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艺的教学范文

茶艺的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艺的教学

第1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茶艺教学 人文素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其原因有二: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东方人文明的生活追求;二是茶艺教学能促进学生修身养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从2006年以来一直任教茶艺这门学科,在这五年来不断学习和探讨茶艺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茶艺专业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元素。

一、茶艺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养元素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用一杯茶的艺术。在教学中主要从狭义概念着手,学生把茶的色、香、味、形泡出来,以及懂得如何去品尝、去欣赏一杯好茶,就达成教学目标了。我们在茶艺表演时特别讲究的是茶艺表演的形象及气质要求,“茶艺表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浸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飘逸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清淡、恬静、明净自然的人文气息”。

我在茶艺教学实践中发现,茶艺教学中存在很多人文素养的元素,如学习者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融音乐、插花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审美修养……茶艺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在茶艺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人文素养的体验、感悟与内化。茶艺教学中所注重的内在气质的培养,如自然和谐、从容优雅、清神稳重都是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茶艺生命力所寄寓的文化土壤,能使茶艺学习者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出茶艺的“精、气、神”,这些人文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二、在茶艺教学中渗透学生人文素养

师生同在茶艺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斟上一盏清茶,看茶汤的透彻,观杯中茶叶的沉浮舒展,沉下心来细细体味那始涩而后甘的滋味。茶里氤氲着做人的超然、含蓄、执著品德,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具体到茶艺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泡茶、品茶、茶艺表演渗透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素养。

(一)渗透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茶艺教学特别是茶艺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进入茶艺教室,每个学生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当表演茶艺的学生款款走上讲台时,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都只是静静地观看和品味。涤器、投茶、冲泡、敬茶,表演者动作利索大方,礼节谦和恭让……静寂的处所,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汤,让人似乎进入一个空明宁静的世界。一杯茶所烘托出的千山绿意,让人随和、随缘,此种意境和美感能对身居茶室之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性格情操、思想境界等都得到陶冶。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茶艺课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渗透团队精神

在茶艺教学中,有许多学习内容的协作性很强,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尤其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在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在同一时间内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另外,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而且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恰当的冲泡时间、合适的茶具、良好的心境等,缺一不能品出茶之真味。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和谐美感与团队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

(三)渗透节俭意识

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在茶艺教学中,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节俭并非吝啬,它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势达到一种精神快乐的境界。弘扬节俭美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的精力,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渗透科学精神

饮茶能促进身心健康。茶圣陆羽认为茶有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多种功效。中、日、美、英、法、俄等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分。茶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解毒醒酒、降火明目及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而且对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新的功能使茶由最初低级的药用转向饮用后,再回归到更高级的药用状态。我们在茶艺课中传授这些知识,使学生明白喝茶有益于健康的道理,有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渗透创新精神

学校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如开化龙顶茶茶艺表演、茶艺知识抢答赛、自创茶艺比赛),促使学生动脑筋,勇于创新。将茶德、茶知、茶艺等教学活动和鲜活的、多彩的、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并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茶山、茶厂、茶馆见习,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茶艺专业可以使学生在泡茶、品尝中获得自我心态的调整,尽快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创造自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茶艺教学中潜在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元素,有待于茶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积极发掘。茶艺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泡茶、品茶、茶艺表演等动作本身,而且在于这一过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人文素养的品悟,内化为纯正的人文信念,培植成健康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郑春英.茶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茶艺美学;境之美;味之美;器之美;饮之美;审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69-03

传统文化研究者余悦先生在《中国茶韵》中提到: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一是哲理为先”,“二是审美为重”[1]。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为茶艺的美学观。美术课程的设置与美是息息相关的。茶艺美学追求“境之美”、“味之美”、“器之美”、“饮之美”四美境界,而教师则应当从修养、技巧、造型、思路四方面引领学生去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评价。

一、境之美,为修养之源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 “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

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 ,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f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韵味之美

《河岳英灵集》[2]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

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二、味之美,乃技巧之所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一)传神之美

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他擅用淡墨掷笔,绘成虾的躯体,再润之,显出虾体通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笔成金,干净、利落传神。再以细笔表现虾须、爪、螯,凝练传神!显示出画家精妙绝伦的艺术功力。我们要了解画家使用墨色的巧妙,又要体会富有金石味的笔法,然后才能尝试学习结构里丰富的意韵和高妙的技巧。

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二)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3]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

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

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三、器之美,从造型之需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一)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4]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就有《罐和壶》一课,我们可以欣赏到宋代“人形壶”,还有古代美洲陶罐,通过图片我们从器具本身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几乎能嗅到那个时代传递过来的文化特征:或沉静,或张扬,无不与那朝那代的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联系。雕镂之美不光是在这些小的器物上,教材中还有专门关于雕刻艺术的体系贯穿各年段前后,如《非洲雕刻艺术》一课,就是专门让大家来了解某类型的雕刻艺术特征。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

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二)阴柔之美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

青花瓷,算是器物柔美之典范。其中尤爱装饰花瓶的造型。初看,仿佛一位穿着蓝印花布旗袍的女子,婀娜的曲线,典雅的服饰、脱俗的妆容、适宜的发型等,似乎就是那位为你精心泡茶的女子。细看,瓷器的花纹中又深藏着绝妙世界,有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提到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黑色深处被隐去”,像在青色的天地里等候那场烟雨,而此时的炊烟在袅袅升起,隔江万里,会联想起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四、饮之美,属过程之态

饮之美,它看似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思想过程。茶艺是指从备茶开始,经过备器、烧水、投茶、激搅、育华,直至闻香、品味,其过程都在追求美的意味深长。就美术课程而言,饮之美,即思维(设计过程)的美感。饮之艺术应该成为一种思路和过程的净化提炼。

(一)淡泊之美

淡泊之美,是一种心境,淡泊容易让人与“名利”联系,虽然世俗的名利与课堂上学生的生活还有距离,但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一下子提炼出生活中适合入画的题材。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脱俗的情趣,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分别代表品质是:傲、幽、澹、逸。尤其是正直的气节、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感情。历代画梅代表,还必须有梅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另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亦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

艺术作品就如净化器,人若性格闲适恬淡,顺物自然,其胸襟自然开阔。人心之所向往,还是一份淡泊!

(二)奇险之美

每次饮茶,总有初相识的感觉,有神清气爽之奇。所谓“奇险”,与“安逸”相对,与“朴拙”相生,“奇”、“险”看似误入歧途,其实这才是创作思路的正道,能让人印象深刻,入了趣味!

画家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便是充满“奇”字感受的绘画作品。如很多人感觉到的,画面看不见什么裸女,也没有完整的楼梯,只能见到一些看来杂乱无章的线条。这幅画我们要帮学生体会立体主义的味道,从中我们能感觉到杜尚对于传统绘画语言的远离,从用色到造型,再到笔触的运用,都体现着“达达主义”追求的艺术境界。你似乎感受到空间的“颤动”和延伸。杜尚对他这幅作品很得意,觉得具有革命意义,也是冲破以往艺术中唯美主义,走向新的艺术风格的第一步。

画与众不同的画,做特别的自己――这既是我们教学生绘画,也是做人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茶心”即人心。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能品出其美的人,其实是具有美好人格的人。我们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以上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参考文献:

[1]余 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殷 [.河岳英灵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4).

第3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层次教学;层次划分;具体运用

受到教育经历、学习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倾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及制约,不同的社会个体即使针对同一科目也存在着明显的学习差异。以笔者所教学生为例,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取90多分的优异成绩,有的学生则只能不及格甚至出现个位数的分数情况。鉴于学生在初中这一化学科目上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且必须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层次

将全体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是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划分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才能为教师接下来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班级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依据化学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具体如下所示:

A层次学生(后进生):化学基础差、化学成绩偏低、理解能力欠佳、不具备积极上进的化学学习态度;

B层次学生(中等生):化学基础一般、化学成绩中等、理解能力一般,但是具备一定的学习上进心;

C层次学生(优等生):化学基础扎实、化学成绩优异、理解能力较强、学习进取心较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笔者上述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行为属于一种隐蔽性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公布于众,因为若是单纯将划分的结果告诉学生,很容易致使B、C层次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感,而又使A层次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都不利于其以正常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化学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笔者不会将班级学生一味地固定到具体的层次之中,而是会根据其学习状态的变化对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划分,但这种调整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的变动,整体目标保持不变。

二、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对初中化学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笔者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出切实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学习目标,这种差异性学习目标的制订体现为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结构。即:既包括基础性的学习目标、又包括提升性学习目标、同时又包括拔高性学习目标。如,在学习“二氧化碳CO2”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为其制订了略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A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二氧化碳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际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CO2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从众多气体中正确辨别出二氧化碳CO2;

(2)能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切实可行的实验装置独立提取出二氧化碳CO2;

(3)能结合二氧化碳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对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判断及解释;

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2)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制订出不同于教材所提到的二氧化碳CO2制取方法,并成功提取出二氧化碳CO2气体。

又如,在学习“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这一章内容时,笔者就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订了如下不同的学习目标:

A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及实际用途;

(2)掌握常见酸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检验某一溶液的酸碱性;

(2)能结合常见酸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对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判断及解释;

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2)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正确认识溶液之所以呈现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这样一来,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环环相扣、逐渐深入,使各层次学生在完成契合自身所属阶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能朝着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奋进与努力。而这很显然为轻松达到各学习目标、优化“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这节内容的实际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初中化学学习方法进行分层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学习差异,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采取“一刀切”此种简单粗暴、统一划一的教学方法,而应当在尊重学生学习客观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采取有差异性的教学指导方法,如此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良好化学教学效果。

A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侧重于将化学知识点最大限度浅显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及策略,在保证他们弄懂、教材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其认真完成教材上所安排的精选例题,以达到夯实化学基础的目的。

B层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一般,但由于比例占全班人数最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着眼于对B层次学生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具体做法为在确保他们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能对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公式等进行推导与探究。

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遵循“少说少教”的教学策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化学知识点探究性学习,并给予其进行知识实践运用的充足空间,以此促进其化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进步与发展。

具体落实到“燃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之中,分层次的教学指导方法可体现如下:

A层次学生:直接向其陈述学习知识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充足的氧气及达到可燃点三个条件);

B层次学生:“探究+讲解”的学习方式,带领他们结合自身的化学知识积累尝试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由于水平所限,笔者会对其展开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并带领他们进行燃烧条件的验证性化学实验;

C层次学生:“启发―探究―归纳”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充分经历“发现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提出猜想燃烧可能需要什么―验证猜想燃烧的必备条件”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

上述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小组合作分工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笔者则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这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都能在契合主观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差异的“燃烧”化学学习活动,从而为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做足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分层次教学模式”使处在每个层次之中的学生群体都能找到切实符合自身实际主观学习需求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也都能感受到来自学科教师深沉的关爱与呵护。如此,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良好教学目的。总而言之,“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迎合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真正优化初中生化学学习效率及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说课”;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规范、科学的教学检查活动是教学工作正规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事关重大”这两点上已成共识。如何通过规范、科学的教学检查活动,达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双重目的,是抓好教育工作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将“说课”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准备情况、规范检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对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说课”活动中,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把握好“说课”的概念和功能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领导或其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说课”,按性质分主要有示范式、训练式、汇报式、评比式、考核式等类型,其功能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按照有关的标准和要求,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宝藏”挖掘出来,并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阐述清楚,需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诠释。二是营造教研氛围。“说课”活动把“说”与“评”紧密结合,让教师把静态的个人备课转化为一定范围内的动态集体讨论,形成一种教学研讨的气氛,促进教研结合,起到以“虚”带“实”共同提高的作用。三是强化备课意识。“说课”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把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四是提高群体能力。“说课”活动不但是教师个人的独立表演得到体现,而且使参与评议的教师群体智慧得以发挥。说评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各有所得,共同提高。五是提供考证依据。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在20分钟之内)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问题,它既能了解教师掌握的教育理论,又能看到其教学实践。因而是考评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分析教材能力、设计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

因此,通过“说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检查,不仅可提高教学检查的正规化水平,而且可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

把握好“说课”的基本形式

“说课”作为规范的教学准备检查方式,为便于教师的把握和有效地起到检查督促、研究交流的目的,应有相对统一的基本形式。

首先,在“说课”的组织形式上,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分清学校、科室的职责,针对各自职能,逐级组织“说课”,应是基本的组织方式。科室以教师个人教学准备为基础,组织本单位全体人员对教师所承担的课程进行集体评说,基本程序是:任课教师全面分析汇报自己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同行教师集体评说共同研究查找问题形成可行的教学方案。教研室组织的“说课”一般在开课前一周组织;学校主要在各科室“说课”基础上进行,检查的对象以各单位推选的“精品”为主,组织学校教学专家集体分析研究,以达到促进教学准备工作、推选典型和全校示范交流的目的。学校组织的“说课”,一般于学期初进行。“说课”期间组织教师观摩,以扩大交流范围,同时增强参加“说课”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教师个人“说课”的形式上,一般是教师走上讲台向同行、专家、领导陈述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回答同行、专家、领导的必要提问。教师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需注意把握好“说课”特定的内容、对象、标准和要求、表现方式方法。特定的“说课”内容,是指教师对其所授内容的全面理解,是教学的室内推演,是教学检查活动的一种特定方式;特定的“说课”对象,是指教师的“说课”有别于讲课和演讲,其对象是对教学内容有鉴定能力的专家、同行和领导;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即“说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符合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合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的具体要求;特定的表现方式、方法,就是教师要力求借助课堂教学语言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出清晰的判断,并对专家同行提出的问题,进行简明答辩。

把握好“说课”的几个具体问题

在“说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抓不住重点,说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除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加深以外,另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对“说课”的某些具体问题把握不够。

“说课”与“讲课”不分讲课是课堂教学实施环节,而“说课”则是教学准备环节。“说课”与讲课相比,任务不同、听众不同、情境不同、目的不同。“说课”更具有说理性、科学性、高层次性和预见性。所谓“说理性”,是指“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谓“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所谓“高层次性”,是指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所谓“预见性”,是指“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说课”的基本要素不全“说课”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说课”准备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教材”是指说本教材内容、地位、前后联系、编者意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以及教具准备等。“说教法”和“说学法”,是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说出怎样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说出拟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要说清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教学程序”是指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说出课堂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及板书设计等。另外,还应说明反馈矫正、思想教育渗透方面的措施。要把教学过程说详细具体,但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实录。对于重点环节,诸如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要细说,一般环节的内容则可少说。

“说课”的思路不清晰思路清晰,是取得好的“说课”效果的关键。如何才能保证思路清晰?不妨有意识地运用系统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和程序思维模式。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程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有相对的闭环性,即相对静态的结构;有相对的开放性,即相对动态的过程特点;同时还有明确的功能性,且其功能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比如,第一层为知识目标,第二层为能力目标,第三层为素质目标。思考准备过程中只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着眼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弄清制约关系,设计好目标,用好硬件,设计好软件,把握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选择好基本对策,就能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来。

教学对策不具体“说课”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章节内容的,因此,对策必须根据该部分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要使设计的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不能是一般性对策。具体地说一要切实认清该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应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二要切实认清该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和施教规律。比如,是自然科学类的,还是人文类的;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知识理论类型课,还是实践操作类型课。三要在调查和分析实际情况上狠下工夫。调查情况要尽量贴近实际,分析情况要深入细致,以便从中寻找出科学的答案,找出好的教学对策。

第5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数据分析结果

(一)教师学习维度的确定第一阶段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教师学习实践的四个维度。作为因素分析的一部分,调查问卷项目与被确定的因素之间的关联强度是通过因素载荷(factorloadings)来计算的。这些类似于相关系数。因素载荷量为0表明该项目与特定因素之间无关联。因素载荷量为1表明该项目与特定因素之间有着紧密的独特的关系。有三个项目因为获得因素载荷量低于0.4的因素被放弃分析:B17:教师定期听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观察并给予彼此反馈;B18:教师把从事团队教学作为提高教学实践的一种方法;B28:教师会和同事讨论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下表1-4列出了确定出的4个因素及所包含的具体的各项因素载荷量值。教师专业学习不是仅仅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这样表面的行为,它是一个贯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日常生活交往中的活动。从以上四个因素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重叠的因素来建立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学习。教师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两种类型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是在相当具体的情景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因素1和3),另一种是在相对复杂的课堂外环境中。以上四个表格的分析表明,教师学习的研究性因素,需要提高教师学习自主性和使学习有更加明确的具体手段,而一系列重要的实践与课堂教学可以提升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分析还表明其他三个层面的教师学习相对于探究层面的学习实践来讲,可能会较为间接地影响教师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自己的课堂是促进教师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因素。[1]在课堂活动中,特别是含有探究因素的实践活动中会调节教师的学习。(二)通过集群分析确定教师分类集群分析是对样本观察值进行分析,将具有某些共同特性者予以整合,然后分配到特定的群体,最后形成许多不同集合集群的一种分析方法。第二个阶段的分析就是用集群分析法,将受访教师们对上述四个维度的回答分数相似的教师进行分组。教师被分到不同的集群中,确保每个集群中存在最大的共同性,以区别于其他集群。通过集群分析法把教师分为了5个集群,每个集群具有显著的特性。下图1-5呈现了五个教师集群在教师学习四个因素(探究、建立社会资本、学习反思和学习认知)方面的分数,图中显示每个集群在教师学习的认知和实践两方面的差别。从上图可以得出2个基本的结论。第一,教师在专业学习实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二,除掉探究因素,教师们在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而加强教师学习实践这一观点上有相似的价值取向。然而考虑到探究因素,数据表明在教师专业学习实践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一般观点,一些具体的反映在5个集群中,有关教师专业学习在认知与实践上的分数,在图中也可以说明。1.集群1包括201名教师,这个组在教师专业学习的所有四个层面的认知和实践上分数最高。这些教师在课堂内外都保持高水平的认知力,他们的观点在所有维度都和高度学习认知保持一致。集群5的99名教师则与集群1刚好相反,在所有集群中所得分数最低,低于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教师学习认知与实践的四个维度。他们既不认同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在学校实践时的课堂内外的专业学习中也表现欠佳。在这个意义上,集群1和集群5可以说在教师学习实践和认知上处于对立状态。2.集群4的104名教师在实践水平和教师学习认知的四个维度上的分数处于中间水平,分数接近样本平均值。另外,他们在探究因素上的分数高于平均水平。像在集群1中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实践水平所获得的分数与他们的认知保持一致水平。差别在于集群4的教师在实践水平上低于集群1中的教师。3.集群2中的112名教师在教师学习的四个维度中有3个维度与集群1最接近。他们的差异在于:对探究因素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知识资源的利用和合作课堂研究与实验上。他们在这两方面的实践与认知分数上低于集群1与集群4。4.集群3中的87名教师与集群4和集群5的教师在某些特征上是相同的。像在集群5的教师一样,集群3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数,要远低于标准样本,并且显著低于他们的认知。然而和集群4中的教师一样,集群3的教师在课堂外的分数要接均样本。另外,记录显示每个集群的教师在学习认知与实践方面分数中最高的都是“学习认知”,表明每个教师对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每个集群分数最低的都是“探究”。事实上,集群1和集群4的教师在实践上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分数,同时他们的认知与教师学习实践在课堂内的探究保持一致。

比较与讨论

第6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差异教学 教学行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差异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差异教学是指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在教学中全面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高效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独特、持续、充分的发展的教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承认学生的共性、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处理个别差异的现状,我就差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杭州市三所小学、两所中学和一所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分教师及杭州某高校教育硕士班学员。

问卷是我自制的,主要依据差异教学的定义和特征确定问卷内容。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问卷选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级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等,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调查方式为实地随机分发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3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率为90.63%。另外,就问卷中反映出的一些情况与部分教师作了深入的访谈,以了解较深层次的原因。被调查对象在学校类型、学历、任教年级、任教班级人数、任教学科、教龄等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之间往往并不完全吻合,有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在主观上并未去做应有的努力,而以习惯性的传统方式来处理问题。因此,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行为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表1―7的各项数据,总的情况看来,每题的平均分有的低于3,有的高于3,而超过3.5的只有一项,没有一项达到4,做得最好的一项也只在“有时”和“经常”中间偏右,大多数是刚超过“有时”这一频率,说明教师在处理个别差异方面总的来说做得很不够。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成果评价、师生课外交往、教师合作、家校合作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于在教学中关照个体差异的情况。

1.学习目标统一化

“我依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调整他们的学习目标”这一项的平均分在六个类别中虽然是较高的,但只有3.2360,可见在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需要方面做得很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提出的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没有可变性。关照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为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以借鉴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设计不同难度的层次性标准。另外,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将教学目标动态地发展过渡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单一化

教学内容的总平均分为3.1573,其中“我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调整教材内容来讲课”一项的平均分为3.1798,比“我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资源”的平均分稍高,但总的来说内容的差异化和资源的多样化程度都很不够。

3.教学过程划一化

教学过程的总平均分为3.0674。其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除集体教学外我还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项是所有选项中平均分较高的,可见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自觉指导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有利于关照学生的差异,但离差异教学的要求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其他选项“根据学生的兴趣,我适当地提供机会让他们选择学习活动”、“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或自主性学习”、“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进度”、“我对学业优秀学生进行拓展性指导”、“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方式偏好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我与学生一起制订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得分依次降低,在这些方面都比较欠缺。可见教师在实践采用的基本上仍是划一的教学过程。

4.成果评价唯一化

成果评价的总平均分为2.6798,“我给予学生选择性、个别化作业”选项平均分为2.7416,说明教师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作业仍然是基本无选择的。下面这个案例可以印证此调查结果:“快下课了,老师匆匆忙忙不分青红皂白一古脑儿地布置了一些题目。撂下一句‘明天检查’就扬长而去。哪些题目适合基础差的同学也不交代一下。这样‘粗放式放牧’浪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作业应该具有层次,而且允许我们同学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做哪些作业和不做哪些作业。……”一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①“我根据需要采用多样化评价工具与评价标准”选项平均分只有2.6180。可见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基本是唯一的。

5.师生课外交往失衡

这一项的总平均分为3.2472。“我参与无关我的任教学科的学生活动”项平均分较低。“我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项平均分较高,说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比较强。但参照前面对优秀生拓展性教学选项的较低得分,以及教师与学生非学科性的交往较少的情况,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优生与后进生、学科性与非学科性之间不够均衡。

6.教师合作亟待改进

教师合作项的总平均分为2.9624,说明教师总体的合作情况欠佳。其中“我与其他教师交流学生的差异情况”得分最高,刚刚超过3,说明教师在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方面做得相对较好。而“我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我与其他教师一起备课,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两项得分较低,说明在教学工作上教师之间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多数时间是独自搜寻教学资源,独自备课,各自为政。这与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有关。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一起分享书籍、杂志、网站等里面的教学资源,共同拟订差异教学活动计划,在教学中分工合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以有利于节省时间,促使教师之间优势互补,使差异教学更为有效。

7.家校合作尚须加强

家校合作项总平均分为3.3568,其中“我和家长交流学生的综合表现”项平均分为3.4038,“我以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社区文化氛围”项平均分为3.3099。本项平均分虽然在此调查中最高,但是离4还有一段距离,仍需加强。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多样表现,以及他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对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语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尽管大多数教师在观念上认可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但是在行为上仍然倾向于大一统的教学,行为与认识脱节。究其原因,当然有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然而我以为,影响当前差异教学实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策略。如果我们在对班额进行调整、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等条件创设的同时,能为教师提供多样有效的差异教学的策略,使他们在教学中能逐步地行动起来,不断走向差异教学,那么最终可以使教师在内心深处真正坚定对差异教学的信心,从而自觉地使行动与观念一致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注释:

①陈鲁峰.什么样的作业受欢迎[N].中国教师报,2003-12-19.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第一版.

[2]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6.

[3]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4]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1).

[5]姜智,华国栋.差异教学实质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6]黄显华等.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第7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一、 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分层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理解和掌握知识较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稍显迟钝、观察能力弱、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影响、理解掌握知识较慢、差错较多。教师如果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失去学习兴趣。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就是在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差异程度,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体目标的基础上,设置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例如,“统计图表的整理复习”一课的基础目标为:复习整理所学的统计图表,能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从中获取信息。发展目标为:培养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统计图表、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 正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引导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允许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例如,“百分数、分数、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0.6、、67%、、

师:看到这些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发现?

生:可以化成百分数。

生:可以化成分数。

生:可以都化成小数。

生:可以从大到小排列吗?

师:如果从大到小排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一试。

师:通过尝试可以发表一下看法吗?

生:化分数太麻烦。

生:化百分数可以比较大小。

生:化小数的方法比较简便。

生: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方法,化小数适用于任何题目。

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在讨论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不同方法的好处,从而提高了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直觉思维,有的倾向于借助形象思维分析问题,有的倾向于进行抽象逻辑思考。由于解决同一个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因此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数学问题的丰富认识。

例如,“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3、4、12、16):看到这四个数你能想到什么?

生:12是3的4倍 ,16是4的4倍。

生:4乘12的积等于3乘16的积。

生:3∶4=12∶16。

师:3∶4=12∶16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

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吗?

……

教师直接给出四个数,让学生思考“想到了什么”,这个情境的设计可能会让人有一些担忧——学生究竟会提出什么想法,会不会偏离本课的重点呢?相反,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这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有一定思考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发现12是3的4倍,16是4的4倍,其实也就是比的关系;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出3∶4=12∶16,发现了比值相等;还有些学生从计算上考虑,发现4乘12的积等于3乘16的积,为后面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这个情境让学生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各数之间的关系,引发探究欲望,正是这些不同的思考和探究中的发现,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四、 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最优发展?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考虑到教学重点是对“”的认识,于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一半”。

生1写了“一半”两字。

生2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

生3画了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子分成两等份。

生4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撕成两半……

学生展示了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反馈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分数,指出“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你们心中的一半”。以上的这些方法都能表示一半。

……

“将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你又能怎样表示呢?

……

随着,……的出现,画桃的方法改变了,撕纸的方法也改变了,只剩那个画圆的学生还在坚持自己的表示方法。但随着的出现,这位学生画着画着说:“不画了,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吧,那要快很多。”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表示出“一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可以清楚地把学生对“一半”的理解真实、自然地展示出来,当自己的经验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了分数这一看似抽象而又相对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更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五、 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判,更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向的指引,因此,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境作出针对性的差异评价,通过差异评价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促进师生民主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第8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每天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范围,受到父母职业、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显然文化水平高,从事脑力劳动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家庭出生的孩子。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差异的形成,课堂上容易集中注意力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听课效果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潜力、爱好以及特长的不同,也会形成学习中的差异。“差异教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就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所采取的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其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小学低年段的孩子充满了童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刚工作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要为课堂纪律烦恼上好一阵子。特别是对极个别特别调皮的孩子,有时候难免急火攻心,突然大声对他训斥。然而事后总是很后悔,造成包括他及其他孩子都有点害怕的情况,有时候甚至都不敢举手,课堂一下子从很活跃到了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这样的环境中能让孩子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啊?

在向前辈请教和钻研差异教学的相关知识后,我明白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也要多运用差异教学的相关原理。对调皮的孩子我们不可能时刻要求他在认真听讲,但是却可以综合考虑全班情况,综合多样地运用课堂组织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不给他们走神的机会,要牢牢地抓住他们的心!其实在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从各个层次的水平出发来涉及提问对象。我的设想是,对于后进生以及一些中等生,在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多给他们回答的机会,比如:借拼音读准生字新词、中短句的朗读、简单词的理解和运用等等。在接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能力上慢慢进一步提高。老师再做综合性地指导,从而巩固优秀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中等生,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读懂课文,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从而让后进生也能从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优秀生,我们可以在语文拓展活动中多给他们回答的机会,从而从中拓展他们的思维。最后通过教师总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更上一层楼。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我们也要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小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所以要运用教学评价,那是因为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一天又都有新的变化,因此要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就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形式,那样不仅显得枯燥乏味,而且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主体得不到落实。我们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多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育的快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为主,做到具体化、多样化并且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的都要给予肯定。特别要注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第9篇:茶艺的教学范文

一、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的特点

(一)个体差异

就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来说,要从个体差异化上来进行分析。通过前期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套适合的学习方法,有着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上来说个体差异化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兼顾到全班学生,以此来挖掘出学生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满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目标差异化

目标差异化其实就是要量学生看作是单独的个?w,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阶段,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结合不同层次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保证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可以从加强性的题目上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对于优等生来说,可以从拔高训练上入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学生入手,采取不同的学习标准,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差异化

就练习差异化来讲,就是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出难度不同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如果给学生布置出统一的题目,不仅会难以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会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压力,严重的还会出现抄袭等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不同阶段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2]。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措施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化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研究,找出教材中的知识点,明确习题的意义与内涵,同时还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学习。所以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有效思考与学习,以此来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与课堂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主动将教材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将教材中的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可以说在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好课堂中的内容。因材施教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所以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上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来说,教师可以从因材施教上入手,做好分层教学与引导工作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想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不仅要落实教育管理制度,同时也要优化好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也呈现出了年轻化的态势,所以要从年轻教师入手,通过培训与教育等方法来帮助其积累教学经验,鼓励其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此来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