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保护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第1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重要地位 推进措施

1 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并非当今社会提出的概念,我国一直以来都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工作,将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会出现阶段性的矛盾,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强化环境保护是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与自然的抗争就从没有停停止过,洪水、飓风、地震、干旱等等,虽然人类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或者并未彻底消除隐患。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注意环境保护,乱砍乱伐树木,破坏草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使自然环境恶化,沙尘暴、旱涝等自然灾害不断,长期以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强化环境保护能够有效遏制并扭转这样的局面,为人类生存争取更好的环境。

其次,强化环境保护是保证可持续科学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绿色、持久的。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将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落后行业产能淘汰出去,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与产能保留下来,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迈入良性轨道,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第三,强化环境保护是保证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环境污染的加剧直接对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水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的重要方面,空气污染也加剧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一些地区造纸、印染、化工行业的崛起直接导致当地生存环境恶化,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对于消除这样的隐患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化了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为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证。

2 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措施

(1)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高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部分地区以及群众存在着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环境保护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宣传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作为县级环保部门应当牵起头,整合资源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借助于县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社以及环保部门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环保知识,介绍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让群众接触到环保工作,了解环保工作,从而理解和支持环保工作。其次,环保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接头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设置展板,让环境保护知识与群众面对面。另外,还要实行县镇联动,在宣传栏、橱窗等阵地设置环境保护宣传栏目,让环保宣传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2)理顺环保管理体系,有效整合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都是环保部门在单打独斗,跨区域需要协调的环保事项推进不力,对下督查缺乏有力的抓手,导致环境保护工作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在现在的发展背景下,要尝试建立上下联动、资源整合的高效管理体系,促进管理成效提升。对于县级层面而言,首先要建立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实现政府层面资源的整合,环保、公安、工商、质监、安监、国税、地税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全县环境保护整体工作规划范畴内开展协作,共同促进环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建立强有力的督查体系,要在县委、县政府层面设置督查机构,可以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中心等单位合并职能,增挂县级环境保护工作督查室的牌子,并抽调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脱产办公,行使对全县各镇区、单位环保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强有力地推进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另外,还要积极向上级环保部门以及党委政府申请跨区域环保问题的协调,统筹兼顾推动环保工作。

(3)完善环境监管制度,有效控制地区环境整体水平。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能,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行政单位乃至具体的责任单位,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排污行为。环保部门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对排污超标、生态受到破坏以及生态尚未恢复的地区要对相关项目暂缓审批,没有开展环评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必须责令停建,待相关手续、程序完备之后方可恢复建设,并对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要结合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能与工艺,并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开展限期整改,在期限到达后仍未实现治理目标的,强制停产。通过这样的强力手段与措施,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管,并纳入常态化轨道,从整体上控制地区的环境排污总量,实现环保工作成效的提升。

(4)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执法工作整体成效。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保监管与执法队伍,可以通过内部岗位调剂、公开选聘等方式,选调一批懂政策法律、有敬业精神、善于沟通交流的工作人员,提高环保执法工作成效。全部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并强化岗位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加大财力投入,购置和更新环保监管技术装备,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借助于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远程信息传送等装置,对重点监管单位实施全天候的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社会各界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创造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殷军社.我国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4).

第2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相当的影响。在环境影响方面,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发展让人类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割的的关系,对于生态文明的保护,对于地球环境的保护,在工程建设的时候对环境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工程建设与外部环境的矛盾解决需要一个合理、科学的方案,更需要明白环境影响对工程建设的作用,这对减轻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保证建设过程的完成,施工与环保之间的协调和谐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本身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性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和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素,其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其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

二 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 为安置库区移民而毁林开荒将导致水土流失。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区,缓解移民造成的生态问题。对库区内仅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应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 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将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给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后果。

3 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4 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库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5 多泥沙入库河流易在水库回水末端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河流水力条件的改变,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6 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区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振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7 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三 对于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补救措施

1研究设计用于人工孵育场和人工产卵场的建筑物,研究设计为改善水生物生境的眷水或排水工程,研究设计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措施,研究设计改善坝下低温的建筑物,提高水温的工程措施。

2 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合理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增加枯水流量,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

3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以及防治疾病发生和流行以及防治病虫害。

四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 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大环境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前,要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好项目勘测和论证工作,优化设计,尽可能避免对动植物、水生物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补救措施。

2 更新环保观念,建设生态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建设相协调,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环保观,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无序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制定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建设规范,采取强硬措施确保河道不会因工程建设出现断流,给河中的水生物预留过坝、过闸通道,以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3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和措施,把移民安置与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除了给移民补偿足够的迁移建设资金外,还应组织对口支援,把移民安顿好,不能因工程建设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能因为移民搬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 合理规划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航运交通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

五 结束语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还要加强气、水、声及固废控制管理等方面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创新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使水利水电工程成为利用水资源、发挥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造福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陆佑嵋.中国水电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二峡建设,2005(1).

[2]高季章.中国水力发电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2 (8).

[3]方子百.水利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与量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7.

第3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1.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①水库大坝截断江河,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5.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6.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库容在60亿m3以上的水库,库容越大,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高,而对于一般水库来说,库容和坝高与诱发地震的震级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都发生在水库蓄水后 1 年半时间里,而且,蓄水时间越长,诱发地震的主震震级越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水电工程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比如如果要在干流与支流上筑坝进行比选,综合分析的结果可能是选择支流筑坝方案。大坝坝址位置的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大坝是有寿命的,到其服务年限以后,存在着退役拆除问题,以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与栖息创造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

目前,我们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才刚刚起步。各级水利部门要力争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再例如,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中, 目前普遍大量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 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技术, 如“3S”技术以及物探勘测新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3.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于农田; 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 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

3.3施工时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弃渣,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污染水体及阻碍河、沟等水道, 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 安排专人及时清扫撒落的砂石、混凝土、石渣等; 及时清运填埋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三、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长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态水利的持续发展轨道,必须从政治、法制、经济、技术上做文章,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继镛,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第4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字: 网络传播权 技术措施 权利用尽 合理利用

一、版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得到革命性的革新。无论东、西方的知识产权学者,都无一例外地认为版权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1]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作品的载体-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作品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因而大大便利了知识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知识的传播中获益,又反过来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实践和思索中发生作用,从而更快地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整个印刷术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版权制度-作为平衡作者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精妙制度的不断 “试错”,不断调整,不断进步的历史。印刷术发展到今天,复制方式越来越先进。复制技术正在给人类建立的传统版权制度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截止2003年12月底,上网计算机将达到3000万台;以收费的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方兴未艾,新一轮宽带网络建设和应用正在兴起。[2] 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成本费用低廉,不受国界、地域限制等特点,大大优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如今上网聊天,游戏,阅读,下载资料,甚至网上交易越来越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出现,使人们生存的范围从物理世界向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伸展。

互联网的种种特点,在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作者和版权人感到传统的版权法已经无法保护他们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强烈要求修改版权法,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各国和国际组织也纷纷立法,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保护版权人的利益和各国技术发展的优势。

二、网络传播权和技术控制措施权的出现

传统的版权制度所规定的传播方式 (这些传播方式都是以复制,包括精确复制和拟制复制为本质特点),已经由从纸到纸(注)这一单一的传播方式,过渡到从纸到纸,从纸到网,从网到网,从网到纸这样一种四类传播方式并存的格局。与传统的复制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复制大量作品变得空前的便利,快捷和费用低廉。并且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被轻松访问和下载。美国有人甚至提出 “无纸化办公” 的概念。互联网的出现,给著作权人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凭借互联网本身的巨大优势,使尽可能多的读者接触到自己的作品,从而扩大了作品本身的影响力,提高了作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时的作品传播,已突破了传统版权制度下作品的发行模式,不再受以纸质为媒介的作品印刷数量,发行渠道和发行范围的限制。从而也提高了著作权人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特点又使得传统版权领域内的权利用尽原则(注)失效,(对网络传输来说,复制,发行,传播是同时进行的,一旦发行权 “用尽”,就意味着多种权利同时用尽。因此,对于网络传输适用“ 权利用尽 ”原则,会对版权人的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3]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同时,作品复制件依旧留存在著作权人手中,并且互联网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著作权人极难控制作品的传播去向,因此必需赋予著作权人相应的网络复制的控制权,即网络传播权,以避免可能会影响著作权人重大经济利益的任意复制行为。

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手段出现,必然导致网络控制技术措施的出现。因为如果仅仅规定网络传播权而不规定相应的技术控制权,那么网络传播权就会因为缺乏技术措施控制权的支持而形同虚设。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重要条约WCT和WPPT都将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的范围,规定了为侵犯他人版权而对他人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进行的解密行为以及有意为了破坏他人技术措施提供服务或设备的行为构成侵犯他人版权。美国1998年千年版权法(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1998 ) 对技术措施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

三、合理利用原则的分析及与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之间的冲突

技术措施权对传统版权法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合理利用制度上。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冲突以及探索解决之道,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fair use )肇始于英国判例法。1841年美国法官Josoph Story 审理Folson 诉Marsh 一案中,系统阐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思想。它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法律允许他人可以不经版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报酬而使用产品。[4]

对于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其定义是:“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5] 也有学者认为:”合理使用指本来是版权人专有领域的东西,未经许可的使用应属侵权行为,但由于法律在使用条件及(或)方式上划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排除了对该行为侵权的许可。“[6] 笔者认为,合理使用原则的出现,实际上是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就其各自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是著作权人部分经济权利的让与,是著作权人不得不做出的,是著作权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没有合理利用原则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侵权行为。如果对这些侵权行为严加打击,其结果必然是大量使用法律的强制力量,带来巨大的著作权保护成本,其成本之高最终必然迫使著作权人放弃对其作品的保护。同时,书籍的购买,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必然要经历从浏览到发生兴趣,再到对该书进行价值评价,最后达成购买行为的过程。如果不规定合理使用原则,消费者的浏览过程肯定发生侵权行为。如果让消费者公仅仅看看书名就下定决心购买,这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合理使用原则的出现,恰恰是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相互需要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著作权人让与一部分经济利益,有助于把著作产品的接触者(盗版者和消费者)区分开来(通过图书馆等方式),满足了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使社会公众认同著作权法的规定来达到最终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目的。(如不如此,则社会公众的需要必然更多的转向盗版市场)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合理使用制度是在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在权利保护基础上的动态的利益平衡,是追求平等和效率这两大终极目标之间的平衡点。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便产生了作为二者利益的剂和缓冲区的合理使用制度。

专利法保护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而版权法保护思想的具有原创性的表达,这已经成了知识产权法学术界、立法界、司法界的一个长期的共识。[7] 但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一共识发生了动摇。有不少的学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有人认为,技术措施权属于一种特别权利保护,它是借用了保护有形财产权的方法保护无形财产。[8] 有学者举例指出。比如,一座房屋,没有经过所有人的许可,也没有执法和司法方面的原因,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进入,否则将侵犯其所有权。同时,如果所有人建设了一道围墙来保护他的房屋,只要围墙的建设合法,围墙所占用的土地和空间也合法,那么,任何人不但不能进入围墙里面,而且也不得对围墙本身采取任何破坏性行为,因为此时围墙本身也构成了合法所有物。然而,在知识产权世界,情况要复杂的多,虽然学者们大都认为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但这种独占性并不同于所有权的对世性。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权利人权利的同时,还划出了一块 “公共领域”,即合理使用的情形。公众据此可以自由进入这块领域,知识产权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干涉。也就是说,版权人可以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版权,但不能剥夺公众应该享有的权利。技术措施的保护显然不适当地扩大了版权的保护范围,剥夺了公众应该享有的权利。[9] 因而也就违背了版权法保护的基本原理。

还有观点认为,技术措施无限延长了版权保护期限。通过技术措施,原版权人将超过保护期的作品继续加以独占,即使其不再享有版权,但对作品仍然进行实际控制,也达到行使版权之目的。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作品永远处于私有领域,妨碍了公众自由使用,这显然形成了对公有领域的侵害。[10]

四、从法理和经济利益两方面谈技术措施权设制的必要性

技术措施权的设制实质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

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11]

孟德斯鸠在其不朽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12计算机复制技术的便利特点使得互联网用户在选择守法-通过书店购买或网上定购获得作品,还是非法手段-网上直接复制作品留存在个人电脑里这两种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选择后者。这也就是孟德斯鸠关于这段话的意思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因此,技术措施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知识产权法本来就是一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法律,著作权法保护的侧重点是著作权人的利益,也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这就是合理利用制度。如果变成“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那么无疑会严重打击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而陷入绝对平均泥潭中,最终导致互联网文化交流的日益贫乏。并且数字世界的种种特点,也使得传统版权领域内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某些规定不在适用。但并非全部否定合理使用,而是要对其中的规定进行修改。

从经济方面来说。从网络传播的特点看,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与传统版权领域内的销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版权领域内,图书的销售模式为作者-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而在网络模式中,表现为作者-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俩相比较,网络环境中的销售更为直接,销售环节更少,销售覆盖面大大拓展。因而可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服务于消费者。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与互联网用户利用合理利用原则所接触到的范围完全重合,因而可能大大影响版权人的市场利益而不再适用合理利用原则。

其次,传统版权领域内以纸质等有形物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和今天网络世界中以互联网这种数字传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在传统版权领域内,基于大规模复制本身的技术条件,复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以 “研究,学习,个人欣赏 ”为目的的社会公众,不大可能超越合理使用的法定范围而成为版权人的商业竞争者。因为单个的社会公众为了个人研究,学习的目的复制一本书的费用将会大大高于他购买这本书的费用。也就是说单个的社会公众并不具有同版权人相竞争的实力。因此合理使用原则中的个人合理使用原则有其合理存在的土壤。而在网络环境中,大规模的复制,极快的传播速度,极低的成本与传统版权领域的纸质复制,传播速度,成本费用相比较有着天壤之别。只须鼠标轻轻点击,大规模复制的文本就可以以忽略不计的成本传遍全世界。如果说传统版权领域内的图书发行主要表现为物的转移的话,那么互联网上数据的交换则主要表现为无体物(数据)的复制。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载体不同。因此,在数字世界中社会公众已经具有了和版权人同等的竞争实力。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读者都可能毫无困难地成为著作权人的竞争对手。因而,设置相应的技术措施不可避免。原有的合理使用原则关于个人合理使用的部分必须修改。

五、网络环境中关于著作权合理利用的几种模式的争论探讨

互联网环境中关于合理利用争论最大的几个方面主要在个人利用,数字图书馆和远程教育三个方面。

1、个人使用

我国版权法第二十二条(一)款规定个人合理使用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笔者不赞成个人合理使用原则在互联网上的适用,前面已经详述。从合理利用的定义上说,是否合理利用就一定是免费使用呢?合理使用的英文原文为fair use, 此意味着公平,公正使用。但并非free use(免费使用)。如果收费使用就表明不公平的话,那么这种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死抱这个陈旧的定义不放,恐性合理使用与技术措施的矛盾始终不得解开。如前所述,互联网使版权人的作品能够比传统版权领域中的市场覆盖得更宽广,发行速度更快,销售环节更少,因而能够以较传统纸质书籍便宜的多的价格提供给社会公众。版权人以较纸质书籍低廉的多的价格象征性的收取一定的费用,在社会公众认可著作人的版权保护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知识的需求。版权人虽然在每一部授权的网上作品中所获甚低,但是由于发行范围广泛而得到补偿。从而在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新的利益平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合理使用。具体方式是,由作品上载的网站以授权的方式同意各指定的网站提供下载服务,这种下载资料以光盘,磁盘为载体,并附有技术保护措施,类似软件。读者必须到指定地点购买。如果读者将其还原成纸质作品,其费用将会高于该著作的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从而避免了冲击版权人传统出版物的发行。具体的销售管理可以由行业出版协会进行。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兴未艾,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纷纷出现,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很多的。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八)款规定图书馆合理利用是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其中并没有规定数字图书馆方面的问题,并且法定许可的情况也不包括数字图书馆。所以,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就会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围。

1995年美国的NII白皮书指出“馆际互借,允许少量复制进行馆际互借,但禁止复制数量大到至于取代对作品的预定或是购买的行为。”在解释如何以“借”为目的而进行的不足以构成取代作品预订或购买而进行的大量复制时,引用了美国版权作品新技术应用委员会(CONTO)的准则,即:图书馆对最近五年任何期刊中的文章每年只可以“借”不超过五份的复制品。尽管这一准则不能按部就班地扩展到“ 借阅 ”电子出版物上去,然而,很明显,也不允许以数字形式对作品进行没有限制的复制。[13]

有人认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纸质图书是有限的,一本书同时只有一个许可。而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一本书可以同时供数万读者进行在线阅读,它对权利人利益的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所以,网络图书馆的版权问题和传统图书馆决不可同日而语。[14]也就是说,纸质图书的物权性决定了它同时只能有一个使用权,而网络阅读的特点决定了一本电子书籍可以同时有无数个使用权。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于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是不适用的,除非作者本身愿意放弃其经济权利。对于受著作权保护而版权人并不愿意以免费形式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著作,数字图书馆应该采取提供读者所需书籍的简介,读者选择采取购买和到当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进行阅读。

3、远程教育

在我国,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已全面开展,由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准的国家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了实施“现代在线教育工程体系”。明确提出了依托现代化在线教育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在以教育为目的的使用中,远程教育逐渐普及,由于远程教育不存在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现代网络传输和多媒体技术又使得课堂教育十分成功,因此远程教育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的普及意义很大。由于前述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远程教育对版权作品的适用必须取得版权人的许可。具体的适用方式可以参考前述(1)个人使用的方法。

注释:

注1 这里的“纸”,包括纸张,磁带,录像带,碟片等以有形介质为载体。

注2 权利用尽原则(Exhausting Doctrine)又称权利耗尽,权利穷竭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上一个特有的原则。它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一旦将知识产品合法置于流通以后,原知识产权权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权因此而用尽。

参考文献

[1] 保罗·爱德华·盖勒著,李祖朋译,《版权的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版权的关系》,载《知识产权文从》第6卷,第242页。

[2] 载自2003年12月7日《成都商报》第一版“中国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二”。

[3] 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 载自《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5] 载自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6] 载自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50页。

[7] 参见《知识产权文丛》第2卷,第54页。

[8] 参见金玲文:《反规避技术措施立法研究》,载唐广良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9卷,第225-333页。

[9] 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第149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0]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第153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1]载自(美)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1页。

[12]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森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3] 参见美国《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国务院信息化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译:《国外信息化政策法规选编》计算机世界报社1997年出版。

第5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1关于目前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形势

经济的发展,使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工业的重金属污染,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虽然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也给水环境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当前国内外的水环境遭受到不等等级的水污染,对于水环境的污染指数,治理水环境的污染工作迫在眉睫。在水环境遭到污染的同时,土壤环境也在被逐渐的污染。土壤环境遭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以及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来源使土壤环境不断的恶化与侵蚀,致使土壤出现沙漠化的现象。另外,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表现得也很严重,大气环境被污染对整个环境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对于工业废气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会形成酸雨和雾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环境的污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生物物种的灭绝。由于环境被污染后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致使土地不断的恶化以及生物物种大量灭绝,草原也在逐渐的消失和减退。对于环境的污染形势,国内外的环境保护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但效果一直都不明显,始终无法彻底的解决环境问题,充分的说明了环境保护工作有待研究与进展。

2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展

2.1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使人类能够充分的了解环境保护对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宣传的手段加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能够促进国内外的经济发展,以及使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对环境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能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了人类能够在环境系统中更好的生活,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

2.2增强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交流

相对于生态系统而言,它的资源不是无限的。在生态系统中,环境系统是最重要的。由于环境系统的重要性,在加强社会群众的环保意识基础上,还需要增强人类对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环境系统和解决环境问题。希望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走进人类的心中,通过交流的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2.3落实环境保护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由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实现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需要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结合环境的实际状况设计出合理的、具体的落实方案,对环境保护的监测与控制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保护环境工作技能,对环境的质量以及实施方案作出专业性的评估,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的检测与控制工作。

2.4构建环境保护的应急系统

国家的环境保护与管理部门,在明确了环境的污染来源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之后,实施了统一、规范的管理,并通过构建环境保护的应急系统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监控工作,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具有很好的成效。相信在未来的经济与环境保护中,该应急系统能够结合处理环境被污染的方法,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并制定最适宜的应急方案。

3总结

第6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意识;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为了有效地解决潜在或则或是现实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一个总称。环境保护又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将其合理的进行使用,在其过程之中防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与污染;对受到破坏与污染的环境我们务必得做好综合性的治理,来创造出来人类生活以及工作所适宜的环境。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都有,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很难做到的,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定,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也出现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只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很多年,环境被破坏以后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时人们才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实施的效果。对于环境保护而言,不仅仅要依靠国家的政策,人们的日常行为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2、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其方法与手段主要有宣传教育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管理的以及工程技术等等。其中主要的内容有:

2.1、防治由生活与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其中包括了防治工业生产而排放的“三废”(废三废渣、废水以及废气)、放射性物质、粉尘以及所产生的恶臭、振动、噪声与电磁微波的辐射,在交通运输活动之中所产生的噪声、液体以及有害气体,海上船舶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人民生活使用与工农业生产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污水、烟尘以及垃圾等等所造成的污染。

2.2、防止由于开发与建设活动而使得环境的破坏,其中包括了防止由大型工业项目、机场、大型港口码头、公路干线、铁路以及大型水利等等的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围湖造田与农垦的活动、沼泽地与海岸带的开发、海上油田、矿产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新城镇、新工业区的建设与设置、等等均在很大程度上来污染、破坏环境。

2.3、最后则是得保护其中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了地貌景观、地质现象、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等等提供一个有效的保护。另外,对于城乡的规划方面,控制沙漠化与水土流失、合理配置生产力、控制人口的增长与布局、植树造林等等,均属于环境保护的范畴之内。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行动与各国政府主要任务。我们则是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一项基本国策,并相应的还制定与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法规,来在最大程度上来充分的保障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

3、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首先,我们的抓紧的制订出来有关环境监测、环境损害赔偿、循环经济、核安全、臭氧层保护、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生态保护、化学物质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只有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才可以在环保的工作之中真正的做到有据可依,才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其次就是要加大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于其中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得限期的进行整改,工业废弃物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工业生产的管理与控制的力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充分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最后就是得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积极的研究并建立起来行政公诉与环境民事的制度,来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对一部分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来进行惩戒,来达到警示的作用。

3.2、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单位负责、地方监管、国家监察”的环境监管机制,增强国家对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来进行负责,组织并落实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任务。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3.3、加强环境监管制度

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依次的进行分解到各个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积极的落实到排污单位之中,推行排污许可证的制度,禁止无证或者是超总量排污。严格的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对于其中生态破坏严重、并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超过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的地区,生态有比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没有履行环评审批程序也就是擅自的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给予责令其停产或是停建,补办环评的手续,并且还得追究到个人的责任,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一个充分的论证与评估。

3.4、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的力度,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3.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非常多的,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关心的只是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企业追求的只是经济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何种危害人们是不会去在意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乡镇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乡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城市是有大的不同的,在环境保护意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一定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这样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很多乡镇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由于地处偏远地区,这些在进行企业发展的时候对环境保护问题根本就不重视,这样就会出现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对当地的环境带来破坏,又因为地处偏远地区,政府的监管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会出现污染更加严重的问题。

结束语

我们务必得继续的努力,及时的把书面的环保目标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行动,主动的承担起来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人类早日全方位实现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淑范.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97.

[2]关菁.浅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125.

第7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62-02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最贴近人民、最接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目前,上至国家下至人民都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关注。然而,在现代化的实际生产中,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人们对环境的满意程度仍然不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建议各种各样, 环境污染的投诉问题也逐年上升。某省就该地的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此来推动环境建设力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 该省在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过于柔软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然而,大部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均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在以环境换取经济的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具体,实践性不强,难以落实,处罚力度不深,没有实施强制的手段,所以,其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背道而驰。另外,一些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都未授予环保部门一些有可实践性的强制权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一些破坏环境保护、不恰当的处理污染措施给予一定的处罚,对应的处罚金额分别为水资源污染10万元,空气污染5万元。对于部分污染大户来说,持续停止运转污染处置设施一段时间,其所节省的花费大概在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守法成本低, 违法成本高”的不良现象。

1.2 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一般情况下,企业一味地追求其内部的利润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化,这无不体现出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够深,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在涉及环境保护时,将原本必须实施的污染处理袖手旁观, 一拖再拖,不愿意实施必要的环保投资,这就使得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的“不自觉行为”。诸多企业虽然经过多次抽查,但是依然采取其他的方式不合法地进行排污。

1.3 环保机制问题

由于环保部门属于双重领导体制,这就使得环境部门执法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通常环保部门仅仅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环保部门的领导,而在行政方面则隶属地方政府,地位、金钱几乎都掌握在某些地方领导手中,从而导致环保执法人员挺不起腰杆子来说话,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逐渐成为一些基层环保部门极为普遍的状况。甚至部分基层环保部门没有在加强执法, 而是在看地方领导的脸色,只是对付上级的检查, 甚至有通风报信等不良现象。

2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增强法制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法制化轨道

通常情况下,要不断地建立与完善一些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努力执行法律,加快一些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程序。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制定部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条例,加强对下一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制素质,形成整个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开发与项目建设时,要全面考虑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切实执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禁止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开发土地,努力制止破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的不良行为。

2.2 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所有公民共同的事业,仅仅依靠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地向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民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宣传一些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所有公民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变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

2.3 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监督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对该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负责,同时,各部门也要对该行业与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切实贯到实处。要实施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身力量的集体与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针对一些失职、渎职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必须依法给予追究。环保部门认真做好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建设部门要不断地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管理,认真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各级区域政府要以国家确定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认真保护与监管区域的环境保护实施行为。

3 结语

总言而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其重视,因为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中,某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环保法律太软、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某省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生态监管系统等,以便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严煦世,刘遂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15-117.

第8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措施;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以下就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根据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一定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人类自觉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防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此外,还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对目前已经污染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和恢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工作,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于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就我国来说,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虽然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水和土壤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2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以及环境监管制度

(1)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基于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因此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2)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3)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2.2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1)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设环境保护设施。(2)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2.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加强执法力度

(1)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2)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3)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求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度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2.4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进行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5提高环境科技水平,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1)加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2)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来看,其方法和手段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对各类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规律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环境保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工作落实到群众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甄欣,曾铮. 对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 科学咨询. 2010

第9篇: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业化大生产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一些化工和采矿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气物,严重的影响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各种环境保护方式。

所谓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根据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一定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人类自觉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防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此外,还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对现在已经污染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和恢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工作,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于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就我国来说,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随着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2、概述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首先,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度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最后,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

2.2 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其次,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因为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

再次,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2.3 建立环保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首先,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保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其次,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2.4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其次,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2.5 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书面的环保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承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早日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