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林业资源培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资源培育

第1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方法与全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

二、当前区域培育资源的一些技术措施

1.为能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发展林业经济,我区资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1)植苗培育更新法。

(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当前形势,加快资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实生苗造林)培育资源,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叫炼山)。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丛和草类等植物。

(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三、造林方法

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插和撒播等。

2.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3.植苗造林法

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种造林法和分蘖造林法外,则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数采用一年生实生苗造林)。

4.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

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营造林技术方法应讲究适地适树的实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变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丰富森林资源景观,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选择造林最佳时间

造林时间,以往以春季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树种多样性,引种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造林季节普遍提早,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迟不超过3月(桉树可推迟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气温较低,蒸发量小,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冬末即已开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长叶,抗旱能力强,当年生长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时间充裕,有利于劳力安排,保证造林质,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严寒的地区,仍以春天造林为宜。栽树天气要选阴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过旱,连续大雨或结冰、霜冻期间以及刮大风天,均不宜种树。

6.造林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不论全垦带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见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规格为1.7m×2m,密度达到180~200株/亩;松、阔株行距为2m×2m,密度达到160~170株/亩左右。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顺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适当洚浅,抑制根劲萌蘖,扩大生根部位,增强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长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茎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茎入土15cm~20cm左右为宜。

7.营造混交林

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纯林的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各地都有出现,因此,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更提倡发展以杉、松、阔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多林种的混交林,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多数运用于经营方面。

第2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29-01

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要把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和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培训工作的重心,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使员工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岗位实际需求,确保员工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由于思想观念和培训方式的问题,造成培训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参与度低,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面临的挑战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相比较来说,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事业单位相对来说竞争压力没有企业那么大、人员流动不算太频繁,员工对于单位的认知也比较深刻,技能比较熟练;但是相对的,弊端也相当明显:长期的重复作业导致员工对于新的知识和技能不重视,并且由于事业单位发展历史比较长久,培训工作多是将以前的原始资料作为培训依据,但是传统的培训模式、方案并不适用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因此培训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一)讲师培训能力的限制

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讲师,讲师的专业度和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培训的效果。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于成本考虑,聘请的培训人员素质低下,甚至有的事业单位直接让老员工进行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选择的讲师,在培训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一般比较老旧,通常是类似于学生上课那样的灌输式培训,整个培训过程枯燥无味,受训者很难听得进去,无法达到培训的目的;并且部分单位使用的培训教材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修正过了,严重落伍,授课时只能依靠讲师的空洞的理论讲述,讲师能不能表达清楚还不一定,更别提被培训人员能不能理解了。讲师的专业素质比较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被培训者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是根本听不进去,培训课程形同虚设,效果非常不好。

(二)培训方案不科学

从目前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开展状况来看,培训内容空泛是通病。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有优势也有弱点,事业单位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但是目前许多单位进行的培训工作,方案制定既没有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也不并关心培训成果,只是单纯的依靠以往的经验;调查工作很不规范,只通过几张表格或者进行个别谈话并不能保证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反而使得培训方案比较片面,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员工很容易出现反感和抵触的心理,对于培训过程敷衍了事。

(三)培训反馈机制不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片面的认为培训工作重点就是过程,忽视了后期反馈的作用,这样的培训形式不但会增加前期的宣传费用,培训结果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培训成效不甚明显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重视反馈环节: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反馈工作没有做好,就很难改善培训效果;很多被培训者对于培训理解有误,只单纯的把获取证书作为参加培训的唯一目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关心培训的内容和实质,参与积极性不高;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员工的接受度,反馈的信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无法为以后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导致培训工作长期得不到改善和纠正。

二、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策略探讨

(一)转变培训观念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要想实现这个培训目标就必须首先转变陈旧的培训观念,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基础。培训者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必须从培训人员入手,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修养,最重要的是要使其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转变培训理念,重视培训工作。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培训是为了使员工的技能符合单位的战略发展要求,因此,做好战略布局相当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单位而单独存在,因此培训工作离不开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事业单位的每个员工和管理人员对此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员培训来说,培训方案和计划关系到培训的成败,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条件。优秀的培训方案不但能够满足目前的培训需求,对于单位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十分有利。事业单位的人员培训是通过员工技能的不断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所以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单位的未来发展战略,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分门别类的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确保内容具有针对性;由于员工是被培训的对象,所以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重视员工,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和职业需要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促进员工的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和工作热情的提升。

(三)重视培训考核和激励

做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除了培训方案和计划的制定之外,还要注意做好对培训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培训成果有利于培训工作的改进;对于培训中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环节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避免重复犯错。

加强员工对培训工作的重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培训考核的成绩和绩效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依据。事业单位在培训后期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验收培训的成果,对于培训表现杰出的员工要实施奖励,并进行经验的分享。

第3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森林质量效益;培育经营;监管机制;经营理念

林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平衡稳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发展行业。提高森林培育经营,是保证林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当前森林培育经营中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到森林培育经营的稳定发展。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出现数量短缺、质量下降的情况,这对国家经济发展、各生产行业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的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一、传统森林培育经营存在问题研究

1、森林培育经营理念落后

由于人们在对森林培育经营理念上存在着传统性的观念,忽视森林培育经营的重要性,只重于用不重于育,这使森林资源的使用量不断超出培育量,进而导致森林资源供应不足。还有很多地区虽然了解到了培育林木是解决资源供应需求的关键,但是由于对培育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认为只要种植了,林木有成活量就可以,至于培育经营管理细节问题并不重要,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与想法,严重影响到森林培育经营效率,森林培育经营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工作实践重视不够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森林培育经营水平对其影响非常大,也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管理单位,对森林培育经营方面的重视度并不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认为只要管理好林木生长环境、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就能够保证林木生长质量和产量的提升,借此对培育技术等方面比较忽视,导致培育技术落后,人工劳动量大、培育水平低、培育投资大、成活率低、林木生长质量低,经济效益差,最终导致林业面积增长,林木质量与产量却不增长,这对林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损失。

3、森林培育经营制度不健全,缺乏经营监督机制

森林培育经营制度是做好森林培育经营的关键,但是很多的森林培育经营人员素质低、水平差,加上森林培育经营制度不健全,导致森林培育经营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另外,缺乏森林培育经营监督机制。做好森林培育经营监督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森林违法违规现象。但是缺乏相应的森林培育营监督机制,使得森林管理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森林培育经营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策略探析

1、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理念的创新

森林培育经营极其复杂、科学,要想做好森林培育经营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在森林培育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改变传统的森林培育经营旧思想旧观念,促进我国森林培育经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①森林培育经营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深化对于森林培育经营的认识,将森林培育经营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以及进行相应的退耕还林工作。同时,森林培育经营部门还应该加大生态建设,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林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②强化森林培育经营部门的培育与经营管理重点。加强对于流域、城市边缘以及江河源头等森林覆盖较多地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于森林培育经营的投资,甚至制定一定的封山育林制度,保证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做好林木良种选育和收集保存工作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木种苗培育,而良种选育和收集保存是做好林木种苗培育工作的第一步,良种选育和收集保存直接关系到林木种苗培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林木种苗培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于良种选育和收集保存,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林木种苗培育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林木种苗资源的研究以及开发,努力培育优良林木良种。另一方面,林木种苗培育工作人员应该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林木种苗培育工作只有在林木良种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才可以开展,为此,林木种苗培育企业应该加大对于良种基地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对于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以及珍贵林的培育与开发,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苗培育空间以及格局。

3、建立森林培育经营监督预警机制

森林培育经营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科学的工作,加强对于森林管理部门的监督对于提升森林管理部门森林培育经营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森林管理部门监督机制,导致在实际的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存在盲目性、缺乏协调性的问题,导致培育与经营管理漏洞百出,进而影响整个森林管理部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为此,森林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监督预警机制,提高对于森林管理部门管理的安全预警与监督。同时,森林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监督预警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监督预警队伍管理水平与能力,保证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工作协调高效运转。

4、建立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林业系统相关部门及领导应该加强对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保证制度制定与实施相继进行。建立适宜的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些林业系统相关部门及领导对可持续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林业的发展主要为经济服务,因此只是抓林业的经济功能,目光短浅,造成林业开采过度,后续补给跟不上。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和健全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积极的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开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更要给以重点支持。

结语: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健全完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 林业发展 造林技术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20-01

前言

根据贵州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南县属于中部生态环境保护区,是贵州最大母亲河乌江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县份之一。切实做好当地林业生态建设,生态安全是思南县林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森林资源在持续增长,但是存在着森林质量低、生态综合效益差、地方经济建设给林业生态建设带来的压力以及公益林管理中存在问题等。为了更好的促进思南县林业发展,必须解决现存的问题,提高造林技术。

1 林业资源发展空间大

思南县全县国土面积223050公顷,在“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后,集体林业用地面积达92006.49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25%。其中,林地面积72197.8公顷,疏林地面积1446.61公顷,灌木林地面积6355.62公顷,未成林造林面积8623.98公顷,无立木林面积116.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74%,林业资源的发展空间大。

2 林业资源的总量小,品质差

“十一五”规划完成后,思南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74%,但是总体而言,森林资源依旧不是很富足,具体特征是总量小,布局不合理,质量差,管理能力不高等。县内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经济林,竹林等多种林木资源。由于分布不均匀且管理不善,造成林业资源的总量小且品质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在思南县“十一五”规划中进行了整体治理,全县林业经济合作组已达七个,经营面积6173亩,创收24万元。在林业资源的整治中,方法是正确的,只是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培育森林资源的技术措施

3.1 利用林业产业发展思南县经济,必须积极的开展苗木培育工作。

目前常用的有植苗培育更新法、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针对思南的地理环境,可以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培育方法。通过培育后并进行人工管理,可促进林木产品产量的增长和质量的管控,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

3.2 科学合理的整地造林

科学合理的造林,不仅能够打造出优质的造林环境,而且便于统一管理。将土地进行平整,荒地改造,裸岩、石砺地进行科学整理后可将土地的条件进行改变,利于植木的种植。通过整地能够将土地的物理特征改变,使土壤温度改变,进一步提高林木的成活几率,改善植苗的生长环境。

4 造林方法

4.1 播种造林法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将种子播种到地里就可以了,不需要培育,只需要注重小苗的抚育,不过对于种子的要求比较高。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土地的植被培育,目前的高科技植被种植适用于这种方法,便于管理。

4.2 分殖造林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使用树木的树干等直接的开展造林工作。其优点是能够节约资金、技术相对简单、培育时间短、成活率高、培育出来的植被能够很好的遗传母树的特性,不过对立地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4.3 结合具体地域环境进行种植

植被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不然不利于植被的成活,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合理的选择植被能够改善土壤,也能够很明显的提升林木的品质。

4.4 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

以往的造林时间多是在春天进行。但由于近几年对林木品种的增加,使得造林的时间提前了,基本是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种植,由于冬末的时候,气温比较低,水分的蒸发不是特别厉害,植被大多数都处于休眠的状态,这样容易保存水分,避免不必要的水分流失,成活率比较高。不过具体的种植时间也要根据林木本身的特性决定,确保成活率,并能够更好的提高造林的品质。

4.5 造林栽植的方法

栽植方法一般是穴植,挖出40cm到60cm见方,深30cm到50cm的植穴,穴底要平。株行距规格为1.7cm到2m,密度达到180~200株/亩左右。在栽植的时候,要保持树木的端正和笔直,根系要顺着水平的方向进行舒展,苗梢要向山下方向。

4.6 营造混交林

在思南县可以进行商品林种植,不仅能够促进生态林业建设,而且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商品林的种植中,为了减少土壤水分流失,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利润,可以采用混交林的种植方式。对于立地性能不是特别好的区域,可以栽植那些适应水平较高的树木,不仅能够保证混交林的存活率,而且能够改善土壤的环境。

5 加快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林业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工作,逐步提升地方经济发展

林业部门要积极地向当地政府作出林业发展重要性的汇报工作,同时也要向群众宣传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绿化程度,改善环境,而且也能够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5.2 坚持依法治林

根据地方实际,在国家林业法律法规之内,制定符合当地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其范围内进行林业的治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森林保护有序进行。通过法律的手段,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5.3 加强林业精细化管理

县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精细化管理工作,根据县境内的林业发展现状,林业部门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工作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林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对于违反森林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为林业发展保驾护航。

6 总结

十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倡生态建设。就思南县而言,“十一五”计划后森林资源整体面积大幅度提高,“十二五”计划将进一步推进林业发展。在这种态势下,林业部门应更加注重科学造林。在开展林业工作的时,林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造林的相关知识,掌握造林的相关技术。比如:做好整地措施工作,树种选择工作,掌握好造林时间等。只有全面的掌握了造林的知识,才能够促进林业的大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第5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森林培育技术;林业;可持续发展

1我国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日益不断增强的当今,我国的森林资源培育技术与参考标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林业部门的技术监督也日益成熟,管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无论是林业行业标准还是国家标准,我国的森林培育技术都有了自己完整的标准体系。此外。经过我国林业工作者的持续创新与科研,相继进行了无性系测定、无性系抗性育种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并建立了林业基因库,但是,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较为典型的就是森林培育市场的混乱。林木品种的宣传推广管理不严格,将没有通过造林区域试验的优良品种大量的任意引进,误导林农,再有就是林木种苗监管不力,造成了经济损失。

2森林培育的技术价值分析

2.1具有宣传价值

通过对森林培育技术的应用,林区的工作人员可以对生态林业所体现的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工作人员也可以将时时刻刻保持着生态环保的理念,提高工作的环保性。对森林培育技术进行应用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森林培育技g的提高,同时还能够保证森林培育技术的顺利进行。

2.2具有建设价值

在应用森林培育技术的过程中,林区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林区工作管理的科学性,促进林区工作效率的提高。全面应用森林培育技术之后,林区取得的成就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促进林区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2.3具有效率价值

由于森林培育技术包括很多不同的专业技术学科,如果能够有效的掌握并运用森林培育技术可以促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的融合。应用森林培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林区育苗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树苗的存活率也会得到提高和增长。

3以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3.1技术应用的准备要点

森林培育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做足准备工作。首先,对森林培育技术进行宣传。利用可利用的一切途径,向相关的林企组织宣传森林培育技术,营造良好的森林培育技术应用氛围,确保相关人员不仅能够在森林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培育技术,还能够在工作之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向人民群众宣传森林培育技术,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森林培育技术运用的强有力后盾。其次,打造优质的森林培育养护队伍。积极吸纳优质的技术人员,对森林培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培育人员的技术运用水平以及组织管理水平,为森林培育效果夯实基础;利用教育工作提高森林培育养护人员的素质,确保人人拥有强的森林培育观念,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培育技术提高育林效果。

3.2育种环节的要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传统模式下的林企育种以长期育种为重点,不仅影响了森林培育效率,更阻碍了森林质量的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林企应积极打破传统育种模式,加大无性繁殖等技术的应用频率,系统性地选择树种,利用无性繁殖、杂交育种等手段提高育种工作的质量,为森林培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物种库。

3.3育苗环节的要点

该环节的重点任务有三:第一,处理种子。从树种的育苗时间差异出发,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技术,深入的研究种子采集处理时间、种子储藏条件、种子加工方法等,建立统一的种子处理技术规范操作体系,为育苗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第二,树苗施肥。合理的施肥能够促进树苗生长,加速苗木木质化进程。施肥工作要充分考虑苗木的生长状况,要结合苗木的生长时期和特点,合理化肥料的用量、类型,以保证苗木快速健康成长。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开展动态的施肥监测,通过研究苗木的生长状态找寻最佳的施肥点,在尽可能减少投资的同时,保证育苗工作的快速高效。第三,灌溉苗木。苗木灌溉是育苗环节的一个重点,既要保证灌溉的最佳时机,还要保证灌溉的最佳水量。既要保证苗木生长的需要,还要避免过量影响苗木呼吸。灌溉用水要保证水质,以防止细菌等给苗木带来病害。为了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在苗木生长的特定阶段还需要在灌溉水中加入钾、镁、钠等矿物质。

3.4整地环节的要点

整地工作不仅有利于苗木根部呼吸,还能促进苗木吸收营养,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落实该工作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考虑林区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木的生长培育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可以使用机械设备将枯叶、杂草等翻入地下,使之成为目标植物的肥料;对于地势起伏地区可以采用“人工+机械”的整地方式,有利于提高整地效率和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森林培育技术是发展林业的基础,是基于林业发展规律形成的森林培养、繁殖、发展手段,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近年来,人们对林业发展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林业发展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遭遇严峻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林业发展必须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环境效益,要善用森林培育技术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唯有如此,我国的林业才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的环境保护也才能够获得让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森林蓄积;资源培育;石城县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是长江一级支流――赣江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赣鄱流域的生态安全,在林业发展中,既要注重森林资源数量的增加,在确保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同时,又要注重森林蓄积量的增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实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

1 石城县林业发展现状

1.1森林资源现状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经济林。据 “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2.28万hm2,有林地面积11.39万hm2,活立木总蓄积470.6万m3,森林覆盖率为74.3%。乔木林面积10.87万hm2,蓄积458.7万m3,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4.3万hm2,中龄林面积6.2万hm2,近成过熟林面积0.37hm2;按树种分:松树林面积5.42万hm2,国外松面积0.23万hm2,杉木面积3.07万hm2,硬阔类面积0.38万hm2,软阔类面积0.26万hm2,混交类面积1.51万hm2 。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公益林补偿面积达5.33万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3% 。

1.2 森林经营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森林经营主要以国有林场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超负荷的采伐,导致资源枯竭,也为森林的永续利用带来了隐患;集体及林农个人所有的森林基本处在自然生长状态,重采轻育,只栽不管,靠天吃饭。进入21世纪以后,林业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国有林场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建设资金欠缺,森林经营资金投入很小,存在造林更新不及时、管护不到位、择伐时砍大留小等现象,森林蓄积量难以提高。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但由于林权分散,林农单户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低,掌握的科技能力有限,仍以传统粗放经营为主,甚至出现因急功近利而滥伐林木的行为。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造林面积的增长和木材采伐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提高森林蓄积的森林培育工作,而导致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一是纯林多,混交林少。20世纪60~70年代,受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大量砍伐天然林,致使森林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在80年代“消灭荒山”中,大面积采用飞播造林和人工植苗培育了大量的针叶树种。全县针叶纯林面积为8.72万hm2,占80.2%,具有多功能效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为2.15万hm2,占19.8%。大面积集中连片针叶纯林,致使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威胁,极易带来生态和市场双重风险。二是中幼林多,近成熟、过熟林少。乔木林中,幼龄林4.3万hm2、中龄林6.2万hm2,近成熟、过熟林0.37万hm2,仅占3.4%。形成了以中幼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三是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低,全县乔木林蓄积458.7万m3,每1hm2蓄积42.2m3,为全国平均水平85.88m3的49.1%,世界平均水平110 m3的38.4%。单位蓄积低的情况也反映出大部分的林分为低效低产林,甚至是残次林。四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近几年来,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出现多发、高发的态势,虽然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但与上述的树种单一、中幼林比例偏大也不无关系。

2.2 森林培育水平粗放,资金投入力度小

林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育过程。受长期森林传统粗放经营管理影响,对林业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出期望值不高,不愿意参与集约经营;在营林管理方面,良种选育、育苗技术、水肥管理、造林、抚育和间伐改造等各环节不配套,经营粗放;林农经营规模小,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不高,集约经营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森林经营者都受眼前经济利益的影响,在中幼林经营管理中,要么对森林进行杀鸡取卵,砍大留小,要么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很少有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培育;加上生长周期长、森林火灾、病虫害及偷砍盗伐等投资风险,森林经营未能成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为。

2.3 资源管理体制滞后

林业现行政策束缚了森林培育的开展。多年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考核内容,而提高森林蓄积和森林质量指标一直未能进入管理者的视角,森林培育工作没有得到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重视。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基本都以营造林为主,造林后的成林地管理上,资金和项目还是仅限于封育,没有对提高林分蓄积和质量切实有效的经营措施,形成“人造天管”的现象,森林质量得不到提高,甚至在遇上自然灾害后,森林自生自灭,退化现象严重。

现行公益林管理制度也对森林蓄积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由于补偿标准和林农经济损失的巨大反差,给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近些年来,极端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森林火灾及雨雪冰冻灾害都给森林资源带来极大的破坏,一方面是大面积受灾的公益林缺乏国家投入,仅能依靠人工封禁的办法缓慢自然恢复,另一方面是有森林经营意愿的林农或集体却无法或不愿意对公益林进行经营,导致公益林森林蓄积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森林采伐审批手续繁杂,受到采伐指标和采伐年限固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森林经营者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在森林经营中。

3 发展对策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中国南方生态屏障定位,给森林资源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的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石城县林业用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所占比例达到96.7%,意味着森林覆盖率在今后的每一步增长都将付出巨大的投入,而森林质量中单位蓄积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做好森林资源的提质增效,这也正是石城从林业大县跨入林业强县的必然之路。

3.1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

各级党政应高度重视森林蓄积的培育工作,将森林质量指标纳入到干部任期内政绩考核指标中。把森林质量的提高与造林绿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林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上,把森林培育项目列入其中;在林业考核内容和检查验收上,把森林培育效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建立有利于推进森林培育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森林蓄积培育过程的长期性,不要过分期望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眼前的收益。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要给后人留下优质的森林资源。

3.2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在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经营。一是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本着公益事业国家投入的原则,在现有的封禁措施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补偿标准,试点国家赎买的方法巩固现有资源,并设立专项公益林营造林项目,用于公益林中森林质量和结构的改造,大幅提高公益林蓄积量,在充分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可作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二是加大速生丰产林的经营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是提高森林蓄积和林地产值最有效最直接的的手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适地适树,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发展速丰林的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三是加大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力度,针对大量存在的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纯林采用片状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封山育林、调整、抚育等营林综合措施进行改造,也可以在林内发展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等林下经济产业,以起到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

3.3创新机制,提高森林培育者集约经营的积极性

在管严管好公益林的前提下,对商品林放活经营,建立灵活的商品林经营管理体制。在营造林工程上,逐步取消项目计划分配制度,只要经过验收合格即可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在森林培育上,制定培养大径材奖励机制,对大径级木材在单位林分中达到一定培养比例时,给予资金、政策的奖励,对现行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放宽实施范围,推广到商品林、天然林;改革采伐限额分配制度,取消原有采伐指标的分配,实行经营主体自主采伐、政府备案,鼓励经营者科学经营、合理采伐;建立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林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林业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4加大资金的投入

森林培育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国家应给予扶持和优惠,设立专项投资、发放长期无息贷款、建立森林培育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森林经营者进行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并通过资金、资源、劳力、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引导地方、社会和群众增加对森林培育工作的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培育工作。

第7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县区林业 规划 创新发展 措施

林业在县区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1世纪林业的发展应该有全新的运筹决策。笔者现对青海省大通县为依据对县区规划林业创新性的发展作一探讨。

一、深化林业改革创新

1、扎实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

紧密结合县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形式和假发展,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1]。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2、探索建立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总结推广民间护林组织的经验,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组织。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3、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促进林业生产经营融资

做大做强林业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林木林地押金管理办法。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林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登记等程序,以现有林木林地资产为抵押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尽快组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探索以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

4、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工作,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按照林业分类要求和不同生态区位、功能质量等级,把全县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3种类型,对后2种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限制性利用,允许经营主体通过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和林下合理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2]。

5、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设立林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普及,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科技素质。建立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伐区调查设计中心、木材检验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界定中介组织职能,规范其服务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产经营。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严格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和责任赔偿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二、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当地特产林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走速生、丰产、优质的发展路子,快速增进森林资源总量。

1、探索营造林与种苗培育新机制

探索建立“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营造林机制。加大封育力度,及时完成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三大资源培育基地,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各年度造林任务。依托县区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建设育苗基地;加快实施种苗国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县区林木种苗检测中心,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苗保障。

2、实施低产林改造试点项目、创新特产林科技推广模式

明确低产林分改造对象,简化低产、低效林分的采伐审批程序,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产权主体积极参与改造,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林地保障,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率。以特产林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经营技术,促进特产林资源总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加快特产林产业化进程。

3、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当地特产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实施以特产林为主的经济林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放手发展个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等混合型所有制林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农和社会各方面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

三、实施林业再加工项目

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建设林业再加工生产基地壮大林产工业。

1、培育龙头企业

在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分别确定1―2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税费、资金、贴息贷款、建设用地、加工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

2、构筑产业集群

制定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尽可能促进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加工项目进入园区,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林产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链条、集约发展。

3、创新经营体制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或行业协会运作,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进联营联合,向规模经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吸引境内外资本改组国有林产工业企业;鼓励组建跨地区的林产工业企业联合体。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国家林业税费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放宽林木采伐政策等落到实处;各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清理、取消与林产工业有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县区林业部门要高度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积极稳妥地规划林业创新发展。此事重大,务必要强化领导,确保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实施中应试点先行,坚持依靠群众和民主决策。

参考文献:

第8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营林生产;发展;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91-01

一、前言

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产业,营林管理工作在培育森林储备资源、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及美化林区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以加强营林管理工作为基础方针,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营林工作发展主要针对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强化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过度重视开发与应用营林资源,缺乏对林业资源本身的恢复性重建与可持续发展动力,营林工作的加强必须要注重营林建设的面积恢复与营林绿色资源的可持续性恢复,要不断改善和增强林业的使用价值,保证林业资源的原始性,提高林业资源的有效性开发。目前,我国在营林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营林工作的基础地位不稳定、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为确保营林管理取得实效,促进营林管理工作健康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对策。

二、以科学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强营林技术管理

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结合林业特点,以科学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科学技术为出发点,加强营林技术管理,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促进林业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科学发展林业资源,有效实现营林建设的生产力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把握好市场发展与运营规律是一个重点,科学规划营林建设的未来,必须要重视营林技术要求与管理能力。

2.1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营林技术的提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现代林业技术的服务体系。如:有人提出“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同时,为切实提高营林工作者的技术含量和职业精神,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明确营林工作者的营林思想,切实改变重造轻管现象,巩固造林成果。并组织技术力量做好栽后抚育管理工作,从而扭转那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2.2 加强林业技术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创新,加强对科技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营林技术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断优化林业资源的整体质量。如:利用生物共生互利的技术原理,拓展多树种、多层次的林业产业建设结构;利用基因遗传的改良技术来造林,促使人工造林符合优良基因培育的基本目标。加强营林技术发展,增强营林开发技术的合理运用,有效提升营林建设与开发特色,不断提高营林技术的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实现未来营林转变与发展的规模化与效益,不断提高营林建设与造林的开发与恢复并重的发展模式,提高营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加强营林生产管理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造林的成活率,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统计,进而预测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而不同树种的经济效益不同,其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不同。因此,经济效益在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加强营林生产管理,必须切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

3.1 以持续发展为理念,优化营林生产结构

加大对新兴林木的扶持和培养力度,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结构重组,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科研,开发新品木苗,加强特色林业项目的建设,实现高层次精深综合加工的转化。并合理调整林业的工业产品结构,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结构重组,逐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优化营林生产结构,实现营林发展的经济效益。

3.2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育优良树种

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中,对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树种,积极培育高价用材林以及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并在培育过程中,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应对现有营林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合理施肥,防止病虫害。同时,要在培育造林树种的同时设计好木材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营林经济效益的实现。

3.3 以经济效益为重点,提高营林投资标准

林业的投入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直接动力,是营林事业稳定发展的强制因素。提高营林投资标准,增加投资收益是营林生产管理的现实发展意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应以多个树种为参照物来综合衡量林木生长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按照生长的速度与经济的价值来确定有效的对比指数,从而更好的分析林木生产量,造林总面积及经济指标,进而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投资额度。同时,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森工企业可根据林场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抚育规程和采伐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加速育林金的周转增值。

四、以完善监督管理为手段,加强营林质量管理

生产质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营林工作监管体系,将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实施动态化的监测管理,使林业整体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把控,是加强营林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监督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4.1 加强林业质量监督

监督森林资源的生长质量,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掌握林木的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制定综合有效、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从而有效降低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营林质量。

第9篇:林业资源培育范文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炙手可热。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如何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探析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我国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林业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法律法规、营林生产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提升营林水平,增强经济收益,促使我国林业实现长久发展,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增添助力。

1我国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

林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森林资源是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而森林资源的开采和生产就是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林业资源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增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为了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体现其价值,必须杜绝滥砍滥伐的现象,确保采伐的合理性,强化林业资源的保护。这既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营林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的营林生产已不再是粗放造林模式,而是呈现出集约化造林模式,营林管理上也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只造不管”,而是实行“封、造、管”三个生产管理步骤[1]。提高营林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幼林、中幼林、低产林及高产林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

2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是营林生产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说,营林生产的良好发展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营林生产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符合自身特点,确保营林策略的有效性,就能够使林木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营林规模不断扩大,营林生产水平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能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营林生产能够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收益,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使这种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得,并且使得这种经济收益不断增加,提升经济价值,更好地体现社会效益,继而促使营林生态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林业的发展需要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相关部门应当以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为林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根据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策略实施,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技术,充分利用良好机遇,根据自身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充分体现高层次的生态建设水平。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从林业树种着手,着重提升林业树种的质量,以确保营林生产成效。在造林种植前,需充分了解相应地区的种植情况,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在培育以前当地从未栽培过的树种时,应当多查阅资料,并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确保所选择的树种在成活率、适应性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障其成林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应当着力加强林业相关产品的开发,在深加工方面逐步强化,使林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加强林业产品的开发与升级,减少林木以低层次原料出售的现象,挖掘林木资源的最大价值,务求实现物尽其用,避免有限的林木资源被浪费,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2]。另外,还可以将林业资源和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借助丰富的林业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对林业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既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够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2强化林业保护的资金保障

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资金保障。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深化营林生产科技理论探究,使营林生产更为科学化,也需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升造林技术和营林管理水平。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够为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科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更游刃有余,在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也能更为高效。同时,也能为引进更多现代化营林种植方法提供便利。凭借专业的新型技术人才,对培育良种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可引入一些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培育而成的林木产品,运用扎实的科技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培育方法,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强化对营林生产的监督管理,为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3完善林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从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要真正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林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对于林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国现有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一套完整的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有些林业方面的法规不够完善,在林业资源的保护方面约束性不强。这就导致人们对林业生态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乱砍滥伐,浪费林业资源,使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这些破坏行为的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处,这也是滥砍滥伐现象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林业生态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极为必要的,有了完整的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自然就能够提高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重视程度,约束林业资源的开采,减少滥砍滥伐的现象,促使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3.4提高营林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营林生产管理水平对林业发展至关重要,结合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来看,在营林生产管理中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营林生产成效,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是营林生产管理方式上,应当避免粗放管理。还要注意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在树种的选择上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国家对造林树种的要求进行选择。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培育技术,着重探究新的种植技术,强化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在森林抚育工作中应遵循适量采伐的原则,摒弃价值较低的树种,多植优质树种。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种植情况,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除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要适时适量,结合林木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外,还要注意森林火灾的预防,加强对林区的管控,为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