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林畜牧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关键词: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类型的重要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发展而言,畜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生产在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加以解决。最大程度解决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就2016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分析,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转型上的巨大成功。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畜牧业生产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显现,总体畜牧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并向着结构性发展的良好趋势前行。畜牧业发展获得了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质量安全较优等良好成绩,整体基础不断夯实[1]。但同时可看到的是,畜牧生产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在相关问题应对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期缓解环境危机。但在具体解决方式上,主要为提高环保门槛和划定禁养区,导致了养殖场户退出多、进入难,禁养多、转移难的局面,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研究出更为稳妥有效而具体的应对办法[2]。
二、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畜牧生产在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的同时面临着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气污染
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体现在大气污染上。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畜牧动物数量的快速增加,生产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就不断增多。动物呼吸与消化均会产生有害气体,如动物消化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排入空气中便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影响。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污染性的浮尘并伴生污浊气体,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产中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均会产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气漂浮物,造成大气环境纯度的下降,饲料同时会因有关酶的作用而产生异味气体,严重影响大气质量水平。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对大气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对人类生存生活空间质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水体污染
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体现在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生产中动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产中对于动物排泄物未作合理处理,而动物排泄物当中含有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过度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出现水生植物的疯狂生长,过度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够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动物排泄物如长期堆积会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地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不仅会对周边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胁。地下水体循环周期较长,一旦发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很难获得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大类别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造成土地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在畜牧垃圾处理上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垃圾多随意堆放和丢弃,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长期将导致周边养殖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动物排泄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如排泄物总量超过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必然不断恶化,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动物排泄物当中的寄生虫进入自然环境不断异化繁衍,将会造成地区内农林生产的巨大破坏,给地区内农林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造成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畜牧生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处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生产管理方式仍相对落后,生产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从业者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认识到盲目的畜牧生产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多无视环境问题,即便想要解决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恶化;此外,我国畜牧生产大环境仍有巨大进步空间,畜牧生态经济理念仍较为新颖,尚未推广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实现畜牧生产生态化、长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摆脱畜牧生产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向一条生态环保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是大问题,需要政府和畜牧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还应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畜牧从业者认识到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投身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中,为畜牧生产的生态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
畜牧生产场地选择的好坏决定了生产效果的好坏,也决定了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的轻重。对于畜牧经营者而言,应当首先提高对畜牧生产的科学认识,明确畜牧生产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还应看到其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具体选择中,应首先远离工厂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防止生产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后果;其次,应当以林地、鱼塘和农田等邻近区域作为首要选择,以满足生态化养殖的需求,为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优势条件。
(二)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
生态化畜牧生产是畜牧生态经济的根本主张之一,以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实现畜牧生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打造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畜牧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态化畜牧生产主张引导下不断强化养殖方式,强化生态效用,通过建立五大产业全面发展的稳定生态养殖系统,以不断消除畜牧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通过各大产业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态养殖系统,一步步落实环境污染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如对于动物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通过处理加工再应用于淡水养殖,帮助渔业的有效发展,或应用在生态种植当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还可建立沼气池以处理排泄物,沼气可用于生活生产,沼渣可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它产业的有益发展。
(三)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生产卫生管理的不到位。为此,应当重点落实畜牧生产的卫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处理。提升畜牧生产的卫生质量。畜牧经营者应当规划好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好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问题。在饲料生产制作上,应当合理选择并搭配好饲料,使得饲料能够在动物肠道内有效发酵,不产生过多气体,不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破坏。在饲料的使用上,做好饲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长时间堆放,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在圈舍的卫生清洁方面,应当做好动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将排泄物妥善处理,并对圈舍进行清洁处理,保持内部干燥通风,以消毒剂和除臭剂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保持动物的卫生健康。
结语:
我国畜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得到不断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对于畜牧生产经营者而言,应当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并重点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成军.畜牧业面源污染及防控对策[J].乡村科技,2016,(18):57.
[2]赵武,赵四霞.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与科学应对方式[J].当代畜牧,2016,(08):25-2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2012年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为重点,以省农委提出的“六个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现代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保障畜禽养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要求
1.转变畜牧养殖方式,大力推动畜牧生产转型升级。围绕畜牧兽医工作“六大创建”的要求,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努力确保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或人为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规模养殖企业用地审核,努力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由注重数量型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型、效益型和循环型畜牧业转变。重点发展以发酵床养猪为主、农林蔬牧相结合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推广粪污加工有机肥料等清洁生产新技术。
2.转变动物防疫观点,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疫意识。改变畜禽防疫仅局限于畜禽免疫注射的观点,畜禽防疫拓展到畜禽场选址、合理布局、标准化设施以及隔离、消毒、免疫、检疫等措施。目标任务是:新建或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必须达到防疫要求,实行“准入制”;现有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积极创建动物防疫示范场,以点带面,使全县大型畜禽养殖场防疫条件全面达标;加强“畜禽养殖户即为动物防疫责任主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提高防疫意识,自觉做好防疫工作,降低疫情风险。
3.转变监督管理方式,大力实施畜禽生产过程全面监控。一是落实工作责任。驻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是所辖区域内检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规模畜禽养殖场的防疫监管和检疫,同时做好对所联系的村级防疫员的监督管理。村级防疫员负责散养户畜禽生产过程监控。二是扩大监管内容。由过去单纯的防疫监管,扩大到畜禽养殖环境、投入品(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养殖数量的动态管理,畜禽及其产品上市“准出制”的监管,同时对辖区内的兽药、饲料、生物制品等畜禽养殖投入品实施质量监管。三是实行工效挂钩。根据《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考察细则》考察村级防疫员,考察结果与注射劳务费发放挂钩;根据《县驻镇畜牧兽医人员管理细则》和相关考察办法考察驻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考察结果与全年考察奖挂钩。动物医院全面实行行业管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营造畜牧生产健康发展的氛围。各站要组织畜牧兽医人员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兽医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弄懂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涵,积极向广大养殖户和经营者宣传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以法兴牧、以法制疫”,形成一手抓生态健康养殖,一手抓疫病防控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继续在畜牧兽医系统内全面开展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素质比武等活动。县建立县镇单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集中学习制度,全年分6次进行;各站根据总体方案制定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分期实施。以执业兽医考察为契机,狠抓兽医业务知识学习。每季度继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相关人员集中到县进行书面考察或口试。通过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达到“三个提高”,即:以创建“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为抓手,提高为农服务满意度;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办事效率;以畜牧兽医业务学习为基点,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3.着力培植典型,坚持以点带面。要大力培植生态健康养殖和畜牧生产转型升级典型,让广大养殖者学有榜样。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着重培植“规模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企业)”,“动物防疫示范场”和农林牧有机结合利用的典型,中小型养猪场着重培植“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示范场”。在培植典型过程中,继续与正大公司、泰森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积极鼓励支持“三资”投入高效生态规模养殖业。继续对新发展、符合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对全县起示范作用的生态健康畜禽养殖企业,优先安排县级以上的项目扶持和奖励。
4.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水平。2012年继续借助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这两个平台,对村级防疫员(乡村兽医)和养殖大户进行全面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要求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对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组织驻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在推广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过程中,注重投入品监控,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及环境净化,大力推进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5.狠抓考察管理,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围绕县农委全年工作目标和要求,不断加强平时考察和日常监督。要围绕2012年工作重点和目标管理考察要求,进一步细化考察内容,突出日常监督和管理挂钩,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全县对规模养殖场发展情况的考察,将根据各驻镇站的书面申请,分别于5月底和11月底组织县级专家组对规模养殖场进行逐个验收,考察评分依据以“验收合格单”为准。培训教育、素质提升考察,以全县执业兽医资格考察的参考率、合格率及抽查考察为主要参考依据。
四、考察奖惩办法
驻镇畜牧兽医站目标管理考察采用百分考察。县农委将分别在年中、年末组织两次整体目标考察检查,分别以40%、60%的比例计入年终考察总分。
日前,农民日报记者就我国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就未来5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势、目标、政策和措施等做了分析和解读。
问: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
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个~15个百分点,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牧区草原确权基本完成,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8亿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全国40%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总体得到缓解,牲畜超载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千克。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问:在谋划全局的同时,如何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答: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畜产品生产要围绕稳定畜产品供给,优化畜产品结构,提高优势产区供给率,稳定销售区域自给率。在区域布局上,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奶牛养殖仍以北方为主,加快南方发展;肉牛生产以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为主要繁殖区,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肉羊生产坚持农区牧区并重发展,绒毛羊养殖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主。继续加强北方草原的保护建设,加大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饲料工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东部,稳定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
在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六大体系”战略建设的同时,将实施5大重点工程: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对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和畜产品主产区的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畜禽圈舍、水电路、畜禽标准养殖档案饲养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启动实施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工程。
畜禽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畜禽原种场、种公畜站、西部地区扩繁场和配送站建设,扶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建设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
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着力加强饲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点进行饲料安全评价基地、饲料安全检测和饲料安全监督执法等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安全评价、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三位一体、部省市县职能各有侧重的饲料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域级和省市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县级生鲜乳质量检验监督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备检验检测设施设备。
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继续实施秸秆养畜项目,推动实施百万亩苜蓿生产工程,支持建设饼粕、糟渣、糠麸等粮油食品工业副产品和草产品优质化加工处理示范基地,为饲料工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持建设主要畜禽品种的饲料生物学效价评价基地,提供测料配方服务,推广精准饲养技术。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防灾减灾和南方草地保护建设等工程,建设草原围栏,推进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推进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地区的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问:“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有哪些重大的利好政策?
答:为实现“十二五”畜牧业的发展目标,我国将在5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全力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对畜禽养殖和牧草生产机械购置给予补贴,持续增加资源保护经费。增加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投入,加大对畜禽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和范围。增加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开展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和草原鼠虫害及毒害草防治,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支持开展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担保机制,稳步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健全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及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准确高效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调度系统,强化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信息服务和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防范市场风险。在稳定生猪生产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在稳定奶牛生产方面,逐步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和利益联动机制;在稳定蛋鸡生产方面,探索建立通过调控种鸡生产减缓产业波动的有效机制。
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约古北纬39041‘8“一40017,54“,东经21206‘33“一122“38产35“,东西宽45.7km,南北长盯.7km,总面积1964km’,人口9万多。所在地属黄土高原丘陵缓坡区,系森林草原向千草原过渡的区域,年平均气温3.6℃,最冷月(1万)平均气温‘1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4℃,绝对最低气温一40.4℃,年雨量442.8mm,多集户在7一8月间降落,「无霜期100天左右。天然森林早已采伐殆尽,大面积地区早已开垦,荒废地为退化草原所占,是一个农牧交错区域。过去全县天然植被覆盖稀疏,风沙大,土壤冲刷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艰苦。从1952年开始,大抓植树种草,至今已控制了水土冲刷和风沙的危害,涵养了水源,减轻了霜雹灾害的影响,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急待解决的间题。笔者等1988年7一8月间应山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和雁北地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邀请,专程到右玉县作了短期考察,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学习到了不少东西,现把考察的结果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一、右玉县综合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1.林业:刚解放时右玉县根本没有森林存在,只在河滩地零星生长一些沙棘、乌柳灌木丛林,覆盖率可勉强计算占0.3%。经过连续30多年的大规模造林,至今全县森林已郁郁葱葱,均匀分布。根据1987年统计材料,林地面积为1214414亩,覆盖率达到48%左右,主要是本地种小叶杨林,大大改变了全县的生态环境,成为保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既起到了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也有一定的直接收入,单是整枝一项就解决了230多个村庄15000户人家的燃料问题,每年节约煤炭3x10‘t,每年还生产木材2500多m”,可供民用建筑之用;生产树叶饲料300x10咭kg,有利于牧业的发展。1987年林业收入26万元,占农业总收入1.8%,占工农业总收入6编,收入是不多的。但是,应该明确,在森林草原地区这种半干早气候条件下,发展林业不能仅着眼于速生丰产的用材林,更多地要考虑其间接效益的防护林性质,如果把其换算成经济数值也将是十分一可观的,其实其直接效益也是明显的。当前,林业生产发展上一个最重要的间题在于,大片小叶杨林由于所在地的气候和过去种植技术以及管理跟不上的种种原因,生长并不理想,大多成为所谓小老头树,而且多为同龄纯林,林内的植株叶片面积明显小于单株单行植株叶面积的25%,叶色带黄,枯株较多,主梢年生长量一般10一20cm,肥大生长停滞,说明同化的物质只能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最低的代谢,没有剩余的营养物质来建造自身的躯体。显然,其老熟期即将降临,届时就可能出现大片衰亡的趋势,如何及时地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既能持久地维护环境,又能促进农牧业的综合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保持右玉县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示范点,就成为当前全县总体规划上急需首先解决的问题。
2.种植业:1987年右玉县的种植业收入为80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5.6%,占工农业总收入的20.2%,说明它在农业生产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右玉县的种植业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四大优势作物(筱麦、马铃薯、豌豆和葫麻)一般说产量高品质好,发展潜力大,能提供足够优质的加工原料。近年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lookg左右,油料49.5kg,人均粮食650多kg,油料90多kg;过去曾发展过甜菜,生一长还不错。这种粮油糖料作物的配套发展,对保证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种植业上抓住这几大作物的生产,不断发展和提高,再辅以其它必需的作物和果蔬生产,就可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关键在于如果不注意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那么种植业发展的条件和需求就要受到限制,难以再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马铃薯是一种优良高产作物,应该把它的种植和加工看为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来考虑,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习惯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下决心来圆满解决。
3.畜牧业:按照右玉县的自然环境,应该把畜牧业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但是,按照1987年的统计,畜牧业的收入为55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8.8%,占工农业总收入的14.1%。所以,应该加速发展畜牧业,至少要占到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发展畜牧业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近年来不少耕地退耕还牧,人工种草面积已达27万亩,林地也可放牧,可见草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完全能够满足畜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以摆脱单纯依靠作物的收入来发展经济。
4.农牧产品加工业:这方面刚刚起步,虽然已建立了榨油厂、葫麻秸秆压板厂、配合饲料加工厂、沙棘系列产品加工厂、皮件厂、皮毛厂、肉联厂、罐头厂、血粉厂、骨胶厂等,还打算建立燕麦片厂、柠檬酸厂和奶粉加工厂等,但1987年的工副业收入仅5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8%,占工农业总收入的1.4%,显然,还需要下功夫来发展。关键在于从解决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和贸易方面入手,做到胸中有数,才能下决心抓准抓好,不然也难以坚持下去。
二、关干右玉县综合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问题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右玉县的农业生产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要进一步的提高,首先必需要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抓住几个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发展。
1.加速畜牧业的发展:要使其收入至少占农业总收入的50一70%,重点发展草食畜。据1987年统计,大牲畜27663头,羊78539只,兔6982只,这就显得数量太少了,应加倍发展,奶牛要放在较重要的地位来考虑。1987年猪的存栏数仅11751头,也要加速发展。边鸡是本县的特有品种,应加速培育纯种,进一步发展,扩大销售。畜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促进草业、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促进种植业、林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累更多的资金,大力发展•加工业是关键。右玉县四大优势作物和沙棘都有足够的原料提供系列产品的加工,诸如麦片、淀粉、粉条、粉丝、酒精、葡萄糖、维生素C、马铃薯和豌豆食品、葫麻杆人造板和亚麻等。畜牧产品目前产量较低,但加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具备的。这样,奶制品、肉制品、毛皮制品、驴皮阿胶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当然,质量是首要的,达不到相当的水平,就无法发展。这就要抓住自己的优势,一项一项的攻克,.不要普遍开花。如果条件暂时不够,也不要气馁,要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派出去,请进来,争取外援,掌握国内外的销售信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这是至关重要的。#p#分页标题#e#
3.种植业的进一步提高:当前种植业在农业总收入中占首位,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生产已经到顶,无论从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潜力相当大,要做的事很声。这要根据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安排生产和开展研究。可能种植面积要减少,但产量要增加,品质要提高;收入和其它各业的比例可能要减少,但实际产值将是提高的。
4.大力发展野生经济动植物的种养事业:野生经济动植物的种鑫事业是开辟本县生产的一个新途径。右玉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比较贫乏,但它的自然条件能够适应许多经济动植物的发展。首先,本地的特产沙棘应该进行广泛的栽培,选育更多更好的品种,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单靠野生的资源是无法满足实际要求的;其它如玫瑰、黄茂、麻黄、黄花菜等都值得大力发展。经济动物方面,.发展养鹿和毛皮兽(狐、貂、貉、翩等)是非常有前途的。本县的气候适宜,地广人稀、坏境安静,又有大片人工林地供选择饲养场地,饲料有足够保证,只要人才、技术得到基本解决,就能发展。这两项工作搞得好,经济收入将是极为可观的。
5.林业建设和林分的改造:林业是右玉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当作一项长远的事业来经营,保证持续的发展和提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L对大片小叶杨同龄林分的改造,过密的地段作适当的疏伐,砍小留大,以促进林木的生长。同时,要开展带状或小块状的混交林试验,根据不同坏境条件和需要,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榆树、沙棘和柠条等混种;在条件较好的适当地区,可营造小片用材林,目前试种的北京杨和合作杨等是成功的。还应引种更多的树种进行试验,以丰富造林树种的多样,像桑树(Morusalba)、蒙古桑(M.二-o,901艺ca)、甘肃山植(Crataegu:ka,:入u。-:sfs)、ilJ桃(Pr。。。5da,idiana)、山杳(P.s了么f:fca)、青海云杉(Piceacra:sffolfa)、祁连圆柏(Sa石inaPrze拟alskii)、兴安胡枝子(LesPedezada:urfca)、苦参(SoP入。-raflaue:e。作:)、沙枣(Elaeag九usangustif-olia)、拘祀(L,51:me无ine,se)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可因地制宜地试验和发展,使整个森林由不同树种和林种,例如防护林、饲料林、混牧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等组成,以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根据本县当前的现况和要求,可先从下列各方面做起,不断发展和充实:
1.林中有草,林收结合:这是对现有林分改造的一个途径,除了上述发展混交林,增加不同的树种,提高种类多样性外,发展林牧结合也是重要的一环。在适宜的区域,划出2一3ha范围,形成林网,网格中种植牧草和灌木,构成禾本科、豆科植物组成的放牧草地,使森林牧地和林中牧地镶嵌分布,使林牧发展密切结合哒来。1门样,在林中建认养鹿场和乙皮兽繁效场,毯功旨做到林牧彼此促进。
2.草中有林,林牧结合:在一些海拔较高的沟壑地区的壕地或其它退耕还牧区,可封山育草,让天然的草原迅速恢复,一再在边缘和适当地区营造林网或小块灌丛,使放牧地既有丰富的牧草,又能保持水土,调节坏境,更加适合牲畜觅食和休息的要求。
3.农中有林,农牧结合:在河滩地农业_面积较大的区域,应大力建立和完件防护林网,既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又可提供一定的木材。这种地方林木生长一般都较好,必要时还可选择适当地区,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使农业区域既有林网,也有小片森林,形成农林结合,彼此促进。次地‘一卜‘应发挥作物轮作、间套作的作川,像豌豆茬后对马铃薯和筱麦的生长都是有利的。同样,实行草田轮作制更能起到以地养地的作用,像各种作物与豆科牧草(沙打旺、紫花首拾、各种草木梅等)进行轮作是特别值得提倡的。这种割草场的建立对畜牧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业增收;提高非农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周口市农民收入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近年来,周口市以提速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村经济的重点,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寻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出台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确保了全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周口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在加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周口市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近年来,周口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村面貌变化较大,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12年人均纯收入相当于2005年的近3倍。(表1、图1)
(二)收入来源结构方面(表2、图2)
1、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半壁江山”。我市农民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达48.7%,仍然是农民收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连续增产;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力度,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油菜籽、大豆、棉花等临时收储。“量增价高”带动了农民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
2、工资性收入是周口农民增收的动力来源。周口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农业大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充沛,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的扩大和工资水平的稳定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步加大,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6.7%。
3、转移收入保持增长。近几年,国家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加上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等,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4、财产性收入增幅明显提升。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断健全,流转规模继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都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方面(表3、图3)
1、农业种植业依然是支柱产业。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周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和粮食大市,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占全省13.3%、占全国1.3%,已经连续七年增产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95亿斤左右,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周口市农业种植业完成产值268.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
2、畜牧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周口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畜牧业大市,近年来,周口坚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努力推动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的跨越。陆续建成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区、中原肉牛肉羊带主产区、河南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等,吸引了大用、华英、雨润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周口,为周口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更大的空间。2011年,我市畜牧业完成产值100.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已经成为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周口农民收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虽然我市农民收入近几年稳步增长,但收入总水平仍然不高,低于我省其他地市,还不及郑州市的一半。迫切需要加快增长步伐。(表4、图4)
(二)农产品增产和增收困难越来越大。一方面周口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偏少,再加上异常气候日益频发,进一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业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品种落后,科技含量低,一直处于低价位销售状况。
(三)农村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增长动力不足。周口农村务工人员虽然数量众多,但普遍学历低,技能不高,多从事建筑、搬运、纺织等密集型劳动,工资提升空间有限。
三、提高周口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推动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加大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和基本稳定,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随着成本上涨而提高,健全完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长久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粮田保护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3、推进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对路。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初步形成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高蛋白大豆、优质抗虫棉、高油花生、小杂果、芦笋、小辣椒、瓜菜、食用菌等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提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使畜牧业发展实现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由非标准化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由产出性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的跨越。
5、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流通等行业。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加工企业(如莲花集团、大用集团、华英集团等)和流通企业(如黄淮农贸市场),通过这些企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并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二)着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要求,支持帮助农民工提升谈判能力。二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激励用工单位形成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新西兰;中国
中国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25―03
一、新西兰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外向性
1.新西兰农牧业起步发展阶段。新西兰畜牧业是在特殊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西 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将新西兰定位为英国发展毛纺 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在北岛东南 沿海的怀拉拉帕地区建立了首批养羊场,从此揭开了新西兰 畜牧业发展历史的序幕。随着英国毛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 羊毛需要量剧增,进一步刺激了新西兰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 毛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1905年,羊毛在肉类、羊毛 和乳制品出口总值中已占到55.2%,高居榜首。
2.新西兰农牧业稳定增长阶段。1907年,新西兰脱离英 国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并在英联邦国家内享有 特惠权,这对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畜牧业仍 作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得到了更快发展。1920-1940年,全国 羊、牛养殖数量分别增长了30%和45%。同时,由于国际市 场对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再加上起步阶段新西兰人工草场建 设已初具规模,以及北岛具有适合奶牛饲养繁殖的得天独厚 的气候条件,使国内奶牛业的发展比养羊和肉牛更为迅 速[2],到1945年,新西兰的奶牛数已占全国养牛总数的 65%,乳制品出口额占到畜牧产品出口总值的46%,跃居全 国出口产品首位。
3.新西兰农牧业调整转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化纤工业发展,国际市场对羊毛的需要量下降,以及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食物结构有明显变化,因而 对肉类特别是牛肉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迫使长期依赖国际市 场的新西兰畜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和创新,即肉牛、 肉用羊及肉毛兼用羊迅速发展,肉用牛占到全国总牛数的 60%左右,肉用(罗姆尼羊)和肉毛兼用(考力代羊)新品种代 替了原来专门产毛品种(美利奴羊)的主导地位[3]。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肉类出口占羊毛、肉类和乳制品出口总值的比重 上升为40%,居于首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鹿产品国 际市场需求增长和养鹿比较效益提高,鹿饲养业得到迅速发 展。1980-1990年,鹿养殖数由10.4万头上升为97.6万头, 增长9.4倍,一跃成为继养羊、养牛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新西兰农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1月加入WTO 后,新西兰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变化,注重发挥林产品和园艺业的比较优势,逐步由单一的产 品竞争转向多元化的农牧业竞争格局。1995~2002年新西 兰农牧产品出口总额提高63.1%,其中园艺产品、林产品出 口额分别增长60.6%和66.8%。在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的同 时,继续强化畜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鹿、奶产品的竞 争力。1995-2002年新西兰奶类出口增长了1.14倍,适应国 际畜产品需求竞争局势的变化,新西兰畜牧业首先推进战略 性结构调整,奶牛和养鹿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2004年,奶 牛和养鹿数据分别增加107.2万头和46.5万头。
二、新西兰农牧业经营的机制与创新性
新西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及生产集约化水平的 提高,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根据全球 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新西兰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生物技术、 创新产业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三个科技创新的目标,全面 实现由传统的农畜牧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农牧业经营机 制创新呈现出鲜明特点:
1.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新西兰有比 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农畜牧业科研被 列为政府科工部重中之重项目,并且联合农业部门所属的实 验室、台站一起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 个农牧业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专业性研究人员。农渔部 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拥有5500 多名科技人员。还有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 园艺系和环境系,研究机构和院校科研人员本身保持着紧密 的业务关系,资源与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研 究与创新的能力。农业、畜牧、林业和园艺科技是新西兰传统 的科技强项,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政府投资预算导向的影响,农 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水 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2.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新西兰政府 所属农牧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术团体都具有明确的“科研定 位”,强调需求、实用和高效原则,与农牧场主保持着紧密的 业务关系。农业科技人员也经常举办类似国内“科技下乡” 活动,直接向农场主推广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新 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农场主迅速接受和推广,新西兰政府采取 了很多办法,同时严格规定了牧场主从业资格,在新西兰从事 畜牧业人员至少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只有具备了较高专业 文化素质的业主才可能容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新四 兰农业科研机构为推广技术专门建立开放的示范农牧场,而 且与中国远离农民的示范园区不同,新西兰示范牧场通常建 在大牧场之间,方便于周围的牧场主学习、参观新技术产生的 成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西兰畜牧业较高的 专业化水平还表现为农牧场股份制联合、经营规模及其明确 分工。
3.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20世纪90年代 以来,新西兰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挖潜的模式,依靠新技 术应用,通过提高单产来扩大规模和增加效益,农牧产品优势 强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农牧产品出口额呈现出显著增长态 势。奶产品继续保持出口强势,园艺、林产品后来居上,发展 十分迅速。新西兰农牧业生产与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主要依 靠新的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机械化技术革命,加大牧草种 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以及加工、运输、冷 冻等现代机械设备的研制与推广力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通过生物化技术推广,不断培育优良牲畜品种,增强牲畜生产 对各种气候条件和牧场环境的适应性。
4.长期的畜牧业科学养殖示范与推广。新西兰注重农牧 园艺产品专业研发、科学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尤其是牧草新 品种培育,促使人工草场快速发展,人工草场面积占到草场总 面积的65.7%,大型养殖场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态势。 优质牧草的长期科学培育和扩大大大增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4]。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场当家的草种是禾本科植物 黑麦草和豆科植物三叶草,这是经过100多年研究试验后才 确定的两个环保、优质的品种。据试验资料,人工草场配以科 学管理,平均产量达到4995~15000 ks/公顷,平均养羊19.5 -24.0只/公顷,而在国内养羊1只/公顷才能保证草场不退 化。草场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性与可持续性。
三、国内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战略性
2004年底,我国有牧草地2.63亿公顷,其中天然草地2. 58亿公顷,分别是林地、耕地面积的1.1倍和2.2倍,是世界 上第二大草地国家。但由于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不到5%,天 然草地的“三化”问题相当严重[5],草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 重不足5%。面积优势、生产劣势,生态恶化,这与新西兰畜 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基于实地考察和专题性分 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新西兰发展生态畜 牧业的经验,破解一个国土面积狭小、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成 为畜牧业大国的秘诀,从而着眼于全局性、战略性,着力打造 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 势。
1.树立经营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和 “生态”是新西兰国土景观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公共绿地,还 是私人牧场都做到了精细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而这一景象 完全是“人地和谐”的产物。在历史上新西兰也曾因追求产 量、过度放牧而产生过严重的草地退化和水上流失等问题,但 是问题的产生很快引起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 过制定分区管制、税收调节和集中治理的措施,促进了退化草 场的生态恢复。在吸取教训之后,新西兰政府更加重视支持 人工草场的建设,并且确立了“草畜平衡”或“以草定畜”的经 营原则,即确保草场产草能力与家畜牧草需求总量之间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作为新西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准 则。可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西兰政府真正起到了宏观调 控和适时管制的作用。而在国内,草地面积的优势、生态退化 的劣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弱势已持续了几十年,目前仍有9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过牧过垦的现象仍在继续。 对比之下,国内农牧业的出路何在?新西兰的政府导向下的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2.确立扩大开放与农畜产品国际竞争战略。在变革中求 发展,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新西 兰农牧业发展的外向性与阶段性给我们的启示: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国内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力 度,理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农场主之间的权益与协作关 系,为农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 扩大开放力度,按照“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 农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形成国内产品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 竞争能力。为了适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清洁化生产的新 趋势,2002年,新西兰在国家农林部增设了“新西兰食品安全 局”,其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国家协调本国农产品进口渠道,监 督各类标准的执行情况,认证企业的出口资格;在管理机制 上,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同 时,新西兰政府十分重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严格实行市场准 人制度。长期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国内标准基本上与国际通 行标准接轨,这是新西兰农畜产品一直畅销于国际市场的原 因,这也正是加入WTO后我国国内农牧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 主要障碍因素所在。
3.科研支持与科技创新。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及其创新 研究,保障农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性,成为新西兰政府部 门、学术团体与农场主的共识。正是管理体制和科研机制的 不断创新为新西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量。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像新 四兰国家的这种产业定向投入、管理与创新机制,特别是与农 牧业科研投入不足和成果推广不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实现 中国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的全面振兴目标,必须首先在 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普及领域有所突破。主要包括:(1) 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综合技术创新。建立草地畜牧业生态与 经济产业链的科技攻关与示范,人工草地建设与现代化舍饲 养畜的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动物防疫技术集成等;(2)畜 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开展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试点与 示范研究,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试验和无公害基地标准化 生产,完善“超市+公司+基地+农产”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机 制与模式;(3)农区种草与规模养畜创新技术。推广草畜配 套种植模式,建立一批省级草畜配套的大型示范基地和草食 畜禽生产基地,选育优势牧草产品,建立加工龙头企业介入良 性机制,形成草产品开发配套技术与产业化体系;(4)畜牧业 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畜牧学、特别是动物营 养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畜禽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 与推广;(5)农畜品种改良与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奶牛牧 场化养殖,实施清洁化、优质化、机械化生产,推进生物工程技 术和园艺技术创新,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园区化、规模化种植和 产业化经营。
4.着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竞争能力。我国人 多地少,各业用地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加入WTO后农 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规模的“压粮扩经”和“食物安全”的 严峻形势,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缓减粮食供给压力成为国家中 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目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 粮消耗了粮食总产量的30%,因而成为冲击我国口粮保障自 给的重要因素。然而,像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主要 依赖于饲草,而不是直接消耗粮食。事实上,我国畜牧业以草 代粮也是可行的,谷物是用稀缺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换宋的,利 用大量谷物作饲料也是非常不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是牛羊生产大国,产量各占全世界的第三位和第一位。 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牛羊肉加工只有5.9kg,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再从牛羊肉的出口贸易来看,也只有5万吨左右。 加入WTO后牛羊肉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牧区的 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国内肉类外贸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 市场,我国的牛羊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出口创汇的效率仍 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学习新西兰的经营策略,重视创品牌、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提高出口品的附加值。
5.建立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调控良性机制。新四兰作 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农牧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外 向性,因而不断地经受着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的影响 甚至打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新西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也经受过新的压力,既有来自出口 农产品的结构性制约,也有来自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梭疫、食品 安全、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的技术门槛约束。为了有效地应对 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新西兰适时地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体制改革和贸易政策调整,并选择了彻底的市场化道路。 早在1984年新西兰取消农民补贴,就是为了促使农牧产品直 面全球市场,努力保持畜牧业生产及产品出口优势,扩大在全 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由于政府减少了对企业、农场经营的 直接干预,培育了农场主自主经营的观念和积极参与国际贸 易的竞争意识,再加上新西兰农牧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维 护企业利益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成为企业连接政府与 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温州人”经商与此有些类似, 利益直接,风险自担。但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迄今仍没 有建立起这种良性运作的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农 业贸易竞争,中国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走出了可喜的一 步,但实现政府角色的根本转变和按照市场规律塑造农牧民 的主体地位,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Sarah Johnsen. Contingency revealed: New Zealand farme's experiences of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Sociologia Ruralis, 2003,43(2) :128 - 153
[2]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Dairy Product Process- ing in New Zealan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st Supplement 2,1981.
[3] Simm, G., Genetic hnprovement of Cattle and Sheep. Fann- ing Press, 1998.
[4] New Zealand Dairy Board. Dairy Statistics 2001 -2002, 2003.5 - 7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N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牧战略,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为目标,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努力破解快畜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为动力,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农牧民收入,实现草畜产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兴牧的针,坚持“两抓两建,抓大户、建小区,抓品种改良、建防疫体的发展思路,稳定猪鸡生产,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施“科学改良品种,扩大养殖数量,规范饲养管理,舍饲圈养育加速出栏销售,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经济效益,战略,重点发养羊业,以健康畜牧业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畜牧布局区域化1草场户营化、草种优质化、牲畜良种化、圈舍暖棚经营产业化1生产标准化、服务信息化,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
三发展目标
养殖目标。年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9万头1150万只、24万头和202万只,年均增长6.5%115%17%和8%,20年分别达到126万头、220万只、288万头和242万只o
产量目标。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2万吨,1520吨、820吨,年均分别增长12%、2%、23%,20年分别达到29万吨、2200吨、1200吨。
综合目标。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15%,20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26亿元;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20年达到33%以上;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050元。净增160元,年均增长15%。20年达到1380元,净增330元o
质量目标。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改善,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整体效益明显提高o
暖棚建设目标。全县每年新建暖棚圈舍1200户。6万平方米20车分别新增3200户、18万平方米o
小区建设目标。年新建养殖小区。18个;20年养殖小区累积达到120个,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全省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势严业。
一良种奶牛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基础的种子公司奶牛场1畜牧站奶牛场和三雷镇、苏武乡城郊的饲养户等为优势产区,逐步带动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红沙岗镇等小城镇的奶牛饲养和鲜奶供给。
2预期目标: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620头、820吨。奶牛平均单产由目前的122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20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820头11200吨。重点产区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420头1520吨。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蔡旗、重兴1收成等乡镇为优势产区,蔡旗、重兴为重点建设区。以千家万户为基础,育肥小区建设为抓手,走好养、扩、繁肉牛品牌这盘棋o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7万头、2520吨、肉牛出栏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2520头、620吨;20年3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96万头、4200吨1肉牛出栏率提高到40%;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8万头1920吨。
三肉羊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收成为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只、6200吨、肉羊出栏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48%;9个优势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54.2万只、2420吨,6个重点建设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万‘只、1820吨。
四瘦肉型猪
1优势区域:以县白猪育种场为支撑,苏武、大坝、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为重点产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752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0.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3750屯;20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8.8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082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5220吨。
五良种鸡
以城郊良种鸡发展为重点,依托西湖养鸡小区、东坝中岔等专业村社和养鸡规模大户进行区域布局,以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为目标,带动农村小城镇养鸡小区的发展,使全县年养鸡达到202万只,禽蛋产量达到1520吨,20年全县养鸡达到2424万只,禽蛋产量达到2200吨。
三、紧抓工作重点,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发展
一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井、压田、调结构”总体思路,立足于节水这一基本原则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适当种植经济经作物和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沙生植物和原生态牧草,使良、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达到科学合理。
二是调整畜种结构。按照“稳定生产猪鸡,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发展方向,今后我县畜牧业生产要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特别要扩大羊的饲养量,做强做大羊产业,全县羊饲养量达到畜禽饲养总量的70%以上,羊只达到22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以上。
三是调整畜群结构。重点扩大牛、羊、猪等基础母畜的饲养量,奠定扩大畜牧业再生产的基础,牛、羊、猪基础母畜要分别达到2万头、90万只、1.2万头。
四是调整区域结构。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力p陕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五个畜牧产业带,即:以重兴、蔡旗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夹河、南湖、昌宁、大坝、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等为重点的肉羊产业带;以苏武、三雷、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等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带;以苏武、三雷为重点的优质蛋一肉鸡产业带;以城区奶牛养殖户为重点的鲜奶产业带。
二抓大户建小区,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养殖大户带动工程。抓大户,带小户,村带村,户带
1立足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基础好,群众积极性5村社和农户,进行重点扶持,突出抓好千头猪场,520只羊场,120头牛场及万只鸡场的建设,整村整社推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广业社和养殖大户7利用3年时间建成专业乡2个,每乡每年建成1个专业村,每村建.成3个专业社,力求规模效益,带动全县草畜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方向9实施好以养羊为重点的气223一村一品工程,即一户一座暖棚,一户饲养基础母羊20只,人均牧业收入2200元以上。
三是建设养殖小区。从年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建设养殖小区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分散饲养走向,集约饲养的一种过渡性养殖方式,既可以解决集中饲养,人畜分离的问题,又能适应家庭生产经营形式,因此,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力口‘陕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意见》精神和《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坚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3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循环的三进三退”原则,各乡镇要把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养殖业档次的重点,按照统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突出环保设施建设,小区内污染源处理要列入沼气项目优先安排,小区周围环境要设立绿化带,做到环境优美,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建立养畜—沼气—有机肥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小区。按照“温暖并举,种养齐抓,湖坝互补,协调发展,思路,实施好1132工程,即小区内1个农户修建暖棚羊舍120平方米户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户均牧业收入2万元以力,陕畜禽“种子工程”建设。落实保护母畜政策,控制牛羊适龄母畜外流,全面淘汰劣质种畜,打好发展基础。生猪生产上要以白猪育种场为依托,引进优良种猪,扩大生产规模,年饲养能繁母猪达到520头以上,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为父本,以地方品种为母本,开展“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改良,年生产杂交商品猪1万头以上。以保证商品猪重点产区的仔猪供应,同时要扶持发展三雷、重兴、东坝、大滩、泉山、双茨科等乡镇能繁殖母猪专业村社和农户,引进投放优良种猪,扩大商品仔猪生产量,以保证县内农户养猪的需要。养牛生产上,要依托省家畜繁育中心,健全和完善重兴1蔡旗1收成、东坝、夹河等黄牛人工授精站,全面普及黄牛人工授精冻配技术,20年全县肉牛全部推行人工冻配杂交改良。养羊生产上要在稳定本地土种羊及小尾寒羊饲养数量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积极引进特克赛尔、萨福克等肉用羊新品种3对现有种羊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点以小尾寒羊或土一寒杂交羊为母本,开展“二、三元杂交,改良,提高肉羊生产能力。养鸡生产上,要坚持外引内孵相结合约办法,重点推广罗曼、海兰、艾维因、正大等蛋肉鸡品种,提高蛋1产肉生产能力。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建立起基本适应我
县畜牧业发展的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点三级配套的畜禽扩繁本系。系Ⅶ好乡站建设,改革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村级防疫人员,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提高畜牧业服务水平。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村为主干以防检疫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推进动物免疫标识和疫病可追溯制度。建立推行防疫责
对行政和科技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严格奖罚措施,严肃处理防疫失职人员。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制度,动物防疫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首先保证养殖小区1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防疫需要,逐步配齐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能
五开发饲草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睾求和“关井、压田、调结构,I作思路,实施退耕还草和植被自然恢复,走立草为业、兴草富民草灌结合和林草一体化妁路子。集体、个体农林场要转变经营方式,逐步从种植业走向养殖.业,发展草畜产业和草地农业,实行井定草3以草定畜,以畜建棚,作为节水基地和发展健康养殖业的示范基地。移民收缩点要搞好整社推进的养殖业。红沙岗镇退出的耕地全部用于种草。要以草原“五配套”点建设抓好小区规模养专业大户的示范工程建设。湖区等水质差的村社,已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鼓动发展养猪业,其它村社主要发展养羊业。把东湖镇正新村作为种草养羊试验示范村,达到户均1座暖棚,人均1亩草。积政策和措施,构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执法体系,把畜牧养殖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农民走“种草—养畜—致富,和“草多—畜多—糙
三、草地生态农业之路。鼓励发展饲草料加工专业户,努力增加质饲料的供应量,逐步扩大配合饲料的入户率。大力推广秸秆青微m1氨化等技术,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养殖场、羊小区和养殖牛羊咋专业村专业社的农户要配备青贮窑,引进购
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置必要的饲料加工机械设施。>
六加强草原建设,治理草原生态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县政府制定的民勤县草原管理暂行办法》落实草原承包工作,积mg施“退牧还草,项目,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力争到20全县围栏封育天然草场320万亩,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牧民开舍饲半舍饲饲养。禁止开垦草原,制止采集发菜、采樵等对固沙物的破坏。要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强草原防火的官完善草原防火各项制度,充实防扑火设施装备,提高草原防扑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服务产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为农厂务意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租赁、承包、指导、询草畜产业经营项目,要实行农户贷款、财政贴,息、银行提供贷等渠道筹集资金。实行干部包联带责任制,就是干部带大户,大带小户,村带村,户带户,最终带动全县草畜产业大发展。加大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3重点推广规模养殖集约化饲养技术、暖棚技术、配方饲料饲草调剂和疫病防治技术等。抓好草畜产业项目建设和科技示范点建设,加大草畜产业新技术、新儡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院校、科研单位与畜牧技术服务机构的长期挂钩,抓好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难点技术的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畜牧技术和成果。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办法,组织专业大户、乡镇干部走出民勤学习养殖经验和新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提高草畜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和推动草畜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激励产业发展
坚持以群众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列入一定资金用于品种改良、小区建设、科技推广、市场建设以及对养殖大户,运销大户进行扶持,乡财政每年也要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壮大本乡镇畜牧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畜牧业,积极动员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畜产品运销户及农民自筹资金,以股份制、合作制、独资等方式加大投入,加快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计划,扶贫、科技、水利、林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将一些涉农项目的资金向畜牧业倾斜,扶贫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养殖业。金融部门要力口大信贷扶持,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按照畜牧业生产特点,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对畜禽养殖业的额度也要适当增力口。畜牧’业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主÷竺基本农田以外的养殖业用地均可视为农业用地,对利用闲滩竺兰产甲有荒地进行规模养殖的可无偿划拨土地,对利用集体:往划足区域内发展养殖的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三完善投入机制,扶持产业发展
农行1信用社1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额步增加畜牧业信贷比例,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主子千款期限。资金投入上,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农牧为±的原则,重点是投放在小区建设、良种畜引进、良种繁;平平竺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础项目上。用于发展畜财政资金1扶贫资金要捆起来使用,并用于农牧民贷款贴息,兰主拔千斤的作用。对外地客商、经营大户来参与规模养殖、模种草畜产品力口工开发的投资源共享建设者,享受同本地农户、相同的优惠政策;开辟第二市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持农民1个体户1下岗职工参与草畜产业,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四建立经合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弃措施,积极引导畜业合作经济组织1专业协会的发展,县级技术月艮务机构要组织成女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四大养殖专业协会,各乡镇要以村为单积极组织养殖农户成立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及畜产品经销专合作经济组织,工商1畜牧、民政等部门要切实力口强对合作经济织的登记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拓市场1解决翠营争端中的作用,力争到20年,全县农村畜牧五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龙头力口工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树立大畜牧1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运营,聚集民间资本,兴办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草畜产品商五率。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1起点高1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由畜牧局牵头,发改委1招商局1财政局参与,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制定优惠政策,釆严多种招商形式。把着眼点放在引进知名企业上,务求取得实效。要重视对现有的畜禽加工、营销、冷藏、储运企业的扶持引导,通过认真调查摸底1分类排队,对有发展潜力的给予积极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对能够显著带动周围群众养殖的营销大户,各级政府要为他撑腰壮胆1实行奖励,并引导其逐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尽长为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和借鉴“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和“反租承包”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养殖场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形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六搞活市场流通,激活产业发展
以县城西关市场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依托县境内各主要公路干线,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逐步建成有一定影响能力的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形成较完备的草畜产业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旨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介入草畜产品营销,形成上联龙头企业,下联生产农户,外联交易市场,内联政府调控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广辟销售渠道,鼓励各类草畜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采取自产自销,代购代销,长途贩运,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经营方式,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畜牧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草畜产品信息收集和制度,做好中长期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省内外各大新闻宣传媒体,及时准确向社会提供国内外草畜产品供求信息,架通生产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加快草畜产品销售,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七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畜牧部门都要力口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体系,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动物防疫、草原资源保护和监理、兽药和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察管理。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加强畜牧兽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强化队伍素质,堤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加大对现行畜牧业法律法规及捆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制定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相关。
就目前湟中县畜牧业生产现状看,近期内湟中县要全面达到生态畜牧业标准确实难度较大。但是从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向生态畜牧业方向努力,只有高标准定位、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散养畜禽生产所排粪便造成污染程度低,且随着规模养殖取代散养户进程的加快,工作重点应在畜禽规模养殖场。根据湟中县畜禽养殖的实际,发展生态养殖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1场址选择要适宜要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场区布局科学。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农民集居点、文化教育等人口集中区域内选址。距铁路、交通要道、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其他畜禽场等1000m以上。距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污染严重的厂矿1500m以上。合理布置办公与生活区、生产区和附属配套区。清洁道和污染道严格分开,互不交叉,利用绿化带隔离。
1.2饲养品种要优良,饲养规模要适度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养殖场必须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畜禽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国外引进的品种参照供方提供的标准。畜禽养殖场的养殖规模要适度。
1.3生产流程要合理,设施设备要先进要有与饲养规模相配套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场区内人员、畜禽和物品等应采取单一流向。畜禽圈舍配有必需的养殖基础设施设备,操作方便、整洁、实用。圈舍配备合适的调温、调湿、通风等设备,配备自动喂料、饮水、清污以及除尘、光照等装置。
1.4档案记录要齐全养殖档案应记载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
1.5投入品使用要规范规范使用兽药,禁止使用法律法规、国家技术规范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兽药使用应在动物防疫部门或执业兽医指导下进行,凭兽医处方用药,不擅自改变用法、用量。
1.6防疫措施要严格具备有效的《动物防疫合格证》。有完善的免疫制度、休药期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投入品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生产区四周应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大门出入口设有值班室、消毒池等;生产区门口应设有更衣换鞋或消毒设施;圈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或消毒盆。强制免疫疫病种类的应免密度达100%,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具有病死畜禽隔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1.7粪污治理要有效畜禽舍内配备畜禽粪污收集、运输设施设备;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不得露天堆放。场区内粪污通道改为暗沟,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建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粪污实行农牧结合,就近就地利用,不直接排放到水体,或经综合治理后实行达标排放。
2发展生态畜禽养殖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近年来,湟中县规模养殖步伐加快,如不加以重视和引导,过度、无序发展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日益严重。但不能因为发展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否定和限制其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积极审慎的态度去引导畜禽养殖科学发展。
2.1加强生态养殖宣传力度发展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关系到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人居环境保护,关系到畜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最终关系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经济、关爱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积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通过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入户工程等平台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2.2加大生态养殖政策扶持力度为了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加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的推进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在今后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补助、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扶持政策落实时,将创建生态健康养殖作为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凡是未达到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标准的企业不得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2.3引导已有养殖企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企业的标准即是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内容的具体“标杆”,涵盖了畜牧兽医技术和畜牧、兽医、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内容。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具体内容落实到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从现在开始,要加大推进力度,每年改造创建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场的比例要达20%以上,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80%以上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企业标准。
2.4加强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和管理根据《畜牧法》要求,畜禽养殖用地列入各镇村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镇村建设规划,同时要考虑土地载畜量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今后,凡是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用地实行审核备案制,动物防疫条件实行行政许可制,凡达不到生态健康选址要求的一律不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2.5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全程监管制相关职能部门对现有的畜禽规范养殖场加强管理,实行生产全程监管制。重点加强投入品使用规范,做到防疫措施严格、粪污治理有效。严格遵守休药制度,严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格遵守强制免疫制度,严禁乱扔动物尸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严禁乱排畜禽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