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概念规划在国外普遍被采用,而我国应用的还不多,大多数国家在进行新区的建设时,更多的采用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国家的政策偏重民生和人居。比如巴黎的拉德方斯新城,从政府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目的是将其建设成为最有人性化的国际商务中心。比如马来西亚的新城就是想将生态和智能相结合,建设理想的居住环境。而日本的新宿更是立足城市扩张,通过新区的建设来为东京寻找新的功能和动力。
二.概念规划的内容
(一)在进行城市新区的规划中应该十分重视重点规划区,不同的规划因为各种情况和问题都不相同,表现也不同,但是不论是何种差异,在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对整个新区的布局以及未来经济城市发展的动力都会做出一些规划,为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拉德方斯的新城规划,早期着重商务区的开发,然后通过人气来吸引投资,之后对住宅区和娱乐区进行完善。而东京的新宿发展则将重点放在了金融上面,从而形成了CBD中央核心商务区。同样的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体现,在我国郑州的新城发展中,郑州市将新城的规划分作六个功能区,都是在郑州市发展过程中功能负担过重的领域。
1.在概念规划中包括:对现有地区的既定改造方法,以及在战略思想上结合政策的要求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最佳的方案或者是提供几个较为相适的提案。概念规划用于城市的建设中来,也是基于其在很多方面的优势。
2.概念规划过程中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抓住城市发展中的特点加以完善,彻底的改变了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去深化发展,讲究从整体的结构上进行谋划布局。
3.虽然概念规划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种理念性的规划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不具有论证性,因此在很多规划方面可以存在模糊设置,不需要具体的界定,在合理的情况下,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偏差是规划允许的。
4.在整套规划思路中,所需要的操作人员很少,就意味着是一件少数人就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分工也是非常的详细,以科学的手段对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管理,避免了一些因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失误。
5.在城市的规划中,更多的需要的是考虑到使用性,一套规划好的方案随时可能进行修改,而概念规划就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随时可以进行修改,而且在操作上简单,花去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大大的方便了操作人员对新方案的修订整理。
三.概念规划的作用和趋势
(一)概念规划的作用
1.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大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很多国家的新城发展中,建设城市新区,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但是新区大多成为新的区域城市中心。在城市概念规划的发展中,很多的设计者和规划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来,这也间接的促进了政府对城市规划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针对城市结构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断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城市规划,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适合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不断的优化城市结构,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续性,从而弥补了总体规划过程中对环境的忽视。
2.必须对新区的存在目标和功能定位进行明确
新区的目标和定位对新城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巴黎的新城在城市化发展聚集的地方始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吸收了城乡交错的新的人口,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向巴黎的问题。同时新城靠近巴黎,交通十分方便,在空间上与巴黎连城一体。而在发展中,为了避免新城旧城连为一体,伦敦则是通过绿化带的方式来区分和保持距离的。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必须重视新城和旧城平衡发展,合理的确定新城的发展规模
新区规划必须加强注意,基本的目的是要解决旧城的问题而不是加剧旧城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例如东京新宿,这一新区就很好的解决带来城市功能负担过重的压力,将东京的金融、娱乐都顺利的吸引到了新宿,不仅解决了东京的困难,也加速了新宿新城的快速发展。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在实际中,城市概念的规划人员通常是根据建筑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两个方面对建筑的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为城市中政府的定向和选择提供基本的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在调整行政和政策的方面的依据。对规划概念的制定不是要将未来的所有事情都提前到现在来进行,而是目前的各种决策可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防止现在的决策阻碍将来的发展,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导致城市规划限制城市发展的情况。
(二)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 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憧憬、展望性。
2. 对结构上、整体上进行筹划,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3. 运用模糊辨证法思想,允许存在偏差或误差。
4. 便于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科学分工,可由少数规划人员完成。
5. 速度便捷,投资较少,周期较短于及时编写修改,及时修正,及时完成,应用范围广泛。
(三)我国概念规划中面临的众多问题
我国的概念规划出现的相对较晚,概念规划的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概念规划的产生本身就带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很多先进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对概念规划进行重视和学术研究了,很多大学对于概念研究都举行了很多的研究会议,展开很多课题,引发了对概念规划的大讨论。
概念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城市发展质量问题;(2)社会经济转型背景问题;(3)传统规划模式僵化、内容庞杂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行业和领域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的概念。进行城市的概念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结合和整合,从而合理的进行城市部署。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在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对城市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考虑,将科学的元素应用到规划中。对于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建筑,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建筑的功能和用途应该进行改造和升级,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城市概念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规划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 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 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 H. and Wee Kean F. (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 and 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 “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 “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 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一、生态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概念依据197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规划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绿色城市、健康城市、永续城市等概念,虽与生态城市概念部分相通,但仍有差别,会议中建立城市生态规划原则,包括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存以及将自然融入城市等五项原则。此后生态城市的发展构想与理念逐渐引起讨论,并且后续的研究发展均依循这些原则进?。
生态城市需符合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等社会永续性挑战,包括适当技术、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生态、绿色活动、地区性生态、永续发展,其范畴非常广泛,而?仅是绿色生态部分。在生态城市一系?领域范畴中,领域与生态城市间,或各领域间并无附属关系,而生态城市须靠各领域课题完成方得以建构成功。
二、生态城市规划缘由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已成为新的城市规划方向
动?交通运具带来城市的扩张,增加人及货物移动,导致能源耗费且带来大?的气体排放及污染,并且由于城市扩张阻断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另外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迁,?定时的?雨,使得原有公共建设基盘无法负荷,是故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所提出的策略及作法均试图在解决这些议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也成为未来新的城市理论方向,世界各地也将此一议题做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全方位以交通及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城市策略
经过整理生态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探讨多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城市内的自然景观以及建筑与能源四个部分,在第二章及第三章对于相关策略及7个城市策略进?分析后,归纳出较常被提出的议题并非仅绿化及景观的议题,主要围绕在交通所带来能源耗费及自然环境断?所衍生包含能源节约与再生、绿色交通运输、废弃物减少与循环、城市发展与管理、自然环境修复、水资源与?域管理、永续建筑;其次则为社会??与健康、国际关系、国际合作与教育。
3、生态城市设计是全面的执?及全体市民的责任
各城市皆对于前述项目均提出具体策略及规划,虽然各城市特色?同,但气候变迁带来的问题必竟是全球性的,因此各城市面对的问题相似,交通耗能、热岛效应,几乎都是必定面对的问题。各个城市也有其独特的策略,?仅城市设计、工程技术的处理,还包含市民?与、政府合作、财务平衡、政策控制及公私合作,做重要的是公部门及首长的决心及贯彻?。当然其他城市的经验?一定完全就能运用在中国,?过几乎所有城市目前最为重视应为绿色交通及绿色能源的推动,而中国尚在绿化及绿建筑阶段,需加紧脚步才能跟上世界潮?。
4、中国目前所面临生态城市执?的课题?仅是执?机制议题
目前规划将生态城市控制主要以城市设计来做为主要操作,在中国各城市所执?的机制在城市设计方面必须重新检讨城市设计准则,将生态城市指标?实于城市设计准则外,另外应加强对于建筑物及能源部份,必须加紧脚步逐步纳入建筑法规来全面要求绿建筑设置,并且对于既有建筑部分也需研拟改善对策,开发相关节能设施技术。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方针
1.生态城市发展区位的选定
(1)基地必须与现有的大众运输系统(包含火车、地铁、轻轨、公交系统)结合,或可变更或延伸现有大众运输系统与基地衔接,而大众运输车站须设置在步?或自?车可到的距离范围内。
(2)市民基本日常功能必须在这个发展范围内提供,而这些功能必须在人?或自?车可到的距离范围内被设置。
(3)基地必须座?在距离较大的城市或市中心区域内,以自?车可??到达的范围,而且必须整合到具吸引?的、直接和完整的,且?用引擎动?的交通网络内。这些有关更新基地的选定的准则和将城市缩小的结构重组的决策,已变成欧洲城市的再生议题。因应这些准则,地区规划规则和土地使用规划也将作为指导城市发展。
2.高开发密度和规模
开发密?跟规模将决定城市发展的居住及使用(工作、学生、购物)人口,这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议题,?只是在开发单元内?低土地消耗,也提供市民大?的功能,而且允许较多的永续交通系统设置。因此着重在相对的交通需求、?用太阳光的建筑以及生活议题品质的开发单元内最有效地进?开发密?是需要的。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城市规划区目前已近90%大致已开发完成,对于前述建议对策,针对城市规划区特性及立即执?成效,建议以短期两?、中期五?以及长期十五?的?动规划,来达到生态城市环境改善成效。
1.短期执?策略
由于城市规划区人?环境、空桥系统及自?车初期?网经市政府及私人建筑基地开发完成,于短期??内主要分为交通措施、基地绿化及公共设施改善来执?。
(1)由于城市规划区初期人?及自?车?网已建立,应着重于减少汽、机车的进入,主要以扩大?人徒步区及建立大众运输系统,于假日封闭中心商业区部分道?作为?人徒步区,并且选定部分住?区试办宁静区,让市民及居民体认到减少对于汽、机车的依赖。
(2)于既有建筑物开发基地及企业鼓励增加绿化植栽,特别是于屋顶及建筑墙面设置绿屋顶及垂直绿墙设置,达到?低城市热岛的效应。
(3)在公共设施部分,短期内着重于对于重新检讨直栽植穴设置方式,增加基地内及道?的地表水直接渗入土壤,改善地区微气候。
2.中期执?策略
评估短期所进?的执?策略成效,再加以扩大或并纳入一般日常执?机制。扩大并确定?人徒步区及宁静区范围,另外以高收费、减少汽、机车停车费的设置并且建立区内大众接驳系统来直接抑制汽、机车使用的??,并且对于新建筑开发案逐步减少汽车停车位的设置。对于新开发建筑案以绿建筑标准,对于既有建筑物着重于?能设备的
运用及改善,减少能源消耗及气体排放。对于既有公共设施改善,重新检讨逐步减少人工铺面,增加绿地设置,并扩大单独植穴设置?连成植栽带的设置,增加绿化及地表水渗?的面积。
3.长期执?策略
长期则全面执?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并重新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检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准则并纳入建筑技术相关规范,纳入法制面执?。
(1)除?建立以人?、自?车及大众运输作为区内主要交通运具之环境外,并配合于相关法?对于新建及既有建筑内减少汽车停车位的供给。
(2)对于既有建筑全面奖励?能设备更置,并且对于既有建筑逐?推动绿建筑改善纳入法令执?。
结论
未来城市整体规划及城市设计,以生态城市概念做为规划主轴,检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准则纳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进?区内土地使用及公共设施改善,积极改善既有公共基础设施,?低交通能源消耗,透过整体城市设计构想中将绿地、人?步道、立体空桥、广场及开放空间等公共设施重新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来改造,另外结合既有建筑物以绿建筑手法改善,再加上交通策略的控制,重新以可步?社区城市规划设计方式检讨,进而达到重塑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忠航.考虑能源的城市规划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2]郑金.节约型社会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对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建设等因素而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维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生态型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环保的要求。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运作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发展,在保证了现代城市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生态型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生态型城市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不管是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型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现代化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生态型城市下的人居环境奖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健康和便捷,生活水平将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池州市一直以来都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拥有九华山、杏花村等国家著名景点,又滨临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势相当明显。近年来,池州市发展迅速,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池州市也开始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从池州市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非常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前文提到池州市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异常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池州市正处在发展和建设的黄金时期,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跻身安徽省经济排名前列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当前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急需长远性的战略方针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池州市城市建设的根本趋势。
笔者相信,对于池州市这样一个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来说,只要在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愿望便不再遥远。一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人,因此要以保障居民生活的软硬件条件为基本依托。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池州市当地特点,合理地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寻求一个最适合的规划方案。三是长期性原则,建设生态型城市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规划设计方案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三、有关完善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若干建议
3.1、注重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绝不是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主要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规划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在这一前提下,从各方面融入生态环保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城市规划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使用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土地,以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而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容量,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限定,以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色植物的覆盖、水源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如何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涉及生态城市规划在内容方面标准的问题。
3.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
实际上,之所以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规范化、系统化,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指导。前文提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宏观上讲,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不仅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而且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拥有一套专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符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适合本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池州市曾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文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隔离带等方面向生态城市过渡的理念。但是,该文件只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未对具体的规划指标进行系统编制。所以,笔者建议各城市要加快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且在制定时要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地原则,这样制定出的指标才更具指导和参考意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放缓而求稳,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更加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2]吴斐琼. 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D].同济大学,200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规划; 思考
Abstra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pa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also constraint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日益严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因为城市在碳减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低碳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在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环境和资源日益严峻的今天,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于当代人需求的满足,更是对于后代需求的考量,所以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
1低碳城市规划必要性
1.1面临形势严峻
低碳城市就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低水平。目前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形式依然严峻,国内的500多个地级市中仅仅有二十分之一的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一半城市勉强可以达到二级标准,四成的城市处于轻度和重度的污染。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急迫性和必然性。在后危机时代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节能减排必然步骤。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对城市进行低碳规划,制定生态型的城市发展路径,积极地推广低碳技术。
1.2高能耗依然严重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但是中国钢材的消耗量占世界的30%以上,水泥更是达到了世界的50%,远超美国。城市人口能源消耗更是达到了农村人口的4倍左右。城市化发展消耗了大量的钢筋和水泥,能源的消费依然处于一种高速增长的阶段,所以高耗能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必然存在的,即使技术进步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在国内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必然伴随生产者不能为自己提供全面的商品和服务,所以需要便利的运输体系,相关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增加。
1.3生活方式改变
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者是富裕了的农村人口已经越倾向于消费清洁和高效的电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保有量增加,石化燃料的使用提高。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意味着人均消耗能量增加。而居民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产生明显的传导作用,电器和车辆制造业能源的消耗相应的也会增加。
2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要求
在国际上,伦敦建立了低碳排放和可再生利用的目标,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东京致力于节能发电和节能建筑,充分的利用余热。柏林建立了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的网络。保定是国内的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作为依托,提出建设太阳城目标并实现了大部分公共设施和生活小区的太阳能供热。上海崇明的东滩生态城全部的电力和热源来自于当地的风能和太阳能。
2.1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不仅仅是指的本身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产业,更是指低碳作为载体的产品,比如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要求就是在未来建立新型建筑,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生物的循环,以及淘汰化石燃料。实行节能目标的考核,强化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促成知识化,高职化和低碳化的未来发展路径。
2.2低碳能源
在欧洲低碳能源已经非常流行,丹麦风力发电已经占到了20%左右,在德国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发电已经非常普及,德国利用太阳能供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光伏发电更是居于世界第一位。国内也在积极地推进新能源的建设,积极的推进对于太阳能的使用,以及扶持光伏发电的建设。
2.3低碳建筑
世界很多国家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概念,对于住宅的建筑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对于低碳的建筑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扶持,积极地鼓励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微型发电,促进低碳建筑物的建设,使用更环保的生物能。国内早在2001年就已经颁布了节能标准,在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对于建筑的节能等级进行划分,要求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国内的低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环境,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在国内几十年的高碳经济发展中,一些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有效逆转的地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后劲的必然路径。
3.1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
生态的概念和低碳的概念都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两者在理念和内涵上有一定区别。从思想的理念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核心都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两者的侧重点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生态城市更着重于对于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的关注。低碳城市关注的是气候方面的变化,所以说生态城市规划在一定的程度上涵盖低碳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涵更丰富,更具综合性。应该来说低碳城市的规划更注重降低碳排放,以及提高碳汇,其可以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子集。
3.2低碳城市定位
低碳城市的规划必须具有精准的定位。可以在现行规划编制之外进行单独的规划编制,作为一种新的类型起到示范作用。也可以在现行的编制基础上单独一章进行有效编制。最后就是可以将低碳理念融入于目前的编制体系中,在各项规划中体现出低碳的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推进中强力进行落实,将低碳的理念有效的汇集进城乡规划的法规,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3低碳城市研究
在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对于低碳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逐步的实现系统化。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加大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是很关键的,城市的形态,布局,以及土地的使用与低碳都有明确地关系。在交通,产业,能源与城市建筑方面进行提高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意义。
3.4低碳城市指标控制
明确对于低碳进行控制的指标确定,比如在指标中突出减碳和固碳两个元素。对于指标设立来说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能够在城市低碳管理中可以有效的进行调控。在指标的具体执行中注意定量的分析,以及有效的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地区推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个性化指标体系,促进积极的操作和实施。
碳减排是低碳城市建设必然之路,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落实,避免低碳城市规划仅仅的落实于概念的阶段。构建低碳城市需要有效的建立可操作和可考量的具体指标体系,并以法定的编制规划,快速的推进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良好的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仅可以推动城市规划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市政建设
前 言
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为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运而生,它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目前,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与城市规划的有力结合,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满足了市民的基本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合理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和进步,下面将具体的介绍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1、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经济实力,而经济的增长多是以环境为代价的,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是随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也十分严重,园林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而政府规划的新生态环境规划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迟迟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这就导致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个矛盾。而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调节城市的基本环境、美化市容、防尘降音等等,为此,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园林绿化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要同步进行
传统的基础建设工作严重制约了园林绿化工作的质量,为此,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有明确的指标和数据,只有施工建设单位能够满足这项指标才交付施工建设。基础建设工作必须与园林绿化工作同步进行,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处理,杜绝一切降低园林绿化面积的现象。
1.2处理污染和制止污染相辅相成
城市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两个因素构成,因此环境污染的处理工作也应该针对这两种性质进行分别治理。首先,在城市中进行广泛的降低污染思想宣传,倡导市民低碳环保生活,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活污染,同时进行彻底的生活垃圾处理,彻底杜绝以往的垃圾成堆、治理困难现象的发生。对于工业污染主要采取奖罚措施。一方面对有效的解决了污染的工厂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鼓励,一方面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同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工厂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停止生产。
1.3城市规划要考虑湿地
城市的湿地面积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市民的身体健康,湿地主要承载着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尤其是对于城市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的现象来说,维持湿地的面积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为此,城市规划工作要规划好湿地的面积、分布、广度,将湿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将湿地变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
城市遗址和遗迹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城市遗址和遗迹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是城市的历史根源,而且它具有不可恢复性,一旦破坏就是永久性的,因此,对于遗址保护工作必须谨慎科学的进行处理。
2.1城市发展对遗址的影响
由于城市遗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必然遭受到淘汰。例如有些古城的古建筑、古民宅等都是城市遗址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遗址必然被淘汰并逐渐的遭受到变化。因此,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城市遗址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2.2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动向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3.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部分大型城市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进来,这使得原有的城市交通和城市住宅以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出现了严重的超负荷现象,影响了城市基本功能的发挥,为此,需要在城市的周边建立相应的卫星城市,以逐步缓解相应压力。当然城市的卫星城市建设工作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事前规划,只有规划合理才能真正实现其基本职能。
3.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3.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一些弊病,使城市的总体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城市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出管理职能,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控,提升设计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则要服从管理,力求出具合理的规划方案,服务好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相关管理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将城市内部的可用资源整合起来,对城市规划需要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使城市规划呈现出崭新面貌的活动。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城市规划者对本地各类建设活动有基本的了解,并且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前瞻性,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制定城市规划的大方向。
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规划管理的实行能够使城市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并确保城市内的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城市居民打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管理,首先是用地管理,即对本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用地管理是开展其他各类管理的前提,在使用土地前需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城市用地管理能够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其次是建设管理,即对城市内的各类建筑活动进行管理,管理涉及基础设计建设、项目改建、项目扩建等。通过建筑管理能够使建筑的布局安排更加合理,更能展现城市风貌。
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划前期进行,相关设计人员要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在遵守与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设定城市规划方向,并制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从规划设计的周期来进行划分,城市规划设计可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以规划范围为依据进行划分,则可分为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在开展各类规划设计时,设计者都要充分考虑时间、地域、管理等各项因素,力求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设计方案更为系统科学,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要求。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及方案
城市规划管理需要从大局出发,既要把握城市的总体发展,也要关注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城市规划管理者要利用好自身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权力与优势,要求各类建设都要服从总体规划安排,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努力挖掘城市在各个方面的潜力。另外城市规划管理的落实必须要符合时展,将时代潮流中产生的优秀元素引入到管理当中,保证城市建设与长远发展协调进行。鉴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服从管理,从管理的大局出发来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由此可以推知,城市规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方向,并且管理者要对规划设计的方案进行考量,假如设计方案与规划管理的要求相悖,那么方案就需要重新调整,确保可行性。例如,城市规划管理顺应环保需求,要提升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那么城市规划设计就应选择恰当的位置,按照要求进行设计规划,将绿地合理分配到城市各处。由此可以体现出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目标及方案的影响。
决定城市规划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往往是由城市规划管理决定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城市规划管理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大为不同,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也将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设计遵循符合时代、地域发展的要求,在设计时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规划,建筑间的空间安排也应具有时代感,并且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来检验建筑的布局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城市中心的管控,城市中心的规划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总体设计水平。城市规划管理者对城市中心的关注决定了规划设计要遵循突出中心的原则,设计者必须对城市中心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设计,使其既符合审美需求,有具备中心功能,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点区域。另外,城市规划管理理论融入了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理论的完善决定了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保证出具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符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大众心理等各方需求。
影响城市建筑与园林的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的一大特征就是高楼林立,建筑众多,城市居民身在其中难免感到压抑。近年来,很多城市越来越注重发展城市园林,用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花草树木来装点城市,减少城市建筑的刚性,使城市更具人文气息。伴随着这种城市规划潮流的出现,城市规划管理必须顺势而动,将园林建设纳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城市规划管理的这一改变势必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规划设计者对城市总体建筑布局进行分析,在恰当的地方融入园林小景,力求使城市建筑与园林建设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空间,提升城市的美观度。规划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与园林设计师、城市建筑师进行沟通,综合各方的专业意见,共同制定设计方案,使方案更具科学性,更加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
指明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设计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行调整。城市规划管理能够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将最新近的城市发展要求带入到城市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城市规划设计的盲目性,为规划设计指明方向。设计者应意识到只有不断实行新的设计方案,才能使城市始终展现全新的面貌,因而设计方案必须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出发来制定完成。比如,当前的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工程控制、计算机遥感等方面的知识,那么城市规划设计的开展就应将系统工程学、遥感技术等运用起来,使城市设计向着高新方向发展,努力提升设计工作的质量。再如,城市规划管理要对城市工业污染进行全面管控,那么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就应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至郊外,或者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在演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问题,对城市规划管理造成困扰,影响管理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规划设计者就应利用设计经验,辅助规划管理者解决问题,使城市规划管理尽快克服困难,走上正轨。
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者应发挥出管理职能,为规划设计提供方向与指导,规划设计者在开展工作时也应始终秉持遵守法律、符合管理的原则,力求制定的规划方案能够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使城市更具影响力,也让城市居民尽享城市生活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6).
[2] 杨培峰,蔡云楠.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02).
1.1从学科上的构成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城市规划、地景”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土木、环境、生态保护、民俗、历史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诸多方面。
1.2从概念来看
道萨迪斯说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间的聚居”。根据这种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可称为人类聚居。美好城市的营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要控制城市的规模、发展区域城市圈、优化城市圈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计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城市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等建设原则,最终建立起人性化、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美好城市。
1.3从主次看
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层次观念,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的居民量和具体内容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变化发展部分和复杂水平存在着巨大不同。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运动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现代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总体,尤其是随着全球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整体中。
1.4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合作,同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更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只有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能体会到幸福感。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汇、集合、综合”,人居环境科学领导者称其为“综合研究方式”。
2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度细化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受简化方法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分解方法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如果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分支就会越多。人居环境科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学科越分越细往往使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造成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2.2过度强调思维方式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大致遵循的仍然是格迪斯在20世纪初提出的“诊断先于治疗,调查先于规划”的工作模式,这种分析、规划、监察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运用。城市建设应该是以国家发展为基础,以区域发展为平台,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局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美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城市,而是整个区域、整个国家。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了解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基本问题,从而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
2.3规划方式技术倾向较重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性世界、生活的世界与意义世界三者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以及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逐渐成为了一门技术,也就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美好城市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感官化、形象化,人类科学精神是虽然得到体现,我们却舍弃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根基,舍弃了人类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要求。
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3.1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的重建
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许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国情出发,重审已有成绩。
3.1.1将综合性城市规划做为目标,构建新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
3.1.2构筑“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理论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和目标。通过分析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我们不难发现,不论东西方,也不分经济的发达程度,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矛盾是相似的。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地景、建筑、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少固有的内在联系,但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综合其主干得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根基。
3.2主要策略和步骤
3.2.1创新城市规划教育。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主要可总结为四类:建筑类、理学类、工程类、林学类,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规划教育,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进步,正日益成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哲学精神的培养,并改造其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其战略观、大局观、系统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处理系统问题的能力。
3.3两大实现途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展现居民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公众和社会参与。如今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即为社会的缩影,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美好城市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样的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调查和社会调查,顾到城市规划需求;另外是分析研究的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专业、多学科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架构,使公众和社会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关键词:数字规划 发展历程 新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1.引言
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已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智慧地球孕育出智慧城市,近几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席卷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智慧规划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智慧规划的技术主线是信息技术,而数字规划恰好满足了智慧规划的技术需求。数字规划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又促进数字规划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为了更好的运用数字规划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有必要回顾数字规划的发展历程,对其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使我们对数字规划有更全面的认识。
2.数字规划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讲演中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全球又一次信息化建设的。我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部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开展了数字城市、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示范成果。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总则第十条中写明“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数字规划的概念出现在规划人员面前。
2000年,简逢敏先生提出数字城市规划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以数字地图为基础,集成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等信息来描述城市空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此后,数字规划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但大家对数字规划的概念及理论的认知还未达到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数字规划是以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制与合理安排,是一种可持续的、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效手段,它涵盖城市规划业务的每个方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虽然数字规划的概念还未统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规划工作中运用数字规划技术是数字规划的本质。
近年来,数字规划技术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规划单位的重视,2013年为加快各类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完善数字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科技信息中心加挂“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数字规划技术与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融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亦下设数字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从事GIS、城市仿真等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开发,为将武汉院建设成为“数字化规划院”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
3 数字规划发展历程
本文将数字规划发展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数字规划技术应用及实践进行分析及总结。
3.1 数字规划萌芽阶段
数字规划萌芽阶段就是以CAD技术为代表的规划设计成果的辅助制图阶段。为了推进CAD技术在规划设计行业的应用,1994年建设部推行“甩图板”工程,规划人员彻底抛掉了水彩笔和图板。CAD技术的应用,使规划人员对设计成果的编制效率大大提高,使规划设计成果更加精确和详细,通过计算机对规划成果的处理与渲染,使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且和传统的纸质成果相比较,CAD电子成果更加容易保存。
3.2 数字规划起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及3D技术进入规划行业,数字规划迎来起步阶段。
3.2.1. 遥感
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的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正式启动。项目成果为城市规划人员利用遥感技术服务规划工作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且对城乡规划、建设、决策、管理和立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明显[3],为遥感技术今后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制条件较少可概括为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解决了部分数据源的获取问题,通过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城市现状数据。其次,利用遥感数据更便于规划人员分析城市问题,如利用不同年份遥感数据研究城市增长问题,利用夜间灯光遥感界定城市建成区等。
近些年无人机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因其获取数据速度快、分辨率高且成本较低,被应用于小区域航空摄影测量。
3.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进入规划行业。虽然CAD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绘图功能,但是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有所欠缺,而GIS正好弥补了CAD的空白,它能够为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定的辅助分析和决策的手段。而且规划成果由CAD格式存储转为GIS数据库形式存储,更加便于对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因GIS的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各个规划单位开始注重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足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新视角,开展了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WEBGIS和移动GIS应运而生且进入规划领域。通过网络对空间数据进行地图服务,规划人员在局域网内可方便浏览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便捷度。互联网的普及,使得WEBGIS应用在规划公众参与领域,公众可直观的查看规划设计方案并反馈合理的建议。移动GIS则运用在规划移动办公领域,提升规划人员办公的便捷程度。
3.2.3. 三维可视化
2000年前后,三维可视化技术快速发展,随后被引入规划工作。开展相关工作较早的当属武汉市。2006年,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开始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国内首个特大城市级的“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及信息平台,且总结提炼出国内首个城市三维建模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形成了数据生产、管理、更新与应用的一体化循环体系[4]。
将城市模型建立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规划人员可直观的看到一个立体可交互的虚拟城市。城市现状及规划成果的展示由以往的二维变为三维展现,且在三维系统中可进行科学的模拟及预测,如通过三维系统对不同规划方案建筑高度和视域的分析,可及时发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亦可快速选取众多方案中最优的一个。
3.3 数字规划成熟阶段
2000年之前,数字规划技术主要是以单项应用为主,在2000年后,规划人员逐渐发现现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如何将各项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提出“规划一体化”思想,开展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信息整合-共享-一体化方法研究工作,数字规划进入成熟阶段。
一体化方案实施的核心是整体设计架构采用CAD技术、GIS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融合运用的方法,通过系统配置为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多平台松散的应用模式,实现不同的应用策略,同时运用技术融合方法巧妙的将信息整合和标准规范实施融入到日常辅助规划工作中去,从而解决了信息的整合、组织、共享、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3.4 数字规划新模式探索阶段
在规划一体化的背景下,学者们正探寻数字规划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倾向于规划全局化、整体化,主要包括地理设计和CIM(城市智慧模型)两个方向。
3.4.1 地理设计
2008年“GIS与设计中的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in GIS and Design)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强调应重新审视GIS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并首次提出地理设计的概念[4]。地理设计是一种把规划设计活动与实时的(或准实时的)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动态环境影响模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决策支持方法论[5]。
将地理大环境纳入评估范畴,借助GIS实现设计过程的实时评估与反馈是地理设计的最大特点。近年,地理设计吸越来越多规划学者的关注。金贤锋等(2014年)总结了地理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他认为地理设计依托地理信息的地理分析,借助评估模型的动态评估与即时反馈,涵盖“规划委托―规划编制―成果报批―规划实施―规划修编―规划委托”的整个过程。
清华大学周文生等(2014年)在地理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开发了清华地理设计平台(THGeoDesign),该平台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规划设计全过程,即从现状数据采集、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模拟、规划方案展示到规划成果输出等的规划设计支持平台。平台主要由系统配置管理、属性数据处理、图形数据处理、规划分析、规划设计、规划评价、地理模拟以及专题制图8个子系统组成。THGeoDesign已在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规划、大庆市总体城市设计、大庆市西城区分区性规划、昆明滇池流域景观风貌保护体系研究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3.4.2 城市智慧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建模技术,将各种项目信息纳入建筑模型之中,可应用于项目设计、实施及维护全生命周期。2015年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两年我国运用BIM的施工企业总数增长速率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发文鼓励推进BIM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BIM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BIM目前在城市规划中有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不能够解决城市问题。
城市智慧模型(CIM,City Intelligent Model)是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2015年)在“从BIM到CIM,从增量建设到智慧协同”演讲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城市不仅是机器,更是生命体。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城市要以单体建筑为基础,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
CIM的研究重点是介于建筑单体之间的联络网络,例如交通流、气流等等。城市的单体建筑是固定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连接网络是每天变化的,通过对这些网络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发现城市中的问题。CIM将BIM作为城市的细胞,把时空数据接入CIM,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城市未来蓝图的模拟。
无论是地理设计还是城市智慧模型,两者都是把整个城市纳入到模型系统中进行模拟及评估,更加注重规划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这两种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应用不多,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可能成为数字规划服务规划工作新的方式。
4总结
通过对数字规划技术发展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由最初启蒙阶段发展到新模式探索阶段的过程中,数字规划技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规划方式。为了让数字规划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首先我们要做到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数字规划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规划工作中的需求,分析各项数字规划技术特点、挖掘其应用潜力并进行集成应用,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2)其次我们要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及时掌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有潜力的新技术引入规划领域,使其与规划工作相结合。
数字规划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规划工作人员的效率,而且使得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化。数字规划技术未来必将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 简逢敏.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规划:兼论上海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 上海城市规划,2000(4):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