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心理学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第1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20XX学年第二学期

称:

乘务心理学

团队/教研组:

师:

使

材:《高速铁路运输心理学》

教案

课题名称

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

授课班级

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导入】

认识心理学

【新授】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

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特点

二.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1.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意念

2.了解旅客心理状态,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讨论、练习】

案例分析:售票员售票情况

【作业】

心理学起源的相关资料

【小结】

通过本章节学习,引导学生们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课题名称

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XX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服务?

【导入】

心理学的起源

【新授】

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萌芽

中世纪(11-14世纪):中断

15世纪初: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17-19世纪中叶:研究活跃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独立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莱锡比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讨论、练习】

收集心理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作业】

【小结】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的分类和旅客心理的概念

教学重点

明确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的起源

【导入】

观察生活中的心理学

【新授】

一、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

(一)旅客的分类:

1、按自然构成分类;

2、按社会构成分类;

3、按旅行目的分类;

4、按购买动机分类。

(二)、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需要

1、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

2、旅客旅行需要的表现。

二、在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心理的规律性表现

1.旅客动机的产生

2.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

3.购票

4.去车站

5.进入车站及上车

6.车上旅行

7.到站下车及出站

8.继续乘车旅行

三、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旅客

2.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旅客心理需要

2)把握旅客的心理需要

四、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二)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三)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周到性

(四)树立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正确的服务观

(五)提高客运管理工作水平

【讨论、练习】

旅客购买高铁二等座车票曾更高等级座的心理分析

【作业】

收集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的旅客心理案例

【小结】

掌握心理学、旅客运输心理学与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关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

了解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悉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的分类

【导入】

人的本质及行为

【新授】

一、人为学基础理论

(一)人的本质

1、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二)、人的行为

1、关于人类行为;

2、行为种类;

3、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一)关于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群体心理

1、群体的含义与分类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群体的沟通和冲突

(四)个性心理与群体心理

(五)心里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讨论、练习】

服务群体的沟通技巧

【作业】

【小结】

具有通过旅客或旅客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其个性心理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管理学理论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群体特点提供个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基础理论

【导入】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新授】

一、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与管理学体系

(二)西方管理理论概述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三)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管理科学化思想

2、管理民主化思想

3、管理高效化思想

4、管理系统化思想

5、现代市场营销思想

二、消费心理学

(一)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析

三、管理心理学

四、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具有从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客心理特征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心理过程

教学重点

熟悉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导入】

认识过程包括哪些?

【新授】

一、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一)感觉

1.感觉的特征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意义

4.感受性与练习

(二)知觉

1.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2.知觉的活动过程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和概括性

4)恒常性

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注意

3)定势

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1)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2)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感觉和知觉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感觉、知觉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授】

一、记忆

1.记忆的分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的线索划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考的程度划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4)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存储的方式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记忆表象

1)形象性

2)概括性

3.记忆过程分析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

二、想象

1.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2)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补充的作用

3)想象具有替代作用

2.有意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3.想象与创造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记忆和想象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思维、注意、语言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记忆、想象的基本特征

【导入】

什么是思维?

【新授】

一、思维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2.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4.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二、注意

1.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

4)调节功能

5)监督功能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紧张度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三、语言

1.语言的特征

2.语言的结构

3.语言的种类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思维、注意和语言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情感体验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情绪、情感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些体验属于什么?

【新授】

一、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5.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7.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二、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为

1.意志行为的特点

(1)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为过程

1)确定决定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2.意志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坚定性

3.果断性

4.自制性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充分利用情绪、情感达到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目的,通过学习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旅客的外在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动机及服务需求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导入】

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需要

1.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对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2.需要的运动过程

3.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的性质分

2)从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3)从需要的范围划分

4.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斯洛的观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5.人的欲望

1)欲望的种类

2)欲望的特性

(二)人的动机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3.动机的影响因素

1)嗜好和兴趣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三)人的兴趣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3.兴趣的分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你的兴趣都有什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有欲望吗?你现在需要什么

【作业】

人的动机有哪些?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气质属于什么类型?

【新授】

(一)个性的形成

1.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决定因素,即环境因素。

3.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儿童时期

2)学生时期

3)走向社会时期

(二)人的气质

1.关于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2.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气质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划分。

3.气质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人的性格

1.关于性格

2.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的本质

5.影响性格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

2)环境因素

6.性格发展的过程

(四)人的能力

1.关于能力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与兴趣的关系

1)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3)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4.能力与知识、技能

1)区别

2)联系

5.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性格特点往往能够补偿某些方面能力的弱点

6.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质的差异

2)能力的量的差异

【讨论、练习】

不同类型的人格对应的人物有哪些?

【作业】

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未来工作有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对旅客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及年轻旅客心理特征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年轻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个性和气质类型有哪些?

【导入】

多大的人算年轻人?

【新授】

年轻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指年纪不大者,多指年龄介于十几岁至二三十岁间的人,强调的是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状态的成人。

一、年轻旅客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1.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2.主动积极、勇于创新

3.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大量涌现,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4.情绪强烈、情感丰富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

1.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幻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

1.正面心理特征

1)聪明开朗、善于思考,创造力强

2)同情心强,乐施好善

3)办事认真,有进取心

2.负面心理特征

1)依赖性大

2)任性专横

3)自我中心

4)性格孤僻

四、年轻旅客的心理特点

1)热情好动、独立性强

2)维权意识强、态度固执

3)服务要求高、肯提意见

4)自尊心强,情绪易偏激

5)尊重权威、能服从管教

【讨论、练习】

作为年轻旅客你乘坐火车时有何要求?

【作业】

年轻旅客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多了解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以便在工作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组成及其出行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本地及非本地旅客旅客群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年轻旅客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导入】

你对于大连市来说是本地旅客还是非本地旅客?

【新授】

一、本地旅客是高峰客流的主体

在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中,本地旅客是主流的旅客群体,在全部客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1.高峰客流的主体和特点

公共交通工具的客流分布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均衡的,其中客流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状态就称为客流高峰状态。这种高峰客流状态发生的时段就称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峰的最大客流量就称为高峰流量。

2.高峰客流旅客的心理特征

通勤旅客是高峰客流分主体,正是因为他们将高速铁路作为上下班、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此高峰客流旅客具有明显的通勤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1)赶点心理

2)将就心理

二、非高峰时段的本地旅客

三、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一)非本地旅客的分类

(二)旅客的文化修养

(三)一般的非本地旅客

【讨论、练习】

作为本地或者非本地旅客你的心理是什么?

【作业】

高峰客流主体有哪些?其客流特点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根据旅客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对旅客进行分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的旅客心理现象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的平等心理及从众心理,嫉妒心理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掌握不同旅客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的外在表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导入】

你对自己的相貌、体形满意吗?

【新授】

一、人格心理

不同的人格是造成人们行为表现各异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人格属于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范畴。

准确来说,人格具有3重含义:

(1)人的道德品质

(2)做人的权利与尊严

(3)人的行为模式。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大性格”是指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开放性仅是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这五项特质能够基本确定一个人的性格。

人格心理是最普遍、最常见和最为基础的人类心理活动。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必须认识到:虽然每个乘客的人格都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对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自己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

二、平等心理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人类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乘客群有:非本地乘客、进城打工族、残疾、体弱、老年乘客等,他们往往对平等服务的要求比较敏感,也最容易产生误解。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发生、发展,从内心感受而言,一般有3个层次: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败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提出的打开心胸的办法:

想象一下,你来到大海边,大海是取之不尽的,无论你用盆、用缸,甚至是巨盆来

装,都无法把海里的水装完。

想象一下,你行大海里面取你要的水,而别人也在那里取水,而大海是取之不尽的。

【讨论、练习】

从众犯罪是否应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业】

什么是人格?简要说明人格的形成过程。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换位思考为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情绪与旅客的情绪表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人类情绪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不同情绪表现的旅客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人格?

【导入】

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情绪与情绪控制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互动。

(二)情绪的构成

人的情绪活动一般包含以下5个基本元素。

1.认知评估

2.身体反应

3.感受

4.表达

5.行动的倾向

(三)情绪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四)情绪的控制

(五)情绪的调整

1.表情调整

2.人际调整

3.环境调整

4.认知调整

5.回避调整

二、常见的人类情绪表现形式

(一)人类常见情绪

1.七情

2.六欲

3.七情与六欲的差别

(二)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三)心理波动与心理调节

1.心理波动

2.心理调节

1)心理调节的十大原则

2)心理调节的四法

(1)暗示调节

(2)放松调节

(3)呼吸调节

(4)想象调节

三、常见的旅客情绪表现

(一)疲劳情绪

(二)焦虑情绪

(三)恐惧情绪

(四)怀疑情绪

1.怀疑情绪无对错之分

2.怀疑情绪的消除方法

1)权威信息

2)公示天下

3)实际效果

四、自我牵挂情绪

五、自笑、自嘲、自言自语情绪

【讨论、练习】

面对就业情况你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作业】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包含哪些基本元素?

【小结】

掌握不同的旅客群体或个人的情绪表现,分析其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旅客的决策与个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旅行决策要考虑的因素

了解旅客对旅行服务的期待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不同的旅行阶段旅客的心理需求

能够掌握与不同旅客个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情绪包含哪些因素?

【导入】

影响你的出行方式的条件有哪些?

【新授】

一、旅客的决策

旅客产生旅行需求后,就要进行旅行方式的选择,这一步即旅客的决策。

(一)旅客决策的过程

(二)旅客决策的影响因素

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受供给属性和需求属性两个方面的影响。

1.供给属性

2.需求属性

二、旅客对服务的期待

1.旅客运输服务

2.旅客期望

3.旅客期望与旅客满意的对应关系

4.影响旅客服务期望的因素

三、旅客旅行的个体心理与需求

(一)旅客旅行的共性心理与服务

1.旅客旅行总体方面的需要的表现

2.旅客旅行各阶段心理需要的表现

3.旅客旅行心理需要的规律性表现

4.满足旅客旅行共性心理需要的心理服务措施

(二)旅客旅行的个性心理与服务

1.根据旅客气质划分

2.根据旅客职业划分

3.根据旅行目的划分

4.根据旅行行程和旅行性质划分

5.根据旅客自身条件划分

6.根据旅行中的旅行情况划分

7.根据旅客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划分

四、旅客旅行的群体心理与服务

(一)旅客群体的特点

1.心理的认知性

2.行为的联系性

3.利益的依存性

(二)旅客群体的类型

1,松散大群体

2.紧密小群体

(三)对旅客群体心理的服务

1.加强对紧密小群体的管理

2.用亲切、和蔼、礼貌的态度为大群体服务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掌握旅客心理活动的基础

1.要有明确的思想基础

2.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要细心、有耐心,有耐力

4.要有迅速、果断的应变能力

5.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服务方式的改进

(三)掌握旅客心理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旅客旅行的主要心理

2.掌握旅客旅行的具体心理

3.必须注意从站、车的实际出发

4.既要注意重点,又要考虑一般

【讨论、练习】

你觉得影响你的出行选择是什么?

【作业】

旅客群体有什么特点?如何为旅客群体服务?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旅客对服务的期待,了解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影响个人能力形成的因素及能力提高的途径

了解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教学重点

具有一定的感觉与感知能力

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与观察力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决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导入】

你觉得你的能力是什么?

【新授】

一、认知分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感知开始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1.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促使自觉地调控学习活动,顺利达到目标

(二)加强认知能力学习的策略

1.明确目标,了解认知知识

2.丰富认知体验

二、能力分析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力实际上是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

(一)能力的诱发

1.环境诱发

2.参与诱发

3.设疑诱发

(二)能力的形成

1.素质

1)个人素质

2)企业素质

2.知识与技能

3.教育

4.社会实践

5.勤奋

(三)能力的提高

1.牢固地建立起不畏惧失败的信念

2.在思考中积极地进取

3.不轻易为拒绝所打败

4.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具有的主要能力

(一)感觉与知觉能力

1.培养感觉与知觉能力的重要意义

2.感觉与知觉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与观察能力

1.培养注意与观察能力的重要意义

2.注意能力的培养

3.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理解能力

1.培养记忆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

2.记忆能力的培养

3.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思维与想象能力

1.培养思维与想象能力的重要意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言语能力及其培养

1.礼貌语言在客运服务中的作用

2.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3.言语的表达

4.言语能力的培养

5.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言语表达注意要领

四、技能及其培养

(一)关于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三)提高联系效率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目标和要求

2.灵活地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知道练习的结果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四)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讨论、练习】

在日常工作中礼貌用语有哪些?

【作业】

语言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作用有哪些?

【小结】

了解个人素质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2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第4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复杂性;心理学;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77-02

一?复杂性理论撮要

(一)语境中的“复杂性”

严格来说,所谓定义,总是能够反映当前人们对一定现象认识的程度,但无法涵盖正在发展中的该现象的一切方面以及全部性质?对于“复杂性”的定义,学界基于各自研究旨趣的不同,一直莫衷一是?而复杂性理论将复杂性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其本身也具备相当的复杂性?

(二)复杂性系统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针对“确定性”而言的?主流科学以确定性为研究宗旨,寻求复杂现象背后的确定性规律和本质?而现实是,世界本身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同构成的,甚至某些不确定和偶然因素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确定性和规律性的寻求往往就成了一厢情愿?而复杂性理论将不确定因素纳入研究范畴,直接面对现实世界?

2.演化性

现实存在的系统都是演化之中的,它包括了时间?空间和系统自身的状态等维度?也就是说,系统本身是开放的,其自身与环境以及自身状态之间,都在时刻发生着交互作用?演化本身也意味着,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3.非线性

“非线性”与“线性”是一对数学概念?在线性关系中,各变量之间的变化按比例?呈直线?高度相关,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关系则指不按比例?不呈直线?无明显相关的关系,表现出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不可否认,非线性更接近客观现象本身,是量化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是指只需外界提供一定条件而无需特定指令就能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行调节,能够自主地从混沌走向有序,自成结构的系统?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稳定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5.涌现性

涌现性,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宏观层面才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涌现”?涌现是在微观主体演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结构上的突变,这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现代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心理学发展概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按照这一概念,无论是东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毕竟,自从人类拥有了自我意识起,关于心灵的探索就从未间断过?但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就是,基本存在于思辨层面?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个房间里,运用实验内省法?反应时法等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一举动被公认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从此,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母体和生理学怀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范式”,独立不久,心理学内部就充斥着各种流派的争论和互补?目前,各种流派的理论可以说眼花缭乱,但国内学界较为公认的主流学派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它们的发展及衍生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主体?

(二)简要述评

综观现代心理学主流各流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遵循实证主义路线,通过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但往往矫枉过正,重“理”不重“心”;另一类认识到前者的弊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崇尚人文主义,回归“人”本身,但又往往以偏概全,主观色彩浓厚,难以验证?

不可否认,各流派均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做出不可缺少的贡献,也曾发展新理论以努力弥合彼此的鸿沟?但其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毕竟不可动摇,本身也有其深刻的时代性,同时追求理论的完备和自洽只能体现出理性本身的狂妄,可以谅解,却不值提倡?

(三)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人作为一种存在物,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其复杂性自然可想而知?

现代科学已经探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以脑为主要代表的整个神经系统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兼有电活性和化学活性,它提供了信息加工机制?每个神经元末端都有称为突触末端的特化结构,其内部有大量微型膜囊,可储存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电神经冲动经神经元传递到神经元末梢,刺激神经递质从小囊内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刺激其形成电位,向前传递神经冲动?这个过程重复高速发生,直到在脑部形成感觉印象,或导致肌肉的紧张或松弛?

让人注意的是,单个神经元并不能看见?记忆或推理,而大脑却能如此?通过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可以观察到某人正在感觉或思考,却不知道他正在感觉和思考什么?没有什么独特的物质叫做意识,却可以有对感觉?动作或其他功能的复杂状态的宏观描述,甚至意识不仅意味着人的感觉?思考?言语等,还包括我们在执行这些认知过程时的元认知?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虽然认识到心理和行为是由神经元联结成的神经网络产生的,却不知道大量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神经元如何一起协作产生宏观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更让人困惑不解和为之着迷的是,当若干个体的人构成群体时,同样也可以产生类似若干神经元组成神经网络时的复杂社会效应?

三?复杂性理论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及启示

(一)复杂性理论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

从复杂性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涌现起因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个系统的涌现效应是协同的系统效应?当我们用这一视角重新考察上述心理现象的产生机制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隐喻:并不存在能感觉?会思考的特殊的神经元,整个神经系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其状态依赖于与远离热平衡的环境之间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代谢,它处在远离热平衡和接近于作为不稳定点的某些阈值处发挥作用?而从另一维度来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关键性特征,可以被看作整个系统的吸引子,从多种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以及管理我们意识行动的递归过程中涌现出来?而人格则作为序参量,它暗示着我们在一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的状态空间?无论是作为生理基础的神经系统,还是作为外在现象的感受和思维,各自及彼此的非线性作用,都蕴含着显著的对称性破缺,这就意味着,一个小的扰动将引出大的变化?

当还原论方法执着于深入到微观层面探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属性及其作用机制,并试图通过这条途径去解释心理现象时,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与复杂性系统的基本特征高度吻合,这种吻合为我们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理论提供了契机?

(二)启发及运用

目前公认,复杂性理论可以追溯到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原先的生物学概念推而广之,为我们探究其他研究对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实,简单地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心理学,已经足够让人对心理学形成新的见解?无论是个体心理的生理发生机制,还是与其他个体的心理状态相互作用,或者多个个体产生群体行为并最终引发复杂的社会效应,都暗含着生态系统的隐喻?而对这些现象和机制的探究,又正是复杂性理论的用武之地?

事实上,在当代心理治疗领域,团体心理治疗方兴未艾,各种团体因其目的不同而类型多样?以欧文・亚隆为代表的一类团体治疗,将自我成长和人际关系作为团体治疗的核心,两者互为手段,也互为目的?参与者在团体中的言行,将现实生活中的模式有意无意带入,引发其他参与者的反馈,形成多维度的交互作用,产生让人惊异的心理动力,推动团体进程?通过事先筛选的可控人数的互动,团体内部变成一个社会的缩影,或者说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试验场”,以“此时此地”为原则,所有参与者在其中既观察他人,也觉察自身,从而达成治疗目的?

四?结语

复杂性理论是相对于传统的还原论体系而言的,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复杂性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对后者的反思?批判和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依然需要借鉴后者的方法和成果?不同之处在于,被还原论方法所一直视为干扰而回避和忽略的诸多偶然因素,被复杂性思维纳入其探究范畴?而由此引发的微观尺度上的非线性动力学和对初始参量的敏感依赖性,使系统的最终状态无从预测,这是复杂系统的一个本质特征?

在对心理的研究中,我们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巨大的复杂性?复杂性理论并不能提供封闭的心理学信条,却提供了一种更开放的图式,在对心理学的探索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理解更加接近现实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红椿.论复杂性科学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118-121.

[2] 汪新建主编.西方心理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8.

[3] 汪晓萍.心理生态系统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6:1-66.

[4] [德]迈因策尔(Mainzer,K.)著,曾国屏,苏俊斌译.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

[5] [美]梅拉妮・米歇尔(Melanie Mitchell)著,唐璐译.复杂【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3-15.

第5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心理学;知识社会学;背景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本文试图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一、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

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德国的科学心理学思潮,既是对传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是对当时德国哲学状况的一种富有建设性意义的直接反应。因此,冯特心理学的理论性质,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于当时的德国哲学状况。冯特作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成长于是19世纪中叶,成名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而19世纪中叶,正是西方哲学从它的近代形式向它的现代形式的过渡期,因而在理论上处于极度的贫乏和混乱的状态,这就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和探索哲学的出路。冯特的科学心理学事业,就是这种探索的特殊形式。

19世纪中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黑格尔于1931年的去世相关,黑格尔的去世意味着整个传统哲学的终结,因为他的哲学体系“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在他的“博大”体系中,以往哲学的全部雏鸡都终于到家栖息了。如果不抛弃黑格尔哲学由之孕育而成的,由笛卡儿的“我思主体”所确立的近代哲学的“第一原理”,如果不突破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哲学要想还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

19世纪中叶,实证自然科学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对传统哲学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首先,在自然哲学最终被清除的意义上,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传统哲学不断丧失它的“世袭领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世界模式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其次,就哲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而言,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二者无论是在世俗生活世界还是在理智生活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社会情感发生逆转: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的素朴客观性、理论体系的感受性、精确性和社会实践的直接可感性。因此,实证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一方面使其自身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另一方面又普遍地使人们对任何形式的思辨的哲学形而上学体系发生怀疑,并导致曾经令世人叹服的、在逻辑上极为精致的古典哲学体系在德国理智生活界的地位和声誉El渐衰微。为了适应历史条件的变更并拯救哲学的命运,有一大批学者,包括一些哲学家自己,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实证态度,并试图利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方法来研究或“治疗”哲学,以把哲学建设成为一门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知识体系。此时,刚刚兴起的实验心理学,特别是科学心理学思潮,既是这种理论冲动的表现,又是这种理论努力或尝试在学术实践上的主要形式,并被它的倡导者们认为是为所有的哲学问题提供基础的一项真正的哲学事业。这就是哲学思维中的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自然主义”态度和“心理主义”思潮兴起的历史根源。

二、生理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意蕴

生理学本身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生物学范畴,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理解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人类有机体及其结构的功能活动。它与哲学的“联娴”产生了实验心理学。这是因为,在传统上,人的意识或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属于哲学的问题领域。但是,意识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最终只能在作为个体组织而存在的人身上得到实现。因此。一旦生理学萌芽,便会在理论上构成一个素朴的信念,即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如感觉、运动、思维等,理解为就是人的物质的神经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将意识或精神纳入生理学的研究领域。这就是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在接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传统训练的生理学家之间普遍流行并被坚持的一个理论构思。这一构思在理论上的成熟化,就意识或精神这一实质上构成了哲学前提的论题而言,必将否定哲学的权威性并取而代之。

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生理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波林曾对此进行过广泛的考察,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生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实验科学,而且德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生理学在19世纪上半叶的渐趋成熟,特别是有关神经生理学、脑的结构与机能和感官生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直接导致了科学心理学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关于实验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之间的这种过渡关系,波林曾提出了一个隐含重大理论意义的历史事实。19世纪上半叶的生理学多以动物实验为主要手段,这就决定了运动生理学先于感觉生理学。这个时期关于感觉现象的研究,多以感觉器的物理学为对象。与此同时,虽然生理学家不易处理感觉的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没有机械的记录器可以构筑一个动物的感觉神经的终端,但他们在自己身内却有可以接触到的直接经验,因而此类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部分便采用了一种非正式的内省法。这种缺乏批判性的内省法若能产生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易于证明的结果,我们便不必将此法精益求精。也不必子此法以一名称,更不必提出现代行为学所提出的唯我主义的问题,尽管学者完成了这些种种观察。可却没有对于其中一个因素即经验的性质作批判性的讨论。

正是因为当时的生理学家们没有批判性地讨论他们在自己身内可以接触到直接经验的性质,才使他们得以僭越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进入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从而直接推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就是前述生理学家们的意识问题上的理论素朴性。后来的“纯”哲学家们,特别是现象学传统的哲学家们,坚定而强有力地掀起一场运动,以驱逐哲学思维中的“心理主义”并取得成功,正是以对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这种直接经验的性质进行自觉的批判性反思为基础的。而在心理学领域,甚至直到现在,对经验的性质的这种批判性反思却令人遗憾地未达到这种自觉程度。例如,赫尔姆霍茨关于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研究,就其自身的性质而言,是纯粹生理学的范围,因而他很自然地就并未考虑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虽然就事实而言,历史证明,这种影响对实验心理学或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在以下意义上来理解这种影响的意义,即认为其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一种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了,从而增强了19世纪生物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那么,这种理解就以上述理论素朴性为前提的。

第6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品可用性设计心理学教学模式

引言

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讲述“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讲授是主要的教学过程,主要涉及到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以及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1-3]。学生主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掌握用户研究的方法,学会分析用户需求、用户行为、用户心理模型、环境和行为对用户的影响等。由于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课程,因此知识传授过程中,课程内容涵盖的面广,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只记得在前期调研中使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却忽略了其他设计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灵活运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建立良好的产品可用性为主线,进行尝试性设计心理学课程思路改革。可用性是交互式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表明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其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即从用户角度看产品质量。由于设计心理学所研究的主体是人,通过分析影响人购买、使用、评价一个产品的所有心理现象,为推动产品的创新和优化设计所服务。因此,作为用户所主要关心的产品可用性来说,是产品设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何分析用户对产品可用性的心理活动和评价,寻找满足产品可用性的用户心理需求,也是设计心理学需要重点传授的知识。

一、产品可用性与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教学中,消费者问卷调研、用户思维和行为模型构建、情感化设计的易用性原则分析等方法,都是寻找用户对产品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需求的有效方式。构建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为调查研究,涉及市场、设计、用户和场景等调研。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为数据分析,涉及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为设计分析和实践,涉及基于可用性模型的产品设计和评价。

二、设计心理学教学模式介绍

(一)课题确定:通过第一次课程安排,讲述设计心理学的界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分小组选择产品,并准备设计调研细项。(二)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对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课程安排要求学生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其需要理论,掌握消费者动机的模式及其特点,掌握基于“消费者满意度CSI”的问题设置方法。由于用户满意度是可用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次课程通过让学生调查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因素及消费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产品设计优化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提升消费者重复购买率和企业盈利能力等目标。(三)基于用户模型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产品的功能主要通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理解来评价。因此,根据用户任务和思维模型,可以看到用户的意图、计划、实施、评价以及分正常情况中的操作过程。第三次课程安排要求学生学会对用户的任务和思维模型进行分析,通过用户的操作过程,分析用户的使用需求。并综合用户的任务模型和思维模型,提取容错、操作效率、可学习性、可控制性等可用性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四)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的描述,产品易用性需要满足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可视性是指让用户明白怎么样操作合理,在审美位置操作以及如何操作。匹配性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关系。反馈性指向用户提供结果信息。本次课程要求学生对于小组产品的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用户使用中认知中的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决策等问题。(五)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主要通过主观调查法进行产品的意象词汇提取。本次课程主要讲述感性工学的概念、来源、发展和应用情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感性意象词汇的收集和甄选方法。(六)产品可用性模型搭建:第六次课程的产品可用性内容讲授中,主要结合前一次课程的感性工学分析方法,学会可用性模型的搭建方法并选择小组产品进行实践。首先要求学生选取近五年的小组产品的典型代表进行样本的收集和感性语义的评价。然后从评价结果中分析产品的发展趋势,并选取重要的感性词汇对进行产品的设计对应物分析。接着建立产品感性意象与其形态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后续设计的感性创意提供准确定位支持的同时,也为设计师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作为设计对象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根据前五次课程中的消费者满意度、用户模型、易用性设计原则和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构建小组产品的可用性层次模型。(七)用户体验:第七次课程通过讲述用户体验的概念及其对于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作用。针对用户体验是为了在评价交互系统是否在用户体验层面上满足用户需求时的具有可参照之标准的特点,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需要基于用户体验,进行产品的可用性模型的可靠性验证和设计评估。(八)产品设计和评估:最后一次课程要求每个同学针对小组产品构建的可用性模型,在对产品进行直观、深入和精确的分析,以及探索当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良设计,绘制效果图。

三、教学案例

以下基于热水器产品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一)课题确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调查、观察法和用户访谈,确定小组产品选题。(二)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依据江南大学李彬彬提出的消费者满意度指数[4],选取行为、视听和产品满意进行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热水器可用性因素主要包括功能(性能需求、使用效率)和外观(配色、风格、品位),强调个性化和实用性。(三)基于用户模型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提出的用户模型概念,产品的功能主要通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理解来评价。建立用户任务过程,并通过出声思维的方法,对用户思考问题进行概括。根据用户操作和思维过程,发现热水器创新设计需要考虑的用户使用需求包括:对电子显示面板的设置操作和出水阀门的使用过程。提取的可用性因素包括行为(容错、操作效率)和认知(可学性、可控性)因素。(四)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根据Norman的描述,产品易用性需要满足可视性、匹配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可视性是指让用户明白怎么样操作合理,在什么位置操作以及如何操作。匹配性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关系。反馈性指向用户提供结果信息。根据市场现有电热水器,分析使用过程中的产品可视性、匹配性、反馈性特征,以及电子显示面板和出水阀门等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于热水器的可视性、匹配性、反馈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用户的认知(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决策)方面。(五)基于感性工学的可用性因素分析1.基于感性意象的因素提取:感性意象的认知识别代表着消费者对于热水器的主观印象,反映在对热水器的语义描述和感性词汇上[5-6]。要求用户进行热水器进行感性评价,获取有关热水器的感性词汇共50对。经专家小组讨论,选用被选频次高的词汇,并且从中剔除意义相同的词汇,得到初步筛选出的20对典型词汇。选取30位调查对象(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5级标度法(不重要、勉强重要、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对所选20对感性词汇打分,构建新的热水器语义描述集:H2={节能的-耗能的(4.5分),安全的-危险的(4分),舒适的-紧张的(3.9分),经济的-豪华的(3.8分),轻薄的-厚重的(3.7分),易用的-难用的(3.6分),实用的-装饰的(3.6分),互动的-单向的(3.5分),轻松的-严肃的(3.2分)}。以上词对按照语义维度可以分为行为、认知和情感属性3类,分别构建语义维度描述集:H行为维度={易用的-难用的,使用的-装饰的,互动的-单向的},H认知维度={轻松的-紧张的,安全的-危险的,舒适的-紧张的},H情感维度={经济的-豪华的,节能的-耗能的,轻薄的-厚重的}。因此基于热水器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特性。2.基于感性意象的因素评价:选取近五年热水器典型产品,基于热水器可用性评价模型对应的10对语义描述感性词汇,请30位调查对象(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5级标度法进行打分。发现在轻薄性方面,热水器除了根据储水量变化了水箱大小外,其圆柱造型外观基本没有变化;在舒适性、互动性、轻松感等方面尚待完善,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不符合人机和结构机械单调等;在节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功能较齐全、节能效果较好;在安全方面用户认为这六款热水器呈逐步增强状态;易用性方面有起伏波动的升降变化。根据热水器感性意象评价结果,运用SPSS对9对感性词汇对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安全的”和“实用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901)、“舒适的”和“轻松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866)、“轻薄的”和“易用的”高度正向相关(r>0,且r=0.877)。分别对三组高度正相关的感性词汇运用SPSS进行多维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热水器使用起来轻松感越强,则舒适感越强;热水器实用性越强,其安全感越好;热水器形态的轻薄感对用户操作的体验感有良好贡献。3.热水器设计对应物归纳:在对热水器可用性的产品设计对应物解析中,去除热水器感性词中的相似概念“轻松的”、“实用的”、“轻薄的”和与技术设计相关的概念“节能的”、“经济的”,保留“舒适的、安全的、易用的、互动的”作为热水器1级感性词,进行产品设计对应物归纳。(六)产品可用性模型搭建:首先根据以上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用户模型、易用性设计原则和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的可用性因素分析,构建热水器的可用性评价模型[7]。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行为特性、认知信息和情感特性,二级指标包括实用性(效率、操作时间)、容错性、可视性(易看见)、可学性(易明白、易记忆)、可控性(语义匹配、空间匹配、反馈性)、节能和个性化。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相关权重值。(七)用户体验: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可用性模型。通过可用性评价结果与消费者的整体反应度相符,确定此可用性评价模型有利于发现产品的不足和痛点,帮助设计师和研发人员有针对性进行产品改良和创新设计。(八)产品设计和评估:根据热水器可用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以热水器的操作面板为例进行创新设计和评估的迭代。利用大多数用户认知范围内的符号和投影技术,将功能语意和操作反馈可视化,以求最大程度减少认知负担,增强产品易用性。设计方案中,控制面板造型为壁挂式弧形控制器,其投影界面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洗前预热和洗时调节操作界面。其中,洗前预热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预热水量、预热时间、预热温度。洗时调节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对水温和出水量的调节。

第7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1989年联合同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1999年,国务院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核心是培育创新。当前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知识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知识创新则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而知识创新又必须依据科学的规律。从认知心理学的全新视角,探讨知识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结构等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知识创新的内涵

研究知识创新的内涵,很自然的前题是要探讨知识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知识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有先后顺序活动的类型知识,包括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和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弱方法”,能跨领域应用,可以通过手段的分析法、分解法、递推法和前推等途径获得。相对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而言,它效果较差,时间较长;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强方法”,主要包括自动化基本功能和特殊领域中决策能力策略。陈述性知识则主要是指关于事实性资料的知识,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规律等,即会说的知识,包括命题形式、表象、次序和认识范畴等。其中,认知范畴是通过图式知识即一类事物所共有的特征来识别外推,从而作出快速应对。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知识创新必然涉及创造性,创造性实际上是心理学中最笼统、最含糊的术语之一。创新是指在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中,在没有现成的知识可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决策的举动,将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形式。创新一般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它们都是一种产生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真创造是针对人类的历史而言,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活动;而类创造则是从个体角度而言,也产生独创性成品,但这种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而是就个人历史而言,其成品才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创新实际上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

知识创新是知识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对传统的扬弃,是不断地革新旧知识观,制定并提出新知识观,同时赋予知识新的职能和机制。知识创新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仅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它就涉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操作力、智力因素和性格、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各种要素之间盘根错节,相互制约。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集体结构、功能的改善过程,是一个一体化的复杂的系统渐进的工程。所以,知识创新也是一个艰难的递进过程,它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提炼和凝结,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程序性知识是会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可用产生式来表现,即一系列条件与反应的有序结构,从而引发行为,在一个已经形成的有效产生式里,行为之中隐含着控制过程。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命题过程获得图式,和组织化途径获得,所以,程序性知识的创新应从图式即记忆中的命题网络结构着手,增加表象储备,以便更有效地形成图式,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分块,拓展短时间记忆空间,突出提取线索,使知识搜索更富有针对性。明确有关特征,克服无关特征的干扰,并不断地优化、改善原有的图式,以形成创新知识的新图式,通过学会使用知识,并以其为指标,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获得知识创新。

掌握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殊程序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先决条件。因为自动化技能的获得,其前提便是掌握子技能。如同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操作,若对其中部分技能尚未把握或未达到标准,要成功完成整个操作是不可能的。无论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次论,还是适应个别差异的“掌握学习”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加涅从需要传授的技能中分解出它的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再分解出它们的子技能,旨在保证让每个学生学会必要的前提知识,从而为复杂的新的知识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促进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

三、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陈述性知识是会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创新通过组织化和精加工而获得。所以,从总体而言,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必须理清已有知识的结构,使原有知识有组织性,通过知识编码、处理、贮存,形成科学有序的网络结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形成有体系的组织网络,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从陈述知识的内部要素而言,加强知识创新必须优化命题网络: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着命题网络,但必须进行有效的提炼组合,突出“知识汲”,促进联想,从而促进知识创新。若个体虽获得大量的言语信息,但却没有将它们表现得井然有序,那么连起码的理解、调用、筛选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知识创新了。同时,注意知识的表象和次序,这样打利于节省记忆空间,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结。

知识创新时常需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头脑中已形成产生式规则,经过相应学习,将原理的陈述表征分为体现在产生式规则中的程序性知识。要实现知识创新,就必须学会使用知识,由陈述学习向策略学习转变,通过练习,将一定规则的言语陈述转为指示自己解决某个局部问题的程序。

四、创业教育与知识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想像,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知识。同样,具有创新知识的人,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技能和策略,这为今天的学校创业教学提出了一个现实性的课题。所以,创业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重视教学创新情境的创设和发生机制的生成

知识创新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操作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仅向学生呈现抽象定义而不提供具体实例,学生就只习得“死知识”,掌握这种死知识的学生是无法进行知识创新的。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中进行,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依靠教育者特别是教师的努力。知识创新教育下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人格的具有者。只有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使学生形成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辅导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在这当中尤其要注重程序性知识即动手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填补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则可检验直觉和把直觉转化成其他逻辑语言。如果创业教育能够改变那种传统的单纯重视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做法,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智能方面的力量,而且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

2 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表象储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足够表象储备,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创新的表象储备,是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功,必须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大知识面,这对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迫切,因为许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若忽视这一点,只追求表面的创新,那么这种浮躁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甚至根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因此,应把扩大学生知识面作为基本出发点之一贯彻落实到日常具体的创业教学工作之中。

第8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 写意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内涵

一般说来,中国画对生活中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时,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而是试图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注重含蓄,强调寄寓性,简单说来就是――写意。因此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是寓目之初,觉得形象比较稚朴、平板,可是继续深入观察就会感到它的动人之处。它的“肆为纷披、敛为简淡”、“精而造疏”的笔墨韵味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来自于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的特殊的认识和表现方法。

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一直把对“意”的传达作为最终的归宿。正如五代荆浩《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在对“物象”表现中应找出美的实质“真”。比方画一枝梅花,不但要讲究形似,而且表现神似,达到形神兼备。画家要在绘画创作中,把简单的意象化为富于含蓄的意境,即表现象外之象。基于此,中国绘画的实践始终表现为重意轻形的特征。即讲究在创作中刻画形象集中概括,着重表现形象的内涵、神韵和意味,反对过于细致工巧地表现形象。这一艺术旨趣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顾恺之提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一方面反映画家对于形体表现并不过分关注,而对意境、神韵的传达则非常重视。《六法》中“气韵生动”被置于各法之首,“应物象形”被放置其后,也是艺术家强调意境重要性而轻视形体的表现。谢赫评论宗炳的人物画时所说的“迹非准的,‘意’可师效”便指出要学习宗炳对意境追求的表现。米芾说自己的画“意似便已”,也同样认为“意”是首先应关注的,与苏轼“巧者以意绘画”都是同一个意思。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对“意”的关注超过了对形似的追求,即而可以知道在创作中写意的追求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重视画面的意境表现,重视对“意”的传达,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意”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比较宽泛多义的。一般来说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意、情思,画的意旨、意蕴,还指神似、神韵、意趣、生意,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炼概括。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意”是不会直接出现在画面中的。为了更好地表现“意”,创造意境,除了要结合欣赏者的内心活动外,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绘画者苦心经营,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通过艺术形象来实现。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逐渐找到了恰当的表现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塑造形象尽量做到精炼、概括、以少胜多。只求“意到便已”,“画见其大意”。也就是不过于要求形象的真实完备,不过于讲究细致工整毫无缺陷,只要抓住物象特征、精神、韵味即可。二是为使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深切,境界更广阔,不被形象所限,用借喻、象征的方法使一切事物成为精神写照,甚至把某一纯理性的思想转化为“意”,也就是在创作中除了表现客观物象本身,更要突破物象本身增加形象本身的意境,传达更多的绘画作品的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就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在布局经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上,以一种精简概括的看似并不完整的但内涵丰富的形象,取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达到更高的虚实统一的境界。

这种对“不到之到”的形象的追求,实际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有相吻合之处。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是上个世纪初形成于德国的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对于“形”它特别强调“整体”性。格式塔所说的“形”并不只是客体本身,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这种整体虽说都是由各个要素或成分组成,但绝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它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这里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构成成分而言。换句话说,它是从原有的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因而它的特征和性质都是原构成成分中找不到的。比如说一个曲子不是某些乐音的连续相加,一个蛋糕的印象也不是黄色、甜、香、软等诸感觉要素的相加。从这一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整体或者说“形”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这种“形”的获得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既然它是一种组织,伴随知觉活动而产生,就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态和不变的印象,也决不能把它看作各部分机械相加之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整体或“形”含义很宽泛,它既包括我们进行知觉活动所面对的意象,又包括视觉意象之外的一切被视为整体之内的东西,即这个整体是由我们面对的客体和通过知觉活动获得的客观之外的内容构成。那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通过画面所把握到的一切信息就构成一个整体,它应该既包括能直接看到的画面内容,又包括画面所传达出的一切意味、意趣、神韵等内容,即国画所追求的“意境”,这就是面对作品我们知觉活动所产生的结构。

一个整体也称为格式塔,是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不同的组织水平的格式塔往往使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一般说那些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的格式塔,最容易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而在很多情况下格式塔不一定就是一个具有最好的、最规则的组织水平的格式塔,这时观察者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组织水平的强烈的心理趋势: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甚至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种简洁规则的好的格式塔的特征。一切看上去不舒服的形体,都会在欣赏者知觉中产生一种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其实这种竭力将刺激物加以组织、改造或纠正的现象既表现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也表现在欣赏者的接受过程中。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握了对不同组织水平的格式塔感受的规律,对“形”的认识经历了一种变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人们发现最初被普遍认识或接受的规则完整的“形”,会造成一种对这种“完形”相依赖的情形,久而久之便无法引起对人心理的刺激。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尽管非简洁规则的“形”造成一种紧张,但它刺激人心理而引发的追求完美的趋势非常强烈,会引起进取、追求的内在紧张力。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解释,当不完全的“形”出现时,会引起观赏者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会激起一般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大大提高,而这种知觉兴奋的提高特别有利于艺术创造和再创造,不仅对欣赏者有利,而且为创作者提供了更有利的创作空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强烈倾向性早被艺术家充分利用,尽管我国古代的画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它,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把这种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线条的精炼及疏密有致在形象塑造上构成“意似”。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和手段,但“线”在物 象的实体上却不是固有的。因此用线表现物象,不仅需要创造用线表现物象的技法,而且通过具有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和夸张手段加以概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画家由于逐渐把握了用线的规律和技法,因此,不仅能加强表现物象时应强调的部分,而且能舍去许多不适合用线表达和难以表达的部分。用线概括,改变了物质实体的形状,物象趋于简化,成为审美意象的实际体现。这样表现形象不可能逼真,只能是一种意似。这种意似即“不离乎形,亦存质”。就表现“形似”而言,“疏体”不会达到,因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即使是密体也由于运用的是富于装饰趣味的表现方法和表现程式,所达到的也不是真正的形似,而是意似。两者同时具有“不到之到”的特征,即从表达物象的真实感要求并未达到,但从表现某一形象的本质持征来看,则是达到了、创造了一种不完全的“形”。

第二,水墨浓淡变化在形象塑造上产生意趣。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对水墨的运用颇为讲究,有“墨分六彩”、“墨分五色”之说,在塑造形象时墨的干湿浓淡对空间、层次、质地及形体表现影响极其丰富。但不管层次也好,空间也好,质感也好,都是根据画家的主体感受进行提炼概括的结果而非客观的真实物象。如吴道子的《千里嘉陵江水图》,是他游历嘉陵江半年之后完成的,且一日而就,应该是以水墨为主的速写式创作,显然无法逼真再现嘉陵江风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运用水墨浓淡变化充分揭示了嘉陵江风光的本质特征,真正达到了“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的境界。中国画对于形象的表现,在于“得其意思所在”。因此,山水画常采用断白或留白分出空间层次。大片的空白既代表云气烟霞,又拉开了山峰的距离,就在这空白中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有时连情节很强的人物画也采用这种方法,衣着、补景往往是水墨率意纵笔,着意表现“意”犹未尽和精而造疏的意趣。使不完全的有限的“形”具有了更广阔的意蕴。

第三,色彩的渲染在形象塑造上表现的趣味。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和关注由来已久,其追求色彩贴近、物像真实的特点尽管为很多人接所受,但仍然经过了概括提炼,并且在渲染带有较明显的装饰效果时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在仕女图和青绿山水中。其中,略施微染也是一种用色方式,它改变了富丽华美、精工细染的方式,只是在水墨表现形象的基础上略加渲染,产生自然清新的效果,显得更为高雅。比起前者它的概括程度更胜一筹,但留下来的趣味和感染力却远远超过前者。正如,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用色的简淡,打破了真实色彩的约束,融入了更多个人感受,不逼真但墨彩兼备,充分展示了秀美山川下所蕴含的诗义。以色彩上表现的不完全,引起人的人无限的想象。

总之,无论是线条、水墨、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都追求以“不到之到”的原则服务于塑造形象。既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又突破了笔墨在塑造形象方面的某些限制,同时还增加了传统绘画的意昧和刺激力,使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而传达更丰富的内涵最终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必须是简括的,看似不完全但内涵丰富的“形”,只有如此才能引起知觉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谐的倾向,激起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其丰富的内涵。即以“不足之足”的艺术形象为引导向欣赏者传达作品的意境。由此,也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尽管艺术家没有研究更多的心理学理论,但经过实践已经充分把握了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并在创作中以此为基点指导创作的思路,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绘画风格。同时,在进一步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显示和说明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儿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译.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2]童庆炳,程正民著.文艺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

(一) 课标教材的学习

1.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改基本方向。

2.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目标基本特征。

3.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评价基本特性。

4.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特点。

(二) 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教育学、心理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 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的教育能力;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正确了解学生问题;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鉴于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始终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

(三) 能拓展人生认识的学习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学海游弋无止境,知识相伴书为邻,读书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二、 让反思成为教学的一个环节

(一) 反思利于改造自我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二)反思利于改进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或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

(三)集体反思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聚集体智慧、行教学反思、求整体提高,这是我们的目标。为此我们把他分为两种:1.同伴互动反思让有准备的教师先行试教,其他教师作为施教对象,形成同事之间的互动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双方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反思由个体行为变为个体与群体结合的行为;2.集体评课反思,这实际上是反思的集合,对症下药,对大幅度提高数学质量大有禅益。其具体做法是,针对“评课说好话,客客气气走过堂”的现象,我们提出了评课要求:首先由执教者自我总结;其次由同学科教师寻找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重点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例”的对策;然后形成一个有效教学的最佳设计方案,最后让同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

三、 让教研成为教学的一个支点

(一) 研究学生

教育是教人聪明、理智和取舍;教学是引人明智、达理和“辨证”。在传统观念中,学生上学是念书的,所以要教好学生,只需把教材这本“书”研究透,多少年来,这样的主张似乎已“约定俗成”。 其实,学生,也是一本“书”,研究学生是教育基本元素。解读学生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上海市特级教师吴子健名校长认为,研究学生先行,这不只是本质教育的回归,而且是现代教育的本义。任何时候,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

我们一定要去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学习活动是如何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研究根本上是研究学生。教学的根本改革应以研究学生为基础。

(二)研究文本

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研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研读不单单是读一下文章,看一下教参那么简单,而是要多角度对文本进行研究,以求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由此可见,教师要想自己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就得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