视为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比如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而英美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际障碍,实现顺利交际的最终目的。
2.寻求共同点。共同点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的桥梁也就越多。
3.学会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看问题。交际中不应该拿某一个文化体系作为固定的衡量标准,只从本族文化出发,臆断对方文化的优劣,而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虑问题,并且对文化差异造成的分歧采取宽容的态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及由此带来的交际失败。
按照“省委抓提高,以扶持发展重点边贸城市为契机。口岸抓普及”原则,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文化底蕴,利用沿边城市毗邻座落和经贸往来日益通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等地边贸企业在良好的经贸网络和公共关系优势,发挥口岸市(市)对多元辐射功能,降低相互交流的时空成本和投入成本,坚持官方与民间互动,文体和经贸并举,努力提升省在远东及纵深腹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文化渗透促进企业壮大和经济发展,达到双边文化和经贸合作同步繁荣的目的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沟通协调
完善沟通联络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及口岸市(市)海关、边检、外事等部门的对外联系功能和民营大户的公共关系优势。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毗邻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开展多层面协调联系,就文体交流达成意向,研究拟定合作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
促成对口部门建立长期、稳固的交流合作关系。加强双向沟通。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建立稳定畅通的联系渠道。频繁开展资料互换、信息交流。
有条件的通过“友好区(市)友好城市”友好省份”等方式增进关系、促进了解。
(二)密切文化交流
广泛开展多形式的文化互访及交流活动,组织对口部门。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组织文化团体交流演出或互派家庭及人员到对方国家开展共度活动。国际节日和反法西斯纪念日、建国独立日、圣诞节等特有节日期间。
邀请对应城市及重点大中城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来实地采访,配合举办各类经贸洽谈会、商品交易会。加强对我省工业基地、市场建设、对轻工产品优势等方面的造势和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定期派遣宣传团组赴沟通感情、采撷信息,形成互动格局。
单方或联合互办文艺巡演及影展、画展、收藏展、艺术展;莫斯科等地开展“中国文化周”活动,多渠道加强文化联系。展示我省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和书法、根雕、特色工艺品等艺术作品,有针对性地在省内及国内宣传和展示罗斯风俗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互式传播。
加强省内院校与罗斯高校互派教师任教、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教育交流。联合创办刊物、组建培训基地和科研中心,提升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三)强化体育交流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友谊比赛。近期由市出面,组织、互派各类体育团队。邀请海参崴蓝球一队及二队赴我省进行巡回比赛。
互派选手,采取政府主办、民营企业承办的办法。举办横渡、中跨国越野摩托车赛、沙滩排球赛等体育联谊项目,愉悦身心,密切感情。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官方考察团组赴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布什等城市考察、对接。抽调专人,组建机构,并下设由主管部门和相应市(地)组成的专项协调推进组,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跟踪、年末有总结。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分兵把口、各司其职。分解指标。省委宣传部负责计划制定、工作安排、整体推进及绩效考核;外事部门负责对口部门协调及往来签证、护照办理;外经贸部门负责协调经贸企业利用现有官方及民间公共关系配合开展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所需资金的调剂及投入;有条件的口岸负责牵头开展具体工作。
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由延边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图们江论坛2016”在吉林省延边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与包容: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路径”。图们江论坛以“依托多元文化、关注东亚区域、聚焦现实问题、促进精英互动、凝聚发展共识、谋求合作共赢”为宗旨,为推动图们江文化交流,促进打造和平的合作环境,深化^域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及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德国、蒙古等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图们江论坛”在承续历届主题的基础之上,在紧紧围绕时代的脉搏与主题,并紧跟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交流实际的前提下,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对话――共生的选择”、 “新形势下的图们江区域经贸合作”、“东北亚各国法律演进及相互影响”、“多维视角下的东亚哲学”、“东亚文学:相互文化认知与构建研究范式”、“东亚文化及其认同性”等几个学术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延边大学校长朴永浩、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顾问朴胜俊、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副校长郑万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副校长苏赫巴托、延边州政府副州长赵龙虎等6位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信刚教授,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李英男教授,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大学亚历山大・卢金教授,韩国延世大学许敬震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土田健次郎教授,延边大学潘畅和教授等分别在本次大会上做主题演讲。
延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朴灿奎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本届论坛做了总结。随后,副校长陈铁致闭幕辞。他充分肯定了本届“图们江论坛”的成果,特别是各位学者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学术兴趣出发,对多个学术性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为图们江区域的开发与发展,为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他们还围绕着图们江周边地区各国间文化交流和合作开发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为力求解决当下问题的研究方案建言献策,将论坛内容提升到崭新的认识高度和理论层次。
(延边大学徐玉兰供稿)
【摘要】展望未来,衢州二中将秉持以课程为主,学科渗透,交流互访,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业态”,扩大对外教育的交流领域,提升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影响,在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融合中,迎来万紫千红的锦绣春色!
随着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人的国际理解意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研究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中小学校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衢州二中依托衢州“南孔文化”资源,结合长期的外事交流实践,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化,做了大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正确定位。衢州二中的理解是:学校应着眼于实现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与在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的统一,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与沟通能力的中国公民”为教育目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必须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和交流切入角度,使之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质性的意义,而不能流于形式,或成为时有时无的“花瓶工程”。衢州二中的做法是:无论是教育环境的创设,还是各种相关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为有效载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
挖掘“南孔文化”资源,营造国际理解的学校文化
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孔氏南宗的发祥地、围棋发源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衢州二中便开始深入挖掘“南孔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无“孔”不入的儒学校园,深入发动师生和校友,开发一系列“南孔文化”课程。伫立在学校草坪上高大的孔子雕像,刻有《论语》经典篇章的“论语墙”,出自《论语》典故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的命名,南孔翰林院专题学习网站等都是各个课程开发小组辛勤劳动的结晶,让师生浸润在厚重的儒学文化熏陶之中。儒学辩论赛、参加祭孔大典等活动已成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第二课堂。徜徉在校园里,不时能听到师生之间说儒论道。学校浓厚的儒学气息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的目光,成为衢州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近几年,学校先后接待了美国雷德温市政府代表团、国际教育界人士,如“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海外孔子学院院长代表团、非洲英语国家中学校长代表团、意大利师生访问团等80多批国际友人,教育交流已从学校层面向政府高层发展。而这些,正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绝佳素材。每次国际友人来访,学校都组织各接待小组认真策划,制订十分详尽的接待方案。师生们积极向外宾介绍衢州的南孔文化,推介二中的儒学校园文化。我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给外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层次海外代表团的频繁来访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味,更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国际交往能力。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10月18日了第五部《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列前四名。
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87.95,位居全国第一。六个一级指标中,北京的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均排名第一。北京的政府服务得分85.82分,排名第三,比上一年度提升了5个名次。北京的开放程度得分79.71分,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重庆
着手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开工奠基仪式暨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隆重举行,为推进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这一战略构想,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重庆市政府期待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凭借自身在北京金融街的城市运营力,在重庆形成一个以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形成金融、商贸、休闲等要素齐全、功能多元的核心区与政策辐射区两大区域,打造一个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引擎。
武夷山
黄村村入选“中国百佳村庄网站”
第九届全国“村长”论坛上武夷山黄村村入选“中国百佳村庄网站”。同时,该市南岸村、兴田村、星村村、洋墩村等四家村庄网站又入围前300佳。
“中国百佳村庄网站”评选活动,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联合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等相关机构与“九村网”成员单位共同举办,经过对1000多个参选村庄网站的综合评价,参照网络投票结果,最终评出“中国百佳村庄网站”,主要是为增加村庄的知名度和荣誉度,提高村庄利用信息、网络为村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从而达到推介村庄资源文化产品和吸引人才的目的。
莆田
GDP增幅跃居福建省第一位
莆田市统计局召开新闻会,通报今年前9月份莆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49亿元,增幅13.5%,跃居福建省第一位
其中,莆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8.32亿元,可比增长18.4%,增幅跃居全省首位,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9月份当月的增幅高达到30%。受LNG、莆田燃气电厂、福煤风力发电投产和工艺美术产业扶持力度加大等因素的拉动,能源和工艺美术产业产值增幅分别达114.1%和103.3%,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加快增长的新亮点。
定西
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示范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日前,在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的评审会上,定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渭源示范区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渭源县围绕兰渝铁路渭源火车站建设,结合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物流园区建设规划,规划了该工业示范园区。园区位于该县县城东侧、锹峪河南岸、渭源火车站东侧,占地150公顷。园区内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区、技术研发区、生产加工区、生活福利区。园区由定西市政府统一命名为定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渭源示范区,规划建设项目以中药材精深加工及现代制药、马铃薯食品加工、包装材料加工、铝制品加工、沙棘深加工为主。园区按规划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5.68亿元。
梅州
世界客商名优产品展
为期六天的二OO九梅州・世界客商名优展销会已经圆满落幕,据统计,前来参加展销会的采购商和参观群众超过二十万人次,包括订货合同在内的成交额达人民币三点一亿多元,其中现场销售金额二千二百一十三万元,订货金额二点九亿元。
梅州市经贸局主要官员表示,此次展销会是客商企业产品、客属地区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吸引了包括英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福建等国内七个省、二十多个地区共二百五十三家企业前来参展,参展商达一千多余人次。涉及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矿业、轻工日用、医药、陶瓷、工艺品、食品、茶叶、服装、酒类、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旅游、文化、体育等近二十个行业一千多种产品。
南宁
构建中国―东盟特色教育文化
近期,广西南宁一项“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阶段成果展演活动以“东盟心连心,中华盛世情”为主题,分为“壮乡山歌”、“板报展示”、“节目表演”、“手工制品展示”、“书画作品展示”、“民俗特色展示”、“语言展示”等十大板块。
据了解,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南宁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为此,南宁正式启动“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一条街”项目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具有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融特色学校,历经一年多的发展成果显著。
三亚
凤凰镇槟榔村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
凤凰镇槟榔村日前荣获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称号,是海南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村庄。槟榔村位于三亚市凤凰镇东北侧。2006年,槟榔村按照“片区联创”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支撑,以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如今的槟榔村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且形式多样,村民的教育培训有序进行,民风纯朴;设施农业、冬季瓜菜、生态旅游业兴旺,2008年人均年收入6036元;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据悉,首批命名的全国生态文化村,是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0家申报单位中,通过省级生态文化主管部门审核,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专家评审后确定的,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的典范。
郑州
医改冻结公立医院编制公开招聘新人
郑州市于近日下发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该市政府、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参会共商此事。方案称,从本方案实施之日起,冻结全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现有人员编制。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摸清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实有人员、经费管理形式等情况,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对现有人员重新择优聘用,不符合条件的进行分流,新增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不同、工作量不同,拿的工资也不一样,可以多劳多得。
昆明
全部居民均可享受养老保险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
一、改革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我国针对目前形势确立了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新战略,实现了从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成为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用价值。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截止到2009年,我国有209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严重紧缺。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要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国家的总体规划,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注重双语教学,培养目标是要对中国文学、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及体魄的人才。但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本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都急需解决。
二、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现状与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的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作用。对外汉语专业是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响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而设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具有基础性、应用性、专业性和复合型的专门人才。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到2000年,许多高校及地方院校设立了该专业,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管理方案等诸多方面都不完善,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把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为双语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外语专业很相近,就长远来说,很可能会在培养本专业的人才质量上留下问题。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素质上没有足够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专业特色,这是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一个较大的问题。
2.专业特色不明显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要能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要受到中西比较文化的基本训练,还要熟练的掌握英语,最终目标是要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现在本科毕业生主要是被派往东南亚国家的中小学,而这些国家的学生群体的汉语是零起点汉语,面对这样的用人市场,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了解和熟悉非汉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等。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在汉语类课程与外语类课程的比例分配存在偏外语的现象;其次,普遍存在文学文化类课程所占比例偏小的现象。在对外汉语的专业教学中,汉语教学应居于本体地位,但是很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计划中英语教学所占的时间多过汉语教学。最后,没有开设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只是简单的了解一点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达到对外汉语教学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3.实践场所不固定
对外汉语是一门侧重于传授知识、强调具体操作性的学科,本专业的教学对象是中国学生,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人才,因此,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外文化对比、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本知识的传授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做到知识、理论、能力三者的相互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大多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不具备给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条件,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都没有实地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过关,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
4.就业渠道不通畅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对外汉语这一专业,本专业本科层次超常规模大批量的培养计划导致该专业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2009届对外汉语毕业生一共73人,真正被学校推荐,由国家汉办派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只有15人,占总人数的20%,其他的毕业生进入各种行业工作或者选择读研。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上,很多学校把对外汉语单纯的看为是给外国人教汉语,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顺应社会需求。就业面过窄导致对外汉语人才的极大浪费,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1.确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学界对“对外汉语”的认识,“对外汉语”原本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二级学科下设置的专业,后来出现问题是在专业的名称认识含混及由此带来的专业定性不清楚、层次不明确和目标失准等因素上。笔者认为,“对外汉语”这一专业的定性应为:以师范为主,对外交流或其他为辅;培养定位为本科;培养目标是着重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兼或培养相应的对外交流及翻译人才。所以,在培养方案上要有针对性,首先,必须开设第二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其次,在学习方面,除了学习口语技能,也要加强中英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着手,根据就业需求改进培养方案,实行宽基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2.突出办学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来培养人才的,很多地方院校没有足够的实力来与重点高校竞争,那就要依照自身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准确定位,特色办学,避免盲目跟风。本专业的课程优化应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目标来开展设计,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增开中外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外事工作概论等。根据学校面对的市场需求,学校应开设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课程,除了学习本专业必学的基础理论课之外,还应增设相关的文化知识课程,比如中国民间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外国文化常识和风俗习惯。除了懂得语言教育、语言学习之外,要更熟悉我国及所教学生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民俗、国情等情况。还建议学校开设文艺课程,鼓励学生学习一门甚至多门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艺术,像剪纸、葫芦丝、二胡、民族舞等,这样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力。
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很多高校陆续招收外国留学生,为对外汉语专业提供了实践机会,针对本专业来说,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传播了中国文化。除了学校自身组织安排的活动以外,要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开设“文化沙龙”“我学汉语”的语言角,便于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总之,一定要创建多种形式的实践,以便提升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4.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