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功能锻炼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26-02
乳腺癌是女性较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一般以40~60岁女性较为多见。其手术方法是以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必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1],由于切除范围较广,如果术后不能及时有效、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则会造成伤口出血、裂开、积液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而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2]。为探讨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本科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开展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行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岁。所有患者术中快速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癌。
1.2 患者分组
将112例患者按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40例,对实验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禁忌在患肢进行输液、测血压等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程度及术后20 d伤口积液、出血、裂开的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1.3 循证护理
1.3.1 寻找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①患者手术当日,因疼痛、全身不适、心理上不接受及医生未限制患者握拳、屈指活动等,患肢不能很好制动。②术后第1天,患者极度疲倦、乏力,基本不能完成专业护士宣教的握拳、屈指及活动腕关节的锻炼。③术后第7天,在计划进行肩关节上举活动时遭到医生反对,因为此期锻炼可能造成皮下积液及意外出血。④患者术后第11天,指导患者进行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时,许多患者出现伤口裂开,露出皮下组织,因不能重新缝合,且胸壁血供营养差,易造成经久不愈。⑤乳腺癌术后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每一个动作都是与疼痛抗衡,意志薄弱及家庭成员较宠爱患者,随时会停止锻炼或动作不到位,造成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较慢或不能很好恢复。
1.3.2 根据确定的问题全面收集证据
通过本院万方数据库、护理网站、教科书及相关护理期刊杂志等,根据关键词进行广泛检索,寻找国内外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拟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1.3.3 制定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动用最佳证据保证功能锻炼的有效实施[3]。
1.3.3.1 针对患者手术当日患肢不能很好制动这一问题,提出的措施是:与管床医生沟通,在患者术前宣教时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肢制动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即用枕头将患肢全部垫高,限制患肢活动的自由性。
1.3.3.2 对患者术后第一天由于乏力疲倦等原因不能很好接受专业护士宣教进行有效锻炼的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取消患者患肢上臂的主动功能锻炼,改由专业护士及家属协助进行被动运动。
1.3.3.3 术后第7天功能锻炼: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锻炼前确定患者伤口是否存在积液,积液的部位及肩关节活动时皮肤受牵拉的程度,决定患者是否进行上举活动,并在每次锻炼结束后评价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胸部切口皮瓣情况。
1.3.3.4 术后第11天的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活动等,其运动幅度几乎是整个锻炼过程中最大的,接近正常手的功能,乳腺癌手术一般于术后第12~14天拆线,此时若机械执行锻炼计划,极易造成患者的伤口撕裂。为避免伤口裂开,采取的措施是:对每一个个体作详细评估,收集资料。如患者存在过胖或过瘦等因素,在伤口拆线3 d内不宜进行大幅度的外展锻炼。告知患者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锻炼过程中如出现胸部针刺样疼痛,应减缓锻炼。
1.3.3.5 针对上述第5个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在制定锻炼计划时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使之成为患者功能锻炼的支持者及监督者。定期组织完全康复的患者进行献身说法,专业护士及时评估患者功能锻炼的进度及效果。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每周2次,并予以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及20 d伤口、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循证护理也满足了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愿望,使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到护理计划的实施中;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并就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做出评价,最后选出最好证据,并将专家意见和患者个体情况相符合的核心思想:“依据最好的证据为患者实施最好的护理”[4]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使护士必须学习,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机遇,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杨丽.52例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J].Chin JMedic Guide,2005,4(3):441.
[2]张立红.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6,4(1):95.
[3]冯先琼,成冀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2.
方法:在我院骨科实行功能锻炼护理措施,总结患者护理体会。
结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骨折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对骨折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护理措施,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8-02
辩证护理在不同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十分重要,骨折患者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患者护理的全过程需用辩证的观点,将动与静相结合,功能锻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骨折炎症扩散,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我科自2008年来完善功能锻炼系统护理措施,几年来对预防骨折患者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1心理护理
骨折多数是由意外造成,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打击,容易引起惊慌、忧郁、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2。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若康复效果不好,不但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激发患者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锻炼的技巧。针对心理准备不足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给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术后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给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主动配合,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2功能锻炼护理
2.1早期护理。术后2周内,局部反应较明显,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肿胀。早期骨痂未形成,不应过度锻炼,劳逸结合,切勿操之过急。早期上肢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抬高患肢,将患肢向心性肌肉按摩,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训练,有助于消除肿胀。
2.2中期护理。术后2至5周内,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位肿胀程度减轻,骨折端稳定。此时期应适当进行关节和功能位锻炼,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恢复具体情况制定锻炼方案,在不影响骨折固位稳定的下,可较大幅度活动。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活动。在活动关节的情况下,有意识得将肌肉紧绷,能使肌肉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的锻炼:仰卧,两换抬腿,伸直膝关节,足跟稍离地面,保持5s,放下。反复交换双腿进行锻炼,每天早晚一次,一次约5min。腓长肌的锻炼:按摩小腿部位,做双足背屈活动,每日2次,具有预防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的作用。不能自主锻炼的患者,可使用CPM康复机进行被动下肢锻炼,每天2次,每次约25min。当X线显示骨折端有骨痂大量形成时,可扩大活动范围增强活动力度。中期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肉力量,活动关节。
2.3后期护理。术后5周以后,骨折端的骨痂形成足够多,外固定物已去除,患肢会感觉很轻松,关节活动基本能恢复正常。此时期还需要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全面锻炼,加快患肢功能恢复,活动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最大限度。注意在锻炼时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转、剪切等不良作用力,锻炼的力度和部位不正确是导致关节痉缩和僵硬的常见原因。
2.4出院指导。骨折康复过程比较长,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详细指导,让患者在家进行康复锻炼。在家锻炼应循序渐进,锻炼的强度和时长应根据患者的承受力为限,避免锻炼不当引发再次骨折。上肢的锻炼以增强患者双手的握力进行锻炼,下肢锻炼以患者负重行走的能力进行锻炼。
3护理体会
骨科护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功能性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态度,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自我体现。健康教育应涉及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护理技巧等。整理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进行辩证护理的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以及健康信息有效地传输给患者,改变患者消极思想,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1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护士通过基础护理的桥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医院应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医学伦理知识,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
3.2增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骨科护理工作环境艰苦、工作琐碎、人员接触复杂,需要护士用心工作,以南丁格尔为榜样,以病人为中心。将爱心、信心、责任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热爱护理工作,具备为病患及护理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3.3提高护理操作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医疗器械被引入,旧的知识已不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护士操作技能培训,让护士掌握先进医疗仪器的操作技巧,对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00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中的一种常见损伤,胸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手术方法。减少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以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体力。
本文对29例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前应用了心理支持,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护理措施,并做好出院指导,获满意疗效。科学合理的护理是胸腰椎骨折复位,患者重新正常生活的有力保证。
临床资料
29例患者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7~65岁。致伤原因:车祸外伤16例,坠落伤9例,其他病理性3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等检查诊确。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胸腰椎骨折患者多为意外事故,患者无思想准备,对于外伤后出现的症状和病情有可能截瘫,死亡的压力多出现恐惧、紧张、悲观、抑郁等心理变化,护士针对这些心理变化应加以宽慰,鼓励,注意保守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并通过成功病例宣教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排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
一般护理:①术前准备:术前1天,清洁术野区皮肤、备血,准备好胸带或腹带;术前6小时禁水,12小时禁食;手术前30分钟留置尿管;做好术前三大常规、心、肺、肾功能及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术前1天清洁灌肠。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如有患肢水肿及贫血应予纠正,必要时抽血备血。③帮助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及排痰等方法,以适应手术后病情需要,防止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及肺部并发症,吸烟习惯患者嘱停止吸烟并禁酒。
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及低流量氧气吸入,观察呼吸与SpO2;注意观察面色;术后麻醉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麻醉清醒后观察无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②进食与卧位: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恢复慢,消化功能弱,术后8小时后尽量鼓励患者床上活动;麻醉清醒后6小时进流质及半流质饮食;本组病例采用的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术后均留置硬膜外镇痛泵,镇痛2天,应注意保持通畅。③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让患者充分休息,加强晨晚间护理,护理时动作应轻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完整。④术口的观察及护理:保持术后术口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局部术口的变化,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及血块阻塞,保证通畅及时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短时间内大量血性或有大量无色液引出时,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或脑脊液漏,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⑤神经功能的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及运动情况,若功能改善,表示脊髓受压解除,若功能变差,有可能为脊髓水肿等,应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褥疮预防:术后采取平卧位,前6小时每1~2小时护士可用手由身体两侧插入按摩患者骶尾部。6小时后协助患者每2~3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必须注重头、颈、躯干成一直线,防止扭曲脊柱,告知患者不要随意翻身。局部受压部位出现红肿时,用红花酒精或按摩受压部位,用爽身粉搽于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及已有早期脊髓休克症状易发生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留置导尿管期间,保持外清洁干燥,每日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洁消毒尿道口2次。尿每周更换尿管1次,每天用0.9%生理盐水250ml冲洗膀胱1~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天在2500~3000ml,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持续引流尿液2周后定时开管,3~4小时1次。截瘫患者6周后,拔除尿管训练膀胱的排尿功能,建立反射膀胱功能形成,截瘫尿失禁者可用假性导尿。
功能康复锻炼:手术后24小时根据骨折稳定情况进行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以及翻身等。因人而异,评估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功能锻炼应遵循早期、循序渐进及持之以恒的原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先鼓励做双下肢远端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加复位后脊柱稳定性,增强腰背肌肌力减少或避免后遗症如慢性腰痛的发生。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2天进行,开始可被动抬高,再主动抬高,双下肢轮流进行,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收缩股四头肌,使膝和足跟抬离床面,抬高角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出院时应达到70°,锻炼次数逐渐增加,开始时可10~15次/日,以不感到疲劳为佳;下肢由远端到近端活动各关节,2次/日,每次20分钟左右。术后2个月坐起,继续锻炼上肢及胸背肌肉,以后逐步练习扶墙站立,最后扶双拐站立和行走。
指导出院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应持之以恒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再次外伤,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坚持卧硬板床,持续垫枕,定期来院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和生活;嘱患者终生行腰背肌锻炼。
综上所述,通过对胸腰椎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围手术期的护理,针对此类患者身体素质的特点,全面详细了解病史,正确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方法:40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分为2组,各20例,A组采用改良的护理方案,B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观察和比较2组术后的VAS评分、舒适度和满意度。
结果:两组病人间术后VAS评分、舒适度和满意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术前不留尿管,术后不留引流管、局部冷敷等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不断完善的护理方法和早期综合的康复锻炼是提高关节镜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关节镜 围手术期 护理 持续改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1-01
关节镜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常规技术,可在直视下观察关节的形态、动态,对关节的病损做出准确可靠的诊断,并做相应的治疗,与传统的膝关节切开术相比视野清晰,显露充分,创伤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减少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1]。成功的关节镜手术除了精湛的操作技术,正确的护理措施及良好的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我们根据多年膝关节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不断改进来提高患者的舒适满意度,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8-50岁,平均32.9岁,其中右侧29例,左侧11例。行半月板成形术22例,半月板缝合术18例。
1.2 护理措施的改进。
1.2.1 术前功能锻炼。术前3天指导训练股四头肌舒缩练习和踝泵运动[2],患者取仰卧位,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5秒,放松5秒,每组进行10-20次,每日4-5组,同时足背上勾、下踩循序渐进练习。
1.2.2 术前不留置尿管。
1.2.3 术后不留引流管及局部冷敷。术后即刻开始冷敷以减轻肿胀及疼痛,冰袋横置于患膝,30min后取回置于冰箱冷藏室内,间隔1h后更换另一冰袋横敷于患膝,如此重复冷敷24h,可有效减轻疼痛及关节腔内出血。冷敷可促进血管收缩,减轻水肿,防止进一步渗血,减轻疼痛。
1.2.4 合理指导病人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关节镜术后有计划、完整性地早期活动,对维持肌肉组织的力量和形态、骨组织的正常代谢、关节囊及韧带的正常张力有重要作用。护士应给患者及家属充分讲明功能锻炼的意义,按照术前教其掌握正确方法,也可术后先用健侧肢体锻炼,掌握锻炼方法后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应根据不同康复时期的需要及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使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并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坚持每日练习。
1.3 研究方法。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0人,A组采用改良的护理方案,B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术前1天和术后1周进行VAS评分,观察VAS评分改善情况。术后1周进行舒适度和满意度调查,舒适度调查分为很不舒适、不舒适、比较舒适及非常舒适四个级别,满意度调查分为很不满意、不满意、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四个级别。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A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1±3.5分,术后VAS评分为2.3±1.0分。B组病人术前VAS评分为7.5±3.2分,术后VAS评分为4.8±1.6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较术前较少值有统计学差别(P=0.02),A组病人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更多。
A组术后1周感非常舒适者5人,比较舒适者12人,不舒适者2人,很不舒适者1人。B组术后1周感非常舒适者2人,比较舒适者10人,不舒适者5人,很不舒适者3人。A组舒适度为85%(17/20),B组舒适度为60%(12/20),两组间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术后1周感非常满意者6人,比较满意者11人,不满意者3人,无很不满意者。B组术后1周感非常满意者4人,比较满意者10人,不满意者4人,很不满意者2人。A组满意度为85%(17/20),B组满意度为70%(14/20),两组间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软骨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对于软骨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提高一直以来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尤其是膝关节半月板软骨组织损伤或缺损的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半月板自身增殖、修复能力有限,损伤后的半月板得不到有效修复,病程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关节功能丧失。一般常见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半月板撕裂、半月板变性或周围炎以及膝盘状软骨损伤等。从其发生机制来看,研磨力量是产生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原因,比如半蹲位或蹲位时,膝关节处于半屈曲状态,股骨髁与半月板的接触面缩小,受重力影响,半月板的下面与胫骨平台的接触比较固定,这时膝关节猛烈的旋转所产生的研磨力量会使半月板发生破裂。通过以上膝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持续改进,患者术前未留置尿管、术后未留置引流管,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预防感染、跌倒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更好的认识到护理对于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期的重要性,认识到关节镜手术后早期冷敷可有效减轻疼痛及关节腔内出血,为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康复护理的关键是恢复膝关节正常的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的稳定性。关节镜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脊柱损伤 截瘫 护理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逐年增多,脊柱损伤合并截瘫的病例逐年上升。在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精心的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本科室共收治脊柱损伤患者14例,合并截瘫3例,不全截瘫11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61岁,平均34岁。均为车祸致伤,平均住院30天。
2 护理
2.1护理评估 询问病史、交谈、进行护理体格检查、翻阅病历等收集相关资料,重点掌握患者的自理能力、康复愿望、心理状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正确地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
2.2护理措施
2.2.1急救和搬运 脊柱损伤患者均由门诊或急诊送入病房时都用平车转运,移动前先检查肢体活动及感觉是否异常,如无异常,可在头颈部固定位置下搬运病人,平卧于硬板床上,头颈部两侧加垫避免摆动。移动先使病人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伸直放置躯体两侧。三人扶患者躯干,使成一整体滚动,移至木板上。
2.2.2翻身 受伤早期及术后早期,患者多需在护士及家属的帮助下翻身,采用轴位翻身法,护理人员的左、右手分别置于患者同一侧的肩部和臀部,在确保脊柱不扭转、不屈曲的前提下,将患者翻向对侧,腰背部垫软枕,并给予正确的叩背方法。当病情稳定恢复后,指导家属掌握翻身方法。
2.2.3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应多巡视病房,耐心与患者及家属交谈,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安慰和耐心细致的解释,稳定其情绪接受现实,并主动学习和配合康复锻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功能锻炼 指导进行推拿、按摩、被动活动四肢各个关节。并根据患者的肌力水平、截瘫平面,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锻炼计划,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2.2.5预防压疮 保持床单元干燥、平整无皱折,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拉拽而损伤皮肤,骨骼隆突处衬以棉垫,对损伤严重、全身营养状况较差者给予压疮护理,每日二次,用50%酒精按摩骨骼隆突处,对已发生压疮者,局部用0.5%碘伏每2小时涂擦1次,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环状动作由近压疮处向外按摩。同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增加机体免疫力。
2.2.6预防泌尿系感染 截瘫患者由于膀胱麻痹而不能自行排尿,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致尿潴留,应及早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外清洁。每周更换尿管尿袋1次,定时开放导尿管,训练膀胱括约肌舒缩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遵医嘱进行膀胱冲洗,以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预防尿路感染。
2.2.7便秘的护理 应保持患者每日饮水量在2000—2500毫升以上,进食含粗纤维的食物。指导家属每日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3—4次,每次15—30分钟,以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还可顺结肠方向按摩,以防便秘。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可用开塞露挤入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刺激排便,或口服抗便秘药。排便间隔以2—3天1次为宜。
2.2.8其他措施 (1)在床上练习上肢及扩胸运动,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加深呼吸、咳嗽、咳痰。(2)做髋关节伸屈活动,每日做数次膝关节伸直活动,按摩踝关节。(3)手术后给患者用电脑骨折愈合治疗仪、微波理疗方法,以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康复。
3 结果
本组14例患者,经过30天左右的住院治疗的护理,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入院后1周左右均能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主动进行。
4 讨论
4.1正确的指导能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病人及家属由于掌握的医学知识比较缺乏,当脊柱受伤后,在搬运及翻身时,如方法不当极易造成骨折的移位或加大损伤,重者可进一步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健康宣教,可有效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4.2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脊柱骨折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临床上我们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每天晨晚间护理、会阴护理、褥疮护理等基础护理,虽然很琐碎,但却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之一。
4.3功能锻炼是促进身体康复的重要措施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之一,是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恢复功能的主要手段。所以,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适量的功能锻炼能帮助患者消除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达到骨折的治疗目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老年骨颈骨折;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2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74.5岁。导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原因:12例坠落伤,8例车祸,5例摔伤。患者在患病前有10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心脏病,6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1.2护理方法
1.2.1手术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治疗,患者则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医护人员面对这样的情况时,
(2)饮食护理。应该给予患者食用丰富果胶成分、粗纤维、高钙、维生素高、高蛋白等食品,让患者多饮水,避免出现便秘等情况,对于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脂低盐为主。
(3)牵引治疗期的护理。确保患者的正确性,卧硬板床休息,患肢制动,穿“丁”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防外旋,不侧卧,两大腿间放一软枕,防止患肢内收,患者的骨盆、躯干应在同一直线上,近端肢体和牵引方向呈现直线方式,不能够随意增减牵引重量,较大重量会导致骨折无法全面愈合,较小重量则会造成骨折矫正出现畸形的情况,因此,应该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
(4)加强观察。①由于创伤刺激,可激发或加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脑血管意外,所以多巡视,尤其是夜间,若患者出现头痛、头昏、四肢麻木、表情异常,健肢活动障碍,心前区疼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②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的变化,包括患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皮肤感觉,若发现患肢苍白、厥冷、发绀、疼痛、感觉减退及麻木,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2.2术后护理措施
(1)常规护理。术后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引流管护理。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折叠和堵塞,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每30分钟挤压并记录,注意观察腹股沟、髋部和大腿外侧有无肿胀,防止引流液积聚于创腔。
(3)护理。术后6小时取仰卧位,患肢软枕垫高15-20cm,保持外展中立位,禁止患侧侧卧。必要时穿“丁”字鞋,防止髋关节外旋和内收。
(4)患肢观察。注意观察术后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有无下肢神经损伤、感觉障碍、肢体肿胀等。
(5)并发症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均出现下降的情况,患者机体因为手术等原因则容易发生并发症等。①肺部感染: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所以,患者在完成手术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呼吸道进行干预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切口感染:注意观察术后切口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体温、血常规、血沉是否异常。③下肢深静脉血栓。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上述症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或继发肺栓塞。④脱位: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
(5)褥疮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有着较为干燥的皮肤,且有着较差的外周血供,另外,由于患者有着较长的卧床时间以及牵引,则会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应该确保患者有着清洁的皮肤,床整无渣屑,每2―3小时帮助患者按摩皮肤以及翻身。
(4)如患者合并肾脏病、心脏病等疾病,应该对患者的尿比重、尿量、心律、脉搏以及血压等情况进行细致的监测,一旦患者出现全身浮肿、尿比重升高、无尿、少尿、心律不齐、胸闷以及心慌等情况时,则应该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对输液量、输液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控制输液速度在每分钟30~50滴为佳,每天控制输液量在1500―2000ml为最佳。
(5)糖尿病护理措施。由于患者受到应激反应的影响,血糖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对尿糖指标采用尿糖试纸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患者尿糖、血糖等指标,采用胰岛素合理的进行调整,确保血糖指标处于正常的状态[3]。
1.2.3功能训练
(1)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第1天,应进行股四头肌被动或者主动等长收缩锻炼,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患者在完成手术的48h后,除了锻炼肌肉的收缩能力,还可以通过康复机器对关节的锻炼进行辅助,活动锻炼有着较小的幅度,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角度,锻炼的速度应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患者每次锻炼为1h,3―4次/h。
1.2.4出院指导
(1)管理。嘱咐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患侧卧、不盘腿,3个月内不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
(3)功能锻炼。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做到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
(4)复诊。嘱患者每月复查1次,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1次。
【关健词】乳腺癌;防治;淋巴水肿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17-02
有资料表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有10-37%,特别是区域淋巴结去除10粒以上,据统计1972-1995年5000例妇女手术后的淋巴水肿危机, 其中乳腺癌根治术39.5%;改良型根治性手术24.0%;保乳术9.3%。腋窝清扫术后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37%,低位清扫术为8%。本组病例采取一系列护理手段,早期介入,预防为主,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5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9例,单纯切除手术28例,保乳术6例;区域淋巴结去除10粒以上52例。
2 护理
2.1 术前健康教育 乳腺癌的患者几乎都要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部分还要接受放疗,治疗周期长(约半年时间),很多患者对于患病存在恐惧心理,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康复知识更存在一些误区,因此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状态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指导。术前先做好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让其了解乳腺癌治疗方法、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 淋巴水肿的形成、表现、以及淋巴系统的流向特点,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方法、程序及重要性,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自觉按计划执行功能锻炼[1]。如果家人配合的话,家属也是受教育者之一。
2.2 术后镇痛 术后给予有效镇痛,可静脉给药或口服止痛药物,保障患者休息和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肢功能锻炼和手法淋巴引流顺利进行。
2.3早期患肢功能锻炼 术后患肢康复性锻练应建立在患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并作为一项康复运动对待。术后正确的运动可帮助附属淋巴管建立并可代替部分因手术而受损的血管[2]。
2.3.1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在健侧肢体的协助下自行锻炼,每天训练4次,每次5-10分钟,由主管护士每天检查患者的锻炼方法是否正确,评价训练效果。
2.3.2拔除切口引流管后3天至术后8周,指导患者行摆臂步行运动、健肢助力运动、颈部助力运动、胸背联合运动、爬墙运动、放松运动等锻炼患肢肩关节前曲、内收、外展、环绕等功能,达到生活自理。
2.4 手法淋巴引流 目的是控制肿胀,减低患蜂窝组织炎风险,改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2.4.1每天评估患者患肢的肿涨程度,上肢淋巴水肿根据其程度分为三级[3]:1.轻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cm以下,多限于上臂近端,常发生于术后短期内。2.中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6cm,水肿的范围影响到整个上肢,包括前臂和手背。
2.4.2手法淋巴引流是按摩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依次由特殊的动作组成,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正常淋巴管的功能,使淋巴液绕过失效或堵塞的淋巴管,越过“分水岭”转移至身体邻近部位,如果早期应用可以防止它发展到纤维化。若纤维组织已经形成,有规律的按摩可以减轻纤维化的程度[4]。
2.5日常生活护理 根据2003年美国淋巴网站(NLN)提出了18条预防上肢淋巴水肿指南[5]:决不能忽视上肢或胸部水肿轻微的加重,及时报告上肢的水肿;坚持带氧运动:改善体能和患侧肢体活动能力;避免提5公斤以上物品,患肢避免静脉注射、测血压;睡觉时适当抬高患肢,必要时使用压力手袖,避免穿紧身上衣和胸围等。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淋巴引流功能降低,使毛细血管的滤过作用和淋巴引流不能到达平衡,最终导致液体和蛋白质聚集在血管外和组织间隙中,引起上臂水肿[6]。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其发病机制中存在自行加重的恶性循环,患者需终身忍受此病带来的外观异常、疲劳乏力、反复感染和上肢功能障碍等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7]。淋巴水肿一旦发生就不会消失,各种的治疗手段只能阻止或减缓它的发展,因此淋巴水肿防治的护理早期介入显得相当重要。本组病例早期介入护理措施防治患肢淋巴水肿,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尽可能理想的恢复,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小结
早期介入预防性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是乳腺癌术后防治患肢淋巴水肿的重要保证,有效落实护理措施是患者恢复生活自理和恢复自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秀霞,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乳腺癌手术加放疗后上肢并发症56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20期:12-14.
[2] 唐武军,王笑民,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诊疗现状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J],第13卷第4期, 2007年4月: 68-71.
[3]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22-693.
[4] Tribe K,淋巴性水肿的治疗:手法淋巴引流的重要性[J],Physiotherapy.1995,81(3):154-156.
[5]Rockson SG,Precipitating factors in lymphedems:Mythsan-drea lities[J].Cancen,1998,83(12):2814-2816.
[6] Ridner SH. Breast cancer lymphoedema: 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reduction guidelines[J]. Oncol Nurs Forum,2002,29( 9) : 1285-1293.
[7] Sakorafas GH,Peros G,Cataliotti L,et al. Lymphedema following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breast cancer[J]. Surg Oncol,2006,15( 3) : 153-165.
2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大十字门诊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关键词:外科手术; 手术后护理; 下床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49-01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术。腹部手术的患者,由于组织的创伤、炎症的刺激、胃肠功能的减弱或消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促使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腹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精神抑郁,对缩短手术恢复期、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在工作中广泛推荐术后早期下床,但是很少从患者角度考虑,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的确很少。这应该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并且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现将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
何时为“早期”,何种行为为“下床活动”,各种文献各有其说 。Powers[1]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和椅子入座。Catt[2]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手术当天离床活动,手术后第1天步行走廊;Ramirez[3]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离床活动,并且至少入座休息6h。而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一般术后24―72h才练习下床后的[4]
2 影响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何时的主要因素
2.1 患者因素
2.1.1 切口疼痛: 腹部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时很严重的,尤其是上腹部手术,60--70的患者都在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大多数患者认为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必然产生的现象,术后均使用镇痛药物,对合理控制疼痛没有给予足够认识,使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而术后疼痛未能及时缓解会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推迟康复。缓解疼痛并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室促进术后康复的首要条件。
2.1.2 术后疲惫: 术后疲惫是人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手术造成的创伤、心理承受能力及自身身体状况有关。腹部手术前后患者均要禁食,加之胃肠功能通常需要恢复的时间,这可造成术后患者营养程度下降及形成疲惫状态。
2.1.3 站立耐受能力差: 除了缓解患者疼痛可促进早期下床活动,但是站立耐受能力差对患者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患者站立后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恶心、头晕、视力模糊、晕厥及低血压等,则是站立耐受能力差。手术过程中患者丢失的体液和血液从而减少了站立时脑部血容量,会造成术后站立耐受能力差而暂时性无法行走。
2.2 护理因素: 我科护理工作工作环境、患者的护理需求及可提供这些护理需求的人员均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因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履行职责,造成部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我科室造成下床活动延长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短缺和有效沟通。对于早期下床活动所需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家属协作,而护士人员不足,必须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和一些必须的护理操作后来进行,加之家属并非专业人员,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均造成延时。
2.3 家庭因素: 患者在进行腹部手术后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大增加,不仅需要家庭的物质供给,而且也是精神寄托。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果家庭没有给予患者良好的营养及心理支持,会影响患者遵医性,康复锻炼的意识会下降;但如果家属对术后早期下床没有正确的认识,或担心患者身体状况、害怕下床造成不良后果,不给予积极配合,同样也延长患者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所有积极配合的家庭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3 护理
3.1 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功能锻炼的意识: 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有处于压力环境下(比如:手术)行为表现的自我调控,它与自我的行为表现有关,自我调控能力低的患者,对执行术后扩宫锻炼一依从性较差,可以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讲解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术后及康复行为,增强其信心,坚强焦虑及恐惧情绪,增强自我调控的方法是对患者实施的手术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术后活动的重要性,消除其顾虑,增强信心,从而增强其自主调控能力,促进患者术后活动的依从性。
3.2 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下床活动: 通过对疼痛的健康教育、有效的镇痛和腹部约束带的使用,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以促进早日下床活动的目的。有效的解决方法还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共同配合和参与,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功能锻炼对于康复的重要性和疼痛控制与功能锻炼的相关性,帮助患者制定控制术后疼痛的目标。术后疼痛>4分的程度明显干扰日常活动,术后疼痛
4 小结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室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但对术后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强度和活动类型相关资料较少,阻碍术后早期下床的以上也较多及复杂,所以还有待于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在临床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通过对影响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分析及各种护理措施,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减轻不良情绪,增强信心,使其配合临床告知,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Powers JH. Evaluation of early pqstoperative activity [J].Bull N Y Acad Med,1946,22(1):38--51
[2] Gatt M, Anderson AD,Reddy B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multimodal optimization of surgical ca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colonic resection[J].Br J Surg,2005,92(110:1354--1360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49-03
小儿脑瘫(CP)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婴儿出生前或出生后一定时期内脑组织发育受到损伤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语言障碍、运动异常的主要疾病。病例分析表明[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脑瘫的主要原因。国外资料报道[2],美国每年出生5万体重不足1 500 g的早产儿,在85%的存活者中,5%~15%患大脑性瘫痪,25%~30%出现学龄期精神障碍。据我国资料报道[3],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生率占新生儿的2.8%~4.0%,其中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29.13%。目前,小儿脑瘫已成为社会和医院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小儿智力、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脑瘫患儿进行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05例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符合2006年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上通过的《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4],其中,早产儿97例,低体重产儿77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1例。经患儿家属同意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3例,男58例,女45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4.5±3.4个月;脑瘫分型:不随意运动型27例,痉挛型21例,共济失调型16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强直型9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102例,男55例,女47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5.8±4.1个月;脑瘫分型:不随意运动型19例,痉挛型23例,共济失调型14例,肌张力低下型16例,强直型8例,混合型22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心理、药物、饮食、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 给予行为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儿脑瘫的程度如智力、视力、营养、肌张力、神经发育程度、运动能力发育程度等,对患儿进行有效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科学、完善的行为护理干预计划。
(1)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脑功能受损,没有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的体验,会出现情感、行为等障碍,常表现爱哭、情绪不稳、 孤僻、自卑等,患儿家长也会出现悲观、烦躁、苦闷等心理[5]。护士应充分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多于患儿进行沟通,指导其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向患儿家属讲解脑瘫发生的原因、发展、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及预后,告知家属患儿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治疗和心理,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支持孩子,并在患儿周围播放愉快、轻松的音乐、儿歌、故事,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最大程度的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进行饮食干预。脑瘫患儿多为早产儿、低体重产儿,在加上其喂养困难,容易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营养的摄入和均衡最为重要。婴儿期应给予母乳喂养,配合高配方奶粉,适时添加辅食;1岁以上患儿要根据所需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及时补充营养成分,增强抵抗力,同时促进脑组织修复;对吞咽困难患儿应进行流食或半流饮食,喂饭时用将大拇指放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放在下唇与下颏后以稳定嘴部,用浅平勺喂入口中。注意要少量多餐,避免难以消化和皮蛋等含铅类的食物,以免损伤脑部发育。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时应根据患儿年龄、身体情况进行训练,6个月下患儿运动30 min/d,每项运动3~5 min;6个月以上患儿可运动2次/d,30 min/次,每项运动3~5 min。功能训练连续进行6个月。功能训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认知功能训练: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事物,带领孩子去了解和区别不同事物的特点或颜色,如用带有颜色的圆球和正方形让孩子认识、说、拿、玩等。
二是知觉功能训练: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对患儿进行定时刺激,如用冰块、热水被等刺激患儿皮肤,逐渐让患儿分辨不同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等。
三是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儿通过口型和声带进行发音训练,让患儿通过观察自己的口型进行张嘴呼气、吸气、卷舌、模仿简单的发音等缓慢的熟练发声,及时纠正错误,利用手势、表情与患儿进行日常交流,让患儿多练习,在训练中适当给予轻柔舒缓的音乐,改善患儿不良心情,并利用听觉、感觉刺激促使其正确的发音。语言锻炼应从单音开始缓慢过度到复杂,单字过度到词语再到语句。
四是肢体功能锻炼:肢体锻炼可有效防治患儿肌肉挛缩,缓解肢体发生痉挛、强直。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配合能力、病情改善情况进行锻炼。锻炼时应遵循从上到下,幅度从小到大、强度从弱到强,保证肢体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从上肢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依次进行活动。对肌张力偏高患儿给予牵拉训练降低肌张力;肌张力低患儿给予叩击、挤压关节肌肉训练增加肌肉紧张感[6]。运动时对患儿进行按摩,15~30 min/次,增强患儿肌肉的舒长性,逐渐增强其缓慢主动运动的能力,维持肢体正常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力,预防关节发生变形和挛缩。其后指导患儿进行站立、平衡、步行、蹲起、卧位等训练。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情绪、智力、肌张力和生活自理情况等。
1.4 效果评价
根据患儿治疗情况进行评价[7]:显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明显改善,肌张力恢复正常,无姿势异常,基本与同龄儿童相同达正常水平或稍低;有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较入院有改善,肌张力有所恢复但为达正常水平,异常姿势减轻;无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等无改善。总有效率=100%×(显效+有效)/总例数。患儿康复评分标准采用该院制定的《功能锻炼评分表》,设定6个项目30个内容,满分为100分。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采用χ2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效果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后效果比较[n(%)]
2.2 两组护理后康复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康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认知、知觉、语言、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护理后康复评分比较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