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辅导员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的意见

第1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西安翻译学院;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班集体建设;统一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西安,面向陕西,辐射省外,适应对外开放,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服务;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取之于学用之于学”。西安翻译学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所有学生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我们的早读和晚自习也是其他高校所不能做到的。学院这样的管理,当然离不开我们一线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西安翻译学院为辅导员管理队伍坚持丁晶董事长提出的“两个创建,五个工程”的方针以及沈久福院长提出的“四个坚持,五个狠抓”。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西安翻译学院有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辅导员队伍,堪称是学生的“衣食父母”,切实贯彻丁院长提出的“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的十二字方针。

一、西安翻译学院的辅导员管理队伍特点

西安翻译学院的辅导员管理队伍由一批优秀的留校毕业生组成,这些毕业生在一线做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创新管理的一大亮点。具体表现为:1、用本校毕业生留校组成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学院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院给予优秀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机会。2、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他们年轻,有活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他们这样的思想就会感染自己的学弟学妹,起到鼓动与教育的作用,这也正是公立学院不能做到的,而西安翻译学院大胆尝试了这一管理方案,给予毕业的年轻人实践与发展的平台。通过多年的实践,西安翻译学院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3、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成有机的统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各大高校也均出现,均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尤其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而我们的辅导员正好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他们都是学院毕业的学生,对学院的各项情况都很清楚,这样他们会更好地与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达到更好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他们的年龄与学生相当,能了解学生之所想,能帮助学生之所需,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相互之间有着如兄弟姐妹的感情,这很适合新世纪教育创新的要求。4、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为本校的毕业生通过在本校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和要求已经很清楚,在今后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本班、本专业的管理方法,来更好地完善与发展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思路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先决条件

作为一个民办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分别受到不同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个性和爱好,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不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关心了解学生,时不时的找学生谈话,通过频繁的交谈,很快了解同学们的基本情况。这样给自己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要切入实际,细致入微的了解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班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在了解和研究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地班级工作计划。根据学院的校纪校规以及结合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每个班级制定一些班级管理规定,在班委的协助下实施,使班级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辅导员应该结合学院的实际,尤其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组织营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班级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举措,在该院的外国语学院尝试建立以学生德育、学风建设、感恩教育等方面为抓手的班级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德育作为班级建设的主线。探索建立德育考核体系,把德育这一重要教育手段进行了量化。新生入学开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考评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学习及日常考勤、遵守校纪校规、公寓管理、文明举止等方面,并建立了由辅导员、学生会、年级团总支、班委会等主要干部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采用百分制,最高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表现,依照相应标准,采用扣分的办法计算出考评成绩。通过考评,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也为评定学院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资格认定、入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2)多种措施加强学风建设。针对大学生入学后学习有所放松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加强学风建设,由班委制定并落实班级学习方案,团总支监督各班级学习活动开展实施情况并及时调整反馈,其中贯穿严格管理的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学院每天组织半小时晨读。学生每天有序进行晨读,晨读时间为7:30-7:55。每天的晨读主要由学习委员负责考勤,班长积极进行协助,辅导员监督。并安排学生每天晚上按时上一个半小时的晚自习。这样,早读使学生通读外语,晚自习让学生巩固自己当天所学的知识以及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3、主动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个优良班集体的形成 ,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综合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更要努力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辅导员应主动向本班任课教师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时随地与任课教师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积极协助任课教师实现对本班学生管理的统一要求。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对学生的尊师教育,要教育学生尊敬每一位教师,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高校辅导员,也要做好学生家长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纽带 ,应做好家长的长期联系工作,互通情况,及时交换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研究更好的管理学生的方法。

4、在进行班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辅导员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既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也包括对思想浮躁学生的教育,尤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管理的一大难点。每个班中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顽皮捣蛋,不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辅导员应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歧视学生,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尤其要注意培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思想做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适宜有效的方法,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优秀班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通过班级全体同学的努力,特别是辅导员的智慧和积极投入,做到以集体主义凝聚人,以科学管理规范人,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团结人,以优良的学风陶冶人,以辅导员的自身形象感召人,才能逐步地培养和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文明班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班级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作为学院重点教育工作不动摇。在转化学生思想的同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风建设,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共互相促进,才能起到管理的效果,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班集体建设的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

第2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 高校辅导员 管理工作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82-02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落脚点,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竭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建优质的环境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工作模式,不但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设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懂得理解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到关心服务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方面因材施教,注重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构建高校辅导员创新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保障。

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高校辅导员应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集合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2]。

2 构建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

2.1 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在此思想和众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原则,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要求,采用系统科学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的手段,注重突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从宏观出发设计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发展的战略方针。然后把辅导员管理工作分为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维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五维立体辅导模式,内容涵盖大学生成长发展和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辅导员工作系统。

2.2 建立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的运行机制

首先由学校建立“大学生辅导发展中心”,来承担全校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研究和指导任务,并对其进行部署和数据分析、研究。然后建立校、院(系)、班三级辅导联动机制,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辅导、自我教育。校、院(系)、班各级分工合作,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发展要求。然后确定“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核心内容并进行优化。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创新辅导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增加辅导的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是“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保障,高校通过考察培训的方法选聘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管理能力、沟通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出发要求辅导员,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

2.3 “五维立体辅导”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学生思想作风建设、公共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理想的建立等。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的优质青年,注重思想教育的感化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灌输,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为成为思想进步、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L优良的有志青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业指导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术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等。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为主要任务,积极转变教育方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心理疏导包括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疏导、学生情感的宣泄、心理咨询等。近年来随着学习、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增加,高校又疏于心理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走入极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严重影响,所以高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干预咨询室,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情面对生活。

生活引导包括健康文明生活、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宿舍建设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组织各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彰显大学生个性展示,引导大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的咨询等。高校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科学生涯发展观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 “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素质与发展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辅导内容和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各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模式可操作性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以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并将学生素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构成五维立体结构。通过这个模式,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为全体学生成长发展辅导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核心,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可见,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创新模式,就是辅导员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全方位全过程引导的辅导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展“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特色并发展其特色,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网络克服了空间距离的障碍和避免了个别情况下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缓解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紧张与大学生心理需求旺盛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辅导员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网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信息版块,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在网上和学生交流跨越了时空界限,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提高了工作效果和效率。

二、尝试朋辈辅导

类似于教学活动中常说的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它是指年龄相仿者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给予心理疏导,提供等同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促进辅导者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最亲近的人,通过组织朋辈辅导,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朋辈辅导员就是“同在屋檐下”,生活在大学生中间的学生,容易发现问题,能更及时提供帮助,弥补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难于获取学生信息的缺陷,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挑选心理阳光健康、思想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组建“太阳花”、“心桥社”等社团,并及时对组织成员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三、丰富辅导方法

第4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进入新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高校在艺术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日趋增加。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正在增大,其中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其中师德作为辅导员最重要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2]。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更应大力推进,从而建设出具有良好师德风范,高标准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在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艺术类人才。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正呈现逐步上升、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加强师德的规范和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3]。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要通过自身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随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类型等的日益增加,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也在日益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和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因所面临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生源等的特殊性,在其师德建设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和问题。只有分析这些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得出更加适合高校艺术类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1.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素养缺乏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随着新时期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现今辅导员不只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还肩负贫困资助、心理咨询、就业规划等多项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也因此辅导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度在逐渐降低。其中,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中存在一部分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相较其他非艺术类工作人员,艺术类专业工作人员常表现出过于感性不能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特点,使部分高校艺术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易跟实际脱节,偏离正常轨道,并且多不关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治素养的缺乏。

2.师表形象较差,教育德行不够规范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个人言行和着装上也应符合职业要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常存在个性张扬、各异化的特点,以至于其中一小部分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也存在类似问题,未能认识到教师的师表形象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下个别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人情世故,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原则,甚至收受学生礼物,对物质追求师德一些辅导员背弃了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践踏了自身良好的教育德行,丧失了师德精神,不仅没能做到为人师表,反到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师德评价不合理,建设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辅导员师德评价和建设方面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多缺乏合理的量化体系和可操作性,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以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量作为指标,没有考虑到在任务过程中师表作用、育人效果等软指标,这也使得师德评价存在着不合理性。同时在师德建设机制中不仅存在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4],在组织和后续的激励奖惩制度上也不够健全,特别是对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尽管多数高等学校都建设了人事、工会等多个部门,但在部门协同开展工作中往往出现职责界限模糊,合力不畅等问题,极少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能够全面系统的负责师德建设和评价工作。评价管理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现阶段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个人素养,成为学生表率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艺术类专业辅导员所需具备的重要师德。由于高校艺术生集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素养缺乏,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有夯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育人、治学严谨、修身养德,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和身边的同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

2.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育质量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不仅在个人,也在团队。一个好的团队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开展工作中能起到促进激励作用。因为在团队中的人会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特别是队伍中的领导和核心人物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坚定工作发展的方向,带领并指导其他辅导员更好地工作。只有在整个队伍的共同前进下,才能带动并夯实整个专业的教育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3.优化高校管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新时期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是提升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并促进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力量。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不仅能解决过往多部门不合作、合力不畅、职责推脱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协调统一师德管理制度,促进师德评价体系的合理化,能优化整个高校环境内的管理体系,同时也将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奖惩激励工作中起到推进协同作用,在整个师德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

1.扩大并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

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是提升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方法,根据工作特点,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组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学习党知识和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在学校宣传栏和网络公众平台做宣传教育,以起到更广泛深刻的教育作用。另外,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修养,特别是要不能随波逐流受学生影响,远离“标新立异的师德形象”,建立符合师德风范的师德形象。学校还可在辅导员群体中树立“师德楷模”,在群体中形成榜样力量;还可深入开展丰富的师德评选表彰、先进事迹宣传、学生评价等师德风范创建活动,促进整个校园良好师德环境的建立。

2.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

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是评价辅导员自身和整个体系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艺术类学生比较感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导致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更具活跃性、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情感性、教育方式较为多样性。考核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采用与其他专业一致的评估体系常存在不全面、不具体、不科学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务必做到系统完备、科学评定、民主实施。同时,在考核中要用建立考核监督小组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才能真正有效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在考核后奖励优秀人员、教育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考核制度的作用,提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风范。

3.构建高校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

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构建师德管理部门是整合师德培养资源、合理健全师德评价制度、加强师德风范建设的有利保障,其在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体系中起到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各级领导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在全校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发挥表率和核心领导作用,以促进并加强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四、结语

由于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在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风范,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用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作表率。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教育质量何促进我国师德风范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孟蕲翾 张鑫 陆体锋 单位: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贺男,李欣.高校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8):118-119.

[2]徐晓华.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途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6):171-173.

第5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黑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2011级 150025

[摘要]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与他们在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极不相适应。因此,重视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之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探讨了政府监督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

关键词 ]会计监督;职业道德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社会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养分。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会计职业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近年来,会计界议论较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一、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近几年学历层次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出台,更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会计人员较长时间内从事某一具体的记账、算账业务,有其连续性和熟练性等优点,但这样做不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各种岗位的会计业务。应定期对会计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促进相互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政府监督当前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连续了16期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累计检查企事业单位44580户,查出违规问题金额3386.9亿元,处理处罚企事业单位13562户,处理处罚会计师事务所757家,处罚注册会计师1306人,依法查处了一大批重大会计造假案件。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监督取得成绩,我们有理由感到欣慰,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监督面临的任务的艰巨以及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我国政府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大软肋:

1.职能分割——多头监管,协同不畅

会计监督作为一种权利安排,其监督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监督权安排是否得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督权来源于政府的行政权以及股东和社会的转移监督权。而我国现实的会计监督权力安排,在诸多部门中都有体现,而这一权利安排源自《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会计法》除了规定财政部门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和范围外,同时也赋予了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各自相应的实施会计监督的职能。

2.根基弱化——会计监督监督手段少、违规成本低

监督作为一种权利,常常与利益相伴,即监督与奖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监督作用和效力就随之削弱。近年来,对于各种监督部门的力度和效力,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财政部的会计监督和检查效力远远落后于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税务局。

3.本末错位——重视监督检查,忽视制度建设

政府监督作为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政府监督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监督方式比较单一。

4.导向误区——利益驱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政府监督面临的被监督对象数量大,经济业务多,任务非常重,但监督力量却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行使会计监督的人力资源,财政部约2000人,其中专员办专门从事监督的1000多人。因此,政府监督对象的选择应当主要围绕在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然而,各省市等基层监督部门,由于利益驱动等因素,在被监督单位选择上具有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经常表现为选择效益好的企业作为监督检查的对象,而将效益差的企业排除在外。这种选择监督对象的错误导向是与监督的目标相背离。现实中,效益差的企业往往存在更多的问题,更需要对其实施监督检查。

三、完善政府监督的相关对策

针对前文对我国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相应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会计监督体系层级,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我国政府监督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有其各自的分工和侧重点,之所以会出现多头监管等问题,根源还是没有形成会计监督协同监管机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就是使当前的多个政府监管主体形成有序、规范的协同合作,并搭建起公共信息平台(即政府监督数据库),形成联动效应。财政部作为统一会计监督主体,从总体负责公用信息平台的搭建,形成政府监督数据库。各专业职能部门检查完毕后,录入数据库,再交由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从会计基础工作和税收角度进行最终检查,从而形成统一完整的检查信息系统。

2.强化会计监督手段,提高违规成本

手段的不够强硬,配套措施的落后,以及极低的违法成本,使得会计监督的效力日益弱化。而且,由于不同的处罚机关处罚力度不同,势必造成违法主体在违法方面具有选择性,财政部的会计监督是是最基本的保证,而处罚力度较低,势必助长对会计信息的根本性损害,同时也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务之急是整合各部委的监督职能,统一协调,加大财政部会计监督的检查和处罚力度。这就要求赋予多种手段以扫除工作阻碍,严惩根本性的违法行为,从而在源头上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以财政部会计监督为主的多层次协同监督格局,共同构铸会计监督统一体系,提高会计监督效力。

3.建立和完善惩防结合的会计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与整改结合度

基于现实的检查资源和能力,我们能够实施监督检查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因此,政府监督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入手。除了监督检查,有必要将事前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和预警工作深入进行,同时以事后监督检查和结果分析反馈相互结合,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会计监督效率和效果。

4.建立科学制度,避免监督资源浪费,提高监督效率效果

会计监督部门应建立科学制度,不应受利益驱动,导致监督资源浪费,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科学制度的建立,应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分为“确定行业范围和重点企业——收集分析资料——制定可行性方案——选定被监督对象”。

5.建立监督检查公告制度,促进监督检查结果透明化

财政部应尽快制定《会计信息检查公告办法》规范会计监督检查名单、检查结果检查时间、检查过程等方面的规定,形成监督完善的检查披露制度。政府监督职能部门应根据公告制度定期披露监督检查结果。监督检查公告所披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及时向公众揭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树立会计监督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威慑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第6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是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体现。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将参加志愿服务作为招生、招录人员和进行评优、表彰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许多单位依据《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明委?2014?3号)和《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民函?2012?340号)有关规定,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和为志愿者出具证明工作,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出具证明过程中,存在主体不清、格式不一、内容不全、随意性大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记录的公信力和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为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

按照“谁记录谁证明”的原则,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依法设立的组织或单位;(2)需要出具证明的志愿者参加了该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3)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出具主体因合并、分立、解散或其他原因无法开具证明的,承接其工作的单位或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可以作为主体接续办理相关事宜。

二、统一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格式

为确保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严肃性,出具主体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为志愿者开具证明(推荐格式见附件)。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包含下列信息:(1)志愿者身份信息,包括志愿者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志愿者编号等;(2)志愿服务信息,主要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和内容;(3)出具主体信息,包括出具主体的名称、负责人、经办人、联系方式等;(4)其他信息,包括证明编号、出具证明的日期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加盖出具主体公章。如需补充证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他信息,可以附件形式附后。

三、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流程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按下列流程办理:

(1)申请。志愿者可以向有资格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提出申请。申请人应注明证明用途、申请日期和联系方式,并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号码。在多个单位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向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提出申请,由该单位核实汇总所有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协助;也可向具备证明出具资格的主体分别提出申请。

(2)受理。收到申请的单位及时核实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和志愿服务信息,如申请人确实参加过本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则及时受理;如申请人未参加过本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则不予受理,同时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3)开具证明。受理单位应及时根据申请人的志愿服务记录如实为其开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并做好证明的编号、登记等工作,妥善保管好相关档案。

(4)公示。出具主体为志愿者开具证明后,应通过公示栏、网站、QQ群等方式在本单位成员内部进行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涉及多个志愿服务记录主体的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在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接受本单位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监督。

通过全国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注册和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可直接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打印志愿服务记录证明表格,到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申请核实相关情况并加盖公章。

四、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谁证明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单位出具虚假证明或履行职责不及时的,将向其主管单位进行通报并由主管单位责令其改正。个人伪造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取消其因此获得的各项荣誉与优待,并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对出具、伪造虚假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或个人,探索将其纳入单位或个人诚信体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五、加强对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7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辅导的本义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心理辅导指同辈朋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主要以促进同学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工作重心,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传递与辅导作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认同采纳此观点。

本文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可理解为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招募、选拔和培训校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实践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互助等工作,例如积极关注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心理困惑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手,主要包括各班级心理委员、校系各级心理部学生干部以及学校心理类社团成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两极分化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差异大,有些是高考失利的优等生,有些是中职学生春季招考生,有些是拥有地利的高中后进生,极个别又是文、体、艺特长生,中学阶段教育背景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心理成熟水平、学习心理上都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成绩优良、目标明确、全面发展,心智成熟、独立,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部分同学学习懈怠、成绩不良、浑浑噩噩、业余时间都用于游戏、睡觉等无意义的事情,没有人生规划,心智不够成熟,遇到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怨天尤人,毫无责任感。

2.团体差异显著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以下特点:

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男生在人际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强于女生。

生源地差异: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的学生得分,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更多自卑感,更易心神不安。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高职院校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调查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和心神不安,体验到更多苦闷、焦虑的情感与心境,对事物存在较多的害怕与恐惧感。

3.常见问题集中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三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现状

1.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他们与本科院校同类人员相比,知识结构多偏重理工科、技能的学习和操作,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也很难达到综合类本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更不能与心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相比,因此给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客观困难。

2.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培训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业师资力量、编制的有限,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也需要一个申报、论证、审批的过程,最终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实习实训,零碎的业余时间培训和薄弱的知识基础也为系统、专业的培训目标带来现实困难。

3.朋辈心理辅导对象心理特点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团体差异、常见心理问题集中三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应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考虑适合高职院校现实特点的辅导方式和活动。

四、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建议

1.合理定位角色,明确工作重心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各班级,分别住在不同宿舍楼,因此应实现及时反映班级或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展咨询、辅导工作。另外,可以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心理专业老师指导下针对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创新团体训练活动形式、开展趣味交流互动活动,吸引同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2.创新宣传形式,巧妙编排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以理工科内容和实践技能为主,需要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同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明确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同学树立自信,了解适应新环境技巧、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等,将宣传内容巧妙编排,例如用幽默漫画、短篇故事、名人轶事、问卷互动、典型案例、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通过校园宣传栏、网上心灵社区、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吸引同学们关注、学习、理解、领会、运用,潜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和技能,有效实现朋辈心理辅导。

3.加强纵向指导,以经验助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其他同学身份地位相同、情感体验相同,遭遇环境适应、学业困惑、情感受挫、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敏感等大学生普遍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纵向交流活动,由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向低年级同学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分享交流亲身体会、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重要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及学习环境,与同学愉快相处,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就业目标并积极准备,掌握成功经验及方法,吸取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4.加深横向交流,以互助促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具有阶段性相同经历,从而会产生相同的心理困惑,朋辈心理辅导员可根据自身情感、心理体验预估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导向组织开展同年级同类心理困惑同学线上(心理论坛、QQ群)或线下交流会,加深横向交流,方便有相同心理困惑的同学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减轻焦虑情绪;交流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提供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激发同学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自身问题,帮助同学们实现互助、自助,达到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施。

5.双线并进,团体训练显实效

团体训练是朋辈心理辅导常用方式之一,根据功能有完善型(提升团体领导能力等)、发展型(培养团体心理调适能力)和矫正型(解决团体轻微心理问题)三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适合采用完善型、发展型两类训练双线并进的形式,促进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完善型的团体训练适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团队或其他学生干部团队开展,设计系列训练课程,包含不同主题的若干单元,不同单元在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体现循序渐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主动参与训练,学会表达自己、与成员交流、体验和反思,提升组织协调力、创意策划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实现自我完善。

第8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十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9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党的十报告提出前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辅导员的角色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的培养中不仅是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学生的指导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辅导员要求具有完善的职业道德,本文主要分析十精神为指引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新时期下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和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青少年的职业觉悟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辅导员的工作,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工作不够完善,学生不够满意,辅导员的工作不具有针对性。本科院校辅导员虽然具有敬业经验,但是奉献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观念明显不足,无法做到为人师表。调查分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不利于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几乎没有辅导晋级以及进修深造等文件,辅导员的积极性普遍不强,很多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辅导员工作稳定性不足,不少新建的本科院校青少年辅导员还会受到校团委的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协调性不足,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辅导员的教育思想难以使用现代教育的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教育理念,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青少年辅导员思想落后表现有很多,如专业化教育不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青少年辅导员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知识,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长期陷在很多学生杂物中,普遍表现出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不能深入的思考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工作,本科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在引导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中以党的十精神来进行构建,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整治工作教育的骨干,兼并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指导员职业到得建设。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下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价值也为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很大的挑战,有部分青年辅导员没有抵抗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中很多思想严重影响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当前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学生中普遍建立了微博、贴吧等,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微时代的要求。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职业的显示要求。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交流工作既包括了思想、情感,还需要教育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心理健康等素质。辅导员共工作方式比较特殊,既包括了个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的互动,工作方式灵活多样。辅导员工作场所比较特殊,不仅包括学生宿舍,还包括了休闲会娱乐场所等,这些都要求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三、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的建设

在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以十精神为导向来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加强师德建设中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建设原则

在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建设工作中需要遵循乐教敬业、育人为本、率先垂范原则,辅导员工作需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态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教育中需要强调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工作中不仅传授书本之道,还需要传授人生价值观。辅导员工作需要以自己作为榜样,通过自身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督导员师德建设工作

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需要以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改进辅导员师德建设中鉴定理想建设,忠实事业的建立。在职业理想建设中根据社会需求个个人要求,借助辅导员自身的奋斗目标记性建立。加强辅导员对社会主义的敬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开展爱国、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牢固确立中国特色主义的理想,鉴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明辨大是大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视教育事业,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着和引路人。在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梳理职业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建立职业情感的敬业态度,诚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梳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培养学生作为辅导员发展的基本工作目标,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具有独立民事能力,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格,不能因人而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工作,辅导员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学习,保证政治上的敏感性,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本科院校需要提高知识水平,建设专业化,鼓励辅导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人才。

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构建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解决辅导员换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辅导员根本需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辅导员的有效管理,确定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解决长期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辅导员的要求,并重视辅导员的工作需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创造条件,强化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依照十精神的要求,与学术讨论以及专题培训为他一提,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在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建设工作中需要完善教育机制,解决辅导员的后顾工作。在建设中需要建立职业长效机制,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设学生工作专业,为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在辅导员师德建设中根据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提高辅导员相应的科研水平,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在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真正落实相关的制度法规,具体而言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体制,为辅导师德建设梳理奋斗终生的理念。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保证辅导员补贴,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和资金,开展各项党务工作,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资金落实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以十精神为指引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除了本文所论述的措施之外,也需要看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建设中还需要引进竞争机制,评价和聘任相结合,提高青年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4):17-19。

[2]陈杰峰.以党的十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湘南学院学报,2013(1):31-34。

第9篇:辅导员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心理健康 团体辅导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中国音乐学院调查为例)

中国音乐学院新生心理测评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

王斐、潘益中两位博士07年对2007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08年对2008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09年对2009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及后期的跟踪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1.中国音乐学院07级、08级、09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全国大学生群体要好,在SCL-90所有因子上都要好于后者。

2.艺术院校大学生强迫、焦虑、恐怖、偏执方面问题较为集中和严重。

3.中国音乐学院大学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07年比例为5.02%,08年占6.14%,09年占11.34%。人数较少,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4.专业类别比较的结果显示,理论类学生在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表演类,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例也稍稍高于表演类。表演类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类的学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专业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理论类强调分析和反思,情绪纾解渠道狭窄,而表演类则较少这类问题,并且由于有更多调节情绪的渠道(练习、表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但过多的练习又增加了躯体化等症状的可能性。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父母期望高,个体竞争激烈。过高的期望值和激烈的竞争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艺术院校大学生张扬个性,喜好表现,渴望成才,有强烈的成名、成星愿望。在相对狭窄但又新人辈出的艺术世界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学生丝毫不敢放松对专业的学习。

2.缺乏集体体验。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

艺术教育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为主,学生课后的自学方式一般也是个人单独进行练琴、练声、练画或练功等,比较缺乏在集体中学习和交往的体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艺术院系的学生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又要求更多的个人独立空间。对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产生严重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这些因素影响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体验。

3.经济压力大。对社会事务、活动的关注和参与较少。与同龄人相比,眼界开阔的同时心胸却不一定开阔。

艺术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学习方面花费不菲。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供孩子读书,有的家长靠借债供子女学习专业。家庭对其教育的高额投入使得他们更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得,以报答父母和收回成本。因此,他们的业余时间多为家教、演出所占用。

4.家庭环境优越,遭遇挫折少。心态不够平和、宽容。

艺术院校许多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心理敏感,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在专业以外的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在与同学,师长的交往中,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接受不了,

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在艺术的长久熏陶下,性情活泼开朗,内心世界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张扬。从小就因为特长而成为班级的焦点,父母的骄傲。登台演出,异地求学等经历使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长期以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他们的认知方式较为直观和感性,对理论有普遍的畏惧心理。

经过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大学常规的咨询手段难以满足他们特殊的成长需要。心理咨询是一种常态的、范围有限、参与人数少的方式,难以担负起推动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任。直观的认知方式和对严肃问题探讨的畏惧,对专业以外学习活动缺乏热忱,也使心理课堂、讲座和心理电影等方式难以引起共鸣。

虽然他们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相对较少,但逐年上升的趋势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研究学生的特点,及时捕捉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开展有针对性、有主题、有感染力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成长。

1.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于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将主角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于舞台,在治疗者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心理剧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表现如下:

满足安全感。团体咨询的一个优势就是让团体成员都能感受到共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大家有共同的困扰和共同的需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营造一个相互接纳,相互关心,共同成长的环境。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团体成员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和思考。

养成积极反思。由于人际关系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人际认知,因此进行积极的反思、将错误的人际认知修正非常重要。心理剧能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这个情境中体验困扰,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形成正确合理的人际认知。

促进成长。团体成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和共同的成长课题。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倾诉,了解到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经历,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并在相互交流中树立起解决成长困惑的信心,激发自身成长的力量。同时,也能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在体验中深入感触到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价值观,懂得尊重别人的需要。

琴房等候插队心理剧,失恋心理剧,睡眠时段不同引发矛盾心理剧,宿舍争吵心理剧等,这些都是艺术院校学生最为常见的困惑。表演者将集体成员的焦点问题表演出来,参与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导致认知的冲突,引起反思,从而达到改变错误的人际认知的目的。

在分享与讨论阶段,观众表达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并将这种心理体验带到未来人际关系的真实世界。从而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别人的选择,有效改善容易出现矛盾的情绪和心态。

2.情绪调适小组。情绪调适小组以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

(1)热身活动。小组建立积极的、温暖的、真诚的团体活动氛围,让同学们尽情地表达主观的情绪感受和个人生命故事,把小组带入深刻的情绪体验中,从中显现出心理辅导的契机。

(2)让接受辅导者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是缘于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在演出前想的是:“我不行。”有的同学在和室友有冲突时,脑海里出现的是:“我不被人喜欢。”有的同学在比赛失误后,想“一切都完了。”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导致了同学们的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找出反驳原有核心信念,支持建立新的核心信念的证据,帮助接受辅导者试着建立新的信念。

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在真实经历叙述和情绪表达的情景中,共同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

(3)在思维上和行动上都和不合理的信念对着干,将自己从“我不可爱”“我无能”“我会被抛弃”的思维怪圈中解放出来,代之以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

角色扮演。扮演寝室里骄横的室友,模仿如何应对室友严厉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时而停下来体验哪些想法带来焦虑和不安,然后再进行角色互换练习。能够学会宽容和谅解。原认为发生冲突后,自己主动与对方交往会被瞧不起的同学,后来能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

瓦解羞愧练习,在小组里公开了自己原来认为可耻的事,同时让自己感到并不羞愧。

舞台焦虑排遣,这是困扰艺术院校表演学科学生的严重问题。有过表演失误、突发事故、舞台上不恰当行为等经历的学生尤为焦虑。通过安全分享,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并不值得羞愧,是难免的失误。这也早已被朋友所遗忘,我有很多成功的经历,我依然很棒”。从而使他们从舞台焦虑中解脱出来。

情绪调适还可以有许多其他主题,如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不幸,等等。通过调适,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得以疏导自己的情绪,缓解了障碍。有的同学找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也是可爱的,应得到父母、同学的关爱,在学校、班上逐渐有了安全感。学会积极地、全面地去看待环境、看待人生。有了主动与别人沟通和交流的愿望,懂得了主动关心别人。

3.心理素质拓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一年级学生进行“适应能力训练”“独立能力训练”等;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律能力训练”等;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训练”“领导能力训练”等;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择业技能训练”等。

心理拓展训练中,一些项目让人产生恐惧感和无力感。通过克服恐惧心理完成项目后,内在潜能得到激发,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自信心。学会鼓励自己来应对困难,解决困难。促成心理状态向积极的方面改变。

心理拓展训练中,通过别人的帮助做成一些原本不可能或不安全的事情,产生对自己的成就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交往活动,让人的心理随着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改变,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艺术院校大学生热情开朗,单纯活泼,更加喜欢拓展训练这种形式。他们全身心投入拓展活动,能够在人际交往、挫折应对、自我约束、自信心等方面获得改善。

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艺术院校学生较少能通过同学间的深入沟通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思维方式特点也使一些心理辅导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迎合了他们活泼开朗,喜欢互动活动的兴趣,也弥补了成长过程中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同龄人间的互动成长较少的欠缺。辅导中,团队合作、互动拓展、体验学习等因素,能够引导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成长,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所以,在艺术院校,团体辅导相比其他方式能引起学生共鸣,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斐,许燕,祁占平.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6).

[2]王斐.中国音乐学院2007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3]潘益中,王斐.中国音乐学院2008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4]潘益中,毕帼英.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5]延凤宇,张韶华,王玮.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9,(06).

[6]张继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