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将从改革课程实施形式、方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进行策略研究,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策略研究
2010 年 7 月 29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作为教师培养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要更加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要发挥实践课的功能,并有意识地创设实践环境,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训练。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单一的实施形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施形式
根据调查显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往往采用集中的教育见实习。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校的统一分配和带队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规定的幼儿园或者实习基地集中参加教育见实习活动。一般来说,高师院校的教育见实习时间也是固定的,多集中在第 6 学期进行见习,集中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见实量一般为10周左右。由于实习时间短,教育理论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反思,对理论起不到有效的反馈作用,制约着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因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的领会和技能的形成必得经过多次的检验和思考才能完成,所以,仅仅 8 周左右的集中实习和 2 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采用分散实施和集中实施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了增加时间,教育见实习还应多样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范围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增加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进行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在认识和理论上的不足,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去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检验和锻炼,可以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验,让学生对教师专业有明确、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职业情感。
二、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的方式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传统形式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事实上,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教育实践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学生获得的体验和实践经验更深刻。
2011 年 10 月 8 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对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要求:“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模拟课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更多样的实践教学正运用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中。以绘本为主题的实践课程为例,我们可以建立绘本实训室进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还可以模拟幼儿园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绘本的现场教学。当然,这要求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这种活动往往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模拟讲课,学生观摩,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绘本的特点,运用教育学中的原理或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对教学环境的高度还原下熟悉各种教学法,学会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多领域教学活动。学生在模拟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深入实践,更能深刻领悟所学的要点,并在分析和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理论。
现场实践的实施方式多是见实习活动,即学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现场实践的形式往往更具直观性和现场性,更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智慧,因而也被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广泛地采纳和运用。事实上,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使教育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三、建设优质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双赢”局面
“教师教育不是纯理论教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靠课堂、书本的学习,教师职业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要进行通盘考虑和总体设计,突出教育实践环节,保持实践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因此,在进行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建立建设优质、高效的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根据师范生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和优质幼儿园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校园结合,学用对接。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幼儿园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同时把幼儿园建成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幼儿园检验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水平,幼儿园在学校的专业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营造“双赢”局面。
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和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或者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关系,共同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还要把有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请进来”,实现双师制。通过双师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定期开展讲座或现场评课,进行双向交流研讨,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层次有着显著效果。
四、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
学校是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师范校要做好进行顶层设计,发挥组织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优化以幼儿园需求为问题导向、以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为牵引课程改革实践体系,形成“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在岗研习”三岗联动的实习模式和实践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新模式。其次,学校要改变一刀切的政策,改革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分配和高度集中的制度。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而又有弹性的政策,在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方式上力争多元化,照顾到教育实践环境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做到区域之间、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平衡。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管理,还要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评价,特别要发挥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当前的教育实习普遍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院校忽视对指导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不是教育专业老师,并不具备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还有部分老师抱着带队走走过场的应付态度。由于我们的实习生缺乏有效指导,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只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和规范指导制度,才能做到有效指В学生的实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因为指导教师对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有效指导和科学评价,能够帮助师范生明确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价值和要求,寻找和发现教学规律,反思自身不足,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五、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方面,即以等级性的评语考量学生,主要以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的评语作为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实习生,而不是重在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上。事实上,学生的教育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和情感变化,才能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作用,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实结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只有通过反思和自省,学生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省意识增强了,教育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改革实践性课程评价方法上,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方位评价,使评价更具发展性和多元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注释】
①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部分师范大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选编(2006年卷)[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4-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2014年教改项目“法学双语课程准入、建设、评估与淘汰机制研究”(2014XJGLX14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慧(1977―),河南商丘人,硕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英语,国际商法。
一、前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法律国际化增加了我国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法律人才不但要熟悉国内法律,精通外语,还能了解并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处理实践中的具体事务,无障碍地参与国际交往和交流。这对我国高等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双语教学”纳入教育体制,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至10%”[1]。根据这个文件和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司于2007年《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决定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1年12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同时,“要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2]。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角、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和国际化的思维模式。换言之,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一定是“国际化的法律人才”。在高等院校推行并完善法学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改革。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学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考核与评估等还没有成熟完善的体系和标准。
二、法学双语教学课程选择和设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法学双语课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从以往注重培养单一的从事外贸或者对外经济活动的涉外人才,转向培育复合型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不仅熟悉法律专业英语,而且对于法律体系尤其是英美法系的法律规则有完整性的了解和较强的运用能力。基于此种需求,法学双语课程的设置应当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并重。
目前,我国高校法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精心的规划。对于法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规划、开设次序等问题,大多数学校只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师生的现状进行尝试性设置,并不断修改和调整。具体来讲,大多数高校把教育部规定的十四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法制史、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中的三门――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列为双语教学课程。部分高校除了设置这三门双语课,还结合实际开设了一些与国际规则或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商法、WO规则、英美合同法、英美侵权法、国际商事仲裁等。
法学双语课程开设应该符合实用性标准。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人员面向全球服务,掌握国际通用规则的学习非常必要。因此,法学双语课程的设置结构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专业型向通才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增加西方法律制度、国际贸易、商法、比较法等课程的设置,建立起适合复合型法律人才发展战略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熟悉WO国际规则、国际条约和其主要成员国的相关法律,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
三、法学双语教学资源的立体运用
(一)教材的选用
在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指定一本课程教材,授课基本上依据教材展开,学生的预习、听讲、练习、复习和考试都是围绕这本教材进行。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传统且僵化的教材使用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首先,目前我国的教材市场管理不完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其次,即使教材编写精良,一本教材也很难包含这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不能包含最新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法学教材通常是以法学理论为主,有关实践的最新案例等信息很难被及时纳入教材。因此,法学双语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材使用方式,借鉴英美法学教育灵活使用教学资料的方式。
在英美等国家的法学教育中,教师在讲授某门课程时,几乎不会指定一本教学参考书,而是根据某门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方式,列出该门课程的阅读清单。阅读清单通常包括该课程领域的理论著述、权威论著,以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参考案例。在我国的法学双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也能够提供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资料体系,让学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学术信息,那么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则必然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法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不是选择原版教材还是双语教材的问题,而是怎样构建一个综合的、多方位的教学参考资料体系,并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这些参考资料学习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的力量改善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教育也不例外。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人们接触知识的机会和途径不再单一,因此,近几年教育网络化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以网易的公开课和MOOC为代表的全新网络教学模式,为法学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网络教学资源。源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公开课,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大学将自己的特色课程或者优秀课程公开出来,供全世界有兴趣的学习者免费使用、学习。目前最为热门的MOOC方式,对网络学习有着重大的变革意义。在MOOC之后,网络分享的载体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听讲”还包括“授业”、也包括“解惑”,有课堂测验、作业、考试――通过MOOC这样一种形式,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被保存、被复用,可以被全世界的学生使用。对于法学双语教学,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
(三)法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权威的Longman Education Dictionary中,双语教学的方法被划分为渗透式教学法(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和过渡式教学法(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渗透式教学法要求外语环境相对优越,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都比较高。目前,国内只有部分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能满足该教学方法的要求。[3]过渡式教学法以一种语言为主要载体,其他语言为辅助,分阶段地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受英语环境、师资水平、经费资料等的限制,法学双语教学都采用过渡式教学法,即以英文教材为载体,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在实际法学双语教学中,无法统一规定使用哪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结合本校教师和学生的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灵活使用渗透式教学法和过渡式教学法。例如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法学院国际商法专业的学生,大三开设国际商事仲裁法课程,课程主要采用过渡式教学法,讲授语言使用中文和英文,参考资料以英文为主;而大四学开设的美国商业法课程,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且学习双语课的热情较高,该课程就以渗透式教学为主,讲授、讨论、资料运用都以英文为主。
就法学双语教学方法而言,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从课前预习、课堂上发言和讨论、课后总结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后,才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师生才可以完成更高质量的沟通与交流。例如,在讲授法律英语课程的《美国宪法》一章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美国宪法的制定背景,阅读美国宪法的主要条款。在课堂上,笔者有效地和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特定背景下美国宪法的特点、各个条款的主旨和重要部分。另外,在实施该章节的案例教学之前,笔者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Marbury v. Madison(马伯里诉麦迪逊案)[5]并完成了Case Brief(案例分析摘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该案的分析与讨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综合考核和评估体系
推行法学双语教学必须改革单一僵化的法学考核或者评估模式。传统的法学考核或者评估通常是以期末测试的方式进行一次性考核,大多采用书面测试或者提交小论文的形式。该种考核模式太过单一,不利于推动学生平时学习,也无法真实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在法学双语教学中,应当采用多阶段、多形式考核的方法,以持续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评估。考核可以分为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以分为个人作业和团队合作项目的方式进行,比如,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仲裁等。考核应该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对法律英语,国际商事仲裁、美国商业法、海商法等法学双语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综合评估模式。学生的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35%,其中考勤10%、课堂参与度5%、小测验20%;期中成绩占25%;期末成绩占40%。这样的评估方式和成绩分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能对学生进行客观、持续的评估。
在传统教学中,学前教师的培养通常采用以主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它的特点是主讲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辅助手段,把教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泯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前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要求学前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前儿童的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选择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配备能吸引学前儿童的玩教具,还要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这就要求在学前教师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方式,要打破讲授法独统天下的趋势,要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讨论法、读书法、示范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并且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联想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多多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二次试教的机会。学生试教后,全体学生要针对试教课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本节课的亮点和缺点。亮点是大家都要学习的,针对缺点,师生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在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他们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评价方式往往可以决定学习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具有导向作用。学前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学前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中,需要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学前教师培养中的评价,要侧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测评。要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既定的目标努力。为此,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观察、教案设计、项目调查、书面报告等方法。从评价内容上看,开始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我们更关注学生智力参与程度、实际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评价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的是将评价的目的定位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有什么漏洞,以便查漏补缺,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除了对学生的考试卷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论文、调查报告、教育活动方案设计、各种作品等进行评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增加了口头考试和实际操作性考试(即学生试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独立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从评价者来看,除老师外,学生本人、班集体成员和实习单位的老师及业务主任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自评、互评、组评和成人评价相结合的局面。
考试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评价体系,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次考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突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和从教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培养出适合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学前教师。
三、加强实操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学前教师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使学前儿童的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前教师的这种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例如: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计划;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用浅显、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如何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这些能力仅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学前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尤其要通过教育实习环节,使他们将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见习。在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时,结合学习内容,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后,学生要进行讨论,任课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种见习的优点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以后,在本校的实训基地中挑选业务比较好、责任心比较强的幼儿园教师担当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到专业指导教师所在班级见习。为保证见习质量,要求学生填写见习报告,并定期检查。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见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见习的情况提出一些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延长教育见、实习时间。教育见、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十分重要,因而,我们增加了教育见、实习的次数并延长时间。具体做法是:一年级,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期到幼儿园各见周,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同时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为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二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试教二周,目的在于通过幼儿园教学找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三年级,组织学生实周或一个月,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次实习中要上一节公开课。学生上公开课时,幼儿园的业务主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实习队的带队教师及全体实习生都要参加。公开课的重点工作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课环节。学生要准备详细的课程计划并交给实习指导教师阅读,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重新设计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思路确定后,学生要写出反思报告,报告主要是采取比较的方法,找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个方面是评课环节。公开课结束后,业务主任及带队教师会对这节课进行详细的讲评,讲评的重点是这节课的问题和修改意见。讲评后,学生要写出课程反思报告并重新设计这节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新晨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挑战,也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思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就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师,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宏:《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师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2、朱益明:《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及其形成》,《师资培训研究》,2000.1
3、邓彤:《终身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走向的主要趋势》,《北京教育》,2000.3
4、陈钧:《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其职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0.2
5、彭贤智:《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师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0.7
6、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8.7
关键词:学校教育;健康教育课程;终身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健康教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同时配以卫生知识的宣传就是所谓的“健康教育”,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一、我国健康教育的现状
1992年国家教委联合卫生部,全国爱委会制定《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并加以推广。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试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健康教育的落实也仅仅是口头提出以后以一种分散、渗透的方式进行,并没有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把中学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如何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造体育课还缺少办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卫生、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戒烟与反毒教育等。
2.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的健康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需要和接受能力来安排不同阶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特征、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预防疾病的措施、一般性伤害事故的急救与护理、性知识教育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包括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纠正、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与情绪控制等。
(3)周围环境的保护和自我健康行为的养成,包括科学体育健身方法、良好行为及卫生习惯的养成、掌握运动卫生常识及营养科学常识等。
3.学校健康教育的软件情况――“教师”“教材”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不理想。当前,绝大部分学校认为,体育教师就可以承担健康教育任务,其实,很多体育教师具有的健康知识很少,对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也是十分匮乏。现在我们学校根本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所谓的健康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宣传卫生知识、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
二、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不再把健康局限于身体这种生物性上,而是扩大到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从而克服了把身体、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机械分割的传统观念。
2.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成千上万,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类: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生活方式(life style)。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
3.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德育所包涵的内容很多,卫生道德也是内容之一。通过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讲卫生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发扬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2)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关系。通过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在掌握卫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还可以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为智力的充分发挥和才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3)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体育卫生知识是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要有体育卫生知识作指导,体育卫生知识又可以促进体育目的更好地实现。
(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三者的关系。在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已成为人人必经的阶段。必须在人人必经的学校中实施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人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健康的儿童才能在学校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刘祥瑞指出,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个体行为有益于他人及自身健康;(2)个体行为符合科学规律;(3)行为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4)行为表现与能力相符合;(5)行为与环境相协调;(6)言论与行为的一致;(7)行为应反映良好的健康道德;(8)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行为;(9)行为特征符合生理年龄;(10)能初步把握气质、性格特征在行为中的影响。
学校一定要切实加强健康教育的落实。首先,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即在学生的课程表上给予其一席之地。其次,加强培养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最后,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论文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体制,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成人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算法分析应用能力。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1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范畴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等几个方面。上机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的具体进度,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些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练习一般在经历了一定的学习阶段之后,任课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日常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综合性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综合练习主要侧重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应用。课程设计是在本门课程学习完毕后,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应用,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综合性强的课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课题任务。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实际软件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都采取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其过程为: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
2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基本开发能力、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和程序调试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应用分析能力和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语言特征,具备程序设计师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编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实践教学是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应通过编程实践体现,通过具体的程序设计案例和实际编程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
综合编程能力的强弱是检验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3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体现在下述方面:①实践设施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②对教学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不受重视;③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转贴于
4积极探索,构建合理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1实践教学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结合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重对学生编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改变单一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2以社会就业需求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上机实验、课程章节综合练习、大作业、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实训、校外软件基地实习、软件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校内软件课题研发等。其中实训、实习和研发都是采用“真题真做”。通过上述这些实践过程,学生的程序设计综合应用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4.3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一般要求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数情形下,采用实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实例的演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例式实践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课时要求、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总结、成绩评定等几部分内容。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践内容感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创新,完成实践内容。二是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适应,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保证实践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实践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4.4改变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真正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能正确编写出应用程序。因此,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要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并重,各占1/2,并要求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分离,只有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均合格后,整个课程成绩考核才算合格。实践教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也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期末实践测验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综合成绩。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及改革的进行,师范类的学校也在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的创新,而学前教育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学校要培养的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的人才,要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以弹、唱、跳、说、演等实践操作技能为基础,对音乐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视的,学前教育培养的是综合能力的人才。目前,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对音乐学科的设置比较单一,很少考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音乐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的现状联系的很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体现不出音乐课程设置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单一的音乐课程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专业的定位不准。
二、学前专业儿歌弹唱教学课程设置
1.学前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实行一体化。教学内容要具有独立性,教学课程应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就是要结合音乐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基本乐理、视唱、钢琴和声乐的认识,这是学前专业的学生必备的技能,理论课程要结合专业的实践学习,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音乐与理论知识要相互渗透,逐步形成弹唱的能力。在钢琴的教学课上,教师不仅要以示范进行讲授,同时也要督促对钢琴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弹、唱结合,配合儿歌的歌唱,以弹唱的形式互为伴奏,这是在弹奏课上的练习;而在声乐课上,学生要掌握发声的基础方法,同时,学生要结合儿歌的特点,配合适合表演,表演的方式也要有创意,以结合儿童心理来进行训练,以实践应用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2.学前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有创新。学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维需要转变,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学校要创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讲求的是课程的实用性,儿歌教学就是要结合伴奏相关的理论,结合在具体的实例讲解,再配合练习,才会巩固教学的课程。在课堂的教学方式中,要有师生互动环节,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要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教学手段要因材施教,学生要认真示范和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程上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模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学前专业的教学要重视声乐课的教学。学生要以发声练习为主,教师要予以示范,配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声乐课上,既要注重集体发声和歌唱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练声时,学生要反复练习一些声曲,学生可以选择简短的小曲子进行基础练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台演唱,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各种发声技巧,为学生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含义,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习到声乐知识,构建适合幼儿教师的声乐课程体系
三、结语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歌弹唱能力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的教师就要对基本的技能有所掌握,因此,学校也要重视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学校的教学过程,要有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弹唱能力需要实践的学习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学前教育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合理的规划,学校要针对幼师的基本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幼师的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专业素质,更要强调文化素质的培养,并重教学技能与教育理论的改革教学,丰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安排课程教育,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媛.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2\]毛慧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措施建议,对远程网络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深人发展,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建设高质量、符合远程教育教学规律、适应远程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更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现状
自从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以来,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作为一种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为在当前我国还缺乏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办好人们满意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全国电大从1999年开始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从教育部对电大试点工作评估的总体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还是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能随时随地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有很大不同,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和传统远程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既可实施非实时教育、也可实施实时教育,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享受教育的平等和机会。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仅要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具备丰富充实的课程教学资源。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情况来看,远程教育课程的教育资源建设基本上都是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涵盖了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等基本结构。但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长足发展,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日益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加快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完善从建设、管理到评价、维护的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对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在快速发展。但是,要认识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已经滞后,与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认识不够充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
〔一)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认识不够充分
第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教学资源层次不齐。集中表现在:从资源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比较接近或雷同,以至针对性不强,可交互性资源不多,专业特色体现不够明显,多数为内容的翻抄;从资源的数量看,名目繁多,来源广泛,但资源品种基本相同;从资源的实用价值看,大量课程资源存在简单的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
第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主要表现在:由于远程教育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但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甚少,教学活动无异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搬家;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教学方法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和考核方式的局限,很多学生认为考试就是背书本,多媒体资源看与不看一个样。教学水平的滞后和教学方法的过时,致使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第三,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有人把网络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网络课件,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而网络课件就是把网络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
第四,课程资源不够丰富。一方面表现在表现形式单一。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静态网页形式呈现,主要表现为:文本和静态图像、POWERPOINT讲稿、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另一方面表现在学习内容单一。目前网络课程只关注本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虽然不可能做百科全书式,但可以建成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
(二》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财力、物力是资源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资源运用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将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正是由于目前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不够合理,成为导致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一,教师配置欠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课程团队的每位老师参与,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指定I-2名老师去完成,这样很难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因为一方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教学管理、科研和资源建设工作,这对教师来说要求相当高;另一方面,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不断引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对于部分老教师来说,要及时地适应新的开放教育教学观、掌握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教师不能够掌握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没有办法教会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于这样的情况,加强教师的培训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硬件设施配置不合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对于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比以往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而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就要求采用高效的压缩编码方法,同时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也提出高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制作教学资源所需要的多媒体素材十分贫乏。因为教师可能会将各种图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这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作,而当前很多远程教育院校的硬件处理系统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此外,即使有一定硬件设施的院校,其教学平台软件的建设可能会存在较大问题,致使无法精确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或者对于教学资源的检索设置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地使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客观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学资源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财力配置欠科学。财力是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物质保证。但从目前各个院校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来看,在购置计算机、提高网络带宽,聘请专家等方面都投人了大量经费。但是学校财力必定有限,同时又将有限的资金平均分配到每个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中,这样,并不利于教学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同时,从资金投向来看,对教师继续培训投人还很缺乏,因而不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理念、方法及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无疑受到制约。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缺乏规范的基于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协作建设、资源共享的环境,自行其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规模不经济,同时,对教材一体化涉及的指导力度较弱,多媒体资源设计和制作方法不能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第二,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而这两种评价对于获得学习成就感非常有效;缺乏学习过程设计,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学花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目前的网绍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彰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琐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第三,建设标准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尽管彭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十几项教育信息让技术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目前的教学资源普遍存在“重教学资源建设的形式和数量,轻所建资源的内在质量和应用效果”的现象。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致使教学资源质量良芳不齐。
三、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特点,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就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此时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条件和保障。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根本上理解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组织与传送渠道,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且
开放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搞好资源建设对于学生学习起关键作用。搞好资源建设,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注重实用性。要满足开放教育学生的需求,则必须注重其实用性。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的易选取、易重现及具有交互功能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养成浓厚的上网学习习惯。内容可以包括重点、难点问题解析,实务操作训练,综合模拟测试,学习效果检查等;音像教学资源,它是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动态画面来反映教学内容的,可考虑以实务训练、模拟实验和具体操作为主进行设计并尽可能展现文字教材不易表达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资源建设 中,应尽量避免文字教材的缩减和已有资源的重复,要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所需内容,让学生感到有帮助、有启发,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教与学的方法进行再创造,使教学过程得到升华,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对文字教材的辅导和补充为主,主要侧重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点的辅导,要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并要借助其优势不断提高复习指导、实务训练、检验测试等教学环节的交互环境,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资源导航结构,方便学生上网学习。
其次,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资源建设中根据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内容,适当增加讲解典型案例、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考试中,要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内容的突破和创新。为此,要考虑改变传统教材设计模式,如较多地增加图文解释,增加实际操作范例等。在视听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按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巧妙安排、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不同模块的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方便学生学习。在具体设计上,可考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座谈讨论、难点分析、案例点评、热点透视、专家访谈等各种交互方式进行。总之,要根据学生需求,科学设计远程教学资源的内容,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师资培训,推进资源建设工作进程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教育对象、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多媒体一体化教材总体设计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建设出符合开放教育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学资源。
首先,远程开放教育使得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改变,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因此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教师这种角色意识的转换,帮助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去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有渴求和极取新知识的愿望,要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和关键内容,提炼出教材精华,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的脚本,并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资料供教育技术部门进行整合制作。
(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资源的利用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是当前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抓好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所谓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媒体内容的侧重及其呈现方式的设计。重视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就是在资源建设中,注意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功能,发挥不同媒体功能的作用,实现资源建设达到优化结构的目标。在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中,应综合介绍课程的各种资源以及其运用的策略,并且将文字教材内容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这样有利于课程音像教材、VCD光盘、IP课件、CAI课件、直播课堂、计算机网络等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其次,开发动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各章节的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包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不同,开发动态的媒体资源。
第三,加强对教学平台的建设,改善教学资源利用的网络环境。作为开放教育来说,很多资源都是通过教学平台加以利用的,所以加强对教学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资源利用的桥梁,其功能的设计与完善十分重要。如何将众多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增加检索渠道,便于广大师生查阅利用教学资源,改善教学资源利用的网络环境,成为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H193
一、引言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谈到了:精品课程讲的是只有特级的教师队伍、很好的教学内容、全都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教材及其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笔者加入了所在学院的院级项目“校本教材《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并由实践所得到了一些感想,语文精品课程的发展实施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慢慢完善,就此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来就此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些基本需求。
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那么到底怎样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呢?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写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第一,对于语言表达教学要比较重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影响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换种角度讲,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主要是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的学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鉴于这种情况,第一堂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的作者,讲述中国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然后在PPT演示的形式向学生谁发现的故事在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感叹神奇和魅力。其次,像一些有趣的变化:“1111111”对应的成语是“独一无二”等,最后通过一个14字诗关循环“当花R如飞回去白兰地微醒了暮光之城”展示语言文本深刻。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式教学模式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职业培训往往是静态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被忽视,从而使核心课堂失踪学生在课堂上和活力的主体作用。 《我的母亲》如果内容与学生后,你的项目:如果语言教学是一个演唱会,教师充当导体,学生设备的各种功能,就像是听着优美的音乐的和谐合奏老舍解释如何文章可能不会反映很了解的感受。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开拓教学新环境
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的三个要素是一种接触,实际参与的综合分析。”谁学习熊,使所有学习活动中心的学生给于谁想要的学生做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是,在青春期阶段,热情,一个实施的机会和高职学生各种实用,好玩,灵活做法,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习气氛,有利于。例如,在讲授的《雷雨》获悉,同学们对戏剧兴趣不是很大,即使是在“风暴”不知道,我让学生打了周,鲁,信仰,角色,然后共享的作用阅读。由文本朗读,让学生有看法的一个基本的了解的内容阅读在第一时间,通过二读,学生被要求做,身份和情感语言的独特个性自私邪恶周资本家,卑劣的感情主宰,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坚强,敢于战斗的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了自己的利益,抵御生动地表达的精神。通过两班的时候,通常较少的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良好的活动讲话。有个别学生修改剧本,幽默,充满了笑声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由最开始的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最后的落落大方,游刃有余。
四、探索具有特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有相匹配配套的精品系列教材,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并上传到网站,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语文课程应和时代同步,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院级的精品课程,笔者学院的语文教研室以“厚德、强技、勤奋、创新”为指导思想,以“一年成型、一年成人、三年成材”为纂木原则,在汲取语文课程改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编写校本教材《语文》。由“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做事”“学会励志”“学会沟通”八个单元构成。
由上所述,职业院校的语文精品课程不光得有以前的功能,还对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掌握具有支撑作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艳. 高校外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与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6)
[2]毛向樱. 精品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古汉语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 2013(03)
[3]詹珊. 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03)
[4]陈风平,刘俊茹,韦志国. 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 应用写作. 2013(02)
[5]吴金涛.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2(12)
[6]白廷国,顾斌. 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多门课程参加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评选[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4)
[7]李莉. 精品课程建设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 鸡西大学学报. 2014(12)
[8]罗雯怡. 精品课程思想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指导[J]. 课外语文. 2014(2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必要性及意义和该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介入本文重点内容,就本人教学实践探索《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通过构建《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综合运用案侧参与、设计性实验和薪资测算等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必要性及意义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薪酬管理与人员招聘、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考评、人员培训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共同构成了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社会上对薪酬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同时又出现了企业难以招聘到这方面满意的人才和该类毕业生择业困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与我们目前《薪酬管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联,即教师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该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因对现场实际了解不多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难以很快胜任现场工作。通过构建《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并认真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钩的弊病。
具体分析《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研究,教师通过积极探索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过程,会促进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作准备。《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仅仅能予一些基本的概念,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对薪酬管理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并不能够真正的去为企业设计和分析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鉴于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去寻找一个真实的企业,分析企业的基本现状,据此为该企业量身定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互动使学生除了更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立即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薪酬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索
构建实验体系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把自己设计成薪酬管理方面的操作人员,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结合本人教学,提出《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薪资测算实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做薪酬管理工作,第一步应该是根据单位薪资制度进行薪资测算。根据这一需求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行薪资测算实验。可以自己设计薪资测算的表格,或者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验。
如果是自己设计薪资测算的表格,实验设计的思路应该是结合某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相应的薪资测算表格。本人在授课过程中根据X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包括总部行政部门员工薪酬等级表和销售部门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相应薪资测算表格。具体设计测算某员工自入公司4年来随着岗位变动的薪酬变化情况,同时设计销售部门员工随业绩变化的薪酬变化情况。
在教师本人设计薪资测算表格的同时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软件。本校选用世格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软件。在薪酬管理课程开设的第六学期,可以安排进行其中的薪资测算实验项目。SimHRM能够使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薪酬的分析、判断、操作。该项目具体测算月薪制员工工资、计件员工工资和提成员工工资。其中,上班时间参考“员工考勤卡”,工资发放办法查阅资料库中的公司相关薪资制度。
(二)结合教学模块进行设计性实验
《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各模块设计相应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了解应用背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职位评价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模拟职位评估,熟练掌握职位评估的程序、方法,认识职位评估在薪酬设计中的作用和评估中的难点及可能出现的误区,能够主持评估会议,设计评估方案。
(2)实验条件
①实验室设备:电脑,投影仪,幻灯机。
②公司背景资料,其中包括公司简介、组织结构、公司战略,同时设置21份工作描述数据。
(3)实验组织
按小组成立模拟评估委员会,每个小组有一名评估会议主持人,一名数据处理、会议记录员,其他人员可根据工作描述数据自选角色扮演。主持人和会议记录员在会议进程中没有投票权,其角色可由小组自行选定或轮流担任,其作用是保证会议按既定程序顺利进行,确保每一个职位均能得到公正的评估,但不应影响委员会成员对职位评估所作的决定。实验采用模拟方法,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逼真的评估环境。由各小组轮流在评估区观察其他小组的评估过程。
(4)实验过程及所需时间
该课程的实验可分成三个阶段,其中两个阶段需在实验室内完成。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及方案产生阶段
①实验小组共同制定评估计划。这项工作是一项准备工作,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模拟公司的环境和信息。时间设定为30分钟。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
a.费用:职位评估的费用包括两方面:一是职位评估的方案设计费用。二是方案的实施和监督费用。
b.时间:在制定预先的行动方案时,应周密计划每一个步骤所需的人财物支持和各项活动的衔接,明确规定开始和结束的期限。
c.使用期限:在选择职位评估方法时,必须对对所选方案的预期使用期限做出估计。
d.方案的易接受程度:选择职位评估方法时最重要的因素,是被评估或被影响人员对该方法的接受程度。设计方案时必须考虑方案的易接受程度。
②小组共同制定针对评估人员的培训方案。时间设定为20分钟。
③应用实验室设备召开评估会议。各小组应用电脑处理数据设计评估统计过程。会议总时间为60分钟,可分解为3~4次头脑风暴会议,解决不同的评估议题。
第二阶段:报告形成阶段各小组通过讨论形成实验报告,制作演示用的幻灯片。
第三阶段:评估演示阶段
各小组演示评估方案的产生、结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接受其他小组的置疑,每小组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
以上三个实验阶段,总计约需6~8小时。其中,第一阶段需在实验室内进行,约为两小时,第一阶段如未能及时完成,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第二阶段无须利用实验室,安排2^}4小时让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报告。第三阶段在教室内进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实验报告的演示效果。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下锻炼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技能。
2、薪酬调查方案设计
(1)实验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薪酬调查方案的设计,熟练掌握薪酬调查的流程、方法,认识薪酬调查在薪酬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进行薪酬调查中的难点和现实情况。
(2)形式:以小组进行,每组6-7人。
(3)时间:3-4周。
(4)设计内容:为资料获取和调查的便利,要求学生选定本校所在地的房地产业和保险业进行行业薪酬调查方案的设计,并设计薪酬调查问卷。
(5)实验过程及所需时间
该课程的实验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
结合薪酬调查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企业调研。
第二阶段:各小组通过讨论形成薪酬调查方案,制作演示用的幻灯片。
第三阶段:评估演示阶段
各小组演示评估方案的产生、结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接受其他小组的置疑,每小组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该阶段在教室内进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实验报告的演示效果。
(6)成果:行业薪酬调查方案和薪酬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