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现如今,我国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信运营商绞尽脑汁不断创新、挖掘多媒体增值业务的新领域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分析,发展3G业务是能够解决当前无线通信业务的重要增值途径,其可行性的经济评价值得我们重视。我国3G业务的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发展已超越了单纯通信行业的范畴,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着全球3G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通信行业3G业务的含义及特点入手,阐述了发展3G业务的必要性。最后通过理论对3G业务进行财务与经济性评价,提出对未来发展3G业务的规划。
关键词 通信行业 3G业务 评价
一、3G业务的定义、标准、特点
(一)3G业务的定义
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一种将无线通讯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相结合,支持传输不同高速数据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处理图像、音乐及信息等多种媒体形式,并且还能浏览网页,支持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分为通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娱乐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及位置定位搜索业务。
(二)3G业务的三项技术标准
1、WCDMA:英文全称叫Wideband CDMA,中文翻译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2、CDMA2000,也可称CDMA Multi一Carrier。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升级把用户由2G平滑过渡到3G网络,下行速率在3.1Mbps以上。3、TD―SCDMA,该标准是中国独有的3G标准,对于WCDMA和CDMA2000给予90MHZ频段,对于TD―SCDMA给予的却是150MHZ频段的支持。
(三)3G业务的特点
3G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一部超大触摸式彩色显示屏的手3G手机,用户可以体验到现有的移动语音、短消息业务、WAP浏览,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以收看3G手机电视节目,听音乐,享受网络游戏、手机购物带给你的快乐。
二、发展3G业务的必要性
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对我国来说,是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在固话业务发展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移动业务的发展渐渐活跃起来,在保证基本语音通话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增值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提高业务收入的重中之重,因此3G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3G业务财务与经济性评价
(一)乐观性经济评价
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语音通信业务的同时,还提供了人与机器的通信(数据领域业务),对于数据领域业务的应用,宽带是远远不够的,3G业务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技术。经过3G业务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技术市场的成熟,投资成本已大幅下降,使得3G投资的回报率风险降低,运营商想要提高利润率也就不在话下了。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几率,刺激消费,甚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悲观性经济评价
3G业务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3G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无线局域网在性能价格上与3G不相上下,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对无线宽带的需求。另外“微蜂窝”的WLAN,也已被商铺、机关、企业乃至家庭广泛使用,大量的“热点”在社会上出现。回顾通信行业历史,我国跨越纵横制进入程控交换,跨越微波、同轴电缆进入光通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客户需要的是业务,而不是网络,仅仅是改变网络,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对3G业务需求不足的事实,这必将给运营商带来亏损。因此,在耗资巨大的3G业务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直接跨越3G进入全PI无线时代。
(三)谨慎性经济评价
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3G业务的条件已具备,真正能务实地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市场培育、业务开发、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通信保障和优质服务。另外,通信行业是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其经济属性是大者恒大,赢者通吃。要是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客户就不会买单,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3G业务不能单单依靠行业内部的力量,它还关乎到产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开展了3G业务,且发展较为乐观,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开展我们的3G时代。
我们要以“积极对待,谨慎推进”的态度看待3G业务的发展,根据资费价格、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三大因素,联想到如何利用、把握和促进这个平台的发展来提升经济价值。
四、未来3G业务发展的规划
为了更好的发展3G业务,要对未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一)要预测需求。
按照行业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通信行业资费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二)要考虑业务成本。
高达总成本52%的终端补贴成本与3G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成本效益时,尽量不出台相关的终端补贴政策。电路成本、基站维护费、折旧费等是基本固定的成本,人工成本、业务宣传费、广告费等为日常运营成本,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定额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法来增加3G业务的利润。
(三)积极开展品牌发展策略。
服务品牌,是区别于以往固话、小灵通、IT网络而是通过运营3G网络,给客户提供3G服务的综合品牌;客户品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行为、习惯对市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而建立的品牌;业务品牌则是根据业务的核心功能与特点而建立的,绿色品牌,毋庸置疑,主要是针对手机垃圾信息而提出的,因为这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绿色程度。
面对3G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全面慎重的考虑3G业务的经济效益,避免过于巨大的投资成本费用。相对于乐观评价,还需有效的应用作为支撑;悲观评价则是在跨越技术的发展上,缺乏需求同时浪费了宽带资源;谨慎评价,就是要把握机会,不要贻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晓春.通信行业发展3G业务经济评价.大连理工大学.2006.
关键词:浅析;通信行业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世纪,其研究对象是通信过程中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主要包括个人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光纤和数字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程控交换等多个方面。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日益增大,如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展望这个世纪,宽带技术、光通信相继出现,几乎从所有的行业中都会看到通信的影子。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通信产业也日趋蓬勃。
一、我国的通信行业的现状分析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通信行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我国通信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研发人员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国的通信行业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产生很多知名的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民族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等优势资源。但是,就我国通信行业的整体而言,那么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严重滞后,许多的通信的核心技术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
(二)通信行业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通信行业发展严重失衡,现在我国的通信行业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是一些地区的通信行业还处于模仿代工的低级阶段,这样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就显得严重不足。另外一些地区不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出现盲目跟风、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
(三)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现在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在于人才的竞争,但是我国的通信行业却严重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尤其在软件设计与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更为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通信行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四)外资企业主导通信行业市场
从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布局来看,外资企业处于我国的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外资企业一方面拥有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又掌握着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外资企业对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促进通信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速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无线网络,如通过无线网络收发邮件、视频会议、浏览网页、收看新闻、网络购物、休闲娱乐,所以无线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于通信服务的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程度
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市信息化管理就是把自动化网络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实现城市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是通信工程在未来的一大主要功能,需要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因此要不断加强技术攻关,使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快、功能更加齐全,使通信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当前出现的“物联网”,其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设备实现城市的全方位管理。这虽然是个新兴事物,但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信这一行业很快就可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通信工程高端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通信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电信专业,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快地投入到电信行业工作中。在一些重点大学,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型的高端技术人才,使他们能致力于科研开发,为电信行业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以不断满足电信行业的要求。
三、通信行业的发展重点及趋势
(一)基础传输网光传输网建设是一个重点
适当发展和完善微波和卫星网,使其成为光缆传输补充、保护和应急手段。长途光缆传输网拟新建约20万公里国内长途光缆,网络光缆长度将达到50万公里以上,加大国际海光缆网的建设力度。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建设新型光纤,积极采用DWDM技术,适时应用光节点设备(如OADM和OXC),并构架全光网络,形成适应通信发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
(二)通信业务网
推动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尽快拆除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使移动通信业务向多种类多速率的综合业务方向演变,方便用户。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网是通信网发展的重点。例如:在长途网络上组建宽带IP骨干网络;在城市范围内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信息化小区和商务楼,形成一个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种类业务。
(三)通信制造业
通信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移动通信产品、光通信产品、接入网设备和IP网络设备与产品。在移动通信产品方面,主要是组织实施GSM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专项、CDMA技贸结合专项,将我国的自主品牌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此外,还必须要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在光通信产品方面,还要着力于密集波分复用设备、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等光通信产品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光层面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四)3G通信的发展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虽然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剧,但是中仅仅靠网络覆盖和资费方面跟对手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3G牌照的发放对各运营商今后数年的市场份额将会有较大的影响。个人认为联通和电信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联通将坚定的发展WCDMA网络,3G网络的优势结合智能终端推出多种套餐的预存租机和购机合约计划业务,大大的推动市场的发展;而电信则EV-DO的道路,但下一步的演进就不一定是高通的标准了,这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是电信在市场竞争中将利用自己已有固定网的优势,结合宽带等业务推出一揽子的通信服务并借此扩大移动业务的份额;移动不太可能凭一己之力将TD整个产业链扶起来,所以如果指望TD就不太现实,所以移动在后2G时代的策略是最难预测的。移动将大力发展固网(主要是宽带)业务,以此跟电信争夺中高端用户,而联通也不得不采取类似策略。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加广阔,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我国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利用无线通信发展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同时,我国通信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加强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意识,使我国通信行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仲平,罗训樵.我国煅烧高岭土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非金属矿,2001,05:5-6+44.
[2]童俊.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
[3]张文.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D].浙江工业大学,2012.
今年,是我国内地大规模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商用20周年。20年来,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这20年带给了我们什么?
据统计,我国从1987年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1997年用户达到1000万户,用了整整10年时间。而从1000万户增长到2001年的1亿户,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今天的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4.87亿户,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GSM和CDMA网络容量全球最大的国家。而过去,移动电话在中国被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20年,6.3亿秒,平均每1.2秒就增加一个新用户。20年巨变,让世界惊叹!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移动通信行业自身的改变,而且深刻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到与信息相关的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虽然取得这么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通信产业在过去20年快速发展后,又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我们既面临着一些机遇,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第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电信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环境,我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的奋斗目标,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全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特别是十七大对信息产业与信息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也为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电信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当前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和多媒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移动通信技术处于网络技术演进的关键时期。
第二,我们要积极参加信息化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七大报告中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电信业新的职能和使命。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实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移动通信运营企业要抓住信息化全面深入推进的大好机遇。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加强移动通信技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推动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构筑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手段对药品进、销、存等进行及时的信息追踪,一方面是药品监管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邮购等手段开辟新的赢利空间。因此,上至政府有关部门、下至企业,都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版GSP在“设施设备”一章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置、硬件与网络、操作管理、数据安全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和华润集团(以下简称华润)等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ERP系统),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和物流配送(WMS)有效地管理起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但是,各企业间信息缺乏相互连接和共享,使得信息在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供应链上不能有效地扩展开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实时控制系统(PO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监管部门通过网络信息共享,不仅能大大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还能保证医药监管部门搜索假劣药品信息,对指令等全天候监管。
构筑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管理体系
新版GSP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药品批发及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体系内审、改进、内审适用范围、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级别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不难看出,新版GSP正在和国际的ISO标准达成一致。国控自2007年开始,就聘请了专门的咨询机构,开始了集团内ISO9001标准的认证工作;上药物流2010年也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复审,完成了现有质量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有些问题还需要和监管部门一起探讨,用自己探索的经验和领先的思路为监管部门出台法规提供依据。
药品编码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药品编码未实现标准化,无论是医药工商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均自行设计编码,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兼容。已有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大大增加了药品监管的难度。国家2011年4月1日起强制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扫描、上传是监管部门在编码统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要实现药品机械化自动入库、堆放、出库,药品包装规格要统一。但国内各企业药品包装规格彼此间差异很大,往往造成很多新建的物流中心在药品入库和出库时还需要转换包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冷链物流标准的滞后。2008年,浙江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2010年5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这些地方规范规定: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还明确了冷藏药品的发货、运输、收货、验收、贮藏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以及温湿度控制、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版GSP虽然出台了相关标准,但是还不很成熟,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之,如何协助政府制定、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标准、统一的药品包装标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监管;如何与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完成生产到流通配送的完美对接,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收购永裕医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要求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
实施集团化集中采购和多仓运营的监管
集团化集中采购、多仓运营是企业增加谈判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多仓运营还是沿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到具有医药第三方物流资格的企业属地的药监部门备案,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委托验收协议,规范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于第三方委托后的多仓,可以统一接受网络定单,就近入仓、就近发运,实现了物流和商流的异地运作,信息ERP系统和WM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保证了GSP要求的各项记录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在业务系统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这种模式目前也在探索和尝试中。实际意义上的多仓运营,应该是集团内所有通过GSP认证的仓库都具有储存和配送集中采购药品的资格,而不仅限于取得第三方物流资格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另外,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等档案资料是否可以由集采点的质量管理部盖章扫描形成PDF文档进入集团的信息系统,供集团内所有销售企业留档也是质量管理探讨的方向。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设立,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工业总产值1029亿元。在2009年《经济观察报》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评选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居第五,荣登中西部各开发区榜首。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①。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住宅产业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步伐,抢占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努力打造等离子产业园、高亮度LED产业园等科技园区,拥有如联想集团、仁宝电脑、航嘉、宝龙达、捷敏、芯硕半导体、泰瑞达等一批典型企业。它们分属两类产业,一是等离子产业。等离子产业主要以等离子产业成熟技术应用项目为主,兼顾发展与之相关的电子产业。主要项目包括关键技术的应用和设备制造:等离子体灭菌设备制造;等离子体无害化热解处置危险废物设备;热等离子体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等离子体清洗技术;火力发电等离子体点火;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体环境技术;等离子体工程以及在材料工程方面的应用。二是高亮度LED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LED产业上游的外延材料和高亮度LED芯片制造企业入园投资,计划用2-3年的时间建成每月可生产高亮度GaNLED氮化镓蓝绿光外延片15000PCS(片)、高亮度AlGaInPLED四元外延片20000PCS(片);若全数投产成芯片,则每月可生产GaNLED芯片400KK(4亿粒),AlGaInPLED芯片1000KK(10亿粒)的工厂[3]。
(2)生物医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向,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鼓励发展生物制造,积极培育生物环保产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以承接跨国公司的研发外包(CRO)、制造外包(CMO)、营销外包(CSO)等方式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重要的现代生物产业制造基地和关键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努力打造生命科技园、医药健康产业园,拥有如赛真、拜通、尼普洛医疗器械等一批代表企业。其中一类是生命科技产业。生命科技产业园区位于开发区东部,占地约180亩,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品创新与研发机构。目前园区正在建设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亿美元,主要合作方包括波兰拜通公司、新加坡赛真公司。项目主要从事胰岛素、乙肝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园区将陆续引入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和乙肝疫苗、赛真公司白介素-2、干扰素-2、人生长激素产品、拜通公司的长效胰岛素、抗肿瘤药等产品。另一类是医药健康产业。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完成用地77亩、建筑面积6万平米,2008年7月份交付使用,主要用于中小企业仓储和办公。首批15家医药企业已正式入园,年销售额达20亿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目前签订入园协议的企业已有20多家。开发区积极推动入园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经过3-5年的建设,努力打造一个以药品为主,医疗器械、保健品为辅的综合性产业集散中心,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配套齐全、交易电子化、信息网络化、管理一体化的百亿元现代化医药物流产业园区。
(3)新材料产业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展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化;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如杰事杰工程塑料、铜冠铜材、库尔兹压烫等一批典型企业。新材料产业园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规划面积约1500亩,建设项目包括轻质高强节能墙体材料、环保室内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和防水材料等新型建材;光通讯、半导体发光等信息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电容器等与能源相关的新材料;纳米材料应用等产品。
(4)新能源产业合肥新能源(节能科技)产业基地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规划面积约1500亩,建设项目包括光伏电池晶片生产、光伏电池制造、模组封装、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生物质发电设备、热泵等节能技术产品,将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产业集聚。
(5)住宅产业化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按照“四节一环保”的原则,在区内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区,打造全国住宅产业化基地;建立一批示范点,形成全国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形成全国住宅产业化产品开发和理论研究中心;建立一个物流与信息平台,打造全国住宅产业化物流与信息平台之一。目前,已有康拜环保秸秆板项目、蒙达科技园、西伟德建材、仁创砂产业园、罗宝墙板等企业入区建设,总投资10亿美元的中国阳光集团也已签约,一大批住宅产业化及关联企业正在积极商谈。与此同时,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合肥研发中心和合肥建材质量检测中心已建成。以住宅产业化生产、研发、示范、物流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将快速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及相关产业集群,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合肥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瓶颈及对策研究
(1)规模小
合肥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行业处于初创期,企业规模较小,如捷敏电子员工总数400人左右,2007年年销售额500万美元;又如罗宝建材,员工人数150人,销售额最多的2008年年销售额也只有4000万元人民币。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难以从大银行那里得到贷款,而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提供服务;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小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和成本上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开展业务,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主能力比较了解,并且管理层面少,经营方式灵活,这也使得它们贷款的交易成本较低。建立一个以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金融机构体系是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同时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社区信用组织是一个风险和成本均较低的选择。当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开发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2)风险大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融资主体希望通过出让部分股权,以找到能与其共担风险、共享未来收益的投资合伙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上市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则更为适合。我国总结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推进,设立了创业板,使之成为培育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孵化器。同时还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鼓励设立按市场化规范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范围;开发区政府对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亏损也应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3)信用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如何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信用评级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中风险投资的引入,也会对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发区应进一步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积极引进权威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以消除投融资双方在信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
(4)高级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则需要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合肥经济开发区应该积极引进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充盈到各投资机构、银行、评估机构及相关政府机构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出谋划策,制定出具有开发区特色、切实可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策略。
三、建立与合肥经济开发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融资服务体系
合肥经济开发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开发区应建立相应的现融资服务体系:
(1)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制订税收激励政策。开发区地税国税应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二是开发区应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给予新兴产业政策上的扶助,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开发区已每年从创新资金中安排资金,作为有偿资金滚动使用,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鼓励开发区内金融企业向区内主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贷款,如区内国元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还款意愿及还款来源、可提供的担保等相关因素,向中小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2)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首先,开发区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制定相应的引导性政策,促进并引导一大批民营性的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合肥经济开发区,进而带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合肥经济开发区,最终促进合肥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和私募基金。为规避风险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的投资风险,对其因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一定比例的资助。
(3)政府鼓励与支持下的金融创新第一,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上述质押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政府给予风险亏损额一定比例的资助。如2006年,合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需要总投资4.3亿元,企业却只拿得出占投资总额1/3的资金。合肥经开区在充分评估杰事杰新材料前期巨大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落户所必需的设备投入,由该区下属的国资公司海恒集团直接出资入股合肥杰事杰,占8%的股份,待项目正式投产后择机退出,条件是上海杰事杰把11项专利的知识产权质押给海恒集团,由海恒集团向银行担保贷款,并由海恒集团为其代建厂房。这种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模式的方式极大解决了企业资金缺口。第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行业处于初创期,企业规模不大,融资有困难。合肥经济开发区鼓励区内战略性新兴企业申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走单独程序,不要求列具体项目,扩大了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有效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期融资难问题。
(4)加快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平台加快发展和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平台,帮助合肥经济开发区符合条件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到深圳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为合肥经济开发区符合条件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并为一些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平台。
【关键词】 通信行业的发展及竞争
引言:
在现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信行业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通信行业从表面上来看只是简单地让相隔两地、居住在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们进行对话,传递信息,甚至还可以视频对话;通信行业与能源、交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行业有所不同,通信行业的改革相对来说比较彻底、发展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收放快速发展等。我国在通信行业不仅只是效仿他国的制造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和生产渠道;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同时也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全面发展。
通信行业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有着辉煌的历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在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等居占全球首位。
一、我国通信行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趋势
我国通信行业的技术在逐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对市场的需求、对通信技术服务的导向有了更进一步的升级。通信行业的服务表现在对设备的相关运用和熟悉技能;通信行业作为信息服务基础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成了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商对信息服务的管理需求影响着技术服务部门的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水平以策划思路和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熟悉度为标准,这些技术水平国外的厂商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国内的厂商只有少数部分拥有中高端的软件产品;在服务水平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和理解客户的需求,适合当地市场的需求,能够全面结合市场的特点和流程来提出可行的办法与方案,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我国的通信行业在规划建设和网络优化方面、处理故障等一些业务的流程管理上,职责的划分上,有了一定的明确化。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这两家都是获得经营许可的通信服务业。中国移动先后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中国移动还经营着数据、语音信箱、手机银行、短信、移动梦网等品牌,“135、13.6、137、138、139”等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移动截止2001年用户超过1亿户,通信业务年收入平均增长83。通信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独特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趋势。
二、充分发挥通信服务行业的作用
通信服务行业从格局上来看,时间比较短,竞争却很强烈。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的用户人数呈上升趋势,国民经济总值也都在日益增长,但是通信服务行业的盈利却在日益下降,这说明两者之间的竞争使盈利的空间缩小。自从通信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商的进入使这场竞争更加激烈,各个竞争者都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通信服务行业也包括一些售后的问题,在人们使用通信工具的同时,首先要提出有良好的售后服务部门,人一生来不是会用很多的工具的。通信业在逐步在升级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它可以让人们在不出门的情况下缴纳各种费用,如:电费、水费、燃气费、物业费等等,在一方面方便了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还有就是宽带的使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的使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渠道。与通信服务行业的人员进行沟通,使客户能够完全地信任和接纳通信服务行业的售后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通信服务行业的标准,能够积极配合人们,从各方面吸取教训。良好的经验对售后的工作人员有极大的帮助,使通信服务行业获得重评价的认可。
三、通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通信行业在自主创新,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造就了通信行业如今的辉煌成绩。与它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脱不了关系。通信行I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对通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逐渐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通信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新的前景,新的机遇;我国的通信行来应当从几十年的经历中发展经验,从中获取更有益的启示来学习。
通信业的发展既要适就市场发展的需求,更要符合国家的基本国情。在两大运营商的不竭竞争中开始构成了竞争意识。
在2008年中国电信的加入使我国的两大通信业成为了三国鼎立的时代。每一次的变革都给通信行业带来一次新的跨越,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制订合理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在培育阶段,政府应尽快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指导。同时,也需综合考虑国外需求、国内竞争、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居民消费和应用范围等多种因素,引导企业、投资者理性投资。再就是建立预警机制,对行业产能过快增长超出需求等情况,及时给予预警和调整。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升级过程中,金融支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政府应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应的信贷倾斜政策,制定与传统产业差别化的贷款利率,政府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法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组建专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新型政策性银行等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贷款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性金融支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特色信贷服务,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创新。产业创新联盟是产业组织创新的有效方式,是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单位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组建的技术创新联盟组织,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开展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相关项目建设和市场开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种产业创新联盟对攻克共性技术难题,推广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同样也需要体制创新。新兴产业需要新模式。一定程度上,产业模式的创新决定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引入速度和市场化的推广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产业模式创新的问题。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对产业模式创新给予支持,在管理上应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开放市场;同时,对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业态,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53-0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共同命题,也是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我国已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面临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审视和改进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已经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创,抑制国外产品进口和向发展中国家施加节能减排压力成为了它们转嫁危机、维护本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和强化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纷纷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了依靠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陷入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节能减排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向消费主导、扩大内需和低碳经济转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和辐射能力强等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吴晓青,2012)。实际上,我国已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列人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到“十二五”规划末和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3%分别增长到8%和15%,产值由现在的1.19万亿元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11万亿元的目标(吴金希,2012)。2012年,我国也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5亿元,支持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传统产业而独立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培育起来的,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传统产业为其创造条件,又必须以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基础,否则,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实际上,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推动就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据有关数据显示,传统产业企业数占据了整个企业数的2/3,其创造的产值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约70%的国家财政收入也是由传统产业创造的。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其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通过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的渗透对传统产业产生革新、嬗变、改造和提升,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而言,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相伴而生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否定传统产业,更不能抛弃传统产业而独立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协调,互动发展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选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起步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选择的非科学性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问题十分突出,既浪费了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又产生了局部恶性竞争问题,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28个省份把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部分省(市)则提出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全国拟建设中国“动漫之都”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省(市)约20个。选择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区超过90%,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约达80%,选择发展生物育种和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分别达到了60%、50%。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 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
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反映出主导行业不明,产业集中度低。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低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
(四)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
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外,其他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较小,必须重新进行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针对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