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折康复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康复原则
1.1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康复效果最有效的方法[1-4],因此,地震伤员康复应该从伤员入院时开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和指导早期康复,包括早期救治康复和早期床旁康复。
1.2集中康复
集中康复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将功能障碍程度重、伤情复杂的伤员集中在康复技术与设备较好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者专科康复机构(通常由省市县卫计委指定)进行集中康复,比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均采用这种模式。
1.3分散康复
在地震发生后,将功能障碍程度轻、病情相对简单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康复设备与技术条件一般、非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或者专科康复机构(通常由省市县卫计委或者残联指定)进行分散康复。
1.4分级康复
功能障碍严重者(如颅脑损伤、脊髓损伤、截肢等),当地医院医疗康复水平不能处理的患者转入省级定点康复中心,对功能障碍较轻者集中在当地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单纯软组织损伤直接出院回社区康复[5-7]。
1.5双向转诊
对无条件在当地实施康复治疗者,经过专家组成员会诊签字同意后,将疑难复杂地震伤员转入省级指定医院,对经过上级医院康复治疗后病情减轻的伤员(按照伤员分流标准)转回当地实施康复治疗,实现双向转诊[6]。
1.6专家把关
地震一旦发生,省市县卫计委应在1周内成立各级康复专家组。专家组负责区域内医疗单位所有伤员的评估筛查及康复指导工作,包括疑难复杂伤员康复会诊、分级康复双向转诊指导及应急康复技术培训等[8]。
2康复分期
2.1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也称创伤期康复,是指伤员受伤入院在骨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完成相关手术转入康复医学科前,或者伤员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期间所进行的康复[9-10]。一般需要1~2周。
2.1.1模式
早期康复采用的是早期床旁康复模式。通常是在康复医学科以外的其他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科室进行,即治疗前移。通常是康复科派出康复医师、治疗师随同相关科室医师查房、提出康复建议,共同协商、尽早实施。
2.1.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辅具、康复护理及心理康复等综合康复措施[1-2,11]。
2.1.3作用
实施早期康复,对于提高地震伤员的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防治废用综合征、实现残疾的二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少各种并发症,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骨量丢失、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及压疮等[3-4]。
2.1.4要求
各个医院要派专业康复人员早期介入到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科室,如骨科、ICU、神经外科、烧伤科、胸心外科、儿外科等,指导、实施早期床旁康复。早期床旁康复的目标是尽早、尽可能的减少残疾发生,促进伤员疾病的恢复以及功能的锻炼,为后期进一步康复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2.2中期康复
中期康复也称稳定期康复,是指伤员在骨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烧伤科、儿外科、ICU等相关科室完成相关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后所进行的康复。中期康复通常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或者其他康复机构进行。一般需要3~6月。中期康复治疗对于提高伤员生活独立的程度和生活质量[9,12],早日回归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二次手术伤员根据情况需要不同康复时长。如骨折内固定伤员取出内固定术后需要1个月左右的康复治疗,骨折不愈合伤员再次手术后可能需要3~6个月康复治疗,如果还需要再次取出内固定术,则时间更长。截肢伤员可能需要再次或者多次更换假肢,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康复治疗。由于中期康复伤员主要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者相关康复机构,既要保证伤员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或恢复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又要防止无休止住院的个别现象。所以各康复机构需根据具体伤情、严格掌握不同地震伤的入院出院标准[5],适当控制各阶段康复时长。
2.2.1模式
中期康复通常是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或者专科康复机构进行。采用的是康复医师引导下的康复组工作制模式[9]。
2.2.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辅具、康复护理、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等综合康复措施。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医康复方法的临床应用。
2.2.3作用
稳定期康复治疗不仅对改善或恢复地震伤员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吞咽障碍、平衡功能、心理功能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对改善或恢复地震伤员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职业能力、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及其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灾后重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4定期康复评定
中期康复伤员通常需要反复进行定期康复评定。定期康复评定一般1次/周,或者根据伤情需要不定期进行。康复评定通常由康复医师主持,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伤员及家属共同参加,以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功能、护理及心理等情况。必要时邀请骨科、神经外科、烧伤科等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参加[12]。根据定期或者不定期康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方案。
2.3社区康复
是针对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但还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的伤员,或者因为脊髓损伤、重度颅脑损伤或者其他伤情需要终身康复治疗或指导的伤员所进行的康复[13]。后期康复通常在社区医院康复门诊或者伤员住家附近康复机构进行。
2.3.1模式
伤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康复门诊、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咨询、调整康复方案,回馈新的康复主要问题、学习进一步康复方法,或者康复医师、治疗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伤员生活工作环境中,进行康复评定、进一步功能锻炼指导、职业回归指导、并发症防治管理指导及相关环境改造等。
2.3.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社区门诊物理治疗、家庭作业治疗指导、居家环境改造、职业评定与指导。持续的灾后心理随访,特别是伤员从较多的社会关注中逐步回归到平淡的居家生活,特别是伴有一定功能障碍患者,心理重新调整适应。提供受灾人员职业回归的指导,必要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及就业岗位是地震伤员社区康复的重点。重视社区康复、加强优化社区康复资源和人员的配置是实现地震伤员社区康复的必备条件,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力支撑。要实现持续的家庭康复指导与随访,可以应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康复指导与随访,值得探索。
2.3.3作用
对改善或者恢复地震伤员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职业能力、社会交往、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学习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3结语
近几年经历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及“鲁甸地震”等重大地震,应急救援、康复医疗工作已逐步展开,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灾害应急救援制度、技术规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康复医学发展、推动康复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壮大了康复医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如何更好的开展灾害应急康复医疗及康复医疗系统管理,值得总结、完善和推广。
作者:潘红霞 刘慧芳 何成奇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莎莎,熊恩富,王晓红,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芦山地震超早期康复救援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5):514-516.
2戎正,韩宇平,王文春,等.快速联动反应、集中力量救治、早期康复介入-玉树地震伤员救治实践与思考[J].西南军医,2010,12(6):1203-1204.
3王翔,王国新,周秋敏,等.地震后伤员的功能损伤与早期康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80-1081.
4谢财忠,唐军凯,刘蓓蓓,等.地震伤员早期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2011,18(6):425-426.
54•20芦山地震医疗专家组.地震伤员病情评估及管理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0):1527-1528.
6卫生部,中残联.四川省地震伤员康复治疗分流原则[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675.
7余秀君,何成奇,丁明甫,等.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医疗的应急体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5-586.
8何成奇,王茂斌,励建安,等.应急康复专家体系在汶川地震伤员康复中的作用[J].华西医学,2009,24(3):524-526.
9卫生部,中残联.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77-582.
10何成奇.地震伤员康复治疗指南[J].四川医学,2008,29(增刊):17-22.
11宁宁,廖灯彬,何富乔,等.小组治疗模式在地震截肢伤员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7):496-498.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强直;关切镜检查;康复疗法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505-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膝关节强直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后并发症,以往多采用股四头肌成型术、切开股四头肌松解膑上囊植入硅橡胶膜或生物膜等手术治疗[1]。近年来用关节镜手术可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暴露和损伤,减少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从2002年7月~2006年8月,对收治的20例膝关节外强直病人行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24.5岁。病程6个月~2年。股骨下端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髌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下肢软组织严重挫伤2例。所有膝关节均合并创伤性关节炎,术前关节活动度0度~40度。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对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屈膝>100度为优,10例;80度~100度为良,7例;50~80度为可,1例;
2术前康复
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绳肌的练习方法。
3术后康复
3.1心理护理:多数病人因害怕疼痛和担心术后出血而不愿意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护士应告知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病人配合治疗。
3.2患肢抬高:病人回病房后,患肢垫抬高枕,角度为30度,以利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3.3使用足底静脉泵: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减轻患肢肿胀及促进静脉回流。
3.4观察患肢血运:术后密切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5康复方法:(1)术后当天:病人回病房后即开始使用CPM机,时间为60分钟,角度为术中松解的角度,应用CPM同时给与膝关节冷疗。如病人疼痛明显,可适当使用止痛剂。(2)术后第一天:①继续使用CPM机,角度根据病人情况增加2~5度,时间为1小时,停止后冷疗。②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伸直膝关节,绷紧股四头肌,保持5秒,放松2秒,30次/组,3组/天)。③绳肌等长练习(患腿下垫枕,足跟及小腿用力下压,大腿后群肌肉紧绷后保持5秒,放松2秒为1次,30次/组,3组/日)。④继续使用足底静脉泵。(3)术后2~4天:①继续使用CPM机,角度每日递增5~10度。每日两次。②由康复师为病人每日进行1次手法的ROM练习,之后冰敷。③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 cm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练习时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4)术后5~7天:①继续以上的主、被动功能练习,并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增加10度左右。②鼓励病人离床活动,患肢不负重,每次10分钟,每天3次。③术后1周要求膝关节ROM达到90度。应用CPM角度达到120度。(5)出院后的康复方案:①俯卧屈膝: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10分。②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10分,则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③坐位抱膝:坐在床上,双手抱住脚踝,使脚跟缓慢接近臀部。在极限处保持5分左右。此练习应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冒进或畏痛不前。④坐位“顶墙”:(适用于90度~105度范围)坐椅上,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动,数分钟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动,至极限并在极限处保持5分左右。⑤冰敷:在微痛屈曲角度冰敷10分,再伸直冰敷10~15分。以上练习按顺序连续进行,每日1次,每周角度可见增加,术后8周坐位抱膝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此后开始保护下全蹲以及跪坐练习。每日1次,10~15分,冰敷10~15分钟。
4讨论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4岁,因车祸后左肩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2天于2011年5月4日收入院,CT示左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查体:左肩部肿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左肩有压痛,左肩功能障碍,左肘、腕、手功能正常,左桡动脉搏动良好,无感觉障碍。2011年5月11日在全麻+臂丛麻醉下行左侧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留负压引流管1根、留置导尿管1天,术后第2天拔除伤口引流管开始功能锻炼,5月18日出院,左肩部外展架固定4周,术后两周拆线。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发事故引起骨折,并且对有关疾病知识的缺乏,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同时病人及其家属对将置换的人工肱骨头存在许多顾虑,并提出有关假体的性能和愈合后的功能活动及远期效果等问题,害怕手术失败将带来更大痛苦,存在紧张、恐惧和矛盾的心理。护士要让病人及家属了解手术的目的,耐心讲解这种手术在国内外发展、应用的疗效、手术的优点,同时指出只要术后积极配合治疗、练习,肩关节的功能基本能恢复,假体不会松动,生活能自理,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防治、护理、愈合及功能锻炼重要性的知识,从而消除顾虑,树立信心。
2.2 术前护理 针对老年病人,术前应了解病人既往史,做好全面检查,注重有无糖尿病史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心肺功能,控制高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患肢用悬吊巾固定,置于70°外展和10°外旋位,抬高患肢,以利消肿。避免患侧卧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重患肢皮温、色泽、感觉、运动、肿胀及伤口敷料渗血情况,警惕有无手指麻木、肢体青紫、出血等神经血管损伤症状出现,重视患者主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3.2 引流管护理 术后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引流管于24~48h拔除,在护理中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及时记录,术后2h内出血量应在200~400ml内,如术后10~12h持续出血超过1000ml,需引起重视,关闭引流管,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引流液过少而患肢局部肿胀明显时应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明原因,引起引流管不畅的主要原因有:引流管扭曲、折叠或受肢体压迫,血块堵塞,引流瓶内负压消失影响引流效果,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
2.4 功能锻炼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其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类型及损伤情况,骨折疏松程度,假体的位置,有无其他合并伤,有无内科合并症,有无术后并发症。
2.4.1 术后第1天:主要是主动活动,患侧肘、腕、手诸关节,被动及辅助活动肩关节,被动活动须在病人能够耐受范围内,切忌超越术中肩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时病人可采用健侧辅助主动运动的方法,不应主动屈曲或外旋肩关节,也不要依靠患肢,术后手臂用肩外展架固定在70°外展和10°外旋位,固定3周。掌指关节、腕关节主动活动,肘关节被动屈伸运动,肘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握松拳训练。最大限度握拳,持续10s然后过伸掌指关节,持续10s,10min/次,8次/天,护士协助患者最大限度屈伸肘关节,5min/次,2次/天,健肢协助患肢最大限度屈伸肘关节,10min/次,4-6次/天。
2.4.2 术后第3天:被动活动肩关节,坐起、下地行走在15°范围内,被动前后摆动肩关节,8次/天,手、肘的主动活动增至12次/天,也可用CPM机进行肩关节被动屈伸,自15°始增加5°/天[1]。
2.4.3 术后第5~7天开始,患肢主动屈伸肘关节,10min/次,4-6次/天。增加肩关节外展、内收,自10°始增加2°/天。冰敷在术后3周之内肩关节康复治疗后局部实施。方法:化学冰袋置于肩关节前侧60~90min,以达到止痛、消肿、减少水肿渗出的目的
2.4.4 术后2周:去除肩外展架,换用三角巾,在40°范围内主动伸、屈、内收、外展肩关节。指导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鼓励患者应用患肢进行免负重的日常生活练习,发挥患肢功能,定期到医院复查。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康复练习需持续12~18个月[2]。
3 小结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的开展,除了医生手术操作水平熟练外,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康复练习,应避免患者急于求成,过早主动活动而引起肌肉修复不当,导致活动无力,肩关节失稳。术后病情观察,尤其是康复练习,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练习。同时针对患者的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术后病情的早期恢复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苗凤珍.骨科疾病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22
[2] 姜春岩.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华外科杂志,2003,41:649-653.
作者简介:
段冬颖,延边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本科,主管护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儿童患者36例。其中:股骨干骨折18例, 胫骨骨折5例, 尺桡骨骨折8例, 桡骨头颈骨折4例。年龄3岁~12岁, 平均10.7岁。其中:男22例, 女13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
1. 2 治疗方法 治疗前行X线检查, 确定弹性髓内钉直径。手术操作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端闭合复位满意后, 选择远离骨折端处为进针点, 取长约2cm的小切口。开路器开口后打入弹性钉, 最后将弹性钉顶端打至离骨骺板1~2 cm处。如为胫骨中下段骨折, 进针点宜选择胫骨结节两侧;如为股骨中上段, 进针点宜选择股骨远端骨骺板近侧2cm, 内外各1枚。
1. 3 术后处理 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均无外固定, 也未使用抗生素。除1例患儿伤重外, 其余34名患儿术后第1天即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稳定性骨折负重锻炼较早;不稳定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在21~28 d后进行附中锻炼。术后使用X线复查, 患儿坚强愈合6个月后取出弹性髓内钉。
1. 4 术后随访 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在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行X线检查并记录有关检查结果, 同时在术后12个月测量患者成角情况、健侧肢体长度和关节功能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切口I期愈合, 无感染等情况。随访1年后, 所有患儿的骨折均得到了满意的愈合效果, 对位对线情况良好, 外形功能满意。X线显示:无骨不连、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不良情况。患儿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7.3周。
3 讨论和体会
3. 1 讨论 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弹性髓内钉是一种专门针对长骨干骨折治疗发展的一种新型治疗材料。弹性髓内钉可以为有关部位提供包括横向稳定性、轴向稳定性、抗弯曲稳定性和抗旋转稳定性在内的4项生物力学稳定性, 促进康复, 避免儿童患儿出现骨折畸形愈合[3]。儿童弹性髓内钉是专门针对儿童患者的治疗材料。就本研究而言, 通过在治疗中使用儿童弹性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 疗效较为满意。35例患儿均为I期愈合, 而且切口无感染情况。从随访的结果来看, 患儿的愈合效果良好, 外形功能满意。而X线检查结果则表明:无骨不连、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不良情况。
3. 2 治疗体会 弹性髓内钉最早运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于新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弹性髓内钉在临床上进行运用。就弹性髓内钉而言, 在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比如可以让患儿获得更好的复位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尽快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 降低治疗费用, 内置物取出简单等。作为一项闭合的微创技术, 弹性髓内钉的运用一般不需要切口辅助复位, 可以不感染骨膜、骨内膜血运情况。由于弹性髓内钉具有诸多的优势, 因此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的主要技术。
不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使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时, 必须要考虑儿童自身的成长特点。儿童的骨膜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活性。儿童即使发生骨折, 关键的骨膜血供也不会被中断。弹性髓内钉可以让患儿获得一个更加有利于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
在对儿童患者运用弹性髓内钉, 作者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 在打入髓内钉之前, 有必要充分的牵引和骨折复位;其次, 要选择合适的髓内钉;第三, 在打入弹性髓内钉的过程中, 需要避免损伤骨骺板、穿破皮质等;第四, 针尾长度需要适宜, 否则将会导致内固定取出困难或者带来皮肤并发症。
综合而言,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随着运用技术的不断成熟, 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利用, 提升治疗效果。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 需要医护人员充分根据儿童患者的身心特点, 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 以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 孙军, 袁毅.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体会.中华全科医学, 2011,9(5):752-753.
1疾病诊断时充分应用解剖学知识
人体各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医学生们应在记忆各个器官相应的功能同时先理解这些器官的解剖结构,认识到对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功能、定位、病因的诊断。许多疾病在我们对其进行诊断之前,都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治病因素与损伤机制,所以我们在诊断疾病前应详尽地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常规的影像学检查,而这些行动都需要以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为重要基础,才能为疾病的明确诊断及合理诊治打下基础。我们在病史采集时,不仅要对疾病部位、性质、畸形、活动障碍等情况进行收集,还要重视疾病发生或加重前患者的状态(即诱因),如原因、是否受凉、外伤等诱发疾病发生,再结合解剖学知识,合理地对疾病性质、发生机制进行判断,从而帮助疾病的诊断。如腓神经损伤,就疼痛、感觉减退部位进行判断,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都需要医生对解剖学知识有较熟练的掌握才能做到对该疾病的正确判断,才能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如:颈椎病,颈椎不同的解剖形态与其生物学稳定平衡状态、与其椎旁软组织的平衡关系、椎管内有效容积的大小、颈项肌的痉挛状态、颈项部血液循环状态等直接相关,而此种状态又与颈椎间盘退变、颈项肌无菌性炎症、颈椎骨质增生、韧带肥厚钙化、颈脊髓受压等病理过程有关[1-4]。所以临床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解剖学知识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要求医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解剖学,以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为出发点,结合患者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从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2在康复医学评估前先复习局部解剖学知识
康复评定又称为功能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康复治疗的客观依据。康复评估就是要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及程度,对各关节活动范围、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评估在临床的较为常用的,这些评估均离不开解剖学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教学时,会先复习相关的解剖知识,学生若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康复评估的内容与形式。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在临床教学时会先结合椎间盘的解剖特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腰椎间盘局部的解剖学结构,了解肌肉、神经及血管的位置分布,然后再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弯腰、背伸等检查腰椎的活动度,要求患者平卧,检查肌肉的劳损程度以及是否引起下肢症状,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康复评估应该怎样做,提高教学质量[3]。
3将局部解剖知识引入康复训练的现场操作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熟悉掌握运动局部解剖学的知识,以其为理论基础及切入点,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以减少治疗的风险[5]。我们应首先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就肌力及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步态平衡与协调功能、心肺运动、感觉功等能进行评定、分析,这些方面都与局部解剖学密切相关。我们根据这些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运动疗法的方案,帮助患者被动运动,如床旁手法治疗;鼓励患者主动运动,通过随意运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等鼓励患者主动锻炼。在临床教学中,我们要求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康复训练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以及康复训练的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在康复训练中的治疗方法必须严格按照解剖学中组织的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以造成对患者造成二次损害。如关节活动术,必须严格按照关节活动范围在正常范围内执行,以免因用力过猛造成关节的脱位、半脱位;关节松动术,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及附属关节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以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急性炎症、恶性疾病及骨折未愈合者不能行该治疗,以免受伤或加重伤害;软组织牵伸技术,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以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患者应保持舒适、放松的,牵伸力量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方向一致;肌力训练技术,通过非抗阻力及抗阻力运动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掌握好运动的量;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如Bobath技术、Rood技术等以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运用到颅脑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中;牵引疗法,通过外力牵拉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使其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牵伸,如经过6~8次或2周的牵引,症状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应立即停止治疗,检查患者或改换治疗方法。
关键词:屈肌腱损伤;中药薰洗;康复训练
手部损伤中屈肌腱损伤十分常见,于由受伤情况的复杂性。造成手部屈肌腱损伤,术中处理困难,术后处理十分棘手。一旦发生肌腱粘连将影响手的功能,严重者必须二次手术松解,而且愈后不佳,易发生后遗畸形和功能障碍。根据近10年来收治的病例,采用综合治疗,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2月~2011年1年收治的手部屈肌腱伤患者240例,屈肌腱损伤475条,男145例,女95例,年龄17~57岁,平均32岁。右手165例,左手85例。致伤因素均为:切割伤183例,挤压伤157例。其中有锐器伤、搅拌机、和面机、印刷机、电锯伤、电刨伤、冲床伤等。合并有骨折者208例,伴有皮肤和软组织挫伤或撕脱者19例,伴有伸肌腱损者54例,神经损伤45例。本组病例损伤情况不禁相似,其中Ⅱ区76例,Ⅲ区42例,Ⅳ区22例,做一期修复的431条,未做一期修复及一期修复不好二期探查修复的共96条。
1.2 处理方法
1.2.1 肌腱修复:显露肌腱两个断端,清创的范围不超过1 cm。新鲜创伤一期修复的431条,均采用对端缝接,使用3/0~4/0尼龙编织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缘周边使用6/0尼龙编织线环形缝合,以增加修复强度。二期肌腱探查松解或再修复的96条,探查见肌腱都与周围组织粘连,肌腱生长良好的108条,仅做肌腱松解。仅纤维连接及肌腱缺损不多的31条,松解后将连接纤维重叠缝合。肌腱缺损多的11条,松解两断端后做肌腱移植,其中移植材料有:掌长肌腱、跖肌腱、屈指浅肌腱近侧部分。
1.2.2 术后背侧石膏托或低温热塑材料固定:患手于功能位(DIP关节屈曲30°、MP关节屈曲45°、PTP关节屈曲0°~15°)将橡皮筋一端用胶布固定到指甲上,另一端用别针固定于前臂屈侧的敷料上。术后1周内可进行被动弯曲锻炼,2周拆线后逐渐进行主动屈伸练习,3周后进行中草药熏洗、热敷。常用中草药方剂有:川段、透骨草、伸筋草、红花、桃仁、川穹、苏木、木香、公英、地丁、桑枝、艾叶等,各12 g,水煎熏洗、热敷,1剂/d,15付为1个疗程。
2 结果
本组屈肌腱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后有96条肌腱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占总数475条的20%,经肌腱松解术后加上早期屈指功能锻炼,中药熏洗或理疗后恢复。240例患者随诊时间最长5年,最短时间1年,平均随诊时间3年。按照TAM系统标准,TAM(Total、Active、Motion)等于屈曲度数(MP+PIP+DIP)减伸直欠缺度数(MP+PIP+DIP)。优:正常;良:TAM>正常侧的75%;可:TAM>正常侧的50%;差:TAM<正常侧的50%结果240例患者中,优:96例,良:92例,可:30例,差:22例,总优良率达78.3%。
3 讨论
造成手部屈肌腱损伤的原因很多其功能恢复与原始损伤有直接关系。切割伤明显优于挤压伤,无骨折者明显优于骨折者;修复腱膜者明显优于无法修复腱膜者,Ⅰ期闭合创面者优于延期闭合创面者;患者合并有骨折的尤其是碎粉性骨折的患者,说明手部挤压伤严重,屈肌腱挫伤严重愈后差;同时于损伤的区域有关[1]。近年的研究肌腱内部是有血运的,不是外供血,能自已愈合,肌腱腱膜同时对肌腱有营养作用,这就揭开了肌腱挫伤愈合后发生粘连的原因[2]。对于肌腱损伤患者应结合病史、临床检查及X线术前对手部挤压伤能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可以用来指导术中清创和术后处理。严格清创,一期复覆创面,是防止感染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肌腱粘连的重要环节,是手功能恢复优劣的直接原因,但它只是手功能恢复好坏的第一步。
屈肌腱损伤后,手指失去屈曲功能,一期做肌腱修复很重要。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并采用无损伤尼龙编织线,周边环形加强缝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拉力能力,缝合的技术也是手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缝合牢固能早期运动及抗拉力,缝合处光滑能达到肌腱运动自如,两者缺一不可。对于肌腱挫伤严重,呈丝状者可先行编织缝合或做一期肌腱移植。Ⅱ区肌腱修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腱环的血供,对于环形、交叉腱环最好都要保护,由其是交叉腱环,对手的功能影响很大;Ⅱ区的损伤过去认为只要修指深肌腱就可以了,指浅屈肌腱可以切除;在显微镜下两肌腱同时修复,愈后很好,已得道证实,目前原则上指浅、深屈肌腱都要一期修复,本组病例中同时修复愈后很好。Ⅳ区为了防止修复后屈肌腱出现弓弦现象,应将腕横韧带做台阶状切开并予以修复,本组病例中未出现弓弦现象。
修复肌腱以后,将手指长时间的制动仅用于年龄很小或不合作的患者。制动是腕关节屈曲30°(DIP),掌指关节屈曲45°(MP),指间关节屈曲0°~15°(PIP)。早期康复训练,对手功能的影响十分重要,早期训练患者疼痛,往往不愿坚持,锻炼的重要性要向患者说明,让患者认识到,只有患者重视自身康复训练才能顺利进行。临床上严重的损伤,手功能的损伤是难免的,将患者的手固定在功能位,既使以后发生手关节强直,仍然强直在功能位,能将手的功能障碍减小到最低限度,手功能位的外固定大大的提高了TAM的百分数。早期的功能锻炼以自己主动关节运动与被动关节运动相结合,以主动关节运动为主,循序渐进,力量逐步加大,避免过度锻炼造成肌腱再损伤[3]。
目前,修复手部创伤的技术岁很精湛,但有时仍不能达到满足的疗效,因此,手部创伤经手术治疗后,必须经过不同形式的康复治疗和功能练习,才能获得手功能的较好恢复。外用中药熏洗、热敷对关节功能的改善、防止肌腱粘连,活血化瘀,促进肌腱愈合,防止皮肤瘢痕挛缩效果很好。临床观察对于创面愈合好应早期应用,一般在3周内应用效果更佳。常用中草药成方:川断、透骨草、伸筋草、红花、桃仁、川穹、苏木、木香、公英、地丁、桑枝、艾叶等,各12 g,水煎熏洗、热敷,1剂/d,15付为1个疗程。以上中药主要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淤的作用,2~3次/d,30~40 min/次,同时进行自己主动关节运动与被动关节运动功能锻炼[4]。各草药价廉易获取,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屈肌腱损伤术后的治疗、功能的康复治疗 应同时进行[5]。临床医生大多只着重于手术治疗,以至于功能的恢复不十分理想,临床医生也必须认识到,手指小关节一旦固定超过4周,必将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目前我们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每次换药时让患者主动活动3次,从我们关察看对防止肌腱粘做用很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手功能康复的问题,我们认为手功能的康复,应是医患双方同时合作,共同努力,根据患者病情,个性化制定康复计划,综合康复治疗,手的功能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手术治疗、功能的训练同等重要,中草药熏洗、热敷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6]。
4 参考文献
[1] 曹启斌.手部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J].中国骨伤,2009,10(1):25.
[2] 汤锦波.屈肌腱的愈合机理及影响因素[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1,29(5):808.
[3] 陈红芝.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
[4] 杨晓龙.中药熏洗促进Ⅱ区肌腱损伤术后功能康复[J].中国民间疗法,2011,30(1):28.
[5] 王雪强,毕 霞.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康复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7(1):28.
1心理护理
1.1高龄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智力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淡漠表现,同时自己对疼痛或疾病的反应不是很灵敏,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感。
1.2高龄老年人针对性心理护理
1.2.1对于高龄老年病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尊重病人,工作中要耐心仔细、体贴入微,以增加病人的温暖和安全感。
1.2.2对于记忆力减退的病人更应给予全方位的照顾,防止发生错误服药的危险。
1.2.3对于反应能力下降的老年病人,应注意观察其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病人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要注意其身体的变化,例如,注意做到防止褥疮。
1.2.4做好病人及其家属思想工作:介绍住院相关事项,给予健康教育小宣传册,耐心解释,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案。主动与医生做好沟通,同步查房,使医护在病人治疗、护理和康复三方面达成共识。
2健康教育
采用集体教育,书面教育,个体教育等方式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其康复护理的介绍,使病人学会主动进行或是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识,避免危险动作。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事项,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并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与病人互动提高。
3术前术后的基础护理
3.1口腔护理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溃疡。
3.2皮肤护理
3.2.1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翻身时应注意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或术后关节脱位。
3.2.2在骨突起部位,放置棉圈、气垫等以垫空,或使用气垫床,并定时按摩。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3.3大小便的护理病人长期卧床,肠如动减弱,易致便秘,病人常怕大小便,怕麻烦别人,怕疼痛。
护理中注意以下几点:
3.3.1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多喝水,多吃蔬菜。
3.3.2挎助病人大小便时,动作要轻,以防止加重疼痛。大小便后,要清洗会阴的部。
3.3.3对留置尿管者用生理盐水或是加入庆大霉素进行冲洗,每日1-2次。女病人用0.1%新洁尔灭擦洗外阴2次。
3.3.4对于便秘者可用开塞露注入通便,或是用灌肠器灌肠,尤其术前一定要解大便。
3.4饮食护理饮食应保证足够的营养,强调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尤其糖尿病人,要定时定量糖尿病饮食。长期进食不佳的病人,由我院营养科制定营养配餐。
3.5睡眠护理
3.5.1创建良好的睡觉环境,有夜班护士巡视病房,督促其早睡觉,同时要求建立安静的休息环境。
3.5.2建立良好的睡觉习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不良刺激。
3.5.3合理使用药物,遵医嘱给安定等药物协助睡眠。
3.6麻醉术后护理
3.6.1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2h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若发现血压、心电图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注意输液速度防止急性心衰或肺水肿的发生。尤其注意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全麻未醒彻底,回病房后发生舌后坠窒息的危险。
3.6.2引流管护理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及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块堵塞,记录引流管的量和性状,引流管放置1~2d拔除,如2d后引流液仍超过100ml,引流管可多放置ld。
4并发症预防护理:
4.1预防肺部感染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吸烟的患者鼓励戒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行雾化吸入。定期肺部听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滞度增高,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指导按摩,术后早期应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
4.3褥疮的预防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血液循环差,加上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应尽量卧气挚床,严格交接班,建立翻身卡,定期翻身,按摩骨突受压部位。鼓励患者予以健肢定期抬臀,将手垫于骶尾部,使局部透气,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千爽,床单清洁平整。
4.4预防心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内脏疾病,一旦骨折疼痛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原发病导致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意外情况发生。应加强巡视,尤其是夜间。若患者出现头痛、四肢麻木、表情异常、健肢活动障碍,心前区不适,脉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
5专科护理:
5.1疼痛护理术前病人,指导患者自我放松,早期制动,固定骨折,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疼痛的感觉,必要时予以止痛药对症治疗,根据条件术后安置镇痛泵。手术创伤所致疼痛于术后1~3d为主。术后常规用VA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评分,针对不同原因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
5.2正确搬运回病房时,最少三人辅助搬运,一人托住患者颈及背部;一人托住腰及髋部;另一人托住双下肢,务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其余人协助,将患者平放于床上。注意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的监管,防止搬运过程中造成损伤。
5.3正确病人卧床早期,常规患足穿“丁”鞋固定,保持患肢外展20。中立位,双腿之间置软枕防内收,足跟下垫2块软毛巾,防止发生压疮。
5.4翻身方法向健侧卧位,禁止患侧卧位。早期采用低坡卧位(
5.5指导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痛,防止肌肉蓑缩及关节僵硬,促进骨质愈合。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在良好的镇痛条件下,术后1d即开始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臀肌锻炼,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和直腿抬高运动,循序渐进,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髋关节屈曲和练习坐位均
CPM机应用:行全髋关节置换及髓内钉固定者可行CPM机锻炼,起始角度30度;每日增加10度,行中空螺钉固定及钢板固定可扶拐免负重功能锻炼。
6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继续加强股四头肌和外展肌锻炼,做到“八不”,即不侧卧,不在床上屈膝而坐,不做仰卧起坐运动,不盘腿及交叉双腿,不坐矮椅、矮凳、小轿车,不弯腰拾东西,不做穿脱靴子动作,不做下蹲运动。同时登记联系方式及其病人情况,建立长期随访指导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献英.对骨科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伤残区学2009年17卷第4期.
[2]陈汝红.高龄股骨颈骨折病人基础护理若干[J].当代医学20l0年1月第16卷第3期总第194,103.
[3]孟凡辉,李俊英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61-62.
[4]揭文妙,周静涛,刘岐萍.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外医疗2009,23.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14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124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and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One hundred and twenty four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by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system,including sex,age,hospital stay,hospital discharge department,discharge diagnosis,hospital discharge situation and so on.The reasons of hospitalization time exceeding 30 days were analyzed through “report of patients who stayed in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an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Result:Among the patients who stayed in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69 patients were aged over 60 years,which accounted for 55.6%,37 cases were 40-59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29.8%,13 cases were 20-39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10.5%,patients under 19 years old only accounted for 4.0%.The constituent ratio increased accordi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ge.Nerve internal medicine patients were 67 cases,which accounted for 54%,25 cases were from ICU,which accounted for 20.2%,17 cases were from neurosurgery,which accounted for 13.7%,10 cases were from orthopedics,which accounted for 8.1%,5 cases were from pediatric,which accounted for 4.0%.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the highest,71 cases,accounting for 57.3%,The second was cerebral hemorrhage,accounting for 18.5%,14 cases were fracture,accounting for 11.3%,10 cases were with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accounting for 8.1%,6 cases w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accounting for 4.8%.Conclusion:Th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for more than 30 day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and mainly neurological disease.The reas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and the disease.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allocation of scarce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ly,strength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hould b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in our country.At the same time,the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shall be giv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so as to make them give care and support to patients from life and mentally,which can make patients return hom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return to society.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Hospitalization time over 30 days; Reason; Countermea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tong City,Zhaotong 657000,China
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教育、社会、职业的各种方法,使患者尽快地、最大程度上获得机体功能的重建,以达到生理及心理的独立,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1]。康复医学是指应用医学方法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临床治疗理念的转变,康复科已成为医院科室整体水平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在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减轻其他科室的病床周转压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3]。但由于康复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存在住院时间过长的现象,连同所带来的高额费用不仅给患者带来影响,同时还会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下降。在2014年卫生部所启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中,对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的管理和评价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到评审体系的48条核心内容中[4]。本研究对2014年10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康复医学科超过30 d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来源科室与疾病分布进行描述,分析其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医院对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超过30 d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51例;年龄7~79岁,平均(57.5±7.2)岁。
1.2 方法
利用医院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出院科室、出院诊断、出院情况等,通过科室的《住院超30 d患者上报表》及电子病案分析患者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及百分构成比表示各部分组成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在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中,随年龄增加患者构成比增加,见表1。
2.2 患者的科室来源分析
神经内科患者构成比最高;其次为ICU、神经外科、骨科、小儿科,见表2。
2.3 患者疾病种类分布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脑出血、骨折、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颅脑外伤,见表3。
3 讨论
康复科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各类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涉及到的疾病种类众多。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康复科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较为多见。这与康复科的服务对象特点密切相关。有研究在对我国有代表性的100家中医医院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住院天数和费用影响最大的是医院代码和疾病种类,而病情严重程度、临床治疗路径等仅为次要因素[5]。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年龄 本研究分析发现在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有69例,占55.6%;40~59岁37例,占29.8%;20~39岁13例,占10.5%;19岁以下仅为4.0%。基本呈现为构成比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的趋势。这与老年患者年龄大、各器官组织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有关[6]。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对外界微生物及其他刺激的抵抗防御能力也弱,故老年人患病时比青年人更易发生合并症。此外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糠尿病、各类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情况较差,因此恢复较慢。
3.1.2 患病种类 124例患者中,神经内科患者67例,占54.0%;其次为ICU 25例,占20.2%;神经外科17例,占总患者数的13.7%;骨科10例,占8.1%;小儿科5例,占4.0%。此外第一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比例最高,共71例,占57.3%;其次为脑出血23例,占18.5%;骨折患者14例,占11.3%;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占8.1%;颅脑外伤者6例,占4.8%。原因在于脑部损伤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机体功能在病理损伤的基础上进行重整,康复计划涵盖语言、吞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且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与频率,不可急功近利,导致恢复周期较长[7]。
3.1.3 家庭原因 康复科患者往往年龄大、体质差、恢复期长。而由于人们工作与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子女及亲属往往无法抽出时间对其进行有效照顾,由于缺乏亲属的陪护,部分老年人患者只能延长住院时间,导致住院时间过长。
3.1.4 患者自身心理因素 患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对疾病不了解,造成心理负担过重,担心离开医院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护,导致出现虽然病情本身已允许其出院恢复,但仍选择继续留院治疗的现象。
3.2 对策
3.2.1 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康复科的患者多以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后功能障碍者为主,多为患者在临床科室经过治疗平稳度过急性期后,转到康复科进行功能康复。康复科为患者提供了功能锻炼的专业性合理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临床科室床位的周转,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缓解当前人们“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8-9]。由于目前在我国还远未形成完整的康复医疗网络,人们在病情稳定后,无法由社区获得专业的康复指导,因此只能延长住院时间。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往往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功能恢复期,在此期间并不需要高端技术,但专业的指导必不可少,如果缺乏正确的康复功能训练指导,会导致产生“废用综合征”或“误用综合征”[10]。此时,如能加强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康复中心、家庭病床等机构,便可通过双向转诊机制,转入社区进行治疗,从而减轻综合性医院的住院压力。
3.2.2 家庭支持 对于大部分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而言,由于身体自理能力较差,多需要家人在生活上的照顾与心理的激励[11]。尤其对于其中占较高比例的脑梗死患者而言,在饮食干预、康复锻炼计划的实施方面均离不开家属的配合与支持。此外患者在渡过急性期进行至康复期后,功能恢复锻炼计划中常包括大量被动运动内容,需要家属的配合才可顺利进行。因此在康复期间,要重视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除了教会其掌握必要的康复方法与注意事项外,还应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教育,使其认识到患者由于身体的不便所带来的心理上的诸多压力,此时更需要家人的关怀与支持。与医院环境相比,家庭往往更能给患者积极向上的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尽快恢复,真正使家人与患者从疾病中解脱出来[12]。
关键词:肩关节;肩袖损伤修补术;整体护理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部位比较多见的一种疾患[1],一般临床症状为活动受限、无力以及肩关节疼痛等。现阶段,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创伤性肩袖损伤的效果已经获得了证实及认可。现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探析其治疗期间开展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均属于肩袖全层断裂,术前拍摄关节正位片及MRI检查,并结合疾病史、体征、症状得以确诊。利用抽取单双号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观察组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4~64岁,平均年龄(51.47±3.41)岁。其中,左侧肩袖损伤者20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7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7例,中小型损伤者21例,巨大型损伤者9例。对照组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5~66岁,平均年龄(52.73±3.19)岁。其中,左侧肩袖损伤者21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6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8例,中小型损伤者22例,巨大型损伤者7例。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疼痛,患侧肩关节上举及外展活动障碍、前外侧疼痛,疼痛弧征,且撞击试验结果为阳性,两组患者的分型、症状、年龄等各方面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骨科疾病的特点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引流管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症的预防等干预[2]。
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①去枕选择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麻醉苏醒前,应用肩关节外展支具让患肩略前屈进行固定[3],外展50°。增强患者或其家属对患肩功能恢复的信心,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肩袖修补缝合口存在张力,手术治疗后可应用颈腕吊带,仔细观察固定的松紧程度。并且,在患侧腋下横向放置上肢抬高垫,让肩关节前屈20~30°,支具必须增加外展角度,可达到90°。24h后将颈腕吊带取下,实施动能锻炼。术后4w时,患肩可改用肩关节吊带予以有限固定。②疼痛的护理干预。术后为患者解释清楚疼痛的原因,当天安置静脉止痛泵实施持续止痛[4],耐心聆听患者的主诉,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疼痛,个体化的结合患者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以及文化水平等情况[5],进行身心松弛法、情绪转移以及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缓慢轻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必要情况下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③冰敷护理。手术完成第一天开始常规冰敷,直到肩关节肿胀彻底消退。冰敷期间,切口敷料与冰袋之间应该放置一层塑料薄膜[6],避免浸湿敷料引起切口感染。并且,注意将温度保持在0~4℃,以防出现冻伤。④康复训练。制定康复方案时,应该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撕裂类型、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7]。康复训练共分成3个阶段,?术后6~8h效消退后,实施肩关节的被动牵拉、外旋训练,可活动至前屈140°,若手臂在体侧时可外旋40°,动作务必缓慢轻柔。每次20~30下,2~3次/d,直到术后6w。?术后7~12w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实施被动运动,在非抗阻力下进行主动助力活动训练,并且实施手抗阻肩胛骨运动,指导姿势训练。训练期间应该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完成肩关节活动外展60~90°,前屈14~16°,外旋40~60°。12w内的力量训练应限制在90°。?扩大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技巧选连、强化康复锻炼以及肌力锻炼,同时增强肩关节的灵活定、协调性锻炼,提高三角肌、肩袖肌在肩胛骨平面的肌力锻炼,每组15~20下,3~5组/d。
1.3疗效评判 对患侧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行测量,利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简UCLA)制定的肩关节评分标准,总分共有35分,进行评判。优: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肩部疼痛、压痛症状消失,肌力恢复至V级。通过UCLA肩关节评分得34~35分。显效:患者肩关节活动稍有受限,肩部疼痛几乎消失,前屈达80~90°,后伸达40~60°,外展可达90°,内收45°,外旋、内旋60~80°,肌力恢复至IV-V级,通过UCLA肩关节评分得28~33分。优:患者肩关节外展增加程度大于60°,外旋、内旋增加超过40°,肩关节周围疼痛有所缓解,肌力恢复至IV级,通过UCLA 肩关节评分得21~27分。差:治疗前、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症状及功能没有显著性改变,通过UCLA 肩关节评分得0~20分。
应用ASES评价患侧肩关节功能状况,通过美国医学会制定的GEPI里面的方法定量评价患者 患侧肩关节的活动综合性。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试验数据实施系统化处理,通过均数±、平均数(x±s)表示计量数据,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运用t对所得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当对比差异P
2结果
2.1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30%(36/3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6.49%(32/37),差异P
2.2 ASES、GEPI 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的ASES、GE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尤为突出,差异P
3讨论
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三角肌处于肩峰时的附着点,其优点在于对关节内影响较少、视野较广、创伤较小、出血较少、诊断准确性高、安全性高等,以利于术后早期实施功能训练及康复运动。整体护理是现代化广泛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其高度重视个性化、整体化,让社会、生理以及心理均可以得到满足[8],促进护理效果达到最佳水平。本次研究把整体护理融入在肩关节镜下进行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后护理、康复锻炼中,获得了满意成效。整体护理的开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术后把护理重点落实在生命体征检测、护理、引流管理、疼痛及冰敷的整体护理,同时为康复锻炼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治疗后康复锻炼的护理主要是为了避免肌肉出现萎缩、关节粘连以及软骨变性的发生。既能够增强患肢的血液循环,消退肿胀,加强关节面的重塑性,以利于骨折的愈合,有效恢复肩关节功能;还能促进关节软骨及其周围组织的愈合。术后整体护理结合康复锻炼均是以鼓励患者接受为主,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信心,让患者逐步参与到护理计划中,形成主动参与型的护患模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利于患肩功能的恢复。本次试验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3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6.49%;并且ASES、GE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显著性改善。由此进一步验证,在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平配合整体护理,有助于临床效果及舒适度的提高,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嗣菁.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舒适护理及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6):82-83.
[2]鲁建丽,姜香云,陈中.肩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7):602-604.
[3]钟珊,刘晓华,覃鼎文,等.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40-43.
[4]汤静雯,秦瑜.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2A):40-41.
[5]徐伟荣,李瑾,顾异香.肩关节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4):473-474.
[6]徐展,张烨,杨丽丹,等.肩关节镜手术38例的术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36(12):9045-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