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第1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障碍;解决方法

一、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情绪。

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角色和环境引发心理冲突。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

第3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應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要通过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

第4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关系;改革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之前,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体现,也是大学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扩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旨在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型(或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情操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既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专门人才。与普通技能人才相比,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可以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也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开放性。

(1)区域性。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始终是“职业定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说来,各个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始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开放性。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相较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需灵活办学模式,吸纳社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高职毕业生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及为企业进行实用新技术开发的重要职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经济实体,高等职业院校原有的专业类别和数量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专业设置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内涵。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由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共同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紧随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其社会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2)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市场和学校。具体说来,市场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与变化,是否能根据学生生源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整体分布不协调。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有的职业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就必须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为例,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第一和第三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此同时,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做出及时调整。

(2)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具有盲目性。首先,高职院校往往选择增设投入小且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的专业(例如金融、电子、信息工程),而放弃投入大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造船、钢铁、采矿)。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乏,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使得学校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其次,专业开发前期调研浅尝辄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跟风,对紧俏专业一哄而上。缺乏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分析,从而造成大量供过于求的专业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社会真正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盲目性还体现在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其一,错误的自身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重视“高”,忽视“职”,其专业设置就是本科院校的翻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也有的院校重视“职”而忽视“高”,以为高职教育只需要培养会一门手艺的人才就可以了,未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其二,专业设置忽视高职院校的地域性。以广东省为例,造船、造纸、钢铁行业是广东的传统行业,同时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据调查显示,该省高职院校热衷于发展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而鲜少重视与广东支柱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

(3)专业设置基础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低。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技能比较差,在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不遵循自身客观条件限制而盲目发展的情况。据企业反馈,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市场导向与学生本位的结合。本文依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原则,为未来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从历史上看,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经历了由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过宽、过细、过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放权过程。完全依照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后果是,各高职院校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区域专业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以省市地方为主,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自有机结合。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消除某些专业潜在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平衡人才市场的供给,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专业的重复或空白。

2、学校:主动面向市场,完善内部调节机制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要求其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快速反应。从宏观经济上说,目前全球第三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第一、二产业延缓增长,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发现新兴职业,培养符合新岗位要求的人才;同时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适当缩减传统的旧专业。从微观经济上说,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一线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针对地方经济的特殊要求设置专业,使专业贴近地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

其次,学校还应完善内部调节机制。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保证专业设置灵活性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的稳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于市场需求波动大、需求数量少的短线专业尽量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做到活中求实。二是专业口径宽窄并存。专业口径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就大,专业口径窄,就业面就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市场稳定、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采取了每个岗位设置一个专业的做法;对于变动性较大,但需求量不大的岗位采取了专业群的做法,这样其毕业生可以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做出选择。对于窄口专业,有些学校也采用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办法。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每一次的专业变革都会带来师资队伍、实训场地、实习设备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单方面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如果我国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很好的合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企业行业提供培训人员和实习基地,那么这一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社会:完善公共服务,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掌握市场信息。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其一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查;其二是当地产业政策调查,明确今后哪些是主要产业,支柱展业;其三是人力资源调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颜莉芝.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9.

[3] 刘洪一,李建求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4] 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2)78-85.

[5] 李云霞.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5.5.

第5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日趋密切,交流范围日趋广泛,各国文化间的交融也随之展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成为接收国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语言环境与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语专业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思想较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进行中外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没有形成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诠释,因此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是比较偏激的。其次,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文化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道德观、伦理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对于价值取向的困惑与误区。此外,随着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外语方面有明显的特长优势与过人之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外语专业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溺爱中成长,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隐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与人相处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各方面常常产生挫败感与自卑心理,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带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时也存在着思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这些都是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优质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的特点与内在感受出发,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更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关性,两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共同目标,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当代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现实因素相互交织的社会环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些观念、意识及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了学生在传统社会场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标准和规范的转换中失序,从而引发社会交往和心理冲突的种种弊端,端正和引导外语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冲”中所引发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绪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压抑苦闷、学习焦虑等),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研究范畴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理论和方法,创建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等机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扰和自我价值认识的局限性。

三、构建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系的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相结合

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首要解决目标。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教育理念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用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心理疏导和外语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在具体教育目标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积极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从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语专业学生的群体行为。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与渗透,不仅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还能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学的引导。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结合

两者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各有不同,应采取科学互补及有机整合的方式,使两者教育理念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使用“纯理论式”的灌输模式,而应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更加准确把握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效果。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实践教育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使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3.提高外语专业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架主要依靠英语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老师完成,而他们大多数缺乏心理学应用知识理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体系构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综合理论知识,是实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并将其有针对性的应用到外语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走出思想与心理的误区,使外语专业大学生能够正确诠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互动体系构建的方式及方法应用到其它专业学生中,最终为打造全面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4]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5): 18.

第6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高校在校生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职高专学生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录取总人数675万,其中包含一本、二本在内的普通本科生349万,高职高专326万,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几乎占总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职业教育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的素质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四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化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社会适应良好、有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新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消极懈怠、迷茫失落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无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为出色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打好基础。

高职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有三个方面:

1 未脱离高考失败的阴影

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标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去甚远,学生多数是没上普通本科的录取线,抱着无奈的心态到高职院校报到的,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考试没发挥好的学生这种打击更沉重。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出现翘课、挂科等不良现象。

2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学生因环境改变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校园甚至没有一些重点高中新校的环境优美,更增添了失落感。与高中严格封闭的管理相比,高职相对宽松和开放。学生怀恋老师以往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而难以适应。

3专业认同感缺失

有很多学生进校前对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设置的学习科目,将来就业的方向并不十分了解,还有的学生是专业调剂过来的。一进校门发现三年的教学计划安排与自己理想中的专业有一定差距,易产生心理落差。比如药学专业需学习的大部分科目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与化学有关,而一些文科生进入到该专业学习时,感到难以适应,易产生逃避、失望等消极情绪。很难认同自己所学专业,更谈不上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了。

高职在校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个别的心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开发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高职教育就会陷入“低智商, 低情商”的困境。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这一课题。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①学校要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将调查信息进行整合、统计、分析,构建心理档案库,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社团、协会),及早预防,并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实现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②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苛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做事。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其自信心。遵照“服从——同化——内化”的教育规律,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校园活动,激发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才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另外,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用工需求,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的综合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③学校要科学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将“必需、够用”原则渗透到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具体地讲,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要“降”下来,“降”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能接受的水平,而实践操作的水平要真正升上去,达到师傅带徒弟的程度。

④聘请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或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成才的潜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也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和寻找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雷五明,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第7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认知结构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论课程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革理论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目前的理论课程大多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系统简约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虽然加强实训教学是大家的共识,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理论课程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

理论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多种,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法国的准备型模式等。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实训教学占很大比重,但都离不开理论课程。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一元”就是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或集中一段时间,或一周安排两天左右的时间学习理论课程,其中职业学院的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分别要占理论课时的15%和35%,合计50%。英国的职教课程模式是工读交替模式,受传统学术的影响,英国高职重视理论教学。特别是经过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后,英国高职对理论课程教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有的学者把法国的高职课程模式称为准备型,法国的高职专家认为基础科学是技术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一些应用技术,不如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所以法国高职教育的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在欧盟中是最高的。可以看出,理论课程在各高职课程模式中的地位是很牢固的,不会因为加强实训而放弃理论课程。这是因为,一方面理论知识对技能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论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变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学生在高职教育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在后继的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认知结构是学生后继学习的接口和条件;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去学习的,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理论课程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会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理论课程具有实训课程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论课程的改革不应只是简单的删减,而要从建构知识结构方面多下功夫。

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

精心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流行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理念,这个理念强调大力压缩理论课程,理论不求多,不求系统,以能理解操作技能为度,节约大量时间去强化操作技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较强,但学生的认知结构是较零散的,不完整的,致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差,难以适应岗位的变化。知识够用理念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结构应有一个质的变化,即由零散不完整的结构到精致结构,这个精致结构具有宽频带,综合性强,开放等特点。既然高职专业是面向某类职业或行业,理论课程就应该覆盖某类职业或行业,不能仅限于某种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另外理论课程还应包含一些人文知识,所以其知识频带应该是较宽的。现代生产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开发新型综合课程,重新构建知识结构,是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重新构建的知识结构应是开放性的,否则,一个僵死的知识结构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如何做到开放,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布鲁纳的理论,他主张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转贴于

理论与实训相辅相成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课程体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实训课程中要完成对学生的初步职业技能训练,在职业技能训练中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理论课程必须从知识基础方面支撑实训。

以学生为本位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构建是一个主动过程。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学生个性,注意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8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第9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孙丽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高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3,02.

[3]张子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信息化,2013,05.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