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教育科学研究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学研究法

第1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 异同

笔者以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参照物,与其他四本书即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1.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首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就是探讨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的方式和方法。在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概念是:所谓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教育问题和构建教育理论时,研究者采取的程序、策略、原则、工具、方式的总和。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的方式的总和。

2.教育研究的类型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教育研究分为20个类型。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目的,按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了10个类型。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的角度,从教育研究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的角度,从教育研究的性质,从教育研究的内容为依据将教育研究分为10种类型。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围或内容,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及使用的手段,根据教育研究工作场所或资料收集方式将教育研究分为9个类型。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未给出分类标准,只是说“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将教育研究分为7个类型。至于哪个作者的分类更好,要看读者的需要了。

3.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为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并验证科学抽象与假设,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成果。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简单地将教育研究过程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过程是“选题—研究—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课题选择、整理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研究方案、撰写成果。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的开展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果表述。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不外乎就是选题、研究、总结。相对来说,孙亚玲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步骤比较完整,而且最后的成果正不正确也要有检验,在五本书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过研究需要经过检验。

4.教育研究方法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述法、统计法等。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搜集与定量分析法等。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与教育测验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而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等,基本技术有文献检索、问卷编制、数据分析、个别访谈、抽样调查、教育观察、课题申请等。比较起来陈时见教授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比较详细具体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由不同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法。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包括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定量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

5.结语

教育研究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在具体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著作也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马苏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丛书系列之比较[J].2008,(12).

[4]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育只有坚持科研,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肩负起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探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说法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人指出1.单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整个科研队伍的数量、素质和集体的研究能力,以及科研信息的系统性、效率、实验技术装备的拥有量和优势等。有关研究人员从科研活动的角度出发,把科研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用外语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九种,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各有侧重。

(二)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透过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科知识形成学术预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导师、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学术氛围等是推动科研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或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而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获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一)学科理论知识缺乏

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布鲁纳主张无论教什么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十分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的中心。学科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许多教育学的研究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教育学科缺乏理解、很难找到学科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之外,缺乏其他获得学科知识的途径,例如: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和调研等,所有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的开展。

(二)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在教育学学科中,创新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不同的观点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发现教育中的新课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等等。然而,我国一些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思考,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很难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一些研究内容也只是对前人的重复研究;缺乏创新的研究方法,不能很好的理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探索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

(三)高校科研环境制约

科研环境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学校缺乏较好的引导机制,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课题不多,学术交流不够,高校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的次数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学科领域的前言知识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术氛围不浓

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学术氛围不浓,高校对于教育学科的学术氛围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导师对学生引导和影响不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其中,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很大:一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态度并不端正,他们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单纯地学习考试时的知识,缺乏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气候的传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满足于现状,并不会积极的思考和学科钻研,在这样的氛围下又何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三、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建议如下:

(一)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有的大学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了任选课和补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外语课。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较多,实践课较少,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1.增加方法论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通过这类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从事实验操作和实际调查,使学生掌握开展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育科学的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教育科学的行动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与数据处理等,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图书资料中心人员进行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文献下载等技能知识讲座。掌握这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2.构建研究与学习型课程。关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提出研究课题和解决方案,老师最后给予补充和点评。关于授课形式,采用团队学习方式的教学组织设计,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找材料、讨论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

(二)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师高尚的人格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都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的态度和思维。导师具有丰富的课题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在不断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将学术知识深化、内化的同时,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当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里,投身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并不高,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可以帮助和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导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集中学生,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三)改善高校科研环境

高校的科研环境是影响学生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为一些教育学专业学科购买图书、数据库、信息软件、文献搜索平台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信息平台,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及更新,以便研究生能够及时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数据资料等。另外,可以邀请知名专家讲学,突破自我封闭,吸纳新鲜信息,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除此之外,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小型报告厅、学术研究交流室,为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场所。

第3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H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1

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科学方法的主要意义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而得出的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世界上的科学方法有很多种类,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物理方法,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在通过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后进行物理实验,从而通过总结得出物理规律,还包括检查物理规律时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传统的科学方法并没有区分具体得专业以及学科类别,这就造成了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获取知识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而教学活动物理科学方法通常是直接套用,并不具有很清晰区分,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教育方法的领悟,提炼和总结的学科框架也不是非常完善,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物理科学方法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分析相结合,从而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

2.确立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确立依据

2.1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价值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与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具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后逐步发展而来的。作为认知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媒介,科学方法作将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要桥梁,一般来说,整理和组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其能够真正的上升成为知识的形态,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物理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且不可以分开的。在人类今天的生活中,科学方法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它不但是人类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1-2]。通过知识的结构以及形态进行分析,不论何种知识网络,都具有非常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其中通常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信息量非常丰富。所以,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我们才可以将本就存在的客观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知识的结构,同时,这也表明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层次感和顺序性。科学方法可以被比拟成智能,对于培养学学生学习的能力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物理知识的方法论

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其包含的每一条定律和概念都着可以推导得出的原理与依据。因此,要搞懂一条物理概念是怎样产生的,一条物理定律具有怎样的内涵以及一个物理知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延伸运用都非常重要,这些都必须使用物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出系统学习知识的结构体系[3]。

2.3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还不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他们通常处于思维正在发展的转型过程。这是由于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正处于定向思维模式上,同时也处于从想象性思维过度到抽象性思维的阶段。学生具有的思维方式通常决定着一个时期内其在认知物理方面的知识过程中由经验型转变成科学概念。而过往的教育经验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尊重教学规律,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准备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以前,需要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总结和回想出一些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规律、生产实践得出的经验以及大自然规律等几个方面入手,用最恰当的方法来使学生促进思维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

3.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手段

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物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部分,另一个是实验部分。以此来区分教学方式,通常我们又能够把物理教学分为物理实验教学、物理理论教学和科学方法教学三类教学,而物理理论教学还能够分成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定律教学。相比较于科学方法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使用物理知识进行直接性表达。所以,在背后支配物理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方法一般都是科学方法。因此,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基本手段是如何教授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概念,而其具体的形成过程则是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途径[4]。

3.2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怎样学习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具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传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时,还需要重视一些方法的渗透,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复杂的知识转变成简单且直观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大胆探索和想象,做到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而能够对科学方法的价值和内涵具有充分的了解[5]。

3.3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基本结构

彻底地了解和掌握一种科学方法并不简单,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方法,就需要物理老师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给学生打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尊重教学规律,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的观察、探索以及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这个过程中,物理老师作为引导者,还需要指引学生借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讨论。总的来说,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第一,设计教学情景;第二,指引学生寻找问题;第三,指引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科学方法解答问题;第四,重视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能力。

4.结语

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来说,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逐步渗透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良好的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科学方法具有的实用性,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李正福,李春密,邢.从隐性到显性: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2).

[2]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 9(8).

[3]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第4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摘要: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科学方法教育被提高到与知识教育相提并论的高度,在教材中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分析其对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现状,进而从“以科学方法为主线的形式组织教材、开设专题介绍科学方法、利用物理学史显化科学方法教育、设置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8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4+2+1”教师教育项目“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方法教育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从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是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考虑,做好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鲜明而深远的时代意义。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科学方法教育已经被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普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在“课程具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

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其中隐性教育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不点明科学方法的名称,不对科学方法进行解释,而是隐蔽地发挥科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显性教育方式指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科学方法的名称,说明科学方法的原理,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科学方法的操作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的状态。科学方法本来就比物理知识抽象更难于理解,因此,采取隐性方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国际科学教育研究者认为,“从隐含的印象中得出的认识将是混乱不清的和一堆零散的概念,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明确地加以讲述。”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科学方法教育离不开知识教学,两者必须有很好的融合,否则科学方法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知识教学又依赖于教材,所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必须先从教材入手。教材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其对科学方法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科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教材中适当显化科学方法能够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同时可以指导教师很好地把握科学方法的教学,进而保证科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其对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现状,进而提出在教材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策略。

二、人教版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现状

与传统教材相比,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对科学方法的显化意识有所加强,在介绍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旁批和正文直接介绍的形式显化了相应的科学方法。

1.旁批处介绍科学方法。教材中分别对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在文中适当的位置以旁批的方式进行了显化,有助于为学生提示并解释随时出现在正文中的科学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方法的重视。下面以理想模型法为例予以说明:例如,物理1在“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节中,在给质点下定义的同时,用旁批的形式介绍了理想模型法。“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这样,在教材中直接给出科学方法的具体名称,让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方法的内涵,对于科学方法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文中适当的位置以旁批的方式加以显化,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相关科学方法的注意,并明确其含义。然而,如若在恰当的时机加以显化,则更能有效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2.正文中直接介绍科学方法。教材在正文中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显化处理,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物理3-1在“库仑定律”这节中再次对理想模型法进行了显化,教材先是对库仑定律进行了描述,其中涉及点电荷的概念,接着进行展开“什么是点电荷?任何带电体都有形状和大小,其上的电荷也不会集中在一点上。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接下来将点电荷与质点进行类比“点电荷类似于力学中的质点,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此处对理想模型法进行了显化,对类比法采取了隐性处理。

教材尽管已经重视了科学方法的教育,但是纵观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其中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的力度依然是不够的,全套教材仅显化了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和控制变量法等几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这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和显化科学方法预留了空间,同样也增加了难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四种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力求通过不同方式显化科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并逐步形成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策略

1.以科学方法为主线组织教材。传统教材往往以知识为主线展开,从而忽视了科学方法这一线索。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往往收效甚微。人教版教材虽然加大了科学方法的显化程度,但仍有不足之处,其总体显化程度还略显不够。所以应该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两条线索去组织教材,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材中同时展开、并行前进。在以物理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主线的同时设计一个物理科学方法体系。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伴随知识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按知识的发展过程及其间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整理出线索进而组织教材。

例如,物理1中“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可以这样组织:先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猜想: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到的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假设法);如何研究问题:实验验证加速度与质量和力的定量关系(实验法);如何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框架(控制变量法);如何选择实验数据(误差分析法);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借助图像直观地展示实验结论,控制实验误差(图像法);如何得出定律的表达式(综合归纳法)。科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来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材编排,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编排,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与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而指导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2.开设专题介绍科学方法。美国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物理教材第一章是物理工具箱,直接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在“科学方法”模块,教材是通过将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物理的过程进行对比而展开的,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建立模型、提出理论解释、得出实验结果或预测新事物,这些都是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教材还系统地介绍了模型、理论、规律之间的关系。美国教材用一章的篇幅,以显化的方式系统地介绍全书中所要用到的物理科学方法,并且通过融入科学家研究物理的过程增加了科学方法的趣味性,这种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物理教材中多数将科学方法隐含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很少在教材中以较大篇幅直接介绍物理科学方法。教材对科学方法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存在着某些弊端,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倡导显化科学方法教育。然而,美国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方式为我国教材显化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国教材同样可以单独开设一章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方法以显化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在学完一册教材的知识之后在教材最后一章设置“科学方法”专题,对本册出现次数较多的重要科学方法做系统性总结,使蕴含于知识中的方法论因素明朗化、系统化。

3.利用物理学史显化科学方法教育。新课标教材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入了较多与物理学史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中融入物理学史内容,并在展现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突出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思维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在教材中融入物理学史,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体会科学方法。

例如,在“原子结构”一章,可以先总结性地描述“原子”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在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完整的认识的同时,领会到“假说法”和“模型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在教材中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了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而且深化并显化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教材中融入相关的物理学史,重点在于剖析一些重要概念、规律、假说、模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融入物理学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科学发展的历程,为科学方法教育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进而使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体会科学方法,这无疑是一种有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4.设置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所在,只有掌握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按一定规律不断增长。对于物理学来说,思想和方法是其灵魂,为了掌握一些典型的科学方法,教材中需要设置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题目力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科学方法。例如,大雾天气,司机突然发现汽车已开到一个丁字路口,前面是一条小河,为了避免危险,司机是应当采取紧急刹车措施还是紧急转弯措施?解这道题需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这两种理想化模型,汽车紧急刹车所滑过的距离为匀减速运动的位移,紧急转弯滑过的水平位移则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

对于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白是针对什么物理现象和事实提出,然后要将其转化为物理模型,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用到理想模型法、等效法、近似法等具体科学方法,重要的是将一定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其中又会用到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科学思维方法。然而教材中有必要在解析中将所用到的科学方法明确地指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科学方法,使其明朗化。教师也可依据教材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达到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体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科学方法教育被提高到与知识教育相提并论的高度。通过在教材中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将科学方法更明朗、更系统地展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使学生不仅有宏观的认识,而且有微观的体会,还可以指导教师更好地把握科学方法的教学。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要把握科学方法的本质,体会科学方法教育的逻辑力量。科学方法教育虽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63-66.

[3]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分会.高中物理方法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

[4]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54.

[5]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姚天勇.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J].教学参考,2010,(8):8.

[7]邢.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139.

[8]Paul W.Zitzewitz.Physices:Principles and Problems[M].McGraw-Hill Compnies,2005:8-10.

[9]袁博.中美教材科学方法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物理通报,2011,(5):89.

[10]胡尊华.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1):84.

第5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语法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本文拟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野下探究如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法课堂教学。文章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分析英语语法活动课的核心素养渗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然而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的棘手问题。传统认为,语法就是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教学往往枯燥地讲解规则,要求机械地套用语法知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法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语法教学的低效与无效。规则是对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或规定,而语法却不是静态的(DianeLarsen-Freeman,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语法教学应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加深对语法规则的认识,概括和归纳语言使用现象,主动发现规则以及意义的表达,逐步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冀小婷、代俊华,2018)。中职学生经历中考的失败,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加上英语语法薄弱,影响表达的准确性,进一步导致英语语用能力缺失;这种语用能力的缺失,阻碍了自由表达,抹杀了他们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是个恶性循环。语法教学始终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邀请了广州市八所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部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5%的英语教师认为,语法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语言能力。但仅有10%的教师对自己的语法教学感觉十分满意。65%的英语教师承认,语法教学时间占总体教学时间不到三分之一。80%的教师认为语法教学的开展是“有必要,但有困难”。在实际英语语法教学中,最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解析语法知识,反复练习操练,错题讲解”。因此,“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成为英语老师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理论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王蔷,2015)。英语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彼此关联,有些素养相互之间还可能有交叉和重叠之处(程晓堂,2017)。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具体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18)。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语法学习也应该在主题意义的活动下进行———通过观察、理解、实践、迁移、创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调动已有语法知识系统,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知识、运用学习策略、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发展多元思维、形成价值取向判断。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归纳,掌握语言的规律,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从而解决交际或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语法教学本身就是发展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更是理解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的必备条件。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试验

首先,随机选择一个自然班,学生进行前测后并分组。按前测的分数,呈之字形排列分组(分组情况如下表)。全班学生28人,最高分为1,第二名为2,依此类推,最低分为28。全班分为4组,分组如下(此分组仅为每个测试小组内的总体水平大体一致):然后,分组进行干预性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选取Unit4Ihaveneverheardofthat中的第一课时,课文对话中涉及语法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干预性教学:传统语法教学(如Group1):在课本中遇到语法后,老师进行系统语法知识讲评,学生的进步幅度为4.5%;在传统语法教学后再布置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将语法知识学以致用(如Group2),学生的进步幅度从5.0%提升到6.3%。这两种语法教学都属于演绎式教学。探索性语法教学(如Group3):在遇见语法现象后,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语法,并不急于点评与讲解。布置任务,为学生创造探索语法的机会,在真实情境下试用语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进步幅度为13.9%;在自由探索后,老师再帮助梳理语法知识,完成语法体系学习(如Group4),学生的进步幅度从14.0%提升到23.9%。这两种语法教学属于归纳式教学。实验说明,第四试验组的教学方法值得推荐。在鲜活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知语法,老师在学生充分地探索与试错后,再协助学生梳理知识,发现语言规律。这样以任务引领、活动为载体的语法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法教学的惯有模式,实现语法学习的真正语用价值,收效显著。

(二)语法活动设计流程

具体语法教学活动设计步骤如下:1.营造学习文化,前置浅层学习;2.前测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3.情境铺设,观察语法;4.任务导向,鼓励试错;5.老师点拨,学生反思;6.形成系统,迁移语法;7.进行测试,数据反馈;8.扩充知识,持续发展。

(三)测试数据分析

经过试验,研究组决定采用探索性语法教学,在课堂上围绕语法点开展多元的课堂活动。学习周期为一个学期,在开学初与学期末,本研究组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前后测。数据如下:前测与后测均选用高职高考测试中的语法填空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语法知识在语篇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此题型检测商务英语专业的中职生的语法水平。满分为10分,分为六个分数段。测试数据显示,后测的均分提高超过50%,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高分段人数是前测人数的三倍多。由此可见,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法,收获的不只是成绩,还有学习自信。

四、结语

第6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实践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和改造实践中,所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等。科学教育方法则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学习活动和研究实践中的作用,并培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尤其加强了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也不外乎如此,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时,又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好。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学策略的制订起着指导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时也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首先是适度性原则。就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掌握好一定的度,既不能过难,又不能太简单。应该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第7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依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和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将原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为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突出综合性和典型性的4个项目,即3个课内项目和1个课外项目。具体分别为:项目一:牡丹江市环龙湾一期9#楼三居室主卧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计量与计价;项目二:牡丹江师范学院综合楼小会议室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计量与计价;项目三:绥芬河人力资源市场一层大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计量与计价;课外项目:哈尔滨银行牡丹江支行营业大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计量与计价,其中项目三和课外项目并行实践,并将4个项目分解成16个典型工作任务。

2学生分组

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虚拟公司:“承启装饰装修工程公司预算项目部”,老师是项目部总监,设立5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6名学生,项目经理(小组组长)负责项目承接,任务分配,内容讨论和过程安排,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和成果展示,进度检查,组内成员考核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与此同时,各小组需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3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中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展示和评价7个步骤进行组织教学,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头脑风暴、“逛超市”、视频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融合。

4多彩的教学活动

4.1课堂搬进工地,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同学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4.2校外专家进课堂,在项目实施中将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引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竞赛与实战,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室内设计大赛的真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设计潜能。

5考核评价

本课程考核基于融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采用“教师考核和学生间考核相结合”、“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和工作室绩效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四个结合”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考核。

6教学实践效果和取得的成效

我院自2012年开始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于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教学实践效果良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9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具体表现为:a.强化了知识体系的建立,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b.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c.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养成规范的计取工程量和预算价格的工作作风。d.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7结束语

第8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 教学案例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7-01

学生对于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科学研究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坚持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自发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中,我买了很多蚕宝宝分发给学生们,给学生们布置了“研究”作业,那就是大家找找资料看看蚕宝宝需要吃什么,如何将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如何让蚕宝宝吐丝化茧。学生们看着手里的蚕宝宝很兴奋,纷纷交头接耳地探讨如何养育蚕宝宝,养蚕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还给蚕宝宝起了名字。课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够健康地长大。在养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将学生们的行为进行总结:“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你们不仅养育了蚕宝宝,还培养了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做好,才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兴趣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育生物,进行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引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双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思维,成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之一。

比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过程中,开始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带着学生走到校园小花园,让学生们观察土壤,观察土壤中的生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小花园,大家看一看我们花园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这些植物的。大家观察土壤之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壤中有哪些营养。”教师在户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非常开心,有的同学很认真地捧起一捧土,观察土壤中的小生命;有的同学将水倒进土壤,观察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学生们做得非常认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了土壤和土壤孕育的生命。我在课堂上对土壤的结构、成分进行讲解,学生们有了实践基础,对理论知识便能更好地掌握。

小学科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和研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新教学方式,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教学中,首先制作了课件,将很多动物的遗传变化进行展示,将植物遗传学的创立过程进行了讲解,我启发学生们:“大家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呢?植物是如何进行遗传和变异呢?”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容易,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自己就是遗传和变异的代表,我和爸爸妈妈就不同,但是我很像他们”,一句话引来了大家的捧腹大笑。我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赞扬他的“举例”非常生动。学生们受到启发,说了很多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情况,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学生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正是科学探究需要的假设前提或者创新意识。教师不要打击学生这种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应当对创新意识进行呵护和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实验、研究拘泥于课堂中,而应当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钻研能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科学研究法范文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教学中把化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科学地学习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研究和对教学方法的讨论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能力,找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化学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在高中化学课上教师首先要运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化学知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特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科学实验,在实验中研究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下面我分析一下科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1.要让高中生认识化学知识,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定义、化学原理、化学元素等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可以学好化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还未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先设置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让他们认识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让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化学基础知识。

2.要想学好化学就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能力,在化学中做实验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对化学学习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解决化学科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在高中化学课上实验和创新活动不足,化学知识的了解就是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化学兴趣,通过实验达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他们个个都是小化学家。高中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验,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是在课堂上,比起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大了很多,乐趣也少了许多。掌握化学知识内容的操控能力,才可以在不同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偏重对感性认知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要壮大教师队伍,首先要从高校入手,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等师范院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化学教师,通过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通过高中教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积累,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3.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高中教学设备的不足也会导致无法科学教学,化学知识是需要用化学工具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来的。

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科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充分地分析高中化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不足,才可以使科学学习化学得以实现,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化学教学的最大效用,所以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完成化学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后生活中能运用自如。