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第1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想发现、想创造,产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3、4、5三个数能不能摆出一个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发现这3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产生疑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这时教师向学生“挑战性”地宣布:“你们随便出一个数,老师都能马上判断出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教师,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能对答如流,学生非常惊奇,探索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这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诱导创新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方向、有目标,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体现。

例如,在教《圆锥体积》时,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空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一定是圆柱的■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的3倍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比圆锥多几倍?等底等高的圆锥比圆柱少几分之几?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这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动手动脑,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弄一弄、拼一拼等尝试,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操作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通过剪拼、割补、旋转、平移,得出结论:梯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不仅使学生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不拘泥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自主探究,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发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

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探索新知的情境。首先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同时出示思考题:观察上面四道等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等号右边又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右两边的规律连接起来说一说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从中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乘法分配律概念,还有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求异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要鼓励学生有非常规的超乎寻常的思维和见解。

例如:在教《连乘应用题》时,出示题目“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两种方法:方法一:11×12×5,先算每箱卖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方法二:11×(12×5),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其中有一个学生却提出还有一种算法:11×5×12,有的同学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耐心地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道出这种解题思路。“这个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教师这样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原来这位同学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1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11×5=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因此,列出综合算式是: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茅塞顿开,这种解法完全是正确的,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此激励求异,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2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新目标英语教学创新思维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

我多年的一线英语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所做的积极探索,来谈谈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我们应该倡导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但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活”起来,即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来呈现教材内容,那就会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产生趣味盎然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采取互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或小组制作课件、幻灯片、个性化的录音录相,在合作中动手、动脑,进行演示,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在合作中互补、借鉴、启发、点拨,最终形成立体的交互式英语思维网络。

在课件、幻灯片、个性化录音录相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尽力做到“活”、“美”、“广”三个字。“活”是指图文的再创要灵活,既忠实于教材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其内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胆增删,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与教学就行。“美”是指制作的课件要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广”是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学生参与图文再创,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摆放课件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听说训练,同样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启学生才智。

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my name’s gina.时, 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分别勾画出自己和自己所崇拜的明星的画像并制作有个性的名片。再根据上述图画和id card,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针对画面和卡片进行问答,自然地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新目标英语下册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分小组制作街区图 —— 图书馆、超市、银行等建筑,若干行人,几辆汽车和三条街道等。然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教师就这些图文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学习新知。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2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我们应该立足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和我的同仁们立足于学用结合,力求学生做到学有发展,学以致用,既学得活,又学得透。强调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探索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英语思维方法指导英语知识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针对学生在中学起始阶段英语基础较差,以及课题研究与学生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 “学、研”严重脱节的实情与矛盾,我会同课题组全体英语教师一起探讨,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自主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探究过程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合作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然后,在“自主”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运用创新”,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学活了。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语言教学,让学生针对目标语言,学用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3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创新思维深度

我们应该鼓励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学生创新思维深度。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任务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创造,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在语篇教学时,我常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do people like animals such as “pandas” in china? what can be done for wild animal protection?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在考查学生语用能力时,力求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化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也将日益增进。

4改进方法,发挥复述效应,提升创新思维层面

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复述效应,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层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新目标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实现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师唯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4.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我在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就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又可分为三种即变更复述、续篇复述、概括性复述。

4.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组织他们就to be an actor / not to be an actor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场面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天才和创新思维,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而言之,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层次,适时选用和灵活运用,使英语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5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创新思维意识

我们应该进行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和褒扬、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奇特的想法。此时,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那些朦胧、零碎、不成片段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从而导致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在评价时,坚持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的评价方式有激励性评价和分层次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激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灵。分层次评价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任务要求,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激励的评价,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伊为民.现代英语教学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伊为民.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6侯渝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苏玉堂.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第3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中学生;班主任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点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亲近社会角色,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心理场

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问题。怎么解决?靠法律吗?笔者认为法律解决不了,军队也解决不了,还是要靠教育,靠千百万教师,靠成千上万个班主任。

作为一个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我认为这一时期是学生发展成长最急剧、最不稳定、最叛逆的时期。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要依托学校,竭力通过社会途径对正处于生理心理骤变期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场,从而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一)亲近警察,理解什么是法律法规。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带学生去“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明辨是非,驱除金钱至上、好逸恶劳的不良心理。

(二)亲近成功者,理解什么是奋斗。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三)亲近劳动者,理解什么是勤劳。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很多都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苦乐。因此我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实际,观察访问工厂村企,让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以上的体验活动,明辨是非,明确目标,明白了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班主任营造积极的心理场收到了效果。

二、走进孩子家庭,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心理疏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促进孩子人格的形成。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也应该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家长团队,因此我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习惯培养,成人为本。我和家长相约做到一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学习习惯,保障孩子成才。牺牲高分,也要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

(二)营造和谐理想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成才。宽容孩子成长中的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智囊、助推器,而不是孩子的主宰、主人、代行器。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优秀。方法不当,再多再浓的爱也无济于事,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毒药。

(四)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班主任、学生、家长成为朋友,互相倾听,多包容。构筑学生内心的安全。

三、班主任一岗双责,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初中生三年学习中最直接的管理者、责任者是他的班主任。一个班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在目前条件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是班主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更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

(一)让心理辅导活动走进课堂。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二)让经典著作进入学生生活。阅读名人传记、名著佳作,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感知更广阔崇高的人生,让心灵得到沐浴,使心灵更强健。班主任培养起学生读书的习惯,相当于在每个学生心中安下了成长的助推器。

(三)让悄悄话构建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可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四、构建自助体系,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能力,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有其局限性,不过当今时代的学生毕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善和调整心态,让大家教育大家,让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效果。常见的方法有:

(一)给自己写信,教孩子们学会关怀真实的自己。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二)表演给自己看,教孩子们学会反思。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三)找朋友帮忙,教孩子们学会互助。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

第4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回归

一、生命与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何为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解释:“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地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由身与心结合而成,身是生理,心为精神;但以心灵为主体。

何为教育?《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通常解释为教化培育,即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解释其尚不了解的现象、问题或行为。

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再以传统的面对面说教,收效甚微,单一的安全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生命意识的教育将使师生发展走上一个台阶,并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和随时随地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东西,已经进入普通家庭,被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广泛接受并熟悉,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走向有着很大影响。

网络的出现,一下子拓展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空间,造就了新的教育天地。为此,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挖掘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空间,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安全意识的提高,符合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探讨生命本质以及生命回归等问题,呼吁学校教育要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生命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生命教育也得到大力提倡。

三、生命教育效果

1.学会珍爱自我,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增强

2.学会与人共处,关爱他人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得到转变,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感恩父母和老师,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同时对动物、植物也懂得了应该去爱护,初步明白了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利用,一改原来单一的面对面说教模式,使多角度、多渠道、多元化地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现实,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不再出现真空,家长、老师可以很自然地走近他们,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这提高了学校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生命安全;其次是生命成长;最后是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教育重在形成贯穿各层次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教育系列。

小学阶段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包括了解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亲近自然、尊重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乐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交通、生活安全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利用网络空间资源的正能量,同时又能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四位一体生命安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冷战时期开始的,是行为主义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旨在探究拥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人类潜能[1],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及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梳理有助于厘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一、马斯洛视角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分析个体内在需求,一方面揭示了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依据马斯洛的理论,个体需求可以分为匮乏需求和成长需求两个不同层次,每一层又可细分为不同层级,在匮乏需求一层,需求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发展,即只有在低一级需求被满足后,才会向更高一级发展,但是在成长需求一层,各层级需求没有高低之分。该构想是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当时成长需求一层只包括一种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后来该层又被进一步细化。经过发展,个体需求被具体分为8个层级:(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感和爱的需求;(4)尊重需求;(5)认知需求;(6)美的需求;(7)自我实现需求;(8)自我超越的需求[2],其中前四种为匮乏需求,属低层次需求,后四种为成长需求,属高层次需求。

马斯洛相信人的内在本性是好的或至少不坏,但是同时认为这种内在本性容易受到压制,致使生活和学习质量远低于个体能够实现的水平,他将高层次身心健康看作是心理目标。[3]因此,依据这样的个体发展思路,马斯洛推崇以学生为中心,有益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内省能力比他/她通过联想学习或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学更重要。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成为一个能够成为的最好的人。马斯洛建议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内在学习而不是外在学习――先学会成为一个人,其次学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罗杰斯视角

罗杰斯与马斯洛一样,关注帮助身心健康的人实现自己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潜能,成为所谓的“功能充分发挥的人”[4]。罗杰斯相信人性是善的、积极的、健康的,而且个体倾向于实现自我,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且也是为了充分利用有机体的存在。[5]换句话说,他认为精神健康是生命的正常发展,而犯罪、心理疾病等人类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天性被扭曲造成的。

罗杰斯阐释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机制,认为进化已经赋予了人类感觉、味觉以及辨别力,有机体知道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被称作“有机体评价”。个体本能地重视“积极关注,如爱、喜爱、关怀、养育等”,同时也看重“积极的自我关注”,即自尊、自我价值,积极的自我形象。人们通过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他人的积极关注来获得积极的自我关注。然而,个体所看重的“积极关注”以及“积极的自我关注”会由于社会强加的价值条件,成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有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即满足一定的价值条件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致使个体忽视自己的有机体评价过程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积极关注,或是为了获得积极自我关注而去满足外部社会需求,而不是真正地去实现自我潜能,其结果可能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无法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无法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而且冲突越大,就越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罗杰斯认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应该有下列素质:(1)对体验开放,准确地感知个体在世界上的经历,接受现实,包括个人情感,因为情感传达了有机体评价。(2)活在当下,罗杰斯认为作为与现实接触的一部分,个体不能活在过去或未来,现在是个体拥有的唯一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记住和从过去中学习,也不意味着不应该计划或甚至梦想未来,而是认可这些事物的现实:个体在当下所经历的记忆和梦想。(3)相信真实的自己,听从有机体评价的引导,做自己认为对的、自然的事。(4)自由。这不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面临选择时,个体是自由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5)创造性。一个功能完全发挥的人会通过艺术或科学的创造性,通过社会关怀和热爱子女或通过尽力工作来为自己、为他人的实现,甚至生命本身的实现做贡献。[6]

基于上述思想,1952年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逐渐受到世界的认可。在罗杰斯看来,教育是培养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手段,课程只是载体而不是目的,学生才是中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风格、需求及兴趣。此外,自我评价、内在动机、自我概念,以及发现都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体的关键要素。他认为教师应该不仅要促进知识学习,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只重知识学习而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的教育,与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联系不足会限制个体的发展。同时罗杰斯强调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任何权威都不能凌驾于个体的直接体验之上。他认为体验学习必须是自发的,刺激可以来自外部,但是发现感以及其所带来的动机必须源于内部。[6]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和创造有助于学习者自由学习和成长的心理氛围要素,以积极促进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马斯洛和罗杰斯关于个体的阐述中可以得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基本观点:1.人性本善或至少不坏;2.个体具有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3.个体的内在本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扭曲,阻碍真实自我的实现,甚至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4.应该遵从个体实现真实自我的内在机制,促进真实自我的发展。简而言之,马斯洛、罗杰斯都认为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只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内在发展机制(沿各需求层级上升或遵循有机体评价过程)就可以实现那个具有善的本性的真实的自我,而这种理想状态的真实的自我就是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体或是马斯洛的满足了成长需求的,具有高层次心理健康的人。

从马斯路与罗杰斯的教育主张中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与发展的手段、工具,应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要学生去适应教育要求,学生需求、学生情感、体验学习、学生选择、学生评价等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种将学生作为中心的教育思路与我国传统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差异很大,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内在发展需求的不足是一种补充,也为摆脱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却往往陷入教育盲目迎合、迁就学生的误区,陈新忠等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实践所出现的十大误区,其中包括教育目标理想的民族缺失、教育目标的避高趋低、教育活动的儿童思维、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教学方式的引人娱乐、教学过程的散乱无序等[7],1983年美国教育部长泰雷尔?贝尔创立的国家卓越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也曾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一股上涨的平庸主义,威胁着国家和公民的未来。”[8]这一结果与试图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也与罗杰斯实现“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的目标相悖,因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内涵应该重新审视。

根据上述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个体的内在本性,但是马斯洛以及罗杰斯关于个体自我实现机制的阐述也表明,自我实现并不是说个体为所欲为,罗杰斯关于“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的描述中明确指出自由是指在做决定时,个体感觉是自由的。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不应该是通过降低教育标准,提高教育趣味性和娱乐性来迁就学生,而是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不应该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准是优质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但是这种主导作用绝不是传统意义的控制,而是一种因势利导,是建立在对学生情况的充分考虑基础上的,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为基础的。

第6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摘要:文章以《体育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正确使用该教学法,既能提升教师素质,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体育管理》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9-02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2011年10月26日—11月1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赴美国春田大学的教师培训学习。在春田大学20多天的时间里,通过上课、观摩、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到美国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优越性。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体育管理》课程中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2.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他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在教学实验中,完全尊重儿童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持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但实验成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师是知识的促成者而非呈现者。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非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只起促进作用。在春田大学培训时,Eric教授通过排球教学讲授了六种教学方法,如命令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其中,他最为推崇的就是指导发现法,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掌握发球、扣球的技术要领。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该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训中,拓展训练课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进行拓展活动时,教师只告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可用工具,完成过程则要靠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还需要共同讨论、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③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工具来教学。在培训期间,笔者最大的体会就是每次课都会运用各种方法、准备多种工具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授“学生进行早期课程实践”时,让学生做丝巾抛接这一活动来进行课堂导入:讲授“运动对心理治疗的作用”时,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高尔夫球推杆、击球练习来教授课程。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体育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思路设计。笔者以“计划”教学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法,基本流程为:①课程导人。可用案例或故事等方式;②课程讲授。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内容、计划的作用、计划编制的流程:③结合所讲内容进行案例分析;④内容小结。

培训结束后,笔者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只是知识的促进者而非呈现者。因此,需要改变思路,重新安排教学。再次进行思考后分析,确定计划这一章的重点是计划书的编制,结合学生今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计本章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按照以上思路确定计划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4学时,具体安排如下:①首先讲授计划的六要素(5WIH);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编制一份活动计划书,内容自拟:③根据活动计划书制作一张宣传海报,海报纸与彩笔由教师准备:④小组长讲述本组的宣传内容,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⑤教师收集反馈信息;⑥进行内容小结。

(2)教学效果。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感到非常新颖,参与愿望强烈,积极为本组出谋划策;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必须要全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因而团队合作意识非常强烈。完成任务后,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强力作用: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计划内容自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充分发挥全组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策划方案、制作海报,结果每组都有不同的亮点;④通过小组展示发现问题。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展示海报。通过与其他小组的比较,每个小组都能发现本组的问题:⑤掌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反馈得知,通过这样的活动或任务,掌握了计划编制的过程与计划方案的撰写。

第7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汉语;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初中汉语教学非常重要,影响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学习,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汉语本身的文字、词语以及表述方式就饱含想象力和情感因素,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独具优势的。在汉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情景教学的新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只有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发挥特长,释放潜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其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能力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是触发灵感和创意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情境教学等方式,通过词句的引导,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理解、记忆更加透彻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思考想象中去。

三、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多方思考,异向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汉语文本身就是富有想象和创造的科目,特别是汉语作文。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放飞思想,进行想象创造的过程。我们应该通过提问、假设等多种方式来当引导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下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如:愚公移山,为什么花那么大人力物力去移山,怎么不搬家?通过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充分发散其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进行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让其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设问思维,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的创新都是源于人们的质疑,在现目今教学中,要的是去发现知识和思考知识,而不是被动的背诵和记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并且鼓励学生对有疑惑的地方大胆提问,而且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也是对学生以后的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通过汉语中优美的语言、特具含义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汉语文学博大精深,言辞优美。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场景和情感中采取的表述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同样表达人去世了,死了,可以用“死掉”“睡着了”“老了”等多种表达,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用词进行思考,并探究为什么要这样用,还可以有哪些其他的表述方法?从而让学生能从中获得崭新意义的理解。除此,在汉语中的语句十分的美丽和富有诗意,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霜叶红于二月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高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深度,让思维发散出去。

六、创造时机,让学生体会成功,进行适时激励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逢乐事劲倍强”,学习也是一样的,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幸福,则他们的学习劲会越来越足。认可很重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堂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擅长点,分层次分阶段的为给学生制造机会体验成功,对于他们的成功给予赞美和鼓睿去夸奖他们,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探究,这样以来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事半功倍了。

第8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尝试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探索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进行探究,数学课外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9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一、引言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数量大、范围广,但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比例太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直沿用“灌输式”,重复着一个不变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创新欲望被压抑,被动地接受一切。教学手段以考试为中心,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根本说不上具有创新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的独创的思维能力。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好奇心。在刚学英语时,学生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都有许多问题要问,又急于模仿。这时教师如满足他的好奇心,耐心解答他的问题,他就会觉得有成功感,此快乐成功的经验有助于维持他的好奇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自觉地去探索新知识。如果教师对他的好奇心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他就会一蹶不振,以后连求知的欲望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了。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积极加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形成高涨的英语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创造力的表现之一就是质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勇于怀疑,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当学生能提出问题时,他对所学知识已大部分掌握;而一个学生提不出问题时,并非是他掌握得很好,而是问题已太多导致他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因而不愿再开口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者应该是耐心地鼓励学生学习发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三、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改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条件。

1、小组讨论。在学生预习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先设定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借题发挥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持续扩招,英语班级人数过多,传统的讨论课已经不适用了。对此,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事先给学生设定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准备好答案,这就形成了预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在课堂上,在学生代表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启示,提示,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挥才智。因为有备而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主动一些。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对可以用Who、When,以及Yes、No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以活跃气氛;对接下来的,需要用What、How、Why来详细回答的问题,做重点提问。

2、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大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英语教学中,多年来我们的评价方式一直比较单一,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原来的纯知识点测试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但仅这方面的测试还不足以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如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都无法反映。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地适当地做出评价,而不至于抹杀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此时,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那些朦胧、零碎、不成片段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从而导致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同时,也要正确恰当地把握纠错艺术。说过“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不能让学生把它看作是一块绊脚石而束手束脚,相反地,应该把它看作是促进自己提高的垫脚石。一般来说,常用的纠错方法有三种:delayed correction,self-correction and peer-correction。一些小小的错误只要教师给出一个手势或表情的暗示都可让学生回想起来而自我纠错即self-correction。有时候别的同学意识到了错误,他们会友好地帮助纠错,即peer-correction。对另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语法和语音错误,则应在活动结束后面向全体纠正即delayed?correction。在纠错的同时,对部分正确的学生则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在课堂上应当多用“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等语句,从而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笔者在留学归国后深切的感受到,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表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对脑中过去形成的形象、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想象,发散创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图片、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横向联想、纵向联想、再造联想、创造联想等,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如在学习Culture Shock这样题材的文章时,就要尽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Culture Shock,并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现象,比如说homesick,complain about the other cities and countries。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是否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culture shock呢?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积极讨论、思考、想象,并能将这些问题联系到实际的生活中。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英语作为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挖掘出学生创造的潜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 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