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在繁杂、喧嚣、多污染城市生活的老百姓,更愿意去亲近大自然,感受乡村清新空气,欣赏秀美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浓厚的地方民俗,因此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市场新亮点之一。
一、乡村旅游背景和意义
(一)乡村旅游
指在农村地区开展,以乡村人为主体,以特有乡村居住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游客对旅游活动需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对城乡相异文化的体验。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促进了城乡精神文化交流。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带到农村,使农民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乡村的民间文化,各种节庆活动、礼仪风俗、民间建筑、工艺美术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神秘性,对城市游客来说,具有强大诱惑力和吸引力。
2.改善乡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力投入建设乡村旅游景区,道路改善、住房改造、植树种草、美化环境,使乡村生活环境,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大幅改善,让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好的经济基础,更好的迎接城市游客。
3.乡村居民依托当地自然景观、农业资源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靠自身力量获得财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还包括娱乐、民俗、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如:度假+采摘+民俗活动体验,能让游客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快乐之余,还可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当地乡村居民保护好自身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在国内旅游市场,主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的采摘旅游活动,例如:江西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及农家果园开放观光,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草莓、葡萄等果品,满足于人们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
2.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大多为短途游、周末游。城郊乡村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域的优势,交通的便利,大中城市的上班族,利用周末或短期节假日来放松身心,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这是因为:一、我国上班族的休假以短暂的法定休和周末休为主;二、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等还没有那么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三、我国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薪水难以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费用。因此,我国出游者大部分选择交通便利、出游费用不那么高的城郊乡村游,感受不一样生活。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对乡村旅游理解层面不够,许多农村受到传统农业的制约与影响,不能“跳出农业看农业”,简单靠山吃山,或以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开发利用建成旅游景区,结果很多游客去了一次,便不会去第二次,因此越办越差,直到停业。其实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不能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农业和旅游业应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
2.产品单一、档次低、层次浅。乡村各类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而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项目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客观光、采摘果实,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不够,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形象,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3.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其一、经营者大多数是民营资本投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用人制度不够完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造成管理混乱; 其二、在经营理念上,许多经营者停留在注重饭菜质量、味道上,而游客更加注重的特色农家风味、绿化环境、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造成游客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三、小结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为旅游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006年国家旅游局经确定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2008年重庆的旅游主题为"乡村旅游"。远离城市的喧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以郊游、自然风光游、乡村游为主题的绿色旅游成为风尚。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前景十分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可以满足当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符合我国的旅游扶贫政策;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1世纪发展主题。
2.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2.1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是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经济问题,促进农民收入,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现在的金融危机使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开展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而言能快速脱贫致富,对政府而言,能极好地落实扶贫政策。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也改变了农民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农民已经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种资源,只要自己懂得利用周围的资源就能产生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焕然一新,它正在逐步使农村旧貌换新颜!
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解决乡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回笼货币。解决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乡村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保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民没有专业技术也没有高学历所以只有依靠传统的农耕来取得经济收入但是由于乡村地区交通信息落后、经济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而且种粮食的经济收入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很多年轻的农民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看守着大量荒废的土地。而乡村旅游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就业门槛低,可以就地吸引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有很多农民用经营乡村旅游代替了外出打工。乡村旅游以"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为"离土不离乡"的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2.3 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旅游接待是与旅游者接触的过程,农民不断的与旅游者接触就会受到旅游者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城乡互动有助于农民吸收先进的知识、增强市场经济意识,能够激发农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以便农民能更多、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致富门路等信息,提高综合素质。
3.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3.1 开发缺乏区域总体规划。对于任何一个景点景区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规划。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多都是当地居民自行开发建设缺乏总体的大区域规划和规范管理。居民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就地开发只看重局部而没有大局思想,这样各顾各的开发使乡村旅游的开发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
3.2 乡村旅游发展的"变异迎合性"的问题。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需求。
3.3 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服务质量不高。乡村旅游中的经营者和从业者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居民,他们对于旅游管理和接待知识了解较少,只是用经商的头脑在经营,所以经营管理比较粗放。
4.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4.1 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强化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目前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这些从业人员大都是经营者的邻里亲戚,他们在服务意识、接待礼仪及服务技巧等方面都比较的欠缺。而这些内容往往体现出接待地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声誉。所以这些内容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优化乡村旅游软件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当地的职教中心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巧、接待礼仪、旅游知识、安全、外语等方面的培训,进而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4.2 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在内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但对游客市场来讲,对社会来讲,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是一个统一的形象。这个地方的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经营特色、服务质量、文化品位等,任何局部的印象都会带来游客对整个地区乡村旅游的肯定或否定。所以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一家一户的利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为广大的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旅游地的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
4.3 针对性地开辟市场
4.3.1 工薪阶层周末度假旅游市场。现在大都市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上班族的工作压力大所以在周末的假日里他们大都喜欢以单位组织或同学聚会的方式成群结队到乡村去放松,感受那种宁静的生活氛围。上班族周末走出城市投身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开发这一市场势必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Abstract: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lowed down the pace and entered the "bottleneck" period of the status quo, many academics, industry people and causes of their pligh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from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advantage, and grasp the "passenger experience "to strengthen the areas of tourism management on measures of the vi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inking.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管理
Key words:Rural Tourism,Eco-tourism,Culture and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87-01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起步之初发展迅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旅游业整体呈现出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渐下滑的态势。如何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笔者在此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运作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走生态旅游路线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发过程,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发展下去。
从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对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这可以为项目方确定旅客接待容量提供依据,从而解决了在乡村旅游供给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从经济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取得经济效益,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资源,以便造福子孙后代。
二、利用优势,贴近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看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反映在乡村旅游方面,便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的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曾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乡村旅游才有存在的精神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衍生出两种旅游地的构建方式:
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这样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同时,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这种方式的生命力就不及第一种,容易给人一种单纯模仿、再现历史场景,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上的感觉,而没有真正做到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三、认清本质:注重“游客体验”
游客即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是整个旅游项目兴衰的核心,没有长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管理,再完备的措施也不会为项目带来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乡村旅游地中的游客体验已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确定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项目在定位时最需要考虑的,是游客群的定位,即想吸引哪一部分游客。
其次,要完善游客体验的供给平台。游客持着不同的体验需求来到乡村旅游地,旅游项目应能形成有效的体验供给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平台是重要的途径。
四、加强学界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系统而宏观的,对规律的总结、本质的认识会为实践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但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客源市场定位等的理解不同,对其概念的阐述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尚无一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术理论的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的。
今后在加强旅游学界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不断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以及有选择地吸收、笑话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成果。
五、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它面临的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
第一,党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旅游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是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是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
第二,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制定、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第四,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2005,(1).
[2] 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 张健华等.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商业研究,2008,(1).
[4] 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5] 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6] 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当代贵州,2005,(6).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
“全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幻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朱世蓉,2015)
全域旅游的理念合理地解决了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顽疾”。 卢小丽等人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中,1994年专注的问题直到2011年还依然存在。
(一)Leeuwis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并不能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业是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相关利益的分配还未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吴冠岑等研究指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这两个风险均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乡村现代化和保留乡村“原真性”之间的矛盾则一直存在。黄震方等人则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以及全域乡村旅游等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提升,而在实践中,并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中, 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 也强调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乡村的“乡村性”特征。
(一)让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调动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加强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二)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瞿伟等,2011),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力。民宿是可以同时容纳民俗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创新性载体,相对国内的“农家乐”来说,民宿的形式发展更加成熟,产业状态更加稳定。
(三)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可采用后现代主义旅游建筑的理念(杨振之),在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建筑内外部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接入现代化生活设备。两权相较取其轻,留不住原居民,从何谈起“原乡性”。
(四)将文化创意应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法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产品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虽然早在1863年,托马斯・库克就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但是截止目前,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法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密度稀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解决“三农”问题,法国政府开始实施“领土整治”政策,将土地集中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整齐的、大片区的农业景观对游客具有震撼力,加之基础设施的改善,餐饮、住宿、商店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旅游产业6大要素的集聚,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法国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根据法国农会的划分,法国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村、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9个产品系列,归纳起来可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美食食料要求原产地在本地及周围农场,保证新鲜,烹饪必须是当地使用的加工方式。住宿有多种模式,主要包括乡村别墅、床餐出租房、远足者宿营地、乡村酒店等。休闲包括参观农场、学习体验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参与狩猎、读书、摄影等娱乐休闲类活动。
法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
在旅游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学者们总结出了旅游业发展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
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1955年,法国政府鉴于法国农村大量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空置、损坏,开始启动了以繁荣农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为主要目的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为了使农村民居满足“家庭接待服务微型企业”的标准,法国政府提供经费的资助以促进维护与修缮。法国各地政府规定:只要住所业主遵守利益相关者的约定,家庭旅馆在建设后达到三稻穗(三星级)标准,10年中每年向公众开放6个月,就可以得到政府家庭旅馆修缮补助津贴,补助津贴大约占总投资额的20%―30%。大约有40%的家庭旅馆获得了政府的公共资金补贴。在基础设施方面,2000―2006年法国政府共拨款5300万欧元为乡村旅游景点修筑公路。另外,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2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帮助农村居民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法国乡村旅游起步之际,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具有半官方、半民间性质。一方面或协助政府主持农业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要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农民与政府交涉,拥有政府和民间的双重身份,也是它们之间的重要桥梁。农会常设委员会(APCA)下属成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处并研发了“欢迎你到农庄来”的组织网络。此外,协会还担负起全方位指导农民、教育农民、帮助农民的重任。协会对于加入协会的会员从房屋的修缮、经营、定价、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训与帮助。
坚持本地化,强调原真性和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法国政府坚持本地化策略。“本地化”渗透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产品设计、经营、服务、人才等各个层面。法国政府规定,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得到该地居民的同意,必须考虑到对当地居民生活上的影响。在旅游产品设计和经营方面,法国乡村旅游中的每一类产品都力图保持其原真性与独特性。以“农产品农场”为例,每个农场销售的主要农产品必须是自己所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原则上不可以向外采购,必须是农场种、养殖的动、植物为主,副材料可以来自农场之外的产区,其生产加工程序必须在农场内部进行,从而保证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为此,农场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资料,从制度上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家庭旅馆的建设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每一座房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必须和谐一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以农场为载体,形成独特经营模式。据统计资料,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平均经营耕地42公顷,其中68%的农场经营蔬菜、11%的农场经营花卉、5%的农场经营养殖业和水果,其余为多种经营。75%以上的家庭农场劳力由经营者家庭自行承担,仅11%的农场需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法国农场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以突出各自产品的特点为主。依托这些不同特色的家庭农场,法国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就非常简单高效,经营形式包括个人农场、有限责任农场、民事团体、商业集团等,其中个人农场占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要求最低具有初中学历,具备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知识,最好熟悉当地的文化。
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功能。功能定位是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基础和核心。乡村旅游具有重新配置乡村资源, 整合乡村功能的重要作用, 可以作为相当多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产业, 甚至可以起到“重唤农村文化与灵魂的作用”。因此, 要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新战略,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旅游功能定位,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基础。
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体系。早在1988年法国便成立了隶属国会农业委员会的农业观光服务处, 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法国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发展政策、土地和资源、行业管理、市场规范和行业自律机制等。例如,规定“暂住型农庄”主人必须亲自向来客介绍农庄的历史、运作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游客了解风土民情。在餐饮方面也有相当具体的规定,要求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式简单多样化的菜式。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企业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设备、乡村内外部环境以及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法规体系。各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和监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类细则和条例,包括市场、经营、管理、质量监督、责任事故、食品、服务等,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立足本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准确,乡土特色不明显,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重复建设,盲目照抄照搬,模式单调,缺乏基于本地特色的创新。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地区、本乡本村在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农业等相关的特色,坚持原住房、原住民、原生活、原生产、原生态的原则,确定本乡本村旅游发展重点与优势, 形成各地的特色旅游产品, 从而形成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张家口 乡村旅游 现状 困难 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关键词:乡村旅游;洪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95-01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法国贵族间流传的郊外骑马游玩活动。20世纪后期,乡村旅游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集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以其花费低,路程近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自助游、家庭游。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利用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和现有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服务于游客,因此经营成本相对不高,收取的服务费用也较低。近年来,乡村游不断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发展乡村旅游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2006中国乡村游”确定了旅游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 洪江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湖南省洪江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众多,拥有一条以芙蓉楼古墙城为中心点,辐射至鱼塘溪渔庄等六十多处特色景点的旅游观光带,可以集垂钓、漂流、赏花、品茗等游玩活动于一体。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之称的黔城,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古镇内有芙蓉楼、钟鼓楼等游览胜地。2006年洪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万人次,旅游创汇10万美元。乡村旅游业对于洪江乡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洪江提出了“旅游兴市”的战略思想,将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来大力发展。
通过在洪江地区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洪江旅游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洪江的乡村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旅游经营管理、环境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2.1 洪江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四大资源优势
(1)优美的的自然景观资源。洪江市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种丰富。雪峰山的险峻,沅水江的秀美,都是洪江重要的景观资源;洪江现存植物上千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种类28种,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种类42种,是洪江丰富的自然资源。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资源。洪江市位处湖南西部,紧邻怀化市,东依邵阳市。近年来,上瑞高速公路、209国道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洪江市的交通状况,将洪江市与湖南省会长沙市的车程缩短为四个小时,将吸引周边城市更多的市民自驾车来洪江游玩。
(3)丰富的民俗和名人资源。洪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侗、苗、瑶、回、土家 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生活居所,甚至普通的日常用品都是引起游客的浓厚观赏兴趣的亮点。曾经生活在洪江的名人名家,例如王昌龄、袁隆平,其实也是不容忽视的独特资源。他们的诗句与发明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慕名来到洪江。
(4)热情纯朴的民风资源。洪江人民热情淳朴,生活安逸,吸引着城市游客来这里舒缓平日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他们可以利用周末来到洪江,走进普通农户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呼吸清新的空气,品味农家饭、体验农家乐。
2.2 洪江市乡村旅游的现存的三个弊端
(1)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洪江古城是芙蓉楼的所在地,城中至今仍居住着上百户居民,让人既惊叹于古城建筑的精巧构造和持久耐用,一方面也为古城未来的面貌感到担忧。古城街头错综复杂的电线和近年新修的建筑,与周边的景观格格不入,影响古城墙的观赏效果。而在袁隆平院士工作和生活过的安江农校旧址,曾经见证了院士发现和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如今却人去楼空。人们只能从尘封的楼房和废弃的实验大棚支架,依稀分辨出“安江农校”的概貌。这些旅游景区缺乏妥善保护,失去了应有的风采,会让慕名前来的游客败兴而归。
(2)缺乏系统的旅游管理体制,村民接待不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在洪江地区,不少村民在自住的竹屋接待游客用餐休息,有很多从怀化、邵阳来的游客,他们愿意在这些农户家搭伙吃饭,却很少住宿,总是朝来夕走。这是因为村民的房间有限而不能提供住宿服务。
乡村旅游虽然是依靠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但若不能满足游客住宿等生活需要时,就会都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游客减少了他们在乡村的旅游时间和游玩项目,最终造成了旅游收入的隐形流失。
(3)对外宣传洪江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缺乏对外的有效宣传,则无法创出洪江乡村旅游的品牌,将严重制约洪江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洪江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了解和分析城市游客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加强对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重建和保护,结合本地风光特色和民俗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只有找准游客的乡村游的动机和需求,并有针对性的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吸引和保留游客,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游的动机可以概括以下六类:寻求异文化、回归自然、获取知识、保健身体、社会交往、故地重游等。如果不了解游客来乡村旅游的目的,而是盲目的拆除祖屋建小洋房,摧毁树林造游乐园,破坏了乡村对游客吸引力最大的“村味”,那只会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吸引不来几名观光旅游者。这样的乡村旅游是名存实亡的,不可能持续发展。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中,有必要针对游客的动机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指导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源与环境实施保护性开发,实现旅游产品供给与游客需求的实现合理对接。
关键词:天津;乡村旅游;参与性;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激发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本能,而且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1]对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规划了“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九组团的主要内容就是乡村游,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其已成为天津文化旅游格局中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让游客找到了休闲娱乐的乐园,而且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天津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还是文化资源、历史资源都足以支撑本地的旅游业的建设与开展。
一、乡村旅游的价值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是欧美地区的城市居民进行度假的一种空间选择方式,他们来到乡村,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后来这种度假内容逐渐被广大的城市民众所接受,到上世纪80年代后,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其距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使得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而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乡村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提高生活质量,就成为了生活的重要诉求。
应该说,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为“天人合一”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亲近自然、回归土地是广大民众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存在,“对城市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地所依托的山、水、田、林、人,配以野趣浓郁的建筑设施和活动项目(如草舍、篱笆、戏水、攀岩、符火、狩猎等),构成了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的田园画卷,这些都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及运用 论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论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论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 高职旅游类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初探 论小学作文评价教学 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艺术文化交流 大足石刻的历史发展 青山绿水更有时,雾霾不再现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论男性幼儿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 论宴会产品服务流程控制 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分析 融合新闻的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关于交通噪声污染分析与防治研究 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法律探究 Schwarz积分不等式的推广 浅谈Schwarz积分不等式在有关函数连续的问题中的应用 论高校房产实行物业管理的可行性 数控铣床刀具选择探究 法律适用“大众化”,文化、治安大融合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对我国当代反家庭暴力社会救助机构之庇护所发展的建议 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汉画像艺术的审美特点与当代美育意义 论元四家山水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对遂宁市经营性健身馆瑜珈课程构成与发展探析 古衙轶事与廉政文化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可微性问题 由中国式过马路谈起 由入托难引发的思考 中国新闻传播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涵化视角审视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传统文化的变迁 浅谈王观词作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研究 读史解惑――关于“思想文化史”的思考 承德避暑山庄―中华民族思想大一统的标志 论发动机怠速运转不良的原因和排查方法 论葫芦丝演奏中的表演艺术 提高惠州人口文化素质思考与建议 “知假买假”者存在的合理性 变压器利用率分析的营销管理意义 户外广告的地区形象塑造及图形化设置的影响 多重角度的文化分层原因浅析 延续“银发出行”之梦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论博物馆与社区文化发展 谈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的服务意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解决旅行社“零、负团费”问题的对策研究 建立马拉松体育伤害事故中有效的意外保障方案 试论构建当代小康社会要增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民族高校危机公关中网络的应用 论绿色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论中国服饰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论艺术作品的展示与传播 论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 博物馆在对外宣传方面的思考 导游从业队伍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 论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进程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和乡村不但存在明显差别,而且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很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使城市人更多的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有的还投资于农村。乡村人可以更多的了解城市信息,学习城市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转变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三、天津乡村旅游的特点
作为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乡村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经营活动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劳作、体验农业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就天津乡村旅游业的现状来看,呈现出了如下特征:第一,乡村旅游产业初步完成了质的转变。目前,天津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已从最初“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最初的自发式发展转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各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种发展规划、分级评定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二是由单纯的“农家乐”转向了综合性的休闲产业,不仅有传统的景观类产品、度假村、观光农业园、节庆类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而且还新开发了农村土地劳动等新旅游业态,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品内容和产业体系;三是由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式提高,农村旅游产业分布格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投资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各种社会资金开始进入农村旅游产业。第二,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健全,尤其是参与性旅游产品成为品牌。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体验性就是让游客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天津乡村既有南北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之别,同时受气候影响,又有一定季节性。根据这一现实,天津的乡村旅游重点开发了适合游客参与的旅游产品,如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从而避免了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如出海捕鱼旅游,就具有极强的参与性,游客随渔民出海打鱼,体验渔民海上的生活,享受渔业作业带来的乐趣,做一回真正的渔民,并在捕鱼的同时领略大海的宽广,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同时还可体验收获后的喜悦,捕来的海鲜归游客所有,按渔民的方法进行现场加工,分享原生态最生猛海鲜之美味。第三,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内涵逐渐丰富,使得旅游活动逐步由最初的感知向认知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的民间文化十分丰厚,一些乡村地区更是保留了诸多绝技,如今这些绝技已纳入到旅游范畴,使游客在欣赏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与社会风俗,如静海县大六分村的登杆活动,就是为了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竹杆有18节,象征108节龙骨,在杆子的下端有木制杆墩,杆和杆墩用红布缠绕固定,上面有12根用彩色布条做成的粗绳子,用于演出时缠在固定杆子的人的腰间,杆信位于杆的顶端,是一根长1.4米的铁棍,与杆成垂直,演员在杆信上表演,如今已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在纪念药王孙思邈的活动上都会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第四,实现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天津市乡村旅游采取以新型农业发展为支撑来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从而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发展新型农业的催化剂。天津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始终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实现了既服务了城市游客,又最终富了农民,发展了农村经济,同时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措施,提升了乡村环境质量,杜绝了“开发性”的破坏,从而保护了农村的自然景观。
此外,在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天津市一直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大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并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加强了道路交通、生活设施、电力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使得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
四、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