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经济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产业集群;南通建筑产业;竞争优势;集群效应
1.引言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1],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进一步诠释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2]。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等学者都对产业集群作过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对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建筑产业集群现象却极少受到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建筑强市(县)、建筑之乡,往往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呈现出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其中,南通建筑业就是典型的代表,其集群化特征和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2.1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南通建筑业历史悠久,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上世纪以前,南通建筑业由民间泥瓦木作的能工巧匠从事,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出现,南通建筑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家创业开始萌芽。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南通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最初的几家建筑企业为核心,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后来南通地方政府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和制度安排,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产业集群的雏形初现。近些年来,南通建筑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所等的联系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出现,集群网络得以初步形成,建筑产业集群日趋成熟。
2.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江苏是建筑大省,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首位。南通是建筑强市,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截止2009年,南通共有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911家,从业人员96万余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亿平方米,竣工面积9775万平方米,200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83亿元[3],占江苏的21.27%,已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超过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总产值。最近5年中,南通建筑业对南通GDP的贡献达10%左右,远高于同期的江苏省和全国,支柱产业地位十分明显。
2011年,南通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了2600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工程的总施工面积达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从业人数达到90万人,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截止2011年末,南通共有房建总承包特级15家,一级的超过80家,在2010年度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百强评比中,南通建筑铁军占据10席,超过了山东、广东、四川、安徽等传统建筑大省的综合实力[4]。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建筑产业一直发展迅猛,保持着较快增长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逐渐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特征。
3.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来源
南通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其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看,建筑企业的地理集中和浓厚的建筑产业文化,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的社会资本促进了集群网络的形成,给整个集群带来了集群效应,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因此,南通建筑产业集群效应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分工与合作促进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大量相同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建立起竞合关系,从而,企业之间更容易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整合,获得了规模经济。首先,分工使得单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更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合作使集群内企业在对工程的联合承包、分包和专业承包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寻求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最佳匹配点,在整体上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再次,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能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断促进专业化和分工程度向着整体效益最优发展,促进各个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形成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常常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企业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形成资源整合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现如今,南通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家大型航母级的特级总承包企业,其他分包企业依附总承包企业,形成长期固定合作的局面。2007年9月,由南通15家特级资质企业发起了一个建筑领域商会――南通建筑业商会,旨在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关系等,这在某种层面上对加强南通建筑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起到了剂的作用。
3.2集群学习与竞合关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通常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5],其中,显性知识相对隐性知识更易于交流与传播。建筑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使企业在空间距离上更加接近,企业间显性知识的相互学习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网络式的联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溢出和流动,并且传递成本以及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程度大大降低,这对于技术创新大有裨益。产业集群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关系激励企业不断提升其动态创新能力,促进新的创新,实现技术的改进、进步乃至突破;合作关系则促进了企业间合作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扩大创新资源的占有,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据了解,南通市建筑企业由于产业集群,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新型建材的使用以及高效率的项目管理手段等等,容易在集群内企业间扩散和交流,加之产业集群也使企业更加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企业利用已有的优越条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企业自身的独立创新与企业间相对便利的合作创新相互促进,技术研发工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有条不紊,形成了比较优越的技术创新优势。这对加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集群文化与信用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Coase,R.H.)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可见,交易成本涉及与建立并实施一项完整契约有关联的所有的时间和费用,包括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等等。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产业上密切关联,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较为普遍,无论是产业链上前后向联系还是专业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外包,都使企业很容易寻找到交易对象,快速实现面对面的谈判,大大节约了市场信息的搜寻成本。此外,建筑产业集群企业间信息交流频繁,集群结构稳定,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良好的信用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减少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谈判环节,降低签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签约后的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
南通建筑企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体现在施工企业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总承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之间的合作上[6]。在南通当地,由于地缘、血缘、亲缘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又密切的社会关系,共同的文化和非正式制度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机制,这种社会资本和信用机制通过集群网络得以实现,并在集群网络的作用下不断得以强化,不仅减少了企业间的讨价还价现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协调与合作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
3.4产业协同形成区域品牌。集群的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7]。对于建筑产业集群来说,由于历史机遇、产业传统和资源条件等原因使建筑业最初在一个区域落户,形成产业的初始集中,其后大量相关企业相聚于此,逐步形成本区域专有的要素集聚和产业结构,此后,再通过集群的自我强化效应,集群逐步成长壮大,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随之提升,逐渐支撑起一种有影响力的产业整体品牌,这就是区域品牌。协同有助于建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品牌效应,由集群内企业共享[8]。
南通建筑队伍自从1978年援建大庆和克拉玛依油田以来,始终坚持“承接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赢得一方赞誉,开拓一片市场”的经营方针,在全国各地市场创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工程,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被誉为“建筑铁军”,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一直以来南通的建筑企业大都冠以“南通XX建筑工程公司”或“南通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名称,以保持并不断提高着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获得了广泛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提高了建筑产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主成份分析;产业竞争力;系统评价
一、引言
为了更清晰了解各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本文认为应对区域内主要产导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区域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同时发挥优势产业的溢出和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竞争优势可以细分至产业乃至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该模型由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企业的结构战略、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和竞争对手等四个关键因素,同时他认为政府行为、机遇等也会影响竞争力,可作为两个辅助因素加以研究。这些因素会强化或者改变其它因素的表现,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动力系统,相互影响和制衡的情况下,决定和影响着特定产业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1](P.29-164)。
二、PCA法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产业竞争力量化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对评价指标界定,并对各指标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调查手段对各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经标准化处理后运用相关程序分析计算,即得竞争力量化评价水平。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科学的评价研究的前提。运用成熟和定型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易于使人信服,也可以简化研究工作。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项前瞻性、客观性、科学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而不同的产业有其各自的特点,就目前看关于产业竞争力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本文确立了新的分析框架,采用PCA(主成份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
在实证研究中,问题的分析可能要涉及到多种因素或变量,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变量多必然增加计算量,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主成分分析(PCA)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取代多指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理想工具,既能满足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又能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以较少变量,获得较多信息量。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数学变换的方法, 用一组不相关的变量通过线性变换取代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从而实现在数学变换中变量的总方差保持不变,将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1个变量拥有1个主成分,令第一主成分为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依次类推。由于第一主成份在所有的主成分中包含最大信息量,很多学者在研究综合评价问题时常采用第一主成分来比较不同实体间的差别。因为即使舍弃若干分量,也可以保证将85%以上的变差信息体现在综合评分中,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依据上文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首先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一)产业生产能力
产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既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品数量或能提供的服务数量,它是一项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指标,通常情况下它代表了企业处理原材料数量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生产规模,没有规模难以降低成本,没有规模难以增强实力,企业必须以壮大自身规模为前提,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利用核心规律和协同发展规律,带动整个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2](P.115)。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用人均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地区各产业的生产能力。
(二)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力是指地区使用各种经济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实现产业配置并获得经济利益或效益的能力。一般来讲,较强的产业资源配置力能更有效地争取、利用和控制经济资源,以提高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产业是否能实现持续发展。本文选用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来反映地区产业的该项能力。
(三)市场开拓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主要指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抢占市场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产业区域竞争力的高与低。市场表现是评价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标准。市场开拓能力弱,说明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占领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企业在市场的表现将不佳;市场开拓能力强说明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有较大竞争优势,有能力影响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竞争对手[3](P.42)。本文用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通常市场占有率以地区工业收入占地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表示。
(四)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的发展与支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配合密切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技术和生产上具有联系的各产业间协作配合及相互支持的能力[4](P.29)。具有生产、技术联系的产业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对于产业而言,如果与其配套的关键产品能以最捷径的方式的获取,使交易成本降低,企业便可实现以较小成本获取较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绝大部分工业行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因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其配套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产业配套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在为其它产业提供必要工具或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其它产业甚至是本产业内各子行业的合作配套服务。目前理论界关于产业配套问题还处于研究阶段,为了较好地反映产业配套能力,在指标选取上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能较好地衡量区域产业配套能力通常使用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指。通常来讲,在一特定区域内企业集聚程度越高,即生产同类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越集中,越能促使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向其靠拢,产业配套服务效果越好,这就是产业的集聚效应。本研究将调整后的空间基尼系数作为反映产业配套力的指数,G=(si一xi)2其中si表示i地区产业就业人数占地区工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工业就业人数占地区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鉴于考察产业的评价指标涉及面广,影响因素较复杂,且因素相关联性不一,为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可采用因子评价模型进行因子评分,以便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三、应用PCA法进行产业竞争力系统评价
为进一步证实该方案的可靠性,本研究以齐齐哈尔为例,通过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大量资料收集有关数据,将数据利用SPSS(15.0)中的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实证模型,其总方差分解表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分别为5.802、1.045,并且这两项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超过85%(85.535%),也就是说前两个主成份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其所占比例已达原始指标变量包含全部信息的85.535%,由此我们在对行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选择前两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由碎石图可进一步验证上述选择的正确性,根据斯格里准则,通过主成分的提取过程我们发现,自第2个主成分所对应点处斜率明显变小,所以提取前2个指标作为主成分,应能反应大部分信息。
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因子载荷矩阵,利用SPSS软件做出上述因子的载荷矩阵,再利用回归法得出函数的系统,最后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为:
F1 = 0.184X1 + 0.258 X2 + 0.210X3 + 0.247X4 + 0.235X5 + 0.132 X6 - 0.094X7 - 0.136X8
F2= 0.098X1 - 0.027X2 + 0X3 -0.066X4 - 0.056X5 + 0.085X6 - 0.189X7 + 0.421X8
想要求解出最终的竞争力表达式,还需要计算两个因子的权重。如前所述将两个因子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85.535%定为1,则可算出因子1和因子2的权重分别是0.76和0.24,由此可以得出最终竞争力表达式:产业综合竞争力(Z) =0.76*F1+0.24*F2
分析结果表明,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位列前矛,与专家其它方法论证结果一致。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是一项复杂和综合的工作,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结论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和发展策略的依据,因此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除要考虑重点产业的选择外,还应考虑产业竞争潜力及产业关联度等因素,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标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 大学学报,2011,(4).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
按照波特的理论[1],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该国的产品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代表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0.8,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0≤TC<0.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TC=0,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0.5≤TC<0,则该产品具有低竞争力;-0.8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6] 张赛飞,邓 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5130.
关键词: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51;Q244;S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953-03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11] SHANGGUAN Z P,SHAO M A,DYCKMANS J. Effect of nitrogen nutrition and water deficit 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156(1):46-51.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一:企业生产经营中统计工作的应用探究
摘要:企业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保证。 但是目前,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企业统计人员不能自觉的参加企业管理,因此,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统计工作;统计改革;国民经济
0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如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确立,新统计调查体系的逐步形成,但这些改革都是就政府统计而言的。相比之下,企业统计改革明显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将就企业统计如何实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问题进行探讨。
1重视统计基础工作。
要做好任务工作,一定要抓住基础部分。 我们要让企业统计为生产经营服务,就要强化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逐步做到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确保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做不好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质量, 不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监督。 企业统计的数据又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踏实与否直接关系最终的企业统计效果。 企业统计为的是得到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 这是企业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做不好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偏离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决策和管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是企业统计工作正常展开的必备条件。 要使企业统计为生产经营服务,首先就要确保企业统计中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最终要求企业统计做好快、精、准三点,有效的为生产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建立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要使企业统计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我们要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战略,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体现企业统计的指标设定,遵循企业统计指标具有的可比性、层次性、科学性、简便性、发展性、可操作性、独特性。企业统计指标的设置主要从企业的生产流程指标、 生产经营的成本价格、成品销售价格、产品获利情况、市场现状、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通过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来具体分析制定各项指标,做好可规范化、可执行性。
企业统计要与企业会计相互配合, 统计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始凭证、单据、发票等。 其次,企业统计工作通过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相互配合,核算企业资料。 就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来看,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统计制度体系要更完善更健 全,因此,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会计核算与业务核算的指标体系,在它们基础之上形成适合本公司企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健全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3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渠道。
要使企业统计更好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为企业建立一个高效、系统、通畅的企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一个全方位、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能够产生效益,尤其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统计信息提供各类市场的信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运行的宏观信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统计信息渠道,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企业统计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建立广泛的信息网,并及时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市场信息。企业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产量与盈利,经营成效等等。经过企业统计,企业的发展以市场调查作为主要数据信息。 通过企业统计的各种报表,把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各种数据信息集中统计,建立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各种竞争,企业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帮助企业及时跟踪、了解市场动态, 通过企业统计使企业经营者能从全方位的信息中准确、及时地掌握各种信息,以便更好的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手段,企业可以建立各种网络系统,使企业统计信息网络化,使企业更快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信息,通过企业的各种市场调研,实现统计资料分析与评估的快速化、有效化,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长远发展。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渠道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统计信息,从而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
4企业统计需要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只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统计人员的队伍,才能做出准确、严谨、客观的统计分析。因此,企业统计能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就必须需要一群高素质的企业统计分析人员。 首先,企业业统计人员要全面提高素质,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人员要有开阔的视野、多方面的知识、熟练的技术,能够详细的收集企业内部各种信息,又能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采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 通过统计人员的预测与分析,总结出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分析。因此,要使企业统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与生产经营,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及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统计人员。
5增强企业统计的服务意识。
企业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保证。 但是目前,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企业统计人员不能自觉的参加企业管理,因此,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企业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增强企业服务意识,在强调企业统计监督与数据分析的同时,加强企业统计的服务职能,使企业统计工作很好地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不但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的监督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通过对企业工作和经营的参与,深入进行调研分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去,让企业统计从根本上完成从上级定期报表为主体转向以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为主体,确保完成企业统计任务更好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
6结束语。
企业统计分析能使生产经营活动得到准确真实的数据,围绕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的宏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重视统计基础工作; 建立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渠道; 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增强企业统计的服务意识等方面使企业统计能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通过企业的统计分析使企业管理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资料,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瑛珊。对企业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统计,2001(02)。
[2]苏永明。论企业统计改革中的几个关系[J].江苏统计,2001(11)。
[3]王艳杰,李晓云。企 业统计改革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1(04)。
[4]杨翠玲。企业统计要立足企业搞好服务[J].山西统计,2000(11)。
[5]王联荣。现代企业统计改革之思考[J].浙江统计,2000(07)。
[6]贾龙杰。企业统计杂谈[J].浙江统计,2000(11)。
[7]李国柱,郑炳章。论新形势下企业统计的定位[J].中国统计,2001(01)。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二:如何做好县级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根据县级经济普查的特点,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工作节奏、人员培训、勇于创新几个重点,工作安排一定要细致、周密,时间安排上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人员培训是关键,要下足工夫,自觉克服困难、创新工作方式,只有把这四方面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县级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一、安排工作应慎重,质量控制要贯穿全程。
全国经济普查较为复杂,包括单位比对、现场核查、入户调查、审核验收、资料开发等多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环节又包括多道工作程序,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每一道工作程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面工作的效果。某一项工作没有做好,有欠帐,都会在下一道工作程序中形成障碍,是要加倍偿还的。某地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普查中有一个工作环节是单位比对,就是各级普查机构向同级具有单位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收集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名录资料,然后以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和登记注册号为关联,比对部门数据和统计名录库数据,生成一个资料较为完整的单位比对库,以用于开展现场核查。
县级普查机构不仅要完成本级负责的具体工作,还肩负着领导乡、村级普查工作的重任,影响面比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每一步工作的安排一定要谨慎,要全盘考虑问题,统筹规划,在认真执行普查方案的同时,要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工作的全程,绝不放松,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每一项重要的工作都要安排出检查时间和改错时间,也就是把工作分出三个时间段,第一段是实施阶段,第二段是检查阶段,第三段是改错阶段。
例如证照照片传输工作的安排,在照片传输阶段,不能一传了之,然后就不闻不问了,而要考虑到照片上传不成功,需要重新上传的可能性。照片传输工作应分四步走:一是整理照片。将电脑中的照片资料按地址码分类,分到小区,然后分别放入不同的文件夹,达到便于查找的目的。二是上传照片。三是检验上传质量。登录国家数据采集处理平台,逐户检查是否所有照片都上传成功。如果发现上传不成功的情况,就要进入第四步---补传照片。因为之前对照片进行过分类整理,所以查找遗漏的照片就会比较容易。经过以上四个步骤,传照片工作就圆满地完成了。
二、张弛有度,把握好工作节奏。
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的因素,经济普查工作也是如此,经济普查规模庞大、任务繁重、时间跨度长,更需要人员的团结协作。如何把握好工作节奏,保持普查人员旺盛的工作精力、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普查工作开始前,应充分做好思想动员。打好预防针,让大家做好加班加点工作和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便于提前规划好普查期间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二是工作时间安排要合理。应尽量避免搞突击,连续长时间加班。因为经济普查时间跨度大,长达两到三年,前期的调查审核阶段也要半年多时间,而且工作密集、量大,日常工作时间就很繁忙,如果再长期加班加点会使人更加疲惫,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保持工作时间抓紧干,节假日尽量休息的状态,有张有弛,在和谐的工作状态下,打好经济普查这场持久战。
三、培训要系统、细化。
如果把普查员比作要奔赴杀场的战士,那么培训工作就相当于战前的练兵,只有操练好了,才能打胜仗。培训工作是普查中的重点,历次普查实践表明,哪里的培训工作搞得好,那里的普查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培训工作不能搞跃进,更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做到系统、扎实、细致、充分。我区的培训工作搞得比较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培训的准备要充分。首先是授课教师备课充分,根据普查员的实际水平去备课,进行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力求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普查员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培训设备准备齐全,如投影仪、麦克、电脑等足够满足培训需要。再次是充分考虑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如设备故障、程序更新等,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意外发生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
2.培训的时间要充分。因为经济普查涉及的工作环节多,调查项目专业性强,普查对象情况复杂,短时间内是很难了解清楚的,给授课教师留下充分地讲解时间,给普查员留下合理的消化吸收时间,是保障培训效果的关键。
3.重点内容的讲解要充分。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的认定是经济普查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这两个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对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很难区分的,尤其是产业活动单位,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而作为普查员必须要做到能现场准确地判断出一户单位是法人单位还是产业活动单位,因为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需要填的普查表内容和项目不一样,一旦判断错了,就要二次入户,重新填写普查表,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培训时应多安排些时间把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定义讲清楚,把法人单位包括的五种类型讲明白,把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讲透彻。力求课件详实,图文并茂,便于记忆。在现场展示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营业执照照片,让普查员把这些照片牢牢地记在心里,在调查时通过看营业执照都能快速地判断出普查对象的单位类别,这是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进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4.实习要充分。在培训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讲解时多举实例,帮助普查员理解,讲完后还要出考题,进行填表录表的模拟测试,考一些典型的例子,让普查员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课堂内容。特别是要深入普查区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再集中答疑,不断提高普查员的实际操作水平。经济普查要面对实实在在的普查对象,实践性非常强。如果不先练好兵,实战中就容易出纰漏。在入户调查过程中若因业务不熟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普查员的形象,也会影响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搞不好会出现不得不二次入户的情况,而如果不能一次入户就完成调查任务,二次入户会更难。
5.培训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对于全国经济普查这样时间跨度较长的大型普查,适宜分阶段搞培训,从以往经济普查经验来看这种培训形式比集中培训效果好。到哪个工作环节,培训哪个环节的内容,如在单位现场核查阶段、入户调查阶段分别开展培训,这么做针对性强,学完就用,不易忘记,效率高。
经过培训, 在入户调查时普查员都能熟练操作、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培训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企业;财务;统计;财务统计
一、企业财务统计的相关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的概念。
企业财务统计是通过价值计算,系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和规律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成本费用、损益和分配等经济范畴,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和权益、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及其分配进行统计和分析。
2、企业财务统计重要性。
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企业进行财务统计分析,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金及规避风险,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获得最大的资本报酬率,促进企业健康和迅速地发展。这是企业统计的最终目标。在企业统计中,有90%的信息来自于企业财务统计。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统计在企业统计中居于重要位置。企业财务统计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快速、高效、直观的数据信息;企业财务统计为企业在向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申报各种项目、获取各种荣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和必不可少的资料;企业财务统计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的现代化建设。
二、企业财务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现有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统计只注重统计报表的填报,企业财务统计工作主要服务对象仍为上级管理部门,忽视了统计资料为我所用,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体系设立仅满足上级管理部门所用。在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后,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需要时刻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按着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各项生产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2、专业人才的匮乏。
企业财务统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专业的会计和统计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能力。但目前企业会计师在有关统计知识方面却普遍较弱,这就更让企业财务统计数据滞后、失真、分散、无利用价值。
3、相关信息平台缺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企业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统计信息一般都来自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统计支会、民间组织以及信息产业单位,而这些信息的取得大部分需要统计人员去征集,令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共享平台缺乏。
4、财务统计分析深度不够,对信息的掌握质量不高。
尽管企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企业财务统计工作停留在简单的罗列数字,缺少系统、深入的分析总结;习惯对确定性因素分析,不习惯对非确定性因素的分析,统计人员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报表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管理的需求。而且信息量小,精度不高,事后考核指标多,预测性、超前性的很少,对市场缺乏动态的评价,无法满足企业在竞争中对高质量信息的需要。
三、市场经济下加强企业财务统计工作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统计的指标体系包括资产统计,负债统计,所有者权益统计,成本费用统计,收入、利润及分配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好坏是企业财务统计的关键,它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所设置的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又要避免重复。要统一指标口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需要不同,企业会计和企业统计核算在口径上存在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的原则进行调整,对相同内容的指标其名称要一致,以避免核算中的混乱。
2、加强财务统计人才的培养。
企业中的财务统计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很强的会计专业技术和统计学基础的财务人才来完成。对于上岗的财务统计人员要严格考核,保证质量。要定期开展统计方面的培训,包括管理、经济、财务和生产工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3、结合pm2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共享平台。
使用pm2系统,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企业数据信息要资料共享,以避免企业会计和企业统计独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所带来的重复劳动及混乱,这就要求企业在建立原始记录和台账时既要考虑统计核算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核算的需要。有的企业财务统计数据无案可稽,往往数据间自相矛盾,经常出现“数据打架”,前后不一致现象。使用pm2系统,整个集团公司采用同一系统,只要为相关人员设置职责,有权限的人都可随时登录系统,查询相关信息。
4、加深财务统计分析的深度。
财务统计分析是企业财务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体现财务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提升统计工作地位的看家本领。为了更好地提高统计分析信息质量,要着力在深字上做文章,撰写出统计分析信息要与深入调研相结合。财务统计人员要深入企业业务部门,要有的放矢搜集财务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揭示企业的经济状况,强化对信息本质深层次的挖掘和加工,提供高质量、准确而又及时的财务统计数据和高层次、有一定深度、广度的财务统计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吴明菁.谈统计在企业财务中的运用[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s1)
[2]姜淑梅.企业财务统计的地位和作用[M].江苏统计,1999
[关键词]城市经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27-02
城市经济是以市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级政权为调控整体,以市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上的不同,以及在地域、资源、人文和政策上的差异,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大的差异。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新疆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况,分析各城市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各城市能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新疆各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笔者选取指标时遵循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搜集性原则,力争指标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城市发展规模、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四个子系统出发,分析了十个原始数据和统计指标,构成了新疆城市发展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4个指标,分别从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城市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规模、工业生产规模、消费品销售、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特征(除特殊标记外单位均为万元)。
X1:国内生产量总值X2:固定资产投资量
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X4:地方财政收入
X5:工业增加值X6:第一产业生产值
X7:第二产业生产值X8:第三产业生产值
X9:城镇化率X10: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11:城市用电量(万千瓦小时)
X12: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
X13:教育事业费
X1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 因子分析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2.1 因子分析模型及其步骤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这些少数几个综合因子能够反映原来多个变量(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变量(指标)的减少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评价。设X1,X2,… ,Xk为k个观测变量,且都已经经过标准化,具有零均值、单位方差的标准化变量,则因子分析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Xi=ai1f1+ai2f2+…+aimfm+ui(i=1,2,… ,k)在该模型中:f1,f2,…,fm叫做主因子,ui称为特殊因子,aij称为因子负载。
2.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从新疆选取了10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乌鲁木齐市、喀什市、昌吉市、阿克苏市、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市、石河子市、塔城市、库尔勒市、奎屯市),用于探讨如何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局的有关资料。
2.3 数据处理结果
确定主因子载荷矩阵及解释主因子。对前述选取的14指标,采用SPSS for Window 11.20进行分析,可得到14个指标的相关矩阵R及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出四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6%,表明四个主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14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同时信息损失仅为11.4%,所以取前4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此,可将指标分为四类,并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综合经济实力因子:X1、X5、X7。农业发展实力因子:X6、X12、X13、X14。第三产业发展因子:X3、X8、X10。工业发展水平因子:X2、X5、X7,同时可以发现累计贡献率分别为:0.448、0.549、0.746、0.905。
依据因子载荷矩阵,计算10个城市样本主因子得分矩阵,结果见下表:
2.4 结果讨论
基于上述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这两项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44.8%和20.1%。
在所有主因子中,综合经济实力因子是基础,并决定着其他因子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得分较高的市,相应的其他因子也较高,以乌鲁木齐市为例,综合经济实力因子为0.952,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其第三产业发展因子,工业发展水平因子分别为0.325、0.469,大大超过其他城市的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局部看来,各城市工农业发展较为不平衡,差距较大,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得分高的城市,但其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得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反,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得分位居各市前列,而其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得分却远远落在后面。这说明在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各城市工业发展较为不平衡,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却是决定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
3 基于因子得分的乡镇经济聚类分析
根据各个城市主因子得分数据,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大致将新疆10市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三类。
第一类: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工业经济实力强,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较好,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也尤为突出。乌鲁木齐在构成要素的14个指标中,有5项排首位(接近占50%),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生产值,而第三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个指标也均位列第二。故其4个主因子得分都均为正,综合实力排列第一。可见具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在10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第二类:昌吉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这几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对也较好,但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在各方面的差距较大。要赶上平均水平,只有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与自身优势特点结合起来,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以提高其整体经济水平。
第三类:喀什市、阿克苏市、阿勒泰市、塔城市、库尔勒市、奎屯市。这些城市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实力较强,但其工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综合经济实力一般。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与地区生产总值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了解了促使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即大力发展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但是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发展而牺牲未来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从而追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最发达的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如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此外,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提高GDP产出效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而对于喀什、奎屯等城市,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差距是全方位的,要实现全面赶超,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加强科技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各自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经济运行打破了国界,使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世界强国和经济实力强劲城市的挑战。从目前看,我国城市在总体上是落后的,竞争力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诸多产业将面临直接与国际上同行业竞争的局面,而我们这些产业起步晚、水平低,且由于长期受国家计划经济的保护,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融入到世界竞争的浪潮中,对我们的生产和发展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城市经济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样的挑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须作出一系列调整: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投资积累政策。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③顺应潮流,结合国情,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学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2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莹雪.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46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